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云南省中小学优质课教学成果观摩会心得体会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65-780959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1-03 09:18: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云南省中小学优质课教学成果观摩会心得体会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云南省中小学优质课教学成果观摩会心得体会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价值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立足教学,默默奉献,勇于创新,应是我们小学教师追求的目标。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在这气候宜人的季节,我有机会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云南省中小学优质课教学成果观摩会”活动,历经两天的学习,我通过听专家的公开课和报告,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本次观摩会专家有东北师大副校长,教育硕士,特级教师王廷波;特级教师赵景瑞;中学高级教师柏继明;北京教育学宣分院二部小学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德武等8位全国知名专家到会并分别作了公开课和专题报告。通过聆听专家的课,我理解了柏继明老师的名言“爱满人间,情满课堂”,课堂教学是交流,交流需要真情;课堂教学是生活,生活需要真实;课堂教学是艺术,艺术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是生命,生命需要真爱。也使我了解到尝试教学理论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一是目标明确——贯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尝试题;二是关注问题——尝试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始终以问题为红线,与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三是引导思考——尝试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主张提出发散,逆向、主体的问题,从而为学生提供巨大的思维空间;四是加

强练习——围绕新课程理念、紧扣教材,立足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练习,具有较强的求实精神;五是强化引导——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直是课堂教学的焦点问题,尝试教学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以学生讨论、交流为活动,突出了学生的地位与价值,教师的引导贯穿于每一个环节。

本次观摩会听了名师柏继明老师的课,无不为她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而叹服。她的教学是能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教学;是能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在一个由已知向未知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摸索尝试,积累思路和方法的教学;是与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是可以持续地拉动学生的喜欢和好奇、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可能成人了,工作了还对数学念念不忘的教学;是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充满着现实性和真实感,有自信、责任、求实、勇敢、坚韧、合作、分享和愉快伴随的教学。刘德武老师也是将数学课本中枯燥、单调的题目转化到生活实际生活中来解决,使学生不再觉得学数学那么抽象,那么枯燥无味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数学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仅只是专业的教师,而应是全方面发展的教师,所以我听了两节数学课后又去听了两节语文课。赵景瑞的课是教学生如何发短信,看似很简单谁都

会,可有谁知道发短信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他教会了学生发短信要简明,用字要讲究方法,最后让学生体会到了浓缩就是精华。王廷波老师讲的《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节选)》,他的课注重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而不是以往传统式的教学教师教学生学。整节课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作为一篇课文只是抓住重点字、词、句、段讲解,而不是整篇的讲解,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明白了重点。重点之处用不同颜色的笔和不同的线条标明,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本次观摩会除了听了几位老师的课,还听了他们的报告,感触最深的还是柏继明老师的《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一名教师要成为优秀的教师就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学生上课回答不出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或考试成绩不好经常责怪学生,从来不反思自己,久而久之怨气、怨言多了,自己也不愉快,也不去求取进步,慢慢的就不出成绩,最后的结果是误人子弟。我们教师应多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我们不但要经常反思自己,也要反思他人,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让我们在学中思,思中悟,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这样我们才有会进步,我们的学生也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还要注意言传身教,不但要有一颗愉快之心,还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成功的背后更加艰辛,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明确了自己今

后课堂教学的奋斗目标——处理好“八大关系”。一是探索与接受的关系;二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三是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四是民主与秩序的关系;五是自主与引导的关系;六是活动与体验的关系;七是合作与价值的关系;八是肯定与否定的关系。真正实现创新课堂,有效课堂,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全面的发展。这次听课学习对我是一次提高,也是促进,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优秀的教师学习,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的完善自己,使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和全面的发展。

第二篇: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教学体会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语文精品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2011年12月24日已是深冬时节,我有幸前往省城海口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海南省小学语文优质课堂教学研讨会”

本次语文组研讨会是在海南经济学院礼堂举行,12月24-25日两天,共听了四场学术报告,看了四节精品课堂展示。研讨会邀请了全国特级教师支玉恒、李卫东、周益民、王崧舟。课堂互动各具特色,他们的教学风格。教学技巧、风趣的语言艺术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很荣幸参加本次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带着一种敬仰和好奇倾听了各位大师的风采,领略到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下面我谈谈此次学习的两点体会。

一、知识渊博,底蕴深厚

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中,名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知识渊博,文化底蕴深厚。俗话说得好:“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是呀,作为一位符合时代需要的老师,只有文化底蕴深厚,才能调控整个课堂策略,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生成发展。我在听李卫东名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千红”两个词时,他指导学生通过比较、解字的方法,步步深入,展示图片理解两个词的异同。最后让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德国风景和德意志民族的美好品质。课堂上,老师教风独树一帜,语言风格自然多变。因此,我想一位文化底蕴不深厚的讲师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举一反三吗?我想名师之所以是名师,那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多付出一份汗水。当我们酣然大睡的时候他们也许正在探求更好的教学技巧,当我们为自己取得那么一点成绩而洋洋自得的时候,他们也许已经开始了下一步的教研工作。

二、语文课堂融进现代气息

听课之前,我看了《诗与图画的婚礼》这个题目后想:有这样的课吗?诗与图画如何举行婚礼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了周益民老师的课堂。课堂上,我一次次被周老师呈现的那些诗所吸引,《树》《伞》《鱼》《消防队长梦中的金字塔》《战争交响曲》……每首诗都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原来世上还有这样的诗!这些诗,以文字组合的形象给予了我们多少美妙的享受,多少深刻的思考!多么无穷的回味!这节课上,学生与我的收获可能相同。这节课上老师没有怎么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而更多地从文字组合的形象上来感受图案诗在排列组合上的丰富想像与深刻内涵。这节课,周老师所交给学生的,不是如何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文字,而是想带领学生感受这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课后,我深深反思,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接触到文学作品之外的来自前沿的新鲜信息,还要善于学习,善于捕捉,把丰富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们,引领孩子们在生命中成长。

这次海口之行,虽然有些累,但是受益匪浅。“为师一辈子,学习一辈子,雕琢语文,也是在雕琢自己的美丽人生”,这是我这次参加“精品课堂展示研讨会”最深刻的体会。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我将永怀这份热情,一路追寻语文教育的至纯至美!

第三篇: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甘肃省小学数学优质课心得体会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数学精品课堂展示甘肃省专场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庄浪一小

苏学峰

2010年10月1日、2日,我有幸在学校的安排下前往省城兰州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名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组和兰州市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数学精品课堂展示甘肃省专场教学研讨会”活动。参加这次活动,让我走近了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和他们有了零距离的接触,观摩了四位数学专家的精彩课堂,聆听了他们的学术理论报告。我被他们那深厚的教学技能,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地感染和陶醉了。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艺术化。从中让我吸取了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经验,让我感受到了课堂上专家们从容不迫的教学风格和随机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他们精彩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绚丽多彩的教学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计精巧的智慧课堂

在会议期间,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和老师们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对如何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解决问题有哪些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过精品课堂展示了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这一目标,国标苏教版教材首开先河,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从四年级起每册教材均安排了一个独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有列表、画图、列举、倒推、替换、假设、转化等,一切的数学归根到底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问题解

决的核心是解决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不能脱离解决问题的过程,必须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需要以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反思,逐步形成相应的解决问题策略,要想真正发展学生的问题策略,进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数学素养,我们唯有遵循“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的基本规律。

对学生来说,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是建空中楼阁,他们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策略的认识,在以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已经初步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但并不一定关注到了解决问题时隐藏在“背后”支撑解决问题的策略,即学生对策略的认识处于潜意识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关注具体的问题是否得以解决,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朦朦胧胧、似有所悟的状况,缺乏应有的思考。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认识经历从一个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可先呈现问题,让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获得一定的经验,再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徐斌老师的精品课堂中用“一杯果汁”的变化了解“倒推”策略,根据“两杯果汁”的变化理解“倒推”策略,根据“三杯果汁”的变化深化“倒推”策略,以此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策略不是由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要想形成策略,学生的主动探索与自主建构十分重要,学生对某一解决问题和策略有了初步的感受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策略明朗化,呈现新问题后,组织学生思考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应用策略的意识;解决问题后,再组织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随着解决问题策略的初步应用以及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解决

问题的策略就逐步“浮出水面”并凸现出来。

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种隐性的、潜在的程序知识,策略本身并不易为学生所清晰地感知与把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们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不断地思考、实践、研究,用精巧的设计创造智慧的课堂。

生活化、艺术化的精品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时,黄爱华老师利用不同的游戏规则,分组抽签在数位表上比较输赢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了位数多少与数的大小的关系。华应龙老师《角的度量》时利用孩子玩耍的滑梯动画入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在陌生,不在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走近名师,感受名师,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数学老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将数学融入生活,让数学课堂具有艺术魅力,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真实、朴实、扎实”的精彩课堂

数学课堂中的精彩往往源于生成,教者的因势利导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诱发精彩的生成。

几位老师十分重视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宽松的氛围、愉悦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在课前,徐老师让学生帮助在方格图上找出发和返回的路线,华老师和学生聊天猜年龄,黄老师和孩子们玩比数的大小的游戏,刘老师让全班学生整齐的说出各自的姓名,建构了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如沐春风,身心轻松,思维活跃。能让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个时候的他们所释放出的热情和潜能是无法估量的,才会积极思考,勇于探究,大胆发问,畅所欲言,才会感到成功的快乐。

几位老师十分重视把握评价契机,利用适时发问突破难点,记住重点。几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及时捕捉学生对话的闪光点,智慧地加以引导,与学生心灵直接对话,促进师生心灵沟通。课堂中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适时表扬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取得的点滴进步。当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教师根据学生错误所在,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思考,使学生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般来说,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所用的教学时间均在教案中有所体现,若是照着教案“教”下去,那应该是一堂较完美的课。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没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应有“学”的设计,有“教”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遇到实际教学时间、环节与设计的时间、环节不一致时,就忍痛割爱,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如刘德武老师教学《平行与垂直》,原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果多花了10分钟,原因是“学”的环节出彩。虽超出原定时间,但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且确有所得,何乐而不为。这节课由于“意外”,预设的教学目标当然就没达到,但老师和学生们都受益匪浅。其实如果每一节课都将学生放到一种预设好的、理想化的环境中,让学生往教者设计好的一个个“圈套”里钻。长期以往,学生就很难有真切的体验,这样的课将会逐步丧失活力。

“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中也就存在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些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之美。我以为,抓住一次精彩的回答、一个具有错误倾向的问题、或者一

些狭隘的理解……由此拓展下去,积极引导学生在发散思维、阐述见解、交流思辨中明确应有的价值取向,这样的教学就会生成精彩。

关注差异的高效课堂。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应该自问在建立自主学习的状态上是不是下功夫了。专家认为,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情绪自然、心境放松的场所。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在创设具有接纳性、支持性、宽容性的课堂氛围,创设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目标性的教学情境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心情舒畅,放飞心灵,开拓思维,从而达到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内在的需求,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是开放、放松而不放任,自主、自由而不自流。

新课程倡导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那么,我们就应该看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不是充分发挥了“导向”的作用,是不是发挥了教学组织者的才能,是不是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同时,我们还要检验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这个方面也许还不被大多数教师所重视,因为一堂课时间有限的关系,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新问题往往会被老师敷衍或忽视,我们还是习惯于把目光牢牢锁定在教给正确的答案在之上,而没有意识到对生成问题的探究和对存在问题纠正的价值所在。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进度的压力,很容易让我们轻而易举地忽略了那部

分表现能力不那么强,或者理解问题总是有差距的学生。差异性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应该是比较普遍问题。比如,在数学课堂中,老师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分析、归纳、小结,一切都体现的教学设计的严谨和数学学习的逻辑性,但是,我发现我们老师难以关注到那一部分出现错误或者思维跟不上趟的学生。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上的《角的度量》一课,由于学生第一次使用量角器,开课时学生拿着量角器手足无措,茫然无绪,但是李老师却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通过一步步的实践、验证,获得准确的度量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出现了许多错误的判断,但是李老师却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智慧,由浅入深地领着同学们游历在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的快乐之中。下课的时候,每一个孩子获得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发展是清晰的。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够这样去追求,相信有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少。引用一段著名教育专家的经验:“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总之,此次在兰州市聆听了著名教育专家的精品课堂和专题报告,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在深受启示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数学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焕发新的光彩,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感悟的,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他们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数学教学日趋完美,努力提升数学教学的层次和品位。

第四篇: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湖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之心得体会

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湖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之

心 得 体 会

桃坑中心小学 黄清石

今年12月8日至9日,在县教育局的安排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湖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王崧周、于永正、窦桂梅、贾志敏、支玉恒等五人十堂小学语文公开课和五场专题讲座。现将心得体会撰写如下:

一、扎实的功底及熟悉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没有教过语文的人大都认为,语文课好教,能认字的人就能教,最起码不会象数学课那样,因在学生面前讲错题目而闹笑话,于是乎,把能力差一点的教师安排去教语文、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似乎成了有些学校顺理成章的事。

但教过语文的老师都会说,语文难教:教材变换频繁,知识广博无边,任你怎样忙碌操劳,学生成绩的提高总是不很明显。

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有其片面性,但却道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所在。

这次听五位专家的公开课,堂堂都很精彩。他们之所以成为走出这片困惑的引路人,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具有扎实的功底,他们都对教材非常熟悉、甚至有深入的研究。

在这一点上,我感受最深的是贾政敏老师的公开课《我不怕鬼》和支玉恒老师的公开课《匆匆》。

贾老师说,语文课“不要搞得那么复杂”,要“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课就是“教会学生说话,写文章”“不但要学好课本知识,还要学会表达”,要“突出学生,淡化自己”。贾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教态朴实自然,语言准确、形象生动;教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他的课堂,没有太多地使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也没有一般的公开课那样热热闹闹的场面,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去安静思考,自主学习。他反复指导学生朗读,读中明义,读中悟情,读中学写,凸显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听贾老师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一种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与贾老师的课堂相比较,支老师在课堂上朗读了更多的文章。从当堂所教的课文《匆匆》,到与之相关的本册其它课文,再到整个小学阶段的课文、以至学生习作、书籍报刊摘引之文章,他都能流利朗诵,一字不差,且课题、出处等非常清楚,根本没有结巴、停顿、添字漏字、张冠李戴等现象;课外知识,他信手拈来,用于课堂,是那样的贴切和自然,难怪他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想一想我们自己上语文课,对着课文朗读还会出许多差错,普通话南腔北调,更不要说朗读的技巧了。这说明,一个语文教师要上好他的语文课,单靠敬业精神苦干、蛮干是不够的,还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充分熟悉教材——至少达到能流利背诵的程度。

二、用好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何谓启发式?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作为倡导者的孔子对启发式的具体阐述。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对孔子的启发式作了进一步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说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意。反,再告也。”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启发式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教师的“导”的作用,教师要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这种方法要在学生对问题想不通或表达不出来的情况下使用。二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主动积极性,学生必须对问题产生兴趣进入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去,产生疑问并且达到“欲言”“求通”的境地,如果学生无疑无问无迫切求知的欲望,则很可能陷入启而不发的窘境。

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是王崧周老师的诗意课堂,还中窦桂梅老师的激情课堂,或是于永正老师的朴素课堂,还有上面提到的贾志敏、支玉恒等两位各有个性的特色课堂,都无一例外地、很成功地使用了启发式教学。他们,都是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大师。

请看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导入。

“小朋友们,初次和大家见面,你们最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什么情况?” ——于老师问。“老师姓什么?” “老师多大年纪了?” “老师是那里人?” „„ ——部分学生试着说。

“你们平时是这样问人家的姓名和年龄吗?” ——于老师接着问。“老师,您贵姓?” „„

——引导学生说话得体,然后教师小结:

“老师是山东人,快70岁了,今天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我的名字叫于永正,本来是希望做事永远正确,但却总是在课堂上犯错误,希望小朋友们能好好地帮助我„„”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有些教师总是抱怨学生不配合自己的启发,其实,成功的启发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如果教师多一点知识,存一点智慧,“矮”一点身姿,露一点微笑,学一点幽默,这问题不是迎刃而解了吗?

再看孔子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例子: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马上去做呢?”孔子回答说,“家有父兄,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有马上去做的道理呢。”可是,当冉求以同样的问题问孔子时,孔子却回答说,“你应该马上去做”。同一个问题,可孔子的回答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看看孔子的解释吧——“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仲由(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可见,了解学生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或多,或失或寡,或失或易,或失或止”这里的“多”“寡”“易”“止”就是指的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对此不能不知。它告诉我们,启发式教学是不能搞一刀切的,既要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因现行的学校体制是统一的教材和班级授课制),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别,有的放矢地启发,只的这样,才能使启发式教学有其基础,做到启而有发,一启就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学习、情感、意向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知”“好”“乐”三个层次由低到高,由浅入深。体现了人在生理上的好奇、求知、爱好三个层次的特点。“好奇”是针对新鲜事物探求的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好问、好动、好强三个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好奇心理会渐渐演变为一种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这时候的注意力、观察记忆、思维都处在最佳之状态;当求知的欲望反复表现出来就形成了“爱好”,就进入了兴趣的最高层次和稳定时期。这个道理很明显:学生对学习、问题有了兴趣,就可能会“入迷”,入迷就会动脑筋积极思维,就会提出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时不用你启发,学生也会把在一起切磋、探究当成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勤学者不如会学者,会学者不如乐学者。

试想,教师板着脸孔,高高在上,提一些学生不喜欢、简单机械或无法回答的问题,学生能“配合”吗?这不有点象法官问案吗?

启发学生还要做到象朱熹说的那样“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人的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而以解决问题告终。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瓦龙说:思维者,克服矛盾之过程也。思维的具体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在学生积极思考而又没有搞通的时候,教师要极力启发学生去思考追究;在学生思维有情、表达有欲的时候,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冲破阻力和困难,引导学生发表出来,造成“愤”“悱”两种意境,这就是前面提到贾老师所说的,语文课“还要学会表达”。

《论语·子贡》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子贡曰:“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以常情论,一乡人都喜欢他,就应该认定他是个好人;一乡人都厌恶他,也应该肯定他是个坏人。这本是个很平常的道理,但孔子的分析却用了两个“未可也”来质疑,进而作出了和大前提迥然不同而又令人信服的论断:倒不如说,一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其中的坏人都厌恶他。这种抓住矛盾来启发学生的方式,不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吗?

启发式离不开提问,但又不局限于提问。教师的仪态举止,语言情感,多媒体的使用,都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在学生的心境处在“悱”的情况下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天地,“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循循然善诱之,博之以文,约之以礼,使之欲罢不能。

三、课堂的和谐是质量的保证

课堂和谐指的是课堂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科之间、课内知识与课外积累之间等关系达到和谐统一。

先看支玉恒老师是怎样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的。教师走上讲台,学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教师:“同学们非常活跃,老师非常喜欢你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好!”学生齐答。

教师:“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我说一个成语,大家把它的意思表演出来。” 学生:“好!” 教师:“交头接耳。”

——学生做交头接耳状,课堂更加热闹。教师:“藏头露尾。”

学生埋头,露腚,但却发现没有尾巴,大笑。

教师:“老师弄错了,原来我们的尾巴早已退化了,再来。‘聚精会神’。” 学生端坐如木偶。

教师以手示意学生面向自己,说:“全神贯注。” 学生端坐,注视教师。

教师:“老师最喜欢小朋友们保持这种状态上课,请大家配合我哟。” 喧哗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达到了师生之间的初步和谐。再看于永正老师的“写对话”教学片断。

在讲述写对话分段的前两个好处后,话锋一转,戏谑道:“我还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分段写对话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老师改作文的时候觉得你写得更多,会给你打高分。——可千万别向外人透露哟。”

一句话,拉近了师生间的感情距离。

和谐的课堂靠教师去创造,它要求教师热爱、关注全体学生。王崧周等五位名师几乎每一堂课都能关注所有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表现、展示的机会。这与他们热爱学生的情感、关注全体学生的宗旨是分不开的。学生知识程度不同,情感体验各异,尤其是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他们平时连看都怕看老师一眼,能和你“和谐”起来吗?五位名师的课当中,对学生都是以欣赏的口吻去赞扬、鼓励、启发,没有一句责怪的话语,更不用说讽刺挖苦了。俗话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想想自己小时候的幼稚和无知,就自然不会做一个道貌岸然的说教者了,就自然能和学生拉近距离、平等相待、创造和谐了。

当然,创造和谐课堂还要求教师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娴熟的课堂组织艺术;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要把学生看着可燃的“火把”,充分理解和宽容学生;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在心理上拉近距离,在人格上完全平等;不要当学生不如自己之意时就板起脸孔训人。惟其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和谐,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效果。

四、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中心环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的读书经验。五位名师的示范课,尽管课型不同,风格迥异,但却都紧紧地抓住了阅读和写作这两个环节。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点,写作是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键在于多读。被选入语文课本中的范文,可谓千锤百炼,字字矶玉,是任何文章都不能替代的。教师在没有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舍本求末,以其它的文章去代替课文。教师要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要尊重教材,紧紧抓住教材这个“纲”,创造性地去使用它,把学生教活,教聪明;激发学生无穷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把课文读好了,写文章自然就不难了。

至于说语文课学生成绩的提高不明显,这不足为怪。古人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只要能从这些名师的课中得到启示,一课一试,逐渐成熟,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得多了,连在一起,便会形成风格,形成气候,形成让人羡慕的语文能力。

2007年12月18日

各学校:

2007年12月8日至9日,在县教育局的安排组织下,我代表桃坑小学,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湖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王崧周、于永正、窦桂梅、贾志敏、支玉恒等五人十堂小学语文公开课和五场专题讲座。现不惴浅陋,撰写心得体会附后,请你们认真组织教师讨论评议,批评指正。并以此为契机,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教研教改活动。

注:教学实录光盘随后即到,届时组织大家学习观赏。

黄清石

2007年12月18日

第五篇: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的心得体会

4月5日、6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云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聆听了于永正、薛法根、贾志敏、吉春亚四位特级教师的公开课,他们的课无不闪现着思想的光辉,人性的光辉,中华民族语言的光辉,学生全面发展的光辉,师生共同成长的光辉。

他们的课是那么的实在。返朴归真的原生态语文教学又回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堂的三实:真实、朴实、扎实。他们都非常注重朗读的指导。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这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透彻并受到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语文课还有一点也是尤为重要,那就是背诵,学语文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自己的语文课上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背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持之以恒这样去做,学生会受益的。这四位大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体现了如何朗读和背诵。

下面我就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综观薛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受到了语文训练的“实在”和“精妙”。薛老师从词语的听写入手,步步深入,环环紧扣。不管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还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情景,或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用好词来练写句子,都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的实在。教师教得实在,学生自然得益匪浅。

一、真正的大自然课堂

辅助手段简单。薛老师没有让事物投影、电脑、多媒体、各种精美的音乐动画占领讲台和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所能的,是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是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感悟。教学程序简单。薛老师突出文本,注重阅读,整堂课就是在阅读中体验、交流、感悟,最后加以提升,让学生学习作家独有的语言方式来模仿写作。真正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我以前也听过语文课,觉得很多老师是把文字和图片呈现给学生来理解课文,而薛老师却是把文字和图片融进了学生的脑海和记忆中。

二、轻松幽默的自由课堂

课前,薛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对话,他向同学们问好,问同学们知不知道他的名字。刚开始,同学们不怎么敢说,在薛老师的微笑鼓励下,同学们开始大胆发言,有的甚至直呼其名,薛老师听了还对其进行表扬,说明他认真听老师的自我介绍。整节课,我们大家都被幽默诙谐的语言,灿烂的笑容,教学的艺术深深感染,似乎满屋子的学生、老师和作者一起走进了祖父的园子,感受到园子的生机勃勃、自由自在、丰富多彩、鸟语花香、鸟栖虫居;

和祖父一起下种、栽花,一起拔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快乐、无拘无束,尽享祖父的宽容、疼爱、慈祥;

和作者一起畅想、怀念、憧憬……薛老师,带给了大家轻松与自由,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听了薛老师的课,我深刻地领悟到真正能吸引住学生的是老师的魅力,这要靠自己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地积累和探索。

三、令人向往的实效课堂课始薛老师让学生听写三组词语,然后给词语分类。之后说出听写词语的目的是训练学生上课时要用心听、用心记。接下来让学生朗读课文,先让学生找到“园子里有什么,”再说说“我在园子里怎么样,”最后提出疑问“我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明确了本课的中心:因为祖父的爱和宽容,让儿时的我享受到快乐。教者独具匠心,让学生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词语概括园子的美、概括“我”在园子里的感受,体会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心境。玉米可以长,也可以不长,长与不长,就看它愿不愿意,有随心所欲的感觉,完全没有约束,看过蝴蝶飞么?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忽快忽慢……那才是真正的自由。让学生体会到一份无法体验到的自由和快乐。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他以朗读为突破口,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地读书活动,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学生的每次阅读,薛老师都注意点评和引导,有时也范读,让学生注意听,把自己读的和老师读的进行比较,并告诉学生,读时要有节奏,有变化,重音要读出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与主人公融为一体,和她一样调皮,一样自由,一样可爱。

这样入情入境,感情自然流露,对课文也就有更深刻的理解了。同时,让学生尝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借昆虫、庄稼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叫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幸福感。这一点,对学生今后的阅读、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一系列有序、有目的的引导不露痕迹,看似平淡,却是功夫深啊。

灵活运用的诗意课堂,在学完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后,薛老师没有放弃将学生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上来,引导学生用笔来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愿意……就……”来写句子,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写出了不同的句子。薛老师让学生进行交流,读自己写的句子。薛老师也范读学生写的句子,并强调:三分文章七分读,给学生带来积极、愉快的情感。从孩子们交流的语句中,不难看出孩子们的心情也沉浸在作者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地放飞。

一节课下来,薛老师在努力让学生接触诗意的语言、回归诗意的朗读、创造诗意的语言,真正扎实有效地引领学生展开阅读,理解课文的深意。

以上的这些,都是我要在今后学习的,也是我努力的方向。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有效,更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能力,还要关注课堂中的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云南省中小学优质课教学成果观摩会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