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编辑:落梅无痕 识别码:69-1000830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19 15:17: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专题四

第四节

王安石变法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文本资料创设情境,设问引思,初步掌握根据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进步发展的精神;体会中华民族在改革中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识改革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归纳、理解

三、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及启示

四、教学方法:

设问引思、导学诱思法;情境讨论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法等

五、总体设想:

新课程教学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节的设计理念是:“设置情境、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能力”。

教师结合课本知识通过选取图片、文字等各种资料创设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展示思维、培养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交流成果、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学习过程 导入环节: 教师活动: 展示两组材料:

材料1:202_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答采访两会的记者提问时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材料2: “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未来的中国,只要一如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问题设计:材料1中温总理引用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名言?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两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材料2针对中国现在的哪一现象发表的言论? 引入《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中期杰出的改革者”;罗斯福新政曾经借鉴了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市易法等思想。这位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拒奢华的宰相,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一个本来应该大写的儒者.展示一组有关王安石故居、纪念馆等等图片,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上大学的时候可以去参观。新授环节: 第一环节:

依据课标,掌握基础: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测。【互动策略】:

利用多媒体:引领思维,展示答案;规范表达;学生理解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操作方法:给学生一定准备的时间后采取口头提问方式检测,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将复杂的答案进行归纳整理,并进行角度的归纳、语言的精炼,指导记忆方法的同时和足以方法规律的总结。总结如下:

①危机加深②矛盾激化③庆历新政 ④安石个人

(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影响?

1、操作方法: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书、整理后通过一组选择题的方式进行检测,最后展示一个问答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甄别、完善历史问题的能力。

2、对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积贫——富国(六点);积弱——强兵;教育——育才

3、一组选择试题进行检测训练,由学生代表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答案,学生点评,教师最后点拨共性的问题。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及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1、结果:

操作方法:学生阅读课本、快速记忆、小组抽测检查的方式 参考答案:

(1)取得成效,一定程度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巩固加强了统治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府财政有所增加。——一定程度扭转积贫;②军队的战斗力有提高,扭转了西北战局: ——一定程度扭转积弱;(2)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废

2、失败的原因:

操作方法:通过展示一组漫画的形式,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后整理学生的答案,进行规范指导 参考答案: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阶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①失败的主要原因:

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对

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 ③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④变法后期宋神宗的动摇和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势.失败的根本原因:

⑤王安石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⑥改革自身缺陷:指导思想偏重于开辟财源,某些措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团队合作、激情投入;成果展示、点评提高 展示一:

三冗问题指什么?形成的原因有哪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王安石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的核心措施是什么? 操作方法: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思考准备后采取由学生代表带着自己的答案运用展台的反噬向学生讲解自己思考的方法思路及答案,然后欢迎学生进行点评、补充。参考答案:

冗官:一职多官、恩荫赏赐、科举选官 冗兵:①流民入军②编制禁军③边境屯兵 冗费:军费、官奉、享乐、岁币 影响:使北宋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措施:富国、强兵、育才措施 展示二: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局„„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传》

(2)操作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选择身份谈感受的方式进行处理,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身份1:

——假如当时你正在部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①可能被裁退伍(精简裁并)②经常操练③知道上司是谁了④战斗力提高了 ⑤经常有农民保丁配合作战⑥战马较强壮⑦武器精锐了

涉及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置军器监等。身份2:

——假如你当时是个富商、地主„„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会有哪些变化?

①无法放高利贷了②无法囤积居奇抬高物价暴利 ③无法隐产逃税了④交纳免役钱

涉及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等 身份3:

——假如当时你是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 参考答案:

可以低息从政府那里贷款或粮食收成后再付本息;

②可以交完免役钱后不去服役;

③可以因土地的贫瘠撒后交一些土地税;

④灌溉田地方便了很多;

⑤农闲时练兵,战时参军,夜晚巡逻

涉及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展示三:

(3)材料二、三针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操作方法: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后选派自己的代表展示本组的答案,有其他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点评质疑。参考答案: 态度:

材料二:“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 材料三:“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你的看法:(1)进步性:

①变法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③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2)局限性: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第三环节:能力提升,规律总结(5分钟)问题设计: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变法运动。比较两次变法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总结影响变法成败的因素。

操作方法:教师列出表格,给出提示角度,有学生完善,以降低试题的难度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第四环节:总结思悟,完善整理 我的收获与疑问

1、知识总结

2、方法总结

第五环节:过关训练,检测所学(训练案,自习课完成)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①危机加深②矛盾激化③庆历新政 ④安石个人

二、王安石变法内容及认识

1、富国

2、强兵

3、育才

三、王安石变法的结果

四、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第二篇:王安石变法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9.[答案](1)政府要不要“理财”。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9.(15分)面对当时严峻的社会形势,北宋统治者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至真宗,内则升中告成之事举,外则和戎安边之事滋,由是食货之议,日盛一日。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然帝性恭俭寡欲,故取民之制,不至掊克。

材料二

从仁宗初年开始,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四川等地发生过暴动。——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据材料一回答,北宋真宗时期中央财政状况如何?(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原因。(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此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材料一、二所述现象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有何影响?(3分)答案

(1)状况:中央财政处于亏空状态。(2分)原因:北宋对辽、西夏作战,耗资巨大;给辽、西夏两国付岁币,加重了财政负担;中央对各级官员贪污问题处罚不严,使中央财政大量流失、更加匮乏。(6分)(2)主要原因: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税徭役负担沉重,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进而引发了农民起义。(4分)影响: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同时采取一些惠农利农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生活,以缓和阶级矛盾。(3分)10.(15分)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青苗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说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

在王安石诸多的变法内容中,青苗法一直是变法派执意坚持,反对派坚决反对,争论最久、斗争最烈的法令。自熙宁以降,对青苗法一向有“惠民”和“害民”两种意见。

——摘编自《青苗法之得失及其原因探略》

(1)材料一中王安石就青苗法的哪一方面进行了说明?(2分)其理由是什么?(3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青苗法“惠民”和“害民”两种意见的理由。(10分)答案(1)收取利息方面。(2分)理由:保证救济工作的延续性,缓解财政困难。(3分)

(2)“惠民”:青苗法规定在青黄不接之时,贷钱于民,使饥乏者得解燃眉之急,它的推行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抑制了土地兼并,缓解了自耕农的贫困化趋势。(6分)“害民”:在青苗法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强行乱摊派、逼迫百姓借钱的现象,从而加重了农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也使新法遭到了许多农民的反对。(4分)1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期,“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澶渊之盟后一直相安无事的契丹也于1042年遣使求关南之地,并且“聚兵幽燕,声言南下”。最终宋仁宗遣富弼为使,“岁增银、绢各十万两、匹”才得以解决。……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责成范仲淹、富弼等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精贡举、减徭役等十项改革主张。

材料二 范仲淹选派了一批精明干练的按察使去各路检查官吏善恶。他坐镇中央,每当得到按察使的报告,就翻开各路官员的花名册把不称职者的名字勾掉。在范仲淹的严格考核下,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寄生虫被除了名。……随着改革的推行,封建腐朽势力诬蔑范仲淹、富弼等结交朋党,并串通宦官不断在宋仁宗面前散布范仲淹私树党羽的谗言。到庆历五年初,宋仁宗终于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将他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富弼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继被逐出朝廷。

(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庆历新政的时代背景,并扼要评析范仲淹的改革措施。(9分)(2)材料一、二表明宋仁宗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变化?(6分)答案(1)背景: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北方边疆受到威胁。(3分)评析:有利于提拔一批干才能员,提高官府的办事效能,也有利于改善财政状况;但其目的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必然招致腐朽势力的强烈反对。(6分)(2)初期励精图治,这是因为面对内外交困局面,想通过改革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最终完全退缩,这是因为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仁宗迫于他们的压力废止了改革。(6分)3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亦增加了岁币,增银l0万两,绢l0万匹。然后和议得以维持。给付岁币的名义,《宋史》说是纳字,《辽史》却说是贡字,未知谁真谁假。然即使用纳字,亦已经不甚光荣了。仁宗在位岁久,政颇宽仁,然亦极因循腐败。兵多而不能战,财用竭蹶而不易支持,已成不能振作之势。1063年,仁宗崩,英宗立,在位仅四年。神宗继之,乃有用王安石变法之事。——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聪明的王安石,吸取了范仲淹从政改入手陷入被动的教训,他的变法是从经济即“理财”切入的。

王安石理财,重点是贯彻神宗最关心的“富国强兵”。当然,王安石多次说过,他推动变法,是为了“摧制兼并,均济贫弱”,“凡此皆以为民”。

——马立诚《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材料三

熙宁二年(1069)初春,变法开始。参知政事唐介反对新法,常与王安石争论。唐介看到神宗总护着王安石,气急攻心,竟至恶疮发作而死。

当时朝官们给五位宰相和副宰相编了一句顺口溜:“生老病死苦”。

“生”指王安石,生气勃勃锐意新法;“老”指宰相曾公亮,因年老精力不济,搞模糊哲学;“病”指宰相富弼,反对新法,称病不上班;“死”指唐介;“苦”指参知政事赵拤,每见一个新法出台,就叫苦数十次。

——马立诚《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在北宋中期存在怎样的社会问题?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是什么?(6分)(2)王安石在“富国”、“强兵”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3)根据材料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5分)答案(1)北宋中期的社会问题:冗官、冗兵、冗费(2分)局面:积贫积弱(2分)根源:由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致(2分)(2)富国: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或募役法、市易法和均输法。(2分)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省兵。(2分)(3)原因:直接原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及变法支持者一宋神宗的病死;根本原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新法的实行过于急进,没有注意实行的策略问题;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5分)3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头会(kuixi)箕敛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年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如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4分)(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11分)答案(1)是节流还是开源。(2分)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2分)

(2)免役法。(1分)作用: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4分)原因: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别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6分)6.(202_年高考江苏单科25题)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第6题【答案】(1)冗官。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8.(202_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

第8题【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16.(202_年广东高考31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2分)16题【答案】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3分)(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2分)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3.(202_·黄冈月考)根据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联系你所学的知识,简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2)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3)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

答案

(1)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在理财方面,实行了“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在整顿军队方面,他精简军队,实行了“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在教育方面,改革了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

(2)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的事情。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子驷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教唆太子故意犯法,商鞅毅然对公子虔和公孙贾分别施以劓刑和 黥刑。《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了当时一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的评断,说他时刻盯着秦国不法的贵族子弟。材料二

公元1074年,河北大旱,农民断粮逃荒。有人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京,到江宁府去休养。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上出现了彗星。一些人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无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

材料三

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 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效?

(2)材料二中的“人”主要代表哪些阶层的利益?王安石采取的哪些主要措施导致他们不断攻击新法?(提示:答案需符合题意,请勿将其措施全部罗列。)(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请简要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位改革家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顺应历史潮流;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畏权贵;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法家思想的传播和

商鞅对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秦孝公的支持。(2)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3)片面但有合理成分。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强烈反对;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宋神宗支持不力;用人不当使变法派分裂等。

(4)学习两位改革家观察敏锐,以高瞻远瞩的气魄应对形势、勇于改革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不懈,勇于斗争,以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改革的进取精神。 3.(202_·江西南昌一模)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进行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哀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续资治通鉴》

材料2: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宋史·食货志》

材料3: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4: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分别概括其规定或“建言”的目的。

(2)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3)材料3、4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归纳评价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1从租佃关系的角度思考:根据材料2从增加国家收入的角度来思考。第(2)问从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土地兼并加剧来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容易看出其结论。在评价王安石变法中,材料共同点都是从王安石变法对地主阶级影响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1)目的:材料1,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2: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3)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1,基本肯定,材料2,基本否定。

第三篇:王安石变法题库

3.(202_年5月龙岩一中高考模拟41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K^S*5U.C#O%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

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3分)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从两次改革的成效中你得到哪些

启示?(4分)

答案:

(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3分)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4分)(2)成效: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4分)启示:改革者要有献身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规律;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任答2点,4分;言之有理亦可得分)考查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解析:涉及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题目有误 回顶部

4.(202_年3月福建省高三质检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田均税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均税,是对清丈完毕的土地重新定税,做到:纠正无租之地,使良田税重,瘠田税轻(注:秋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以收钱为主或折纳绸、绢、绵、布);对无生产的田地,包括陂塘、道路、沟河、坟墓、荒地等都不征税;一县税收总额不能超过配赋的总额,以求税负的均衡。

——摘编自周泽民《北宋方田均税》 材料二 1873年7月,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缴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政府还按地税的l/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一律用货币交纳。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政府实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6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地税征收上具有哪些特点?(6分)指出地税改革对日本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

答案:

(1)目的:增加政府收入;均衡税负;减轻农民负担,缓解阶级矛盾。(6分)(2)特点:土地所有者按土地价格的固定比例纳税;一律用现金(或货币)缴税;正税与附加税结合。(6分)影响: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或加速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3分)考查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富国措施,殖产兴业

解析:(1)分析目的可从农民、政府(国家)等角度入手,并要注意结合材料一,如“以求税负的均衡”等进行全面概括。

(2)特点类试题要材料分析。“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可以看出按比例纳税;还要注意缴纳的载体,以及地税的构成等方面入手。

对经济的影响,一般可从这些方面入手,如近代化、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工业革命、资金、市场、劳动力、资源等方面解决。涉及知识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富国措施,殖产兴业

5.(202_年5月厦门外国语学校高考模拟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材料二 宋仁宗(1022-106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加增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各自面临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4分)孝文帝、王安石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7分)(2)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4分)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题目有误 回顶部

6.(202_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题目有误 回顶部

7.(202_年5月南平市高三质检41题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熙宁四年三月宋神宗、王安石、文彦博等在讨论募役法之利害时,文彦博奏对:“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反问他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失不便?”文彦博则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史学月刊》202_年第三期17页

材料二 他没有满足平民的平分财产的要求,但下令取消当时所有的公私债务,这样,至少使当时的穷困者不再负担任何债务;同时不仅废除了“债务奴隶”,也禁止今后任何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这就防止了自由公民分化成主奴两个阶级。富人的借贷收不回来,财富当然要“缩水”,但他们已握在自己手中的财富却没有被剥夺,更无肉体被消灭之虞。——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北宋政府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从材料可以判断文彦博对王安石变法执什么态度?共依据又是什么?(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

所采取的措施。(9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题目有误 回顶部

8.(202_年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41题A)(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曾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成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 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在科举方面首先就废除了明法新科。——邓广拓《王安石》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施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由。(8分)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7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题目有误 回顶部

9.(202_年5月厦门双十中学高三热身考试41题A)【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梭伦传》(摘自《希腊罗马名人传》)材料二(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患在治财无其道尔。”„„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市易之法,听人赊贷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保马之法,凡五路义保原养马者,户一匹,以监牧见马给之,或官与其直,使自市,岁一阅其肥瘠,死病者补偿。方田之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一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 请同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挺身而出”后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3分)K^S*5U.C#O%下(3)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经济政策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2分)(4)你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得到哪些启示?(4分)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题目有误 回顶部

10.(202_年9月福建省泉州四校高三联考29题)(15分)材料一: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兼并之家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有人宁愿托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已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在原有的土地上耕种,但要把收获物的一部分交给官绅和豪强之家。

材料二:北宋初期的纳税户,除缴纳赋税之外,还要依其户等到各级政府分轻重不同的差役。因为官绅地主.富商大贾都享有免税特权,各种差役抖落到中小地主和富裕的自耕农身上。请回答:

(1)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3分)这些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4分)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在变法中主要采取了哪两项措施?(4分)

(2)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两项措施在宋代起到了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的作用,你认为应该是指哪两项措施?(4分)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题目有误 回顶部 11.(202_年龙岩市高三第二次质检41题A)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上书:“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 摘引自《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在这个时候雅典人把目光都盯在梭伦身上。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困苦之中。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摘自《希腊罗马名人传·梭伦传》

(1)材料一中,王安石提出“免役之法”的目的是什么?(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项法令产生的影响。(3分)

(2)梭伦与王安石面对的社会问题有何相似性?(2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有何不同?(4分)由此产生了怎样的不同效果?(4分)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题目有误 回顶部 12.(202_年9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摸底28题)(10分)“富强”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认识。(4分)

材料二 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王安石“信用贷款的办法"有哪些?(2分)

(3)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你说明理由。(4分)

答案详解 加入试题篮 收藏 题目有误 回顶部

13.(202_年广东省河源市高三二模)(20分)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材料二(某政治家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 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予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急切的样子)于差役之法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1年或1982年,90%以上的家庭是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到1983年底,甚至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在中国农村消失了,因为几平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农村政策放宽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文选》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内容所产生的积极作用。(7分)

(2)材料二中某政治家认为变法措施中哪一项最重要?“农以去其疾苦”中的“疾苦”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5分)

第四篇:王安石变法答案

高二历史文科《王安石变法》答案 【合作探究】(1)冗官。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国力有所增强,“积弱”现象有所好转。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王安石启用了一大批急功近利的新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自我检测】【必做】(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废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选择题】1-8 BAAABBAA

高二历史文科《王安石变法》答案 【合作探究】(1)冗官。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国力有所增强,“积弱”现象有所好转。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王安石启用了一大批急功近利的新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自我检测】【必做】(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废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选择题】1-8 BAAABBAA

高二历史文科《王安石变法》答案 【合作探究】(1)冗官。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国力有所增强,“积弱”现象有所好转。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王安石启用了一大批急功近利的新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自我检测】【必做】(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废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选择题】1-8 BAAABBAA

高二历史文科《王安石变法》答案 【合作探究】(1)冗官。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国力有所增强,“积弱”现象有所好转。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王安石启用了一大批急功近利的新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自我检测】【必做】(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废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选择题】1-8 BAAABBAA

高二历史文科《王安石变法》答案 【合作探究】(1)冗官。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国力有所增强,“积弱”现象有所好转。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王安石启用了一大批急功近利的新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自我检测】【必做】(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废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选择题】1-8 BAAABBAA

高二历史文科《王安石变法》答案 【合作探究】(1)冗官。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国力有所增强,“积弱”现象有所好转。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王安石启用了一大批急功近利的新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自我检测】【必做】(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废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选择题】1-8 BAAABBAA

第五篇: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问题

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问题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历来就有不少争议,褒贬皆有。49年以后,历史研究要为政治服务,研究之局面为之大变,对王安石的评价因了两个缘故,却是一路的水涨船高,一个是列宁那一句“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有了革命导师的评价在前,对王安石的评价就只能高不能低,否则就是研究者犯了路线方向性错误(不要以为这是我的夸张,当年《毛选》中一句:“中国的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延续了两千多年”就将搞中国史研究中的魏晋封建论者打入冷宫,魏晋封建论者之一尚钺虽然贵为北韩的“国师”,但其研究既犯了路线方向性错误,只得终日沉痛检讨,从此后便被剥夺上课权利,以免其毒害学生),另一因素即为文革中的儒法斗争路线史研究,根据上意,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儒法斗争的历史,法家代表进步、革新,儒家代表落后、保守,王安石主变革,自然是法家代表,于是对其人及变法运动更是不得有丝毫批判。直到78年后,也有学者开始批评变法之缺失,目下学界仍是褒贬不一,本文从史料出发,对王安石变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加以评述,以就正于方家。

一、新法的制定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王安石变法中先后颁行均输、青苗法、农田水利、免役、市易、方田均税(以上诸法是安石用于富国之法)、保甲、保马、将兵(以上为强国之法)等法,可以说,王安石制定新法时希望国富民强,“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但良好的动机未必有好的效果,下面就以青苗、均输、市易、免役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新法为例看看良好动机产生的新法如何扰民乃至害民。

1. 青苗法: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法令规定以常平、广惠各仓储存的钱谷为资本,夏秋之时按户等以不等的数额贷给农户,利息在二分到三分左右,在夏秋收成后随两税缴纳。其目的自然在救农户之急,以达到抑兼并的目的。而不是为公家取利。实际效果如何呢,首先由法令条款本身来看,欧阳修有一段评论:“夏粮钱于春中俵散,尤是青黄不接之时,尚有可说,秋料于五月俵散,正是蚕麦成熟,人户不乏之时,何名济阙,直是放债取利耳。”可谓一针见血。青苗法在执行中问题也不少,如法令规定不许强制,实际上大多强行抑配,王安石自己都说:“抑配诚恐有之。”利息法令规定百分之二十,实际执行中往往超过,王广渊在河北散青苗钱,利息就达百分之三十,而百姓归还时官员还往往以折变之法取利,司马光为陕西路以折变散青苗钱算过一笔账,农民得青苗钱“陈色白米一石,却将来纳新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正是青苗钱有如此弊端,才有“官放息钱也,与原勒抑兼并,济贫乏之意,绝相违戾”的议论,而且这种借贷由官府撑腰,危害尤甚,梁任公在《王安石评传》中亦指出:“盖其初意本欲以裁抑兼并者,而其结果势必至以国家而自为兼并者也。”“若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之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正是有国家机器作后盾,百姓对于所借的青苗钱绝不敢抗拒不还,甚至为还青苗欠债,“乃复举贷于兼并之家,出倍称之息,以偿官逋,”而新法如此扰民,安石却仍不以为然,神宗览阅有关章奏后,十分忧虑,询问王安石的态度,王安石的回答是“祁寒暑雨,民犹怨咨者,岂足顾也。”如此不顾民之疾苦,连神宗也听不下去,说:“岂若并祁寒暑雨之怨亦无邪?”安石为此还很不高兴,退而称病居家了一阵子。

2. 均输、市易法:均输、市易法都强调对商业贸易实施国家垄断,“尽笼诸路杂货,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而且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顺带说一句,王莽搞五均六莞时也是说了类似的话,结果如何不用多说),但实际结果却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市易法之弊,连最初倡行市易法的草泽人魏泽宗都“愤惋自陈,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

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加之执行的变法官员务求政绩,力图通过市易获取更多的收入,多强买强卖,更令市易法之弊害民不浅,如王安石十分信任的吕嘉问提举市易司,收买货物不按立法规定,“务多收息以干赏,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而本务率皆贱买贵卖,重入轻出,广收赢余。”在吕嘉问手中,市易法完全成了“官府而为兼并之事”的工具,由于民怨沸腾,神宗夜降手札,命变法派大将曾布去调查,曾布调查的结果证明情况属实,在报告神宗时曾布明言应废除弊法,而王安石不同意,还一再为吕嘉问辩护,两人为此而闹翻。对于均输、市易法对商人的影响,49年以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史学研究有这么一种观点,即认为均输、市易法更多的打击的是大商人、“兼并之家”,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看看这种说法的可靠性,神宗死后据统计当时商人所欠的市易钱,仅利息即达921万贯,以开封府为例,在免除了商人欠的市易息钱和罚钱之后,还有27155户欠市易本钱237万贯,其中小姓27093户,欠83万贯,欠200贯以下的25353户,共欠46万贯,由这组数据来看,市易法打击了谁,应该比较清楚了。

3. 免役法:宋代原行差役法,弊端百出,尤其是其中的衙前之役,往往搞得充役之民户倾家荡产,时人批评甚多,如韩琦在仁宗年间就上书朝廷,要求罢去衙前之役,神宗初年,“上命众人议役法”当时多数意见都是要改革役法,后来成为王安石死对头的司马光在他上的《衙前札子》中就详陈衙前之弊,强烈要求变革役法,应该说,改革役法,是当时大多数朝臣的意见。但当王安石开始推行免役法之后,又遭到了相当多的朝臣的批评,原因首先要从免役法的法令本身谈起,免役法规定,废除以前按户等轮流服役的制度,改为由政府出钱募人雇役,原来承担服役义务的乡村上三等户和不充役的四五等户和客户,按产业高低,户等高下出钱代役,称为“免役钱”。原来不充役的城市坊郭户和乡村的未成丁户、单丁户、女户和享有特权的官户、寺院户,按同等人户的“免役钱”之半,输“助役钱。”在征收免役助役钱”时,还加收十分之二的免役宽剩钱,以备荒年之用。免役法固然打破了官户、寺院户的特权,但原来由于贫困而免于充役的下等户和客户却严重增加了负担。变法派大将,反对司马光极力的章忄享也承认:免役法中,“言不便者多下等人,”“光所论事亦多过当,唯是称下户原不充役,今来一例纳钱,„„最为论免役纳钱利害要切之言。”而制定免役法时之所以要原不充役的下等户和客户纳钱,原因在于下等户和客户虽然穷困,但户口基数大,纳钱虽不多(较上等户而言),“而户数至广,积少成多,役钱恃此而足。”仅熙宁九年(1076年)的免役钱余额(扣除政府募人雇役的开销)就达3926856贯硕匹两,如此丰厚的收入,再说不为公家得利未免自欺欺人。官府富裕,百姓的负担大大加重了,尤其是本不充役的下户,更是不堪重负,据记载,当时百姓被迫“杀牛卖肉,伐桑薪,”不少地方还出现农民被迫拆屋的现象,而免役法在执行中更是弊端百出,如免役钱之外,还增免役宽剩钱,开始说是以备荒年,实际上年年征收,与常赋无异,规定标准为百分之二十,执行中普遍扩大到百分之四五十,而且免役收入也没有专款专用,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职役考》中有这么一段按语:“盖熙宁之征免役钱也,非专为供乡户募人充役之用而已,官府之需用,吏胥之廪给,皆出于此,„„.是假免役之名以取之,而复他作名色以役之也。”上面最后一句话,说到了免役法推行以后的又一大问题,“庸钱不除,差役依旧。”问题之严重,连神宗皇帝也不好意思了,下诏说:“已令出钱免役,又却令保丁催税,失信于民。”正因为免役法的制定和执行存在如此之多的弊端,许多原来坚决主张改革差役法的官员对免役法批评极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的来说,安石新法立意虽嘉,但制定执行中却是弊端丛生,这种动机与效果的巨大反差,是导致变法屡遭攻讦的重要原因。当然,说新法扰民,并不是对新法一律否定,同前述青苗、均输、市易、免役诸法相比,农田水利、方田均税、将兵等法相对弊端较小而成果较大,如解决兵冗问题,英宗年间全国总兵数为116万2千。至神宗末年,禁厢军约为80万,裁兵三分之一,效果明显。行农田水利法后,不仅原来废弃的一些水利设施被修复,还新增

了不少设施。据《宋会要辑稿》载,从熙宁三年至熙宁九年,各地兴修水利一万七百九十三处,受益农田三十六万多顷,方田均税法虽然在不少地方的执行效果欠佳,对于平均赋役还是起了积极作用。但上述新法的成果既不能抵消也不能掩盖青苗、均输、市易、免役等法扰民害民的事实。

二、变法派成员良莠不齐:

正如王安石在给神宗的奏折中所言:陛下即位以来,所拨用者,多士之小有才而无行义者!时人也有变法派多无耻之徒的说法,求诸史料,变法派中确实有不少无耻小人,比如号称护法善神的吕惠卿,为安石一手提拔,却欲至安石于死地,为了陷害安石,甚至在两人来往书信中捏造安石有“无使上知”之语,意图加给安石欺君的大罪,用心何其毒也。邓绾更是“笑骂任君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的小人,李定之升进,靠的就是违心地讲青苗法便民,因与苏轼不睦(子瞻以为不孝,恶之),就运用捕风捉影、随意栽赃的手法,从苏轼的诗文中发掘其对朝廷不满的证据,列举了四条要苏轼命的罪状,认定东坡“讪上骂下,法所不宥,”结果引发乌台诗案,改变赵宋建国以来不以言罪人之规而兴文字狱,此事连变法派中人都多有不满,章忄享就对神宗说:“仁宗得苏轼,以为一代之宝,如今陛下投之大狱,恐后人言陛下不惜人才,好阿谀之言耳。”退休在南京的王安石听说此事也十分不满,上书神宗:“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乎。”在这件事上,李定以睚眦之怨而欲至东坡于死地,说他是无耻小人,恐怕不枉。至于曾布,宋史将其列入《奸臣传》确实有些冤枉(宋史这方面问题不小,比如奸猾如史弥远竟然不入《奸臣传》),但确也事出有因,哲宗死后无嗣,向太后属意端王赵佶,当时宰相章忄享直言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而时任知枢密院事的曾布却顺着向太后斥责道:“章忄享,听太后处分。”徽宗因而得立,而北宋之亡,徽宗应付重责,高宗时修实录,靖康之耻历历在目,对于拥立徽宗的曾布自然不会说什么好话。还有杨畏,对于变法摇摆不定,人称“杨三变”,臭名昭著。而王安石只要人支持新法便加收用,越级提升,连杨三变也一度加以任用,其用人可谓不明,吕嘉问,观其提举市易司后之所为,足见其是个只顾自己升官不顾民之死活的无耻小人,而变法派中有这么一些货色,新法扰民害民一面被他们发扬光大,老百姓更倒霉了。

三、富国强兵的实际效果:

变法目的为富国强兵,解决财用不匮的问题,但实际结果如何呢,通过各种法令,财富是集中到了政府手中,元佑元年,当时府库所积常平、坊场、免役积剩钱共五千余万贯,实物谷帛复有二千八百万石匹,然而这些财富大多被储存起来(神宗先后建52个库储存变法所得)并未用于解决财用不匮的问题,国家三司财政直至熙宁十年还处于“财货匮乏为甚,计月支给,犹惧不足。”而储存的大量财富却“贯朽不用,利不及物。”这种富国,可谓叹为观止。强兵又如何呢,尽管立了不少新法加强军队,但军队的训练依然问题很大,元丰三年,政府派员检查各路行将兵法的情况,发现“河北十二将军马,多不应格。”江南东路、淮南东路的将兵,武艺生疏,不依原法结队,逐队呼名不相照应。“保甲法推行增加百姓负担,也强化了对百姓的统治,保甲本意为防盗,实际推行中却是“盗贼公行,多保甲也。”河北、陕西、京西的保丁常聚为盗贼,“官军追讨,经历岁月,终不能制。”而对辽和西夏,弱势地位也未改观,熙宁七年,宋辽重订边界,宋弃地七百里于辽。对西夏作战。先小胜而后大败,所得不过米脂等六城,而灵州、永乐两役,死去官军、义保、熟羌60余万。可说是对强兵的极大讽刺。

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