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司马光教学反思合集[5篇]
编辑:流年似水 识别码:65-787321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1-07 21:53: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司马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司马光教学反思1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观察、想象、说话,通过各种方式练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句子、课文,并扎实有效的指导学生写字,使课堂灵动高效。具体做法为:

课上,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敏感地抓住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进行巧妙的点拨、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老师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上老师指导时的示范作用,感情朗读则水到渠成。

一、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能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水平。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我这堂课的教学也注意到这一点:课堂上,我用课文挂图来贯穿生字词、句子、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生首先对课文有感性的认识,再引发学生想象与说话,在此基础上掌握课文中的词语,解决课文中句段的朗读。

三、点面结合,创设扎实有效的课堂。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习生字,练写生字。但一篇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是非常多的,如果都一一指导的话,势必费时费力,且效果不大。因此,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熟练、准确的掌握生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通过“候、园、哭、爬”这四个颇具特点的生字的来进行本课生字写法的指导。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练写这几个环节,使学生这部分的学习非常扎实,有实效。

司马光教学反思2

一、导入

这篇课文是个很有趣的小故事,很多小朋友都听过。所以课开始我出示三张图片,让学生猜”谁是司马光“。一张为司马光本人图,一张为现代人的图,一张为将军图。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根据书上第一句”古时候,有个小朋友叫司马光。“找出线索。但学生似乎还不能领悟,直到我提醒才排除了”现代人图“。这里也让我感受到学生平时的生活体验太少,或者说根据文本判断的能力还欠缺。

二、教学过程

1、识字

这次生字我采用给生字标序号,根据序号读生字的方法,同桌互读,学生的兴趣还算高涨。接着我请同学上来校对,这样的方法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但今天因为第一次这样做,还是有些地方做的不够细致。到后面,还是有些小朋友不熟悉”慌,使劲“等字。

2、写字

这节课的六个生字有两个”口子旁“,两个”利刀旁“,两个”右耳旁“。所以我也是两个两个教,让学生发现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但在教学中还是发现有些小朋友急于完成作业,不好好写字的情况。

3、读

这节课的读还是做得不够,就初读了一次。中间让学生根据词语大概说说故事内容,也就叫了三个小朋友,我应该叫更多的同学起来尝试。再同桌互相讲一讲,这样能将内容更加巩固一些。

司马光教学反思3

《司马光》这篇课文可以说是老教材留下来的一篇经典课文,学生乐学,也易学,而且兴趣浓厚;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的学生缺失了什么。

我在介绍完司马光后,看图学习了故事的开头,研读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看着图猜猜哪个是司马光,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开始行动了,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就高高的举起来了。学生都找到了答案,穿红衣服的小男孩是司马光,而要让学生说理由时,学生又变得支支吾吾了。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再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过了一会儿,有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请了一个女同学,她说:“因为课文中写道?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没有慌?。”我肯定了她的说法。这时,我看到还有小手高高的举着,他说;“因为是司马光砸的缸,他就在缸的旁边,所以,他就是司马光。”我表扬他会读书,会思考。这个环节可以说进行的很顺利,学生说的也很好。接下来,研读“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时,令我没想到的情况发生了。

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在让学生模仿小朋友们慌了的表现时,“吓哭了”做的很好,也很投入;而让学生做“叫着喊着”时,第一个男同学说:“快来人啊,有人掉进大水缸里了。”他在说的时候,声音很急,把两只手放在了嘴边,做喊的样子,可以说模仿的很像。这时,我却听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声音。于是,我马上进行了引导:“有一个小朋友掉近水缸里了,这个时候,你站在旁边会笑吗?”同学们纷纷摇头。“如果你在旁边,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有小朋友说:“啊呀!

怎么办呢?”有小朋友说:“得马上救他,要不然他会死的。”我及时进行了补充“这个时候,大家的心里都很着急,不可能会笑”。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我又请了第二个学生来模仿,这个学生模仿的更像,大声疾呼:“救命啊,救命啊。”我又让学生自己进行了叫、喊的尝试,我留意了一下学生的表情,我看到还是有人在笑,心中不免有一丝的遗憾。

在课堂上,虽说我努力的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学着叫、喊,通过角色互换,体会当时花园里的小朋友的慌乱;在出现意外情况时也进行了引导,可还是有学生却它当成了一种游戏,对同学入情入境的模仿报以的是轰笑,我们的学生到底缺失了什么?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4

《司马光》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位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留意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透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人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光想到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发挥想象空间的资料太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错过了机会,以后再弥补会事倍功半,甚至不可能。在这篇课文中,不仅仅蕴涵着思维发展的无限空间,而且还为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带给了机会。我透过引导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朗读。如:自由读、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等。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够看出,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在阅读中会情不自禁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用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潜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用心性,我特地在课前安排了两则脑筋急转弯。在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果你是这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怎样做?”为了证明的聪明,都踊跃发言。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尽管小朋友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必须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这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花,我们教师必须要让它燃烧起来。倘若用批评、训斥来浇灭它,简直是一种犯罪。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透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

我觉得这课时我做的不够好的是缺少了写的环节,虽然第一课时里没有安排写字教学,但我在读完课文后安排了一个“我会填”的训练环节:一()假山,一()缸,一()(),我只要求口头填,其实之后才想到应给学生一个动笔写的机会,我们班有的小朋友课前准备里总少了课堂练习本。课堂上,能让学生动手就尽量让他们动手训练,无形中督促了孩子们在课前准备好课堂练习本。

透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与学习,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一点沉着、冷静,对待孩子们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尽量让课堂上不留下遗憾。

司马光教学反思5

《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尝试,改变了以前教学文言文时直接讲解课文含义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亮点、两个不足”。

两个亮点:

1、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在朗读感悟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首先由学生自读,其次由小组长检查更正,然后分组比赛读,跟着老师读,最后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检查。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仅没有对课文的朗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通过这些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背诵了课文,感悟了课文的大意。

2、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引导学生交流课文的疑难词句后,我改变了原来的继续讲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而是开展“讲故事比赛”。生动的故事语言配上精彩的动作,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两个不足:

1、在对课文进行感悟时,横向指导不够。

学了课文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学生的回答都局限于:我们遇到危险时,要学习司马光沉着冷静,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遇到危险要急中生智,想个好办法;遇到危险……现在回想,我觉得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的安全知识教育。也就是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对学生传递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

2、学完课文后,没有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课文的学习都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样,通过对学法的总结,可以为教师轻松教学下一篇文言文做准备。

司马光教学反思6

《司马光救友》是一篇文言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尝试,改变了以前教学文言文时直接讲解课文含义的方式。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亮点、两个不足”。

两个亮点:

一、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在朗读感悟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首先由学生自读,其次由小组长检查更正,然后分组比赛读,最后老师出示无标点课文和竖排课文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检查。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仅没有对课文的朗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通过这些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背诵了课文,感悟了课文的大意。

二、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引导学生交流课文的疑难词句后,我改变了原来的继续讲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而是开展“讲故事比赛”。生动的故事语言配上精彩的动作,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两个不足:

一、在对课文进行感悟时,横向指导不够。

学了课文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学生的回答都局限于:我们遇到危险时,要学习司马光沉着冷静,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

遇到危险要急中生智,想个好办法;遇到危险......现在回想,我觉得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的安全知识教育。也就是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对学生传递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

二、学完课文后,没有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课文的学习都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样,通过对学法的总结,可以为教师轻松教学下一篇文言文做准备。

司马光教学反思7

《司马光》这一课是很传统的课文,文中讲述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留意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这篇课文一向深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喜欢。教学本课时我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学生实际出发,透过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课文资料,将语言知识,潜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不仅仅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说话,会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勇敢地说,尽情地演。引领学生学会积累语文。在平时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文中有一个关联词“有的……有的……教学中我借机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时候能用上这组词语呢?学生们各抒己见。一个适时的点拨擦然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展了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针对司马光在危急时刻机智救们学生件事我适时进行拓展。下课了,有一个同学鼻子突然出血了,看到这种状况,你会怎样办学生们都说出了自己的主意,而且十分可行。

透过这节课教学,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训练应丰富多彩,就应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心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展示个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生命力。我设计让学生讨论:

1、从司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好办法救那个小朋友吗?

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样办?

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用心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潜力的构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司马光教学反思8

一年级下册《司马光》教学反思

对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孩子们并不陌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孩子们就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司马光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个教学目标,通过朗读感悟,很容易就能达到。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是本课的难点。如何攻破这一难点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我让孩子们进行比较,一个小伙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这时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分别是什么反应?

板书:

别的小朋友 司马光

慌 不慌

(吓哭了,举、砸 叫着喊着找大人)

通过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当时的反应的比较,孩子们都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但是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方法的巧妙呢?

我让孩子们想象: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个什么办法去救这个掉进大水缸的小伙伴?经过讨论:

方法1:我叫小伙伴们一起把水缸推倒。

生1:可是这是一口大水缸,而且里面装满了水,肯定很重很重的,我们只有几个小朋友的,推不动的。

生2:而且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了,有的叫着喊着,哪还有力气去推大水缸呀?

方法2:找跟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生3:他们在花园里玩,不一定有绳子的,有可能等绳子找到了,那个小伙伴也淹死了。

生4:而且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肯定很害怕,扔给他绳子他不一定抓得到。

孩子们还有很多奇怪的方法,但都一一遭到了同伴的否定。

就这样在想——否定——再想——再否定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觉得还是司马光的方法最好!这样,难点也就基本解决了。

司马光教学反思9

文言文是中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感知文言文的大意,并可以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为了落实此目标,在学习“群儿戏于庭”时,我通过学习“戏”,学生组词“游戏”;“庭”书下注释“庭院”;“足跌没水中”学生理解时加入自己的“他一不小心,掉入瓮中。”及时总结出理解文言文的三种方法:①给字组词,②借助注释,③联系生活。在教学中,我没有在译文的讲解上消耗时间,而是通过语言的引导,重点放在学生自己的生成。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真实性学习,课堂的节奏明快了,轻重缓急明显了。我在课后及时总结学生习得理解内容的方法,为后面学习文言文做好知识铺垫。

“小古文”课程创始人朱文君老师说:“小古文怎么读?方法其实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文言文是需要反复朗读的,只有读出层次性,才能更好地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辅助背诵积累。读准字音,跟老师反复诵读读,听准字音,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读明节奏,课件中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通过指名读、集体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明晰节奏,处理好停顿,感悟文言文的诵读之法,读出语气。三年级需要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文言文怎样读出情感,读出情趣?需要依据文本特点,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如“群儿戏于庭”写的是一群小孩在庭院中玩耍,“戏”自然是快乐的事,朗读时,可指导学生读得欢快些。“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情况突变,落水小孩危在旦夕,朗读时要能表现出“焦急”,尽量读出紧迫感。“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突出表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读时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读出敬佩。“水迸,儿得活”,小孩得救了,让人松了一口气,令人欣慰。语气读出来了,情趣自然也就读出来了。

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读中深入语境,提升对课文的独特理解,让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而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每读必有获,边读边思考”这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简单的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本课的学习是本学期“智慧少年”系列文言文的一部分,后续我们还将继续学习《道边李苦》、《孔融让梨》《曹冲称象》三篇文章,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司马光教学反思10

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在教学《司马光》这一课时,我感觉闪光点就在小朋友讨论如何救那个小孩,大家的积极性最高,参与意识强,好胜心也强,为了证明自己比司马光更聪明,都踊跃发言。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尽管小朋友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一定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这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语文课 堂网)花,我们教师一定要让它燃烧起来。倘若用批评、训斥来浇灭它,简直是一种犯罪。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教学反思11

那天,在教学完课文《司马光》之后,我照例在课后拓展延伸环节提出了那个不知被多少位老师复制了上千遍的问题: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想出什么好办法?不出所料,一个个小脑袋里转眼间就冒出一个个好办法:

王翀说:“我可以用一张渔网,把水缸里的小朋友网上来。”

章朱祎说:“我可以找来一要大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沈均说:“我用脸盆把水一盆一盆刮出去”

……

听着孩子们自鸣得意的好办法,我心里却想着这一个个“好办法”的不足之处,于是我随机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小朋友们,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比一比,你觉得是司马光的办法好,还是我们想出的办法好呢?请你们和小组里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

于是,轰的一声几个小头已聚在一块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一会儿,各组代表举起了小手。

首先是第二组的沈一格发言:我们小组觉得司马光的办法好,因为从图上看大水缸很高,要想用绳子把缸里的小朋友拉上来,需要站到很高的地方地,那样拉绳子的小朋友要是一不小心,他自己也可能掉进大水缸里。

颜漪铭补充说:要是几个人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但是水缸这么大,缸里双装潢了水,小朋友们哪有那么大的力气呢?

钟炜炜早已按耐不住自己的想法说:我有不同意见!他们想用渔网捞,用脸盆刮水,这些方法都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找工具。而这时要是慢一些缸里的小朋友就会有生命危险。(是呀,此时时间就是生命。)而司马光用石头咂缸,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缸里的小朋友救出来。

我不禁为这些孩子有理有据的思考拍手叫好!

第一小组的许多发言了:我们认为章朱祎的办法好。因为司马光用石头砸破大水缸,水缸的碎片可能飞到或弄伤不朋友。

“哗……”教室里一下子失去了宁静,许多的话似乎启发了大家,或说使大部分同学产生了共鸣,有的小朋友还站起来补充到“对,还有可能这块大石头也会把水缸里的小朋友的头砸破。”

看着孩子们为自己犹如“新大陆”般的神奇发现神采飞扬时,我不禁为此动容。看,就连平常上课时常走神的杨行,这回也着实让他专注了一回,这不他正与同桌的王宇洋切磋着他了不起的发现呢!

孩子们膨胀的热情迅速感染了我!要知道在这之前,他们的回答完全在我预设之外呀!如此热情高涨,有争议的课堂不是天天都有的。我可不能轻易打消孩子们的积极性。对,此时课堂随机生成的这一问题资源可不能浪费哦!

于是,我接着引导:“小朋友们,你们的想像力越来越丰富了。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了。那么水缸的碎片到底会不会飞进大水缸里,司马光的石头会不会砸到水缸里的小朋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想……”用不着组织,孩子们一个个正襟危坐,一双双饥渴的眼睛盯着我看。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关系到一个物理上的阻力问题。你看!”我随手在黑板上用简笔勾画出大水缸,并说:“这是一口装满水的大水缸,是装满水的哦!现在请你们想像一下,一旦被砸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碎片会不会飞进去,大石头会不会砸进去呢?聪明的小朋友们,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发挥小组的力量,再讨论讨论,孙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新的发现。”

问题抛出去了,可是我的心里却是七上八下的,因为我估摸不准这此小家伙他们能懂这个问题吗?

可是,孩子们的发言却让我再一次的惊喜不已: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我再也不能小瞧他们了!

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陈述吧!

李恬:我们认为这么大的水缸,里面盛着那么多的水,水缸一旦被砸破,水会涌出来,碎片和石头都无法进去。

张竞锴:我们觉得司马光的方法好,因为很多水冲过来时,会把东西冲走。比如发洪水时连房子都会被冲走。这是一口装满水的大水缸,它一定也会把碎片和石头冲出来的。

……

是的,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在很多时候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远远超过大人,我想只要我们解放孩子的头脑──让孩子去想像;解放他们的手──让孩子去实践;解放他们的嘴──让孩子去表达;解放他们的眼睛——让孩子去发现;解放他们的时间──让孩子去交流;解放他们的空间──让孩子去张扬。记得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我想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撬地球的“支点”。努力开启孩子的多元思维,让孩子的思维在争辩中碰撞,让孩子的语言在交锋中砥砺,让他们的个性之花在思考中绽放出各自不同的风采。

司马光教学反思12

文本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文非常简短,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传甚广,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反而比较容易找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共通之处,初步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通过注释、查阅工具书及以往的阅读经验了解文言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1.能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动词,了解事情的经过,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初识古文

导语: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看这样一组句子。

1.出示组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1)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ɡ)也。

2.学生试读句子,相互交流说说以上句子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预设:不太好读;分开每个字都认识,组成句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跟我们平时说话的方式不太一样……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4.教师简要说说句子的含义,归纳小结。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思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5.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回顾知道的传说故事。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你们谁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学生举手发言)宋朝时,一个小孩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其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这个小孩急中生智,搬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救下了落水的小朋友。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这个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这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录在古代史书中。由于古代书面语与我们现代的语言有一些不同,所以,大家可能看过的故事都是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讲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古代的书面语与我们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学习中体会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齐读课题,认识复姓“司马”。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相机出示课件,介绍古代名人)

预设:东方朔、欧阳修、司马迁、司马相如、诸葛亮、纳兰性德、尉迟恭、皇甫嵩、上官婉儿……

2.出示课件,简介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都担任过高官,死后获赠太师、温国公封号,谥号为文正。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践行儒学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神宗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就离开了朝廷。花十五年时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过渡:伟大的人物总是在童年时就显现出他的与众不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试着把句子读通顺。

4.教师检查自读效果,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朗读课文。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生词,教师指导正音辨形。

马 院 落 人 丢 有 裂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广:庭(家庭)——应(应该)——座(座位)——床(床单)

足:跌(跌倒)——跑(跑步)——跳(跳高)——路(小路)

(3)词语去拼音,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指名学生试读课文,挑战一字不差读课文,指导多音字认读。

◆多音字:

没 mò淹没 沉没 没收 méi没有 没人 没空

得 dé得到 得知 得意 děi得亏 就得你去

de要得 了不得

(5)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准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听音频朗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参考注释,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和书上的注释,把关键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下一步与同学一起研讨。

(2)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一句一句研讨,各自说一说对每句话的理解,有疑惑或分歧的地方,留待集体探讨。

2.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1)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课文的意思。全班同学边听边思考,看哪个小组理解得更好。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小组的说法,教师相机点拨,明确:每句的意思说法不求完全一致,只要主要意思不变,能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即可。

3.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层次。

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

4.全班齐读,注意节奏、停顿。

小结:这短短的两句话却写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你读懂了吗?结合注释再来读一读。

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文言文中的用词写句,跟我们现在的说话习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除了注释中的字词,还有一些字词,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一句一句地读一读、说一说。

1.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

(1)指名读。思考:这句话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2)引导理解字词。(“于”就是在的意思。“戏”就是做游戏、玩耍的意思。“庭”指庭院。“群儿戏于庭”就是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嬉戏。)

方法拓展: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如“戏”“庭”等,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游戏”“庭院”来代替。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把下文的“没”“众”“石”等字组成“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

小结:结合注释,再朗读句子,融入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很容易地弄懂古文的意思了。古文的语序跟我们的说话习惯(课件出示:什么人+在哪儿+干什么)有一点不太一样,你们发现了吗?

(3)想象说话:古人的庭院里有花有草,最适合孩子们玩儿了,想想看他们在玩什么呢?

(4)指导朗读,读出高兴、喜悦之情。

2.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过渡:孩子们玩玩这个,玩玩那个,多开心啊!突然,意外发生了。怎么回事呢?我们赶紧去看看。

(1)出示“瓮”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预设:“瓮”指口小肚大的陶器,用来储水或是储藏别的东西的,类似于现在的大缸。只不过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

(2)出示小孩儿和瓮的对比图,做动作理解“登”。

预设:“登”是爬的意思,登山、登梯子,也是这个“登”。水缸这么大,孩子这么小,难怪要用“登”。

(3)理解“足跌没水中”。

预设:小孩儿爬上了水瓮,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足跌没水中”。扑通一声,有人落水了。“足”通常我们说的是“脚”,脚跌落了,也就是“失足跌落”的意思。“没”是淹没、沉下去的意思。小孩儿失足掉进了瓮里,瓮里盛满了水,他一掉进去就沉没了。

(4)指导朗读,读出焦急、紧迫的感觉。

(5)指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中被水淹没了。)

3.课件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过渡:意外发生以后,别人是怎么做的呢,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

(1)指名回答,朗读句子。

(2)理解“众皆弃去”。

预设:“众”指的是谁?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在我们现代汉语中,“皆”也是这个意思,如“比比皆是”等。“弃”是抛弃、放弃、丢下的意思。“去”是逃开、离开的意思。

(3)想象一下这群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

预设:一看到有人落水了,孩子们脸都吓白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人哇哇大哭,有人慌慌张张地跑去找大人。

(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

预设:所有的孩子都惊慌失措,只有一个人不这么慌乱。是谁呢?(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持石击瓮破之。)谁来表演一下?(学生表演,教师相机点拨指导,要双手用力,狠狠地砸)“持”,用手拿;“击”,敲击,击打;“之”指代瓮;“破之”,使瓮破碎。

方法拓展:“破”在句中是“使……破碎”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言词语用法。“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很多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对这种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摘抄、积累,有时间多读读,培养语感。

(5)想象一下,司马光持石击瓮时,他心里会怎么想?(我不能慌,我要赶紧想办法,快点把他救出来。否则,他会有生命危险的。)

(6)教师引读。

引读:扑通一声,一个小孩掉进了瓮里,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引读:小孩在瓮里浮浮沉沉,伸出小手求救,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引读:情况越来越危急,小孩的动作越来越弱,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4.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

过渡:幸亏司马光急中生智,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怎么样?

(1)指名朗读并说说句意。

(2)理解“迸”“得活”。(“迸”是涌出的意思。瓮被砸破了,水一下子涌出来了,瓮里的孩子得救了。)

(3)危机解除了,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庆幸,如释重负……)

(4)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话。

5.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五、感悟形象,复述故事

1.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过渡:在同伴命悬一线而其他孩子惊慌失措、四散逃离的时候,司马光选择留下来,并想到用石块砸破瓮的办法,救出了同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友爱。)

2.想象说话: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同伴们又会对他说些什么?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

4.出示故事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

过渡:《司马光》这篇古文我们学完了,下面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课文,如果只说意思,那故事就太枯燥无趣了。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把故事讲得更具体、更生动呢?

(1)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归纳小结。

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代替古时候的书面语言。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有场面,把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描述出来。有细节,故事才更生动。

还可以补充想象的内容。

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和一定的肢体语言,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2)同桌互助学习,互相练习讲述故事,互相补充完善讲述的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或是自由上台讲述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5.播放司马光砸缸的动画故事,引导学生欣赏总结,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内容。

6.拓展阅读,了解更多与故事相关的内容,受到情感熏陶。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后世千年,为人们所称赞,那么当年被他救下的小孩子又是谁呢?其实,这个孩子名叫上官尚光,也有人说这个人的名字是因为司马光救过他的命而改的。上官尚光得救后,他的家人感谢司马光的救子之恩,送了许多礼,逢人就夸司马光聪明机智。上官尚光也不寻常,他从小喜欢读书,参加科举当上了官,但由于政绩不突出,没有受到重用,心灰意冷的他回老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上官尚光十分感激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特意在老家建了一座感恩亭,并将此事记载在家谱中,让世世代代永远不忘司马光的恩情。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后人将感恩亭的所在地改名为“上官岗”。这份感恩之心,也应该被人们铭记。

六、比较差异,熟读成诵

1.出示课后题第3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讨论交流。

思考: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明确:(1)课文里许多词语是由单个字构成的。(2)课文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中比较少见。(3)课文中的句子都很短。(4)本课中三个“儿”字,第1、第2个泛指儿童,第3个特指落水的儿童,前后意思不一样,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它”。(5)语序不太一样。“群儿戏于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顺序应该是“群儿于庭戏”。(6)这篇课文是文言文,需要借助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其他课文是白话文,容易理解。

2.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培养语感。

看课文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给一些字组词,也是理解词义的好办法。

还有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读不懂的做批注等方法。

3.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七、指导书写,作业设计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字形等特点。

明确:“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登、弃”是上下结构,“登”字上边部分撇、捺要舒展。“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相等。“众”是品字形结构,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2.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书写要求,练写生字。

3.布置课后作业。

(1)将《司马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讲得生动有趣。

(2)再去找一找司马光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对这个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探究人物活动场景,解词悟文。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瓮里盛满了水,小孩子很快沉了下去。看到伙伴跌入水中,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生:其他小孩子都离开了。

师:注释里“皆”是“全,都”的意思。这个词说明孩子们全都离开了,是这样吗?

生:不是的,司马光没有走。

师:那这里的“众”指谁?是所有的小孩子吗?

生:不是,是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众皆弃去”中的“弃”,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弃”在这里是丢弃的意思。意思是说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丢弃在这里,自己离开了。

师:如果大家都离开,弃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这个小孩子会怎么样?

生:会淹死的。

师:一定会这样吗?有没有其他可能?

生:别的小孩可能会喊大人来救他了。

师:不管有没有人来,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救援不及时,落水的孩子就真的没希望了。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留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

生:他拿着石头把瓮砸破了,掉在瓮里的小孩子得救了。

师:你能来演示一下司马光砸瓮救人时的动作吗?

(一生演示,其他同学仔细看)

师:同学们,请将石头拿在手中,文言文中用了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持。)拿着石头把水瓮砸破的动作就叫——(击。)

师:“破之”就是使瓮破裂。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做做司马光砸瓮的动作。(全班一边读句一边做动作)

师:水瓮里的水迸涌而出,掉在水瓮里的那个小孩子得救了。当其他小孩都离去时,只有司马光留了下来,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救了出来,你们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他是个遇事沉着冷静的孩子。

生2:他是个聪明而勇敢的孩子。

生3:他是个善良的孩子。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离开。

师:是呀,他的确是个善良的孩子,没有弃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而是果断做出判断,想出办法,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赏析:本环节的设计重在探究“群儿”“一儿”“众”“光”这些人物活动的场景,解词悟文,体会人物的品质。具体教学实施中应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让他们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等途径初识字词。授课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了解文言文大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领悟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反思

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详,故事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三年级的课文中,首要任务便是在诵读感悟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继而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品质。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一、示范朗读,识文断句。

学生初识文言文,对自主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能疏通生字即可,朗读时的断句、节奏等,仍需要教师“牵手引领”。范读之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也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和韵味,结合对故事的理解,也能初步猜测到词句大意。

二、创设情境,识词识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品质。因此,我不单要求学生利用注释识词,也结合了图片、动作演示、生活体验等,深入浅出,帮助他们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界限;利用引读、想象读、讲故事等形式,体悟故事情境和人物品质,最后熟读成诵。

三、比较感知,了解古文。学习需要及时反馈,学完课文之后再回头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能使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更加牢靠。

司马光教学反思13

观摩场景再现:教师首先带领幼儿复习律动“司马光砸缸”,接着,教师示范“砸缸救人”游戏的玩法,在幼儿了解了游戏的最简单的玩法之后,如下:教师抛出问题:怎样才能不停地玩游戏? 幼儿接住问题回答:得一直有砸缸的人和司马光。

师:谁是下一个砸缸的人和司马光呢?

师幼商讨之后:被砸到的人到缸里做司马光;缸里的人跑出来,跑得快的做下一个砸缸的人;跑得慢的人和刚才砸缸的人就做碎片,把缸的裂口填起来。

师:现在又有一个问题,那缸里的人往哪个方向跑?

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幼儿尝试游戏,这一环节始终是有层次的,从师幼共同游戏到游戏独立游戏,从听教师口令慢节奏地游戏到跟音乐快节奏地游戏,并且游戏的情境不断丰富,增加了被淹的司马光求救动作,趣味性也更浓。

最后是集体舞环节。教师首先引导幼儿探索两两结伴游戏的方法,接着抛出问题“怎样和更多的小朋友玩游戏”,引导幼儿想出转身的方法,但是这只能解决一次交换朋友的问题,当再次游戏时又换回了原先的伙伴,于是教师再次抛出问题“怎样能让我们每次换的朋友都不一样”,引导幼儿想出想和同伴交换位置再转身的方法。最后,在游戏结尾增加了“砸缸-庆祝”的环节。

观摩感悟及反思:

整个活动以三大块开展:复习律动、游戏玩法与规则、集体舞,环节非常清晰。并且在游戏玩法与规则、集体舞环节中,教师始终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师幼之间以“抛接球”的方式,引导幼儿逐步掌握游戏玩法与规则。并且,师幼之间的互动很不错,教师和幼儿之间始终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良好的师幼关系有效的促进了幼儿的学习,帮助幼儿建构自己的认知。

这次活动的亮点和关键点在于如何一层一层递进式地开展游戏,这一点上非常值得我学习。我曾经试图脱离赵老师的这个教案,自己去设计,自己去一步一步地递进、理清游戏角色的脉络关系,我有个疑惑,是不是可以有不同于“被砸到的两个人到缸里做司马光;缸里的人跑出来,跑得快的做下一个砸缸的人;跑得慢的人和刚才砸缸的人就做碎片,把缸的裂口填起来”的方式,例如:被砸的人跑,跑得快的做下一个砸缸人,跑得慢的和缸里的人做碎片,填补缸的裂口;砸缸的人做下一个司马光,这种方式下,只有一个司马光。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很不错的音乐游戏活动,让我了解了音乐游戏组织的方式,为我自己组织音乐游戏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当然,我不会去一味的模仿,在我熟悉和了解音乐游戏所有的模式的基础上,我去大胆的去创新。

司马光教学反思14

整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休,设计了抽读生字词,个别朗读自然段,讲故事的活动,激发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大胆猜想、大胆表现,体现了小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

在本堂课中,我感到设计得较好的是引导学生思维循循善诱,学习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如:先引导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再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范读。整体感知,认识生字,学生自由读课文,我给学生提出问题:“司马光在这篇课文里遇到一件怎样的事?”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司马光和伙伴在花园里玩……掉进了水缸)我又接着问:其他伙伴遇到这件突发事件,有怎样的表现呢?这时学生根据思路,争先恐后的回答: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有的……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举起石头砸缸。)这里为了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司马光”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加深感知。量后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我再把课文延伸到生活中,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同学们身边,你们会怎么做呢?让学生说说,再和司马光的方法比较,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在这节课里,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不能很好的导入课文,组织教学不够理想。(如:有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课等。)学生自己读,个别读的机会少,没有把本课的重点词语引导好。如:“一不小心、有的……有的……”这里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再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熟悉的字说说,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但在这节课里,我也感到困难,那就是农村学生的普通话不够好,知识有限,且这样的锻炼机会不是很多,因此好些拓展活动只能量力而行,但我相信在新课程程改革折活动感召下,师生会越来越容易配合,相信以后效果会更好。

司马光教学反思15

《司马光》是小学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课文讲述了司马光在童年时代遇事不慌,小小年纪砸缸救人的故事。课文的故事性很强,而且脉络清晰,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都讲得清楚有条理。特别是在遭遇困难时,对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进行的对比描写,简单几句就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刻画得非常生动清楚。“慌”与“不慌”的两种表现截然不同,从而更让司马光这个聪明、遇事机警的孩子形象跃然纸上,让孩子们心生佩服。

第一次在一(3)班试教时,我采用的是顺着故事发展脉络一步一步推进课文的方法,想通过设置故事的悬念让孩子身临其境的了解故事。后来发现这个故事本身非常简单易懂,学生们通过读书,已经非常清楚故事的发展过程,故事的悬念设置缺乏神秘感,孩子们的兴趣点不在上面,对孩子来说也就没什么吸引力了,所以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就分散了。而且整堂课的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的训练不够。自己反思了一下,觉得这样的课文故事简单移易懂,不能将讲课重点放在理解故事本身,而应该挖掘故事背后的新的兴趣点,让孩子对课文重新产生兴趣。

第二次在一(2)班试教,我调整了教案,第一课时完成生字教学,并教完要求会写的六个生字,并做到读通读顺课文。第二课时,增加了听写生词的环节,把较难写的三个生词作为对第一课时生字掌握情况的检测。课文的讲解上,增加孩子多形式读书的安排,特别是课文的第二、四、五段,让学生们自由读,同桌读,比赛读,学生们很快就把重点段落的背诵任务完成了。课堂进行的比较实效,但是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

第三次在一(4)班试教,这次教学中,对重点段落的讲解花了不少心思。比如讲解第二段时,让孩子了解了“水缸”非常大,而且装满水,孩子掉进去有生命危险。朗读指导时,都先给孩子创设情景,让孩子了解到时情况,带着感情去读。整堂课气氛热烈,孩子们兴趣很浓,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别的小朋友”的慌张,以及表现司马光的不慌,举石砸缸的镇定有力。总观整课,比前两次试教效果要好。但是在延伸拓展时,让孩子们说说还有什么办法救人时,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说的办法不合理、不实用,比如去找绳子爬到树上去救人、或者几个人垒起来把他拖出来。孩子们没有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时间非常紧迫,缸里的水会让孩子很快就窒息。所以学生在想办法时没有考虑到这些情况,所以想的办法不实用,不合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要改教学内容。

第四次上课,在一(1)班上课,我重新调整了上课的侧重点。在第二段的解读中,除了让孩子了解水缸很大,掉进去很危险。而且创设情景让孩子联想,掉进水里面有什么危险,能不能等很很久来救。学生通过不断思考,想到了,掉进水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水会让人很快就窒息,此时情况危急,时间就是生命,要尽快想办法把缸里的小朋友就出来,也为后面凸显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合理正确进行了铺垫。在教学第四、第五段时,改变了按照课文顺序先讲别的小朋友,再介绍司马光的想法。而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把第四、第五段结合起来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都时刻注意进行两者之间的对比。朗读课文时,也采用分段读的方式,比如,老师读“别的小朋友”的段落(第四段),学生读司马光的段落夸一夸司马光。学生们在不断的对比朗读和讲解中,理解了情况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别的小朋友慌张、哭泣是没有用的,司马光的举石砸缸能让水里的小朋友最快脱险,这种办法非常好。而且有了前面对情况危急的想象介绍,孩子们更容易明白,找大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大人不在现场,就算找来了孩子也一定有救。但是孩子们毕竟还小,当他们解决不了难题,特别是遭遇危险时,让他们树立寻求大人帮助的意识也是对的。所以在课堂最后阶段,我也引导孩子,在实在想不到好办法解决时,可以寻求大人的帮助。

每一次的讲课,无论是孩子呈现的状态,还是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都用不尽相同的地方。而通过不断的磨课,不断的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能让孩子感受得更多,学得更有兴趣,是我们的不懈的追求。

第二篇:《司马光》教学反思

听课反思

本学期我们学校组织的名师引领课活动,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收获。这些震撼和收获都让我想一吐为快。赵慧琴老师那如画般的课堂,卜顺福老师的幽默教学带给孩子毕生的影响;李福萍老师精彩的课堂,任春玲老师清新淡雅的扎实课堂„„这些都带给我很深的震撼。这次我就着重写写我们年级刘军霞老师这堂别出心裁的《司马光》一课的反思。

这堂《司马光》上课的学生是刚预习过这篇课文的一年级学生,刘老师精彩的地方是她的每一个上课目标、上课流程都是基于学生的真实学情的!在刘老师的眼里,都是学生!她的课有这么几个亮点想与大家交流:

亮点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姓氏,并借机介绍复姓(学生兴趣盎然); 老师借此机会介绍司马光这个本课的主角。

设计理念:既让学生学习了姓氏的知识,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花的时间不长,可是却能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

亮点二:教学目标明确

1、学生进入状态后出示教学目标(会读、会写、能运用本课六个生字——会写的生字)让他们朗读一遍(整体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

2、老师强调几个重点:会“读、写、运用”六个生字(让学生明确(绿色本节课学习重点)。

设计理念:短时间激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亮点三: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间充足,教师指导及时、到位 生字拼音的学习:

1、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之后,让他们打开课本,分别给(自主、合作、探究)生字注音;

2、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板书生字,几分钟之后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给生字拼拼音老师板书);

3、教师板书拼音之后让学生自学拼音;

4、学生自学之后指名读一遍生字。接着后面的内容〔生字部首、笔顺、结构、组词(造句)〕,老师依次按照上面的步骤(生字拼音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既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又能对他们及时的进行引导、纠正〔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高效课堂的要求)〕。

亮点四:“逗号”的教学。

刘老师的这堂课让我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应该肯定少不了这一个——“逗号”的教学。“逗号”是一年级的学生一定要掌握的一个标点符号,也是孩子很容易用不好的一个标点不好,我们都没有对这个小小的逗号足够地重视起来。

刘老师对于“逗号”的教学可真是做足了功夫,教学的段落是第5段。

1、关注到一段话中只有一句话。

2、只用一个句号,去掉逗号。

3、生对比读句子。

4、发现哪句好,明白原因。

5、关注到逗号,读好逗号。

什么时候用逗号?一件事、一个动作之间。

6、把第五段改成一句话,不用逗号。

7、把句子再缩短。

司马光使劲用石头把缸砸破了。

教学到这里,我觉得已经做足了功夫,可是,茹老师却落实得更加到位,把实效做足了功夫。

8、写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老师给足了孩子写的时间,因为她知道第一句在写的时候孩子是有难度的。(茹老师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因为在上课后作业本里有第一句这样的填空,孩子的错误率比较高。茹老师说这样的设计是起到了“补救教学”的作用。)

让孩子写足够了之后,拿了两张错误的作业纸上来反馈,这个反馈让我感受到了实效,教师完全让孩子去帮忙改回来,尽管孩子很难在错误的基础上很难改回来,但是给了时间,孩子做到了!

在这个改的过程中其实对“逗号”又一次进行强化,只有在一个动作和一件事情中间才用逗号,这个道理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是学生在改正其他同学的错误的过程中明白的。

这个过程是完全要给孩子时间的,老师很容易做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不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自己就给出答案。是啊,教育应该是慢教育,相信孩子可以,孩子就可以,教师要学会等待。

刘老师的每一个教学过程处处都显示出了她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学过程的实效扎实有效趣味,在写的时候脑海里还闪过好多好的词。

这一堂课,让我收获好大。好想自己的课堂也能这样扎实,这样有效,这样有趣„„我的教学道路还很长,让我以此为目标带着思考好好学习吧!

第三篇: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原文: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司马光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像往常一样,根据课堂设计,按计划打开了电脑,让学生跟着课件朗读课文《司马光》。当孩子们读完课文以后,我随手关掉了电脑,正准备提问时,孩子们大喊大叫起来:“老师,别关!”,“老师,再放一遍!”,有的孩子甚至着急地站了起来。看着孩子们焦急的样子,我便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又打开了电脑。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看着,说着,一直到把这一课的生字全部学完。当我再一次准备关机时,还没等我的手伸到电脑跟前,孩子们就又大叫起来,仍然不让我关机。这下可难坏了我。关吧,看着那一道道期盼的眼神,听着那一声声焦渴的童音,我实在下不了这个决心;不关吧,这一节课的计划不就泡汤了。就在我犹豫不决时,孩子们像突然长大了似的,自己已经安静了下来,专注地看着下一课,那神情是少见的。于是,我便打消了关机的念头,一直到临下课前十分钟时,我征得孩子们的同意才关掉了电脑。这时,我按原计划检查学生的接受情况时,发现孩子们掌握的非常好,每一位同学的回答都是那么完美无缺,有些同学的回答甚至出乎我的意料。自习课上,孩子们在做练习册时也做得比往常好。

由此我想到,在课堂上,学生想研究什么问题?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接受新知识。我这堂与原计划完全不同的课,由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按照学生的意愿展开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学得特别积极主动,聪明和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通过这节课的实践,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孩子们身上所具有的潜在的不可估量的创造力。我们不应该轻视它们,而应该挖掘和激发它们,让这些神奇的创造力爆发出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创造出奇迹。只要老师在教学中真正地关注学生的需要,用心去感受学生的每一点变化,就会不断地找到灵感,不断地从学生身上觅到新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就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四篇:《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

一、《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一文,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在教学时,我安排了趣味识字、朗读训练、模仿动作表演、思维拓展训练、说话练习,多花样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意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很自然地进行德育教育,让教与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拓展训练: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要求:大胆想象。)由于时间仓促,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很正确的评定。孩子们相象丰富,有说找梯子的,也有说几个小朋友叠起来,把那个落水的小朋友扯上来。听了他们的回答,我和孩子们一起推敲此办法的可行性,有的说,要是找梯子的话那还不如喊大人快;还有的说几个小朋友叠在一起,下面的那个孩子能承受得住吗?另外,就此引导到生活中的困难,教育孩子们像司马光一样,做聪明的孩子。通过这节课教学,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训练应丰富多彩,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展示个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生命力。

拓展训练,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由此我想到,在课堂上,学生想研究什么问题?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接受新知识。按照学生的意愿展开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学得特别积极主动,聪明和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通过这节课的实践,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孩子们身上所具有的潜在的不可估量的创造力。

二、《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这一课是很传统的课文,文中讲述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结合低年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本课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通过课文插图观察到的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使学生明白在紧急情况下,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为了达成目标,我在教学时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自己感悟文本、理解文本。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看图说话后回归课文朗读,想象情境后带着感受个性读,重点段落对比读,理解重点词语“举、使劲砸”后带上动作读一读,还有回顾故事从头到尾整体读。在朗读组织形式上,有学生个别读,分小组竞赛读,齐读等,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当堂背诵了课文,也感悟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明白在紧急情况下,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整堂课我利用手势、表情、语气感染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引着学生完全沉浸在故事当中,随着情节的推动,学生们一会体会到紧急,一会体会到紧张和慌乱,当课文进行到最后“落水的孩子得救了”,很多孩子长吁了一口气,高兴地笑容绽放在脸上,随后他们进入了热烈的探讨阶段,“那么多救人的办法,谁的办法好?”,孩子们各抒己见,我一直以来精心营造的积极热烈活泼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在这一节课尽显。孩子们一个个高举着小手,开动脑筋,说出自己的想法,还有理有据。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我在“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这里进行了重点引读,烘托当时紧急的气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司马光的聪明机智,我将“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与“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学生带着感受再读,整节课,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达成了朗读的目标。

第五篇: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这篇课文可以说是老教材留下来的一篇经典课文,学生乐学,也易学,而且兴趣浓厚,是一篇比较好的开拓学生思维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安排了识字、朗读训练、模仿动作表演、思维拓展训练、说话练习,多花样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勇敢地说,尽情地演。并依托文本,抓住空白空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小朋友们会叫些什么,喊些什么,他们当时的心情怎样?司马光是怎么砸缸的?在学生们积极踊跃地表达基础上,让他们入情入境地进行表演,进一步体会小朋友们慌张的样子,感悟司马光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从而真正走进文本,透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二、引领学生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贵在积累。在平时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文中有一个关联词“有的……有的……”教学中我借机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时候能用上这组词语呢?学生们各抒己见。一个适时的点拨擦然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展了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进行有的放矢的拓展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是最重要的。在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怎样做?” 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都踊跃发言。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尽管想的办法在当时当地不一定奏效,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这闪烁着求异思维的火花,我们教师一定要让它燃烧起来。倘若用批评、训斥来浇灭它,简直是一种犯罪。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

四、不足之处

1、缺少了写的环节,虽然我在读完课文后安排了一个“我会填”的训练环节: 一()假山 一()缸,在这除了口头填,应给学生一个动笔写的机会。

2、学生不会自己读书,喜欢齐读,以后应注意引导。

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与学习,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一点沉着、冷静,对待孩子们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尽量让课堂上不留下遗憾。

司马光教学反思合集[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