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米和厘米》教学设计(精选5篇)
编辑:流年似水 识别码:69-991135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10 22:26: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米和厘米》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已有初步的认识,并且学会了测量,但少数学生对单位之间的换算还不够熟练,有待进一步的巩固与熟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二、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三、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设计意图]: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估计与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两次估计并测量黑板的长度,强化对米的长度表象。

四、课堂小结

略。

【二年级数学上册《米和厘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2.关于二年级数学厘米和米的试题

3.人教版二年上册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4.二年级数学上《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5.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6.《分米和厘米》的教学反思

7.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和米达标测试题及答案

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9.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和米训练试题及答案

第二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米,厘米练习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米,厘米练习题

一、填空题(第1小题 5分, 2-4每题 6分, 第5小题 9分, 第6小题 10分, 共 42分)

1.把下面各数从大到小排列:90厘米

3米

15米

1米()()()()2.在○里填上、或=.

1米○100厘米 84厘米○48厘米 5米○50厘米 3.在○里填上、或=.

95厘米○1米 2米○20厘米 35厘米○3米 4.50米41米=()米

53米9米=()米 5.1米=()厘米

30厘米+42厘米=()厘米

25厘米+8厘米=()厘米 6.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1支粉笔长8()

大拇指大约宽2()

课桌长30()

大生的身高是()米()厘米

二、应用题(每道小题 6分 共 24分)

1.大生和小明从一条路的两头面对面走来,两人相遇时,大生走了45米,小明走了42米,这条路长多少米?

2.两条绳子一共长38米,其中一条长18米,另一条长多少米?

3.工人叔叔修一条长60米的路,已经修了40米,还差多少米没修?

4.小立买来一根跳绳长2米,大生买来一根跳绳长3米,两根跳绳共多少米?

三、其它题(1-4每题 4分, 5-7每题 6分, 共 34分)

1.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4.画一条比8厘米少1厘米的线段.

5.量出下面图形每边的长度.

6.量出下面图形每边的长度

7.量出下面图形每边的长度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桌的长度。

学生量。指生说是多少?

生: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有大有小,测量的不准确)

教师说明:在测量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实物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演示,认识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演示)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演示)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演示)

(3)认识几厘米。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

4、、9的长度。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尺,知道1厘米不仅仅是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通过多种形式,巩固1厘米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使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厘米表象,深刻理解了直尺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为后面自主探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

(2)量一量:纸条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演示)

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小正方体,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小正方体,角硬币的长分别是多少。(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分析、反思,体会到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势,并且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方法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方法应用、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3、判断题。(演示)

4、量一量。

量出数学书的宽度

量出你的橡皮的长度、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6、想一想,你的一拃有多长?

()厘米

人体上的“尺”

人的身体很有趣。如果把一个成年人头的长度当作一把尺,那么身高相当于7个头长,肩宽等于2个头长,上肢等于3个头长,下肢等于4个头长。用脚长也可以测量,因为人的身体约是脚长的7倍。但人体的几把尺不是一成不变的,小孩的头要大些,身子短一些。在不同地区,人体的几把尺也不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加深用厘米量的正确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使学生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四、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师:这节,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能估计一个物体大约的长度。同学们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节的学习重点,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还有几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向这些同学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收获,在一次体验学习的快乐。教师最后的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学习重点内容,同时激励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积极参与,享受成功的快乐。

第四篇: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学设计(苏教版)

XX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

学设计(苏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重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单位,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结果却不相同,进而产生认知冲突,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为今后研究直线打下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2.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注重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教学时应该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认识线段

课时

认识厘米

课时

认识米

课时

练习十

课时 我们身体上的“尺”

课时

认识线段。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毛线、直尺、正方形纸和。

师:同学们,拿出我们已经准备好的毛线,随意地放在课桌上。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得出:这条毛线是弯的。

教师拿起毛线,两手把它拉紧,提问:看看现在怎么样了?

学生发现它变直了。

讲述:我们把两手间拉直的这一段叫作“线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手拉一拉、比一比,体验并得出线段“直”的特点,为新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师: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通过比较确认线段是直的。

讲述:线段可以这样表示,看看线段还有什么特点?

讲述:我们用手掐住了毛线的两头,两头也叫两端,两头的点叫作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现在同学们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线段?

生: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把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

生1:如果把正方形对角折,折出的折痕就比这条线段长。

生2:把这条折痕对折,折痕的一半就比这条线段短。

师:说得很好。你会画线段吗?

生: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画线段。教师边演示边画线段,提醒学生画线段时要画出线段的两个端点,要沿着直尺的边画直。学生模仿画线段,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线段的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加深对线段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学生对线段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经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新知识,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学生相互补充,说说对线段的认识。

认识线段

.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并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

2.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下面哪些是线段?在里画“􀳫”。

2.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B类

画一条线段,跟同桌画的比一比,谁画的线段长。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2.4 6 10

B类:略

教材习题

第60页“想想做做”

.第二条和第四条是线段。

2.4 3 4 5

3.连接两点可以画1条线段。图略。

4.能画3条线段,画出的是三角形。图略。

5.能画6条。

认识厘米。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直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瞧,这三位同学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教材第61页例2图。

生1:第一个小朋友说课桌长大约7拃;第二个小朋友说大约有5个铅笔盒长;第三个小朋友说大约有4本数学书长。

生2:他们说的数量不同。

师: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课桌的长度,测量的结果却不相同呢?

生:我觉得数量不同的原因是用来测量的工具不一样。

师:是啊,测量工具不同就是导致测量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采用相同的工具进行测量——直尺。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自己测量发现所用测量工具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例2。

师: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有多长呢?直尺上从“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吗?

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如:直尺上从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两根手指比画1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对照直尺用两根手指比画1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可能会说:

生1: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生2:田字格的一条边的长大约是1厘米。

生3:订书钉的宽大约是1厘米。

……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各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一找,然后用手比一比。

学生观察直尺,交流。如直尺上从0到2的长度是2厘米,从3到5的长度是2厘米。

【设计意图:直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具,通过直尺认识厘米,既直观,又便于学生体会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亲身体验1厘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学例3。

师:认识了“厘米”这位新朋友,我们能借助尺子进行测量吗?

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师:请仔细观察图中的蜡笔长是多少?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蜡笔长是8厘米。

生2: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从直尺的0刻度量起,物体的末端对准直尺刻度的几厘米就说明该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

3.教学例4。

师:你想画一条线段吗?我们来试试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学生利用工具尝试画线段,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说说你是怎样画出4厘米长的线段的。

生1: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4厘米的地方就是长4厘米的线段。

生2:可以先画一条线,然后用直尺从线上截取4厘米长的线段,画好两端的端点,把多余的线擦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学生积累了对线段的认识后,鼓励学生尝试画线段;经历画线段的过程,自己得出并掌握画线段的方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的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约是一个手指那么宽,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对齐。

认识厘米

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A类

估计一下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B类

.量纸条的长,哪种量法是正确的?在下面的里画“􀳫”。

2.看图填空。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2根蜡笔的长度。

B类:1.第二种量法正确

2.5 5 19

教材习题

第62页“想想做做”

.第二种量法对。

2.第一条线段长,长3厘米。

3.8 8 8

4.7 14 课桌的高和椅子的高略

5.长4厘米 宽3厘米 左边4厘米 右边4厘米 下边3厘米

6.3 6 8

7.认识米。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以米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米尺。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度测量的知识。

师:同学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米尺。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学生边用两手比画边说,学生边比画自己的身高边说,学生说出课桌的长是1米等,老师要给予鼓励。

师:同学们说得都挺好。其实,你们的手臂伸开看看伸到什么程度就是1米?用尺子量一量。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组织学生交流,演示自己伸开手臂比画1米长。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有多少个1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再交流。学生可能回答:

生1:一个格一个格数,1米是100厘米。

生2:从1到10之间有10个小格,是10厘米,10厘米10厘米地数。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教室里的黑板长大约是多少米?

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黑板的长。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做法,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清测量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米尺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要记住1米=100厘米。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对齐。

认 识 米

米=100厘米

测量较长的物体:米

m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里画“􀳫”,错误的“✕”。

一颗图钉约长1米。

课桌的高是70厘米。

小红的身高是1米45厘米。

学校的环形跑道长400厘米。

B类

在括号里填上“米”或“厘米”。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

B类:米 米 米 厘米

教材习题

第65页“想想做做”

.测量教室的长,测量操场的长度等可以用米作单位。

2.教室的门大约高2米。

3.长估计10米,实际11米;宽估计5米,实际6米。

4.23厘米 23厘米。

发现一庹的长度大约等于人的身高。

5.25+5=30

6.小明需要走85米,小红需要走64+30=94,所以小明走的路近。

练习十。

.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厘米和米。

师: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

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说:“老师的食指宽是1厘米;我们的课桌长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结合具体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1厘米、1米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师:看下面的物体,用米作单位合适,还是用厘米作单位合适?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教材第66页第1题。

生1:我自己的身高就比1米要多一些,床的长度比我的身高要多,所以床长2米。

生2:我的一拃大约是10厘米,粉笔盒的高大约是一拃,所以粉笔盒高是8厘米。

生3:黄瓜的长大约有两拃,所以是20厘米比较合适。

生4:旗杆的高度比大树还要高,大树的高度一般用米作单位,所以旗杆高是15米。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图中的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非常棒!

讲解: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就应该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判断区分,才能选出合适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想法其实是帮助学生建构模式,从而使学生明白不能靠感觉解决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取有可比性的事物作比较,然后确定正确的答案】

师: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的同学,解决问题时说得有理有据,真棒!希望今后大家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练习十

估计实际物体得长度,并进行实际测量。

.结合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就能正确地运用米进行估测,也容易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之间交流,给学生创造分享、相互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

A类

用尺子量一量你家中各种物品的长度,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B类

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略

B类:厘米 米 米 厘米

教材习题

第66页“练习十”

.米 厘米 厘米 米

2.> = <

3.一样长

4.60-32=28

5.98-6=92 可能是95厘米。

6.11 17 19

7.略

思考题:

测量略 发现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任意折一折、量一量略 长方形的对角线那条折痕最长。

我们身体上的“尺”。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感受用身体的一部分测量物体的普遍性,养成估测意识。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尺子。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带着尺子,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进行简单的测量呢?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上都有“尺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身体上的“尺”。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认识“身体尺”。

师:你的一拃、一步大约各是多少厘米?一庹大约比1米多多少厘米?一脚大约长多少厘米?先量一量,再填写教材第68页表格。

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互相测量,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一拃、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

师: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拃?大约有几步?大约有几脚长吗?先量出1米的长度,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

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1米大约有7拃;1米大约有2步;1米大约有5脚长。

2.用“身体尺”量。

师:如果测量课桌的长,你准备用哪种“身体尺”?实际量一量。

生:我是用拃量的,课桌长大约有7拃。

师:如果要量黑板的长,你选用哪种“身体尺”?是多少?

生:我用的是庹来测量的,结果是黑板长3庹多一些。

师:测量教室的长用哪种“身体尺”呢?

生1: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脚,大约是50脚。

生2:测量教室的长也可以用步,大约是20步。

师: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和同学交流吧!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发现身体上秘密的过程,感受估测的价值】

师:回顾测量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我们身体上的“尺”

.认识“身体尺”。

2.用“身体尺”量。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用步量一量你的卧室的长度、宽度,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B类

量一量自己拳头的周长,再和自己的脚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类似的“秘密”?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略

B类:拳头的一周和脚长差不多。双臂平伸的长度和身高差不多。

第五篇:《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50–52。

【教材简解】:

“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本课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线段,知道了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度,这些为本课建立长度观念奠定了知识基础。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米、千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体会厘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测。

3、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设计理念】: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充分借助形象直观,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在教学中,本着“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的素质教育课堂观,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通过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主动认识新知。【设计思路】:

结合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本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了:

一、在活动中体验——建立表象。

从各种方法测量课桌边的长到发现用尺量更好些,从认识尺到认识厘米,从量整厘米数的物体到量生活中接近整厘米数的物体的长度„„都遵循了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始终处在探索—发展—再探索的氛围中,让学生在恰如其分的多维活动中建立表象。

二、在应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与应用。通过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等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对厘米的内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教学过程】:

一、切入问题,诱发兴趣。

1、教师激趣:“今天,我们的数学课堂里来了一位爱学习的小伙伴,它是谁呢?(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

2、提问:“小蚂蚁给大家带来了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你能用各种工具帮它量一量这条课桌边有多长吗?”

生:用手,大约有8拃长。

生:用文具盒量,大约有4个文具盒长。生:用铅笔量,大约有5枝铅笔长„„„

师:为什么大家测量同一样物体的长度量得的数却不同呢?你知道更好更统一的测量方法吗?

生:用尺量更好些。

师:对,我们可以根据尺上的刻度来确定要量的物体有多长。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尺。(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尺:学生尺、三角尺、米尺、卷尺„„)

【设计意图:将情境创设与生活经验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量一量、说一说中,唤醒他们头脑里的已有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基础。】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认识尺。(1)自主观察。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尺,你发现每把尺上都有些什么?(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每把尺上都有数字,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

生:尺上有很多线段,有的长,有的短,长线段还对着数字。生:尺上有的写着“厘米”,有的写着“cm” 师:谁来说说这些数字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指名介绍,教师及时补充或指正。

教师小结:数字0对着的刻度线是0刻度线,表示起点;“cm”表示厘米的意思;0刻度线到1刻度线就是1厘米的长度。

(3)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在观察与交流中,引导学生自主得出尺的特征,水到渠成的揭题,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下面的自主探索中】

2、认识1厘米。(1)看一看

让学生先在尺上找到刻度0到刻度1之间表示的1厘米,再让学生看一看,还有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加强对1厘米的感受。(2)比一比。

引导学生用手势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3)估一估。

给学生提供长1厘米左右的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进行估测,再量一量。(4)找一找。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5)思考:量怎样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指出: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不仅在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找一找等多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应用意识,更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3、认识几厘米

师:请你在学生尺上找一找2厘米、4厘米各有多长?

指名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4、探索测量方法。(1)学生尝试独立测量。

师:用尺怎样量出一根小棒的长度呢? 学生先尝试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2)教师示范量法:小棒的左端对准0刻度线,尺放平,看小棒右端对着的数字是几,就表示小棒长几厘米。(3)试一试:完成例题“量一量”。

(4)“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题中测量方法的正误。(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5)练一练:

①量整厘米的物体长度;(“想想做做”第2题)②量非整厘米的物体长度。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量文具盒的宽大约长几厘米。指名量量老师食指、手掌的宽。量量同桌食指、手掌的宽。③延伸:你还想量什么?

小结:食指、手掌的宽、一拃等的长都可以看做我们身上的“尺”

【设计意图:层次鲜明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需要,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使其享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5、估一估、量一量。

师:下面,让我们利用身上的“尺”或别的方法来估一估自己的中指长。注意啊,不能用尺量。

学生汇报后,将估计结果填入“想想做做”第5题相应“估计”栏。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估计的?

师:你的估计合理吗?大家可用尺量来检验一下。

学生汇报后,再将各自量的结果填入“想想做做”第5题相应“量一量”栏。学生独立按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的方法完成剩下的填空。汇报交流。

6、探索画法。

(1)尝试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师:你能根据刚才量的方法,画出3厘米的线段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练习后,指定一名学生上实物投影仪演示,并让其介绍画法。(2)茄子博士介绍画法。

师:这个画法对吗?我们一起来听听茄子博士是怎么说的。(课件展示配音,在介绍0-3厘米方法的同时肯定多种正确的方法)(3)练一练:想想做做第6题。【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掌握了量法的基础上,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索画法、巩固画法,重视了新知的现实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拓展练习,丰富认知。

1、我是“火眼金睛”。

2、断尺量小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与交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从而使其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总结评价,内化延伸。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来商量的吗?

畅所欲言。

延伸: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做有心人,继续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要用到厘米,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新的长度单位,请大家提前做好预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米和厘米》教学设计(精选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