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课件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通用)5篇范文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72-674134 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9-04 06:11: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通用)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通用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和简便算法,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正确、合理、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情景创设法。

2、活动探究法。

3、集体讨论法。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谁能来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学生们会回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学生展示后,我进行小结: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三个定律,一方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以旧引新,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思考。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猜测验证。

1、用幻灯片出示以下题目。

2○1.2

0.4○0.8

0.5○2.4

让孩子们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当然由于是猜测,学生出现的答案很可能会不一样。)

2、学生自己探究,验证。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原来每组算式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通过观察会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我向孩子们提问: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孩子们可能有两种意见:能或是不能。

针对不同意见,我会引导他们: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仿照第一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动手写,验证后让他们进行汇报,尽量多让几组学生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的同时,我会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大家交流结束后,我这样引导他们:刚刚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后,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在头脑中初步感知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验证,进一步理解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再次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以及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发现、验证。

(二)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8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4.784 0.65201

(1)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习本上。

(2)指名让学生板演。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思考:

第①题中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

孩子们会自然而然的答出: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接着问他们:

你们认为第②小题中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答出:把201分成200+1,然后用乘法分配律完成。(因为乘法分配率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就是一个难点,所以这里我也会强调一下,让孩子们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然后继续提问: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要观察数的特点等。)

在这一环节里,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尝试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激发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环节:精心选题,多层训练。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用幻灯片出示以下两个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他们互评,最后我会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在本环节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孩子们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指正。

一、说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中的知识。它实际上是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应用到了小数乘法中,使小数乘法的计算更加简便。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实际上也是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的推广和应用,这也是为以后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四则运算做知识积累准备。它是整个有关小数学习中的基础,可以说是一相当重要的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难点:运算定律在简算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目标

在上述基础知识和理念的支撑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里同样适用,培养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小数的计算简便,能合理、灵活地进行一些混合运算,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自主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2、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已学习过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本节课所探究的内容是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中的应用,根据学生前期所学知识,本节课是乘法运算定律的进一步拓展,难度不大。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选择,在具体的实施教学过程中,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阶段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前期测评

这一阶段中我设计了两道题,口算题和计算题,让学生对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巩固,为学习下面的知识做了铺垫。

第二阶段:探究新知

这一阶段中首先出示了三组题,让学生通过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这一小节是对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简便计算的根据,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系统掌握运算定律,能按照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习惯。

教学重点:整理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三、说学情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探究整理为主线,辅以讨论、交流等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卡片纸

2、教学流程

1、巧设疑问,自主整理

整理运算定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很多,需要对它进行整理。那怎样进行整理呢?学生思考后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结果,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整理:

①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所有运算定律吗?

②你能把它进行分类整理吗?

③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④你能将整理结果制成学习卡片吗?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将整理结果制成一张张学习卡片。通过比较、欣赏、评价这些学习卡,学生可以得出按运算方式将运算定律分成两类或按运算定律的意义将其分成三类,并总结出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是最好的整理方法,既简洁又清晰,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样一个自主活动的过程,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分类整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知识整理中还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2、层层深入,发展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老师,这道题目要不要用简便方法计算?这说明学生的简算意识还很差。那么,在复习课上,怎样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基本练习:

教师给出三个数8、40、125,让学生根据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分别编三道式题,在四人小组内说说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把出题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设计一道可以简便计算的题。

乘法交换律编题为8×40×125=8×125×40

乘法结合律编题为40×125×8=40×(125×8)

乘法分配律编题为(8+40)×125=8×125+40×125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

2)引申练习:

将40和8合在一起,怎样计算简便?

用乘法分配律:48× 125=(40+8)×125 =40×125+8×125=5000+1000

=6000

用乘法结合律:48× 125=6×8×125=6×(8×125)=6× 1000 =6000

题目相同,结果相同,但应用的运算定律不相同,因此审题很重要,所选方法一定要合理简便。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44×25 808×125

你们能再出一题用两种方法做的题目吗?

3)拓展练习:

课上到这时,同学们兴致很高,教师又灵活出了一些含有“一组半”、“两组半”的适合用乘法分配律的题目供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拓展学生思维,留给学生创新机会,题目如下:

①27×99+27

②45×55+45×47-45×2

③125×(8+40)×253、总结提升,拓展应用。

复习课上题目的具体设计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我力求少而精,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些题,学生只有边做边审题,运用整体思维观察算式,寻找特点,并综合各法,才能算得又对又快又合理,进而形成娴熟的运算技能。

1)小明做数学题时很粗心,把25×(+4)错算成了25× +4请你帮忙算一算,与正确的结果相差多少?

2)判断题:

(a)(32-17)×35=32×35-32×17()

(b)58×91+91×25=58+25×91()

(c)8×(125×9)=8×125×8×9()

(d)125×(8+4)×25=125×8+25×4()

3)简便计算:

999×27+333×19

38×48+96

1999+999×999

先读一读、议一议、做一做。

第一个练习。难度不大,只要他能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就能直接做,第二个练习,是学生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通过判断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算定律运用的正确性,第三个练习,需要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先要利用积不变来转换成有相同因数的算式,再利用分配律简便计算。

4、总结:

纵观全课设计,我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始终,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会到整理知识的好处,感受到简算的优越性,使本节课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简便算法的能力。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的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找出它们的相等关系,总结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以后能用本课所学的使一些分数的计算简便,也为以后学习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用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结合相关内容,渗透“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分数计算采用简便的算法;

难点: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

4、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猜想,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观点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开放了教学的时空。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从个体尝试到小组间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六个环节进行数学活动,分别是:复习铺垫,引出新知;质疑猜想,展开验证;实践新知,应用提高;加强对比,沟通联系;巧设练习,巩固提高;反思体验,总结评价。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知识的获取靠积累,根据小学生掌握知识的遗忘规律,在教学新课前,我设计了以下练习,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温习,架起与新知识间的桥梁,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课件出示:

(二)质疑猜想,展开验证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不知道能不能推广到分数乘法?我这样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组织学生猜想,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学生都说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的计算时,我会这样告诉他们,毕竟这是你们的猜想,最好我们能进行验证。为了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四人小组合作活动:用1/2、1/3、1/5这三个分数,根据运算定律,设计一种方案,看看整数运算定律到底能不能推广到分数乘法中。学生经过交流,可能会这样汇报:

1、乘法交换律:……

2、乘法结合律:……这说明乘法结合律同样适用于分数乘法。

3、乘法分配律:……

所以这说明乘法分配律适用于分数乘法。

在学生汇报这几种方案时,一定还有其他符合这三种定律而方案不尽相同的,只要不完全一样,我都鼓励大家说一说,这样更具验证说服力。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设了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汇报完毕后,我领着学生进行小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同样也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

(三)实践新知,应用提高

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实践自己探究出的新知。因此我出示例5、例6后,要求学生运用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此我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完成计算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着重讨论:计算中应用了什么定律?这样算,避免了什么麻烦?最后我再组织全班反馈,指定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示汇报。

(四)加强对比,沟通联系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我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例5、例6和复习的第2题,说说各自的看法。同学们经过比较,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根据他们的回答,归纳了这三组题的异同点:相同点——都应用了乘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了;不同点——整数、小数中,一般是将乘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乘起来,分数中,一般是将能直接约分的数先乘起来。

(五)巧设练习,巩固提高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发展创新意识的阶段。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我设计了多种层次的练习,包括能力提高(一)、能力提高(二)思考题三个部分。

(六)反思体验,总结评价

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自己有何收获,以及自己、同学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并通过自评和互评,使学生受到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自我教育。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5

教材分析:

主题图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例2仍然是利用主题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合理构建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运算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难点:乘法运算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策略:

1、情景创设策略: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论知识与跨越式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自主探究、归纳乘法运算定律。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策略: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探索新知、验证猜想、运用知识的工具,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强了课堂学习的互动。

3、感受成功策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通过科学的验证确定猜想的成立,感受成功的喜悦,为学习注入动力。

4、激趣策略:课件的使用比普通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课堂学习更具趣味性。

教法和学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理解规律,通过猜测—验证,引导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

2、自始至终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教给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比较,还充分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手段,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在观察到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

教学资源:

1、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课本。

2、多媒体演示课件:利用图片、文字,创设情景,进行练习环节。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调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舒缓紧张环境。

(二)、在新课时有意识地设计了“问题创设,引发思考——自主探究、获得规律——巩固应用、解决问题”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注意渗透“探索与发现”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这也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新课程的理念。说教模型,解决问题。这是在(三)、在发现学习了结合律的规律后,安排了一个及时巩固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这样的环节,让所学的规律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和巩固。

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并能很好的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实用性、有用性的渗入)

(四)、在探索完乘法结合的规律后,直接引出两组算式,并由此让学生推导、验证出乘法的交换律。

这种简约的设计主要是基于在乘法结合的理解基础上,并且乘法交换律相对简单易理解。

(五)、最后是运用模型,解决问题。

这是在学习完这两种规律后,在学生心中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后,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主要是根据认知的特点,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同时也是感受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方便。

第二篇: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运算定律”。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6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了大量反映乘法运算定律的例子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所以这为新知学习提供了知识生长的固着点。通过对今天的学习,为学生学习简便运算奠定了基础,对学生提高运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和内容分析,以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所以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是:会用字母或其它方式表示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和引导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既给了学生能充分思考问题的空间,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质疑精神;在学法的选择上,通过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水平,本节课引导学生采取动手实践以及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法,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熟练运用。

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一下四个环节: 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首先,我问学生们:“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在什么时候吗?”学生回答是3月12日后,我出示课件展示植树节的情境图,让学生自主观察并在图中找到数学信息,并作汇报。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这样2个问题:①负责挖坑种树的有多少人和②一共要浇多少水的问题。

这样的设计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环节

2、交流合作,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我设置了2个步骤。

我先引导学生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分析情境图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经过反馈,学生有这两种结果:

①25×4=100 ②4×25=100 25×4=4×25 显然,学生们的结果都是正确的,所以25×4与4×25可以打“=”。我立刻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式子为什么可以打等号呢?学生会回答:“因为这两个式子的因数都一样,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积仍然不变”。我再引导学生模仿这个算式,举出类似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用自己的话先总结规律,我再和学生做进一步的总结归纳:即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接着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学生有用符号表示的,有用字母表示的,我们也可以用字母a×b=b×a表示乘法交换律。步骤②

在学生感受了乘法交换律的学习方法后,我马上引导学生利用类比的学习方法尝试解决第二个问题。同样,让学生先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先交了讨论后再列出算式;学生会得出2种结果,但是结果也是相等的。①(25×5)×2 ②25×(5×2))

=125×2 =25×10 =250(桶)=250(桶)

我板书出来后,我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方式分别先计算说明,后计算说明,理清数量关系。再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式子,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式子都是连乘,因数都一样,只是乘的顺序不同,但结果却是相同的,而且第二个式子因为先算出了整十或整百的数,让计算更加简便。所以(25×5)×2=25×(5×2))。然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式子,再举出这样的几个例子。根据学生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并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a×b)×c=a×(b×c)

最后我再让学生对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比较,从而从而架起新知和旧知的桥梁。

在这一环节我始终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从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让知识在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位置。

环节

3、巩固练习:

为了构建学生完善的认知结构,我设置了几道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习题,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它们包括35面的做一做1、2,和32面的第2题。

环节

4、课堂总结

首先,我让学生自我陈述今天学习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帮主我诊断学生今天的学习情况,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力求简单明了,并且重难点突出,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掌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你们辛苦了。板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

①25*4=100 ②4*25=100 ①(25×5)×2 ②25×(5×2))25*4=4*25 =125*2 =25*10 a×b=b×a =250(桶)=250(桶)

(25×5)×2=25×(5×2))

(a×b)×c=a×(b×c)

第三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的运算定律》第34、35页 例

一、例二

(二)教材分析: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课我们正式概括出任意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这个术语。

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激励学生动口、动眼、动脑,积极探究问题,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方法与技巧:借助观察、比较、验证、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五)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特点,并熟练运用。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一)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导”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分析: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放手让学生去探索,通过计算,从几组算式间的联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最后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定律。它是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有实感才能有认识,认识深刻才能理解透彻,理解透彻才能熟练地应用,这个环节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展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首先,我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植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了环保意识,同时也能引出植树的这幅主题图。

其次,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主题图,让他们说一说图上有什么?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再提高一个要求,让学生们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相应的板书出这些问题。(板书在最右边)

接下来,在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中,我先让学生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并板书到左边。因为此问题比较简单,所以只考虑让学生独自完成,然后指名汇报。在学生的汇报中会出现下面的两种算式:4×25=100(人)或者25×4=100(人),两种算式教师都相应板书,并完成答语。

第二环节:引导探究,发现乘法交换律

在学生出现这两种算式后,教师可提出要求:观察这两个算式,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又交给了学生,结合小学生思维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其中,帮助学生观察发现和组织语言。

讨论结束后,让学生们说说他们的发现,并与全班同学交流。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会发现这两个算式的不同点是:两个算式中因数的位置不同 ;相同点是:因数相同,积相同,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都是25个4相加,和是多少。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现的过程,对于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连接就很容易的想到等号“=”。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算式:4×25=25×4。

在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上,学生发现4×25=25×4,只从一个算式中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就显得太过于片面。所以,我就对学生们又做出了要求: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来吗?有了刚才知识发现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草稿本上举出一些类似这样的例子,为了保证举例的合理性,我还要求学生通过计算验证一下是否正确,然后指名说一说你所举的例子,并选其中的几个板书。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受“观察——猜想——验证”这一数学学习的方法,体验了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主动性,并感受快乐。

这时,黑板上已经有了几组这样的算式,学生也经历了验证过程,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交换律。整个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些算式的共同特征,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在听完学生的表述之后,肯定表达好的同学,纠正学生在表述上的一些不准确的地方,然后师生归纳、概括出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时教师介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运算定律中的一条——乘法交换律(板书乘法交换律及内容),并揭示课题:乘法的运算定律。

接下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乘法交换律,看看谁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并比较一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在学生说出一些表示方式之后,比较出用字母“a×b=b×a”表示最简单,并思考这里字母可以表示什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本的主旨,放飞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同时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课前,学生们根据数学信息已经提出了一些问题,这时可让学生在刚才提出的问题中,找找哪些也是可以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并列出算式。我们可解决的问题是“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一共种多少棵树?”这样即可以及时巩固练习乘法交换律,又可以让学生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义。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发现乘法结合律

在第二环节学生已经经历发现、概括乘法交换律的整个过程,那么对于乘法结合律的探究,教师可更放手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试着去发现掌握乘法结合律。这一环节我的设计如下:

解决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独自解决。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

1、先计算一共种多少棵树,再计算一共浇多少桶水;算式是:(25×5)×2=125×2=250(桶)

2、先计算每组浇多少桶水,再计算一共浇多少桶水;算式是:25×(5×2)=25×10=250(桶)。在出现这两种方法后,教师让学生们比较方法,选出你喜欢的那一种。学生会比较喜欢第二种,因为计算起来更简单。随后,组织同桌合作,完成以下的问题: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将课本第34页下面的算式填写完整。经过几分钟学生的自主讨论学习后,组织汇报。学生会发现不同点是:括号的位置不同,计算顺序不同;相同点是:因数相同,结果相同,同时也能得出:(25×5)×2=25×(5×2)。接下来再由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验证刚才的发现,随后进行讨论,说说这些算式的共同特征,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通过学生的参与与讨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可以得出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数,后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教师板书出乘法结合律,并让学生试着用字母表示为:“(a×b)×c=a×(b×c)”。为加强学生对乘法结合律的掌握,我紧接着安排完成课本35页“做一做”第二题的练习,让学生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使计算变得简单。

第四环节:比较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在学习乘法运算定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加法运算定律,所以在课堂小结时可以将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比较,让学生区分这几种运算定律,掌握它们的相通之处,便于理解与区分。在这里,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今天学习的是什么,然后回忆以前学过那些运算定律,然后比较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说说你的发现,最后师生进行小结。可得出,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第五环节:课堂练习

1、课本35页“做一做”第一题,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课本37页 练习六 第二题,用乘法运算定律填空,然后说说你是怎么填的,用的是哪条运算定律。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解决的问题以及两种运算定律都呈现在黑板上,使学生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第四篇: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33-p35 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整数乘法基础上学习的。本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简便。这将为后续学习简便运算以及学习小数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3.12植树情境,提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由学生列出算式,接着在列出的算式中找到规律即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出这一规律。再通过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有学生列出算式,并且提出怎么算才能简便,再让学生举出几个相似的例子,并观察,有什么发现。由此得出乘法结合律。

 学情分析: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可以看出,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对学习本课的知识具有正迁移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3.12植树情境,使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且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简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归纳等过程,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培养学生归纳、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爱护树木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简便。 教学具准备: ppt

 教法学法: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出多种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四、课堂小结,拓展提高。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多种数学问题。

PPT呈现: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预设1:每组有几个人?

预设2: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几人?

预设3: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预设4: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

(先解决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一)探究乘法交换律

刚才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接着我们在来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自己独立思考)

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并计算。抽不同方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乘,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是不是乘法中都成立呢?我们先来算算下面几个式子。15×2= 14×10= 2×15= 10×14=(计算完后,在由学生举例。)

谁你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乘法交换律)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并用字母表示出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使学生感知充分,得出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自己起名字,有加法交换律推测道乘法交换律,提高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探究乘法结合律

同学们都非常厉害解决了刚才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在来看看下面一个问题,老师 相信你们一定你解决。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先独立思考,在本子上列出算式,并计算。

前后四人交流,第一步观察,看你们列出的算式是否一样。第二步,如果不相同,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

汇报:我们四个人的算式有两个不一样,分别是(25×5)×2,2×5×25,但是它们的结果相等。

【追问】能说说你列出的算式中,每一步说表示的意思吗?

谁的式子和这两个式子不同? [ 25×(5×2),5×2×25……] 接下来我们来看(25×5)×2,25×(5×2)这两个式子,仔细观察,你发现了 什么? 【小结】三个数相乘,先乘前面两个或者先乘后面两个,积不变。

得出结论后,学生举例。

像乘法交换律一样,给这个规律也起个名吧。(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1.连一连。

15×16=16×15(60×25)×4=60×(25×4)3×4×8×5=(3×4)×(8×5)

25×7×4=25×4×7 125×(8×14)=(125×8)×14 25×8=8×25 2.先计算,在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

×16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验算:

第五篇: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经历发现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全过程。学会猜想-验证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运算定律的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奥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三、教学难点

1、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够熟练地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够口头表示出来。

四、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看下图有多少个三角形 △

△ △

△ △

△ △

△ △

2、口算

△ △

△ △

△ △

△x 5 =

x2 =

x 8 = 15 x4 =

x2 = 25 x4 = 这是我们之前学习的乘法,那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些新的乘法,好,大家来看到黑板这幅图。(出示投影,书上33页的图)

(二)新课学习

老:“看着这幅主题图,大家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负责挖坑种树的有什么人?” 老:“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25 x 4 = 100(人)老:“大家还有什么方法吗?” 生:“4 x 25 = 100(人)

老:“这二个算式的意义是不是一样的,他们都表示的4个25相乘,都反映的是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第一个式子是100人,第二式子是100人,所以我们可以用25 x 4 = 4 x 25来表示。大家还可以想出几个跟这个类似的呢? 生:“15x 8 =8 x 15

x 3 =3 x 23 师:“那大家看下这几个有什么特征呢?” 生:“他们的结果都一样,但是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师:“相同点,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的结果都相等。

不同点,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不一样,都交换了。所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那么用字母怎么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呢?a x b = b x a 师:“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那大家知道应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25 x 5)x 2 x(5 x 2)

=125 x 2

=25 x 10

=250(桶)

=250(桶)

师:“观察这两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也就是说无论计算哪两个数的积,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我们就可以用等式来连接。(25 x 5)x 2 =25 x(5 x 2)你们还能写出哪些类似的式子,我们用文字怎么来表达这个式子。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 x b)x c = a x(b x c)。那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怎么表示的呢? a + b = b + a

(a + b)+ c = a +(b + c)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大家不要搞混了。

(三)巩固练习15 x 16 = 16 x □x 7 x 4 = □ x □ x 7(60 x 25)x □ = 60 x(□ x 8)

六、板书设计

乘法的交换律

乘法的结合律 4 x 25 = 25 x 4

(25 x 5)x 2 = 25 x(5 x 2)a x b = b x a

(a x b)x c = a x(b x c)

511数教2班胡青云50号

小学数学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通用)5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