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_3
编辑:紫陌红颜 识别码:69-1025190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6-06 21:13:26 来源:网络

第一篇:《观潮》教学设计_3

《观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前准备: 1.多媒体。

2.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时安排: 二时 第一时

一、导入新 1.启发谈话。

2.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

(一)初读文,读准字音。1.同桌对读生字词。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文,理解字词。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2.朗读文。第二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展示描述的情景;.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3.齐读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小结

第二篇:《观潮》教学设计3

《观潮》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1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里感受到的?默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老师适时点拨。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第三篇:《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设计思路】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贺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1、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2、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3、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像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部分生字,学习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第四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号”,正确读写“横卧、屹立、沸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句,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句,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展示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④总结学法。

/ 4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鉴赏。

三、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第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1)你喜欢文中的哪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2)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3)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1)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 4

(2)展示描述的情景。(3)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

/ 4

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 4

第五篇:《观潮》教学设计

j

【教学设计】

以读为本,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

何 艾 香

称:

小学高级语文教师

位:

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办皇甫小学

联系电话:

*** 地

址:

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办皇甫小学 邮

编:

710106

以读为本,让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办皇甫小学 何艾香

【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202_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本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师生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一种动态的、生成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升。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2、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

3、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教学重点】

一、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二、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突破难点的方法】

一、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二、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一)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读了课文,学会了本课的生字,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成因,理清了课文的层次,谁还记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潮来之前的景象是怎样的?

(三)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走进钱塘江大潮,去感受那天下奇观的壮丽风采!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根据语文教学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回顾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明白本文作者是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了解潮来之前的景象,为本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披文入境,深悟“奇特”。

(一)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二)学生自由交流读书收获,教师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 提示学生交流时按可以参考这样的方式:

(1)我认为最能体现大潮奇特的句子是----------(绘声绘色的朗读该句),在这句里我从------------------------(那个词)感受到-。

(2)我认为最能体现大潮奇特的句子是------(绘声绘色的朗读该句),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方法。(比喻,把-------------比作-------------。拟人,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自主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

2、预设: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句A: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抓住吧“隆隆”“闷雷”理解该句。形象写出了潮在远处时的声音。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模拟闷雷的声音。指导朗读)

句B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模拟“沸腾”。“人声鼎沸”。教师可提问学生:当时你在江边,会说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潮来了,潮来了。这就是“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句C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句D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课件出示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体会比喻的用法。两丈多高,具体有两层楼那么高呢!赛读,指导学生读出潮头两丈多高,六米多高的气势。)

句E 比较句子: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地裂,好像 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生(1)句,小组(2)句,全部(3)句,通过比较明白此句的特点:)

【设计意图: 这一版块的教学是全文的重中之重,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教师相机点拨,是因学定教,摸清学生的学情,从学生这个“服务区”走向老师,而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学生走向最远的终点。在重点句的教学中,采用了模拟情境,比较,分析等不同的方法,最后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味道】

(三)观看录像,欣赏钱塘景大潮的壮观景象。

师: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设计意图: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四)此时此刻,你就是站在钱塘江边观看大潮的人,你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录像,将学生置身于钱塘江大潮的现场,这时,学生一定有许多话想说,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大自然对话,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五)指导朗读。是呀!钱塘江大潮多么的惊心动魄、奇异壮观呀!请同学们美美的读读第三、四节,把你的感受尽情的抒发出来。(自由练读,个别读,教师范读,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 读,力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自由练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范读,便于教给方法,齐读,训练面大;以期达到:书声琅琅,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三、理清顺序,指导背诵(课件演示)

(一)考考你,填空理解:

课件: 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 崩地裂,()。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

(二)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听其声,观其形,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练习,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方法,听其声,观其形,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的写作方法。】

(三)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看着屏幕)

(四)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 :将背诵引入课堂,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四、自主品读,潮去之“奇”。

(一)引读最后一节:

师:最美好的总是走得最急的时光。霎时,潮头奔腾西去。

生: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看看堤下,降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

(二)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一)虽然钱塘江大潮已经奔腾西去了,可是岸边的人们却久久不愿离去。激情在胸中激荡,情不自禁要一吐为快。古往今来,许多大诗人,大文学家来到钱塘江观潮,深深的被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所折服,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同学们呢愿意读读吗?

(二)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杂曲歌辞·浪淘沙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十八日观潮

宋·陈师道 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常共客飘飘。

七绝 观潮 毛泽东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设计意图: 202_《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适当的开发教学资源,这里引入的三首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歌比较浅显易懂,通过朗读就能传达出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并将课内向课外延伸。】

(三)师生总结,升华感情。

师:吟诵着这些壮美的诗篇,我们情不自禁的感叹:

生: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

师: 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人间的瑶池”——四川藏龙山的五彩池;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伟壮丽庐山瀑布;那四季如画的东北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感到

生:自豪,骄傲!

六、作业超市:

(一)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词,办一期手抄报。,在班级展览。

(二)以小组为单位,试写赞美钱塘江的小诗一首。

【设计意图: 让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作业,通过合作来完成一份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补充资料,课外阅读。

给学生讲资料下发,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作为班集一周一首诗歌的背诵材料。

资料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译文:钱塘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为壮观。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一般,慢慢地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天地冲荡太阳,气势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即杨万里)诗中说:“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可直译)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资料二:描写钱塘江大潮名诗.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白居易《潮》: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苏轼《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设计意图 :我班开展一周一首古诗的背诵,这里的资料就作为晨读的背诵资料。结合课文,补充相应的古诗,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常规的训练。】

附: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设计_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