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牛顿在暴风雨中》说课
一、教材分析
《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沪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记叙了少年牛顿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了解风力的故事,告诉人们科学研究有时是需要冒险的。课文共10节,按地点的转换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4节,在牛顿家,主要描写暴风雨袭击英国,牛顿弟弟、妹妹害怕、惊慌的表现。第二部分是第5—10节,主要描写牛顿在空旷的后院冒着暴风雨测量风力的场景。文章通过牛顿与弟弟、妹妹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赞扬了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文中对暴风雨的描写很有特点: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暴风雨的句子很好找,如:“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呼啦啦的风声”,等等。而间接描写暴风雨的语句则是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的,如:“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等等。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学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牛顿的了解并不多,所讲述的故事与目前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也相去甚远,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的补白。可在预习时做相关的要求,同时教学中安排交流环节。我班的学生大多数已经掌握了自主识字的方法,阅读习惯比较良好,课堂思维活跃,而本课具体展示的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了解风力的实验会让学生阅读时兴趣盎然。但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理解词语和语言表达上能力还不够强,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因此在本文的教学设计时,教师由扶到放,以学生自主探究、想象说话为主,让学生学习得更主动,更投入。
三、教学目标
整个三年段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一个是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初步形成联系上下文读懂内容的方法。另一个是读懂一段话后正确提炼其要点。同时,学习把一段话说具体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训练点。除此以外,承接上一单元预习的要求,本单元不仅要在预习时读准字音,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查词典理解词语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三年级的年段要求、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并结合这篇文章的文本特点,我拟定了以下4项教学内容:
1.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记:罕、袭、泛、滥、篷、疯、撑、脖、旷、扰等生字;积学习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乱蓬蓬、疯子等8个词语;积累表示“大风大雨”的词语。
2.能自主预习课文,在预习时试着提出问题;通过学习,能根据课后提示找到文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模仿文中句子,把牛顿测量风力的过程写具体。
4.通过学习,体会牛顿小时候对各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预习,边读课文边提问。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及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教学难点是: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通过比较不同的人物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简介牛顿,导入新课。
先出示牛顿的画像图片,让学生结合预习谈谈对牛顿的了解。教师:牛顿两岁时父亲去世。上完小学,他的继父也去世了,家里缺少壮劳力,母亲希望牛顿能帮助家里种地放牧,就没有让他继续上学。我们要了解的故事就发生在他没法上学的这段时间。(为后文妈妈决定让他去上中学做好铺垫。)
然后出示课题,带领学生一起书空课题,尤其要提示“顿”的第四笔是竖提,指导“暴”的下半部分的书写。然后针对课题质疑,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暴风雨有多大?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
在反馈预习的环节中,重点指导学生辨析“蓬和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抓住“罕见、特大”两个词语学习第一小节。让学生带着“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个问题,让学生去自读第一小节,从了解暴风雨有多大开始。在交流过程中,理解“袭击、泛滥、罕见”这些词语的意思。抓住句子“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进行分析,感受暴风雨的猛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猛烈。之后老师可以总结:这句句子所描写的画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感受到的,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你还能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场特大的暴风雨?自读课文,用“——”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通过再读全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并做交流:①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②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③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到了。
(出示句子:妈妈寻找牛顿。比较:哪句句子好?为什么?通过模仿动作,体会风很大。)
师小结:这几句句子是通过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来突出暴风雨的程度,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为间接描写。让学生提前对“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今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牛顿的品质。
这个环节主要是抓住关键句子,学习第7、8节。
课文的7、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之前的情景铺设之后,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直奔重点,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用直线划出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他这样做的原因,让学生养成静心读文的好习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具体指导相关句子的理解。
1.“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跳起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先圈出牛顿的动作词,为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接着借用媒体讲解“每跳一次————就像一只蝙蝠”;理解两个“向”,通过做动作理解“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区别“像”
与“向”。
板书:跳、测、刻、撑
师:牛顿一次次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作者是用更简洁的语言写清了牛顿是怎样测风力的,用上了每跳一次、都,这样的句式。读读“每跳一次、都”,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
2.“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理解词语“心甘情愿”(查字典扫清“甘”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板书:了解风力
然后挖去相关内容,让学生自己试着说说牛顿在干什么。再增加难度,隐去所有文字,让学生只看图片来说一说牛顿在干什么,训练学生的概括节意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
在学生理解了牛顿在干什么和为什么这么干后,我又让学生回顾之前的内容:暴风雨的猛烈,和弟弟妹妹的害怕,来让学生说说牛顿真
!从人物的不同表现中感悟到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板书:执着
勇敢
四、关注文本表达,锻炼质疑能力。
抓住句子中的矛盾处提问,学习文章的9、10节。我让学生自己先去读一读,然后思考有何疑问之处。在这两节中,有个比较矛盾的地方:妈妈出来寻找牛顿是让牛顿回去的。可是找到之后妈妈又没有让牛顿回去,而是没有打扰,悄悄地走了。在学生找到这个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后,再让学生试着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来想想原因,四人小组分角色读一读,重新又回到课文的前面。这种回环跳跃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再一次从对比中体会牛顿热爱科学、热爱研究的执著精神,再次体会牛顿的品质。
五、总结
通过抓关键词语,找矛盾处质疑深入学文之后,教师借助板书,回顾全文,鼓励学生学习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在完成了从整体,由切入口,到局部的深入学习之后。帮助学生再由局部回到整体,显得尤为重要。师生互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辅以老师的补白,对所学文章进行梳理。为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回家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文中的好词好句,为今后复述课文打下了基础。也使学生明白牛顿之所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和他具有爱钻研的品质是分不开的,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名人的故事,在阅读的同时也要求能做到边读边思,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板书设计:
牛顿在暴风雨中
爱研究
了解风力
跳、测、刻、撑
执着、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