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位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两位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的口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采用多种方法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培养类推的能力。
3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能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如何使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教具、学具准备】
单元主题图,情景图,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到市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瞧,这就是市体育馆。(展示单元主题图,不出现对话框)
教师: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1:我想知道体育馆有几个区?
学生2:我想知道A区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
学生3:我想知道体育馆一共可以容纳多少人?
教师:这些问题我们请图中的小朋友来帮助我们好吗?
根据学生的提问点击小朋友依次出现对话框。
[点评:依次出现对话框,体现学习的顺序性。]
教师: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回答:
学生1:A区有多少个座位?
学生2:市体育馆一共可以容纳多少人?
……
从学生提的问题中抽出:“A区有多少个座位?”这个问题进行解决。
[点评: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主动质疑的习
惯,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教师:要求体育馆A区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算式呢?(列出算式)教师引
导学生思考:
怎么口算48×10?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算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我是这样想的,10个十是100,48个十就是480。
②40×10+8×10。
③48×5+48×5。
④48×2×5。
⑤10×6×8。
⑥48×9+48×1。
⑦48扩大10倍,就是480。
教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算法,你能把自己口算48×10的算法说给同桌听吗?(同桌两人互相说算法)
教师:用你喜欢的算法来计算第2页的算一算,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观察这4道题(包括48×10),通过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
学生1:我发现每个算式中都有10。
学生2:我发现他们都是两位数乘10。
学生3:我发现一个两位数乘10就在这个数后面加一个0。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如果两位数与其他整十数相乘,又该怎么算呢 ?
[点评:重视计算方法的探索,把问题放手交给学生们去讨论完成。学生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在交流比较中,更好地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2教学例2
(出示例2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一共有多少袋面粉?(教师点击出现小男孩的对话框)
教师:你能解决吗?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说法:
学生1:我从图中数出来的。
学生2:我用3×10得来的。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知道这些面粉的共重多少吗?(出现另一
个对话框)你会列式计算吗?试一试。
教师:这道题你准备怎么做?把你的算法先讲给同桌听一听。
谁愿意把你的算法讲给大家听一听,可能有以下几种:
学生1:25×30,先算25×3,再用75×10。
学生2:25×3得75,在75后面添上一个0。
学生3:25×6×5。
学生4:30×5×5。
……
教师:同学们想得好,计算得也很正确,有的同学把两位数乘整十数变成
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一个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口算;也有的同学采用把两位数先乘一位数,再把积扩大10倍的方法。大家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教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第3页的算一算中的3道题(集体订正)。
[点评: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研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发展了学生 的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巩固学习
(1)学生互相出题算一算。
(2)看卡片算积,一个小朋友拿卡片,另一个小朋友说积。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交流。
第二篇:两位数乘法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提倡学生亲历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和算法的多样化。
二、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这一节课是课程改革试验教材数学第6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范畴。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键掌握: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的积的末位数要和十位数对齐。算理的理解需要学生亲历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模型的过程。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解决问题策略和计算方法以后,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就迎刃而解了,还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打下了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的相关知识,这为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做了一定的铺垫。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需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其算理,感受到方法和算法的多样性,这也许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结合学生生活的实践体悟积极探索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经历探究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数学模型的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
2.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意识及交流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之美。
五、教学重点
在亲历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数学模型的探索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其解决问题和计算的方法。
六、教学难点
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数学模型。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为建构21×14数学模型做准备 同学们还记得祖国60周年的国庆大典吗?真是一次盛大的活动(出示图片)我们的解放军叔叔们穿着海陆空三军特色的制服,列成了整齐的方阵,等待着领导的检阅。
请同学仔细观察列成的方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A.每个方阵有多少人?B.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要知道每个方阵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老师课件:(每个方阵多少人,又从哪些信息能知道呢?)横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每行有几个人,(课件闪烁行。)竖着有几个人我们就说成是有几行。(课件闪烁有几行。)每个方阵有几行,每行几个人?(每个方阵有14行,每行21人。)列式21×14 你能猜一下每个方阵大约有多少人吗?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你猜的是正确的或者是比较接近正确答案?怎么计算(课件)每个方阵有多少人?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⑴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能自主地进行提问,寻找条件,为建构21×14数学模型做准备。
⑵通过阅兵图片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和直觉思维能力,培养估算意识。】
二、建构模型,感知解决21×14数学模型的多样化
1、自主探究,尝试算法
关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我们已经熟悉,那么怎样计算两位乘两位数呢? 【设计意图:⑴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已知进行大胆的思考猜测意识。⑵为解决新知,掌握算理和算法的知识做铺垫。】 独立尝试(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21×14)由图片抽象出点子图,提出要求:
请大家开动脑筋利用手中的点子图圈一圈画一画,对应算式算一算,尝试解决问题。【设计意图:⑴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可能学生建立21×14数学模型的想法不同,思考的方向不同,导致计算方法的不同。
⑵利用点子图与算式相对应,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和算法。】
2、小组交流、组内汇报 师:刚才老师看大家计算时有好多种方法,请同学们以前后4人为一组进行交流。和同学比一比,谁的方法多,再和同学一起讨论,谁的方法更好。
【设计意图:⑴通过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21×14算法多样化资源共享。⑵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重在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
3、全班汇总,呈现算法
老师请小组代表到黑板上汇报探究成果(1)充分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预设学生的解题策略:
⑴ 21+21+…+21=294(14个21相加); ⑵ 14+14…+14=294(21个14相加); ⑶ 21×2×7=294; ⑷ 14×3×7=294; ⑸ 21×lO+21×4=294: ⑹ 14×20+14×1=294; ⑺21×20-21×6=294; ⑻14×30-14×9=294;
预设学生汇报不全面,进行二次探究。问:同学们仔细观察是否还有其他的算法?(2)学生通过对比将各种算法进行归类 ⑴⑵一类;⑶⑷一类;⑸⑹⑺⑻一类;⑼一类(3)指名学生结合点子图理解每类的计算方法
规范书写格式。学生交流:哪一类的算法更加简洁、规范,适合同学们进行计算? 预设:学生认可⑼。21×14可以这样想,每行21人,可以先算4行的21×4=84人,再算10行的21×10=210人,最后把4行的84人和10行的210人加起来84+210=294人,就是一共有多少人。同时课件出示: 2 1 × 1 4 8 4 4行 2 1 0 10行 2 9 4 14行
教师课件演示笔算方法,适时暂停,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要和“8”对齐,而不可以和“4”对齐,以此让学生明确“1”是指1个十。最后让学生明确竖式的一般写法,“210”中的“0”一般不写。【设计意图:⑴让学生通过对21×14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归纳和分类,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⑵使学生感受到比较计算方法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点子图),体验方法是否优劣。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学生不认可⑼。补充数学小故事,理解⑼式(竖式)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渗透数学发展史,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简洁性,普适性和规范性,体会数学之美。】
4、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结合21×14,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
共同明确竖式书写步骤:用竖式下方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师:把21和14调换一下位置,你会乘吗?结果会怎样? 师: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乘法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进行检验。】
三、巩固新知,体会数学的趣味性 练习:(课件)
1、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填空
(1)52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最大的两位数与12的积是()(2)365加上()正好是75的14倍
(3)成人平均体重大约是65千克,15名成人的体重大约是()千克。如果这些人一次性的乘坐载重是1吨的电梯,会超载吗?()(填:没超载或超载)
3、实践应用
(1)从小区出发,小红每分钟行44米,12分钟到学校,小明骑自行车每分钟行132米,4分钟到学校,小区到学校的路程有多少米?(出示图片)
(2)1个羽毛球拍的价钱是39元,1个网球拍的价钱比羽毛球拍贵35元。学校准备买12个网球拍需要用多少元?
4、学生笔算,老师口算,比比谁快。11×11= 12×11= 13×11= 14×11= 15×11= 16×11= 17×11= 18×11= 【设计意图:⑴巩固笔算法则,让学生应用法则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进一步掌握知识和熟练技能。
⑵形式力求多样,增加学生解题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建模的过程和方法(1)从学生指导的角度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2)从目标达成的角度小结:
围绕目标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围绕目标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围绕目标3: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强调学习过程,让学生回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发现的方法,这样做更能体现数学的简洁性、普适性和规范性。】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5页第2、3、4题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填空 1、21个14的和是();24的23倍是()
2、小明在计算完37×62后,想核实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来进行检验
3、王师傅平均每小时做18个零件,那么工作14小时做了多少个零件?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1 8 × 1 4 2……………工作()小时做()个零件,1 8……………… 工作()小时做()个零件,2 5 2……………工作()小时做()个零件。
4、如果口算35×19,可以先口算35×20=(),然后再减去()个35。
二、计算
三、实践应用
(1)一辆客车可以乘坐41人,22辆这样的客车可以坐多少人?
(2)学校每天中午用去大米50千克,晚上用去大米45千克,连续两周共用去大米多少千克?
第三篇: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人教实验版三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页例1及其“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3、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评价,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家价值。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教学难点
在交流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因此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教学过程:
一、触摸旧知,引入新课。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老师们准备买一些书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们,每本书24元。
1、张老师要买2本书,一共要付多少钱? 提问: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
2、刘老师要买10本书,一共要付多少钱? 怎样列式?
提问: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如果赵老师要买12本,一共要付多少钱? 生列式并说意义。
提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块来解决的新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1、估算:24×12的积大约会是多少?
2、师过渡:我们估算得合不合理呢,还是让我们用计算来检验吧!
3、探究。
(1)、试算24×12的准确得数是多少?(2)、小组交流。(3)、汇报展示。
4、错例辨析,突出重点。
师把在巡查过程中错的竖式板书到黑板上。4 × 1 2 4 8 2 4 7 2
着重讲解竖式,学习笔算的算理。
当生指出错误的竖式出错点后,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同学复述乘的顺序及第二 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对位知识: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分别去乘24,8写了对着个位,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分别去乘24,10乘4得4个十,所以应把4写了对着十位,10乘2个十得2个百,所以2写在百位上。第二次乘其实是算10个24是240,240末尾的”0”在和8相加时写不写都不会影响个位上相加的结果,所以这里的“0”可不写。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
5、评价估算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填空。2 × 4 4 4 8 □ □ □ □ □ 1 × 1 4 □ □
□ □ □ □ □
(2)、完成第63页的“做一做”。(2)、完成第64页的第4题。
四、总结学法。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1套书12本,每本书24元,赵老师买了12本,一共要付多少钱? 24×12=288(元)4 × 1 2 4 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 2 8 8
答:一共要付288元钱。
第四篇: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学习基本情况:这个班大多数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强,书写比较规范。但这个班学习不够积极,上课不喜欢个别回答问题,只喜欢集体回答。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已理解了。
3.学生认知障碍点: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四、教具
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师:国庆节要到了,如果有机会同爸爸妈妈一同去旅游,你最想去哪?打算怎么去?
师:同学们的打算都不错,老师全家也打算国庆节好好去玩一玩。据调查我国T字打头的特快列车时速为145千米/时,普快列车时速为75千米/时。老师设计了两个出游方案(多媒体出示)方案一:乘特快列车时速为145千米/时,唐山北(丰润火车站)→哈尔滨 行程7小时
方案二:乘普快列车时速为75千米/时,唐山北(丰润火车站)→大连 行程11小时
请你帮老师算一算每个方案的行程都是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此情境的创设,来源于生活,好多学生应该不陌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能激发学生主动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兴趣。此设计,还力求让复习旧知与传授新知从内容上浑然一体,为知识的迁移埋下伏笔,同时为后面例3理解行程问题的等量关系做了铺垫。)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每个方案怎样列式,用什么方法求出结果。
(预设:方案一列式145×7,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因为有进位,为了计算准确,最好用笔算。方案二列式75×11,为了计算准确需要用竖式笔算)给学生时间自己完成方案一、二的计算,并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板演竖式,而后集体交流做法。
借助75×11竖式教师追问:竖式中出现了两个75,一样吗?(生:不一样。第一个75代表75个一,第二个75代表75个十,实际是750)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要注意什么?三位数乘一位数又应该如何计算?(学生说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寻求方法
1、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用我们原来学过关于乘法的计算方法帮老师解决了三个方案,老师谢谢大家。李叔叔是哈尔滨人,国庆节也要去北京,他选择了T17特快列车,同学们愿不愿帮帮他?那就请同学们帮李叔叔算算他的行程有多远吧。出示从哈尔滨到北京特快列车时刻表 师:要求哈尔滨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你需要用到哪些信息? 生:需要用到特快列车时速为145千米/时和运行时间12小时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 板书:145×12 12×145 师:观察这个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教师手指黑板上第一环节的三个算式75×2 75×11 145×7与新列算式进行比较
生:以前学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今天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师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请你先估一估大约有多远?把你的估计写下来,与同桌交流。预设一:把145 看成150,150×10=1500,150 乘以2 得300,1500 + 300 = 1800,145 < 150 所以结果应比1800 千米少一些。
预设二:把12 看成10,145×10 = 1450,12 > 10,所以结果应比1450千米大。
预设三:把把145 看成150,把12 看成10,150×10=1500,结果接近1500
2、师:我们班的同学真厉害,能想出这么多的估算方法,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那有什么计算方法让我们的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呢?(板书:笔算)大家拿笔来算算吧。
① 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课堂,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高的同学,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② 反馈计算结果,要求学生回答:
先算什么?(先算145x2)再算什么?(再算145x10)最后算什么?(2 个145 与10 个145 的和)板书:145 x 12=_(千米)1 4 5 × 1 2 ______ 2 9 0 1 4 5 ______ 1 7 4 0 应该注意什么。(两部分的相同数位要对齐)③师:根据估算结果你认为你算对了吗?
生1:我估算结果应比1800少一些,1740比1800少点,我觉得计算正确。生2:我估算结果比1450多一些,1740符合估算范围。生3:我估算结果接近1500,1740符合估算范围。
师:那结果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还应该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是不是?你打算怎么办? 生:再算一遍…,用计算器验算。
④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帮李叔叔也解决了问题。那老师想问一问,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我们没有学过的,你们是怎么这么快就算出来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再说给老师和全体同学听听好吗?
学生同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其中,注意搜集不同的想法,而后组织集体交流。
预设一: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
预设二:我是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计算的。我们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相同,只不过多乘了一次百位上的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我们应用原来的计算方法就能解决今天的新问题。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开动脑筋,寻找联系,解决新问题,你们真会学习,连老师都佩服你们。
3、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电脑出示):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
(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与
(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在这一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估算,再让他们笔算,最后用计算器检验,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
完成课本P49下面的做一做,通过练习,再次巩固刚刚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我来当老师:
完成课本P51页第7题,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并进行订正,通过正误的对比,更深刻理解正确的计算方法。
①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十位数时,没有正确对位,造成运算错误。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计算过程。
②题:忘记计算100×20,原因是粗心。
③题:乘法进位后,高位没有加上进的数字,原因是粗心和对加法的不熟悉。
(设计意图:通过对练习的继续探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即掌握了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知识体系的融合,又锻炼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探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
教学反思:
一、好的方面: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温故导入,促进学习迁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结合例题,我在一上课就设置了两道题:45×12,145×2,并强调先估后算的习惯。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把新旧知识作对比,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与联系,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了思考与交流的空间。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培养了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竖式运算,由于在上课前的“温故”和我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探究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说出算理,我一边按学生说的写出演算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注重练习的评讲,将学生错得最多的题目或常见错误做演示,加深和纠正学生的印象。
4、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1)、教师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2)、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3)、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
二、不足之处:
1、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比如:三六十二、四八三十六等等;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8、54+7等等。
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复习铺垫要到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旧知迁移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1)、必要性。相比之下,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在学习时,先让学生口算几道题,特别是进位的加减法,因此,在学习下一个单元笔算除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2)、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每天必练。
第五篇: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乘法(例2)教学设计
河台镇中心小学
程金英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口算 任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乘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
14×3=42 160×5=800
390×2=780 150×4=600
160×5 先算:100×5=500 再算:60×5=300 500+300=800 13×6= 78 24×3= 72
24×3 先算:20×3=60 再算:4×3=12 60+12=72
二、探究新知
怎样列式呢? 你会计算吗?
(一)情境引入,探究算法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超市购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情境图)师:你们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谁能帮助她算一算这些橙子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思考并解答,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师:计算下列各题,你发现了什么?
5×10=50 9×10=90 18×10=180 40×10=400
师:计算上面各题,我发现一个数乘10,积就在?你发现了什么? 生:就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上 1个0。
小结:一个数乘10,积就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上1个0。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探究算法
1、课件出示教材中苹果的情景图。
师: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1:苹果每盒12个,有20盒。生2:要求20盒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学生思考并解答,同桌间讨论如何计算得更快? 想法1:12×2=24
24×10=240
想法2:10×20=200 2×20=40 200+40=240 想法3:12×5=60
60×4=240 ……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但教师要加以总结哪种方法更简便。
2、教师小结
口算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用一位数或两位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末尾添上一个0。
(二)拓展延伸
想一想:120×20= 2400
师: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这道题你还会计算吗? 生:因为12×20=240,所以120×20=2400。
120×2=240
240×10=2400
(三)拓展延伸
想一想:43×200=8600
师: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这道题你还会计算吗? 生: 43×2=86
86×100=8600
生:因为43×20=860,所以860×10=8600。
三、知识运用
1.做一做。
12×30=360
120×30=3600
31×30=930
310×30=9300
30×20=600
30×200= 6000 同学们,你都做对了吗?
14×20=280 14×200=2800
3.出示下一张幻灯片,解决两题应用题,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等量关系并解答。(1)12×30=360(个)(2)30×3=90(元)
四、布置作业
作业:第44页练习九,第5题、第7题。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总结:口算两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先将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六、板书设计
6×9=54 12×2=24
54+6=60
24×10=240
所以6×10=60
所以12×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