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参考体例专题
编辑:落霞与孤鹜齐 识别码:69-987729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05 16:08: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学设计参考体例专题

教学设计参考体例

确定起跑线

执教教师:××学校××× 指导教师:××学校×××

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进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表达探究学习的过程与解释所得的结果培养学生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通过该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5、76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确定起跑线》是一节综合应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该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运动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本节课的“综合”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综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校里都有过赛跑的经验,只是以往的跑步比赛学生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认真的思考跑道上的数学问题,而通过这节课想引起学生多留心生活,多关注身边的数学;第二,各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这节课上要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圆的概念和周长的知识,需要学生有一定数形结合的基础,会识图、会分解图形、会分析处理数据,还要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有一定的经验。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了解椭圆式田径场跑道的结构;

3.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切实体会到数学在体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感受身边的数学,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运动会上60米赛跑和400米赛跑的动画课件,学生观看。教师提问学生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

(若学生未能提出关于起跑位置的问题,教师进一步出示起跑画面,引起学生对起跑位置的关注。)

学生提出每位运动员的起跑位置不同,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讨论原因。

指名汇报后达成共识:终点相同,但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起跑线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应该往前移。

教师追问:“那么应该往前移多少米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确定起跑线。”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一定接触过田径比赛,但要从现实生活的运动场上抽象出数学问题对他们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过卡通人物参与的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清楚、明确的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1.探究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如果你是体育老师,在给运动员画400米起跑线的时候会考虑什么(重现赛跑的动画课件)?

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思路(只有看看外圈比里面一圈长多少,就往前移多少)。【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的赛跑经验朦胧的意识到跑外圈路程将更长,但为什么会这样,长又长在哪里?他们不得而知,因此设计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该问题。必要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重现赛跑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明确的分析问题。】

2.收集、分析数据。

教师提问要计算每条跑道的长度,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跑道数据图,并告知学生前期通过实地测量我们得到了下列数据,让学生观察数据图说出了解的信息。

学生说明:直道的长度是85.96米,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米,每条跑道宽1.25米。

学生从图中提取相关数据后,教师进一步说明半圆形跑道直径的规定和跑道线的宽在这里忽略不计。

【学情预设:该年龄段的学生有一定数形结合的基础,但本环节对此方面要求较高,不但要会识图、会分解图形、还必须会分析处理数据。尤其是对直径72.6米的理解,多数学生可能无法完成。因此很有必要在此处设计一个动画课件,将中间的直道部分隐藏,两端的半圆弧继而拼接,这样一来72.6米就一目了然的处于直径的位置上了,为接下来的计算做好铺垫。】

3.处理数据,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具体计算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完成76页表格。(由于计算量较大,可小组分工完成)。指名展示并汇报结果。

让学生具体说一说表格中各项目的含义。

教师提问学生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全长都是周长加直道的长度得到的,而直道的长度都相同,每次加太麻烦了,而且算完对“差”的结果又没有影响,所以可以不用加直道的长度,直接算两个半圆拼成的一个整圆的周长就行了。)【学情预设:对于书中表格的处理,因为涉及到圆周率的取值及计算器使用的熟练问题,可视学生的计算能力灵活安排,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如果学生只算出三、五条跑道的长度就已经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了,那教师也应予以肯定,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独立的解决问题。】

4.归纳提升,实现建模。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跑道形状,启发学生大胆猜想:跑道的构造怎样?联系刚才计算的过程想想7.85米的差距是由什么引起的?

学生集体讨论,进一步验证: 起跑线的位置确定和直道的长度并没有关系,关键在与两个半圆弧拼成的圆的周长。最里圈的周长为72.6×3.14米,往外依此是(72.6+1.25×2)×3.14米,(72.6+12.5×4)×3.14米„„每个圆都和相邻的圆相差了2.5×3.14米,也就是7.85米。可见,确定起跑线的决定因素在于——跑道的宽度。【设计意图:数学“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的、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此外,引导学生探索、挖掘问题的根本原因有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练习巩固,综合运用。教师提问:

1.某校由于场地限制,田径运动场的跑道宽度为1.2米,该校同学进行400米跑比赛时,老师应如何确定起跑线呢?

2.在正规场地400米要跑一圈,每一道的起跑线要比前一道提前7.85米,那200米跑呢?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全班交流并订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联系旧知,寻求实际背景,更新原认知体系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四、指导看书,质疑延伸。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75-76页内容,提出疑问。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自我评价的意识和反思学习的习惯。】

五、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思路

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设计60米和400米比赛的动画情境,激发兴趣的同时希望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两组比赛起跑画面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揭示课题《确定起跑线》。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确定起跑线呢?这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也是难点所在,考虑到这个问题较为抽象,并且学生独立解决这样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有一定困难,因此将这个难点问题分解为几个层次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首先,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体育老师,在给运动员画400米起跑线的时候会考虑什么?在给出充分的时间思考之后如果学生还是难以明确思路,再组织进行小组讨论,试图通过集体的力量找到解决方案。由于这也是一节有关数学思考类型的课,所以在设计时非常重视学生探索、思维的过程,当然教师适时加以正确的引导也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当学生明确要去计算跑道的长度时,设计制作了有关跑道结构的动画课件,先通过分解一条椭圆式跑道让学生了解它是由两条直道和两段半圆形的弧组成的,为计算环节做好铺垫。在之前的试教过程中,当发现学生往往在计算第二条跑道时把跑道的宽度1.25米直接当成了增加的直径长度,其实只是半径增加的长度,导致结果错误。这也是本课的又一难点和易错点,因此又在课件中设计了直径旋转并变长再出现数据这样一组动画,直观的显示出由第一条跑道道第二条跑道数据的变化,相信这样一来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分析、理解。

第三,当学生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后,将利用课本中的表格引导他们寻找其中的规律——每条跑道都比前一条增加7.85-7.86米,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能否更精确些?引起这个差距的原因是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本质性的问题就在于弯道的宽度。从生活原型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再回到生活中,当跑道宽度发生改变时,或是当进行的是200米或其它比赛时,学生对此类问题应该说具备了良好的知识经验和策略储备,这也就是设计这节课的初衷了。

执教者简介

(内容:姓名、学历、职称、教学经历、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等,150字左右)。

第二篇:教学设计体例及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学科教学设计体例及要求

××版第×册

第×单元

第×课《××××××》

[教材分析] 简要分析教学内容,说明其特点、地位和作用。

[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等。[设计思路] 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条件,结合教学内容,概述教学过程中拟实践的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注意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教学重难点] 说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时间]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 1 ××××××× ⑴ ×××××××× ① ××××××× „„

描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以语文为例)力求做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努力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关注语文学习与生活、社会,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较好地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作用,体现教师有效的指导;突出教学重点,巧破难点,内容安排合理、有序,容量适当,教学媒体使用适时、适量、适度,体现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板书设计]

【注意】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大环节后附简要的设计意图说明。[教后记] 字数不限,要求真实、切实,有借鉴意义。

[教学反思]每个单元后附一篇教学反思,字数不少于500字。附:电子教案样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小学数学

二年级

下册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第二,在“平均分”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引入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再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或除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学情分析]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是学生在掌握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乘法与除法的关系,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在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活动中,比较熟练地运用2~6的乘法口诀口算有关的除法。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调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与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1.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平均分

(一)》

颜圆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页例

1、例2和“做一做”以及练习二第1、2题。[设计理念]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经历分物的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是分得同样多。让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教具准备] 小棒、水果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要准备什么呢?(苹果、糖……)二(1)班的同学准备了什么?他们是怎样分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课题:平均分

(一))

[设计意图]以参观科技园活动的情境引入,触题自然有趣,学生充满兴趣,上课一开始就以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投入学习。通过对食物排列情况的观察、研究,自主地发现分食物的秘密,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有“每份同样多”的感受,又为“平均分”的引出做伏笔。

二、引导探究

1、教学例1 这里有6颗糖果,分成3份,你打算怎么分?(用小棒代替糖果试一试)(1)学生动手分糖果,教师巡回指导,辅导个别学生。(2)汇报交流,说分配结果。

(3)请大家说说听了分的结果,你想说什么?(4)讨论公平的分配方案,得出“应该每份同样多”(5)请学生重新分配,得出“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

2、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说一说哪种分法是平均分,为什么。(2)“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片枫叶。(16片)每4片一份,平均分成了4份。

3、教学例2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1)请各组用实物图片分一分。

(2)分完后交流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什么。学生汇报结果可能有:

先每个盘子里分1个橘子,再放1个橘子,直到分完。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先每个盘子里分2个橘子,再放1个橘子,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正好分完。(3)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4)小结:一个一个地分仔细准确,多个多个地分节省时间。

不管怎么分,最后得出的结果都是每个盘子里分3个橘子。得出结论:像这样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还可以几个几个地分,直到分完,但必须每份同样多。

3、练习“做一做” 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动手摆一摆。小组合作,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由“每份同样多”到“平均分”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操作分食物使之体验到“分”得“每份同样多”,从而自主地形成“平均分”的概念。这种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亲身实践的学习活动是解决数学概念的最有效的办法。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练习二第1题。判断,说一说理由。

2、练习二第2题。1)读题,明确要求。

2)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如果有难度,可以用小棒摆了再填。3)交流答案和想法。

4)教具演示分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在说一说和摆一摆中进一步感知平均分,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板书设计]

平均分

(一)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教后记]

第三篇:品生品社教学设计体例

品生、品社学科教学设计

基本体例

【教学内容】所执教教材、版本、年级、册、单元主题、课题等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动宾结构表述,如知道„„;了解„„;初步学会„„等等。2.三类目标综合表述,不给目标贴三类标签。

3.表述中不须出现“使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等字词。【教学重、难点】 目标中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

含师、生两方面的准备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尽量详细,避免过于简单的提纲式设计。2.各环节的导入、衔接、小结应该齐全。3.学生活动内容、形式与规则应有所体现。

4.“活动意图”或“设计意图”应在目标、方式、氛围、趣味、情境创设等方面切入。

5.各环节(或活动名称)设计的表述,尽量以孩子为第一人称,如“小眼睛,大发现”; “我们来交流”;“给大洲大洋来找家”等等

„„

一、【活动意图】或【设计意图】

二、【活动意图】或【设计意图】

三、【活动意图】或【设计意图】 ……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结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反思,2.教学中的亮点 3.教学中的不足

4.再教之改进措施或设想

第四篇:八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体例

八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体例

(讨论稿)

■目标设计

一、情境设计

⒈对教材所给情境作适当解释;

⒉补充适量其它情境,有利于直及主题或拓展引申.

二、活动设计 ⒈概念的形成过程; ⒉法则、定理的推导过程; ⒊方法的提炼与思想形成过程;

⒋问题串剖析过程(对概念的深化与挖掘).

三、例题设计

⒈教材例题分析;(解题格式、要点示范)

⒉形成性例题训练;(思想方法的应用示范)(3题左右)⒊巩固性考题剖析.(2题左右)

四、拓展设计(2题左右)⒈综合性训练;

⒉引申性、探究性、创新性活动; ⒊奥数问题点击.(不一定非得设计)

五、教学反思

六、检测设计(时间30分钟,得分集中于85/70分左右)

⒈难度与例题设计、拓展设计相当,个性化的题型要在例题中出现过; ⒉8k纸,正面为“例题回眸”,内容为课堂所讲解的所有例题题目,根据题型留适量的空白(主要供学生课后复习和考前复习用,任何教师一律不得要求学生完成解答过程,违者按教学违规论处);反面为作业纸,只留标题栏,取消边框.(凸显分层)

第五篇:第六届优秀教学设计参评作品参考体例

附件4 第六届优秀教学设计参评作品参考体例

教学设计题目

【教材依据】 说明本节教学设计的教材依据,即准确叙述本节教学设计来源的版本、章、节的详细名称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作品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紧扣本节课题阐明教学指导思想、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清晰透彻,学情分析结合实际,体现出主线清晰、层次分明的特点。

2、教学目标。作品结合教学内容,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途径、情感与评价、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4个方面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与难点。作品能准确列出本节课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进行必要的分析与叙述。

二、教学准备

作品清楚叙述作者收集教育教学资源、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器材准备等情况,反映出作者的教学预设能力。

三、教学过程

整篇作品能够围绕教学课题进行设计,层次分明,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能适时适当地运用教学器材和技术手段,采用的教学资源能说明教学问题,叙述语言简洁生动,通俗易懂;能合理地运用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等有效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和学情特点,体现教学规律,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能反映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体现较强的创新性、应用性和操作性,对他人教学具有借鉴性和指导作用。

四、教学反思

作品是实施过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当时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效果进行必要的教学实践性反思,不要泛泛而谈。既要总结有益的教学经验,又要分析教学不足与失误。特别要对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和生成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与反思,以达到促进自己教学能力提高和专业成长的目的。

教学设计参考体例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