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无锡景 教学设计
编辑:清幽竹影 识别码:69-893197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1-31 09:13:5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无锡景 教学设计

《无锡景》教案

常熟市昆承中学

傅晓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歌曲《无锡景》的风格特征,了解歌曲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尝试用方言演唱片段,体验江南民歌婉约的韵味。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从中享受民歌演唱的乐趣和江南小调细腻委婉的美感。

教材分析:

《无锡景》是一首江南民歌,清末就已经流行于江南一带。其旋律曲折婉转、清丽流畅、优美动听,歌曲具有分节歌的特点。歌词描述了无锡的历史名胜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幅幅浓郁的江南水乡画卷。歌曲为五声宫调试,起、承、转、合的结构,四乐句落音分别为“1 5 3 ”,旋律趋于下行。乐句、乐节的句逗处,常用“呀”、“末”等语气衬字,再加上吴侬软语的方言因素,词曲结合紧密,听起来亲切柔和、耐人寻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准确把握歌曲中所体现的江南音乐的风格特色,用吴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民歌是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是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描绘的一幅幅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是一定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三首民歌,请你们将听到的歌曲,和情绪、地域相连接,注意听仔细了。

先分别播放《牧歌》、《青春舞曲》、请学生辩一辩两首曲子的情绪特点,第三首《无锡景》由教师范唱。

过渡语: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你们是不是对这样的旋律感到特别的亲切呢?又是怎样的旋律,使歌曲这么优美、抒情,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江苏民歌《无锡景》,去一探究竟。(出示课题)

首先,让我们静静的聆听,感受旋律是以怎样的形态呈现的?

二、新课:

1、初听音乐

提问:是以怎样的形态呈现的?(生回答:波浪线)

问:那这条波浪线的起伏怎样的呢?一起用“Lu”哼唱旋律。

(提示Lu的口型,歌唱的姿势)

2、师加入装饰音演唱,让学生发现与刚才的演唱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波音和倚音

3、装饰音的点缀使我们的音乐显得更细腻,所以接下来的一句请同学们找找哪里更细腻、更柔情呢?

4、第一、二句连起来,再次感受旋律带给我们的委婉、细腻之美。

5、师跟着接唱第三、四句,生学唱,注意节奏

6、完整演唱歌曲的旋律

7、过渡语: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构成了《无锡景》的完整曲调,其中波浪线的委婉,波音、倚音的细腻,节奏的俏皮以及情绪的绵长,共同融合成了这首乐曲中委婉细腻的江南特色。

请同学们再次完整演唱歌曲的旋律,感受这些委婉细腻的特点,并思考旋律总共有哪些音组成呢? 8、5个,1 2 3 5 6,正好是我国的民族五声音阶,分别对应宫、商、角、徵、羽。歌曲的结束音是“1”,所以这是首宫调式的歌曲。

三、唱词:

过渡语:《无锡景》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江南韵味,一首好的、成功的歌曲,离不开词曲的完美结合,那么歌词又是怎样体现江南韵味的呢?请大家轻轻把书翻到42页,让我们侧耳倾听。

1、提问:歌词是怎样体现江南韵味的呢?

* 个别学生回答:出现了方言“唱拨拉”、“细细道道”、“靠拉笃”„„

出现了无锡方言,更突出了地方特色。

*还有句末的呀、末、那、这是衬词,显得更加亲切,富有生活化

2、一起把第一段歌词读一读,感受方言特点。(师生合作)

3、学唱第一段歌词,大家肯定注意到歌词中的“情、各、景、听”上面对应几个音?4个音,像这种一字用多个音来演唱的,我们把它称为“一字多音”

4、学唱第二、三段歌词唱唱。

5、同学们这么善解人意,把短短四句的一首《无锡景》理解的这么深刻。同时,我也相信你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江南小调的委婉细腻,说说它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赞美了无锡的景色,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那我们就带着这种热爱之情,再次完整演唱全曲。

歌曲的结尾是不是让我们觉得意犹未尽啊,老师也觉得意犹未尽,让我们再次完整演唱歌曲,畅游在无锡的青山绿水之间。

6、你们表现的这么棒,无锡的歌手也想一展歌喉,表达内心的赞美,我们来听听她的演唱。

欣赏方言版《无锡景》

四、创编

一曲《无锡景》唱出了无锡人对家乡的热爱,那同学们想不想用歌声唱出我们自己的家乡——常熟的美景呢?

1、欣赏教师自己创编的《常熟景》

2、以“尚湖”为景一起来创编歌词。

3、跟伴奏演唱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唱了《无锡景》这首江苏民歌,老师还想再次考考你们

六、结束语

江南音乐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山清水秀的地形地貌孕育了秀丽柔美的江南音乐,让我们畅游在江南音乐中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第二篇:无锡景

《无锡景》教案

(发布:徐妮娜 来源:原创 发稿时间:202_-3-19 阅读次数:208)

一、教材分析:

锦绣江南,风光旖旎、人文荟萃。江南的音乐,如同江南的山水般秀丽柔美。苏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锦绣江南》就是结合与江南美景的对话,引领学生较集中地感受我国民族音乐重要代表之一的江南音乐的魅力。歌曲《无锡景》就是截取的其中的一首。这是一首流传极为广泛的江苏民间小调。全曲介绍了无锡的历史、风光与特产,为五声宫调式,节奏如轻打的鼓点一般,旋律细腻秀美,旋法曲折,特点鲜明,衬词亲切温柔,富有地方特色。用吴语演唱,则乡土气息散发得益发浓重。在这初春来临之际,选择这一课不但可以让学生体验江南的美景,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新课程中“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的基本特征,通过师生间平等互动的交流,把生活音乐化,音乐问足生活化,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达到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无锡景》,能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把江南民歌旋律优美、娇甜软腻的特点唱出来。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江南美景的体验,对现代幸福生活的讴歌,感悟社会主义国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用甜美、自豪的声音熟练的演唱歌曲,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五、教学难点:

准确把歌曲中出现的“呀”、“末”等衬词,表现出江苏民歌特有的风格。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l、欣赏感受,初体江南

学生听着江南的民歌走进课堂。师生问好。(师: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今天带领大家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老师弹奏《茉莉花》。弹完后提问:

师:你们知道刚才老师用弹奏的是什么曲子吗? 生:《茉莉花》。

师:那它又是哪儿的民歌呢? 生:江苏民歌。

师:是的。老师刚才演奏的正是名扬海内外的我们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谁能哼唱几句让我们欣赏一下?

2、老师弹琴,哼唱《茉莉花》的旋律。

师:不错!看来我们的同学对《茉莉花》这首歌还是非常熟悉的。再来考考你们,同学们除了知道《茉莉花》是江苏民歌外,还知道哪些江苏民歌?

生:《拔根芦柴花》、《杨柳青》、《水乡船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姑苏风光》、《紫竹调》、《绣荷包》、《无锡景》。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多,说到江苏的民歌,大家都是朗朗上口的。俗话说,说得比唱得好。但是我很希望你们今天能够唱得比说得好。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学习你们刚才所说到的诸多江苏民歌中的其中一首——《无锡景》。

(二)学唱新歌

1、音画结合,情境体验

同学们先欣赏全曲——《无锡景》。欣赏完后老师提问: 师:你们说这首曲子美吗? 生:美。

师:一首好听的歌曲,人人都爱唱。你们在欣赏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首歌在每句的停顿处,常用了一些衬词:“呀、末”,你们知道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吗? 生:这样做表现了亲切、柔和的语调。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我们不仅感情表达要到位,同时歌曲所表现的地方特色我们也不能忽略.(教师示范)

师:说得很好。这样做的确很亲切。下面我们一起来把第一段歌词朗读一遍。学生一起朗读歌词。

2、分析歌曲,了解歌曲

作品介绍:无锡景》是一首流传极为广泛的江苏南部地区民间小调,俗称《侉侉调》、《一支更儿里》等。此曲调在我国各地有多种变体,所唱题材内容也十分广泛。全曲介绍了无锡的历史、风光与特产,细腻地表达了当地民众对家乡眷恋、赞美的情怀。旋律细腻优美,衬词亲切温柔,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师:读了歌词,你觉得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起来回答。生:身为无锡人的自豪和欣赏无锡美景时那种喜悦、愉快的心情。

师:说得非常正确。歌曲具有怎样的一种风格呢?(是清新秀丽的,还是粗旷豪放的?)大家讨论一下。

歌曲以清新、秀丽的风格给人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让人耳目一新,歌曲从不从层面介绍了无锡的美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江南山清水秀的地形地貌孕育了江南音乐婉丽柔美的风格。

3、哼唱歌曲

同学们听的非常认真,非常投入,现在请同学们来试试看,请跟随我的琴声,用“啦”字轻轻的哼鸣,哼鸣时要注意,表情放松,面带微笑气息连贯流畅,声音柔和圆润。(只唱两段)

大家唱的很好,来看一下歌曲的拍号,2/4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结有两拍。2/4拍的划拍形式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演示,学生跟打。接下来一边划拍一边用“啦”唱后两段。

师:现在,我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熟悉歌谱,如在哼唱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你可以个别举手我来帮你解决。

4、重难点解决

师:第二行第二小节怎么唱?(点一个学生唱)你知道这种装饰音有什么用处吗?在民歌里这种类似的装饰音很多。这首歌里的装饰音用的最大好处就是更能表现江南民歌的娇甜软腻。重点解决第二句的切分音符。(小切分和大切分)下面一起来跟着老师的琴声把歌谱唱一遍。在唱的时候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点: 切分音,注意节奏,打破常规的强弱规律。附点音符的值。装饰音,表现歌曲的细腻柔软。旋律线,如江南的小桥流水,呈下行趋势,这条旋律线贯穿着整首乐曲。

5、听一遍原唱,最后全体跟琴一起唱一遍。

师:大家的音准都很好。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比赛。男女生各为一组,自选一段,比比看到底哪一组唱得好。

(三)对比欣赏

师:江南一带的歌曲和乐曲通常都比较委婉、秀丽,你认为这些音乐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欣赏蔡红虹、季春艳、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不同版本的《无锡景》,比较它们在演唱形式、风格上有何异同?

(四)江南民间音乐

江南一带不仅民歌闻名,而且民间乐曲也驰名中外。欣赏江南民间独奏艺术的巅峰之作——《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民间艺人华彦钧(阿炳)的二胡代表作,也是江南民间独奏艺术的经典作品。“二泉”是江苏无锡惠泉山的一处风景名胜。1950年杨荫浏先生为阿炳录音后商量曲名,征得阿炳同意后定名为《二泉映月》,可见早期的《二泉映月》并非标题性音乐。《二泉映月》是一首变奏曲,全曲六段,由引子、主题和五次变奏组成。乐曲以高低起伏、委婉流畅、深邃悠远的曲调,表露了作者的愤懑情绪和倔强性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欣赏《二泉映月》。

(五)课堂小结

柔美的旋律描绘出雨笼运河、春绿江岸的美景。丝竹的音韵编制出小桥流水、锦绣江南的画卷。本节课我们在柔美的《无锡景》中度过,体会了江南民歌带给我们的情调。相信同学们不仅能走近江南音乐,更能读懂江南音韵。

第三篇:无锡景2

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一课时(202_-06-05 07:53:05)转载▼标签: 魅力第五单元地区一首出版社教育 分类: 我的教学 歌曲《无锡景》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无锡景》能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把江南民歌旋律优美、娇甜软腻的特点唱出来。

2、通过对江南美景的体验,学习江南民歌和民间音乐,增强对江南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感悟江南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用甜美、自豪的声音熟练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装饰音和波音及出现的地方语言“呀”、“末”等衬词所表现出的江苏民歌特有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茉莉花》,学生聆听后回答问题:

歌曲名字,哪个地区的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一曲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格的歌曲,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笔下“日出江南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样的美景。江南名城景致如画,江南小调如江南山水般秀丽,柔美、细腻.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江南民歌《无锡景》。

二、歌曲学习:

1、聆听歌曲《无锡景》回答问题:

歌曲的旋律是怎样的?(委婉抒情、清新秀丽)

歌曲表达的意思?

这是一首流传极为广泛的江苏民间小调。全曲介绍了无锡的历史、风光与特产,为五声宫调式,节奏如轻打的鼓点一般,旋律细腻秀美,旋法曲折,特点鲜明,衬词亲切温柔,富有地方特色。用吴语演唱,则乡土气息散发得益发浓重。

2、学唱歌曲:

(1)听听《无锡景》

A

B 关注旋律特点

旋律---“音串”曲折下行的模进。“小桥流水”形象的音乐化身。

结构---

歌词---多语气衬词“呀”“末”。柔和的语调让听者倍感亲切。

(2)唱唱《无锡景》

A

B 普通话学唱

(3)品味《无锡景》

A欣赏吴方言演唱

B

C

三、小调弹唱与苏州弹词:

1影片《金陵十三钗》中的弹唱

2和江南的曲艺艺术——苏州弹词融合在一起。

四、小结:

在江苏小调《杨柳青》歌声中下课

江南的民歌和音乐体现了锦绣江南的风貌,表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让我们今后多去接近和了解民间歌曲,民间音乐,领略其中无穷的魅力!

第四篇:初中音乐无锡景说课稿

引导语:音乐课一直都是很多学生喜欢的一门课,那么有关初中音乐无锡景说课稿模板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初中音乐无锡景说课稿,欢迎阅读!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双流县东升一中的李华。我说课的题目是唱歌课《无锡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下册,今天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四个环节进行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江南,风光秀美,人文荟萃,这里富饶美丽。江南的音乐,也如江南的山水般的秀丽柔美。

《无锡景》是引领学生感受我国江南音乐魅力的一首歌曲,歌词描述了无锡的历史名胜和风土人情,呈现出一幅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的风情画卷,旋律细腻秀美,富有江南小调的特色。有多种变体,所唱题材内容也十分广泛,曲调在我国流传甚广,表现了江南音乐的独特风格。歌曲为五声调式:为“起、承、转、合”的结构,四个乐句皆是趋于下行。歌词中常用“呀”“末”等衬词,听起来亲切柔和、优美、耐人寻味。极大的附和了“弘扬民族音乐”的新的教育理念。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和执教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学习、发展,让课堂动起来”的要求

通过师生间、生与生间的交流,把生活音乐化、音乐生活化,激起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爱上江南音乐,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用亲切、柔和的语调歌唱《无锡景》,唱出江南民歌旋律优美、娇甜软腻的特点。了解江南人文地理与江南音乐的关系。(知识与技能)

2、从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学唱时采用欣赏法、跟唱法、加强体验,以乐动情,引起学生热爱江南音乐(过程与方法)

3、通过对江南美景的体验、通过学习江南民歌和民间音乐,增强学生对江南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在本课中,我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学唱歌曲《无锡景》,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能用优美柔和的声音演唱,在本课中可能会出现的教学难点是:①音乐的节奏和装饰音;②准确把握歌住歌曲中出现的“呀”、“末”等衬词,表现出江苏民歌特有的风格特征(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难点,一定要让学生多听,多感受,并且多做有气息支撑的、连贯的、高位置的发声练习)

四、说教学方法

综合以上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出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

2,欣赏法教学

3,跟唱法教学

4,讨论教学综合以上教学方法,下面开始说我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4个步骤来进行我的教学。

1、导入

老师完整的演唱一遍《无锡景》,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音乐的风韵,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音乐的风韵,引起学生想要学唱本首歌曲的激情。

2、学唱《无锡景》

在新歌学唱的环节中,我又分了以下几个步骤:

1、初听:

以《无锡景》为背景,来播放课件:关于歌曲《无锡景》中所出现的景点的图片,让学生一边感受音乐的情绪,一边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无锡的自然风光,感受人无锡的文地理环境,进一步增加对无锡、对江南的热爱

2、复听: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并提出问题:

a、歌曲的旋律的情绪是怎样的呢?(是婉转抒情的还是热情爽朗的)

b、歌曲的拍号是?强弱规律是?它的划拍形式是怎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来做简单的音乐分析,得出答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练声:

⑴、用本首歌曲中的55 621‖来作练声曲,引导学生表情放松,我选择这这段旋律来练习的目的是:

1、难度适中

2、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了本课的教学歌曲。在这段练声曲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练声。

⑵、看谱,“lu ”来唱整首歌曲。

在第一次有了高位置的练习下,进一步练习,达到学唱《无锡景》的第一步——在实践中,熟悉旋律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发现难点(节奏和装饰音)、解决难点。

⑶、在解决了本课学习难点①之后,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lu ”,既保证了学生正确歌唱方法,并且让学生正确的、完整的掌握了《无锡景》的旋律,为后面的学唱打下了强有力的基础。

⑷、朗读歌词

在学生完全掌握了歌曲的旋律之后,引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让学生熟悉歌词,保证学生在歌唱时,能规范的咬字归音。

⑸、老师用钢琴伴奏,引导学生在旋律中,加入歌词,完整的学唱至唱会《无锡景》,完成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⑹、通过课堂活动“去掉歌曲中的衬词演唱与原来的演唱”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发现衬词在歌曲中的奇妙之处,理解民族音乐中的地方特色的不可忽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进一步了解江南音乐,慢慢的喜欢上江南音乐。

⑺、与学生一起进行一个简单的音乐分析,找出出本首歌曲的调式特点,并引导学生带着最好的情绪、优美柔和的演唱《无锡景》

3、拓展“找民歌、唱民歌、品民歌”

在教学的最后,我设置了“找民歌、唱民歌、品民歌”的课堂活动进行教学拓展。

其中“找民歌、唱民歌”是让学生在本课的学习基础之上,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江南民歌,并唱两句的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到江南音乐的学习中去,通过实践来了解并掌握江南音乐 “细腻、委婉、柔和、富有情韵” 的风格特点,从而喜欢江南音乐。再通过“品民歌”来让学生了解江南音乐与江南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爱上江南,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4、在歌声《茉莉花》中结束本课

在本课结束时,我做出评价性总结,组织学生齐唱他们最熟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最后感受江南音乐的优美如同一幅幅烟雨蒙蒙的国画,被远远传唱。

在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第五篇:无锡景第二课时

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二课时 标签:第五单元人民重点出版社七年级教育 分类:我的教学 教学内容:

1、学唱《沂蒙山小调》。

2、欣赏《桃花红,杏花白》、《龙船调》。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了解小调的音乐特点;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及一段体的“起、承、转、合”结构特点。

二、通过学唱《沂蒙山小调》,能够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格演唱歌曲。

三、通过欣赏《龙船调》,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体验感受小调独特的意味与魅力。

四、聆听原生态歌手、独唱及合唱的《桃花红杏花白》初步了解原生态民歌、改编民歌和创编民歌,并体会我国民歌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方言、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体验感受小调的音乐魅力。

难点:学唱《沂蒙山小调》,唱好一字多音(甩腔)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个别的字音。教具准备:多媒体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组织教学中教师用方言与同学们问好。)老师刚才是用方言与同学们问好,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不习惯吧。我们国家地域广大,方言也比较多,同学们知道或能听懂、能说哪些方言呢?(学生回答)。虽然方言不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但有些情况下方言却能增加一定的表现力。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民歌,注意一下哪些地方用到了方言。

二、初听《沂蒙山小调》听前要求:让学生注意找出有方言特色字音。(“低儿”、“子儿”,还有个别字音)。发音有方言的特色:山、水、堆等。让学生讨论说说如何唱好这些有特色的字词(教师范唱具有特点的句子,学生跟着试唱)。

还有哪些地方具有不同的特色的,请同学们找一下:一字多音。如,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第二课时,是民歌中的甩腔,请同学们结合原唱说一说如何唱好“甩腔”(要唱出悠扬高远的韵味)。教师范唱甩腔部分,学生跟唱。

三、跟伴奏学唱歌曲,注意唱出民歌的韵味。

四、试着找出歌曲的四个乐句,并说出乐句之间的关系,介绍“起承转合”并结合四句古诗理解四句的一段体。教师范唱,让学生体会“起承转合”。再找一找,看看前一句的结尾与后一句的开头有什么关系(前一句的最后一个音是后一句的第一个音),讨论一下,像什么图形?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形式?

介绍“鱼咬尾”并让学生模仿做词语接龙,感受“鱼咬尾”的特点。“鱼咬尾”在中国很多的传统艺术里都有出现,古诗、建筑、图案、雕刻等。

五、再听彭丽媛版《沂蒙山小调》与用方言演唱的进行比较,感受一下不同,并说一说喜欢哪一种。

六、分别聆听《桃花红 杏花白》刘改鱼版、戴玉强版等,听前要求学生注意体会原生态、改编、创编民歌的不同特点。听后让学生说一说比较喜欢哪种形式的演唱,并说出理由。让学生找出哪些是衬词,感受歌曲中衬词的作用(“啊个呀呀呆”是开花调所特有的衬词,大多出现在歌尾,产生俏丽、妖媚的艺术效果。)根据歌词特点,简单介绍开花调:开花调简洁,深情感人,绝大多数由相互呼应的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间或出现大跳音型,用于表现情绪、情感的起伏跌宕,大大增加了音乐的感染力。本曲上句经过一个甩腔后,一个大跳,下句以级进为主。

七、欣赏《龙船调》,听前要求学生注意指出方言词有哪些并模仿歌中的对白部分。听后要求说出音乐的情绪(活泼风趣,诙谐幽默,节奏明快)。歌曲开头带有明显的山歌风味,明亮高亢、自由流畅,给人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随后的短句有划船的节奏感,也有舞蹈的动作感,令人感到清新活泼,诙谐幽默,生活气息浓郁。再加上对白,更加强化了风趣诙谐的生活情调。音乐特色在于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节奏较自由,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感染力强。加上活泼风趣,节奏明快的衬字、词、句,使歌曲更加丰满,更为风趣,更具有湖北地方风格韵味。

八、出示中国地图,让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本节课三首民歌所在的省份。

九、小结: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三首民歌属于民歌中的小调。小调又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流行于城镇和集市的民间独唱、对唱或歌舞小曲。小调题材广泛,旋律流畅细腻,富于变化。常用衬词、衬句扩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表达。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间音乐种类和体裁也丰富多样。民间音乐是我国悠久历史传承下来的瑰宝,具有很高的人文及艺术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尚有很多的民间音乐没有被发现,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正在消失。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留心一下身边,发现和继承家乡的民间文化艺术。

无锡景 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