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教学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演示法 讨论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二、新课 1.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2)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 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它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4)如何将课文划分段落?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
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学生归纳之后,教师提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3.学习第一段
1、师引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体会:周瑜险恶用心,装模作样。“心中暗喜”。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新课
(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这样写,让我们才能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
5.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6.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8.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二)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小结: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三)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知天文(大雾),识地理(顺风水水),晓人心(曹操多疑等)。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课题《草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讨论交流。
三、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比如说我们许昌的“春秋里关羽夜读《春秋》”、霸陵桥畔“关公挑袍”的三国故事。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板书设计:
起因:周瑜 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
知天文 经过:蒙在鼓里 草船借箭 识地理
晓人心
结果:自叹不如 如期交箭 神机妙算
第二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学情分析:
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自叹不如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说《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课件)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前发生的
师:看到这课题你会想说什么?
(谁借箭?为什么借箭?用什么借箭?借箭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能取得成功?等)
师:相信学习了课文,同学们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初读课文
1、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字词)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师实时引导)
3、同学们,用主要人物和事件和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通过预习和刚才的读文,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师:请同学们细读3--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师:“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3.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所以最后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师:“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你们看一个“笑”字,可以体会出诸葛亮善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师:你还从那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课件出示)(同学表演)
师:你们为何一字摆开? 生: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师:为什么擂鼓呐喊?
生: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师:为什么开始船头朝西,后来船头朝东?
生:这样既能两面射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师:(抢答)这两句话里有一对近义词,看谁最先找出来? 生:靠近——逼近师:这两个词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生:不能,如果先逼近再靠近,曹军就会以为敌军已经被击退,射的箭就少了,诸葛亮“借”的箭就可能不够十万支。
小结: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引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五、小结: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懂天文、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这是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多媒体出示,指名读。)俗语说的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去还箭的?且听下一回分解。
板书: 12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
晓地理
神机妙算
识人心
第三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
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式 学法指导
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谁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2、师介绍《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课件)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 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
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师:看到这课题你会想说什么?
生:谁借箭?为什么借箭?用什么借箭?借箭有没有成功?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二、初读课文(生默读课文,思考前面所提的问题,并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后直接从文中找答案,重点引入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一问题,相机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三、精读课文,领悟“神机妙算”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师:“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
3.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四、回读课文,领悟体验
师:“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师: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师:理解“虚实”,诸葛亮他们的内部实际情况怎样?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课件演示)(同学表演)
师:你们为何一字摆开?
生: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师:为什么擂鼓呐喊?
生: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师:为什么开始船头朝西,后来船头朝东?
生:这样既能两面射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又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师:(抢答)这两句话里有一对近义词,看谁最先找出来? 生:靠近——逼近
师:这两个词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生:不能,如果先逼近再靠近,曹军就会以为敌军已经被击退,射的箭就少了,诸葛亮“借”的箭就可能不够十万支。
五、总结
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 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课题《草船借箭》说“借”合适吗?是借的吗?为什么?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文中的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心胸宽广,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三十六岁时英年早逝,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
六、课外拓展
展示与三国有关的歇后语
七、作业
1、班内开展三国故事会
2、课下阅读《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识天象
大雾弥漫
诸葛亮
周瑜
心胸狭窄
神机妙算
知人心
鲁肃
忠厚老实
曹操
谨慎多疑
晓地理
顺风顺水
202_-05-08
第四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3)情感目标: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2)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哪一课?(板书:草船借箭)
2、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前面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毛)。大家再看看这个“剑”和这个“箭”一样吗?谁谈谈对“剑”的了解?(剑后是一个把儿,前面是剑刃子,双面的,是一种短兵器)。战场上什么情况下用“剑”?(短兵相接)“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箭)文中故事所用哪种?知道不?
二、检查预习: 投影出示:
区分:瑜
寨
字音:都督
翎毛
擂鼓
弓弩手
理解:妒忌
甘受惩罚
委托
三、初读课文,感知人物:
1、在预习时,同学们肯定都不同程度地读了课文,还想读吗?想听吗?打开书,听老师读文,边听边画出文中写到的主要人物。
2、故事听完了,人物勾划出来了吗?能不能简单地谈谈你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印象?
板书:周瑜
诸葛亮
鲁肃
曹操
四、再读课文,了解人物:
1、想不想再读?自由挑选你最喜欢的人物所处的段落来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都有哪三国?(板书:魏、蜀、吴)分别由谁统治?(魏大权已在曹操手里。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刘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去帮助孙权,以共同抗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以上这几个人物,能不能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再谈一谈对他们的印象?
2、汇报交流
周瑜:心胸狭窄
妒贤忌能
诸葛亮:心胸宽阔
顾全大局
智谋两全
鲁
肃:忠厚守信
曹
操:疑心太重
六、读议结合,理清层次:
1、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了?
2、汇报:(比如: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
3、谁能用一段话把这几个人物联系起来说一说?(周瑜让诸葛亮短时间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船给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多支箭。)
4、如果现在分段,能不能分?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妒才造箭)
事情的结果呢?(如期交箭)剩下的呢?(经过)
如果我们把经过再分两部分,可以吗?(借箭准备、借箭)这才是“草船借箭”的过程,将是下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有原因和结果。搞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理解课文、写好文章、都是很有好处的。“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搞清楚了。那么在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上也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主要反映在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采用读、议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知道了周瑜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但文章的最后,周瑜说了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又是什么原因?大家一定想搞清楚吧!对于这个问题,将在下节课进一步了解。九、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
经过
结果 妒才造箭
借箭准备、借箭
如期交箭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谁来说一说“草船借箭”的起因是(),相机板书——周 妒忌 诸;“草船借箭”的结果又是()相机板书——自叹不如。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
二、自读自悟,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认为重要的地方可以画下来,感受深的地方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课件出示】(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
2、学生读书感悟。
3、小组交流,质疑问难。
(教师相机小组间巡回指导点拨,如: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4、全班汇报交流
谁来说说从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知天文】
A、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课件出示,引导朗读)设疑
1、从哪些词体会到雾大呢?“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师范读,生练读。体会雾的大。)
2、雾大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
同学们联系联系上文,看谁能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反复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课文的前边那句话也说明了这一点呢?(诸葛亮说:“只要三天。”------“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4、“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课件出示】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这样写突出了诸葛亮早就预测到第三天一定会有大雾,而这一切,周瑜不知,鲁肃不知,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当鲁肃回到东吴后向周瑜汇报借箭的经过时,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同学们,从哪些句子还可以看出周瑜比不上诸葛亮? 【识人心】
B、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课件出示,引导朗读)质疑:
1、同学们,全文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是“笑着说”?诸葛亮为什么笑?他在笑谁?
⑴(笑曹操)笑曹操什么?(多疑、中计)从课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来?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
⑵(笑鲁肃)笑鲁肃什么?(胆小、吃惊、害怕)从哪儿看出来的?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
⑶(笑周瑜)笑周瑜什么?(阴谋失败)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我们从这儿看出来诸葛亮能准确的推测出曹操、周瑜、鲁肃的所想所为,这说明诸葛亮不仅知天文而且还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大家再来看一次这句话,我们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自信)【识地理】 C、“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就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就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1)诸葛先生,我想问你──(学生质疑)
(2)我们不忙着回答,请打家先看这张《草船借箭地形图》:(出示课件)教师讲解。
(3)请大家再到借箭的现场去看看吧!播放《草船借箭》现场录像。(4)刚才的问题,根本不用劳驾诸葛亮来回答!你们就去问那船长和士兵 吧?
【出示课件】假如你就是那二十条船的船长,你知道为什么船要一字摆开吗?为什么要调转船头呢?假如你就是那船上的士兵,你知道为什么要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吗?,请大家带着问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5)谁来说?(学生汇报)
(6)多聪明的船长和士兵呀,我替诸葛亮谢谢你们!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 【出示课件】
之所以一字摆开,是因为──;之所以调转船头,是因为──; 之所以擂鼓呐喊,是因为──;之所以借箭成功,是因为诸葛亮──
(7)是呀,请大家回顾一下三天前,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什么?请大家读: 出示课件:“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 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重读“自有妙用”。(8)现在你明白诸葛亮借这些东西有什么妙用了吧?(学生自由回答)(9)【出示课件】“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现在你明白诸葛亮为什么就要借二十条船了吗?(生自由回答)(10)十万支箭终于到手啦!所以:(出示课件句子)生齐读:】“曹操知道自己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回的时候是顺风顺水,说明诸葛亮对地形非常──(生:熟悉),说明诸葛亮的排兵布阵非常──周全、巧妙,我们可以概括为:(板书:晓地理、巧谋划)诸葛亮的借箭过程简直是天衣无缝啊!简直是──生:完美无缺!简直是──生:滴水不漏!简直是──无懈可击!)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出示课件句子)“诸葛亮(板书: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学生练读,指读,评价朗读。
教师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三、课堂练笔,升华“神机妙算”
曹军有80万,诸葛亮他们只有602人。曹军已万箭齐发,大敌当前之时,诸葛亮却一边饮酒取乐,一边欣赏着美妙的琴声和箭声。听,这琴声多么悠闲、这箭声多么畅快,诸葛亮笑得那样轻松自在。此时此刻,你想对诸葛亮说些什么呢?
四、角色扮演,回味“神机妙算”。
1、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这不是神机妙算又是什么呢?怪不得在故事的最后,连一向忌妒他的周瑜也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分角色朗读:“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体会人物心情:周瑜(心有不甘,自叹不如),曹操(一拍大腿,后悔莫及),鲁肃(十分敬佩,心悦诚服)
3、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借箭的成败,每个细节都彰显着诸葛亮的智慧。是神机妙算让鲁肃心悦诚服,是神机妙算让曹操追悔莫及,是神机妙算让周瑜也自叹不如,让我们发自心底地说一声:“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4、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五、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1、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经过这次失败,周瑜对诸葛亮真的是心服口服了吗?请大家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第51到56回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3、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诗句、歇后语等和同学合办一期电子报刊。
六、板书设计
23、草船借箭
周 妒忌 诸
准备充分
知天文(雾)
晓地理
(顺水势)识人心
安排周密
自叹不如
神机妙算(勇于创新)
第五篇:草船借箭_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惩罚、推却、迟延、探听、调度、擂鼓、呐喊、丞相、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4.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重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
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题激趣:
1、同学们,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四大名著便是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星,你知道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出自?你能说说是哪三国吗?你熟悉其中哪些人物、哪些故事?(学生说说)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里的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草船借箭》。(板题、齐读)
3、《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课件)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二、检查预习
(一)、我会读
妒忌 都督 推却 迟延 探听 幔子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二)、我能理解词语:军令状
(三)、我要提问
读了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么借箭的?借箭有没有成功?
三、深入课文
(一)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其实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练的语言说清楚,就概括出了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试着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生:本文主要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陷害。(设计填空)
(二)自读自悟,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过渡:在这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里你最敬佩谁?为什么敬佩?文中哪一个成语最能说明诸葛亮的才干? 神机妙算。
1、(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认为重要的地方可以画下来,感受深的地方可以在旁边写一写。
2、学生读书感悟。
3、小组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相机小组间巡回指导点拨)
4、全班汇报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读出雾大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晓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识人心(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过渡:的确,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尽显诸葛亮的杰出才干,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第二小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教师点拨、指导。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抓住有关语句指导朗读,帮助体会人物言外之意。
四、课堂总结
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草船借箭 不寻常,要论成败 有文章。
都督周瑜 欲陷害,孔明先生 巧应对。
妙算天文 雾漫天,通晓地利 蒙曹操。
洞悉人心 妙计成,箭如雨下 满载归。
神机妙算 诸葛亮,世世代代 美名扬。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小故事来了解这四位人物的更多特点,当然除此我们还可以认识更多的英雄,如重情重意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浑身是胆的赵云等等,就让我们通过阅读走近这些大英雄吧。
五、布置作业
1、阅读主题丛书《龙门灵秀》第80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和第87页《诸葛亮舌战群儒》
2、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诗词、歇后语。
【板书设计】
草 船 借 箭
知天文
诸葛亮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