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编辑:七色彩虹 识别码:65-762047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22 01:13:05 来源:网络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人物形象,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

语文课本是我们进行美育教学的好素材,能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美、发现美,去细细体味好词、佳句和美的意境,那么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及阅读兴趣和创造力,都会有大的提高,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可以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让学生由感受美到鉴赏美再到创造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

无论是诵读美妙的古诗,朗读朗朗上口的儿歌,还是阅读语言优美的文章,或与文章里人物形象的对话,都离不开学生情感的投入。那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配乐朗读,范读美文、播放乐曲和展现画面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地进入阅读境界。

《语文教学论》中提到:“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叫美读。教师的美读,实在是感染学生的一个好办法。”语文S版下册第一单元以春天的美丽景色为主,有诗歌、童话故事、短文和古诗。

《春天在哪里》和《笋芽儿》两篇课文都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春

天特有的景色,语言生动有趣。教师每读一遍,可以叫学生如身临其境,融入其中;还可以叫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灵动的画面。

课文的情感,已经在教师的朗读中感染了学生。教师的范读,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教师对课文情感的领悟和诠释,从而激起自身的情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去感受春天之美,大自然之美。

教师也可以用形象的画面把学生引入情境。学习《春天在哪里》,由于我们这儿的春景来得较迟,学生又缺乏观察,他们眼中看到的春天,头脑中想象到的春天都比较简单。

老师展现一幅副画面:微微吹动的春风,细如牛毛的春雨,红着脸的桃花,探出头的小草和笋芽,黄的迎春花,青的麦苗,长着嫩芽随风跳舞的柳条,枝头唱歌的小鸟……

由此将学生带入春意盎然,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美丽画面,更能激发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文本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初步感受文本的形象、情感和意蕴。当然,学生进入情境之后,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读、精读、全身心地去感受文本之美。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恰当引导,让学生学会鉴赏美

感受美只是美育的第一步,我们还应在唤起学生美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文本,去思考,领悟,准确恰当地鉴赏美。

《笋芽儿》一课,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了解笋芽儿在春雨姑娘、雷公公、竹妈妈的鼓励下,克服寒冷、石块挡路等种种困难,趁着大好春光破土而出,看到外面明亮而美丽的世界的过程,使学生品悟体会到笋芽儿不怕困难,勇敢向上的精神。这也正是学生要学习的勇敢面对生活,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有趣的作业》一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别出心裁的作业:到大自然里去找春天,把能代表春天的东西带到教室里来。其他同学都带来了野花,桑叶和小草。

小丽想到要保护花草,就把玉兰花画了下来,小龙为了不伤害小蜜蜂,用盒子装着活的蜜蜂,等检查作业后要放了它。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你喜欢他们中谁的作业,为什么?”

在交流中,同学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可爱,懂得了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还要爱护动植物。同时要养成用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做到会观察、会思考、会创新。

文章中的笋芽儿,小丽、小龙的形象,是作者价值、观念的体现。更是学生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之后他的价值观和思想认识的体现。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读懂文本,读懂作者,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感情朗读中去发现文本之美、人物形象之美,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有位艺术家说过:“美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的。”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去联想、想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进文本的世界里遨游,去感受文本的形象美,领悟文本的情感美,探究文本的意蕴美。教

师可以描述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闭目想象。

总之。教师要善于用各种方式恰当地启发、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鉴赏文本之美。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创设自由空间,让学生学会创造美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之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然后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解去创造美。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品悟,往往会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性化的理解。如《有趣的作业》一课,小丽和小龙在找到春天的同时,还保护了花草和小动物,得到了大家的夸赞。此时有的同学就会认为,其他同学摘来了野花,桑叶和小草等,没有做到保护花草植物,是不对的。

老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激发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感知和理解,给学生创造争议讨论的空间。正确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其实,其他同学用心观察大自然,都找到了自己眼中的春天,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很好的。同学们对美的认知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只要我们心中种下美的种子,就会促使我们不断地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

又如,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抛弃自己专断的讲解,让学生自主、自觉、自由地进入古诗,尽情去诵读,感悟、享受古诗寥寥数字却意境深远之美。

贺知章的《咏柳》,杨万里的《小池》有诗有画,有情有景。没有画地为牢的思维界限,学生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学生在读中可以去感受轻盈、欢快的韵律之美,可以去想象风吹柳叶绿,柳枝随风舞,荷叶露尖,蜻蜓点水的美丽画面。感受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的心境之美,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善于感受和把握教材之美,创造性地在语文教材应用及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美育资源,渗透美育因素,以美益智,在培养学生语文审美情感中,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构建语文学科育美高效课堂。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