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编辑:风起云涌 识别码:69-981286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4-30 10:45:01 来源:网络

第一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板块一 任务清单

能力要求

目标任务

识记理解

1. 借助注释和课文导读,了解诗歌大意。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并熟练背诵全诗。

3.识记重要词汇:止、莫(暮)、阳、来、路、雨

掌握运用

1.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2. 反复诵读,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鉴赏评价

1.《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2. 赏析诗歌最后一节的艺术性。

3.《诗经》重章叠句和叠词运用的艺术性。

板块二 生成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不仅有很多抒写爱情的优秀篇章,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采薇》就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篇。

由初中学过的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引入。

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叙写了一位从十五岁服役到八十岁的老兵退役回到家中却发现家破人亡的故事,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和社会的黑暗。

同为表现戍役的《采薇》叙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一个退役老兵在归家途中对往昔戍边生活的回忆。

在路上 回忆

二、反复诵读,领悟情感

1. 《采薇》一诗表达了哪些情感?

(1)久戍难归的忧心。①“薇亦作业”、“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作”、“柔”、“刚”三字显示了薇生长期的三个不同阶段,在时间上是递进的,它象征戍卒的久久不归。同时“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从岁暮年终到夏历十月,时间的流驶,物换星移,不知给征人带来多少痛苦。随着时间的递进,征人的痛苦也与日俱增。②[投影]朱熹引用程子的话:“古者戍役,两期而还,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强烈的思念。

(2)戍边生活之艰辛。因“猃狁孔棘”,他们疲于奔命,时时处于戒备状态,无暇休息,身体与精神同处于极度疲劳状态。“载饥载渴”也是它们戍边作战生活苦况的反映。

(3)生死搏杀的厌倦。从“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描写当时士兵的装束、武器、作战方式等词中可以想见他们进行了怎样残酷地拼杀。

(4)为国征战的激昂。一月三捷。

(5)怀家思亲的愁苦。从军在外,没有固定的驻所,无法找人捎信回家。与家人音讯阻隔,彼此的生存难以预卜,其悲苦之状可见一斑。

(6)白发独归的凄凉。九死一生的战争幸存者们,历经磨难后,内心深处依旧凄凉,悲伤。因为归乡的路依旧那么艰难,家中可否还有人倚门而望?

(7)生命流逝的悲怆。

三、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研读,领会《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兴”的手法

1. 以采薇起兴,以薇菜之出生、柔嫩、衰老过程,表明时间的推移,戍卒离开家乡之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越积越深。

前三章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表现戍卒的思乡之情。

2.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为什么突然写到棠棣花?

在焦急的等待与无望的麻木笼罩戍卒战士心灵的时候,道路旁一朵绽放的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那是一朵盛开的美丽的棠棣花!花的绽放,唤醒了将士们麻木的心灵,点燃了生命的激情,让眼前一切都充满了诗意的色彩:我们的战车威风凛凛,我们的武器十分精良,我们的战马嘶鸣,我们精神抖擞!胜利的捷报,焕发出我们男儿的血性!为了家国,我们勇敢、坚定,我们捍卫民族的尊严。长风猎猎,孤云漫漫,岁月里,充满了胜利的情怀!

(二)重章叠句

前三章,字数、句式完全相同,而词语也多有重叠反复,章与章之间只是略有差别,显然是用一支曲子反复吟唱所造成。这就是重章叠唱、反复歌咏的写法。重章叠句,反复歌咏,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节奏感和音乐感比较强,有利于感情的传达。

(三)叠词

七处使用了叠词,一处用以言情,六处用以状物。

“烈烈”言情,表现内心忧思的炽烈。

“騤騤”“翼翼”“业业”,形容战马高大雄健、行列整齐。

“依依”,描绘柳枝迎风飘拂、柔软袅娜的姿态。

“霏霏”描摹雪花飞舞、纷纷扬扬的图景。

“迟迟”形容士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的情状。

叠词的作用:

《诗经》不少篇章运用了叠字,叠字可以用来增加形象性(状物)或用来强化情感(言情),让诗的音律和谐。

二、研读第三部分(第6章)

1. 《采薇》末章的前四句,历代传诵不已。那么它永久的艺术魅力究竟是怎样表现的呢?

①物中有我,景中生情,情景交融。“依依”既表现杨柳之态,又表示人们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借以抒写心中的悲伤和哀痛。

②一语双关。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以表示挽留之意。

③虚实结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追忆离别时的情景;“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眼前情景,风雪如晦,道阻且长,孤独跋涉,近乡情怯。

④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丽时节,征人却不得不与亲人分别,也许一别之后永远无相见之日,良辰美景,并无赏心乐事,所以美景不过是形同虚设罢了。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衬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故能起到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

⑤叠词

⑥对比。昔与今、往与来、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从“杨柳依依”到“雨雪霏霏”,不但有时间上的跨度,在感受上也完全不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它出于《诗经》,但已经超越了《采薇》而存在。绝世文采,历久弥新,诗中所表达的生命流逝感,今天读来,也依然触动我们的心怀,让人黯然神伤。

我们不是三千年前在边关征途中采薇吟唱的戍卒,但我们同样是在时间的洪流中艰苦前行,无法回头。某一天,我们站在同一个地点回望以前的自己,泪水湿了眼眶,也许还会想起这四句古风。

三、小结

(一)思想内容

《采薇》描绘了一个因“玁狁之故”,久经军旅生活的艰苦,在还乡路上又饱受饥渴寒霜的戍卒形象。尽管这个戍卒在“岂不日戒,玁狁孔棘”的紧张情况下,激起他抵御玁狁的爱国热情,但在长年累月的军事生活中,仍然使他怀念家乡、思念亲人。所以他在归途中,诉说着遭受的痛苦。这就在读者面前浮现出一个在“雨雪霏霏”,“载饥载渴”的情况下,风尘仆仆,积极赶路的戍卒形象。

(二)艺术手法

1.“兴”的艺术手法

2.重章叠句,反复吟咏

3.使用叠词

板块三 知识点过关

(见自编辅学设计)

板块四 教学反思

任务完成情况

个人教学思考

第二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福建省福州市华侨中学 葛莉茜

【教学目标】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

3、进一步了解《诗经》“无邪”地“言志”的特点。

4、了解《采薇》篇对后世边塞诗的影响。

【教学重点】

1、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了解《诗经》的重章叠句的形式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爱情”是《诗经》歌咏的一大主题,另一大主题是“战争”,在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里,有从妻子的角度写自己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有征夫咏叹没有尽头的战争和对家人的思念。《小雅•采薇》就是这类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二、研读诗歌

1、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2、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解读1~3章: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翻译: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芽已钻破土。说回家呀说回家,又到了一年将近的时候了。没有了家也没有了室,只因玁狁来侵犯。不能安坐与定居,只因玁狁常为患。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的茎叶多柔嫩。说回家呀说回家,心中的忧思多深沉。忧心如火猛烈烧,又饥又渴实难忍。驻守的营地不固定,没人回乡通音讯。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

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朗诵这三章。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诗经》的这种结构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3、解读4~5章: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翻译: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漫一丛丛。那是谁乘坐的高头大马?那是将帅所专用。驾御的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

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采奕奕。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护。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以象牙,鱼服箭袋。怎能不每天警戒?玁狁侵扰势紧急。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而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

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一月三捷”。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

4、解读第6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评说: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了更深的悲哀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景更是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与生活的虚耗。后人读此四句仍不禁黯然伤怀,也只因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之感。“行道迟迟”,归路漫漫,“载饥载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而且,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知,当此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这种种的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朗诵这一章,感受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不论在写景抒情还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凉与感伤。

三、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注意节奏,体会情感

读罢此诗,我们仿佛看见主人公慢慢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第三篇:《采薇》教学设计

《小雅·采薇》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反复诵读,感知课文,能翻译课文。

3、了解诗歌的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句等艺术特色,把握诗歌中人物的感情经历。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体会诗中融情于景、重章叠句等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文本研习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介绍《诗经》相关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注意重点词语解释)

三、课文讲析

1.“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薇菜采了又菜,薇菜冒出了芽尖。说要回家了要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因为和玁狁打仗的缘故。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因为和玁狁打仗的缘故。

2.“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多么鲜嫩。说要回家了要回家了,心中多么忧闷。忧闷的心好像烈火在燃烧,又饥又渴实在难忍。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3.“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已经又老又硬。说要回家了要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休息。心中是那么痛苦,我生怕此行回不了家。 4.“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5.“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威武的靠立在战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行列整齐、动作熟练,(士兵们身上挂着)象牙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袋。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玁狁之难很紧急啊!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四、 思考:《采薇》 一诗表达了普通士兵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诗经》相关知识)

二、回顾重要文言字词

三、结构梳理

第一章至第三章: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

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问题探究(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1、《采薇》一诗表达了普通士兵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从“采薇”写起?

明确: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这是“起兴”的手法。以“薇”的从“作”到“柔”到“刚”的生长过程,暗示的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2、诗歌前三章诗句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

内容上:关键词语的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发了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随着服役期限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思乡之情越来越浓。 音节上:反复咏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3、朗读

四、五两章,思考:

(1)这两章写了些什么?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运用了细节描写。

(2)从这两章中,你还能读出些什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明确:通过对比,写出了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

4、佳句赏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明确:征人离家之时,正是桃红柳绿的丽春,面对美景,征人却不得不与亲人分别,杨柳依依,正含着不忍与亲人分别的依依之情。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死离别的哀愁。(以乐衬哀)

苦尽甘来,能活着踏上归途,不久将和家人团聚,但偏偏遇上坏天气,还要忍受途中的饥寒,以哀景写乐,增强了哀乐的鲜明对比度。

5、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不是这样呢?为什么?

明确:“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悲和哀,可见戍卒归家途中是百感交集的;长久的戍边生活; 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

五、艺术特色

1、重章叠句、叠词的运用

叠句、叠词(言情、状物)叠句-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菜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叠音词:烈烈—表示内心忧思的炽烈;

业业、骙骙、翼翼—形容战马高大雄壮、行列整齐; 依依—描绘柳枝迎风飘拂、柔软袅娜的姿态; 霏霏—摹写雪花飞舞、纷纷扬扬的图景;

迟迟—形容士兵归途中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的情形。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比兴手法的运用

4、注重细节描写

5、和谐铿锵的节奏韵律

六、作业

1、熟读《采薇》

2、完成“课时同步练测”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1—3):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直接写战争。

(6):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教学反思】

《采薇》这首诗所叙写的是卫国战士离乡出征的艰苦生活和内心的苦痛,这样的军旅生活离学生们的现实比较远,诗篇中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让现在的学生去理解有些困难。所以,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去理解就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自我感觉本课对这方面难点的处理还不是很得力,希望下次可以得到改进。

第四篇: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

张謇为通州师范撰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注:庠序,古代学校)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阳货 兴,培养联想能力。怨,学得讽刺方法。

这副对联是由大家非常熟悉,南通人引以为荣的清末状元,爱国实业家张謇先生为他创办的我国第一所新式师范学校——通州师范撰写的。张謇先生希望师范生能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要他们掌握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改造社会、造福民众学习实际顶不住。张謇先生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那就是《论语》中孔子的话。孔子高度评价了《诗经》,劝勉他的学生去读《诗经》

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读《诗经》,《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典遗产之一,它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许多多的营养。即使单从语文的角度来看,也有许多经典的诗句值得我们反复口味。有人批评现代人的语言过于贫乏无味,比如现代人表达思念时仅仅是“我很想你”,表达爱恋时仅仅是“我爱你”而已,但看看古人,表达思念时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表达爱恋时则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对啊,这是多么典雅而动人的表达啊!比起现代人贫乏的语言不知要强多少倍呢。其实就是大家学过的《关雎》和《蒹葭》中也有这样的语言,回忆一下《关雎》中表达思念的诗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蒹葭》中主人公爱慕的“伊人”找到了吗——没有,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哀而不伤,也是那样的典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采薇》,也有精妙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在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百余年间的作品。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与我们所说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不 ,“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义的具体解释: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这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是就不同的音乐而言的,赋、比、兴是就不同的表现手法而言的。《关雎》和《蒹葭》都属于“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采薇》属于小雅。此外,《诗经》中的诗歌还具有什么样的章法特点?——重章叠句,在一唱三叹中增加了音韵上的美感,又强化了所咏之情。

下面大家把《采薇》读一遍,把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再看看赋、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章法在本诗中是否有体现。

处理不理解的字词

找出重章叠句的诗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

将使用赋、比、兴的诗句找出来——第一至第三章的开头两句是兴,其余为赋

第四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也是兴

一至三章的兴咏唱的是什么?——采薇,还有薇的生长过程,由“作”到“柔”到“刚”

由“作”到“柔”到“刚”暗示了什么?——时间很久 什么时间?——戍守边关的时间 这在一至三章的赋中有没有相呼应的内容?——岁亦莫止

岁亦阳止 戍守时间之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玁狁之故

那些戍卒的生活状况如何?——靡室靡家

不遑启居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王事靡盬,不遑居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能不能归纳一下?——生存条件很艰苦,与家人音讯不通。 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戍卒们的内心会怎样?

——讨厌、怨恨战争,思念家人,想早点回家

(板书:章

一二三

戍守之久

玁狁之故

怨战

条件艰苦

音讯不通

思归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第四第五章。

第四章兴的内容是什么?——常棣花开得很盛

由常棣花之盛起兴,反复咏唱的是什么内容?——马很高大、强壮,还有他们的武器、装备

这两章为什么要咏唱这些内容呢?

大家不理解就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看看第四第五章还写了什么?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日日戒备,不敢定居,说明了什么?——战事频繁 我们再回过头来考虑一下为什么要咏唱战马、装备?

——诗并没有正面写作战的情景,而是通过战马、装备间接透露出战斗的激烈,反复咏唱就是说明战事频繁。

战斗激烈、战事频繁,就进一步流露出戍卒们的——怨战和思归 板书:

四五

常棣之盛

马、装之盛

战事频繁

思归 我们再来看看第六章写的是什么?——归途中戍卒心情 板书:

归途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多么典雅动人的诗句。关于这四句诗,老师给大家看一些资料。

相关评说: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刘义庆《世说新语》)

谢公,指谢安。遏,谢玄的字。毛诗,由毛亨、毛苌父子所作的《诗》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王国维《文学小言》)侔:相等。

“昔我往矣„„”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谢玄没有说为什么喜欢,但王国维先生看到了这几句诗妙在“感情真”,真感情写出了真景物:依依的杨柳和霏霏的大雪。王夫之则从修辞角度,看到了乐景写哀和哀景写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初我出行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悲伤和不舍,可身边的杨柳却轻柔拂动,是那样的婀娜多姿,明明是美景,却用来写悲哀;“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现在能够回家了,路上却下起了寒冷的大雪。其实,这相当于我们现代的什么修辞手法?——反衬

这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手法在我们古代的诗歌中经常用到: 行宫

唐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乐景写哀情,红花让人感到生命的活力,但行宫的寥落是一片衰败的样子,白头宫女的青春也已不在。红花来衬寥落行宫和白头宫女,表现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和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

“闲”是无聊的样子,与红花相对,红花美景与无聊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的哀怨。一首小诗中三处乐景写哀。

刚才说的王夫之人论断,有人表示怀疑,认为“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根本没有“乐”可言,请大家思考一下,说说你的观点。

哀:“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心似箭,但由于大雪天气,归程被耽误了,而且又饥又渴,所以内心充满悲伤。

戍守的时间比归程的时间长多了,而且戍守时也提到载饥载渴,所以归途中的这些遭遇比在戍守时好多了。之所以回家还感到悲伤,主要是第五章提到的“猃狁孔棘”,作为一个爱国的战士,敌人并没有被完全击败,还有那么多的战士“靡室靡家”,所以虽然自己马上将有室有家,但心里也并不快乐。

乐:路途虽不便,载渴载饥,虽然敌人还没有被完全打败,但自己毕竟能回家跟亲人团聚了,这样的欢乐可以冲淡一切,实实在在的哀景写乐情。

我认为戍卒的心情是复杂的,有一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感觉,既有归家之乐,又有归途不顺、战争没有结束之哀,所以不能用简单的哀和乐来概括。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层,不敢问来人

诗人为什么近乡情更卖劲,而不是情更“切”

——因为:岭外音书约,经冬复历春。很长时间没有和家人联系了,心里有一种担忧。

那么大家再看看《采薇》,能不能体会主人公的那句“莫知我哀”中其他的含义呢? 主人公的哀伤原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要体会到更深层次的原因:时时思念着归家 ,却很久没有和家人通音讯了,等到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涌上心头——家人还好吗?面对自己的将是什么状况?那是对家人命运、自身前景的极为沉重的用至不祥的预感。而这一切都源于战争。

再读,体会主人公对回归的思念,对家人的担忧,对战争的怨恨。

第五篇:采薇 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调动审美经验,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课:

同学们是否记得这首诗:

河 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歧而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意思是:谁说黄河宽广?苇叶可做船。谁说宋国遥远?踮起脚尖即可望见。谁说黄河宽广?难容一叶小舟。谁说宋国遥远?半天就可走到。的确,黄河不广,宋亦不远,可我们就是不能回到故国。我们常说远离故乡或亲人叫“相隔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但真正使人不能回归故乡的原因,不是天涯海角的空间距离,而是人生的艰辛与种种追索。

那远古时代侨居卫国的宋人,如此思念故乡故国,却只是临河一望,长歌当哭,远望当归,为的是什么呢?为生活?为逃离?还是„„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采薇》,其中的主人公又何故而起故园之思呢?

二、品读《采薇》的最后一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当初我们从军征,杨柳飘拂舞东风。如今我们返回程,霰雪飘落纷零零。慢慢腾腾远行军,又渴又饥萦苦辛。我心凄凄悲满怀,无人体察我情哀!

思考:

1、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衬托。)

2、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思?(前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实写景,虚写情,以景寓情,以鲜明的画面表达强烈的感情;后四句先描写行军路中的感受,然后直抒胸臆。)

三、朗读、理解诗句含义。 本篇选自《诗经·小雅》,当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疆,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 1 复杂的多元感情。

听配乐朗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重复

1、“采薇采薇”“曰归曰归”的主语是谁?两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什么表达作用? ――都是士兵,前者表现军粮不足,士兵生活艰苦。后者表现士兵的内心的呼唤:“回家啊,回家啊!”

2、各节的词有什么变化?这种重叠句的形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作-柔-刚:“作”写薇菜从发芽到刚刚钻出地面,是春天;“柔”描摹薇菜叶片肥嫩柔软,是夏天;“刚”是说秋天到了,薇菜老了,茎叶都变硬了。

“岁亦莫止”,“岁亦阳止”,其中的“莫”是年尾,“阳”是初冬。

这些词语的更换体现的是时光的流逝,季节的更替。但是,光阴的流逝中,没有改变的是苦难,是怀乡之心。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乡思一天天强烈。

重章叠唱,反复吟咏,使得诗中抒发的感情在回环荡漾中层层递进,让我们一步步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体味他们与日俱增的怀乡之苦。

3、“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四、抒情主人公心理探究:家园之思与行旅之苦

1、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在诗中有着怎样的变化? 情感变化:焦急忧伤――慷慨雄壮――痛苦悲伤 情感基调:低缓――高亢――低沉

2、抒情主人公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3、抒情主人公家园情思有着怎样的深层内涵?

五、《诗经》中的思乡作品

击鼓(邶风)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扬之水(王风)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东山(豳风)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 2 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埽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六、补充介绍《诗经》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七、练习:完成“导学”上的练习。

《采薇》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