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竹影》评课稿[五篇材料]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65-744466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12 06:50: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竹影》评课稿

《竹影》评课稿(5篇)

《竹影》评课稿1

整节课听下来,我们没有丝毫的倦意,更多的是敬佩和深深地思索。渐行渐出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原有的能力点上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需要着重注意提升的是什么,也更清楚的为老师指出了教学中应着重训练什么。“我们要把学生领到哪儿?我们怎样把学生领到那儿?我们怎样确信我们已经把学生领到了那儿?”翁老师的课堂明确的给我们出示了答案。

就评价标准而言,翁老师的这两节课可以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学生在自己的原有认知基础上归纳出事物的方法。不全面,老师也不急于补充,而是在接下来的学习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由学生补充完整。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了新的成长。学生越学越得法,越学越有劲儿,越学越兴奋。学生与老师思想的碰撞,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在整个课堂上充斥着一种思维之美。学生的眼睛被点亮了,我们这些听课的学习者的眼睛也被点亮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是啊!在翁老师的课堂上我分明看到了那点点火光,在燃烧着孩子们,也在燃烧着我们。

“老师能将孩子领到哪儿取决于老师自己在哪儿。”“只有自己是自己终生的老师,人要有自我教育。”面对着翁老师的殷殷希望,面对着孩子们渴求的眼神,面对着自己教育的良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习、不进步、不成长呢?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去懈怠。成长路上,我要努力。

《竹影》评课稿2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全文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孩子的游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颐,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认为最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导入联系旧知识,感知独特富有创意

翁老师以已学篇目《童趣》作为导入,联系自己童年趣事与学生进行了交谈,风趣幽默的言谈让学生体会到老师不是那么严肃,还挺平易近人的,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课顺利开展创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

第二,文本细读透彻,教学方法多样

在教学中,翁老师把品味语言,体会童真童趣作为主要目标进行教学,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看,找出有趣的句子。(分析并辅以朗读)积极引导学生从课文1-3自然段中找关键的词句。在这里运用了很多方法如运用换词法、标点符号、修辞语、拟声词、修辞方式等等方法,充分地让学生体会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及用词的凝练。同时翁老师也很注重朗读,采用了多种朗读方法如纠正朗读、换词朗读、提问题式朗读等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的童趣。

第三,思路清晰合理,教学流程顺畅

整节课由导入,整体感知,深入体会“童趣”,变无趣为有趣等四大板块组成,前三个板块是重点,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中的童真童趣,从而明白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与日常生活中的道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流程顺畅,课堂结构合理。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成功的课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这堂课在处理一些细节问题上还有一处显得不足。那就是在深入体会“童趣”这个环节,黄老师是想通过分析字词和朗读让学生来体会文章中所透露出来的童趣,可惜,在这个环节翁老师好像并没有很好的落实到让学生体会文中的童趣,却是讲着讲着讲到了华明的性格特征和他父亲的性格特征,让人以为这个环节好像是让学生体会华明和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而不是从文中的字词来感受童趣。总的来说,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

总之,这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相信不久的将来,在语文教学上,她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深深祝福她……

《竹影》评课稿3

1、授课者:金**

2、评课者:林**

3、听课时间:**年**月**日上午第四节

4、听课地点:**二中七年级

5、教学内容:七年级语文《竹影》

《竹影》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有童趣且又富有艺术性,要如何把握童心,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很难拿捏。金玲老师在课堂中很巧妙地进行融合、过渡,使整节课整体性很强。佩服金老师上课的姿态:沉稳而又灵动、大气又近人。

一、教学构思巧妙。

金老师先在黑板上用湿抹布写上“竹影”二字,再请一位描字高手进行描摹,黑板上的字立马生动形象起来。然后,她问学生,黑板上的艺术字是谁写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辩驳,有些同学认为是金老师写的,有些同学认为字那同学写的。金老师接此话题,她问,书本中水门汀上有衣服画是谁画的?有些同学说是作者、弟弟、爸爸画的,有些同学说是月亮画的,大家争得面红耳炽,金老师只是淡淡一笑。

二、文本细读精彩。

金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在水门汀上的竹子图,是谁的作品?

2、在地上照着影子描画的柱子,是否就算是画了竹子的中国画呢?

3、为什么在画中国画中,用黑笔和朱砂画竹子呢?

根据以上三个主问题,金老师带领学生细细评读文本。金老师刚进教室时,着装朴素,妆容淡雅,下面还有个别教师在嘀咕:这就是所谓杭州来的高级教师啊?但当金老师开始细读文本时,咱们听课老师就都无不叹服了。金老师教会学生如何读文章,她个人的文本解读能力和对美术艺术与文学艺术以及教学艺术相结合的本领,实在非凡。最后,通过她的解读,她告诉大家:其实无论是画还是字,都是她们共同完成的。字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画是作者、伙伴、爸爸和月亮一起共同完成的。

三、拓展认知深刻。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丰富的课堂,不仅仅教授课内知识,更是让学生透过课堂明白语文天地的绚丽。一位老师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一位语文老师的成长,更不能过多注重课堂技巧,而要每天记点读书笔记。金老师,教授这篇文章,引入了许多课外内容,想必很了解丰子恺先生。比如丰子恺作品——中国画、西洋画。还有丰子恺的话“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她还指出:其实,书本中的丰子恺的爸爸其实就是丰子恺本人。观点新颖、独到但却论据充足,让人信服。

四、方法运用多样。

金老师运用了诵读法、换词比较法、改编法,激励宣告法,使得课堂教学多样化而有生气。尤其是最后一句“希望我们大家也可以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智慧的起源,艺术的起源,能吗?”,学生的回答刚开始是很轻的,老师一激励,学生的回答就非常的响亮,自信心就大大增强了。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观摩课,它有太多地方值得我学习。这堂《竹影》,展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展现了语文老师的教学魅力,实在令人叹服。

《竹影》评课稿4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全文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孩子的游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颐,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今天听了翁卿汇老师的一堂展示课,感觉获益匪浅。翁老师是一位语文素养高且有个性的教师,在课堂上他能够比较轻松自如地组织教学,教态自然,语言流畅,展示出比较成稳,扎实的教学素养。令人佩服。也使这节课在整体上获得了成功。其中我认为最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构思巧妙。由丰子恺的介绍导入,“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成就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紧接着,翁老师并没有急于向学生展示课文,而是让学生回忆以前的.文章《童趣》,让联系以前的知识更深刻的了解童趣和物外之趣的意思。而整堂课就围绕着这这两点开展,使学生明白重点,仔细观察文本,然后发现文章作者所描绘的童趣和物外之趣。

二、文本细读精彩。翁老师根据主要问题“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有趣的地方?(文中人物觉得有趣的地方、你觉得有趣的地方皆可)”,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在阅读过程中,紧紧扣住语言与文本,通过读、赏、悟、析等方式,深入体会童趣。

三、拓展认知强化。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丰富的课堂,不仅仅教授课内知识,更是让学生透过课堂明白语文天地的绚丽。一位老师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一位语文老师的成长,不能过多注重课堂技巧,而要每天记点读书笔记。翁老师,教授这篇文章,让学生细察课文、发现物外之趣,由课内引伸到课外,最后归纳主题,水到渠成。相信学生通过这堂课以后对中国画的这种艺术形式认识也会加深。

《竹影》评课稿5

今天,张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丰子恺的《竹影》,这节课主要围绕学生课前预习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展开:

(1)为什么文章开头写了天、月亮等无关紧要的景色,能删去吗?

(2)为什么“我们”觉得“描竹影好玩?

(3)为什么爸爸不责怪我们,反而参与我们的活动。对于张老师的这节课,我有如下想法:

一、《竹影》是一篇略读课文,张老师的团队提出精读课文的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略读课文的能力,《竹影》的教学过程充分实践了这一思想。学生预先学习,提出问题,上课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精读课文的学习经验。

二、张老师在这节课中企图以文、画来认识丰子恺对儿童的热爱,这样的做法我非常认同,我在上这课的时候也是这样实践的。

三、《竹影》这篇文章主要是表现儿童的童真童趣和父亲对童真童趣的尊重、引导。课堂的第一个问题,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事实上就是童真童趣的着重体现,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点,这是老师这个课堂引导者应该抓住的教学契机。

我在听课之前的教学设计:主要学习环节:

(1)通过文、画体会丰子恺是儿童的崇拜者。

(2)第一次阅读课文,说出主要情节。

(3)第二次阅读,阅读提示:作者叙述的情节、描写的景物都很能表现童真童趣。

(4)第三次阅读,思考:孩子用木炭描竹影,并联想到平时见过的图画,说明他们由童心童趣,不由地走到了艺术殿堂的门口。于是引路人“爸爸”出现了。爸爸的行为说明了什么呢。

第二篇:光和影评课稿

光和影评课稿

听了毕老师执教的《光和影》,下面就毕教师的课谈谈自己的感受。本节课有两个实验操作内容,容量比较大,毕老师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和实验操作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课前准备充分。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大多数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明确这一堂课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学优生还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勾画出来,哪些已经掌握;哪些还不太牢固,预习时重点画出来,为课堂学习提供向导。

二、真实的师生互动,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分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想为核心的原则,改变教师讲解为主,以应试为目的的旧的教学模式,深钻教材,教法灵活,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学得主动,学的生动、活泼又有成效。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留到课后回家完成。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第三篇:《竹影》微型课教案

《竹影》微型课说课稿

一、导入新课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同学们小时候都有过游戏的体验,也许,艺术的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下面我们一起温习一首儿歌《影子》: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看看课文中三个小孩子玩的是什么游戏。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自名丰仁,号子凯,后改名子恺。汉族,浙江崇德(今桐乡)人。

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丰子恺自谓要“沟通文学及绘画的关系”,因此他不断进行文学创作,尤其是他的散文,主要《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完以后呢,看黑板,上面是不是有你刚刚碰到的拦路虎。如果有呢,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实际行动,消灭它。

撇(piě)蘸(zhàn)惬意(qiâ yì)口头禅(kǒu tóu chán)

参差不齐(cēn cī bù qí)

2、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将课文分为两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A 孩子玩游戏

B爸爸谈中国画

三、分析课文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部分,速度可以稍快些,看看文中的小伙伴在夏夜乘凉时都做了些什么?并摘录一些关键词。看天:红光微弱 看月:放出清光

看人影:黑影、起立的青蛙 画人影:华明(青蛙)看竹影:水门汀上的竹影

画竹影:像校长房间的横幅、堂前的立轴、《芥子园画谱》

在这其中,你觉得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为什么?

——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除了这些充满童趣的描写外,还有哪些语句描写的优美生动形象?

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赏析:“弥漫”一词用得好,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出了光的朦胧,富有变化,充满美感。

院子里的光景已有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赏析:太阳已落,但余光渐散,月撒光辉的色彩由暖至冷渐变,仿佛由长音阶的欢快转为短音阶的沉静。“光景”本应该是视觉感知的,“长音阶、短音阶”是听觉感知的,这里用了“通感”的手法,也就是把诉诸视觉的东西写成听觉感知,意境很美。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赏析: 作者把“渐渐暗下去的天空”比作“一盏乏了油的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空中红光渐渐减弱的情景。

通过文章的初步学习,同学们已经从中获得了颇多的童年乐趣,同学们的童年,也是五彩缤纷的,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后作业,动动手,写一写最能体现自己欢乐童年的事,下一节课,老师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第四篇:综合课教案竹蜻蜓

竹蜻蜓

教学目标:

1、了解竹蜻蜓的由来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3、掌握制作竹蜻蜓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5、感受竹蜻蜓会飞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实践,热爱劳动的情感。过程和方法:

通过收集与交流展示了解会飞的玩具以及竹蜻蜓的由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制作欲望。

教学重难点: 竹蜻蜓的制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制作竹蜻蜓的材料(轻质木块、小锯子一把﹑美工刀一把﹑直尺一把、快干胶水)教学设计:

启发质疑,激情导入

1、趣味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多多姿多彩的,童年的生活离不开玩具,知道练千多年前的中国孩子最喜欢玩什么吗?——那个时代的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是拔一根木棒插在一块削薄的木片上,让它飞起来(多媒体出示竹蜻蜓的图片)。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竹蜻蜓老师也来玩一玩(教师演示)。

谁来试一下?(学生试飞教师教师指导)

3、想哪些因素会影响竹蜻蜓的飞行高度呢?(学生口头交流)。翼片的重量、厚薄、材料以及两翼是否对称,木棍的材料、粗细、长短以及用力大小、风力等。

同学们说的那么好,想不想亲手做一个竹蜻蜓来谈就一下他的奥秘?

二、动手操作。时间应用

1、所需材料和制作工具(课件出示)教师强调刻刀的使用安全。

2、制作方法(课件出示,学生学习)。教师总结:

取出中心——削成薄片——钻出小孔——插入木棒——及时试飞

3、开始制作

学生以小组单位开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展示

三、深入探讨,释疑质疑

1、我探讨我快乐

竹蜻蜓飞行高度与什么有关我们已经知道,让我们改进一下自己的竹蜻蜓让它得更高。小组合作改进。

2、原理与用途(小组探讨)(1)竹蜻蜓为什么能飞起来?

(2)你知道哪些的发明利用了竹蜻蜓的飞行原理?(风扇、直升机、飞机螺旋桨)

出示直升机的图片

四、总结评价,课后拓展

1、课堂小结。

2、推荐作业:课下制作让自己的竹蜻蜓更漂亮飞得更高。

五、室外放飞,享受快乐

同学们,拿上自己的竹蜻蜓到室外玩一玩,让我们的理想飞起来吧。

第五篇:苏州河(影评课作业)

破败的世界

十里洋场的上海,一条苏州河仿佛隔开了旧上海的风花雪月和新上海的纸醉金迷。影片一开始,我们就在颠簸起伏的镜头中看到一条河以及河岸上的生活。导演以“我”的角度看上海,在行进中,我们随着镜头看到波光粼粼的苏州河、洗衣的妇女、等活的工人、奔跑的孩子、鳞次栉比的楼房„„还有那座锈迹斑斑的铁桥„„然后,就开始了那个发生在铁桥边上的一栋小楼中的故事,那个摄影师眼中的故事„„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找我吗?”

“会啊”

“会一直找吗? ”

“会”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

“„„你撒谎”

“关于爱情„„我想说我曾经有一次看见过一条‘美人鱼’,她坐在泥泞的河岸上梳理着自己金黄色的头发„„别信我,我在撒谎„„“

“我是一个摄影师,以替人摄影为生。你可以在墙上看见我的呼机号码,我什么都可以拍,婚礼,聚会,连你换衣服,上厕所,做爱都行。只要你付钱。不过„„你要是不喜欢我拍的你,可别怪我,我早就跟你说过了,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影片一开始,我们就听到三段这样的对话,他说自己的摄影机不撒谎,又承认自己在撒谎,而美美也认为他在撒谎,到底什么是谎言,什么又是真实的呢?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有时候,认清了真实又能怎样,就像那句老话,现实是残酷的,你又何必一定要知道那样一个真相,知道了也许只是在折磨自己罢了。美美问这样一串问题,试想,如果他的回答全是否定的,那么故事就无法进行下去了,一个冷血的男人,没有情,怎么去述说说大家的爱情,又怎么开始他自己的故事„„也许他是在骗美美,可是他的初衷是好的,他希望可以延续这次的爱情,因此给出了他认为每个女人都喜欢的答案。其实我不明白的是,美美问了,他答了,既然她不信这个答案,又为什么要问呢?问了,猜到了结局,知道了谎言,最不开心的还是自己。人生有时侯就是如此,知道现实中的最后结局必然与自己的期望相背而驰,于是只好躲进无尽的疑问中,其实这疑问何尝不是我们自己故意设置的呢?我们提出疑问,其实不过是想要一个明知是虚假的回答来安抚自己不甘失落的心灵。美美的天真最后令她走入歧

途,真如她所预想的一样,摄影师并没有去寻找她,他只是站在阳台上等待另一段爱情。看到最后我才明白,就是这样一个有些傻的美美,才能说出那个关于马达和牡丹的凄美的爱情,因为她是相信爱情的„„

关于马达和牡丹的爱情,我并不认为存在着这样的两个人,他们的故事是美美需要的那样纯真的故事,他们的爱情更像是一个童话。童话永远都会有人相信,也永远会有人告诉你这只是一个童话,美美是那个追逐童话的人,而“我”不是马达,“我宁愿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爱情”。马达是一个意象,一个代表永恒爱情的意象。爱情是一种追逐,不能停歇的追逐,而这种追逐与我们是否得到另一个人的爱无关,只与爱情是不是能够一直存在有关。马达追寻着牡丹,追寻着爱情,正是因为马达一直都没有停止下来,所以他很爱牡丹,牡丹也很爱他。然后马达和牡丹就死了,因为喝醉了,一个原本应该是大团圆结局的电影就这么草草地给了个了段,一个童话就象一个气泡一样消失了。故事结束,幻想破灭,但他们的爱情也成了神话,一个让美美终身神往的神话,这个神话成就了美美的一生,也毁灭了美美的一生。马达和美美的爱情是那么的虚无不真实,但发生在美美身上的爱情确实触手可及的,“我”拍她成为美人鱼,拍她在路上肆意的笑,拍她和“我”幼稚的游戏,这是“我们”的相处方式。可是美美没有分清哪个是现实,哪个又是虚构,最后她还是走了,在墙上留下了“你来找我吧。”她渴望有像马达一样的人去寻找她,但“我”终究不是马达,她也终究不是牡丹,“我们”的爱情终究只是“我们”的的爱情,与旁人无关,“我”不会按照别人的剧本去寻找她„„到了这里,我清楚的认识到,这才是现实,这部影片最现实的地方就在美美的离开,和“我”说的那段话:

“第二天一早,我去找美美,好久以来,我一直憋着很多的话想要告诉她,现在,我想告诉她一切,可是,她已经走了„„我从来都没有喝过这么好喝的酒,这酒让我想起了和美美在一起的日子„„一起在苏州河上飘荡,一起飘向大海,也许太阳会出来,河水会变得很清澈,我没有撒谎,你会看见。可我不再会去找美美,因为我知道一切不会永远。我想我只要能回到阳台上去,我的这段爱情故事就可能会继续下去,可是我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段爱情。”

现在的一些人都害怕自己的失败,比起爱别人他们更爱自己,“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是“我”的悲哀,害怕面对感情害怕无止尽的付出,这更是美美的悲哀,永远都不会有像马达一样的一个男人去接她回家了„„当时再美好的爱情也敌不过现实的残酷,美梦并不是都能成真„„

影片虚实结合着拍摄,让我们时而沉浸在过去的凄美中,时而又回到了现实的开心馆。而值得一提的是歌曲的时空感处理,在开始的时候也有出现,那是周旋的“大上海,夜上海,上海是个不夜城„„”比起以往在电影中出现的音乐衔接感觉更接近直接出自头脑的声音。沉静的音乐配合着低缓的独白,故事就这样悄悄的从指间流去,我努力的抓住什么,却无力触到最后的温柔„

导演娄烨在拍摄中留下了很多的空白,就像是开心馆老板的叙述、马达和美美的对话、马达找到牡丹的时候的沉默,这样的空白很多很多。正是通过这样的无言,让我们多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用我们的思想深入影片,以切身的感受体会导演没有说完的话。影片拍摄的镜头一开始也在不停的抖动,总让人感到一种无力的漂泊感,晃动的世界是那么的触手可及,又是那么的不真实。就像是一开始的一个镜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感觉上“我”是在拍苏州河的历史,可是“我”又何尝不是在拍自己的故事呢,我眼中自己的爱情故事,还有别人眼中马达和美美的爱情故事,以及两个故事交织产生的道不出虚实的四个人的故事„„

《苏州河》这个影片,给我的总的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破败的世界,里面充斥着为达目的的不择手段、利益引起的人心改变、淡漠的人情,当然,也少不了四个人碎裂的爱情„„这是生活真实的写照,很多时候我们也都是这样的,这样的脆弱,这样的需要虚假的安慰。“我”的故事说完了,以后的路却没有走完,我们必须努力的走出那个破败的世界,去寻找新的生命,新的开始。我不愿意成为“我”,因为我不要那么懦弱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也不愿意成为马达,因为我不要永不停歇的去追逐那些早已逝去的过往;我更不愿意成为美美,因为我不要自欺欺人的等别人来寻找我。我要在自己的世界里用马达的坚持创造美美期待中的未来,幸福是要靠自己把握的!

《竹影》评课稿[五篇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