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共五则范文)
编辑:风吟鸟唱 识别码:69-1002303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20 15:22: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1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 第四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2.难点

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图片

【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况】

1.概念

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

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铁路

4.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

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思考:假设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航空——贵重急需数量不大;公路——易死亡、变质、短途;铁路——易死亡、变质、长途;大宗笨重远程——水运;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态。

【交通运输与聚落】

北方:多呈团块状,形状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沿河道、铁路、公路呈带状分布;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思考:为何古代著名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

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1.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

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过河点。

2.铁路交通和城市区位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思考:1.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布局有什么不同?(提示:形状、密度等)

山区的交通线路受地形限制,多沿河谷和山间谷地布局,线路较弯曲。平原地区地形开阔平坦,道路不受限制,非常平直。

2.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有何差异?试分析其原因(提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人口、交通)

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

山区商业网点多沿河流分布,因为河谷地带是山区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但由于山区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所以商业网点密度较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品流通便捷。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平原:交通发达,商业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密度大;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路线稀少,商业网点密度小。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交通最优: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

市场最优: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练习】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2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二章第二节

三、学时

1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生首先要了解基础的概念,如城市化概念、特点;通过图片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材料分析,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差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

展示汕头建设30年的对比照片

【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逆城市化(大都市区人口外迁,移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出现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②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改善,区域联系加强。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第二篇:高一地理城市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城市的形成和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分析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及特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

3、认识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进程,掌握阅读地理统计图表的技巧。

2、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形成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归纳总结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及特征。

2、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教学难点:

城市化的进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202_年上海世博会相关影像,请学生思考:202_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适时导入本堂课的课题——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导入:在上海世博会中,我们提出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城市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如何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板书: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篇:高一地理岩石圈教学设计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内容及解析

(一)内容 本单元内容如下:

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岩石圈和地表形态

(二)解析

1、核心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在认知地球圈层的基础上,学习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而地形的形成原因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是得地表凹凸不平而外力作用使地表区域平坦。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地形地貌。其中内力作用下形成基本的地质构造有褶皱、断层。内力作用包括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和海浪侵蚀作用。

2、相关知识点解析

(1)内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2)外力作用:指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水流、风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营力(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包括风化。

(3)褶 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

(4)断 层: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二、目标及解析

(一)目标

1、单元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2)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2、课堂教学目标:(1)通过对“地球圈层图”的读解让学生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2)通过“内力作用”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内力作用及其在地球表面形态形成中的作用。

(3)通过“外力作用”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外力作用是什么,在地形形成中的作用。

(4)通过“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理解三大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及转化原因。

(二)解析

(1)能掌握地球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地球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依据是: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

(2)理解内力作用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下形成褶皱和断层。

(3)理解外力作用是:指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水流、风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营力(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包括风化。

(4)理解:内、外营力对地壳的作用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内力企图使地壳物质的分布趋向一致,外力则企图使地球表面的起伏趋向平夷。内力作用往往为外力作用的进行创造条件,随着高山的抬升,外力的剥蚀作用必然加强;同样,内力作用产生的节理、裂缝和断层,为外力的风化剥蚀作用提供了可乘之隙,沿节理发育成各种山体。

风力侵蚀:蘑菇石,风蚀柱,风蚀洼 风力堆积:沙漠和黄土

流水侵蚀(物理现象):河谷,沟壑 流水溶蚀(化学现象): 喀斯特地形 流水沉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冰川侵蚀:冰川谷,U型谷,角峰,冰蚀湖(5)理解三大岩石是可以转换的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一)本单元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第一是:内外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表现。第二是: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因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强,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很直观的看到单一的地质构造。多种复制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地貌对于学生来讲还难以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析简单的地形地貌更是难以完成。

(二)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动画播放及小实验完成教学。

动画播放: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及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简单地形地貌。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及外力作用使得岩石圈的变化,播放动画使学生更加直观理解。小实验:挤压三明治和饼干,三明治会弯曲,饼干会断裂,模拟褶皱和断层。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图片播放器播放相关动态图,帮助学生理解学习。

五、教学设计

2.1.1 地球内部结构和岩石圈的结构 问题一 地球圈层结构如何划分,有何依据

设计意图:回忆中学地球圈层知识,思考其形成原因和人类探索地球的方法。师生活动:学生知道地球圈层结构但不知其划分依据,可用以下问题引导:1、2、3、敲打装满水的钢管一端另一端能听到几个声音? 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在地球内部存不存一种震动以波的形式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些物理知识的回忆掌握人类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及其划分依据是:地球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依据是: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练习:

1、画出简易的地球圈层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认知地球圈层到掌握地球圈层的转化

2、找到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人们是通过什么发现它们存在的 设计意图:巩固教学,使学生再次梳理知识

2.1.2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

问题二 如果把岩石按其形成原因划分可以分成那几中? 设计意图:使学生思考岩石形成的原因,及岩石分类

师生活动:学生知道地球圈层结构但不知其划分依据,可用以下问题引导:

1、2、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第四篇:“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1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能够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途径。(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通过对本市环境问题的分析,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深入思考的钻研精神,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2)通过对城市生活与城市环境问题探讨与学习,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并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3)在家乡案例分析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积极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情感和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带来的环境问题

2、难点:联系实例,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我国城市的发展趋势。【学情分析】

通过城市基本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过程特点的学习,学生对城市的结构与成长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许多典型的案例就时常发生在我们学生周围,因此学生对此节内容的学习会体现出特别明显的主动性。而这正是本节课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但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不足,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给予正确的点拨引导和恰当的语言总结。【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有哪些差异?

学生回顾并作答

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引入新课

展示汕头城市新貌航拍的录象片段,并选取几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由PPT图片展示(南国商城、帝豪酒店、中信世贸花园、海湾大桥、华侨公园等),面对这些图片,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生活的优越性。并简单分析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及影响原因。

板书: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城市生活:衣、食、住、行 城市化过程生活习惯 农村生活:劳作方式 城乡差距

答:生活习惯、劳作方式、交通运输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并升华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学生主动进入本节课的内容。

过渡

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带着疑问预习,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教学指明了方向。

讲授新课:

1、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作探究(内容空缺,让学生填写,教师点拨纠正)PPT展示:图2—

18、城市化对自然改造的图片 自然环境

影响

评价

地形

进行改造,趋于平坦 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热岛效应,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的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水文

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

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富营养化变黑发臭

生态

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遭受破坏,环境恶化

分析课本“阅读”材料、有关图片,讨论、总结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填表格一;并从实际出发,找寻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事实材料把凌乱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学会总结、分析、提炼知识的方法

2、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内容空缺,让学生填写,教师点拨纠正)

指导学生辩证的看待城市的“扩容与提质”。板书:

二、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课本“阅读”材料、有关图片,讨论、总结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填表格二;结合身边实例谈谈对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所带来的后果 用所学知识解答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科学的、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思想

过渡

大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娱乐活动的中心,但为什么国外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却出现了向郊区迁移的现象呢?

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回答,从而引出城市环境问题

从学过知识入手,学生容易理解,也更易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3、城市环境问题

1、展示图2—20、有关交通、住房、社会治安、就业、等的资料及资料一英国逆城市化的资料,引导学生总结交通、住房、社会治安、就业等“城市病”。

2、点拨纠正,出示资料二(P45活动题答案)板书:

三、城市环境问题

提问: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有这些问题吗?

根据老师所展示的各种问题的图片,学生自己总结,联系实际举出例子;总结交通、住房、社会治安、就业等“城市病”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养成观察生活、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探究:以汕头市为案例,以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题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对“自己在城市化中,应该做些什么”,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合理化建议。

让学生自主探究,纷纷为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其主人翁意识

过渡

环境质量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不少发达国家的城市绿地成荫,鸟语花香,像一座花园。我们的城市发展趋势应是怎样的呢?

4、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板书:

四、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活动:假如你是汕头市的市长,请你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谈谈你将如何规划我们的城市,使她的明天更美好?(教师引导点拨)板书:

促进人地协调发展,防治城市病 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因地制宜,形成城市特色

角色扮演,自主想象发挥

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其主人翁意识

5、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学习了城市化过程对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同时我们还了解了我国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性学习

通过小结让新课内容再现,易于巩固学习

6、课堂练习

1、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①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②工矿企业排放③居民生活燃煤排放④光合作用产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理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B、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

C、目前城市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不断下降 D、地形封闭的城市利于空气扩散,大气污染较轻

3、英国泰晤士河曾受过严重污染,除偶尔能发现鳗鱼外,无其它鱼类。如今,经过治理的泰晤士河,已被认为是世界大城市中比较干净的河流之一,河中重现了上百种鱼类。伦敦原来是个著名的“雾都”,近年来,由于英国政府采取措施,帮助居民和工厂企业改用煤气、柴油等无烟燃料,并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市内使用,空气中烟尘大为减少,雾日已不多见。(1)1950年伦敦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酸雾事件,数百人死亡,造成酸雾的主要污染物是,其合理的防治措施是,酸雨对生物界的危害是。

(2)泰晤士河河水的污染物主要来自和。污水排入河流,导致鱼类死亡的原因是。(3)伦敦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有、、等。〔答案〕

1、B

2、C

3、(1)硫氧化合物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林木)死亡(2)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河水污染严重,水中溶解氧减少,导致鱼类缺氧死亡或排入的有毒废水,使鱼类死亡(3)建立新城和卫星城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板书设计】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城市生活:衣、食、住、行 城市化过程生活习惯 农村生活:劳作方式 城乡差距

二、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城市环境问题

四、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第五篇:城市化教学设计

城市化

新课程推行学习生活化的地理。本节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亲身感受到的,学生可能没有过多的留意,所以我想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关注生活,感觉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有用的,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因此,设计让学生提前了解搜集太原市的变化,在课堂上展示,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选取了1985年和202_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我在课堂上刚运用了更为贴近生活的太原市变化图;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提供了有关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在了解了不同国家城市化不同特点之后,又受用了曲线图了解中国城市化特点,以此来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所以要尽可能从学生生活的城市——太原市入手;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要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的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此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教学目标

1.理解、概括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2.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3.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像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4.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重要标志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 3.中国城市化进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 板书 图片展示 投影展示

《太原解放时的航拍图》 《太原解放时的航拍图》(加标注)

从清末到现在太原城市教师讲述

今天我们来学习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第二节 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知道这里是哪里吗?给点提示

这是1949年航拍的太原城。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城墙,还有很多现在依然沿用的地名。那么今天的太原呢?

与刚才所见相比,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活动

读图思考回答

质疑 图片展示

用地面积大大扩展 数据展示

概念学习承转 讲述板书

图表

质疑

阅读材料

板书

用地扩展图

太原市人口与产业结构数据

城市化的概念

有史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

《世界城市化浪潮》

在太原发展过程中,除了用地的扩展,你觉得还有哪些变化?

我们来看一看数据的统计 可以看出,太原市的城市面积越来越大,人口从49年的21万增长到202_年的433万,产业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上述的这些变化过程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中有很多变化,那么我们以什么来衡量城市化呢?或者说哪些变化最能反映城市化的发生呢?

人口→人口↑→城市人口比重↑ 用地————→城市用地规模↑

产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 上述三者为城市化的标志,其中又以城市人口比重最能反映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下面来看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

思考:世界城市化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城市起源~18世纪中叶:低水平缓慢增长 18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加速发展 二战结束~现在:空前发展

为什么在18世纪中叶和二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发展有了转折性变化?是什么力量推动世界城市化的车轮滚滚向前?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从1800年到202_年,世界人口增长了5倍多,而城市人口则增长了56倍,城市化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

随着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美并向世界扩散,城市化的浪潮也推向了世界。

工业化:需要大批脱离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则为此提供了前提 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原生动力

工业发展是直接动力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人口、景观、产业„„

思考回答:人口、用地、产业

学生思考、分析、回答

工业革命、工业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

图片展示

承转 图片展示

师生分析

归纳板书 引导 资料展示

城市化进程示意

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曲线

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

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由图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进程分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水平低,30%以下,发展缓慢

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焦,城市化推进很快

→城市人口过多,引发种种问题

后期阶段:水平较高,70%以上,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会出现逆城市化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世界各国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城市化水平高低也不尽相同,但各国都处于城市化的某一个阶段上。

思考: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为什么?

由图可以看出1900年时印度是15%左右,而英国已经75%以上

发达国家一般都在工业革命后相继进入城市化的加速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战结束以后才开始加速阶段。

以英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大多在75%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差异较大,总体来说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为什么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呢?

从发展阶段来说,英、美→后期阶段,出现了逆城市化→速度趋缓;印巴→初期、加速阶段→速度快。发展中国家在二战以后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不仅超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而且比发达国家历史上的最高速度还要快。

特点: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速度快、水平低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还发现,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和巴西,城市化发展差异很大。

①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

②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主要分布在、③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④拉美的高城市化水平是因为经济水平高吗?

⑤那么亚洲的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水平相当吗?

开始时间不同。英:1750年(工业革命后)

美:1800年→早

印:1900年

巴:1930年→晚 水平高低不同。英:近90% 美:近80%→高

巴:80% 印:30%→低

经济水平高,起步早

不均衡 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

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带动,而是城市经济畸形发展的结果,是不健康的。也不适应,落后于小结 过渡 板书 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

归纳

总结

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

中国各省城市化水平90年与06年对比

发展中国家存在城市发展不合理的问题,即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表现为高于经济发展的虚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低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城市化 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不尽相同且各具特色。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如何呢? 中国的城市化

归纳我国城市化特点:

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六、七十年代出现下降的原因: 由图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有何特点: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显著拉动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城市化水平和密度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

中等城市人口增加绝对量比大、小城市大;

城市群、城市带逐步形成和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城市化的特点和城市化的进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城市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21世纪已经是城市的世纪,我们已经都生活在城市之中。那么城市生活是不是总那么具有吸引力?这么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又给城市带来了什么?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来探究。

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不健康的。

起步晚、水平低、发展快、有波动 政策影响、上山下乡

地区差异:东南高、内陆低

总体增长迅速

板书设计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共五则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