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课件
有效设计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共五则)
编辑:雨后彩虹 识别码:72-627874 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8-10 13:37:5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有效设计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

有效设计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多媒体计算机逐渐进入教育领域,图文声像的多种素材集成所架构出的信息表征方式让中小学一线教师欣喜不已.从校本培训到如今的省培、国培,信息技术培训往往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体现出了教育专家及领导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然而,“压缩饼干式”的集中学习只停留在粗浅的软件应用上,难以提供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机会.有效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应当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出发点,应用系统的观念与方法,分析本班级学生特定的学习特征,筛选信息素材,设计教学问题与内容方案,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以发现的心态分析特定学习者特征

分析学习者特征是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最重要准备内容之一.学术论著与专家论文,只能够说明小学生的基本特征,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一般特征,却无法指点一线教师所教授班级特定学习者的特征.悉心观察学生,以未知、探求的心态去发现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才有可能超越那些会使我们对孩子身上的天赋视而不见的偏见.千篇一律平平常常,说明了设计者的淡然应付;正是孩子想要的,引发学习兴趣的,证明设计者已深深了解自己的学生,知其心中所欲,以孩子懂得自己的方式懂得他们.但试想,你收到一份“特别的”、你连做梦都没想到的礼物,出乎你的意料令你倍感珍惜,说明有人以你自己都不甚明了的方式知你.教育者实在是必须学会辨别孩子们微妙的、潜在的天赋特征.关于课堂教学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元的语文综合活动,制作一棵烦恼树,每个学生将自己的烦恼写在树叶上.以小组为单位,认领烦恼叶,组内具体讨论如何解决这些烦恼,然后分工,每人针对一片烦恼叶,以书信的形式帮助同学解决这个烦恼.小组内交流书信,提出修改意见,评选出写得最好的书信在班上交流.书信的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了解了烦恼也就更深入的了解了学生;试图去解决烦恼,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二、依据具体教学情境规划课件的知识结构

如果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仅仅是信息的传递与教学内容的呈现及时间安排,那么问题就简单得多了.许多课件设计的说明中都指出“本课件即适用于教师课堂教学,也适用于学习者的自学”,这种大而化之、普适性的设计理念往往是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的.很显然的问题是:自学模式显然与含有教师的情境相去甚远.自学模式不能以“个性化”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个别的反馈,因此,设计者要更多的考虑在没有教师指导或引导的情况下,如何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如何进行信息的反馈.三、遵循科学性的原则筛选课件素材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必须在预想的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背景中进行,知识的总体结构安排,具体信息的呈现方式都是受具体情境因素制约的.教师首先对于整个课程是胸有成竹的,课堂伊始课件呈现“粽子”、“赛龙舟”、“屈原”的精美图片,同学们已经猜到今天的课程主题了吧――《端午的由来》;应当提出一个拓展性的问题了,显示一个大大的问号“假如你在曹冲称象的现场,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学生讨论发言的实践;需要同学参与了,找同学来连线,将生字与其正确的读音连起来,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练习任务.课堂教学情境下的课件制作,注重教学问题设计的开放性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自由联想,但知识结构的安排要以教学活动组织为根本出发点.在脚本设计中,将教学策略与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具体到每一屏、每一行呈现什么信息,画面如何设计,交互方式怎样控制.多媒体课件的一大优势就是图文并茂、声形兼备:课文的标准朗读是普通话的最佳学习范本;图形、图像、动画配以解说和音响效果,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素材的收集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耗时环节,如果手工输入文本、亲手绘制图像、剪辑影音,显然要耗费很多时间.最简便的方式当然是书刊扫描,网络搜索,图片文本素材用Photoshop改进修补,故事片、纪录片用Premier编辑、截取.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首先,图像、视音频素材的清晰度问题.尤其是视频素材,剪辑往往伴随着压缩过程,原本清晰度就差强人意的素材变得更加模模糊糊,这样的视频播放出来,即使再契合教学目标,也不可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不如弃之不用.再有一点就是科学性的问题.网络为课件制作提供了源源不断、丰富多彩的图文素材,然而,其科学性却无从考量,如果不加分析、筛选,往往容易将不完整、不严格、不全面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料呈现给学生.四、结束语

有效设计多媒体课件意味着在内容与过程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特定学习者的特征,细致到教学环节的每一步,有些问题是掌握软件技术可以解决的,有些问题则是艺术性的锦上添花,而科学性的态度,对学习者最深刻的人文关怀才是为人师者最根本的职业素养.

第二篇:语文多媒体课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与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PPT】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分组讨论)(各组长总结,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

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课后题解:P118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3.游戏《砸金蛋》通过找到字的拼音解救正确的字。

六、总结。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资源建设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活动。日本文部省决定,在2001年将全国所有的学校联网,2005年将全国所有的家庭通过光纤联网,为创造全国性共同学习和由各个地区或学校产生的自发的共同主题学习提供保障。此外,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在利用网络、利用远程教育方式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国内在教育领域中,随着校园网的广泛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手段则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学环境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条件。

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介入,如火如荼,然而,我们却无法回避一个现实:资源开发的滞后和统整性的薄弱,加上整合理念、资源技术对师资层次水平间要求的不和谐,“课堂搬家式”课程内容占多数,即使有些课程内容增加了“即时性”、“双向交流性”,但还没有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与教”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如何学会在数字化环境下的生存,如何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要使学习者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虚拟情境环境下的探究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运用的教学资源仍然显得很匮乏,大多数教学资源的建设仍然停滞在资源素材的堆砌和组建上,整体而言应用效益较低,难以体现优质高效的资源服务。

我们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开放共享、动态更新、与课程改革同步并面向师生(甚至家长)的综合性语文教学资源库,以适应校园网的需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我们根据我校网络学习现状改变的需要,拟订“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通过实践研究:一方面以信息化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优化学校的语文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让学生利用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理论思考与假设 ㈠概念的界定

教学资源:指在教学过程中那些可以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能帮助和促进他们教与学的信息、技术和环境,它主要指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性教材、媒体、课件等资源以及各种信息。语文教学资源: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那些可以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信息、技术和环境,它主要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素材类教学资源: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教案库;以及支持语文创造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的网络平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㈡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对此我们作如下理解:其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师中,积极地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有效的条件,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而网络环境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其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现代学习论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相吻合。其三,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特性与功能也有利于情境的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得已实现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重要因素。我们设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围绕教学的内容,以研究性、自主性的原则来组织查阅相关资源,生成具有一定学习化专题网站。进而师生以这个网站为基础,进行教学活动,师生通过网络合作互动,对话交流,从而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水平。

三、研究目标

㈠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通过以小学语文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促进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的全面转型,培养具有较高学习水平的学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㈡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建设优化网络资源的模式,建成具有特色、科学、规范的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资源体系,满足不同教师、学生的需要,同时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进一步更好地建设并利用好教育资源,研究基于网络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操作流程,提升网络应用水平和技术,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探索和设计一种以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自主协作式学习的教学策略,最终达到网络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能力,从而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娴熟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扎实的教科研基础的教师队伍,并以此推动学校信息化的进程。

3、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㈢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实用性原则。

4、整合性原则。

5、创造性原则。

四、研究内容

语文教学资源如何建设,如何应用于教学,特别是促进学生的知识探究活动,在网站结构、教学模式、协作等方面开展积极尝试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1、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

回顾过去的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都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广泛利用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投影、实物展示仪、音响设备甚至是校园网、因特网等硬件环境,和一些多媒体创作软件,把教学资源多媒体化、数字化。这种手段,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使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扩展,能化解一些知识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但这些手段却无法改变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学生以获得知识为目标的现状,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教育的强烈要求。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力求使语文教学资源成为提供诸如多媒体素材、课件、教育论文、研究性学习专题等丰富的资源类型,从情境创设、知识讲解、知识拓展、知识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覆盖,从而实现与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教学的全配套。

2、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应用的研究。

语文教学资源依据小学语文的固有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提供大量丰富的、具有开发性的、恰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借助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特性,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希望遵循“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原则,重点构建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学生学习、在线同步指导、网络教学、资源研发、校本教研、教师协作、学校文化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模式,侧重对语文教学资源的提炼、重组、系列及创新应用等方面的实践研究,探索语文资源建设的应用价值和基本规律,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网络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引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或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它使教学成为开放式的,学习内容的选择是自主的和个性化的,内容形式是多媒体化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去主动探索学习,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更多的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将重视开展基于网络的语文自主探索型课堂学习模式的研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开展研究实践,自我进行激励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展,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是课题的实施阵地,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积累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素材,课题研究是课堂教学的方向。

2、调查研究法

了解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分析,找出共性问题,进行调研,了解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及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状况,以便及时调整,使实验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对课堂案例进行微格研究,直观地体现研究情况。

3、文献研究法

根据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理念,特别是对有关网络环境下语文课堂模式研究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为本课题的借鉴。

六、实施条件

1、从硬件和软件上来看,实施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拥有2个50座的多媒体网络教室,1个40座的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制作室,网络中心,100M宽带接入,建有校园网,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布设了网点,同时添置了必要的相应软件,现在已拥有近10万元的资源库建设等,为每位成员能积极参加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我校“九五”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课题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常州市十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探究学习的研究》也顺利通过市级结题验收,同时我校的其余省级、市级课题在九五与十五期间也多次获得常州市级课题评比一等奖,学校还两次被评为武进区教科研先进单位,2005年还被评为常州市18所优秀教科研基地先进学校之一。通过研究,造就了一支精良的具有较高教科研素养的教师队伍,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积累了厚实的现代教育资源和宝贵的研究财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3、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长期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在省、市各比赛中多次获奖,在市、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力。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具有较好的理论修养和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是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有着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与较好的研究水平,多位教师参加过各级各类比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或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为课题研究快速促进教改奠定了基础。

4、辅助以下保障措施:(1)组织保证;(2)制度保证;(3)软硬件保障;(4)经费保证。学校将每年确立专项经费用于教科研,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七、研究步骤

㈠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4月)

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研究、论证方案;

2、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进行文献资料的研究与学习。

3、做好网络平台的构建。

4、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

㈡课题实施阶段(2006年4月——2008年8月)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师生共建专题学习网络资源,并展开实践与运用的研究,让学生利用资源围绕专题进行有效优质地学习。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㈢总结结题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2、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八、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资源库、语文教学软件。

3、优秀教学设计和科研论文集。

4、有代表性的的课例、录像实录片。网络学习环境中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报告

网络学习环境、开放式语文教学、拓展性学习、研究性学习。21世纪从容而至,网络正在春风化雨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甚至生存方式;无独有偶,相形更合国情的新课程标准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教与学的传统定位,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必然身先士卒,痛并快乐者、变并实践者是也!。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已成为不言而喻的第一生产力,个体的发展也必在终身教育概念之下,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获取、分析和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现在和将来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基础,具多重奠基作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放而有活力”的人文理念,不仅是时代变革对教育,特别是小学基础教育的要求与挑战,更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质体现。我们要培养学习者从孩提时代,便通过更为主动、高效地学习来发展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为着这一目标,开展“网络环境中语文学习”的全新探索越来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热门话题,亦成为教改的重中之重。当奇妙的网络相遇美妙的语文,教学所碰撞出的火花是新鲜而炙热的。以下,仅就笔者的粗浅实践,从“网络学习环境”“开放式语文教学”两个相关层面进行探讨: 一. 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全新语文信息空间。所谓网络学习环境,是指计算机设备通过电话线路(或其他线路)经由Internt连接到世界各地的学习资源;学习.者通过这些设备查询有关资料、与其他人士进行交流。这样的环境可以是单独的一台接入Intemet的计算机,也可以是配置齐全、局域与广域环境融合的局域网。计算机像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工具。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计算机不仅仅是教师讲授的辅助工具,而真正成为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认知工具.1. 通过网络创设“新课堂”,拓展语文学习领域。课堂时空宽泛,实现“大语文”教育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局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每周几节。通过互联网,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沟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课堂主体宽泛,促进教学相长。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语文课堂”,去接受式各样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对于革命战争题材的课文,小学生往往由于认知、年代、情感的局限,积极性不高,老师也往往为了创设象样的情境费煞苦心。这一年的教学中,我有意将融合“代沟”的艰巨任务下放给学生,并实行“承包责任制”。《丰碑》阅读教学前一个月,即让生以小组认领的方式自由选择长征的相关议题,借助网络海量资源优势,进行分层研究。课后,开展以“二万五千里长征”为方向的开放阅读汇报。学生从不同角度归纳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有的依据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因、发展和结束这一时间线索进行整理,也有从类型线索,人物、事件、自然地貌等角度进行归类。师生最后得出这样的看法:就社会事件的资料整理,至少可以依据以上两个线索进行归类。通过归类进而对《丰碑》这篇课文所包含的意义学会了从图片、数据等具体资料加以援证。有一组学生的电子卡片名为“艰苦岁月”,他们以红军瑞金总政治部旧址那栋极其简陋的泥房、以邓小平同志简的的办公室兼卧室为证,以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的兴国县当时全县23万人口就有8万多人参加了红军,其中牺牲了2万余这一具体数据作为长征艰苦性的例证。还有一组学生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的川西山地的风景图片中观察到那里风景虽然优美,但地势险峻水流急,高山险,现在尚且如此,更何况六七十年前的,红军经过此地何等不易,从而激发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行知先生所倡“行而后思、思而后知”的教学理念,在网络资源的推动下亦轻松实现了。2.通过网络创造“新教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有一句经典名言:“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就拓展语文学习内容而言,网络有着它无与伦比的优势。离心发散拓展式。即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其更加完善,更立体化,更多元,更富时代性、针对性与实效性。这种教学活动从始至终都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所谓“超文本阅读”,已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使阅读对象从单纯的、抽象化的文字媒介扩展为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这种近乎“全息”的阅读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不仅调动了学生高涨的积极性,更大大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我们应考虑到工Internet的开放性必然导致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尽管我国政府加强了网络信息内容建设的管理,但选择组合的语文材料是否符合下列要求仍是进行良好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是否有利于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是否做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是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与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相一致;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否做到了教学材料的最新化,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现实。只有这样精心挑选的好教材,才是奉献给学生的营养全面丰富的精神大餐。3.通过网络改变“新工具”,拓展语文学习方式。采用新技术本身不必然导致学习者能力的发展,需要运用非常具体的辅导,帮助学习者掌握一些学习的策略,在真实或类真实的实践活动中,经过学习者主动建构,最终形成能力。这要求教师对学习的一般规律、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有一定认识与把握。要求教师在创设学习活动情境时,注意设计一般能力发展的辅导对策;在实施过程要注意落实能力发展措施。小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网络给孩子创造了宽广的思维空间,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孩子心田播下创新的种子。以网络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①“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要求、范围、问题实质等)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资料采源途径、内容途径、作者途径、类号途径等)查找原始文献资料(阅读、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②“自由阅读式搜寻法”,即按照“上网阅读 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搜集 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阅读,搜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资料;③“分类下载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④“资料处理利用方法”,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无论是“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分类下载存储法”,还是“自由阅读式搜寻法”都是新型学习方式的极佳体现,也是将传统意义上的语文与现代生活方式整合韵全新尝试;而“资料处理利用方法”更是作为现代人的小学生,将来生存发展的基本技能。以网络作为“学科中介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传统学科课程这间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互相割裂、互相独立的弊病已引起高度并注,软化学科界限,进行“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以网络为“中介工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言与音乐、美术、动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扩展式作业设计更欲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例如学生对《鲸》《蟋蟀的住宅》等说明文,往往知止于表面,过去的教法是找来大量图片、文本作补充,或劳心劳力制作课件,自主的探索过程尽量避免了学生被教师一人的思维筐定,教者,导也,在此无须它言,水到渠成。以网络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学会交往与沟通是现代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数量多、传播快,更新变化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力,更好地捕捉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住处技术与语文信息的整合,为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的“语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沟通交际工具”。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书面信息资料的传递与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传递与交流、学习评价的传递怀交流等“交互性学习”活动,将成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学会沟通、学会交际、学会互相学习、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共同进步将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交互性学习”原必然结果。两年前,学生们还只习惯于在班中交流优秀作品,偶尔报上登了块“豆腐干儿”,心情何等激动,他人眼光何等羡慕!而今,每个人都可在网络中实现作家梦,何止是作家梦,任何天才梦只要做得出就有实践的可能。由此培育的自信、创新、不盲从,不正是时代精神的化身?因此可以说,“交互性学习”不仅益于智,更利于心,是情商培育的极佳方式。

二、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开放式语文教学。所谓开放教学,说到底就是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落实“大语文”教育观,真正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让学生能正确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人际交流交往的能力得到锻炼,使其从中受到心灵的碰撞,向往并乐于追求人世间的一切美好。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精心积累。笔者所尝试的,是以网络课件支撑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联系、沟通、事例为理念,以倡导自主合作为手段,提高信息素养为归宿,以创新发展为目标,并逐步摸索新的语文学习方式。现就以上几点谈谈体会:

1、以联系、沟通、副合为理念,倡导自主合作为手段。知识是能力发展的素材,人与知识素格的积极互动是能力发展的前提。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学习的唯一与最终目的,世界丰富多彩,我们无法穷尽知识的海洋;历史不断发展,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生活,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随时获取改进我们生活所必须的知识。知识的掌握的确重要,但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以“联系、沟通、融合”为理念、“倡导自主合作”为手段正充分体现了对能力素养的高度重视。三层理念相互交融又各有侧策,化用到网络环境下开放式语文教学实践中,关键要抓住两个“点”。抓住课内、课外教学资源与学生情感的结合点。学生所习得的任何知识及从中受到的情感熏陶,一定是在这些教学资源,唤醒和丰富了学生的内部需要基础上完成的。所以我们在选择、组织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要十分关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在情感因素上能否引起共鸣,于学生内心结构产生冲击,在情感体验上得到升华,从而使人格得到发展和完善。一看我们的教学材料是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紧密;二看我们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三看我们的问题是否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抓住个性化观点相互砥砺的交锋点。对同一事物不同视角的认识有机地整合,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某一方面,帮助我们较为全面把握该事物。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间的相互砥砺,得以补充,完善,从而加深对拓展阅读主题的认识。这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初生牛犊、锋芒毕露的特性更易于暴露不同观点的差异性,因此,抓住了个性认知的交锋点,也就在自主合作的同时,实现了相互间的沟通融合,语文辨析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都得到长足锻炼。课文《你,浪花中的一滴水》学习后,学生对雷锋的理解相当模糊,“雷锋那种精神很高尚,但是在印象中离我们很高很远”。在后续的拓展阅读中,学生找寻有关资料,逐步形成了自己观点和看法。一组同学从雷锋扭秧歌的故事中感受到雷锋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情趣的人;另一组学生将雷锋改名参军的花絮讲给同学听,认为雷锋是一名对党、对革命有感情的人„„这些细节一下子拉近雷锋和同学之间的距离,学生脑海中的雷锋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这对正确理解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

2、以提高信息素养为归宿,创新发展为目标。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在此过程,发展学生整理、归类信息的一般能力;同时,抽提素材本质属性的过程,提供了发展学习者抽象、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反映,随机地创设情景,具体地帮助学生发展上述一般能力,帮助学习者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从而较为深入地理解拓展阅读范文所包含的意义。也由此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开放式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看你的教学设备设施有多么多么现代化,而是看你在对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中是否尊重他的自主意识,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火花,是否真正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能力,是否真正使用学生的人际交往顺利,是否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开放式课堂教学,就是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就是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力,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功底,还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真正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来教育和培养。《只有一个地球》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分四部分介绍有关地球的知识,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教材。同时,本文内容下现实生活紧贴,信息来源广泛,是进行网络环境下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好时机,从学期始,既发动大家寻找身边的“环保小卫士”和“环保小博士”,观察生活与网络阅读双管齐下,准备储存的过程即是收获积紧的过程,学生得到的也绝不仅仅是狭义的语文范畴所含盖的了的,自然、美术、音乐„„几乎涉及到生活艺术的方方面面。教学时,学生已对“只有一个地球”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对各自搜集处理的信息进行集体交流,帮助他们完成对课文内涵的深层次理解。课内引申向课外,借助网络“量贩”功用,把学创造性提炼、开发。有的学生借用“艺术汉字”创造出图文并茂的环保广告语,“谁愿意氧气打五折?”深入人心:有的学生用Flash做了爱树互鸟的小动画,充满童趣;有的用Word、PowerPoin办环保电子小报或电子读书卡片,课余交流宣传环保理念;还有的结合实践活动用Frontpage写出电子调查报告。学期末,鼓励学生将作品发送到喜欢的网站或教师邮箱。不知不觉中,师、生信息素养都大幅提高,更为难得的,整个学习过程无论教师或学生都没有丝毫的被动懈怠,完全的寓教于乐、自主调控,激情愉悦的学习,身心放松的收获,大多得宜于网络的丰富多姿。教师更不再仅仅是呆板不变的课堂组织者、指挥者或领导者,而是学生团队中平等的首席长官。总之,以网络课件支撑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联系、沟通、融合为理念,以倡导自主合作为手段,提高信息素养为归宿,以创新发展为目标,并逐步摸索新的语文学习方式,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网络养料滋润下的语文教学,也必将开出一株株教改奇葩!

第三篇: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

浅析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

十堰市竹溪县桃源中学 周国辉 【内容摘要】

“多媒体课件”简单来说就是老师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创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创意,先从总体上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然后把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从而制作出各种精彩纷呈的多媒体应用软件产品。多媒体课件,有他自身的优势,可以更加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一些实际的事物;可以更有效地节省教师备课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投入到课堂中。是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在此旨在浅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把握好教师和多媒体课件的关系。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力求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创新课堂、创新教育。【关键字】

功能 角色 应用 节奏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现代教育技术只是教师优化教学的一个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课件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它不会也不应该超过教师的地位,课堂教学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参与,当然使我们的课堂更丰富,学生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多媒体课件的出现与运用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也大大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步伐。多媒体课件的功能

多媒体课件有生动、丰富、即时反馈等特点,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能够按照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知识内容,举例说明、进行演示、反复学习,这些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教学质量。

一、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现在有很多学校已经开放了声像阅览室,也在Internet上共享了多媒体教学资源,这都使学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对于一些在课堂上不能正确理解的问题有了更好的解决途径。同时,大量的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广泛的学习。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能够将授课内容以大纲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以便有更多时间进行讲解,与学生交流,教师可以很容易地使用和支配更多的信息资源,增大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控制范围,并且为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能呈现形象的视听觉刺激,以起到突出重点,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生动活泼的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多媒体课件还能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使学生很自然的抓住重点、难点。据对我校班级课件使用情况调查显示:多数同学认为,自从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来,老师上课生动了许多,课堂气愤活跃了许多,而且丰富的画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听课效率提高了许多。

三、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

教师通常有这样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传统媒体所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在讲解比较抽象的知识、以及人类肉眼所不能接触到的微观世界等,过去教师在讲解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今天多媒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除了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之外,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逼真的展现出来。

如何有效应用多媒体课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快的通过学生的反应,得到许多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而就目前而言,许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在制作课件上,教学过程中又用过多的时间操作和调控设备,似乎有了课件教师就可以解脱出来了,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教师仍然是上课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而且所担负的责任也更大了。

一、多媒体教学过程当中的角色问题。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的赞助工具,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是加强教学效果、进步教学效率,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建立的教学观念。然而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陌生,往往会导致全部课堂教学主体性的缺失。整堂课花花绿绿的幻灯片一张接一张、学生叽叽喳喳、或是幻灯片几十张、课堂重要内容和外延内容、学生提问、小组讨论、课堂练习„„以致整堂课容量过大,学生对整堂课的教学依然是一头雾水,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要控制哪些内容,这与最初的教学目标相去很远。导致这种成果的最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含混、缺乏实践经验,没有把多媒体教学和教师的教学融为一体,分不明确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应当在哪里,是以多媒体演示为主?还是以教师的主讲为主?或是虽然知道却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把握不好这个主体,这是多媒体应用初级阶段最常遇见的问题。这样就请求我们要在多媒体的应用高低工夫,尤其是应当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高低工夫,知道教学软件的特点,知道教学中哪一步要达到什么目标,应当运用什么方法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懂得。其次教师既要认真反思每堂课的教学过程,如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是不是很适当?还要不断向同事、领导、专家、学者等学习,更要及时获得多媒体教学后的学生反馈信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同时作用,使多媒体教学能够合适自己的教学特点,更容易达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多媒体教学过程当中的课件制作和应用问题。多媒体教学必定要牵涉到课件制作,那么同样课件制作应当有个好坏,有个优劣的问题,那么何种课件算好呢,何种课件算坏呢?这个似乎是很好评论,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可是在现实多媒体的应用过程当中,课件的制作广泛都陷入到了华丽的骗局,风景、建筑、动物、娃娃、风雨雷电甚至歌星名模都上了席面,再加上大批的声音、动作,一堂课轰轰烈烈。课件如何制作呢?如何应用呢?这似乎是一个应当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首先,多媒体课件应当是和整堂课所营造的课堂气氛相适应的;其次,多媒体课件的作风应当是和整堂课的课堂作风相适应的;再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当是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以及认知的程度、状态、环境等相适应的;最后多媒体的应用应当是和全部学期的课程打算、这个阶段时代的课程打算、甚至一个星期内的课时打算、整堂课的打算还有整堂课的节奏相适应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能只求华丽、新鲜、好看,而更多的应当是器重它的利用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所施展的作用和实效,其次还要多媒体的应用也不能过多过滥而最终导致其沦落为如粉笔、黑板一样的教学工具(至少现阶段不能沦落为一般的教学工具)。另外,在多媒体教学过程当中还存在有一系列问题,如:多媒体教学过程当中的课堂管理问题、多媒体教学过程当中的学生适应性问题、多媒体教学过程当中的模式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

三、多媒体教学过程当中的节奏问题。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筹备了大批的知识内容以及课堂以外的信息,而这大批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又必需要辅以教师的课堂讲解,要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里消化,因此导致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把握不好全部课堂的节奏,忽快忽慢,忽左忽右,幻灯片已经打出去了而内容还没讲完;或是内容已经讲完了而幻灯片还没打出来;或是幻灯片放的一张接一张可老师的讲解却是慢条斯理;或是老师讲解的速度快而幻灯片打出来的速度却很快等等,这些现象都是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些不利因素,速度太快学生会应接不暇,没有时间消化;速度太慢学生会交头接耳,一片混乱;节奏混乱学生会不知所措,一无所获。那么如何把握多媒体教学过程当中的节奏?这要因课而异。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程度、教师的讲解作风等要素具体断定。但是学生的认知状态,学生的认知环境等因素也是不可疏忽的原因。我们应当明确的一点是,课堂节奏不能因了多媒体的应用而变得混乱,而应当还是和谐,甚至是更和谐。

总之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提供材料并使其和学生的思维有机结合,创设最佳情境,形成知识与情境密切结合的认知模式。在不断地传递反馈教学信息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过程不断调整,使之优化,在整体上形成最佳组合,发挥教学的巨大潜能,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ttp://xbyj.e21.edu.cn/e21web/content.php?id=54610 [2]http://oldweb.cqvip.com/qk/97491X/200811/28679212.html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助教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媒体丰富多彩,交互性强等优势。为此课件设计时就更应注重在学生思维情境的创设上下功夫,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氛围,提供挖掘和发挥潜能的机会。创意新颖别致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营造一个让学生展开丰富想像的天地,使数学中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以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在较少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关键词: 引导参与 诱发思维 创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助教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主阵地。因此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开发利用多媒体助教课件使之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已成为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那么如何才能制作好课件呢?因为课件的运用无不受教育思想的指导,只有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从有益于培养人才的高度出发构思设计,课件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淡谈如何构思设计数学课件的一些肤浅的看法,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课件设计的核心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学生中心论,顾名思义,学生中心论要求课件的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心理依据是心理潜能,而潜能的发挥又是跟情感、情意等心理因素有关,因此课件的展示应有意识地介入学生的身心情感,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媒体丰富多彩,交互性强等优势。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未来的多媒体课件的发展方向是非曲直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操纵课件展开学习或通过网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但对目前教师进行实时调控的助教课件,要完全体现这一教育原则仍有一定距离。为此课件设计时就更应注重在学生思维情境的创设上下功夫,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氛围,提供挖掘和发挥潜能的机会。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使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困惑。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是单纯靠教师“讲”学生通过“听数学”得来的,而是通过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形成自己的经验、猜想、产生对结论的感知,从而实现对知识网络的主动建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无疑给学生“做数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如“循环小数”一课的教学,概念自身有的尽是抽象,难理解的术语,概念出现的“依次”、“不断”、“重复”等这些术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如果这节课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上课就出示例题让学生作除法,然后观察除法算式进行概括,学生会学的吃力、无味,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而这里如果根据循环小数中存在的“循环现象”这一特点,把生活中的循环现象用多媒体特殊的呈现方式引进课堂,赋知识于情趣,效果则大不相同。一开课就用电脑演示“春、夏、秋、冬”四季风景,配话外音并连续重复进行播放,并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在数学知识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从而导入新课“循环小数”。学生在欣赏风景的同时借助于身边的事对后面概念里将要用到的“循环”现象有所感悟和理解,并对循环现象会产生好奇感,这时再出示除法式题,让学生去试除、去观察、去发现,归结循环小数的规律。这样不但分散了教学难点,而且学生会把对四季美景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循环现象产生的神密奥妙之感,转移到对循环小数的学习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和规律,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

二、创设情境诱发思维是课件设计的主线

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信息主要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完成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对调动眼睛和耳朵为主的各种感官接受信息的能力是有帮助的。在数学教学中遇到大量的问题是与运动和变换有关,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通过一支粉笔、一张嘴,以静态的描述加以想象来处理这些知识,很难对某些结论的形成蔌解题的结果进行形象直观的验证,知识的接受往往是被动的,缺乏生动的诱发探索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数学教学中诱思探究行为大致可以通过以下三个过程完成的:1 感知,提供思维材料,激发认知冲突,启动思维建构;2 形成认知表象,促成认知结构的形成;3 抽象和概括,形成发散思维,活倾向扩展现有的认知结构。根据上述认知规律,课件的设计可围绕这三个过程中加以展开,使课件的展现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步。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善于动态描述的长处,从而提高感官接受信息的效率,更好地为诱发思维服务。如“圆面积计算”的教学,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新知的联结点,而公式的推导方法则是促成由旧知向新知迁移的联结纽带。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声、文并茂的优势,构建一个跃动的“思维场”,帮助学生重温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基本都能按照教材将圆分成32等份,剪拼成长方形,以此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既然圆能转化成长方形,是否也能转化成别的平面图形来推导其面积公式呢?”学生的思维定势随即被打破,立刻产生探究的兴趣,其创新心向被激活,有的学生提出:将圆剪拼成平行四边形照样能推导出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圆面积= 还有学生这样想:把圆剪拼成三角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公式: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2012数学学科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望江新坝中心学校

檀根犬

摘要: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之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尤其是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生思维的发展上更是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多媒体课件设计也更有了指向性,那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多媒体课件已渐渐地走进了我们课堂,给我们平日的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也渐渐成为大家讨论的主题。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对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课件设计的学习方式应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要达到这一目标,课件的设计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心里需要为出发点,真正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以达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目的,而不是让课件“走过场”、“凑热闹”。

因此,课件的设计必须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一个人人参与的氛围,提供挖掘和发挥潜能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参与“做数学”而不是传统的“听数学”的活动中。

如:一年级教材中“认识图形”一节,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发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并体会“面在体上”,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

各种颜色的长方体、正方体、圆体、三角形的椎体,并在各个立体图形上用更亮的对比色描出它们的一个面,并动态的闪动。

这样动态、直观的课件,就给每个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思维刺激,它们就会有“我要学”“我乐学”的积极性,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现各种平面图形及“面在体上”,那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方式,也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二)课件的设计的情境应是有目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特点的学科。在数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延伸、发展和运用;任何法则、公式的推导、理解和验证;对任何一组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的掌握,都需要一定的抽象概括及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而这种需要与6—12岁儿童的思维水平有一定差距。怎样缩小这种差距呢?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些实际意义的情境,就是一种很有效的做法。

(1)创设情境,给学生体验和感知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信息主要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完成的,传统式的教学内容是通过教师口头的说、一支粉笔的写来传递的,而现代多媒体课件都将枯燥的知识动态的演示出来,给学生以不断的惊奇,课件设计的情境,更是将知识的形成过程步步呈现出来,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感知也是真实、具体的,对内容的抽象概括也是贴切的。以一年级“加减应用题”为例,学生对“加”和“减”的概念没有完全建立,为了让学生准确描述,可以设计以下的课件:

1.大树上停了5只小鸟,(动态演示)又飞来了3只小鸟。(用闪动的圈将它们圈起来,并用语音提出问题)现在一共有几只鸟? 2.停车场原来有9辆汽车,(动态演示)开走了四辆。

问:还剩下多少辆?

创设了这种学生熟悉的情境,并借用动态的演示,学生体验了“加”与“减”的过程,很自然的就对“加”和“减”有了较深的感知,也加快了它们从形象入手到抽象概括的发展。

(2)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重点的内容

心里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4个阶段,在经历两岁前的感觉运动阶段和两到七岁的前运算阶段,再到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指七岁到十一岁,初步逻辑思维的形成。在这一阶段儿童思维水平将会有质的变化,但它们对概念的获取和使用仍需要实际经验作支柱,需要借助具体事物和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因此,对于重点知识内容的课件,还需要设计一些具体的情境。

如:“认识分数”一课中,认识分数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产生的前提是“平均分”,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设计这样的课件: 1.出示两个苹果,两个小朋友分,并提出问题:怎么办? 2.出示一个苹果,两个小朋友分,并提出问题:怎么办 3.出示一张饼,两个人怎么分? 并动态演示分的过程和结果。4.出示饼,3个人怎么分?4个人怎么分?(同时动态演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看似很简单的分东西情境,却将全课的重点——“平均分”多次地从学生口中引出,并用课件的图、声、文并茂帮学生构建了一个活跃的“思维场”,帮他们体验和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推理并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更重要地是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课件设计的评价方式应是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教学中

应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多元评价”,以往的课堂评价关注的仅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这是不科学的,科学的评价应是关注过程、情感态度以及结果。心理学提出,人在知道自己在接受评价时,心情会很紧张,平价的结果不一定可靠,因此潜移默化式的才是最好。而多媒体更是一种让学生全身心放松的媒介,所以课件的设计也应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很可喜的是,身边的许多前辈和同事给我做了榜样: 1.课件中出现:小组中互相评一评,等某个同学回答结束后,2.课件出示:你觉得他说的怎样?你自己呢? 3.如果你是老师,会给他几颗星?(并到台上涂一涂)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两张画面的介入,但给学生自我评价和 师生评价的机会确实无限的。

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整合为我们的课堂增色不少,但它的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从儿童心里发展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为课堂教学服务,我们也只有在不断的研究中才能发挥出它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

3、《心理学》

有效设计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共五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