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大全5篇]
编辑:水墨画意 识别码:65-769609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26 06:24: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禹治水》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学习课文。并透过了解鲧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述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状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能够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我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我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情绪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比较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构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到达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大于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炼,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描写故事,课文描述的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本文旨在引领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大与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课文配有插图画面,泓括图中众多百姓在禹的带领下,火热朝天的开通河道,禹正在与有经验的老者观察地形,画面与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对应为学生领会课文,感受禹的形象提供了凭借。

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从课文当中获取信息教学中,教学中我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讲故事能力为辅,穿插阅读训练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本单元围绕伟人这一主体编排课文,教学中既要引领学生感受伟人心系百姓的高贵品质,也要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讲述故事。

在本次教学过程当中,我更多的注重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忽略了学生书写的训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改正。

通过讲授这篇课文,使我懂得了,做好每一件事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脚踏实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成功之处:

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再现”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不足之处:

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洁,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本文是一篇古代传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大禹为了治水,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具有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滔滔的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学生说出了字面意思后,我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口语训练。我说:“在咱们生活中,有没有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的事件发生?”学生略思考,便想到了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并用自己的话,结合第一自然读进行了口语训练,我想,文中出现的重点词如淹没、冲到、无家可归等无需再讲,学生也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通过这种教学,使我认识到,虽然只是二年级的学生,但他们已经有了对社会的认识,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见解。听了学生举的事例,我心里面感到非常高兴。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教学的另一个亮点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收获。通过朗读,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艰辛,体验老百姓对这位治水英雄的感激。

不足之处:在课堂上,朗读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重点的字词引导学生认识的'时间少。以后我会特别的注意。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资料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明白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

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我主要让学生透过朗读来体会治水的艰辛,个性是抓住“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等语句。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样感激大禹,以此来理解为什么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说:

1、形式单一,缺少变化。

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资料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的时光。

2、老师的话太多。

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我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

其实,就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要改善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6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讲的是大禹为了拯救百姓,在外治水13年,最后终于把洪水制服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轻声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接着出示课文中数字的填空,让学生重点抓住 “13、三、一、十”这些数字,然后问学生:“从这些数字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本是一组平淡无奇的数字,但在课堂上,学生却读得特别响亮,并会抓住这些数字来说出大禹的伟大品质。通过填空,朗读、讨论,使学生很快从中悟出这些数字的深刻内涵。最后教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治水的伟大英雄”这句话,让学生积极讨论:“大禹的伟大表现在哪里?”学生们积极投入而且能抓住前面的数字来讲,从而能说出大禹的伟大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7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故事。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本课教学有以下优点

一、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通过朗读,来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及各种文化信息的获取。《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本课教学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高大形象。

如:开头我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自由读、放声读,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为后面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感受人物形象。最后指导学生探究式的读,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多角度的读,个性化的读,从而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大禹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中我还注意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做到了以学定教。

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很了解,对课堂的发展也无法预知,因此课堂上我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原有的教案,通过教师的“情“来激发学生的情,同时运用激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读书、发言的欲望很强。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我针对中年级学生具有有意注意极易涣散,理性思维较弱,感性思维较强等心理特点,制定了兴趣产生—情趣保持—情感激发的教学思路。一开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然后在重点部分层层推进,通过朗读指导来突破难点重点,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后进行拓展、迁移,为学生展示了当代的英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了提升学情的目的。

当然,这堂课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

1、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由读、放声读、齐读、评读、默读等,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学生的读感情融入还不够,感受还比较肤浅,比如让他们读受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受感动时,许多学生只把课文的原句重新复述了一遍,深度和广度上都还不够。

2、主导性偏强,凸显学生的学尚不够有力。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仍有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情况,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感受英雄人物的奉献精神方面,教师给予的似乎较多,有时还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了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学是有缺撼的艺术,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反思,相信我们的教学能力一定会提高到另外一个高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8

课文第二小节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抓住关键词“千辛万苦”,引导学生想象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察看地形”,“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大海”时会吃哪些苦?会怎样对待?

孩子们都能联系书本,电视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大谈大禹的吃苦事迹。有的说,他在爬山的时候,手不小心碰到带刺的植物,会流血,但他咬咬牙,挺过去了;有的说他的鞋子穿破了一双又一双,甚至脚底也起泡,但他还是忍着痛继续察看地形;有的说,到了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头顶,热得满头大汗,可是,大禹还是和老百姓一起干着;还有的说,在劈山的时候,一块大石头滚下来,刚巧砸在大禹的脚上,受伤了,可是他只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包扎了一下,又和老百姓干在了一起……我对他们说,大禹是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所吃的苦我们说都说不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于是大禹的坚强,大禹的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挠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9

11月24日,《大禹治水》第二教时在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张建刚老师的教鞭下生动开演,圆满结束。我听的上档次的公开课不多,只觉得张老师这节课确实体现了很多闪光的东西,给了我很多启示。我想,当你真正悟透一位名师的教学长处时,如果自己能加以时日照此修炼,必定会取得成功。

这节课,重点、难点都得以清晰地突出,且在轻松巧妙中得以突破。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学生得以充分读,充分说,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使整节课一直处于十分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诸方面都得到愉快地发展也提高,体现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饱满的精神面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正确的道德意识。

在这节课中,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推动了教学预设也生成的和谐发展,富于鼓动性的评价激励更是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求知欲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请看课堂上张老师运用的一些激励引导的话:“真棒!”“多聪明的孩子!”“真会学习!我们要像他这样会学习!”“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真会读书!”“越来越好了!”“嗯,老师听你读出了……”“他读得真好!谁也能读得这样好!”“嗯,读得更好了!”“谁能指导老师来写这个字?”“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句句都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激起层层波浪,让学生一次感受成功,激发了自信,看到了希望。

字词教学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张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媒体,并借助图片、示意图来突破对词语的理解。如一开始对“洪水”的理解,张老师就直接用录像来使学生明白。而理解“千山万水”这词,光凭说是没用的,张老师出示了一张示意图和一张图片,使学生比较轻松地就明白了“山”“水”及“千山万水”的含义。

词的内涵不仅在于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生活的体验,这才能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并从中受到生活的启发。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千辛万苦”一词,张老师没有直接出示这个词学生说,而是对文本内容作了适当的拓展。在学生理解“千山万水”后,张老师即引导学生猜猜大禹会吃过哪些苦,然后老师讲大禹治水中的一些故事来使学生明白“大禹了很多的苦”,然后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吃了很多苦的词,学生就明白老师讲的就是“千辛万苦”一词。这还不算,在接下来的理解“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一句时,又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在看、说、读中继续深入感受大禹吃的苦,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大禹吃的苦是“千辛万苦”。如此,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词语,也加深了对大禹的了解,使大禹的人格魅力逐渐印在学生心里。

再如“制服”“代代相传”“吃尽”等词语的理解,也是顺手牵出,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也记得牢。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课件)地址是:

张老师还善于抓住本课中重要的元素,好文中出现的几个数量词,开展十分巧妙的朗读与教学。如“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还有“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等的教学中,张老师或画简笔画,或运用设计巧妙的课件,深入“巧”出,把枯燥的数字化为动人的事、情、理,在不知不觉中,大禹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不断升华。

在引导学生朗读方面,张老师也十分善于激发学生不断读,深入读的欲望,并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如“谁能把大禹的决心读得更大些?”这样的引导方式比比皆是,他的读词语要“正确、有感情”“读书要动情”也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深入人心,学生的朗读越来越入情入境。

此外,张老师在引导学生说方面也是方法多样。如一开始时用“淹没、冲倒、无家可归”三个词语进行说话练习时,张老师首先让学生选用一个词语说,再两个,最后三个。这种不断提高要求的方式有梯度,学生不会感觉到太大困难。接着在介绍当时老百姓生活的悲惨情况后,引导学生想想:大禹看到这些情景会怎么想呢?于是学生各抒己见,然后顺利引出下文。再如“假如你是他儿子,你会怎样想呢?”“如果你是老百姓,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话呢?”等等,都体现了张老师的诱导工夫。

在写字教学方面,张老师也把教学进行得生动有效,当一生说认得“衣字旁”时,他就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是向年级高的同学请教的,他当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并说:“向别人请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听完这课后,我也听了中心校、我校其他老师的几堂课,从比较中,我明白了要想把语文教好,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引导技巧,还要有颗赏识学生的爱心,有此心,好办法才能成为有效的办法。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0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挖通察看引导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并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师述: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1

1、化“繁”为“简”。

什么叫“引导洪水流入大海”是本课的关键语句,体现了治水的艰难,在学生的头脑中没有直观印象,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我想到了用线构画。在黑板上画一画,写一写,一目了然:这儿是一条大河,那儿是一条大河。挖通就是指把这两条大河给连通。当洪水来临的时候,这条河装不下这么多的洪水,于是,通过这儿流到了这条河,这条河如果还是装不下,那就流到另外一条河。挖的这部分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如果河与河之间有一座大山,那还得劈开大山。这可是治水中最艰巨的任务。接着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劈开”的艰巨性。

2、及时抓住关键,激发深度学习的兴趣。

禹怎么知道挖通哪里的河,劈开哪里的山?为什么会治水成功?因为大禹治水有方。出示句式:禹首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_,最后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禹查看水流和地形是为了确定挖河劈山的路线图,疏导洪水流入大海,所以大禹还是智慧能干的人。在教学“千山万水、千辛万苦”时,点出“千、万”,问学生:大禹爬了多少座山?走了多少条河?大禹真的数过吗?接着追问:请你想像一下,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禹吃的苦多吗?这每一种苦他都吃过,他都尝过,这里的“千万”不是准确的数字,而是表示禹吃的苦很多很多。在教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时,点出“九”也不是准确的数字,而是表明大禹挖通了很多河,劈开了很多山,才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小朋友们,因为禹是与洪水作战,所以大家想一想,她在挖山通河的长期的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在教学时,抓住“千、万、九、九”这样四个字,让学生体会大禹为了老百姓的幸福,遇到了太多太多的困难,吃了太多太多的苦,从而感受到大禹是一个一心为民、勇敢坚强的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2

部编版课文《大禹治水》。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民造福的故事。本节课的教学,我竭力想紧扣语文要素:以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展开教学。

教学中,通过课件图片,理解词语冲毁、泛滥、淹没,通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学习“驱赶、恢复”等词语时,我鼓励学生观察字形、结合语境、大胆猜测,再尝试通过联系上文、联系下文、查字典、借助近义词、拆分词语再合并等方法让孩子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在领悟人文主题方面,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去朗读故事,学习四处奔走时,让孩子展开想象,大禹都到过哪些地方?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把抽象的词语和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理解词语,力求促使学生积极走向文本,真正体会到禹治水的艰辛与不易,感知他一心为民的精神。接着,通过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这组数字,学习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让禹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加立体、丰满、高大起来。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先提取具体信息,再展开想象,指导学生借助提示讲述故事。以期让孩子初步形成一个课内外紧密结合的阅读体系,掌握读书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3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这一内容,我采用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在多次的读中逐渐入境,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洪水泛滥的场,加深情感体验。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最后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法,让孩子复述第一自然的内容。

这篇文中的另一个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词语。本文中“泛滥”“筑坝挡水”“疏导”都是难理解的词语并且在理解全文特别是理解鲧禹两种不同治水方法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本课中联系下文理解词语及猜一猜再查字典验证这两种方法展开教学。通过一步步的引导,孩子们逐渐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且学会了运用。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因为课时容量的问题,这个只作为一个简单的环节出现了一下,并没有深入探讨。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练,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4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设计教学目标时,宝莉老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视频情境的渲染下,让学生感受洪水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课文第三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大禹治水的过程,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开凿了龙门,挖通九条河,垒起堤坝”,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宝莉老师出示了一处补白,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使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中,宝莉老师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

在这里,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想象补白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以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没有摆脱教案的束缚,遵照教案流程走,课堂显得有些生硬、被动;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己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

《大禹治水》是语文A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生动地描写了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的故事,赞颂了她一心一意为公、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抒发了人民大众对他的感激之情、缅怀之意,使人深受教育。

全篇课文紧紧扣住“治水”这一中心进行展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治水前老百姓因水患而无家可归。

课文先写了洪水的水势,“滔滔”形容洪水汹涌,波涛滚滚;

其次写危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冲倒房屋;

结果是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洪水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灾难,不治不行。

这样就引出了第二部分——治水。课文首先写了大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然后写大禹仔细观察,挖河劈山,疏导洪水。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这两句话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从几个关键词里进行理解:“走遍”、“吃尽”,一个“遍”、一个“尽”表明了大禹为调查水情走了很多路,吃了许许多多的苦。“千”、“万”都表示很多很多,“九”并不是指数字九,古人以九为数之最大,这里形容大河、大山的多,还要“挖通”“劈开”,可见治水的工程是多么浩大;大禹“仔细”察看水情,“带领”老百姓治水,身先士卒;通过“引导”的方法,使洪水流入大海,不再危害老百姓。从思想到行动上,把大禹治水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课文还列举了典型事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的感人故事,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可贵精神。“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13年”强调了大禹治水的时间很长,“三次”和“一次”形成了对比,“十多岁”应大于“13”,说明大禹离开家的时间太长,孩子都不知道父亲的样子,由此可见,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可贵啊!第三部分写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洪水得到治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人们非常感激这位治水英雄,大禹的名字也代代相传。

课文的篇幅适中脉络清晰,大禹的形象也更加生动、感人。

第二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

我所上的内容是《大禹治水》的第二课时,是在解决了字词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品读,探究课文内容。

一、治水前

我通过词语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洪水、泛滥、毒蛇、猛兽等词语进行画面联想,从而引出第一自然段,同时图文结合,展示出洪水泛滥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老百姓生活的痛苦,从而明确治水的迫切。

二、治水

首先是请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讲了哪两个人治水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用了多少时间,最后结果怎么样?接下来又拎出文章中分别讲鲧和禹治水的自然段再次讲解,同时还设计了练习环节,这样虽然把治水过程讲得非常清楚详细,但由于内容上多有重复,显得拖沓累赘,花去了很多时间。随后请学生说一说这一连串的问题。之后,通过让学生找出可以看出,大禹是怎样一个人的关键词句,并且说一说大禹是怎样一个人,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三、治水后

学生说出大禹治水后的变化,并完成下面表格,同时思考洪水被治理好之后,百姓过上了怎样的生活。让学生知晓是大禹治好了水,让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幸福的生活。随后,我安排了一个复述课文的环节,这个环节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着实高估了孩子们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应该放在下一个课时更为合理。最后进行总结,梳理结构,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还安排了随堂练习,让学生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巩固。

这堂课我旨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由教师引导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说出答案,从而能够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但整节课让学生读得太少,导致很多同学无法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环节,尽管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都给予了及时的评价,但评价语单一,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这节公开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要上一堂好的公开课,首先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既要设计好这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要有应对课堂突发状况的教学机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生活中要多学习,多思考,多锻炼,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上出高质量的课。

第三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语文

教师姓名

执教内容

《大禹治水》

自我评价

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通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敬佩。教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千千万万、很多”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反思问题

第一.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资料的教学效果。

第二、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从而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

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我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

第三、形式单一,缺少变化。

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资料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的时光。

课堂重建

我执教的是三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大禹治水》,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第一,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情绪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之后,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用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透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透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透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我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练,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第四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有三个环节给了我触动。

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识字教学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初读课文后,认读字词时采用了“大转盘”的游戏,将学生的识字行为寓于愉悦的游戏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识记,突破了识字难点;在学写生字、识记字形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采用“争当识字大王”的形式开展“识字擂台赛”,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启发,共同识字,这样,识字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读和写,他们在娱乐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从而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教学。在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评价彼此的字。鼓励学生多发现他人(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的优点,并鼓励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如:刘雨的字写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写得特别舒展,如果能够写得稍微小些,让占格不那么挤就更好了。因为学生不只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那是一种师生间的交流,他们更需要同龄人的评价,即生生之间的沟通。这里互评的设计,不但为了使学生学会正面评价他人,更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

三、讨论: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从二年级起就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个性化发言。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了这些词语:聪明(因为他看小孩游戏就想到了治水的办法)、善良(帮助老百姓治水)、坚强(不放弃治水)等。然后我又让学生各自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读本组文章,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第五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大全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