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八年级语文大明湖评课稿[5篇材料]
编辑:岁月静好 识别码:65-786798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1-07 15:18: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大明湖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大明湖评课稿

《大明湖》是初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单元的学习目的,是要求在把握“记叙的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安排记叙顺序的重要意义和记叙顺序常用的方法,以提高记叙文的听说读写能力。

《大明湖》节选自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暴露了当时官吏的残暴昏庸,表达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但本文所选的却是老残的游记,描写了大明湖的独特美丽风光。在这堂课上任老师采取从局部突破,先让学生学习精彩的课文第四段,引导学生细细的品位味鉴赏,从而“爱上”大明湖,再来完成教学目标。

任老师的课,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感觉到教学是一种艺术,综观整堂课,有很多值得我好好学习的地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让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是主体任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的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同时也学到了真正的“语文”。一开始任老师就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还珠格格》起兴:看到《大明湖》就想到《还珠格格》,紫薇的妈妈住在哪里?紫薇的很漂亮,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把学生放在首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含蓄的告诉学生大明湖之美,让学生有想学的欲望。然后任老师组织了分成四组的讨论:看课文,然后说出大明湖之美,最后把所得的结果提交组长,让组长作为整个组的发言人告诉全班同学,这样的处理方法既让每个学生都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翁,同时又使整个过程显得有条不紊。

教师是主导任老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运用了很多有效的教学形式,发挥了教师的导向作用。如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分组竞赛,教师量度给分的形式,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加强。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任老师还给予很多有效且有针对性的引导。

训练是主线在让学生学习第四段的时候,任老师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导向性的题目,使学生在训练中学到分析课文的能力,领会课文语言所展现的意境美。任老师提的问题也很特别:从绘画的角度看,芦苇在整个画面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说实话,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让我想起了甬江边透过温柔的芦苇可以看到暖暖的夕阳的那个画面。那么学生可以想到什么呢?我想一定更多,这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更好的感受大明湖的美是很有帮助的。课文第四段的写景是很精致的。任老师要求学生朗读其中写景的部分,并且只读写景的部分,并把这次朗读训练也归到了竞赛的范围内。这样学生在读的时候就不能仅仅限于“读”还要花一部分精力在思考上,是有目标的读。这样的要求不失为一举两得之举。

任老师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是对照本宣科式教学的一种有力的冲击。从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们的反映来看,无疑是成功的,这也是我以后在工作中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的。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评课稿

梁世秋先生在梁荣聪先生的演讲,一篇文章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讲座,让人兴奋的手舞,舞蹈的国学硕士形象。之所以任任荣先生的演讲,经过多年记忆深刻的灵魂,我认为最大的原因不仅是任先生的知识,语言流利,而且在演讲中,梁仁先生真实的气质。任农先生的演讲,表面是让学生解释文字,但在现实中把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完全灌入他们。

几天前,幸好与胡双全老师一起去桐城八人参加工作室的教学和研究活动,有机会学习听八位四位老师的开放班。其中程伟宁教师,邹世兵老师在诗三评年级的评审班上,王霞和郑旭老师教授都是赤壁傅,并将进入葡萄酒。课后老师为每节课做了精彩独特的评论,所以每节课的优点和缺点在这里我不再白费了。只是想谈谈我的诗歌升读课程和高中的中文课程教一些想法和思考。

语言教学不能与语言和文字的学习和欣赏分离,总是会被我们的语言老师困扰,很多时间,无论一个班我们 如何准备,无论我们如何激励指导学生,并在结束后的一课,我们总是也如果损失,似乎想要的效果。我也参加了2012年安徽省质量课程大赛,当俞教授的文字是古都的秋天,那个班,从教学设计到教室代,可以说是渐进,有序,只是完成了教学环节,课后评价也很高。虽然我放心,但我的心总是觉得有点失踪。直到听完我的班同学阜阳三位老师一班后,徐老师的课开始播放晚秋歌,老师和学生互动非常热烈,最后一课给情感办公室,徐老师不能帮忙唱歌。语言班的唱歌,似乎与语言教学的本质背道而驰。但最终的结果是,徐老师获得了一等奖,我是二等奖。然后分析反思,我认为这两个类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我的课太强调设计,忽略了老师的强烈的感觉,而徐老师的班级,无论唱这个链接设计是否合理,而是反映了教师的激情,更好地触动了学生。事实上,当和平时期,我必须充满激情,这是因为那是大规模的 类,心中的一些规则对生活的约束,但没有表现出他们真实的感受,而且自然也不能理解自己进入文本进入更好的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自那以后,我意识到作为一个语言老师,当我们读给学生的文本,如果没有激情,但太多的一些教学约束,这一课将不可避免地失败。

特别是古典诗歌的教学,无论是高中毕业班还是新课,诗歌都是先读,老师先读,读进,只能引导学生阅读。万水千山永远爱,诗的语言是根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经验,一切都会明朗。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更有效?这是回到梁荣功先生的讲话,我在开始时引述。大师是主人的原因,是他们对生活非常热爱是非常真实的情感感觉。我们的语言老师,唯一的爱生活的方式,充满激情的生活面孔,为了深入而迷人的古典诗歌,理解独特的彻底,会使我们的教室更加活力,更无聊;更聪明;少绑。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精选15篇)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

今天聆听《三峡》。厉老师基本功好,字正腔圆,上课从容,对教材总有自己独到的处理,常令人耳目一新。

厉益老师试图以朗读指导为突破口,通过听读、自读、小组读、朗读设计、朗读比赛,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这是本课的创意与亮色,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实力。如果朗读指导得当,充分激发参与朗读设计的热情,通过朗读比赛把本节课推向高潮;朗读与理解紧密结合,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这无疑是一节好课。

可能是时间仓促,学生参与的热情与激情没有充分激发,在朗读设计这一环节遇到了很大障碍,花了不少时间,也没有见到朗读指导的实效。再加上作为文言文即要落实字词又要理解内容还要朗读指导,内容多,任务重,厉益老师没有做好相应的取舍。

本人认为厉益老师不妨大胆些,把正音和解释融入到朗读指导中,大胆取舍,不使环节繁多,以朗读为主线,推陈出新,使本课中心突出。另外,学生朗读设计难度不小,在学生一时难以领会时,教师应有充分准备,不妨示范设计一段。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2

一、仪态

视频中该教师穿着得体,较好的注意到仪容仪表,仪态端庄稳重,但不难看出,在课堂的开始部分,教师仍然是有点紧张,出现了几次的口误。有点小遗憾的是,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表情不够丰富,特别是缺少了作为语文教师的标志性表情—微笑(个人认为),由此就缺少了亲和力。

二、眼神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眼神往往关注的是某一部分的学生,特别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更多的就是关注到了这个回答问题的学生,而忽略了整体,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眼光应该是处在扫视的过程中,让每一个角落的学生都能感觉到教师是在关注自己,由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不会有遗弃感。

三、说话

该教师说话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但在说话上唯一的不足同时个人认为这也是最大的不足就是语速、语调没有任何的改变,整堂课都一一个语速一种语调进行课堂教学,这队语文课的有效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学生很容易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失去兴趣,对于学生而言,没有激情的语文课堂是地狱,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是一个很好的演说家、表演家。

四、书写

由于该堂课多半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教师仅在黑板上板书了标题和作者,可以肯定的是教师的书写功底是不错的,但是由于教师多媒体的滥用,没有很好的展示自己的特长,也让这堂语文课缺少了更多的语文味。至于多媒体的使用,在这堂课中我认为是有批判之处的,过多过滥。

五、组织

观看该课堂实录,最大的感受是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而这种沉闷的课堂气氛的形成,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欠缺,首先,教师的提问缺乏艺术,问题过于呆板,比如在课堂导入部分引用的这张图片,教师一个劲的追问这是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没有任何的意义;其次,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也不够及时,同时缺少了教师自身对问题的思考与评判。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3

每次听张**老师的课都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隆冬听《老王》让人倍感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一、谈谈教学内容的选择。

《老王》一文写于1984年,是杨绛“小人物传记”系列的代表作之一。在杨绛先生的笔下,老王不仅是一个普通的街坊和普通的劳动者,而且是一类善良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代表——他们有着为人的美德,却并未得到好的回报。这篇文章曾分别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底层的光芒”这一专题。面对具体一篇文章,我们不能什么都教,一堂课要相对纯粹与简洁。如何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体现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层次性与过渡性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张老师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确立了一个单一而集中的教学内容:体会理解老王的善良,感受底层人物的光辉与不幸,启发同学们“以善良对待善良”,对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以必要的关注与温暖。这样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显然是精当而准确的。

二、谈谈教学设计:

围绕已确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张老师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容与意义,做了一系列精彩设计:开篇的明星图片吸人眼球且符合常人的心态,为最后的目标落实埋下伏笔;作者杨绛先生的介绍以图片带动理解,从聪慧的女子到老年魅力不减,再到她的心态、散文风格,更富感性,使人乐于接受且印象深刻;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填写老王基本情况表,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文句阅读文本;补充了大量图文资料,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文本走向生活,不仅丰富了“老王”形象,且将阅读导入心灵,启发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这些设计环环相扣,引领着学生走入文本,走向文本的深处。

三、一两点思考:

1、关于最后几个问题的价值。在教学结束时,张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如果你处在“老王”那个境地,你会怎么做?如果你处在“我”那样的地位,你会对“老王”那样的人怎么做?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会伸出援助之手吗?这是三个假设性的问题,教师的期待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学生也就无从选择。另处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讲究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这一点张老师显然已经做到了,在教学临近尾声时,教师与学生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以善良对待善良”,因此再提这种假设性的问题是否有画蛇添足之感。

2、课外资料的引入是否是越丰富越好。本堂课,张老师在资料的补充上着实化了一番心思,可谓图文并茂。可是最后两则新闻材料与图片资料似有交叉之感,如能删去其中之一,或许目标导向会更明确些,同时也能给学生留出更多宝贵的思考时间。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4

今天,在八《7》班聆听了余xx老师的一节课,余老师开出的是《浪之歌》,听之后,深有感触。

教师提出的问题似乎很简单,却其能展现清晰的思路,能启迪学生思考,又能揭示文章主题,是教师对文本深刻理解的最好诠释,是教师对问题高度提炼,是教师的匠心独运。

教师对作者介绍及其背景的处理,也是独具匠心的。余老师不是在开课伊始就按部就班地给学生或让学生介绍作者,而是在教学的进程中适时地提示出作者的身世,使文章主题思想的揭示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水到渠成。

特点二,抓住语文教育的特点。余老师一再提醒学生,是哪些词语能体现这种情感,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对“扑倒”、“海誓山盟”、“碧海丹霞”等词语的品味,让学生在品味中咂出爱的滋味。语文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品味词语、句子、语段中,吸收汉语言的文化智慧与养分。

余老师在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魅力时,还引发学生的联想,丰富的联想,又增加了更多的学习内容,使课堂内容更丰厚,主题的挖掘更深刻,文化因素更浓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品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问题:总感觉欠点什么,欠点激情?欠点气势?其实余老师在这节课中是有气势有激情的,可能欠的这一点,是在于学生那里吧?如果能把老师的激情传递到学生的身上,让师生都群情激扬,都激情四溢,那这个课堂不就是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了吗?

毋庸置疑,通过这节课,我们能看到余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巧妙处理教材的能力,流畅激情的表现能力,但忽略了更重要的学生,学生的学习主体,教师设计的再好,讲的再好,还要考虑到学生能否接受、易于掌握的问题,教学的重心应在学生。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5

(1)教学流畅,环环相扣。

游小武老师整堂课教学流畅,教学设计以下九个环节:观察画像,初识老王 ,细读老王, 品味老王, 感悟老王,读懂作者,体悟作者,怀念老王。环环相扣,课堂学生阅读体现了层层推进、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且关注到了学生的学情做到了以学定教。

(2)走进文本,悟得深透。

本课设计了“人生百味,你会用哪种味道来形容老王的人生?”和 “人生百态,你会用哪个字来形容老王的人品?”这两个主要环节,学生积极地找到了细节,找到了关键的词,在阐述理由时都能把人物的情感与句中的词联系起来,“镶嵌”在门框里的老王让人流泪,鸡蛋“多得数不清”是老王一片真心地体现,“忘了请他进来喝茶”是作者担忧后的深深地愧疚……在读中品,在品中思,尤其学生说 “因为他无法给老王更多的帮助,但他这样目送着老王走下楼梯,那担心的目光,即使老王没有回头看,他一样能感觉到,这里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关爱虽然没有言语,但同样表现了出来。”我感到了学生真的在语言的品味中有了深深地触动,有了与作者同样的反思。

(3)聚焦一句,情感升华。

《老王》一文是用作者的善良去体察不幸的老王的善良,作者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善良极力地帮助老王,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但最后作者却说“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之情。”这本不应该有愧疚之情,但也正是这愧疚之情,才是作者最大的善良的表现,因此设计的就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引发开去,让学生在作者的反思中发现自己,在发现自己中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不够,对不幸之人的尊重、平等观念不深,从而使学生的感知更敏锐,情感更丰富,情趣更高尚。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6

和很多老师一样,这节课我也是参与者,参与者的意思就是授课者在进行备课构思的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关注。说自己是授课者并没有因上得好坏邀功或者避责,表明自己的身份有利于我表达自己的意愿:为什么要选这课,为什么要评这课,这个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的。

选这课和凭这课的原因出自一句话:怎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以及这句话的一个答案: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有一个适宜的教学内容。我们为了什么上课,这个问题很白痴,因为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回答。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是否把握好了这节课,这篇文章的脉搏,能让我很自然在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生命,这是选择这课的目的,以及评这课的原因。

一堂课应该有一个中心,说得上档次点就是灵魂。这也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原则,或者很多人的思想、行为准则。这个中心也不会只是体现在某一节课或者某一篇文章,而应该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内在的呈现好表达。

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定位在哪里,这个在上这篇课文之前就应该决定了的。课文只是一种表达授课者想法的一种手段,这里不评价学生与老师的地位之争,孰是孰非实在是一个没有必要讨论的问题。邓爷爷说了,不管是白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老师的指导和影响还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表达的首先是对大雁的关注,大雁在他笔下,是调皮的小孩儿,是优雅的绅士,是勇敢的迁徙者,是忧郁的孤独者,因此授课者在上课时有意地抓住这几个可以表达的意象,向学生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课文不只是在写一只飞来飞去的鸟。

那不是鸟又是什么呢,那就要求学生去关注文本,去阅读,去体会,这应该是这节课的重点和核心,从阅读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从阅读中完成授课者想要完成的目的。可惜的是,课堂上学生文本的把握还不够,或者说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反应还没能有充分的准备和预想,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和文字感悟时多少欠缺了些东西,学生要想真正从课文中领悟些什么也比较难。

其次是对环境的关注。草丛、远山、沼泽、河流,这些景观在文中都表现出了感性和灵性,都不是沉默不语的配角。授课者也留意到了这一点,也通过种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些确实与众不同。但这种不同是否能真正被学生了解和接受呢,也是一个未知数。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7

老师所授的《诗两首》,我个人认为,整体上来看,形式比较新颖,设计比较用心,较好地考虑了新课标以及MYP项目对教材、能力的要求并较好地达到了这些要求,尤其在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方面有很好的体现,老师授课有步骤,学生学习有条理,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

整节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复习巩固学诗的三步骤并明确方法:一品音韵美,二品图画美,三品意境美,方法分别是诵读、想象和思考。第二部分是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小组自学《使至塞上》,巩固学习诗歌的三品方法。

第一过程所用时间较少,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很快就完成了三品,在学生出现困难时老师适时点拨,使整个过程比较顺利,为第二阶段的学习赢得了时间。

用小组画画的方式来表现诗歌的图画美并把自己的画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这节课的巧妙之处,也是亮点。这个方式体现了小组的合作、交流,语言的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想象能力以及与美术学科的交叉,而且这个方式充满吸引力,使得学生的兴趣大增,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讨论交流之后,纷纷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展示,效果也不错。可以说是小小技巧,作用不小。在学生展示、表述的过程中,老师能够加以适当的引导。

以上是郑老师比较成功的地方,当然也还有一些不足,如因时间关系,教案与真正的授课过程有较大的出入,第一阶段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显得不足,受电教老师的误导,没有用食物投影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最后上去展示的组达到五个之多,很没有必要,又导致了拖堂等。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8

今天听了王×××老师的《散文阅读》,非常明显地感受到王老师为这节课事先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整堂课王老师坚持“学本课堂”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一环紧扣一环。

不过本人认为复习课不是简单的重复的练习,而应当注重方法和效率。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果结合文本具体深入,或许就不会显得空泛。不妨抓住一个点,结合题目,有方向有目标的指引,实实在在的落实。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非常重要,但这节课上,留给学生得有针对性的思考的空间比较少,这样就不能很好让学生自己去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避免下次出现类似的情况。学生讨论是很好的合作学习的方法,但讨论目标要明确,讨论后要有总结,也就是说要有放有收。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9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节很有个性,极为精彩的好课。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也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首先,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王老师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到位。她抓住了山水游记借景抒情的特点,抓住情感的内核,以“雪”为突破口,抓住“雪”这一物象的特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逐渐理解了“雪中人”“雪中事”“雪中情”,敏锐而又巧妙地抓住了文本的价值内核。

其次,王老师很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这样一种学以致用的勾连与适度发散,既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更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学法暗示:新旧知识是要融会贯通的。

再次,我很钦佩王老师极高的综合素质。比如她对文本解读的深刻领悟,以情切入,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匠心设计,还有入情入境的“说功”,这些刚才学员们都已经谈到。但我还要补充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激情投入与态势语言的运用,比如在讲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时,对“痕”“点”“芥”“粒”的讲解都配合着相应而又适切的动作,既让学生加深理解,又感染并打动着学生。

另外,我还想借这个机会和王老师以及在座的老师们探讨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策略。在说课中,王老师把教学预设的过程与方法定位于“在串讲中落实字词句的意思”,我们也看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王老师确实始终以串讲为主,但是,“落实字词句”这一目标并没有凸显。我认为串讲固然有其优势,特别是像王老师这样能说而又说得好的老师,但整节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见“文”不见“言”,我感受到的更多是“文章”甚至“文化”,而少见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应该是语文课堂的基点,发展学生的语言是语文课的根,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则是发展学生语言的最重要手段,但这节课,我相信学生确实收获了知识,但似乎不见能力的提升。这又让我想起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课堂,在那样的课堂上,老师们只是忙着落实通假字、一词多义、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翻译,翻译完了,给文章贴上主旨的标签,课堂的学习也结束了。这样的课堂,显然是见“言”而不见“文”——漠视文本的核心价值与灵魂,而把她肢解为毫无生命力的词句解析。

反观这两种课堂,各有其弊端,如何在两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一直思考并努力突破的难点。今天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将我的尝试跟大家做个简单的交流,希望能得到大家的修正。

我对自己文言文的课堂定位为“文”“言”并举,知能同构。具体的操作是以读为手段达成各项目标:初读,扫清障碍,读准读顺;再读,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研读,落实词句,探究主旨;美读,读出理解,读出感情。在有目的分层次的读的过程中,以读代讲,以读明义,以读悟理,力求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既落实“言”,又凸显“文”,既有知识的建构,又有能力的提升。但这样的课堂是不是会平了一点?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0

听了陈菲老师《奇妙的克隆》的课,有以下三点感受。

一是注重文本解读,适度拓展。陈菲老师,在《奇妙的克隆》教学中,对文本挖掘深入,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和灵性。当学生还沉浸在科学带给人们的奇妙之时,老师提问1.围绕“克隆人”,人们有那些讨论?2.为什么是悲喜交集?你还能举出一个事例来吗?这两个问题合理的拓展,延伸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引导和谐融为一体。

二是凸显对话意识,整合教学资源。陈菲老师设计两个问题1.克隆是个动词还是个名词?2.克隆“奇妙”在何处?使学生在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及师生之间的对话中,学生产生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张扬了个性。

三是现代教学媒体运用合理,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从动画片导入,学生跟随遗传学家谈家桢先生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这节课精心设计了辅助教学课件,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增大了课堂容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为他们展现了一片视听新天地。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1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听了王老师执教了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以后,感触良多。

一、成功之处

(一)学生在学习中担当的角色更明确。

综合性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由于在活动中成为活动过程的设计者与执行者,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更加明确,学生能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合作,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二)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开发方法得当。

关注学科之间的整合资源,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万缕的关系。我们在把握语文个性的基础上,以课文语言为凭借,适当适时地向各科教学开放,并相互渗透,发挥整体协调提高的作用。

(三)构建主题内容的多层次结构。

学习内容的组合,应围绕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从学科内外筛选与该主题有关的所有信息,确定最有表现力和学习价值的材料。把相关的学习领域组织起来,先确定学习内容的主干,再确定枝叶,使内容呈现网络状的有机整体。作为习以为常的事物——桥,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而且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记忆。教师独具慧眼地把它作为学习内容的凝聚核,从三个方面选择内容,并有机地组织成一个整体,因而学习的辐射面广、信息量大、探究性强。

(四)兼顾过程与结果的量化评价方式。

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富有开放性和丰富性,它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果方面,更多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这就是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一个评价,而应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的内容、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它应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组织、合作、展示、创新等。综合性学习评价中评价设计应该能够公正的评价出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各项表现,量化评价方式能在学生之间引入竞争机制。

二、不足之处

教师的主导作用定位不准。在学习进程中,教师害怕学生打乱自己原来的计划,就把学生圈定在自己确定的范围内,让学生按自己预设的思路走,可这样的学习活动下来学生得到了什么?只是一些知识而已。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剥夺了学生实践的权利和机会,是完全背离课程标准的做法。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学习主题创设的引导者,组织活动的协调者,学生实践的指导者与服务者,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把握好指导的切入点,及时地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创造潜能,因势利导开展学习活动,过度指导与指导不足的毛病都要逐步克服,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小组成员应明确分工,真正做到分工细化,责任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桥”这一主题,设计出几个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由本小组成员自主探究后总结得出,并在小组中加以相议,避免盲目与重复建设。在搜集、整理、分析了一定量的资源后,提炼一个探究专题,专题不宜太宽泛,总专题下再提炼一层子题、二层子题,有层次进行探究。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2

这堂由XX老师执教的《湖心亭看雪》有着开阔的课堂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深得语文教学之 “三味”:一是富有语文味,守住了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二是富有人情味,老师在课上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导;三是富有书卷味,儒雅、从容、大气,不时有灵光闪现。下面我将从学科意识的角度作简要的分析:

一、能够把握语文学科的航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是这样定义语文学科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刘老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从文本出发,牢牢地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正确航向,使整个课堂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其中视频中刘老师对学生阅读提出了三个要求:读准、读懂、读出自己的感悟。虽然只是简单的诵读,却很有深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个要求立足于文本,着眼于文本字句的解读,让学生回归到文本所营造的语辞世界,避免了语文教学娱乐化或是应试化的极端倾向。

二、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缰绳。文言文的学习包括“言”和“文”两个方面,这两者的基本顺序是“先言后文”,即先学习“文言”之“言”,再学习“文言”之“文”。教师在课堂的前半部分时间重点解决课文中的字词音义,不仅有内容上的讲解,也有方法的指导。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的好习惯。最后,教师为了检测学生的重点字词的学习情况,采用课堂随机抽点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三、能够较为精确设计教学程序。刘老师的做法基本达到了教学环节设计的两个要求。首先,她设计的教学环节都是语文学习必需的,没有可有可无的多余环节,也没有必须有的被遗漏的环节。但是环节在前后设计上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在教学一开始就呈现作家及简介,并介绍作者的生平及思想,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甚至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倘若在文本细读的时候再适时介绍作者,效果会更好。其次,每个教学环节之间是步步提升的,呈现逐步向上的阶梯形态。视频中教师先讲解字词音义,再到文本的研读,问题的设计十分精巧,从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到描绘了一个怎样的雪景再到张岱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的简明流畅、独具匠心,不得不佩服教师的教学功底之深。

四、能够较为精巧设计学习题目。教师在最后布置了“我眼中的雪世界”的作业,来展现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但老师如果给学生再推荐一些张岱的小品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3

文言文好教又不好教。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文言知识积累,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呢?梅老师在教学《大道之行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大道之行也》是一篇传统课文,现行的资料和课例都很多,如何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这是首先要考虑的。梅老师按照文言的规律解读本课,以诵读贯穿全课,深入浅出,给刚上八年级的孩子提供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纵观全课,梅老师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一、课堂上以读带学,以读促学,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色。

语文课,要想上出语文味儿,必须要有朗朗的读书声。中国诗文欣赏的传统,就是“因声求气”。梅老师运用这种文言文教学的朗读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末,很难得。文气儿,不是两三次朗读就能读出来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梅老师在组织学生朗读时经历了四个层次,先是自读课文,采用的是默读的方式解决字词读音,然后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抽生个人朗读,男女pk朗读的方式读出节奏,接着再通过范读,学生齐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诗文内容,读出感情。最后通过背诵的方式巩固新知。整整一堂课,光学生朗读的时间就有20多分钟的时间。熟读诗文三百遍,不会吟来也会诌。梅老师在朗读这一环节,不断朗读,体现差异与层次,课堂真实而有效,给学生一键学习文言文真实而有用的法宝。

二、因言寻意,避免了文言文教学的呆板和枯燥。

文言文教学,绝大部分的情形是“言”的地位高于文。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把文言词的积累、文言句的翻译放在了首位。脱离了课文,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情境,字词的理解显得那么枯燥乏味。梅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以两个问题为引领,以具体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字词,也背诵了相关的语句,一举两得。

三、学法指导具体可行,学生学习时有法可依,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梅老师上课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每节课都有具体的学法指导,细致到每个问题,每一次活动任务。学生在学习时不再盲目,并且在自主学习时快速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梅老师的课还有很多优点,诸如上课语言精练,教态自如。普通话纯正悦耳。每节课都是有缺憾的,梅老师的课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还有略微的不足提出来以共勉。

一、文言文教学,教师不可重言轻文。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大瑰宝,她的文学价值远远大于他的语言价值。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喜欢把字词梳理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脱离了具体的语言情境,文言也失去了她本身的魅力了。我国教育家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时,特别重视因文解字,他上的《愚公移山》等很多文言文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这点。把字词放到文中去学习,去理解,再积累,比单纯地从文中剥离出来记背要容易得多。

二、上课细节还要改进。

例如在节奏划分时,有一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应该在“其”的后面停顿,梅老师在课件展示时却弄成了在“弃”的后面停顿,这是明显的错误,会给学生以误导。还有“恶”字读音学生屡次出现错误时,教师就不能只叫他们正确读音,还要结合“恶”字在文中的意思来引导学生理解强调。这样,学生的知道其读音的来源,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总之,梅老师的这节课上的是原汁原味,有声有色。,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更多的优点值得我学习!也祝福他能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走的更远!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4

曹老师执教的《落日的幻觉》是八上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第四单元选编的都是一些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它们都是事理说明文,且都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在文章中也都娴熟地运用准确简明、形象生动的语言,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落日的幻觉》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曹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以及能提炼文章主要信息的语句。2、理清说明顺序,品味文章准确严密、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3、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同时,根据本单元以及本文学习的要求和特点,特别是对幻觉原因解说时涉及到的一些科学方面的问题,确定了文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顺序,品味文章准确严密、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重点)。文中对幻觉产生原因的理解和概括(难点)。

目标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也贯彻了编者单元设计意图——事理性说明阅读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阅读中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尊重了教材特点——科普性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明事理的条理性,把准了学生学习困难这个脉。

《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曹老师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从整堂课来看,曹老师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重点突破。教师块状式结构的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浑然融为一体,为我们呈现了一堂扎实有效的课,呈现了很多的亮点:

1、导入自然流畅,近乎完美。

且看:“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我们知道了大自然通过丰富的物候现象与人类进行交流,它像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告诉了我们许多神奇的知识。可大自然有时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时不时和人类开一些玩笑,把不真实的一面展示给人类。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黄天祥的《落日的幻觉》,以期去感受一下美丽落日背后的真实。” 教师语言优美,简洁,一则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课,巩固了已学内容;二则,不露痕迹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板书字迹漂亮,匠心独运。

在师生互动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极为融洽。曹老师始终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精彩处,并适时加以小结、引导,让课堂往深层次发展。让我佩服的是,曹老师在讲解对话的过程中,不慌不忙地板书知识要点,字迹端正、漂亮,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尽现了老师的魅力所在,试想:谁不喜欢有魅力的老师?让我诧异的是,曹老师在板书造成“落日景观”的“原因”时,没有跟前面的“落日景观(幻觉)”时,别有匠心,故意不一一对应。然后让学生上黑板来连线,一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造成“落日景观”的真正“原因”,二来可以巩固课堂所讲的重点内容,三来,老师顺此问:“也许同学要疑问:为什么不对着现象写原因?你看老师是按什么来写的?由此引出老师的下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在解说原因时,没有按照描绘的景观逐一说明呢?”就这样,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曹老师带着大家突破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真是一箭多雕!这样的板书,非常有创意,回想我们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让多媒体代替了我们的讲课内容,让多媒体代替了我们的板书。而曹老师的多媒体,仅仅是起了个辅助作用。

3、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在此视野观照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

阅读是一种对话,是文本、作者、读者、编者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心灵对话,新的课程理念应充分关注学生对话中的体验和感受,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这堂课上,曹老师很关注这一点。比如曹老师在引领学生“研读课文重点段落,把握文章说明顺序”时,探究产生幻觉的原因时,有这样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把你认为最有把握的现象的原因讲出来。”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方面来谈,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这里充分体现了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把学生放在课堂的第一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还有学生能做的事情,曹老师坚决不包办。比如在学生交流了本文语言的形象、生动的特点之后,曹老师有这样的引导:通过刚才的分析,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使语言形象、生动的方法?类似的细节,还有不少。而这些,无不体现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

当然,在曹老师的课堂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在 “品味文章准确严密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这个环节时,曹老师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作者在描绘日落景观及解说幻觉时的语言有什么不同?2、你能举例来分析一下它的形象、生动吗(朗读第2节,让学生分析)?3、你能举例来分析它的准确、严密吗?我们可否这样来设计:在《落日的幻觉》的教学中,在“品味文章准确严密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这个环节时,我们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给你留有深刻印象的词语或是句子,然后读一读,并说一说其原因。等学生的例子找得差不多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本文语言的特点,并细化为描绘日落景观及解说幻觉时的语言特点,再得出说明文语言的一般特点,最好老师能引导学生,比较一下说明文中的描写和记叙文中的描写的区别。这样的话话,一课一得,就落实得非常到位了。

另外,在“开启探究之门”的环节,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给最后一节‘落日变大’做一个科学、大胆的解释吗?”个人觉得这样的探究题,不适合在课堂上解决,因为它需要学生去查找相关的资料,才能做出一个合理而又科学的解释。

诚然,瑕不掩瑜,曹老师的课,绝不因为这样的小问题而掉价,因为它是一堂真正的扎实而有效的课!

八年级语文评课稿15

新学期第二天,语文组教师听了何**老师的一节随堂课,课题是文言文章《核舟记》。一节课下来,感触很多,但从心里一直不停地涌出一个词语“朴素之美”。

美在教师的举手投足。何老师是今年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但是在课堂上却表现出一种沉着和镇定、毫无遮掩的朴实和朴素。授课语言规范、简练,轻柔的语音加上温和的眼神,给学生一种很亲近的感觉。真实而不张扬,一如她的为人品质。

美在教师的教学理念。现在,我们都大力提倡“学生主体,学习本位”的教学理念,何老师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正是最大限度地体现着这一理念。“先学后教”,在学生做了预习之后,再完成教学知识点的落实,所以,整个课堂上,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对文章中生难字的读音的落实,用检测、补充的形式来完成。其次,在翻译文章的时候,先是小组合作,对预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集中,再进行小组展示。小组展示的时候,有小组代表同学的试译、有其他同学的补充、有同学们的提问,也有老师的点评。总之,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无不渗透着“学生是学习主人”的理念。灵活而不花哨,一如她的为人品质。

美在教师的爱与尊重。教师只做首席者,不做统治者;只做平易近人的朋友,不做高高在上的指挥官。这是这节课上,何老师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爱与尊重的极好体现,也是对教育的爱与尊重。课堂上,她能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给学生快乐与希望,并且,评价真实具体,指向性很明确。这让孩子们在内心很容易接受她,接受她的课堂。华东师大教授周彬来学校讲座,曾说过一句话:“课上得好不好,对老师很重要,对学生不重要。老师对学生好不好,对学生才重要。”我们在丽舒老师的身上,看到了她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我想,这是她教育工作的一块开门砖。真诚而不做作,一如她的为人品质。

当然,课堂只有精彩的,没有完美的。就本节课而言,也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课堂流程很清晰、构思也很巧妙,但要加强技巧的落实。

2、学生展示的面要放大,让多数同学都能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才能达到课堂气氛的融洽,所以,预习工作一定要做到位。

3、文言文的学习中,可以关注“文”和“言”的巧妙结合。

4、课堂小结、作业的布置要有呈现。

最后,相信,凭借何老师的勤奋好学、灵动钻研,教坛上,一颗闪亮的新星会闪亮升起!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水调歌头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水调歌头评课稿

读诗赏词首先要学习朗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便“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讲析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的讲读课可以以讲导读,以读导讲,这种方式也是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陈老师的《水调歌头》一课再次为我们展示了鉴赏教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力所能及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反复朗读的机会。纵观这节课,学生朗读次数达十次之多,而且形式多样,有齐读,男女生齐读,个别朗诵,自由读等。可以说,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教室里不时地回响着同学们的琅琅书声,这种氛围,让我们想起语文课那种最简单而又最真切自然的特色。我认为,对于诗歌教学,能注重诵读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多种形式来实施诵读,这是很关键的一环,陈老师做得非常好。

其次教师注重诵读与讲析的结合。在朗读中实现了字词教学,如对“阙、琼、婵娟”等词的正音解释(可惜教师自己读错了“阕”字音)。由女同学的朗读导入对上阕的分析,设计过度语为“作者对天上的美景作了哪些描写,微妙的心理有什么变化?”,从而讲析诗人的矛盾心境。又由男同学的朗读导入对下阕的分析,讲析诗人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开阔胸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整首词。经过以上环节,相信绝大多数同学能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人起伏的心理变化和旷达胸襟。

再次,能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达到鉴赏的教学目的。阅读诗歌,贵在于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影”说的大概也就是这种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陈老师在这节课中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分析下阕时,教师在要求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三遍的同时提问:“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并简说理由。”此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反应热烈,回答也多结合了自己的感受,更多地谈了自己对本词的理解,基本把握了这首词的精华。从而出现了本节课的高潮。我觉得学生的这种看似零碎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学生对诗歌的真正体会,阅读一首诗或词,能有那么一两点的自己的体会已经足够了,而这要比我们老师作再多的分析要好得多。

诗歌教学中如能合理把握讲与读的关系,我相信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但同时我觉得教师的讲析要体现出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忌多贵精,重在抓点子,指路子,教法子,点拨启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在讲与读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读”的方面。教师虽然非常注重了学生的反复朗读,但对于朗读教学这一环节还不够加强,只有一次提到要注意节奏,其它几次都没有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包括语气语调、停顿等,教师又没有范读,也没有借助其它媒体,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朗读的效果,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为朗读而朗读的不良印象。时间一长,也会使部分学生“有口无心”,更不用说培养兴趣。在朗读形式上,齐读过多,个别朗诵不够。总觉得,朗读次数虽多,学生似乎依然没有学会如何朗读这首词。原因是读中缺少“导”。

“讲”的方面。总的来说,一节课中,除了学生的十次左右的齐读以外,其余的绝大部分就是教师的讲析了。导入时讲了比较多,分析上阕过程中教师讲解也比较多。这首词的上阕有一定难度,必要的提示如作者当时的处境,一“欲”一“恐”的矛盾心情可稍作点拨,不必讲析太多。讲中应有“导”的作用,否则只能挤掉学生思考体会的时间。

总之,诗歌教学中讲与读的合理把握至关重要。如何做到“以讲导读,以读导讲”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评课稿

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评课稿

听了孙老师的《醉翁亭记》收获很多,感触很深,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认识。

从总体上来讲,孙老师的这节课从实用性这个角度来说比较成功,她讲的是《醉翁亭记》的第三课时,重点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可以说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在她娴熟教法的操纵下,能把这节课处理得如此完美,这是最令我佩服的'一点,另外,还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学习,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目标明确

孙老师在上课前先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在黑板上,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没有目标,那就像一艘没有航标的帆船,随时都有迷航的可能。

二、板书设计精妙

孙老师的板书很清晰,清晰到什么程度,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今天没有来听孙老师的课,仅是看板书就已经感觉这堂课很充实,很有收获了,再加上本人的书写基本功较差,看看孙老师的板书,再想想自己,确实很惭愧。

三、教学过程严密

她是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的,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四、教学效果显著

孙老师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基本都学有所获,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人无完人”,孙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一点不大好,课堂容量太大了,对于最后的问题“怎样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由于时间关系,探究的有点少了,在前面分析文章结构方面如果少花费一点时间,或者是直接采用赏析法,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动静对比之美,然后分析在此美景中的人,“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众宾欢”、“太守醉”、“禽鸟乐”、“人之乐”、“太守乐”,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完成课前展示的学习目标,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也”,和“怎样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这两个比较大的问题。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拙见,关于语文教学的方法,我们确实还要探讨,共同提高。

八年级语文大明湖评课稿[5篇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