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课件
比赛获奖教案 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北师大版 配套比赛课件(精选5篇)
编辑:红尘浅笑 识别码:72-708449 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9-22 12:30: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比赛获奖教案 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北师大版 配套比赛课件

第10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学校: 姓名: 时间:

第10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是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时主要以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和秦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主要线索,重点放在分析秦能够兼并六国的原因和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两个方面。

二、学情分析

看本课标题时,学生就会知道本课讲什么,两方面信息,秦始皇和大一统。指向性十分明确,学生在前面学习商鞅变法的时候已经依稀了解到秦国的一些信息,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比较清晰,并配有大量图片,所以学习掌握并理解知识的难度应该不会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综合文字叙述和图片、地图,知道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及统一的历史意义,了解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和巩固统一的诸多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

通过联系对比的方法,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通过课堂历史短剧表演,加深学生对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和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难点:分析秦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关于秦军攻城的视频剪切、PPT课件制作、历史短剧的设计

七、教学环节

1、导入

课前播放秦军攻城的视频(电影《英雄》),让学生感受秦国的强大。课件出示秦始皇人物画像让学生辨认,直接导入本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出示本课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2、新课学习

阅读与思考: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突破难点:教师分析讲解秦统一的背景及过程)

学生分析归纳后起来回答,教师补充讲解秦灭六国的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出示秦国疆域图,了解秦国疆域范围。

合作探究:秦兼并六国,统一中国的意义?(突出重点:归纳总结后再花一分钟记忆)

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回答,教师分析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分工协作: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将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分为六个方面,以小组为单位,快速的找出秦始皇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突出重点:以历史短剧表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与认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利用大量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措施所产生的作用及影响。

古今联系:联系实际,想一想,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哪些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甚至有些是我们今天还能感受的。

1、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实行郡县制;确立统一的疆域;统一文字;统一车轨;长城等。

2、县制、长城、灵渠、铜钱、隶书、度量衡„„ 练一练: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1.战国以来,政治上的分裂阻碍了社会发展,成为大势所趋。______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2.秦王统一六国后,采用“”称号,并确立了皇帝的地位。

3.秦朝在中央设立的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的官职是_______,分管军事的官职是,监察百官的官职是____________。

4.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二级行政机构。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5.为防御进攻,秦始皇下令修长城,西起,东至,全长,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和学生笔记,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知识。课后作业:

1、试评秦始皇。

2、完成第10课历史填充图册练习题。

八、板书设计

第10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1、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2、秦兼并六国,统一中国的意义?

3、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

政治 交通 文字 经济 军事 思想

配套课件请搜索:比赛获奖课件 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北师大版 配套比赛教案

第二篇:《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教学设计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教学设计

时间

2019年5月22日

授课地点

同安一中滨海校区录播室

学校

同安一中滨海校区

教师

王雅静

课题

人教2011课标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授课对象

初一六班

课标要求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各种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统一的措施对巩固统一的作用。

过程与

方法

识图《秦灭六国图》、秦朝疆域图、长城、灵渠的地理位置图,分析秦朝统治措施对后世的影响,培养时空观念;分析《《秦始皇本纪》等材料,观察历史图片,通过情景表演重回历史现场,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大一统;我国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意义,了解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问题与情境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展示荆轲刺秦王图片,播放《英雄》片段,引出秦始皇这个人物,概括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感受影视作品中的历史

激趣导入,设置悬念。

探究新课

一、建国篇:秦王扫六合

(一)秦统一六国

1、展示李白诗歌《古风》

2、展示秦灭六国的地图

体现“近攻远交”的战略

(二)秦灭六国的原因

1、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图片

2、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材料

3、播放《英雄》片段

问题:欣赏完秦灭六国的壮观场面以及秦王这个人物之后,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秦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

朗诵古诗

观察地图

回忆商鞅变法

得出:秦王善于用人

得出:统一乃是历史的趋势,是人民的愿望。

培养学生时空观

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史料形式探究秦灭六国的原因。并用秦王的多面性来串联起这部分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治国篇:巩固大一统,传承千古

过渡——情景:元前221年农历十月一日是秦王39四生日,大臣纷纷前来贺寿。不过秦王却满怀忧虑的说了一句话:“天下之积弊,非彻盘整治无以重生!”

提问:目前天下有哪些“积弊”呢?

(一)政治措施

1、解决“王室衰微”的问题

①确立皇帝制度

情景扮演:

嬴政:我自起兵以来,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一统天下建立千秋基业家。今与大家商议,国君该如何称呼?

廷尉李斯:大王的丰功伟绩,更古未有,即使三皇五帝也不能与大王相比。

嬴政:妙哉妙哉,那就称皇帝吧,我就是秦始皇,子孙后代代代相传,以至千世万世。

介绍皇帝制度:

皇帝总览全国军政大权;

皇位独尊(朕、玉玺、冕等)

皇帝制度延续两千多年,直到最后一位皇帝溥仪1911年退位

②中央官制

过渡——情景:秦始皇心想:朕做皇帝后日理万机,每天看奏章,哎,国家越大,朝事越多,朕就是不吃不喝不眠不休,一个人也难以处理好,是该想个办法来减轻朕的负担了。于是他……

介绍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责

丞相:从小篆“丞”本义看丞相的地位和职能,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

太尉:虚职,相当于海陆空三军总司令

御史大夫:相当于检察官

2、解决“王室衰微”的问题:确立郡县制

情景表演:

丞相王绾:“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敢问丞相大人,周亡于何故?

丞相王绾:亡于诸侯作乱犯上。

廷尉李斯:然也,成也分封,败也分封,周亡皆因诸侯祸起,……为保吾大秦江山永固,万望陛下不可重蹈周亡之覆辙。且先王因行县制而使秦成为七雄之首,故此,臣认为燕、齐、荆等地行郡县实为上策。

问题:郡县制为什么能避免“诸侯作乱犯上”,威胁中央呢?

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

展示和解读“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二)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

情景创设:政治上,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后,他还会遇到哪些问题呢?让我们一起随秦始皇出巡看看。

1、交通:统一车轨、修灵渠

情境一: 秦始皇的车队进入以前韩国的地界,韩国修了许多路障,韩国的道路只能供韩国的两辆车并行,大秦国的车辆大,发生了拥堵现象,秦始皇发怒了,立即传下旨意……(统一车轨)

展示统一车轨的图片

展示灵渠的地理位置对今天的影响。

2、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情境二:

某官员:老板,来两斤鱼肉。

张三:好嘞!

某官员:两斤怎么这么少?老板你少称了吧。

老板:我做生意二十多年,从来不骗人!一斤4个刀币。

某官员:我只有圆形方孔钱,我用一个圆形方孔钱当一个刀币吧。

老板:我们一直都是两个圆形方孔钱当一个刀币的。

秦始皇看到这种情况后,眉头紧锁,若有所思。

展示圆形方孔半两钱、代表“度量衡”图片。

3、文化:统一文字

情境三

在咸阳的街头,一位来自遥远的楚国的商人准备出售他的物品,他选好了位置,放下行李高声喊道“卖‘母’吆,良种的千里‘母’吆”。不一会儿,围观了很多人,纷纷骂他不孝道。无耐之下,他只好拿出石头在地上写下一个大大的

。围观的人看了之后更加不知所以然……

展示小篆图片

通过同学之间的方言交流,体会统一文字的重要性。

4、军事: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情境四:

大臣蒙恬的奏书:

臣自追随吾皇以来,备受重用,奉命统率30万大军镇守北疆。今北方匈奴不断侵扰,百姓苦不堪言。臣以为应早早堤防。请皇上下旨定夺。

展示长城的示意图,明确东西端点

回答:春秋战国遗留的问题,即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学生情景表演

情景表演

分封制:世袭

郡县制:皇帝直接任免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了解秦始皇的其他统一措施

回顾春秋战国的政治特点,能更好秦朝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重回历史现场,激发学生兴趣

理解皇帝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时空观。

将秦朝的中央官职与今天的政府部门相呼应,便于学生理解它们的职能。

体会分封制的弊端及实行郡县制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学生身临其境,对巩固统一的几项措施的背景、内容、作用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培养学生时空观和史料实证能力

三、感悟篇:体会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一)展示地图,明确秦朝的疆域范围。

(二)感受秦始皇一系列措施的成效:

情景:商人孔虚生活于战国末年与秦朝之交。

(三)合作与探究:四大文明古国的另三个——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它们要么被外族所灭,要么因为内乱导致国力衰落,只有中国从秦开始,一直屹立在世界,虽也有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时期,但是什么保证中国两千多年来中华文明从未间断,而且泽被中西,源远流长?

(四)追问:为什么秦朝只存在15年?

介绍焚书坑儒,巩固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也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体现了秦始皇残暴的一面。秦始皇的残暴不仅如此,下一节课我们将要更近一步了解。同学们要形成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式。

绘制秦朝疆域四至点。

小组接力,完成填空

回顾本节课知识点,总结秦朝对历史的贡献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割据混乱的局面,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此后,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建立起一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对我国古代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建长城、灵渠等工程,造福后世。

问题转化,让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知识点的基础上,综合探究,学以致用,感受历史。

让学生对秦始皇有较为客观的认识,以及对秦朝的灭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时空观,为下节课做铺垫。

练习

板 书 设 计

第三篇:蒹葭课件配套优秀获奖教案

《蒹葭》教案2

叶邑试验学校 白涛

1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能力:

*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整体感知、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 理解这首诗中“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写法及其作用。② 过程和方法:

* 课前查找资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疏通这首诗的基本意思。

* 利用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的方法,体会文章内容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热烈、执著的追寻对九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情感体验,他们喜欢学习这样的诗歌。再者,诗歌朗朗上口,学生易于背诵,乐于背诵。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实属不易。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体会文章内容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学习难点:

理解这首诗中“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写法及其作用。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课题:这首《在水一方》是琼瑶根据《诗经》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成的。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我们仿佛听到了祖先们淳朴优美的恋歌,看到痴情少年的千回百转。那就让我们来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欣赏这美丽的爱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电脑播放课件。

展示介绍有关《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配乐美读《蒹葭》。教师要求以下几个步骤:

①学生自由朗读《蒹葭》,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

②低声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水边的阿蒂丽亚》,在背景音乐中,教师范读。

③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进行个性化的配乐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好朗读节奏,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3、美讲故事。教师:美丽的诗歌演绎出美丽的故事。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并根据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美丽动人的语言讲述这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给学生几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找代表发言,学生讲述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画面: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苍苍,秋水茫茫,同时低声播放背景音乐,以渲染氛围,感染学生。另外,学生讲述时,可以适时地给学生以提示和点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以便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预见学生讲述的内容大意:

深秋清晨的河边,秋风萧瑟,芦花泛白,清露为霜。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翘首伫立,透过一片茂密浓郁的芦苇丛,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大概是他意中人居住的地方。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道路是那样崎岖而悠长,但都无法阻止他追寻的脚步。而“伊人”总是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身旁。他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快把晶莹的露水晒干。

4、感受爱的美丽。

提问:诗中的“痴情者”你欣赏他哪一点?(学生再读《蒹葭》,同时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最佩服他上下求索,“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艰险,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②我最喜欢他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不得的惆怅都深深地感染了我,牵扯着我的心。

③我最欣赏他憧憬“在水一方”的美丽伊人,望穿秋水,情真意切,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教师小结:《蒹葭》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让我们读到爱的悲伤,爱的喜悦,爱的忠贞,爱的美丽。

三、问题探究

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教师明确)问题一:“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时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首诗属于“兴”的文字有哪些?

明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即诗每章开头两句)

问题二: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文字除了起兴这一作用外,还有哪些作用?

明确:还表明时间的推移,渲染秋景的凄清,烘托出主人公对意中人苦苦追寻而难以得到的愁惨悲凉的心情。

问题三:这首诗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反复咏叹中,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而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四、拓展探究

教师:这是一首爱情诗。爱情,离我们中学生还比较遥远。但主人公为了追寻意中人,不顾艰难险阻,始终穷追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我们应该如何把它贯彻到学习当中呢? 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们学习中经常会遇到难题,要不怕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勇攀科学高峰。

②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暂时的困难吓不倒我们,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和行动。……

五、背诵课文

先请3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章,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吟诵。然后全班试着一起背诵,还不能背诵的同学可以看书读。

六、课堂小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中唱响《在水一方》,领悟《蒹葭》的艺术魅力。附:板书设计 蒹 葭 《诗经》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环境清冷,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心境寂寞

道路:长—跻—右 困难重重,伊人:央—坻—沚 想见心情急切

蒹葭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蒹葭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Flash歌曲《在水一方》,导入课题:这首《在水一方》是琼瑶根据《诗经》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成的。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我们仿佛听到了祖先们淳朴优美的恋歌,看到痴情少年的千回百转。那就让我们来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欣赏这美丽的爱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电脑播放课件。展示介绍有关《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配乐美读《蒹葭》。教师要求以下几个步骤:

①学生自由朗读《蒹葭》,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

②低声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水边的阿蒂丽亚》,在背景音乐中,教师范读。

③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进行个性化的配乐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控制好朗读节奏,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3、美讲故事。

教师:美丽的诗歌演绎出美丽的故事。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并根据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美丽动人的语言讲述这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给学生几分钟的准备时间,然后找代表发言,学生讲述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画面: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苍苍,秋水茫茫,同时低声播放背景音乐,以渲染氛围,感染学生。另外,学生讲述时,可以适时地给学生以提示和点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以便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预见学生讲述的内容大意:

深秋清晨的河边,秋风萧瑟,芦花泛白,清露为霜。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翘首伫立,透过一片茂密浓郁的芦苇丛,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大概是他意中人居住的地方。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道路是那样崎岖而悠长,但都无法阻止他追寻的脚步。而“伊人”总是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身旁。他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快把晶莹的露水晒干。

4、感受爱的美丽。

提问:诗中的“痴情者”你欣赏他哪一点?

(学生再读《蒹葭》,同时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最佩服他上下求索,“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艰险,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爱情。②我最喜欢他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不得的惆怅都深深地感染了我,牵扯着我的心。

③我最欣赏他憧憬“在水一方”的美丽伊人,望穿秋水,情真意切,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教师小结:《蒹葭》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让我们读到爱的悲伤,爱的喜悦,爱的忠贞,爱的美丽。

三、问题探究

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教师明确)

问题一:“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时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首诗属于“兴”的文字有哪些?

明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即诗每章开头两句)问题二: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文字除了起兴这一作用外,还有哪些作用?

明确:还表明时间的推移,渲染秋景的凄清,烘托出主人公对意中人苦苦追寻而难以得到的愁惨悲凉的心情。

问题三:这首诗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反复咏叹中,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而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四、拓展探究

教师:这是一首爱情诗。爱情,离我们中学生还比较遥远。但主人公为了追寻意中人,不顾艰难险阻,始终穷追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我们应该如何把它贯彻到学习当中呢? 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们学习中经常会遇到难题,要不怕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勇攀科学高峰。

②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暂时的困难吓不倒我们,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和行动。……

五、背诵课文

先请3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章,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吟诵。然后全班试着一起背诵,还不能背诵的同学可以看书读。

六、课堂小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中唱响《在水一方》,领悟《蒹葭》的艺术魅力。附:板书设计 蒹 葭 《诗经》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环境清冷,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心境寂寞 道路:长—跻—右 困难重重,伊人:央—坻—沚 想见心情急切

第四篇:我是什么--比赛获奖教案-哈

第30课

我是什么(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是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短文,以“我”的叙述角度,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的水的不同形态以及水与人指甲剪的密切关系。文中没有点明“我”就是

水,这样更添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继续巩固识字方法。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知道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变化成不同的形态,知道水既给人们带来好处,也会带来灾害。

教学重点:

1.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巩固识字方法。

2.知道汽、云、雨、雹子、雪等都是由水变化而成的。3.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汽、云、雨、雹子、雪等都是由水变化而成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演示文稿,大小魔方,生字卡,图片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字谜激趣导入

通过四个字谜来引导出本科的学习内容(云、雨、雪、雹子)板书课题:30.我是什么

二、检查字词

课件展示:11个生字(含拼音)

1.生自己读,师引导生继续巩固识字方法(偏旁表义等)2.师校对(通过小魔方游戏来巩固生字的品读)

三、品读课文,感受水变化之趣

过渡:课文中的“我”是什么?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1.导学第一自然段

师:展示图片(小水珠)

生:朗读第一段

师:指导朗读,分析。课件展示:白云、红云、黑云 生讨论,师小结:水可以变成汽 2.导学第二自然段 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引导,水还可以变成什么? 展示图片(雨、雪、雹子)

课件展示:雨 –落下来;雪—飘下来;雹子—打下来 师:指导朗读,分析。

小结:它们都是遇到冷风变成的,自然界的水就是这样不断循环的。3.导学第三段(同上,角色表演)

四、自读,感受水既给人们带来好处,又带来灾害。(适当讨论,角色表演)

五、学写生字

(指导学生、并展示学生)

六、课堂小结以及布置课外作业。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水世界,知道了水是怎样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的。

作业:把生活中水的变化画一画,在旁边写下你喜欢的几句话

第五篇: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

制作者:李建梅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通过学习,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想像力以及分析、概括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影视资料、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通过热身运动、身份假设、编演历史剧、答记者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发挥其主体的作用。

通过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评价,培养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学习先驱者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明确目标(15分钟左右)

1、预习检测 初试锋芒(3——5分钟)

学生以导学案为线索完成导学案一。教师巡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及时点拨个别指导。师:通过预习,你获取了什么信息?以小组为单位一组选一个代表展示预习成果。学生按照导学案的预习内容,完成了课前预习的习题后,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完成导学案二。(1)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设立,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③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2)文化:

①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②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它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2、新课讲授:(配合课件)(5——8分钟)(解决重、难点)

教师以课件为主要平台重点讲解本课的重、难点。

总结归纳:我们今天学习的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在清朝末年就已经开设了,也就是说近代教育源于清朝末年。

第二环节:生成问题,自主探究。(6分钟)

学生根据导学案和教师的讲解,把握本课的知识要点,对不明白的问题提出质疑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对于没有提出的重点问题,教师可以预设。如:

(1)北京大学与京师大学堂是什么关系?

(北京大学是京师大学堂的前身。)(2)京师大学堂建立的时间?

(1898年。)

(3)它创建后在教育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4)它的成立对中国教育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它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组内合作交流、相互答疑主动解决问题,完成导学案三。以培养学生的学习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环节:展示提升,相互释疑(10分钟左右)

通过学生的探究成果,对于学生仍未解决的问题,教师有的放矢的予以讲解、点拨。然后学生再疑,通过师生互动,进行综合、归纳、提高、拓展,加上课件的运用,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

探究一:你如何看待当时的办学原则、课程体制和课程内容?

(答案:它与封建教育相比,具有较大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进步性,但与现代教育相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探究二:想一想,本课所学内容有哪些依然对现代人民生活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这些巨大的历史变化?

(答案:看报纸是茶余饭后的休闲方式;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第四环节:质疑再探,总结点评:(5分钟)

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进行概括整理。随后教师进行点评、补充。探究三:你如何看待当时的办学原则、课程体制和课程内容?(提示:它与封建教育相比,具有较大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进步性,但与现代教育相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知道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对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记住有关《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知识点。

第五环节:运用拓展,达标测评(8分钟左右)见《导学案》五。

(一)、选择题

(1)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下列说法中和北京大学历史相符合的有(D)

①初名京师大学堂

②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成果之一

③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④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我国现行教育分为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这是一种法定学制,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能随意增删。这种以教育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的做法开端于(A)A.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B.新文化运动时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建议 C.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

D.京师大学堂作为当时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作出的规定

(3)被严复评价为“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沿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的废科举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被废的科举制存在时间是(B)A.唐朝—清朝 B.隋朝—清朝 C.隋朝—中华民国 D.三国两晋南北朝—清朝(4)看报纸已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主要休闲活动,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在哪个城市最早出现的(D)

A.广州 B.北京 C.海南 D.上海

(5)我们经常使用的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它的出版社是中国近代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B)

A.三连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外文出版社 D.教育出版社

(二)、填空题

(1)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有 《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2)揭开近代教育序幕的是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3)戊戌变法期间所采取的维新措施中,唯一保留下来的成果是 京师大学堂。

二、请你列举中国近代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①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设立京师大学堂 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③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四、“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必求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的创刊词,这份报纸的名称是什么?请你根据材料说说这份报纸的特色及意义。(《申报》;

内容丰富,新闻量大,范围广,真实可信,通俗易懂,使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增长见识。)

四、教后反思

比赛获奖教案 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北师大版 配套比赛课件(精选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