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最终5篇)
编辑:暖阳如梦 识别码:65-752066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16 12:21: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1

最近听了几节课,收获颇多。

在宋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由于教师钻研教材透彻,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展示,在实践操作中悟出方法,在讨论辨析中进行方法优化,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体现算法多样化。

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展示已经发现了几种方法,对于多种方法,教师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去掌握,而是让学生分析这些方法的优劣,并阐述理由。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反思得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要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基本图形。对于分割的方法,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也将越简单。

二、渗透数学割补的思想方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本节课学生展示完方法后,教师引领学生把解题方法分成两类:分割和添补。之后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进行运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数学思想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很大帮助。

三、体现高效课堂理念:以学生为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得的知识才最深刻。本节课宋老师充分尊重学生为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展示。组合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在操作中建立,组合图形面积得计算方法,让学生在画一画、算一算中发现,计算方法的优化选择让学生在讨论比较中悟出,可以说老师说得很少,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展示评价,充分发挥了学生得主体作用,老师在这里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赵老师执教的内容是“分数与整数相乘”。这是六年级分数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课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强化算法的探究。

课堂上教师多次启发学生,请学生说说十分之三米表示什么?学生用连加知识来解决,即3个是多少?用×3来计算,然后,利用连加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再说明分子3×3的道理。3表示什么?另一个3表示什么?让学生深入理解算理,明白分数乘整数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作分子的道理。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二、灵活运用最简方法。

课堂中学生计算结果出现最后约分的情况,这种方法也是可以的。教师还指出一种,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这样可以化繁为简。主要让学生明白答案必须是最简分数的同时,也要仔细想想,是先约分再计算简单,还是先计算再约分简单,实现算法的优化。

其实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关注一些细节,教学的行为就能不断改善,教学的效益就能不断提高。

总之,这两节课改年级的课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展示,互相评价,教师点拨引导,适时补充点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2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学过基本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把基本图形进行整合。本节课古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下面我用有效教育的经典性评价方式对这节课,从“三性”、“三动”进行点评。

一、三性

1.知识性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是对组合图形进行分割成基本的平面图形。本节课我们看到古老师对此知识点的确定是正确的。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知识点落实的梯度,老师先出示一个简单的组合图形,让学生分成哪些的基本图形,再让学生求老师家客厅的面积,最后求队旗的面积。使组合图形的分割落实处,知识点的有效强化达到了数学课程的基本量7~12次。

2.个性第一方面本节课古老师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精选挑选教材内容,求客厅和队旗组合图形的面积。第二方面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和表现,具体表现在,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自主选择图形的分割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3.创造性教师设计、组织的探究方式,由基本的平面图形入手,到平面图形组合成组合图形,组合图形可以分割成哪些基本的图形,一步步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我有不同的分割法。

二、三动

1.主动这节课古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在出示组合图形后,让学生自己作主:你想解决什么问题?你用什么方法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了学生自主学生的特点。

2.互动一是师生互动,在分割图形时,学生说,老师画,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师生的互相约定等,二是生生互动,要节课,古老师安排了一次两人组,同桌互改,给同桌画笑脸,二次四人组,小组合作时,亲和力好,能共同合作,做到了互相关注,注意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坚持把任务完成。小组的合作这个环节体现了平台互动中倒置性平台的特征。

3.能动由于老师教师设计、组织的探究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建议

本节课古老师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把主动权放给学生,但老师只顾走自己的设计,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由此而生成的精彩的课堂被错过了,如学生在展示各组的组合图形分割时,没有充分地引导,老师的主导作用在这里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3

听了我们学校王老师所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感触很深。王老师是我们学校的老教师,但是课前的准备工作却非常充分,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这点非常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学习。对于王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王老师从复习导入,复习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几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引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然后通过提问学生:还想知道组合图形的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出面积,很自然地引出课题,然后学习例题:组合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更难的你会不会?引出后面的练习,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整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过程流畅自然。

二、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是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难点是组合图形怎么分一分,但是王老师这节课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王老师在让学生指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时候,就让学生讲出由什么图形组成,还可以是什么图形和什么图形构成,让学生形成分一分的意识。在学习例题的时候,王老师也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去分一分。在练习中也一样,学生提出一种分法,王老师就导:是不是还可以有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去尝试用多种方法分一分。因此,学生在做练习3的'时候,都抢着回答“老师我还有不同的分法”,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三、适当引导、铺设台阶、降低难度

《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等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王老师在导入的时候,复习了一下前面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给了学生一个台阶,降低了难度。第一个练习是计算房子侧面的面积,学生一下子还不知道怎么下手,无所适从的时候,王老师引导学生怎么去分,让学生先会分一分,然后再计算。王老师适当地引导铺设了台阶,学生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四、强调认真观察、注重习惯培养

首先,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的培养。在例题学习的时候,王老师就非常强调认真观察,甚至还板书出做题步骤:①认真观察,②分一分,③ 算一算。在做练习的时候,都是先给学生观察的时间,而不让学生马上动笔。其次,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管是在例题学习还是在练习中,都会提问学生“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能想出几种方法”等等,让学生认真观察、分一分、选择最简单的办法算一算。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王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这堂课上,学生不但学会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数学思想和方法上有所收获,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里,我也有两个问题与大家商讨一下:

一、组合图形的概念,王老师板书的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成,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恰当?“简单的图形”是不是应该改为“基本图形”?

二、练习二:做一面队旗要用多少布?这题在让学生说出怎么分之后,再让学生找一找数据,底在哪里?是多少?高在哪里?是多少?这样让学生学会去寻找隐藏的数据,是不是对教学效果更有帮助?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4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抽象的计算概念,是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总结与延伸,尤其是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不同于简单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蕴含着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学生今后计算复杂图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意义。听了吴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我深受启发。由于吴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转变教师角色,改善教学行为。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在“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吴老师更多的扮演着:引导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合作者——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二、重视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吴老师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视度。这样有序自主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注重兴趣的激发,找准新旧链接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需要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吴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借用猜一猜的游戏活动复习旧知。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找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四、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吴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小华家装修铺地板这一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为探索活动提供了条件,赋予了生活数学化的实际意义。在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安排了一个联系生活的拓展延伸,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吴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吴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吴老师的课也有美中不足,如果能在以下方面改进就更完美了。例如:本节课属于借班上课,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深入,所以在时间把握上有点出入。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5

刘师上了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上的很成功,首先刘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气氛愉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参与性高,刘丽老师的教学安排层层递进,学生思路开阔,在提高学生的空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下面我从几个环节简要说一说这节课。

首先刘老师从拼图活动的游戏导入新课,为学生提供一组简单的平面图形并提出拼轶闻要求,选择了几个基本图形,拼组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图形,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接着刘丽老师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这些图形像什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中让学生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然后刘丽老师小结:虽然拼出的图形不同,但是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拼出来的,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估一估后引导学生自主课堂,合作交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分别添补。刘丽老师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挥,参与热情高,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炽的重难点。

第三个环节是实际应用,拓展提高。刘丽老师在练习上采用不同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直观、动态地演示拼组,分割,添补等操作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使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设计了层次不同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发展学生的智力。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的扎实,有效。“实”中求“活”,“活”中求“新”。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节最满意的一堂课。

第二篇:六年级《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

六年级《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

张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面积》一课,能大胆地整合教材,整个教学流程设计合理、流畅,整节课以三步导学为线,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形成表象,动手实践割补中悟出方法,在讨论辨析中进行方法优化,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小组合作扎实有,生本课堂初见成效,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四个亮点:

一.整合教材,任务明。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有利于综合应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基于这一理念,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两个教学任务:(1)认识组合图形。(2)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根据教学重点(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张老师大胆将教材进行了整合。将例题求侧面墙的面积换成了求客厅面积的计算,增加了难度,提升了思维,充实了课堂。这样使教材内容变动为静,变单一为多项,变封闭为开放,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

二.小组合作,收效大。

对第一次接触组合图形的孩子来说,如何把一个组合图形通过分割或添补的方法转化为基本图形,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张老师从生活出发,先让孩子们初步感知组合图形,接着再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完成第二个教学任务时,张老师分三个层次进行,由自主学习到小组合作再到全班交流,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尝试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生生互动,“动”出思维,“动”出激情,“动”出创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形成了群体学习的优势,真正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

三.解决问题,策略多。

本节课无不渗透着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例题时,在巩固练习时,在检测导结时,通过让学生自主动手画一画,想办法把它转化成几个基本图形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小组汇总到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算法,学习他人的解题策略。在比较.鉴别.学习中提升自我,体现了新课标让不同的人在数学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分层训练,人人清。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也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张老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提升思维,上不分顶”,检测练习时“基于基础,下要保底”,这样既使优生吃得饱,又使差生吃得了,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节节课都能基本达到教学要求。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说明了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已生根发芽,还有不足,还需大家勤浇水,多施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我们各位老师的努力,一定会使生本课堂在教学这块试验田里开花结果的。谢谢大家,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第三篇:《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1

听了我们学校王老师所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感触很深。王老师是我们学校的老教师,但是课前的准备工作却非常充分,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这点非常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学习。对于王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王老师从复习导入,复习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几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引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然后通过提问学生:还想知道组合图形的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出面积,很自然地引出课题,然后学习例题:组合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更难的你会不会?引出后面的练习,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整节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过程流畅自然。

二、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是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难点是组合图形怎么分一分,但是王老师这节课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王老师在让学生指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时候,就让学生讲出由什么图形组成,还可以是什么图形和什么图形构成,让学生形成分一分的意识。在学习例题的时候,王老师也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去分一分。在练习中也一样,学生提出一种分法,王老师就导:是不是还可以有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去尝试用多种方法分一分。因此,学生在做练习3的时候,都抢着回答“老师我还有不同的分法”,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三、适当引导、铺设台阶、降低难度

《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等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王老师在导入的时候,复习了一下前面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给了学生一个台阶,降低了难度。第一个练习是计算房子侧面的面积,学生一下子还不知道怎么下手,无所适从的时候,王老师引导学生怎么去分,让学生先会分一分,然后再计算。王老师适当地引导铺设了台阶,学生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四、强调认真观察、注重习惯培养

首先,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的培养。在例题学习的时候,王老师就非常强调认真观察,甚至还板书出做题步骤:①认真观察,②分一分,③ 算一算。在做练习的时候,都是先给学生观察的时间,而不让学生马上动笔。其次,王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管是在例题学习还是在练习中,都会提问学生“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能想出几种方法”等等,让学生认真观察、分一分、选择最简单的办法算一算。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王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这堂课上,学生不但学会了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在数学思想和方法上有所收获,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里,我也有两个问题与大家商讨一下:

一、组合图形的概念,王老师板书的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成,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恰当?“简单的图形”是不是应该改为“基本图形”?

二、练习二:做一面队旗要用多少布?这题在让学生说出怎么分之后,再让学生找一找数据,底在哪里?是多少?高在哪里?是多少?这样让学生学会去寻找隐藏的数据,是不是对教学效果更有帮助?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2

最近听了几节课,收获颇多。

在宋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由于教师钻研教材透彻,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展示,在实践操作中悟出方法,在讨论辨析中进行方法优化,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体现算法多样化。

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展示已经发现了几种方法,对于多种方法,教师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去掌握,而是让学生分析这些方法的优劣,并阐述理由。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反思得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要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基本图形。对于分割的方法,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也将越简单。

二、渗透数学割补的思想方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本节课学生展示完方法后,教师引领学生把解题方法分成两类:分割和添补。之后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进行运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数学思想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很大帮助。

三、体现高效课堂理念:以学生为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得的知识才最深刻。本节课宋老师充分尊重学生为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展示。组合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在操作中建立,组合图形面积得计算方法,让学生在画一画、算一算中发现,计算方法的优化选择让学生在讨论比较中悟出,可以说老师说得很少,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展示评价,充分发挥了学生得主体作用,老师在这里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赵老师执教的内容是“分数与整数相乘”。这是六年级分数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课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强化算法的探究。

课堂上教师多次启发学生,请学生说说十分之三米表示什么?学生用连加知识来解决,即3个是多少?用×3来计算,然后,利用连加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再说明分子3×3的道理。3表示什么?另一个3表示什么?让学生深入理解算理,明白分数乘整数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作分子的道理。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二、灵活运用最简方法。

课堂中学生计算结果出现最后约分的情况,这种方法也是可以的。教师还指出一种,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这样可以化繁为简。主要让学生明白答案必须是最简分数的同时,也要仔细想想,是先约分再计算简单,还是先计算再约分简单,实现算法的优化。

其实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关注一些细节,教学的行为就能不断改善,教学的效益就能不断提高。

总之,这两节课改年级的课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展示,互相评价,教师点拨引导,适时补充点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3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抽象的计算概念,是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总结与延伸,尤其是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不同于简单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蕴含着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学生今后计算复杂图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意义。听了吴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我深受启发。由于吴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转变教师角色,改善教学行为。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在“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吴老师更多的扮演着:引导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合作者——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二、重视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吴老师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视度。这样有序自主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注重兴趣的激发,找准新旧链接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需要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吴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借用猜一猜的游戏活动复习旧知。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找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四、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吴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小华家装修铺地板这一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为探索活动提供了条件,赋予了生活数学化的实际意义。在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安排了一个联系生活的拓展延伸,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吴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吴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吴老师的课也有美中不足,如果能在以下方面改进就更完美了。例如:本节课属于借班上课,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深入,所以在时间把握上有点出入。

第四篇:《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

今天,听了吴爱玲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一课,纵观全课,从新知的进入、推进,从学生的活动开展、演绎,教师对于整个教学进程的把控也基本有效,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吴老师这堂课的最大亮点就是能够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式教学,有效降低了对重难点的教,以突出算法多样化思想,教学步骤清晰,学生学习也较为轻松

但考虑到本节课内容是组合图形,从策略、计算、图形的侧重点来看,是以策略为主还是以计算为重,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来设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本节课而言,就我个人所见,在这里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与各位老师分享,一起来探讨、交流。

首先,教师要有明确的点评意识,根据个别学生的回答,及时点评,目的是让其他学生听清楚刚刚到底在讲什么,每个人听过以后是不是都能听明白,有自己的收获,那么吴老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这两张图片有什么相同点”时,问题过大,学生无法回答,最后点名回答过去,点评还很模糊,我相信大部分学生在这时是懵懂的,效果不好,所以切题要小,这是课堂教学的细节,处理好,有助于展开教学。

其次,多媒体教学,也不应忽视板书的作用,既要有教师的简明书写,也要有学生的上台板演,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让其余学生能看到,有所得,作为本节图形的教学,计算的过程就要特别引起重视,练习时涉及两个方面:列式和计算,列式属于策略,计算注重基础,二者都很重要,记得我当初教学时,还采用了小标题,就是防止学生遗漏,产生错误,因为课堂教学毕竟是针对大部分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细致、细致、再细致,学生在五年级乃至在小学阶段学习组合图形,真正学习可能就只有这一节课,不要说什么上不完、上不好,还有第二课时补充,其实间接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同时,特别进入高年级后,很多知识的体验仅仅在今天会有很好效果,以后没有了这样的环境,效果也会很很差。

最后,一堂课的主线是明确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在什么环节进入,什么时候推出,也都有讲究,重点的突显、难点的突破,必须要心中有数,教学环节的设置也要为之服务,处理不好这点,就更谈不上还有学生意外的生成,如果教师的思考过多代替学生的思考、话语超过学生的发言,教学完全在教师的超控下,那么课堂就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三维目标何以体现?具体本节课来看,例题、试一试、练一练似乎平等对待,三者没有侧重,让学生听不出重点,就不可能产生深刻的体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可以侧重例题,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注重启发、小结,效果可能会更好!

课,不仅要考虑教学设计的固定,更要考虑学生思维的变化,正没有一堂完全一样的课,就是因为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师更要顺应二者变化,精心设计,精彩教学!

严桥坡坝小学 何彬 2015年9月18日

第五篇:组合图形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的重要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认识了面积与面积单位,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生还要在六年级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创新点

(1)让学生通过在掌握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分类整理,进行比较,优化出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

(2)练习题体现层次性,不仅发散了思维,还为后续的学习进行了渗透。

三、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有了以上的思考,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目标:

1、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初步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初步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找出计算每个简单图形所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七巧板 ppt课件 简单图形学具 少先队中队旗实物

1、七巧板拼图游戏,初步感知组合图形。

用 准备的七巧板,动手摆一个图案,并说说你的图案用了哪些简单图形?

选取几个有创意的图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和让学生汇报。

2、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寻找计算方法。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整节课的重点。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去发现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老师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请你估计他家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

让学生先估一估,然后汇报估算的方法。目的:把数学与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何准确计算出这个客厅的面积呢?引导学生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基本图形。用你喜欢的方法求一求它的面积?看谁的方法多。

为了体现教学的实效性,我采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纸上分割这个组合图形,再动笔算一算它的面积。这时教师巡视,目的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做法做到心中有数。接着在小组中交流你的做法,并选择你们最满意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汇报时先汇报分的方法,追问:你们为什么要对图形进行分割呢?从而使学生理解分割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就能计算面积了。

接着汇报补的方法:提问:为什么要补上一块?你是怎么想的?从而让每个学生都理解这一计算方法。

习惯培养:在汇报方法时,生生质疑、评价,适时对学生进行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的培养。

我没有仅仅停留在汇报多种方法上,而是进一步追问:根据不同的方法,请学生给这些方法分一分类。紧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么多的方法,你喜欢哪种?请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没有人喜欢分割成3个图形的方法呢?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并感受到在运用分割法解决问题时,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

这两种方法出来有一定的困难。对于这两种方法的处理,我想如果会有学生出现这个方法,就让他给大家讲一讲,生生质疑。如果没有孩子出现这种方法,我就会说:老师这里还有这样一个方法:你们来看一看。这样处理,就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发展空间。

最后老师小结:其实不管是用分割法、添补法还是割补,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把这个组合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3、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书中例题

采取学生独立解决与合作交流的形式

A、可以任意分割

B、分割为最少的学过的图形

C、可以适当添上相关条件分割,要求分割的合理,能计算分割后的面积。

4、回顾反思,自我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借助这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在总结上有所提升,不管是知识方面,还是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都有收获。

组合图形面积评课稿(最终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