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编辑:悠然自得 识别码:65-819678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2-01 21:16: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新定位习作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要不断转变习作教学的观念,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一到作文课就愁眉苦脸,他们常常抱怨没有什么好写。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害怕习作的根本原因是无内容可写。作文要有一定的步骤,我按照作文教学“四步走”:“看”、“说”、“写”、“评”四步进行。

一、看,即观察事物,获取写作材料。

观察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是靠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实现的。由于小学生智力水平有限,加之缺乏自控力,观察时很容易被一些无足轻重的事物所吸引,而对那些应该仔细观察的事物反倒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致使观察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根据习作要求,在观察前和观察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同时注意做好立意、选材等方面的有意识的启发、引导。

生活中的习作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物。本来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的学生平时对周围的环境、事物没有留心,缺乏细致的观察,以致“身在此山中”却“不识真面目”。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他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观察人物,可抓住肖像、衣着、神态和言谈举止进行观察,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等;如观察植物,可通过视觉了解形状、颜色、姿态等,可通过嗅觉闻它的气味等等。

学生的课堂除了语文课堂,更多的是各具特色的其它学科课堂,只要稍加留意,课堂中的美无时不在,激情无时不有,我们要善于发现,用心捕捉,巧妙引导,就会自然地捕捉到写作素材,激发起写作激情。比如,从音乐欣赏课上捕捉孩子们那张开想像的翅膀尽情驰骋的情景;从快乐体育课中捕捉孩子们那忘我活动的场面;从美术课上捕捉孩子们的妙笔生花;从品德与社会课上捕捉孩子们撞击出的一个个思维火花;从科学课上的一个个小制作、一个个小发明、一次次养蚕经历、一次次播种过程、一次次观察发现中获取习作材料。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同时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并及时引导让学生在激情满怀中快乐作文。

二、说,即写前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表述。

新教材每组都安排口语交际的内容,进行“说”的训练,要求教师首先依据习作要求复习课文的有关章节,从读学写,强化训练重点。然后,让学生口头叙述观察到的事物,并谈出对所叙事物的看法或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观察后的反馈,启发、引导学生依据各自掌握的材料和对事物的认识,从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着手构思文章。最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教学的每个环节应注意群体作用的发挥,视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评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双向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这是指学生在生与生、生与师的口语交流实践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动态过程。所以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就是口语交际的主要方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造双向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话题,点拨引导,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不作过多的指点。课堂上,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观察和倾听,既要善于发现学生口语交际的不足,及时予以点拨纠正,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充满童趣、富有创意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生机勃勃、极富动态性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三、写,即书面作文,指起草文章。

引导学生将所说内容列提纲,按一定的顺序写出来。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识,不能空讲做法,应该是写中悟法,写中用法,习作能力的根在于阅读教学,在阅读能力的高低,是在阅读教学中悟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在上课过程中,我让学生回顾本组课文的习作方法(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用两个片段尽力把本次习作与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紧密相结合,突出本次写作的难点。出示片段让学生在阅读过程,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悟法,在写作过程中用写作方法。使学生做到每次习作有一得。同时在学生展示写作片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进行点评,形成写作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四、评,即评改作文。

评改作文要在教师掌握全班学生作文总体情况并在课堂上做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一般教师只重视习作前的指导,而轻视甚至忽视习作后的讲评、批改。其实,讲评、批改也是习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习作后的讲评、批改也同样要重视。作文讲评是对本次习作的分析和评价。它是习作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既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加深,又是习作讲评的巩固和提高;既是对本次习作情况的总结,又是对下次习作训练的指导,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必须要认真抓好讲评这一环节,努力提高讲评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批改,也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通过批改,对学生进行习作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习作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便于总结习作教学的经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也可以搜集素材,为习作讲评作好准备。当然,对于学生的习作,除了老师批改,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互批互改,通过相互批改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在批改时,要先教给学生批改方法和符号,有时可师生共评,有时可学生之间互评,营造良好的评改氛围。每次习作草稿或让学生自己批改,或同学相互批改,老师查看,有时选择有代表性的集体批改,形式可多样,学生会饶有兴趣,自然,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在评价学生习作时,主要可采取激励性评语,即使水平很低的学生习作也有值得教师肯定和鼓励的地方。在评改习作时,可以分小组由学习小组长负责组织互相批改,然后在全班交流,由学习小组长推荐有特色的习作,并说明推荐理由,针对推荐的几篇习作师生共同评改、赏析,最后将这些习作张贴在“新秀舞台”栏目里供大家学习。这样,极大地调动学生习作评改的积极性。

其实,作文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做人的一种历练,是他们心智的反映,是人格的体现,是他们内部深藏着的情感的冲动。他们在作文中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能够在作文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把握好自己的精神航向。习作中要有学生真实的生活,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情感。作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靠一点一点扎扎实实的累积,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又有扎实的教学,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爱上写作文,能用笔书写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广阔的生活中放飞心灵。我们期待着。

第二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王丽霞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作文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1、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2、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

3、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

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昕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柬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4、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5、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挖掘快乐写作的源泉

——三年级作文教学初探

冯庙小学

冯晓颂

内容提要: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快乐写作”,“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

教学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快乐写作”,“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 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情有可愿,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3、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 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据教参与以往教学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这本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校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地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做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习作体会内化升华的最佳时机。

那么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专 题 小 结

冯庙小学 冯晓颂 2016-06-30

小 结

冯庙小学 冯晓颂 2016-06-30

教 学 小 结

冯庙小学 冯晓颂2016-06-30

第四篇:浅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浅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前进行语文教改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整个语史教学的一大薄弱环节,小学作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不但是学生不愿意完成的板块,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头疼棘手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57-01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也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然而目前许多小学生的写作状况是:一提到作文就害怕,作文时无话可说,写不出来的同学不在少数,即使写作文也是敷衍了事,写作兴趣更是无从谈起。到了毕业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多少,而且语文综合素养也很差。因此,搞好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笔者对作文教学也摸索出一些方法,下面谈一些做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情感和兴趣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一旦学生有了强烈的兴趣,就能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写作任务,愿意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进而从写作中感受快乐,优秀的作文便应运而生了。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能力,在命题和选材上尽量贴近他们熟悉的、易于理解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作文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选择合适的题目。

2.要重视学生写作过程的分析

作文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因此,在作文时,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分析写作的过程。

作文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步:第一步,准备--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和启用积累等;第二步,构思--包括编写作文提纲、组织材料和详略的取舍等;第三步,起草--包括遣词造句、构成篇章等;第四步,定稿--包括内容的增删、结构的调整、文字的修饰和誊抄定稿等。综观上述,学生的写作过程,是由“准备”“构思”“起草”和“定稿”等活动交互进行的循环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作详细分析,使学生弄明白写作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使上述活动能顺利地交互进行的关键因素是写作的认知策略。

3.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会写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材料可写。往往教师布置下作文题,学生总会感到无从入手,没什么可写,这就陷入了僵局。这时,必须得想方设法融化“冰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写作过程的特点,精心设计出一些与教学目的相关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着“准备”“构思”“起草”和“定稿”等活动向学生布置各种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完成写作练习。如在一次写“第一次___”的写作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在作文中没能准确地把握住自己“第一次”的真实感受,没能具体、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文写得空洞、不真实。

4.坚持训练

写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涉及的问题是方方面面的,诸如材料的运用,布局谋篇,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抒发,等等。因此,写的训练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模仿是一种有效的作文练习形式,对于初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低段的起步作文。这里的模仿练习并不是要求学生对原文照抄全搬,而是运用“范文”作者的思考、观察以及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以得到进步。其次,可以通过加强作文片段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片段训练是降低作文难度的一种方法,对于写作技巧的训练很有帮助。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可以截取自然中的一个小景观,生活中一个小场景,或者人物的语言、表情等等进行观察,然后用简练的话描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后是加强作文篇章训练。这是作文训练的重点,也是难点。篇章训练在片段训练的基础上加大了难度,涉及的问题较多,综合性较强,因此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要求,需要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有效而耐心的指导。

5.评改结合

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质量,应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作文讲评课上,教??要特别注意挖掘作文欠佳学生的作文中的闪光点,一个词、一句话,都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以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这也符合小学生喜欢表现、热爱被表扬的心里特点。但作文仅评不改是不会有多大成效的,只有评改结合,才能使学生的作文不断进步。为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教师可采用“附加分”的作文评分方法。根据学生作文进步的程度,酌情予以加分。

总而言之,在重视学生写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要注意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激发起他们写作的兴趣,并有意识的创设写作情景,让学生“海阔天空”地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学生就能自觉、尽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了。

第五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互批互改”模式的研究》

小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对语文老师来说,作文教学最大的包袱就是作文批改。许多老师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然而,“学生写,老师改,写完改完一边甩”,学生往往对老师的辛勤劳动不大理睬,无动于衷,上次作文的毛病,下次作文照犯。而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视“教作”而忽视“教改”。有的教师认为,作文作文就是教学生怎样作文。学生懂得了怎样作文,自然就明白怎样修改。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应付检查上,又是改正错别字,又是修改病句,甚至学生作文条理不清楚也给理清了。认真批改就行了,有没有效果,或者效果好不好,不是自己考虑的问题。针对以上现状,我们迫切需要大胆探索有效的作文批改之路。在学习前人的有效经验的同时,我们需要大胆探索,不要怕困难,不要怕失败。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如何批改更有效,更能提高学生作文和修改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师生主客体位置倒置所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常常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只顾到学生的作文,而忘记了作文的学生。”以致于学生主动探究作文得失过程被剥夺。为了让学生在作文评改环节由“看客”成“主角”、化被动为主动,自主学习,自我内化、整合、建构、迁移,我们决定在作文批改中一改过去教师独自包揽的传统做法,下放权力,对学生参与作文互评互改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三、研究目标:

提高作文评改效率,让学生真正参与评改。

四、研究内容:

1、如何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

2、怎样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评价。

3、怎样培养学生的修改习惯,训练学生的修改能力。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即课题组成员搜集大量的有关文献并组织大家学习。

2、行动研究法,即课题组成员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实践、反思和再实践,同时进行课件制作、积累和配套工作。

3、案例研究法

4、经验交流总结法

六、实施步骤:

(一)探讨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1年11月)

1、收集、整理、学习文献资料。

2、探究制定学生互评、自改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首先,与学生在“面”上共同商讨作文评改标准,大致分为书写和标点、内容、结构、表达、语言、创意等几方面。切实有效的做法是,学生联系写作知识和自身的写作实践,熟悉、掌握整体批改标准,然后由浅入深,批、练、改结合,批改主要依据每次作文训练重点,分项侧重训练突破。

其次,掌握了批改标准,互批互改具体实施可采取循序渐进、灵活多样的形式:一对一式、多对一式、四人小组式等。

第三、自我修改。学生在同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修改。

第四、老师对习作者的修改和评价者给与评价指导。

(二)实践积累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3月)

1、课题组成员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指导学生进行互评自改。

2、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在课题组内进行探讨、研究,商讨有效的应对措施。

3、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生互评自改的方法。

(三)回顾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

1、课题组成员回顾一年以来实施课题的经验及困惑,以文字形式呈现。

2、交流经验总结,并汇集成册。

七、预期成果:

1、学生习作互评、修改集

2、教师论文集

3、作文评改展示课

4、课题经验交流(录像)

5、文献集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