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比较轻重》教学设计[五篇材料]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69-886516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1-25 21:06: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比较轻重》教学设计

比较轻重

一年级

上册

临海市古城小学

戴慧红

一、教材分析

比较“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比较“多少”和“高矮”之后,它是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的选取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比较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2、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比较轻重的全过程。教学准备:学生活动用的平衡杠、物品

二、学生情况

我班现有学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本学期后转入2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所以出现了个体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 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设计理念及教学方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我采取“问题情境—自主建构—应用拓展”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实物和游戏中选择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如情境的创设利用“跷跷板”和“猜盒子”引导学生入境,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构建新知的过程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自己喜欢的文具和水果等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要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在观察中思维、比较中对照,从中不断完善自己,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材的编写可塑性很强,给每一位教师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地使用教材,在我的学生中由于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练一练中的第二题是三个物体两两比较,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比较的标准不同结果的多样化,教师有意将第二题改为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经历的过程中去体会“轻重”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教材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儿童的生活现实为背景,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情出发,从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前我制作了两个外表相同但重量不同的盒子,课上让学生猜哪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在引起兴趣的同时,给孩子创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同时也树立了自信心,根据自己的猜想——我就认为那个盒子能拉断,孩子有了这样一种自信。之后再由孩子们对玩儿‘跷跷板’情景的回忆和板书的设计直观形象的画面,“轻、重”位置的高

qing

zhong

低以及笔画的粗细,都给孩子创设了一种感受轻和重的情境,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合作学习、感性体验

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就要进行实际体验,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动手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做到人人有角色,人人有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课堂上设计了“掂一掂”、“抱一抱”、“称一称”三个步骤。在“掂一掂”(两人组)、“称一称”(四人组)的活动中取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他们所熟悉的文具(书、文具盒)与自己喜欢的小物品和水果,如:小飞机、卷笔刀、小玩具;苹果、橘子等等。正因为取材来源于生活,学生就感到亲切、生动、有趣,他们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是轻的还是重的。所以会情不自禁地容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好朋友”一起掂、一起称,不仅使学生领悟到比较的方法,感受到物体的轻和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这也是现代社会在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需要。

在掂一掂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抱一抱”的比较方法,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设计了一个幽默风趣的小环节,即让一名学生来掂一掂另外两位学生的体重,引起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会了比较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再“构建新知”这一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将老师从传统的“一言堂”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转向了幕后,“让位还权”,真正起到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的角色,并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伙伴。教师将学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正向教育专家讲的那样,数学教育不是“给予”而是“获取”。

三、引导探究、解释应用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中设计了三个小内容:1、比一比身边物品的轻重。2、让学生比一比篮球和铅球的轻重,让学生了解并不是所有大的东西一定是重的,它跟物体的取材、质地有一定的关系。3、练一练中第二题(实际操作)这三道题也要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例如:练一练中的第二题,在备课时我感觉这道题对学生会有些难度,所以在不违背教材的前提下我将它改为实际操作,先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猜一猜谁最轻谁最重,然后学生带着这样的猜疑去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去了解新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最轻与最重,这就降低了难度。通过探究活动解答自己的猜疑,让学生感知比较的标准不同结果的多样化,例如:苹果、橡皮、卷笔刀这三种物品,橡皮与苹果比就较轻、橡皮与卷笔刀比就较重。这样的活动使学生达到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总之,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我们要做到“蹲下来看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而且教学中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学生的思考结论,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课后反思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了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境。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操作,如:在“掂一掂”、“抱一抱”、“称一称”等比较方法,教师没有向学生渗透怎样比较,都是由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猜想、观察、想象、分析、验证等思考方式亲自体验感知得到的,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主要采取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材料并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他们身边,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充分交流的机会。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思维始终跟着学生的思维而发展,教师的教学设计随着学生的活动而改变,如:材料、大小、形状的不同比较的结果也不同,这一环节在教学设计的“应用与拓展”中,在实际教学中第一环节学生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一名学生说:篮球大但它很轻,而铅球较小但它很重。另一名学生说:我看见雨伞很大但是它很轻,而电脑较小但它很重。还有一名学生说:我妈妈给我买的胶鞋很轻,旱冰鞋就很重,因为它多了很多轱辘和铁。所以教师要做到不以教学设计为本而跟着学生的思维随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师在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更注重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

第二篇:《轻重》教学设计

《轻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 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 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 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 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 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 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 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 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

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1 2.出示图片:练一练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

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

第三篇:轻重教学反思

篇一:轻重教学反思

轻重教学反思

篇一:轻重>教学反思

《轻重》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课,一年级学生对比较轻重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凭自己的经验,可以直接判断一些物体的轻重。如大象与小狗的质量进行比较,那么绝大多数的学生可以直接回答是大象重,但不等于他们已经了解,熟悉物体间的轻重关系,为此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后,体会如下: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境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玩过跷跷板),本课创设了小明和小红坐跷跷板的情境,比较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比较轻重的过程。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体验轻重。

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课堂上设计了“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步骤,安排了比较两本差别很大的书放在手上比较轻重,在活动中,小朋友们一起掂、一起称,感受物体的轻和重,从而掌握比较的方法,他们发现的有些方法还非常有创意。

3、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主动探索,积极学习的过程。本节课,我通过激励,奖励等方法,让学生勇敢去提问题、问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让他们的学习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

这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但还有不足之外,如小组合作的意识不够强。学生分小组活动时,有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篇二:轻重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这一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仅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四十分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教学相长,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玩过跷跷板),本课创设了两只小兔坐跷跷板的情境,比较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比较轻重的过程。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体验轻重。

《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课堂上设计了“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步骤,安排了比较两包糖果轻重的环节,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小朋友们一起掂、一起称,感受物体的轻和重,从而掌握比较的方法,他们发现的有些方法还非常有创意。

3、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孩子们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我的体会颇深。首先,学生的天真活泼和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影响了我。师生互动,学生学得高兴,我教得也轻松愉快,上课过程中,我时常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其次,也让我认识到学生知识面很宽,举出的生活实例很有创造性;语言也很丰富,如一位学生竟然会用“平衡”一词,让我很是惊讶。最后,我也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有时没有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今后,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篇三:轻重教学反思

作为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材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运用教材,一定要按照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而且>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根据这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给学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现在的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极丰富,对物体的轻重已有自己的概念。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会简单比较物体的重量。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猜一猜一枝铅笔和一枝钢笔谁轻谁重,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是根据长短,有的根据大小,有的根据材料的质地来猜,我没有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自己来掂一掂,亲自来体验一下谁轻谁重。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然后我又出示了两个物体的重量很接近的苹果和梨,掂一掂很难掂出他们到底谁轻谁重,该怎么办呢?这时,我出示了实物天平。用天平称一称就能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间的轻重,来推断一个苹果比一个梨重。最后,我拿出两个一样的小砝码放在天平的一边,另一边放上一个等重的大砝码。我让学生观察天平,让他们说一说观察的结果:两个一样的小砝码和一个大砝码一样重。这

时我抓住时机,提问学生:那么一个小砝码和一个大砝码比较的话,谁重谁轻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一个小砝码轻,一个大砝码重。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比轻重的探索过程,学生就会产生比较深的印象。篇二:比轻重教学反思

《比轻重》教学反思

比较“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比较“多少”和“高矮”之后,它是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的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内容的选取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我采取“问题情境—自主建构—应用拓展”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实物和游戏中选择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如情境的创设利用“跷跷板”引导学生入境,以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构建新知的过程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自己喜欢的文具和水果等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要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在观察中思维、比较中对照,从中不断完善自己,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材的编写可塑性很强,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创造地使用教材,在我的学生中由于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练一练中的第二题是三个物体两两比较,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比较的标准不同结果的多样化,我有意将第二题改为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经历的过程中去体会“轻重”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快乐感知

新教材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儿童的生活现实为背景,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情出发,从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出发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先由孩子们对玩儿‘跷跷板’情景的回忆和板书的设计直观形象的画面,“轻、重”位置的高低以及笔画的粗细,都给孩子创设了一种感受轻和重的情境,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快乐感知。

二、合作学习、快乐体验

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就要进行实际体验,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动手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做到人人有角色,人人有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课堂上设计了“掂一掂”、“抱一抱”、“称一称”三个步骤。在“掂一掂”(两人组)、“称一称”(四人组)的活动中取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他们所熟悉的文具(书、文具盒)与自己喜欢的小物品和水果,如:小飞机、卷笔刀、小玩具;苹果、橘子等等。正因为取材来源于生活,学生就感到亲切、生动、有趣,他们每个人都想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是轻的还是重的。所以会情不自禁地容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好朋友”一起掂、一起称,不仅使学生领悟到比较的方法,感受到物体的轻和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这也是现代社会在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需要。在掂一掂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抱一抱”的比较方法,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一个幽默风趣的小环节,即让一名学生来掂一掂另外两位学生的体重,引起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会了比较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构建新知”这一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将老师从传统的“一言堂”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转向了幕后,“让位还权”,真正起到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的角色,并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伙伴。将学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正向教育专家讲的那样,数学教育不是“给予”而是“获取”。

三、自主探索、快乐应用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中设计了三个小内容:1、比一比身边物品的轻重。2、让学生比一比篮球和铅球的轻重,让学生了解并不是所有大的东西一定是重的,它跟物体的取材、质地有一定的关系。3、练一练中第二题(实际操作)这三道题也要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例如:练一练中的第二题,在备课时我感觉这道题对学生会有些难度,所以在不违背教材的前提下我将它改为实际操作,先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猜一猜谁最轻谁最重,然后学生带着这样的猜疑去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去了解新知。让学生

在活动中去体验最轻与最重,这就降低了难度。通过探究活动解答自己的猜疑,让学生感知比较的标准不同结果的多样化,例如:苹果、橡皮、卷笔刀这三种物品,橡皮与苹果比就较轻、橡皮与卷笔刀比就较重。这样的活动使学生达到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总之,在整个课堂活动中,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我们要做到“蹲下来看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而且教学中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学生的思考结论,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

篇三:轻重 的教学反思

轻重 的教学反思

“轻重”一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先让孩子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最后称一称,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不要性,我班孩子都是刚刚走进校门的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爱说爱动,愿意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乐于动脑,他们都不同程度的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较简单的比较方法,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的不是很清楚,另外,刚入学的孩子上课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校方式,因此,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有趣的课件,使学生产生比较轻重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的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科创造了小猴和小熊坐跷跷板的情景,比较直观形象的演示出比较轻重的过程,让学生 眼睛看一看比较出轻重,接着比较书和文具盒,在看不出的情况下,用掂一掂的方法,进行比较,最后让孩子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苹果和梨的轻重,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 篇四:比较轻重反思

画一画,很简单!

———— 一年级《比较轻重》教学反思

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中心小学 李明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_年版)》中关于几何直观强调的是:“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因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在高年级利用“数形结合”来解决数学问题,很少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今年秋季我在使用新编北京版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过程中,课堂内发生的一件小故事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让我对几何直观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那个片段:

在一堂《分类 比较》的练习课上,我出示了教科书13页的思考题:

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情境图,说一说:哪个最轻?哪个最重?并回答你是怎样知道的?

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同伴交流,有部分同学能正确回答出结果,但是当回答“你是怎样知道的?”这一问题时,答案就五花八门了,下面例举一些学生的回答如下:

生1:“猴子最重,松鼠最轻,我去过动物园,见过这些动物!”

生2:“松鼠最轻,猴子最重,因为猴子长得最大!”

生3:“猴子最重,松鼠最轻,猴子在最下面!”

······

只有两三名同学能汇报出:“第一幅图,猴子比兔子重,第二幅图兔子比松鼠重,所以猴子最重,松鼠最轻!”

但是让其他同学再解释一下,仍然有很多同学不太明白。尤其是前面已经判断错误的同学,仍然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我也很着急,虽然备课时也曾认真分析过:利用学生玩翘

翘板的经验,翘起来的轻,压下去的重,分别判断每幅图中动物的轻重关系,再分析、推理出松鼠最轻,猴子最重,应用数学中递推的思想。可是怎样让学生真正把两幅图建立起合理的联系,对于没有递推经验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部分同学还是有困难!

就在此时,我又抛给了学生一个要求:谁能给大家再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说法要让大家都能懂!我的话音刚落,一名男同学迅速的举起了手:“老师,画一画,很简单!”我没听懂他的话,刚要继续追问,他接着说:“老师,我画在了书上!”我走过去,看到他书上是这样画的:

原来,他是用一个大圆点来代替猴子,第一幅图兔子比猴子轻,就画小一点的圆点表示,第二幅图中兔子画一样大的原点,松鼠更轻,画更小的圆点。通过圆点的大小就比较出小动物的轻重了!我恍然大悟,真正体验了一次教学相长,多么朴素的几何直观啊!在表扬这名同学的同时,我启发其他同学,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可以画圆点的大小来代替,还可以用什么图形来代替!其他同学纷纷动起手来,在教科书上画了起来,再次交流汇报的时候,有的同学用圆圈的大小来表示动物的轻重,有的同学用线段的长短来代替动物的轻重,有的同学用正方形的大小来代替动物的轻重,有的同学用三角形的大小来代替动物的轻重······

就这样,同学们基本上理解了这个问题的递推关系,而且我相信,同学们也都体验了一次实用的几何直观,获得了初步运用图形来说明问题的活动经验。回到办公室,我反复琢磨今天发生的这个小故事,尤其是小男生那句:“画一画,很简单!”时时萦绕在我耳旁,引起了我对几何直观的进一步思考。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恰当的利用几何直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好实物直观。

的实物直观形式。

二、会用简约符号直观。

简约符号层面的几何直观,是在实物直观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象,所形成的、半符号化的直观。例如:在行程问题中,常见的线段图就是一种简约的、符号化的直观图示。

三、活用图形直观。

借助于见到的(或想象出来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对数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直接感知、整体把握。图形直观是以明确的几何图形为载体的几何直观。例如:乘法分配率(a+b)·c =a·c+b·c的直观图形如下。

a b c

四、巧用替代物直观。

替代物直观是一种复合的几何直观,应该既可以依托简捷的直观图形,也可能依托语言或学科表征物所代表的直观形式。例如:学生用原点或图形的大小来代替动物的轻重,就是一种比较朴素的替代物直观。

参考文献:

1.孔凡哲 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05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05 3.李士锜:《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07 篇五:对《轻重》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多个实验,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时,教师自创情境,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引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比较轻重的过程,感悟出比较轻重的具体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篇:轻重教学反思

轻重教学反思

篇一:轻重>教学反思

《轻重》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课,一年级学生对比较轻重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凭自己的经验,可以直接判断一些物体的轻重。如大象与小狗的质量进行比较,那么绝大多数的学生可以直接回答是大象重,但不等于他们已经了解,熟悉物体间的轻重关系,为此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后,体会如下: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境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玩过跷跷板),本课创设了小明和小红坐跷跷板的情境,比较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比较轻重的过程。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体验轻重。

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课堂上设计了“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步骤,安排了比较两本差别很大的书放在手上比较轻重,在活动中,小朋友们一起掂、一起称,感受物体的轻和重,从而掌握比较的方法,他们发现的有些方法还非常有创意。

3、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主动探索,积极学习的过程。本节课,我通过激励,奖励等方法,让学生勇敢去提问题、问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让他们的学习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

这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但还有不足之外,如小组合作的意识不够强。学生分小组活动时,有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篇二:轻重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这一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仅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四十分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教学相长,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玩过跷跷板),本课创设了两只小兔坐跷跷板的情境,比较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比较轻重的过程。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体验轻重。

《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课堂上设计了“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步骤,安排了比较两包糖果轻重的环节,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小朋友们一起掂、一起称,感受物体的轻和重,从而掌握比较的方法,他们发现的有些方法还非常有创意。

3、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孩子们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我的体会颇深。首先,学生的天真活泼和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影响了我。师生互动,学生学得高兴,我教得也轻松愉快,上课过程中,我时常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其次,也让我认识到学生知识面很宽,举出的生活实例很有创造性;语言也很丰富,如一位学生竟然会用“平衡”一词,让我很是惊讶。最后,我也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有时没有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今后,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篇三:轻重教学反思

作为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材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运用教材,一定要按照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而且>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根据这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给学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现在的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极丰富,对物体的轻重已有自己的概念。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会简单比较物体的重量。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猜一猜一枝铅笔和一枝钢笔谁轻谁重,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是根据长短,有的根据大小,有的根据材料的质地来猜,我没有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自己来掂一掂,亲自来体验一下谁轻谁重。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然后我又出示了两个物体的重量很接近的苹果和梨,掂一掂很难掂出他们到底谁轻谁重,该怎么办呢?这时,我出示了实物天平。用天平称一称就能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间的轻重,来推断一个苹果比一个梨重。最后,我拿出两个一样的小砝码放在天平的一边,另一边放上一个等重的大砝码。我让学生观察天平,让他们说一说观察的结果:两个一样的小砝码和一个大砝码一样重。这时我抓住时机,提问学生:那么一个小砝码和一个大砝码比较的话,谁重谁轻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一个小砝码轻,一个大砝码重。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比轻重的探索过程,学生就会产生比较深的印象。

第五篇:《轻重》教学反思

《轻重》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轻重》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轻重》教学反思1

1、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大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利用学生倍感新鲜的“调制分层鸡尾酒饮品”这一活动贯穿始终:通过“提出需求(任务驱动)、制定计划、实验探究、制作”这一教学流程来比较不同液体的轻重,并运用同样多的不同液体轻重不同这一原理调制分层鸡尾酒饮品。把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从问题情境中获得问题解决技能。

2、有序培养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和搜集证据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蜂蜜和牛奶轻重的试验方法,特别是对于实验中“公平”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对比试验的一般方法和本质,从而为制定探究计划和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奠定了基础。然后呈现一份探究计划的示例,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计划应该包含哪几部分,从而让学生对探究计划以及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有了全面的理解,再制定探究计划,根据计划进行实验就水到渠成了。

3、结合学生提供有结构线的实验材料

选取合适的实验器材:用简易小天平比较液体的轻重,有助于学生实验操作的开展。教师分批次收发实验材料,避免一次性提供实验材料过多,学生注意力分散,导致学生面对一堆实验材料无从下手或玩弄实验器材的现象。比如通过实验比较得出相同体积的蜂蜜和牛奶的重量后,及时归还简易小天平,再领取小量杯调制分层鸡尾酒饮品,减少干扰,提高实验有效性。

《轻重》教学反思2

周三我讲了《轻重》公开课,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第20,21页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比轻重的过程,讨论探究,出比较轻归纳总结出比较轻重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轻重的含义,和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在这里我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实物对比来突破重难点。

这一节较好的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轻重的理解和对比较轻重方法的总结归纳做的非常好,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我主要通过紧扣教材由教材引发学生思考地方法将轻重的概念及比较轻重的方法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设计了动手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轻与重。还设计了猜一猜环节,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发现能力。中间我还有通过观察天平来比较物体轻重的环节,学生较好的完成了我预计的教学任务并且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好。

通过讲公开课我也认识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是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比如,课堂进程太快,特别是对重点内容的反复练习没有到位,本来设计的课堂进程是一节课习题讲不完,留着自习课在讲,可是到后来不仅习题讲完了,加上自己做的小黑板上的题都讲完了,课后分析原因,觉得自己对重点内容的讲解不够深入,导致课堂进程太快。

课后我的师傅郑老师以及低数办公室的所有老师也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给与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总的来说分为以下几点:

1, 这节的重点内容是比较轻重,那么“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就是着重练习的内容,这点应该带领孩子们反复练习,而我对这部分的练习有点少,应该着重练习增强学生记忆。课堂进程有点快,这也是因为对“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内容的练习有点少。

2, 老师讲的有点多,让学生自己联想的有点少。这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应该多放手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这样给了孩子充分的空间,效果会更好。我确实没有注意到,以后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孩子空间,上次郑老师听课的时候也提出我应该多给孩子们留点空间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这次还是做得不是很好,以后这方面要特别注意。

3, 然后就是孩子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习惯性的重复读题,这样很有可能会打乱孩子的思考,这点应该特别注意。

通过这次讲课我认识到了很多自身的不足,经过同办公室老师的指导我收获了很多,也增长了经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更加努力,争取尽快提高自己的工作

《轻重》教学反思3

《轻重》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课,一年级学生对比较轻重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凭自己的经验,可以直接判断一些物体的轻重。如大象与小狗的质量进行比较,那么绝大多数的学生可以直接回答是大象重,但不等于他们已经了解,熟悉物体间的轻重关系,为此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后,体会如下: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境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玩过跷跷板),本课创设了小明和小红坐跷跷板的情境,比较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比较轻重的过程。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体验轻重。

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课堂上设计了“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步骤,安排了比较两本差别很大的书放在手上比较轻重,在活动中,小朋友们一起掂、一起称,感受物体的轻和重,从而掌握比较的方法,他们发现的有些方法还非常有创意。

3、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主动探索,积极学习的过程。本节课,我通过激励,奖励等方法,让学生勇敢去提问题、问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让他们的学习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

这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但还有不足之外,如小组合作的意识不够强。学生分小组活动时,有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轻重》教学反思4

通过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认真反思和总结,我认为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等特点来进行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学习原理,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的比较轻重的方法。活动中自己得出了很多结论,领会到了探究的快乐,活动贯穿这节课的始终,让幼儿一直保持着参与的激情。

2、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在观察中学会“看一看”比较的方法;在亲身经历中通过探究和协作活动学会“掂一掂”比较轻重的方法;在探究和推理中学会“称一称”比较轻重的方法。在教学中注意实物等从多感官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快乐中主动地学会知识。

3、让幼儿个性化地学习数学。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通过操作教材配套的水果图片,孩子们尝试了动手摆一摆、排一排,边排边口述,提高了孩子的动手、动口能力。

本节课,孩子们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总之,在整个课堂活动中,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

做其所做、我们要做到“蹲下来看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而且教学中要肯定幼儿的一切努力,赞扬幼儿的思考结论,激励幼儿的创造欲望。

最后,我也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有时没有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今后,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轻重》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这一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仅学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四十分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教学相长,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有趣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玩过跷跷板),本课创设了两只小兔坐跷跷板的情境,比较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比较轻重的过程。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体验轻重。

《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课堂上设计了“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步骤,安排了比较两包糖果轻重的环节,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小朋友们一起掂、一起称,感受物体的轻和重,从而掌握比较的方法,他们发现的有些方法还非常有创意。

3、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孩子们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我的体会颇深。首先,学生的天真活泼和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影响了我。师生互动,学生学得高兴,我教得也轻松愉快,上课过程中,我时常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其次,也让我认识到学生知识面很宽,举出的生活实例很有创造性;语言也很丰富,如一位学生竟然会用“平衡”一词,让我很是惊讶。最后,我也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有时没有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今后,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轻重》教学反思6

作为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材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运用教材,一定要按照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而且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根据这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给学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现在的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极丰富,对物体的轻重已有自己的概念。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已经会简单比较物体的重量。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猜一猜一枝铅笔和一枝钢笔谁轻谁重,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有的是根据长短,有的根据大小,有的根据材料的质地来猜,我没有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自己来掂一掂,亲自来体验一下谁轻谁重。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然后我又出示了两个物体的重量很接近的苹果和梨,掂一掂很难掂出他们到底谁轻谁重,该怎么办呢?这时,我出示了实物天平。用天平称一称就能准确地比较两个物体间的轻重,来推断一个苹果比一个梨重。最后,我拿出两个一样的小砝码放在天平的一边,另一边放上一个等重的大砝码。我让学生观察天平,让他们说一说观察的结果:两个一样的小砝码和一个大砝码一样重。这时我抓住时机,提问学生:那么一个小砝码和一个大砝码比较的话,谁重谁轻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一个小砝码轻,一个大砝码重。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比轻重的探索过程,学生就会产生比较深的感受.

《轻重》教学反思7

“轻重”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课,我在设计此课时,考虑要达到以下目的: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轻重”的比较方法,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后,我有如下的体会。

1、多媒体教学,发挥最佳效果

传统的教学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多媒体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这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在教学中,我设计的活动画面配上悦耳的音乐,牢牢地吸住学生的注意力,把比较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教会了学生观察比较。

2、难易结合,突出重点

在教学中,对学生能直接比较的,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比较,而将大量的时间放在练习不能直接比较的事物上,对于不能直接比较的,我只是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方法,并不直接比较,而且都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寻找方法。

3、精心设计,练习形成多样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练习,强化训练,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补救,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我把练习分成三种形式:独立完成的练习、游戏、讨论合作练习。通过三中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练习形式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同时,一些比较困难的题目,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也顺利完成,达到教学目的。

4、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执教中,我采用奖励激励法,设计了絮叨激励性的语言:正确!对!很好!真聪明!最肯动脑筋!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情感,竞争的心理。为了获得奖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课堂气愤异常活跃,掀起了阵阵高潮。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只有这样理解才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这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这是充分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此外,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意识不够强。学生分小组活动时,有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轻重》教学反思8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的重量,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感知并分辨物体轻重。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是幼儿知道物体有轻重之分,难点是有能够区分轻和重,过程中,教师会通过让幼儿的操作来感知。

三、活动准备:

玩具天平一个。实物:大橡皮泥、小橡皮泥各一块、棉花、积木、玻璃球。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看看掂掂,感知货物轻重。

出示大橡皮泥和小橡皮泥,引导幼儿观察并猜一猜:它们有什么不同:哪个重?哪个轻?

(二)、展开部分:请个别幼儿上来掂掂,再说说:哪个货物重?哪个货物轻?

1、在汽车上换上一团棉花和一个玻璃球,让幼儿摸一摸,掂一掂,正确感知棉花和玻璃球的轻重。

2、观察天平的变化,认识物体的轻重。出示天平,告诉幼儿天平器是衡量两个物体轻重的一种工具。然后,在天平两边分别放上积木和玻璃球,让幼儿观察天平的变化,并说说:天平有什么变化?天平翘起的一边表示什么?天平沉下的一边双表示什么?也可以让幼儿说一说谁重谁轻,再在天平器上演示验证,从而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物体的轻重。

3、出示大橡皮泥和积木,让幼儿猜猜谁重谁轻,再请幼儿教育上来将橡皮泥和积木放在天平的两边,带领幼儿进一步感知认识物体的轻重。

4、幼儿操作活动:看图区分轻重: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想一想:哪个重?哪个轻?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幼儿圈出重的物体。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物体有轻重之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掂量和用天平的方法来区分轻重。

五、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科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不足是活动时间较长,下次活动各环节应更紧凑。

《轻重》教学反思9

“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先让孩子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最后称一称,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我班孩子都是刚刚走进校门的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爱说爱动,愿意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乐于动脑。他们都不同程度地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较简单的比较方法(程度有差异),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另外,刚入学的孩子上课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因此,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让孩子通过看有趣的课件,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都玩过跷跷板),本课创设了小猴和小熊坐跷跷板的情境,比较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比较轻重的过程。让学生用眼看一看比较出轻重,接着比较书和文具盒,在看不出的情况下,用掂一掂的方法,进行比较,最后让孩子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苹果和梨的轻重。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课堂上设计了“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步骤,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小朋友们一起掂、一起称,感受物体的轻和重,从而掌握比较的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孩子们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我的体会颇深,学生的天真活泼和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影响了我。师生互动,学生学得高兴,我教得也轻松愉快,上课过程中,让我认识到学生知识面很宽,举出的生活实例很有创造性;语言也很丰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活动中进行学习的,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比较轻重》教学设计[五篇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