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三月的原野教学设计
编辑:风起云涌 识别码:69-1028233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6-09 09:25: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三月的原野教学设计

《三月的原野》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描写原野景色的句子,学习并运用人景结合的表达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一、激趣导入:

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

看完这段视频,你想说什么?可以用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老师也积累了一些描写春天的词句,与同学们共享。春山如笑

春晖寸草

春色撩人

春意盎然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诗经.小雅》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江南的春景,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著名女作家萧红共同领略一下她笔下的北方春天的原野!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四组句子

(1)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的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理解“欣幸”的意思)

(2)抢根菜的白色的圆石似的籽儿在地上滚着,野孩子一升一斗地在拾着。(理解“一升一斗”)

(3)杨花漫天罩地地飞,像棉花似的。人们出门都是用手捉着,杨花挂着他了。(指导“挂着”的读音)

(4)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蛊惑„„(读准“蛊惑”)

3、整体感知:

这么难读的句子也难不倒大家,看来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充分。快速浏览课文,找找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体现春的生机?(动物、植物、人们的感受)

三、品味语言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文中的浓浓春意,读到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停下来,写写批注。交流反馈:(预设)

1、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的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

(1)抓住“转折、顶着、钻出”等词语体会草顽强的生命力 起狂风时,花儿凋落,树儿折枝,可小草只是弯一弯腰,绝不会折断身躯,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

(2)朱自清的《春》是这样描写草的——出示: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对比着读一读,他们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是啊,南方的草柔嫩、茂密,北方的草坚韧、顽强,作者正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把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把对草的敬佩融入到朗读中去吧。

2、品味景+人的写作方法

如果我们再细细品读,你会发现——

出示句子: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的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墙脚下面的瓦片时,找到了一片草芽了。孩子们到家里告诉妈妈,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

——萧红《三月的原野》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朱自清《春》 指名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景+人的写法)像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句子:

抢根菜的白色的圆石似的籽儿在地上滚着,野孩子一升一斗地在拾着。

杨花漫天罩地地飞,像棉花似的。人们出门都是用手捉着,杨花挂着他了。

师生合作着读一读。

你觉得在写景的时候融入写人,好在哪儿? 总结:是啊,写人,实为抒情,景中有人,人中有景,情景交织,向我们呈现出一派诗意盎然的春光。其实,除了人景交融的写法之外,作者写作的秘诀还在于细致入微的观察,你能举个例子吗? 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自己一个人,也可以和同桌合作,美美地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3、多么有诗意的文字,是散文,更是诗歌,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三月的原野 已经绿了 像地衣那样绿 透出在这里 那里

小草钻出地皮 蒲公英发芽了 杨花漫天罩地地飞 春

吹到每个人的心坎 带着呼唤 带着蛊惑 „„

多美的春景,多欣喜的人们,怪不得文中这样说道——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四、迁移写话

其实,春天也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嫩芽,从这些,你都会感受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让我们也拿起笔,学着作者情景交融,人景合一的方法,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吧,交流展示。

五、总结,推荐课外阅读

感谢萧红女士,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春的生机,春的希望,这样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感悟,静静咀嚼。本文选自萧红《小城三月》的开头,课后希望你们可以读读原文《小城三月》,在原著结尾,也有一段描写春天的景色,对照着开头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三月的原野

景 + 人 仔细观察

第二篇:三月的原野教学设计

三月的原野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描写原野景色的句子,体会春天到来时人们的欣喜之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共同领略著名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春天的原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读后汇报: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

胀、籽、鸦、粪、觅、巷、坎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仔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

四、作业: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月的原野,来感受北国的春天。(板书课题)

二、理解感悟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说一说。

三、交流阅读体验

(1)从小草的描写感受到春来了[课件出示语句]“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抓住“透出”“转折”“欣幸”等词语感受小草表现出的顽 强的生命力。从孩子和母亲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那份惊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对小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冬悄然退去,春意已近。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文中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受?

(2)“抢根菜的白色的„„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理解“天气一天暖似一天„„”这句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交流。从河冰发了、苦闷而又奔放的流,乌鸦觅食,飞舞的杨花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作者对初春田野上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

你看,有动态的:羊羔的叫声,河冰在流,乌鸦、杨花在飞;有静态的:小草、蒲公英;有颜色:绿色的小草,白色的抢根菜籽儿,变黄的榆树;还有石子打船的声音。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1.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嫩芽、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从这些,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寻找春天,注意观察事物的特点。第三课时

一、全班交流,练习口语表达

1.师:读了《三月的原野》这篇文章,不禁会使人赞叹:好一派生机呀!在寻找了春天之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或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象,发出你的感慨,说出你对春天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

二、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推荐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诗歌、谚语等,并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教学目标:

品味文中描写原野景色的句子,体会春天到来时人们的欣喜之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共同领略著名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春天的原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读后汇报: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

胀、欣、籽、鸦、棉、粪、觅、巷、咩、坎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仔

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

四、作业: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月的原野,来感受北国的春天。(板书课题)

二、理解感悟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说一说。

三、交流阅读体验

(1)从小草的描写感受到春来了[课件出示语句]“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抓住“透出”“转折”“欣幸”等词语感受小草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从孩子和母亲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那份惊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对小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冬悄然退去,春意已近。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文中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受?

(2)“抢根菜的白色的„„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理解“天气一天暖似一天„„”这句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交流。从河冰发了、苦闷而又奔放的流,乌鸦觅食,飞舞的杨花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作者对初春田野上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

你看,有动态的:羊羔的叫声,河冰在流,乌鸦、杨花在飞;有静态的:小草、蒲公英;有颜色:绿色的小草,白色的抢根菜籽儿,变黄的榆树;还有石子打船的声音。

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1.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嫩芽、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从这些,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全班交流,练习口语表达

1.师:读了《三月的原野》这篇文章,不禁会使人赞叹:好一派生机呀!在寻找了春天之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或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象,发出你的感慨,说出你对春天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

二、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推荐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诗歌、谚语等,并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惊喜

蒲公英

河冰化了三月的原野

可热了

强烈

呼唤

杨花装满了

心坎

语文A版:古诗二首《清明》《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大家喜欢读古诗吗?(学生汇报)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首古诗。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杜牧和苏轼,揭示题目。

我们先来学习古诗《清明》。(师板书课题)说一说有关清明这个节气、节日。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

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四、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清明》,默写《清明》。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清明》所描写的场景。

板书设计

清明

[唐]杜牧

解题目清明时节雨纷纷,景:雨纷纷

知作者路上行人欲断魂。人:欲断魂

释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情:怅然若失

懂诗意牧童遥指杏花村。

品诗味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二、复习学法

三、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低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河滩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洄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惠崇春江晓景》。

2、完成课后练习,做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

桃花开放

鸭子戏水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蒌蒿满地

芦苇发芽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3、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清明惠崇春江晓景)》教案【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3.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清明》和《惠崇春江晓景》两首诗诗句的意思,能够描述两首诗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并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大家喜欢读古诗吗?(学生汇报)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两首古诗。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杜牧和苏轼,揭示题目。

我们先来学习古诗《清明》。(师板书课题)说一说清明这个节气、节日。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

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字妙在何处?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

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板书设计 清明

[唐]杜牧

解题目清明时节雨纷纷,景:雨纷纷 知作者路上行人欲断魂。人:欲断魂 释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情:怅然若失 懂诗意牧童遥指杏花村。品诗味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二、复习学法

三、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低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河滩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洄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板书设计 清明

[唐]杜牧

解题目清明时节雨纷纷,景:雨纷纷 知作者路上行人欲断魂。人:欲断魂 释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情:怅然若失 懂诗意牧童遥指杏花村。品诗味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二、复习学法

三、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低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河滩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洄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全诗通过描写的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板书设计 清明

[唐]杜牧

解题目清明时节雨纷纷,景:雨纷纷 知作者路上行人欲断魂。人:欲断魂 释词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情:怅然若失 懂诗意牧童遥指杏花村。品诗味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二、复习学法

三、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低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河滩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洄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第三篇:三月的原野导学案 4

《三月的原野》导学案

学习小主人: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重要句段并背诵。

2、了解写景文中的特点,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3、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喜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节选自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短篇小说《小城三月》,作者真实地描绘了北 国初春的原野独特的景象,同时传达出对生命的渴望,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抒发了春天到来时的欣喜之情。文章开篇写儿童发现了钻出土皮的草芽,揭开了儿童眼 中的原野,接下来用朴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原野上景物的特点,最后写了春天 给人们带来的欢欣和鼓舞。

三、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尔作品影响。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著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42年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四、自学反馈

1、拼一拼,写一写。

zhàng pò

niú

fèn

xún mì

jiē

iǎo xiàng()()()()()()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近:蛊惑()

心坎()

苦闷()

欣幸()

强烈()

呼唤()反:奔放()

强烈()

苦闷()

五、课堂互动探究

1、划分文章的段落,写出段意?并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观察初春原野上的景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课哟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默读课文,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春天来到你的家乡时,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小测:相信自己一定行!

春风吹绿了三月的原野,也吹进了我们的校园,看,她就在我们的身边。

校 园 春 色

校园里有迷人的四季:桃红柳绿的春天,花繁叶茂的夏天,枫红菊香的秋天,松青雪白 的冬天。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校园的春色。

春天的早晨,太阳公公用它那温暖轻柔的手臂把大地从梦中唤醒,金色的光辉铺满校园。这时,我们都在教室里待不住了,不约而同地跑到校园里,欣赏着这满园生机勃勃的春色。头上小鸟欢乐地歌唱,四周的树林都长出了新枝嫩叶。和煦春风,轻轻地抚摩着我们的面庞,也吹拂着垂柳的新衣,一会儿扬起它的长袖,一会儿又飘动它的彩裙。啊,大地的一切都苏醒了,一切都在争着更换春装,就连那棵粗壮苍劲的老树,也发了新芽呢!

中午,太阳公公走到当空。在静悄悄的校园里,到处都似乎响着沙沙声,那是新出土的小草,新抽芽的小树,新开放的花朵,正和春风说着悄悄话,议论着这焕然一新的世界。小草像是心灵手巧的纺织能手,它们用自己星星点点的绿色,依靠集体的力量,织成了一块块绿莹莹的地毯。小树刚刚从冬眠中醒来,就舒展开嫩嫩的小叶,为校园增添了点点新绿。

傍晚,太阳公公西去,金色的彩霞为它送行,校园镀上了一层金色。几只春燕自由自在地从校园上空飞过。我来到一棵干枝梅树下,它那雪白的花枝向上伸展着,在落日的金辉中,显得更加洁白、素雅、纯净。我深深呼吸着这带着春天气息的清新空气,陶醉在春色中。

3、按意思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生命力十分旺盛。()

(2)形容有光彩,呈现新气象。()

(3)素净雅致。()

(4)(树木)苍老挺拔的样子。()

2、思考并回答问题。

校园的景物在不同时间里有哪些不同特点?

早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傍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天来了,一派新景象。请拿出你的笔,将春天描绘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小结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睁开发现

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

第四篇:原野

《原野》剧本及解读

作者[emotion] 发表于[202_-12-25 12:44:00]

百年百种·曹禺剧本选

作者:曹禺

本书是“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收集了作者三部著名的话剧剧本《雷雨》、《日出》、《北京人》。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剧团,先后参加演出《压迫》、《娜拉》等剧。1928年入南开大学,次年转入清华大学,专攻西方文学。1934年发表话剧剧本《雷雨》,震动戏剧界。在其后两年里又写成《日出》、《原野》两个剧本,与《雷雨》一起奠定了戏剧家曹禺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抗日战争期间,又创作《蜕变》、《北京人》等剧本。1946年与老舍一起应邀去美国讲学,次年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有剧本《明朗的天》、《王昭君》等。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原野》剧本

主题词或关键词: 原野 歌剧

四幕歌剧《原野》由万方根据曹禺先生的同名话剧改编,金湘作曲,1987年7月中国歌舞剧院首演于北京。《原野》是第一部被搬上国外舞台的中国歌剧,1992年1月,该剧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中心艾森豪威尔剧院上演,剧中人物由旅美的华裔歌唱家扮演,指挥、导演、乐队和合唱队员由美方人员担任,演出获得成功。剧情介绍:

中国北方大地,阴霾密布。在旧中国黑暗统治底层的冤魂发出凄厉的呼喊:“黑啊!恨啊!天啊!冤啊!” 第一幕:

仇虎逃出蹲了8年的监狱,砸碎身上的铁链,回来寻找害得他家破人亡的焦阎王复仇。谁知焦阎王已死,其子焦大星又娶了仇虎青梅竹马的恋人金子为妻。金子在焦家被压抑得几乎窒息,她唱起了咏叹调《这一天长得永远过不完》。渴望能像鸟一样自由飞翔。突然,仇虎出现在了她的面前。第二幕:

金子与仇虎重叙旧情,过了10天甜蜜的爱情生活,不料被瞎子焦母发现。在焦母的淫威与大星的皮鞭下,金子奋起反抗,仇虎也站在焦母面前,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第三幕:

焦母使用种种手段都不能动摇仇虎“父债子还”的复仇决心,金子却可怜懦弱的大星。经过一场激烈的内

外交织的冲突,仇虎终于杀死了大星,并借焦母之手,杀害了焦家惟一的后代——大星的儿子小黑子。第四幕:

仇虎与金子逃向那“金子铺地”的美好地方,黑暗中却在林子里迷失了方向,仇虎也因杀害无辜而精神崩溃。漫长的黑夜终于过去,当他们听到充满希望的火车声时,侦缉队却围了上来。仇虎嘱咐金子“生个儿子为我报仇”,随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倒下时,他奋力扔掉10天前砸碎的铁镣,喊道:“老朋友„„我再不会戴上你,再也不!”铁镣的巨响在空中回荡。类别: 四幕歌剧 作曲: 金湘

剧本作者: 万方(曹禺之子)原著作者: 曹禺

论《原野》的精神内涵

——兼评《原野》研究中的某些观点

董炳月

http://

中国的批评家往往过于注重作品以外的东西,过于注重作家对自己作品的解释,而缺乏对作品作独立观照的“本体”意识。

面对这些互相矛盾的独白我们茫然无所从。显然,作家本人的每一种解释都不能作为理解、评价《原野》的根本依据。应当相信的倒是剧作家的另外一段话:“如果得到我的一句话,就作为考证的依据,用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这不一定科学。因为今天我所说的,已经不完全是当时所想的了;可能已经在合理化,在掩饰当时一些不对的地方了”。这显示了曹禺的坦诚,或许还包含着隐隐的忏悔(建国后许多作家的灵魂都在政治运动中受到“洗礼”,他们往往在非文学因素的支配下解释甚至修改自己的作品)。焦、仇两家的冲突是兄弟、朋友间的争夺与残杀,阶级成份对于他们已经失去了意义。既然如此,冲突双方各自代表着什么就完全取决于他们在冲突中所处的位置了。从这个角度看《原野》中的人物,可以发现他们都具有双重身份:是强者又是弱者;是杀戮者又是无辜者;是善的代表又是恶的化身。这双重身份随着冲突的发展而互相转换。

《原野》的精神内涵只应从《原野》这部作品本身来探讨,作品之外的东西仅仅具有参考价值。

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我们对于《原野》精神内涵的分析从分析其冲突开始。《原野》叙述的故事主要是由两大冲突构成的:一是焦阎王家与仇虎家的冲突——主要表现为情节冲突,二是仇虎内心世界的冲突——表现为精神冲突。我们首先分析焦、仇两家的冲突。

这种善与恶的冲突也正是《原野》第二大冲突(仇虎精神世界的冲突)的主要内容。仇虎作为复仇者回到家乡,但仇人已魂归西天。在注重血缘关系、伦理意识高度发达的封建中国生存着的仇虎,自然会遵从“父债子还”的传统观念,向尚且生存着的焦家人讨还血债。但是他也清醒地意识到:毁掉这些软弱、无辜的生灵是一种罪恶。于是,他陷入了痛苦的两难抉择:杀人,为亲人复仇,自己却要成为恶人;不杀人,从善,却又难解心头之恨,愧对黄泉下的老父和屈死的妹妹。这样,善与恶的冲突在仇虎心中激烈地展开了!他的灵魂在挣扎,他要摆脱这两难的困境。为了杀死大星而又免受良心谴责,他多次重复:“他是阎王的儿子”,用“父债子还”的传统道德观为自己开脱。他还羞辱焦大星,希望大星动手杀自己,然后在搏斗中杀掉对手,以为这样就可以不负杀人的责任(“他先动手,就怪不得我了”)。在杀了人之后,无限的内疚和恐惧将他淹没。手上的鲜血使他发抖:“这手上的血是洗不干净的”;为小黑子叫魂的鼓声和焦母凄厉的呼唤尾随着他,使他心惊胆颤。这种对恶(杀人之罪)的恐惧本身恰恰是仇虎向善渴望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可见,仇虎内心世界冲突的主要内容就是善与恶的冲突。

善与恶的冲突的确是《原野》中主要戏剧冲突的基本内容。而且,《原野》的情节设计与人物形象塑造也是以善与恶的冲突为核心、为强化这种冲突服务的。在情节安排上,为了把天经地义的复仇转变为善与恶的冲突,剧作家让凶手焦阎王在复仇者到来之前死去(并不是什么“漏掉了主要人物”);为了充分表现仇虎心中善与恶的冲突,剧作家在第三幕中用大量篇幅淋漓尽致地渲染仇虎作恶(杀人)后的痛苦与迷惘。总体看来,在情节设计上,剧作家注重“恶”产生的后果,而对“恶”本身则表现得比较简洁。

把握了《原野》的精神内涵之后再来看《原野》,就会发现:它的名称、场景、道具、人物乃至戏剧冲突,无不具有象征的意味。它们实际上构成了完善的象征体系,共同完成对上述精神内涵的呈现。“原野”不代表乡村,而是泛指人间,象征着人类的生息繁衍之地。黑林子,象征人类的迷途,象征善与恶的冲突所造就的困扰着人类的沼泽地。那个铁镣,则象征着难以摆脱的命运和难以逃避的痛苦。焦阎王完全是“恶”的象征,而仇虎、焦大星、小黑子等,则代表生存于原野上、在邪恶的巨大阴影中痛苦呻吟的人类。总之,这一切都具有超越形象本身的含意在。仅仅局限于这些舞台形象本身来理解《原野》,缺乏自觉的超越意识,就不可能突破《原野》的表象世界而把握其深层含义。曹禺是抱着明确的社会功利观进行创作的,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激起人们的怜悯,唤醒人的良知,净化人的灵魂,使人们变得纯洁、善良,像人一样活着。所以,在《雷雨》中他最终把周公馆变成了教堂医院,并且让冷酷、奸诈、丑恶的周朴园变成在修女朗颂《圣经》的声音中静静沉思的老者。这种社会功利观同样主宰了《原野》的创作。《原野》展示恶对人的推残,同样是为了激发恐惧与怜悯之情,净化人的心灵,劝恶扬善。还有一点应当特别强调:在这两篇文章中,曹禺并未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意识,相反,通篇流露出的倒是宏大的宇宙意识和人类观念。在涉及“人”时,他使用的是“天地间”、“宇宙”、“人间”、“人类”、“人们”、“地上的人们”、“蠕动的生物”这些外延极大的概念,而且这些概念出现的频率很高。在这种心态了创作的《原野》,具有超阶级的特征是必然的。总而言之,对于人类社会种种灾难的忧虑,对于恶的鞭笞、揭露,对于善的渴望、追求,对于人的命运的探讨,是三十年代曹禺思想的基本内容,也是当时曹禺戏剧创作的母题。而《原野》,正集中体现了青年曹禺思想的主要方面。

那么,本文否定《原野》是表现农民的觉醒与反抗,而认为它的题旨是劝恶扬善,否定它的阶级意识而强调其人类意识,是否会因为重蹈“人性论”的复辙而降低了《原野》的价值、降低了三十年代曹禺思想的价值?

实际上,宣扬阶级斗争和抗恶劝善是属于两个范畴的问题。前者属于社会学范畴,是社会革命问题,而后者,则属于伦理学范畴,是道德教化问题。这二者是不应做简单比较、不能用同一尺度进行价值判断的。《原野》超越 了阶级意识,具有宏大的宇宙意识和人类观念,它将因此获得最广大的读者群,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食粮。狄德罗说:“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交溶在一起”。我们相信,《原野》上演的时候池座里会出现这样的奇观。而且,超阶级与超时代是紧密相连的,《原野》对于每个时代生存于辽阔“原野”上的人们来说,都将具有永久的魅力。

《原野》,我们说它在艺术上获得了很大成功。因为它艺术上的一切努力都是以更充分地表现它的精神内涵为中心的,从而达到了形象体系(黑格尔所谓“形象”)与精神内涵(黑格尔所谓“理念”)的完善融合。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冲突(情节)设计为表现剧作的精神内涵服务。例如前文所说的将仇杀置于平等、友谊的基础上,让理应受到惩罚的凶手在复仇者到来之前死去,让焦、仇两家的境况在仇杀的两个阶段发生根本性转换,让痛苦、迷惘、内疚的仇虎在黑林子里左冲右突,等等,都成功地将一般的复仇故事转变为善与恶的冲突,并为这种冲突的充分展开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对剧作精神内涵的体现紧密结合。对于“劝恶扬善”这一精神内涵来说,《原野》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不仅在于剧中人物个性特征的鲜明程度,更主要的体现在主人公仇虎始终处于忧郁、迷惘、恐惧、内疚等超阶级的情绪体验之中。这样,善与恶的交织就成为主人公的性格实体,主人公成为善与恶冲突的产物,成为剧作的精神内涵最直接、最完善的感性显现。三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和神秘、恐怖气氛的渲染。《原野》中的象征成份和神秘、恐怖色彩是《原野》精神内涵最适宜、最和谐的表现形式。普列汗诺夫说:“一个神秘主义的艺术家并不轻视思想内容,只不过赋予思想内容以一种特殊的性质。神秘主义也是一种观念,不过它只是象雾一样模糊不清的和没有定型的一种观念,它同理性是绝对不相容的”。《原野》的精神内涵,凝聚着青年曹禺的痛苦、思索、焦灼、茫然。对于这种精神内涵作理性的呈现显然比较困难,而运用象征手法创造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形象体系,则是这种精神内涵的最佳载体。另一方面,曹禺自觉追求的戏剧舞台的恐怖气氛,是激起人们对于恶的恐惧、净化人的灵魂、达到劝恶扬善目的的重要手段。剧中人的悲惨命运已经很恐怖,为了更大限度地渲染这恐怖,曹禺又创造了牛头马面、鬼魂等幻觉形象。在第二幕的舞台设计中,他直陈:“在这里,恐惧是一条不显形的花蛇,沿着幻想的边缘,蠕进人的血管,僵凝了里面的流质”。有人认为曹禺“极力渲染黑林子里那阴森恐怖的鬼气”“与人物此时的性格特征很不协调”,甚至认为《原野》对黑林子的描写是为了弥补戏剧内容的单薄——“戏不够,风雨凑”,显然是没有把握恐怖、神秘气氛对于表现《原野》精神内涵的特殊意义,因而把重要的理解为多余的,把合逻辑的理解为非逻辑的。总之,《原野》的艺术追求是与其特定的精神内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作为一个“理念”与“形象”统一的艺术创造物,《原野》的价值丝毫不逊于《雷雨》或《日出》。(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4期)

第五篇:《原野》读后感

《原野》读后感、观后感

我刚刚看完《原野》这部电影,电影中的种种画面在我脑海里不断地重复上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电影的序幕由仇虎拉开,取出手枪的他正要回家找焦阎王报仇,一个复仇的故事由此展开。而另一方面,焦阎王的儿子大星娶了金子为妻。当自己心爱的女人成为了仇人的儿媳,一切都变得复杂起来。爱恨交加的仇虎,决定办完事后带金子远走高飞。看到这里,我也渐渐感受到,这是一部爱与恨,善与恶,仇杀与忏悔的不一般的复仇故事。而仇虎这一充满矛盾,甚至可以说人格分裂的人物,正式这个故事的核心。

随着故事的深入,电影继续展现着它的震撼。深夜,仇虎潜入金子房中。大星回来,焦母要他用家法拷打金子。正在他进退两难时,仇虎大模大样地闯进来,大星与仇虎对饮,不久烂醉如泥。仇虎回来复仇,孰料焦阎王已死,愤怒之下,杀死了软弱的大星。与此同时,焦母来到仇虎床前,举起铁拐打了下去,才发现是孙子睡在那里。仇虎带着金子跑了,焦母抱着孙子在黑暗中呼喊,引来了侦缉队。仇虎找不到出路,在黑夜中将匕首插入自己的心中。原野上只剩下金子凄厉的呼喊。此时,这一场景与电影的标题——原野照相辉映,形成一幅令人难以忘却的画卷。仇虎矛盾的内心也在这一次爆发出来,仇杀仇家,被侦缉队追捕,不舍金子的心,这无不在折磨着仇虎,仇虎最终也自杀了。

电影的一个个人物在触动着我的心,一个个场景也震撼着我。它陈述了文明之风不曾吹过的原野上,一群被扭曲的人们人性与野性的激烈冲突。它体现了时代的氛围,刻划了人物的复杂性,塑造了仇虎这样充满矛盾的甚至是分裂的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将金子倔强、热烈、敢爱、敢恨的烈火般的性格烘托出来。虽然有些镜头过于大胆,但配合整个电影的基调和氛围,还是十分和谐的。

看完这部电影同时又让我对曹禺的名作《原野》产生了兴趣。因为对于这部著作,从它诞生以来的解读已经够多了,什么悲剧英雄、原始生命形态、人性、忏悔甚至把它上升到人类困境的高度,这些解读不管是正读、误读还是过度阐释,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或者说它们都能自圆其说。我如果从它们的任何一个角度解读这个剧本,也许都只能是画蛇添足或是废话连篇。事实上,一种东西是否具有价值或价值有多大,这里关系到你使用什么标准的问题,因此,同一事物,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

《原野》用具体的人物矛盾关系揭示了这个大的社会矛盾。故事的大

概内容是这样的:仇虎被杀父杀妹的仇人焦阎王所陷害,入狱八年。当他怀着及其愤恨的心情,越狱回到家乡的时候才知道,他的仇人焦阎王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小时的好友,也是焦阎王的儿子焦大星娶了他曾经的恋人金子。金子在焦家遭受这心灵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她被摧残的几乎窒息了,她渴望自由,渴望有一天能冲出这令她厌恶的地方,正当她快要绝望的时候,突然仇虎有出现在她面前,金子与仇虎相见后,爱情瞬间照亮了两个人的生命,并带来了希望,他们趁焦大星外出的时候,在一起过了 10 天甜蜜的爱情生活,他们决心一起离开这个令人及其厌恶的地方。就在这个时候,焦大星的母亲焦母发现了金子与仇虎旧情复燃,并让常五去试探金子。在焦母与大星的威逼之下,金子承认了情人就是仇虎,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揭示了大星的善良,软弱及内心狭隘的性格,以及焦母和金子之间不可调和的婆媳关系。焦母知道了仇虎出现之后,试图用种种手段来威逼利诱仇虎,想让他放弃复仇的想法,但是仇虎心中的仇恨太深,像一团熊熊的烈火不能熄灭,所以仇虎决定父债子还,他要杀焦大星,就在此时,金子又在为大星求情,觉得大星是个生性善良的人,这一举动并没有动摇仇虎想杀大星的想法,他亲手杀焦大星,焦母想用铁拐打死仇虎,却没料到误杀了自己的亲生孙子小黑子。在混乱当中,仇虎带着金子逃出了焦家,但却在林子中迷失了方向,仇虎也因为经受不住良心的责问,精神几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当仇虎和金子刚刚看到了一点点希望的时候稽查队追了上来,他们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了灵魂的安宁和重生。

《原野》如果要分析的话,可以写一本书,也可以一句话说完。但从话剧欣赏的角度来看,它的审美价值却不高,这个话剧我基本上是在郁闷、无聊中看完的。剧本也同样引不起我的兴趣,人物有些语言太莎士比亚化了,太假了,给我的第一感觉——想笑。我知道这种感觉是不对的,甚至是对悲剧人物的一种亵渎,对剧中人痛苦的一种麻木不仁和冷漠。那个**的时代,那个黑暗的年代,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人是无法体会的。可是,我有时会问一个问题,如果说**,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这东西,但反映在文学中却少得可怜,难道古人的情感比我们简单?李清照作为一

个文学家、一个饱读诗书的文化人,她也经历过**之苦和家国之痛,但她留给我们的作品却没有近现代作家那么繁杂纵多。我一直感觉,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不是少了,而是太多了,供过于求,而真正能传世耐读的作品却寥寥无几。

《原野》也许在那个特定时代,它具有它自身的情感冲击力和审美价值。仇虎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农民的一份子,但和鲁迅笔下的闰土相比,我还是觉得闰土在我心中的份量更重些。时代变了,人的审美诉求也变了,那种激烈的阶级斗争或人性斗争也不太明显了。而为那个时代而生,解决那个时代问题的作品也自然失去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样一个复仇故事既不曲折又不动人,引不起观众的兴趣是理所当然。真正的经典是超越时空的,比如那些经典的诗词。“执子之手,与之偕老”,尽管过了几千年,现今读起来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三月的原野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