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复习笔记
1.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
2. 学习需要:学习者目前的知识水平与期望达到的学习水平之间的差距。
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3. 认知结构: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数量、清晰度和知识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够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 4. 学习态度如何调查:态度问卷量表、观察、访谈
5. 学习动机: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分类:A.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B。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6. 教学目标: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它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动态性和稳定性并存,层次性和时限性等特点。
7. 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测度功能 8. 编写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cvior)学生能够做什么
C——条件(condition)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n)行为的最低标准
9.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未达到共同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10.要实现有效协作学习,符合的条件:分工合作;各自尽力,密切配合;社会互动,学会沟通;必要指导。11.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 12.我国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个别化学习;小组协作学习13.教学媒体特征:
1)共同特性: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能动性。2)个别特性:表现性、重现性、接触性、参与性、受控性
14、选择教学媒体依据: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对象;依据教学条件
15、选择教学媒体原则:最优决策原则;有效信息原则;优化组合原则
16、教学媒体选择方法: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流程图
17、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认知学习领域:认知、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3)情感学习领域: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比
18、加涅的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19、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五环节教学模式;九段教学策略(加涅);掌握学习模式;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20、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发现学习模式;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自我反馈教学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
21、五环节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22、九段教学策略:引起注意;阐述教学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习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与迁移
23、学习资源:广义的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
分类:专业设计和非专门设计的资源; 依据表现形态的不同分: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24、学习资源的心理学依据:
1)注意:选择性、新异性、简洁性、适中性、期望性 2)知觉:整体性、相对性、对比性 3)记忆:组块性、有限性、4)概念形成:
25、学习内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规定学习内容:
1)范围(知识和能力的广度)2)深度(知识的深浅和能力水平)
3)学习内容组成部分的联系(教学的顺序)
分析方法:归纳分析法、图释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法、使用卡片法、ISM法、综合分析法、知识网络法 26.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与课程论、系统科学与传播理论 27.普通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教学评价 28.概念图:是一种知识结构的表现方式
29.成人学习者特点:学习目的明确、注重教学效率、实践经验丰富、自律性和独立性强、参与教学决策 30.教学目标意义:有利于课程规模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交流沟通 31.教学媒体:在传播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过程中,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32.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33.教学评价功能:诊断、激励、调控、教学、导向、科学
34.教学评价原则:1.评价基准不同分:相对评价、绝对、自身
35.教学系统设计方案的评价可从几方面进行:完整性和规范性、可实施性、创新性 36.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流程图
第二篇:教学系统设计复习笔记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1.教学系统设计(p2)、教学设计过程模式(p19)2.教学系统设计的意义(p7)、学科性质(p9)3.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层次(p10)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p31)、教学目标的功能(p32)2.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的比较
相同点:(1)三个主类领域是一致的。(加涅提出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将学习结果分为认知(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而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这两个分类理论的三个主类领域是一致的,只是言辞表达上的不同。)(2)两种理论在分类的细化都存在层级关系:
布鲁姆整个目标体系的划分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结构;
加涅在认知结果的智力技能分类也是由简单到复杂构成的层级关系。
(3)两个理论在教学设计、媒体选择等方面对教育过程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布卢姆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在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加涅注重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贡献。)不同点:
(1)分类依据与理论不同
a.布卢姆分类法基于生物分类学,以学生的外显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分类的基点。
b.加涅分类法则基于信息传播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从他的“联结 —认知”学习理论出发,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点。(2)结构体系不同
a.布卢姆的分类是一个累积学习的模式,目标由简单到复杂
b.加涅的分类理论从整体上是不具备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仅在“智慧技能”这一主类下各子类之间具具备连续性、层次性、相关性。3.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举例说明)(p41)4.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举例说明)(p45)第三章 学习者特征分析
1.认知结构(p60)、学习动机(P65)、学习风格(68)2.教学中通常分析的学习者特征
学习者一般特征是指对学习者学习有关学科内容产生影响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它们与具体学科内容虽无直接联系,但影响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包括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3.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新特征(p72)第四章 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1.教学模式(p81)、教学策略(p81)2.几种以教为中心教学模式、策略的特点、步骤(如掌握学习、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示范——模仿等)
1掌握教学
步骤:学生定向:教师通过诊断性评价测查学生现有的水平,明确教学的方向,详细说明教学目标或课题。B集体教学:在不影响传统班级集体授课制的前提下,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优良成绩。C形成性测验:教师采用形成性测验了解每个学生的已掌握知识、差距和错误并反馈。D矫正教学:根据形成性测验结果,如果50%以上的学生不能掌握,教师应再次教学。E再次测评:教师对学生进行第二次测试,试题水平与第一次形成性测验是一致的,但指向更明确。特点:(1)不改变学校和班级组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集体教学与个别需要之间的矛盾。(2)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通过形成性测验,可以使学生确认自己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已达到目标的学生,可以产生成功的满足感,更积极地参与下一单元的学习;未达标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有哪些基础知识或能力未能掌握,明确努力方向,进行矫正。)
(3)教师认为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功课的信念,对学生学业成功的期望,对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起促进作用。2.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步骤:
(1)动作定向;
a要对学生解释完成技能的操作原理和程序,以及掌握行为技能的要领; b对学生作形体演示。
(2)参与性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模仿分解动作入手,参与进行尝试性练习。(3)自主练习:学生脱离教师的指导,通过反复练习,使技能熟练掌握。
(4)技能的迁移:在其他学习情景中,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3.九段教学策略 步骤:(1)引起注意;(2)阐述教学目标;(3)刺激回忆;(4)呈现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诱发学习行为;(7)提供反馈;(8)评价表现;(9)促进记忆与迁移。特点:
“九段教学策略”由于有认知学习理论作基础,所以不仅能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4.五环节教学 步骤:
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特点:
优点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能体现“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
缺点是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其学习主动性的发挥。3.4.5.6.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p99)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p103)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步骤(p106)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p114)7.教学模式或策略选择时的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一门课、一个单元的教学往往同时会涉及多个目标,要在教学中适当对不同模式加以组合。
教学内容: a学科特点, 语文、外语等学科宜采用讲授;生物、化学等学科宜讲解与演示结合,音乐、美术等学科宜用练习b在教学进程中的某一阶段,随着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教习过程的复杂性: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活动的认知复杂性是不同的.如果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主要依赖较低复杂性的认知活动,可选择结构严格的教学模式.如果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主要依赖较低复杂性的认知活动,可选择结构严格的教学模式.学习者特点: 教学模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而且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风格、教学时间:每一位教师有自己不同的特长、素养和教学风格.教学时间有一定限制.教学资源、环境等客观条件的要求: 不少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第五章 学习环境设计
1.学习环境(P125)、学习资源(p125)、认知工具(P137)、课堂问题行为(P143)、课堂氛围(p140)2.简述学习环境设计的内容(第五章各小节题目)3.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举例说明)(P130)4.学习资源设计的心理学依据(p134)5.常用的认知工具分类(P137)6.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的主要作用(P138)7.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问题行为及如何调控(P146)第六章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评价
1.教学评价(P157)、一对一评价(P170)、进行中的评价(P174)2.教学系统设计结果评价的内容(P157)3.教学效果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环节158 4.教学系统设计结果形成性评价的一般过程175 第八章 教学系统设计发展的新动向
1.混合式学习的应用阶段:
根据学习方式结合的紧密程度,混合式学习的应用可分为四个阶段: a组合阶段,将不同的学习方式简单组合在一起,这些学习方式没有关联,各自开展,设计上较简单
b集成阶段,尝试建立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连接关系,将在线学习和面授等形式根据学习目标聚合起来,同时制定测评方式
c协同阶段,使学习方式间的组合更为紧密,需要组建学习群体和管理制度,进行学习者学习情况的持续跟踪
d扩展阶段,通过学习方式的混合,达到某种单一的学习方式无法达到的目标,促进学习到工作的转化,提高工作绩效。2.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的实现途径262 3.混沌理论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的启示254 4.教学系统设计发展有哪些新动向
a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 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指能辅助教学设计者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提高教学设计过程、教学开发过程的所有计算机工具。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的产品 :课件,教学设计方案.b从教学系统设计到绩效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应从学校走向企业,扩展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领域,开拓一个崭新的研究与应用领域——企业绩效技术,这是教育技术学科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后的新课题.c学科教学系统设计:
即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向各个学科深入.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应注重学科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这也是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普遍被教师们掌握的一个途径.学科教学设计要以解决学科教学问题为导向,其实质就是设计促进学习者学习与发展的学习环境
d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 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化教学系统设计是教学系统设计研究的一个具体领域,这个具体领域是教学系统设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应用的驱动下而产生的,实际上就是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设计.5.绩效技术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启示
a树立绩效观念:成本—效益问题是绩效技术所关注的重要因素。在教育应用情境中,学校教育和教学同样也是要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的。
b重视前端分析:绩效技术的前端分析为关注教学与学习问题的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c开拓问题解决思路:绩效技术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对绩效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最合适、最经济、最及时的解决方案.绩效技术灵活多样的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有助于以关注教与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工作者开拓问题解决的思路.
第三篇: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复习笔记
概论
一、基本概念
数据:是指对某一目标定性、定量描述的原始数据。包括数值,字符,图像,图形,视频等,在计算机中数据按符号进行存储和处理。
信息:狭义的信息指两次不定性之差,即人们在获取信息前后对事物认识的差别;广义的信息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切有用的信息或知识,是表征事物性质、特征和状态的一种普遍形式。
信息和数据不可分离。信息是数据的内涵,而数据是信息的一种表达方式,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数据在得到解释后才能成为信息。
系统: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不仅指计算机信息系统,而且还包括其他系统,比如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系统。
信息系统:是指具有处理、管理和分析数据能力,能够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系统,信息系统不一定是计算机信息系统。
GIS显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的类型:工具型(GIS开发平台,供其它系统调用或二次开发)、应用型(专题GIS和区域GIS)、大众型GIS.GIS的设计方法原型化(优:需求表示清楚,用户满意度较高;降低开始风险和开发成本;缺:不适合开发大型的信息系统;系统难于维护;带有一定盲目性)、面向对象(优:加强了对问题域和系统责任的理解;改进了与分析有关的各类人员的交流;对需求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贯穿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一致性、实用性;有利于用户参与。缺:需要一定的软件支持环境;不太适应大型的mis开发)、结构化程序设计(优:组成清晰,层次分明,便于调试和修改,是系统研制较为理想的工具;缺:结构化分析不适合需求经常改变的系统,因此结构化分析的前提是:面临静态需求)
GIS二次开发模式自、委、联,开发方式:独、宿、集。
GIS设计内容系统总体设计、数据模型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功能设计、应用模型设计、输入/输出设计
GIS设计过程系统分析{需求分析(需求调查[用户情况、数据源、数据评价,方式:面谈、电话访谈、现场参加、调查问卷、索取资料、GIS专题报告等]、需求分析、需求文档编写[包括表和清单])、可行性分析(经济因素[效益分析、经费问题]、技术因素[技术水平]、社会因素[有关部门和用户的支持程度])、进度预测}、系统设计、系统实施、运行维护
第二章 GIS系统分析
需求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系统分析工具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的内容: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外部实体。
功能:①给管理者和用户提供关于可利用数据的线索;②为系统分析人员提供数据是否存在的信息;③为编程工作提供数据格式及数据位置。
第三章 应用型GIS总体设计
系统设计过程中确定目标的原则:针对性;实用性;预见性;先进性。
系统总体设计的原则:完备性、标准化、系统性、兼容性、通用性、可靠性、实用性、可扩充性。系统组网方案:B/S模式(浏览器/服务器)、C/S(客户/服务器)模式、混合模式。C/S:系统维护要求高、操作复杂;对网络要求高。B/S:胖服务器、瘦客户端。(表示层、应用层、数据层)。目前一般都采用以B/S为主,C/S为辅的网络结构模式。
地理编码:在地理数据分类基础上,以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的代码来唯一地标识地理实体的类型,这种代码是表征客观事物的一个或一组有序的符号。编码就是用数字或字母代表事物。
编码的功能(作用):鉴别功能;分类;排序;专用含义。
编码类型:数字型、字母型、数字字母型。
编码的种类:顺序码、层次码、矩阵码、自检码、系列顺序码、助记码、特征组合码、混合码 编码的原则:唯一性、合理性、可扩充性、简单性、适用性、规范性、系统性
层次码:以分类对象的从属层次关系为排列顺序的一种编码
•编码分若干层,与对象的分类层次对应,左端为高位层次编码,右端为低位层次编码 •每层编码可采用顺序码或系列顺序码
•大类码*小类码*一级编码***二级编码*识别位*
•前4类码分别用数字顺序排列。识别位由用户自行定义,以便于扩充
顺序码:主要由按顺序排列的数字组成,有时也由按顺序排列的字母组成。
•只代表对象名称,代表描述对象属性在整个属性系列中的顺序,不提供对象其他信息。•顺序码要求长度统一,编码时应事先估计可能出现的最大长度,然后确定编码的位数 •优点:易添加,编码简短,使用方便,易于管理;缺点:没有给出对象的其他信息。用户界面设计原则:
1.在同一用户界面中,所有的菜单选择、命令输入、数据显示和其他功能应保持分割的一致性;
2.对所有可能造成损害的动作,坚持要求用户确认。对用户出错采取宽容的态度;
3.人机界面应该能对用户的决定做出及时的响应,最大可能减少击键次数、缩短鼠标移动距离;
4.人机界面应提供上下文敏感的求助系统;
5.合理划分并高效使用显示屏;
6.保证信息的显示方式和数据输入方式的协调一致。
用户界面只要考虑因素:标准化程度、运用性和协调性、应用条件、性价比
友好界面特征:操作简单、易学,易掌握,界面美观,快速反应,响应合理,用词语义一致。GIS应用模型根据具体的应用目标和问题,借助于GIS自身的技术优势,使观念世界中形成的概念模型,具体化为信息世界中可操作的机理和过程。
GIS应用模型设计
第四章 应用型GIS详细设计
功能设计的主要任务:根据系统研制的目的来规划系统的规模和确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并说明它们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以及确定系统的硬件配置,规定系统采用的技术规范,保证系统总体目标的实现。
功能设计的原则:功能结构的合理性;功能结构的完备性;系统各功能的独立性;功能模块的可靠性;功能模块操作的简便性。
一个优化的应用型GIS必须具有运行效率高、控制性能好和可变性强等特点,故目前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模块化的结构设计方法。
GIS功能模块数据输入、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输出五大功能模块。空间数据库:包括图形数据库(功能有:图形输入,输出、图形转换,操作,编辑,处理、空间分析8个)和属性数据库(数据结构操作,属性数据输入,数据库操作,属性查询,输出方式)。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把现实世界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应用处理和数据抽象成一个数据库的具体机构的过程。数据库设计目标满足用户要求,良好的数据库性能,对现实世界模拟的精确程度,能被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接受。
数据库设计原则
1.组织有序、层次分明:系统对空间数据的存取访问及空间分析模型的建立,均要求对系统设计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制定合理的组织、管理方法。
2.最小冗余度原则:数据尽可能不要重复,减少数据存储的冗余量,节约存储空间。
3.具有足够的数据吞吐量:GIS处理的问题复杂,不仅数据源丰富多样,而且数据量大,因此要求设计者应能有效的掌握计算机内存的实用技术、节约内存,最大限度地扩展数据存
储空间。
4.数据独立性原则:数据应尽可能的独立于应用程序,独立性分为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逻辑独立性是指用户数据对立与数据结构,物理独立性是指用户数据对立与物理设备。
5.标准化、规范化原则:要合理规定数据库的名称,提供稳定的空间数据结构,对实体进行正确的分类和编码。
6.可扩展原则:数据库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是分期分批建设的,因此需要考虑与未来的接口问题。
7.数据可靠性、安全性与完整性原则:数据的安全性是指:系统对数据的保护能力,防止非法使用造成数据破坏;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数据库设计过程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实施
第六章 GIS实施与维护
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是程序编制与调试、数据准备于数据库建立、运行环境的建立于调试,此外还包括人员技术培训等。
① 硬件准备:包括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存储设备、辅助设备 通信设备等 辅助设备、通信设备等。
② 软件准备: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编译系统以及应用程序
③ 人员培训:主要指用户的培训,用户包括主管人员和业务人员
④ 数据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录入是一项烦琐且劳动量大的工作。
⑤ 系统安装与调试:主要包括系统软、硬件的综合调试
程序编写工作的实施程序编写工作是为各个模块编写程序,它是系统实施阶段的核心工作
1.程序语言的选择原则(程序语言的选择应考虑的几点):考虑编程的效率及代码的可读性;考虑编码和维护成本;系统的兼容性、移植性等;考虑要符合详细设计的思想;程序设计语言应是一种通用语言;可以针对特定的模块采用混合编程;根据系统开发的不同规模,选择合适的高级语言;根据不同的开发平台和使用平台,选择不同的语言
2.编程风格:应层次清晰、结构分明、易读好懂,要求程序员遵循一定的编程规则,即编程的风格 公认的良好编程风格:在适当的位置应该加入必要的注释,即程序内部的文档;(具体:注释必须与程序保持一致;注释应提供从程序本身难以得到的信息;注释应对程序段作注释,而不是对每个语句做注释);数据说明应以方便阅读、理解、查找和维护为目的;语句书写应有层次感,便于理解;程序组织应具有固定的层次;数据输入应进行完整性检查,格式力求统一、简单;对输出的结果应采用良好的格式,并加以必要的说明。
3.编程需顾及的其他因素
运算速度;对硬、软件环境的依赖程度,对计算机内存的要求;算法的复杂程度;程序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程序调试代价低;程序便于修改和维护
空间数据库建库
一般要经过数据准备和预处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数据库建立等步骤。
1.数据准备
① 数据源的选择:一个应用型GIS系统的开发,其数据库开发的造价占到整个系统造价的70% ~ 80%。应用型GIS的数据源,一是要求可靠,二是要求具备更新能力。
② 数据采集存储原则:一般只采集存储基本的原始数据,不存储派生的数据,根据应用的频率,实现最少的冗余度。分类分级应采用或参照国际标准或国家主管权威部门的划分。数据采集的工作内容:
数据采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将现有的地图、外业观测成果、航空相片、遥感影像数据、文本资料等转换成GIS可以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形式。
空间数据获取通常有4中种途径:
利用扫描数字化地图进行空间数据自动或半自动采集;利用遥感影像提取空间数据来建立数据;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和测量仪器进行外业数据采集;利用空间数据编辑处理功能以人机交
互方式采集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的编辑:数据采集、录入完成后,对其进行必要的编辑处理,以保证数据符合建库技术要求。
a.数据检查与编辑:分幅数字化完成后,对完成的图幅进行检查,及时编辑改正图形要素和注记中发现的错误。
b.误差校正:空间实体都具有唯一的空间位置,但在图件数字化输入的过程中,通常由于操作误差、数字化精度、图纸变形等因素,输入的图形与实际图形所在的位置之间往往有偏差,即存在误差。
c.投影变换:需要进行地图投影变换,将不同坐标系的数据转换到同一坐标系下同一比例尺的数据,即将所有图幅统一到系统所采用的某种地图投影。
d.拓扑关系生成:矢量化后的各图层,可以利用GIS软件提供的功能建立拓扑关系,在建拓扑关系时会发现图形数据错误,这时要进行编辑、修改,再重新建立拓扑关系。
e.图幅拼接:如果工作区由多幅图构成,还要对各相邻图幅分层进行拼接;图幅拼接的目的是保持图面数据的连续性。
f.图面整饰:在每一图幅数字化完成后,或工作区各图幅分层拼接之后,要将图面标注内容添加到图面上;要按有关图例符号标准和用色标准,对相应点、线、面图元的线型、符号、颜色进行设置和定义,在对图名、图例、比例尺及其图面内容进行整饰后,才可输出图件成果。程序的调试概述:1.可以保证新系统运行的正确性和有效性;2.将一切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错误尽量消灭在运行之前;3.系统调试实现应拟定一份方案;4.确定调试步骤,可提高效率,缩短周期,降低费用。
系统调试主要内容:(即错误的诊断和改正错误)
¾ 选取足够的测试数据对程序进行试验,记录发生的错误
¾ 定位程序中错误的位置,即确定是哪个模块内部发生了错误或模块间调用的错误 ¾ 通过研究程序源代码,找出故障原因并改正错误
系统维护:为了应对系统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各种变化,保证系统正常工作采取的一切修改。系统维护的内容:
①程序的维护(在系统维护阶段,会有一部分程序需要改动;或者环境发生变化,部分程序需要修改。)②数据文件的维护(业务发生了变化,需要建立新的数据文件,或者要对现有数据文件的结构、内容进行修改。)
③ 代码的维护(随着环境的变化,旧的代码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造,制定新的代码或修改旧的代码的体系。)
④ 机器、设备的维护(主要包括机器 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系统维护的类型
① 改正性维护:改进性维护是指由于发现系统中的错误而引起的维护改造,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诊断问题与修正错误。(17%-20%)
② 适应性维护:适应性维护是指为了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增加或修改系统部分功能的维护工作。(18%-25%)
③ 完善性维护:完善性维护是指为了改善系统功能或应用户的需要而增加新的功能的维护工作(重要工作,50%-66%)
④ 预防性维护:这是主动性的预防措施。目前尚能正常运行,但可能要发生变化的部分进行维护,以适应将来的修改或调整(4%)
第七章 GIS测试与评价
GIS软件测试原则
1.所有的测试都应追溯到GIS用户的需求
2.在需求分析阶段又应该制定测试计划
3.充分注意测试中的群集现象
4.应从“小规模”开始,逐步转向“大规模”
5.测试之前应当根据测试的要求选择在测试过程中使用的测试用例
6.牢记群举测试是不可能
7.应该有独立的第三方进行测试
8.测试用例应包括:输入数据和预期的输出结果
9.不仅要选用合理的暑热数据作为测试用例,而且应该用不合逻辑的输入数据作为测试用例
10.既要检查程序是否完成它应做工作,又要检查他是否做了不应该做的11.测试用例应长期保留,直至这个程序被抛弃
GIS软件测试任务1.预防软件发生错误;2.发现改正程序错误;3.提供错误诊断
GIS测试方法1.单元测试(涉及模块接口、局部数据结构、重要的执行路径、错误处理、边界(驱动模块(模拟被测模块的上级调用模块)和桩模块(代替被测模块所调用的模块))等);
2.集成测试(联合测试)(重点在于检查模块之间接口的有关问题。);3.确认测试(验收测试);4系统测试
GIS软件测试策略白盒测试—基于程序的结构测试(用来检测软件产品内部动作是否按照规格说明规定正常进行,每种内部在操作是否符合设计规格要求)和黑盒测试—基于规范的功能测试(主要关注被测软件功能实现而不是内部逻辑)
软件测试工具白盒测试、功能测试、负载压力测试工具、测试管理工具(贯穿整个生命周期)GIS软件评价是指对所建立系统的性能进行考察、分析和评判,判断其是否达到系统设计所预定的效果。评价指标包括:性能指标、经济指标和管理指标等各个方面,最后还应就评价结构形成系统评价报告。
第八章 GIS质量管理和项目工程
GIS项目进度安排表的制定办法:甘特图法、里程碑表示法、直方图法、关键路径法、计算评审技术、墙纸法。
GIS质量管理指标1.可用性,包括目的性、操作性及性能;2正确性,包括可靠性、准确性、保密性和可恢复性;3适用性:包括可维护性、扩展性、兼容性、可移植性及连接线。ISO 9000 质量体系标准内容:
ISO 9000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规定的导则;
ISO 9001 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中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 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中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 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测试中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 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导则
CMM:CMM是指“能力成熟度模型”,是对软件组织定义、实施、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实践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CMM分为五个等级:一级为初始级,二级为可重复级,三级为已定义级,四级为已管理级,五级为优化级。
第九章 GIS标准化
GIS标准化的作用促进空间数据的使用及交换
数据质量、数据库设计要求标准化、数据档案、数据格式、数据的可视化、数据产品的测评 2 促进地理信息共享
面向地理系统过程语义的数据共享的概念模型、地理数据的技术标准、数据安全技术、数据互操作性(数据的互操作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在不同GIS数据库之间数据的自由传输;以及不同用户可以自由操作使用同一数据集并不会发生错误。)
OGC:开放地理空间信息联盟,非营利性国际组织。
CEN/TC 287: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地理信息技术委员会
FGDC: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
第四篇:《普通心理学》复习笔记
普通心理学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7,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8,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
1,学科分类中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及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2,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人的心理的发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心理学还研究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总之,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心理学处在中间位置,因而叫做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
9,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观察法的缺陷:
1,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
2,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3,由于未对条件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的研究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4,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影响。
(二)心理测验法。
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量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测验的效度。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
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智力或性格了解的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说完善。另一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三)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但是缺点是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它消除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控制的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实验法是包含着一系列的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有些变量是由试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叫自变量和独立变量。还有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叫因变量。
(四)个案法。
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10,现代心理学的历史背景事件:
1,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2,唯理论-著名代表是法国哲学家让内?笛卡儿。
3,经验主义起源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经验主义先驱)和洛克(奠基人)。
4,英国经验主义形成联想主义,代表人物是詹姆士?穆勒、约翰?穆勒、培因。
5,近代哲学思潮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实验生理学是现代心理学实验方法的直接来源。
6,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看成是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11,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
『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德国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经验分为感觉、意想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研究方法强调内省法。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的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推动向实际生活的发展。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特点: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2,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科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他们重视心理学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很重要。
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整体”。
『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的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12,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2,行为主义研究
3,心理分析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一书。
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13,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1,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1917年,标志就是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2,1920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3,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成立。
4,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被正式接纳加入世界心理学联合会。
附录: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脑的进化:
1,神经系统的发生: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变形虫)——没有专门的神经系统、感受器官和效应器官。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蜇,水母)――有了专门接受刺激的特殊细胞,形成了专门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同时出现了协调身体的神经系统,组成了网状神经系统。水螅已经具有了高等动物的反射弧的雏形,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最初形态。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蚯蚓-出现了神经节,头部神经节发达,称为发头现象。发头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蚯蚓的神经系统是链索状的,称为链状神经系统。昆虫-形成了三个大的神经节:头部、胸部和腹部。它们的神经系统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3,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体内背侧有一条脊柱骨,称脊椎。脊椎动物是管状神经系统且其神经组织是空心的。管状神经系统的前端膨大部分形成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延脑、小脑)。爬行动物出现了大脑皮层。
4,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哺乳动物-(啮齿类、食肉类、灵长类)。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脑的各部位的机能也日趋分化。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
2,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得进化: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脑指数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皮层指数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脑的功能区
3,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有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最外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细胞质有神经原纤维、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等。其中神经原纤维和尼氏体是神经元特有的结构。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较长,包含平行排列的神经原纤维。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去,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神经元按突起的数目分为: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按功能分为:内导神经(感觉神经)、外导神经(运动神经)、中间神经。
2,胶质细胞——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1,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并恢复受损的细胞;2,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3,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4,神经冲动的传递
1,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细胞间传导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反射弧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5,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有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1,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
A,脊神经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有脊髓前根和后根的神经纤维混合组成。脊髓前根纤维属运动性,后根纤维属感觉性。混合后的脊神经是运动兼感觉的。
B,脑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C,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使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副交感神经起着平衡作用,抑制体内器官的过渡兴奋。
2,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A,脊髓。作用:1,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2,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B,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延脑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作用: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叫“生命中枢”。
桥脑在延脑上方,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必经之路,它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中脑位于丘脑底部,小脑、桥脑之间。
C,间脑: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所有来自外界感觉器官的输入信息通过丘脑导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的感觉。对控制睡眠和觉醒有重要意义。
下丘脑-调节“植物性神经”,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
D,小脑:有小脑皮层和髓质。作用: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E,边缘系统:有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关,还与记忆有关。
6,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1,大脑的结构:三大沟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四大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大脑半球的表面有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覆盖,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还有横行联系的胼胝(Pian
Zhi)体。
2,大脑的分区和机能:布鲁德曼的皮层分区。分成初级感觉区、初级运动区、言语区、联合区。
A,初级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视觉区-第17区,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听觉区-第41,42区,产生初级听觉。机体感觉区-第1,2,3区。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关系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
B,初级运动区:-第4区,称运动区。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C,言语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其中有一个言语运动区觉布洛卡区,即布鲁德曼的第44、45区。这个区域损坏会发生运动失语症;威尔尼克区是一个言语听觉中枢,损伤将会引起听觉失语症。
D,联合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
大脑的左右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则主要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7,脑功能学说
1,定位说:
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
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并且控制是在左半球。
功能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
2,整体说:
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3,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技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动力系统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第三机能系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4,模块说:
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重要理论。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
8,内分泌腺分类和机能
1,腺体-分外分泌腺(有管分泌腺)如:汗腺和胃腺;和内分泌腺(无管分泌腺)如内分泌物和荷尔蒙。
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可以决定:1,身体的发育;2,一般的新陈代谢;3,心理发展;4,第二性征的发展;5,情绪行为;6,有机体的化学成分。
2,内分泌腺分类和机能:科学家发现共有27种内分泌腺。
1,甲状腺-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2,副甲状腺-保持血液和细胞内钙的浓度有重要作用。
3,肾上腺-维持体内钙离子及水分的正常含量
4,脑垂体-分泌促腺激素,控制多种不同的内分泌腺,因而称为“主腺”。
5,性腺-分泌性激素和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附录:名词解释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3,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电位。
4,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动作电位。
5,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是神经-体液调节。
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
第三章
感觉
1,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和一切心理现象一样,具有反射的性质。感觉不仅包含了感受器的活动,还包含了效应器的活动。
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苹果是圆的;远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如从侧面看苹果。
2,感觉的编码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2,德国生理学家缪斯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它否定了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
3,感觉编码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和模式理论,A,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B,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A,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A,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B,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韦伯定律:K=△I
/
I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
4,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感觉强度与感觉大小存在两种关系: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1,对数定律
P=K
logI
P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为指的是刺激量。
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注意: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2,乘方定律
P=K
In
P为感觉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实验的常定特征。
公式表明知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4,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光刺激于人眼所产生的。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是网膜(感光)和视神经内段。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是屈光介质。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由外层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间的双极细胞;内层的神经节细胞。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同点:
1,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棒状一个是椎状。
2,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16o-20o度处最多。在网膜的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3,功能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5,视觉的基本现象:
视觉的基本现象有:明度、颜色、视觉中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
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6,视觉的一些现象:
1,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2,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3,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4,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5,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
6,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7,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8,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7,听觉基本现象:
1,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它与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在1000赫兹以上,频率与音调几乎是线性的,音调的上升低于频率的上升;但在1000赫兹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2,音响和频率的关系: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6赫兹-20000赫兹,其中1000赫兹-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4,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8,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9,其他感觉
1,肤觉:触觉、冷觉、温觉、痛觉。
2,嗅觉和味觉
3,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附录:名词解释
1,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2,差别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例。
3,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4,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这种现象就叫普肯耶现象。
5,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6,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就叫后像。
7,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8,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9,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第四章
知觉
1,知觉中的数据驱动和概念驱动理论
数据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直接依赖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
概念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2,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我们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系,人们在知觉物体时,似乎不自觉的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的大小=网膜投影的大小*物体与眼睛的距离。这就是大小-距离的不变假设。
3,错觉理论
1,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有些实验证明了眼动不是造成错觉的真正原因)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该理论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可以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
附录
名词解释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3,整体优先-整体水平的加工优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内温的整体反应和局部反应实验)。
4,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5,视觉线索-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面条件的信息。(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
6,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
7,错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8,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1,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4,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1,认知资源理论: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注意可以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2,双加工理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并且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可能转变为自动加工。
附录
名词解释
1,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2,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3,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4,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事先有一定的目的、但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第六章
记忆
1,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记忆是一个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3,SPI理论:功能模块。SPI是串行、并行、独立的缩写。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
4,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这改变包括相邻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增加和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数量的增加;长时程增强作用对长时记忆有重要意义;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认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是记忆的化学分子载体。并且激素能够影响记忆的保持。
5,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它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图象记忆是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斯伯林的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2,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它最大特点是其保持的容量是有限的。(大约5-9个单位),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得到加工而进入长时记忆;来自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可以进入短时记忆,并得到进一步加工。复述是短时记忆的存储信息的方法,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发生遗忘。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其他信息的干扰引起的。
3,长时记忆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和自身的全部知识经验。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没有限制,良好的编码能够改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保持和提取。
1,长时记忆保持所需条件是:A,组织有效的复习。与遗忘斗争的首要条件是组织记后的复习,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因此我们要复习要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B,利用外部记忆手段。C,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2,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提出了艾宾浩斯曲线。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了最主要的时间因素以外还有: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的程度;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如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4,识记者的态度。
3,遗忘的原因,有四种不同的看法:1,衰退法;2,干扰法;3,压抑法;4,提取失败。
6,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
1,加工深度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加工深度不影响内隐记忆;但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的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会随着记忆的项目的增多而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则不然。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内隐记忆则不同。
附录
名词解释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短暂的时间。(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3,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的保持量要高,这就是记忆恢复。
4,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5,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6,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7,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外显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第七章
思维
1,思维的特征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2,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是: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2,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3,想象的功能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想象的功能有:
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4,想象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4,想象的过程和种类
1,想象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它的综合有一下几种形式: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2,想象的种类按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现象是一种没有目的、不自觉的产生地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它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附: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理想是当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未来时的想象。幻想和理想都是指向于未来,与人的愿望相联系。但是,幻想不一定以客观规律作依据,因而不一定具有实现的可能;而理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空想是一种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想象。
5,思维的脑机制
思维是整个脑的功能,特别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额叶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大脑半球左侧颞叶和顶-枕叶与思维也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大脑右半球在推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6,概念结构理论
概念结构的理论主要有层次网络理论、特征表理论和原型理论。
1,层次网络理论。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概括的水平越高。
2,特征表理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3,原型理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原型是指最能代表该概念范畴的成员。
7,概念形成的途径和策略
1,概念的形成有两种学说。假设检验说认为,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而内隐学说则认为,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
2,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采用四种策略:保守性聚焦、冒险性聚焦、同时性扫描和继时性扫描。
8,推理
1,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关于三段论推理出现不正确的结论的解释有:
1,武德沃斯认为前提出现形式所造成的气氛是造成推理错误的原因,这就是气氛效应。
2,查普曼认为人们错误的解释了前提才造成推理错误。
3,约翰逊-莱尔德认为推理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倾向于在前提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心理模型,而忽略创建其他可能的心理模型造成。
2,线性推理。又叫关系推理。认为所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关系。其中休腾洛切尔认为推理的前提是以表象的方式复现在人脑中;克拉克认为推理的前提是由命题来表征的。
3,条件推理。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人们在条件推理中,存在着一种对规则进行证实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证实倾向是由于材料的抽象性、人工性导致的。
9,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采用算法策略可以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却需要大量的尝试。
2,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这种方法比较省力。它有以下几种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目标;2,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0,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一种好的策略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
2,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各个领域的专家就具备这种能力。专家和新手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的数量和知识的组织方式上的不同。
3,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有:1,知识表征的方式;2,定势;3,功能固着;4,动机;5,情绪;6,人际关系。
11,创造性的心理成分、测量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包括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和远距离联想能力以及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人格因素。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且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辐合思维也是创造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2,吉尔福特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酝酿和社会因素。
附录
名词解释
1,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2,思维操作-也就是思维过程。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3,辐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者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维。
4,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5,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由于概念抽象概括的程度不同,所以它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6,推理-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7,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机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8,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9,创造性-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第八章
语言
1,语言特点:
语言的特性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
语言的结构:音位、语素、词、句子。
语言的种类: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内部语言。
2,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
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语言的表征具有层次性。
语言加工:就是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语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加工和受控制加工,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模块化加工和交互作用式加工。
3,语言的生理机制:
1,语言的发音机制: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
2,语言活动的中枢机制: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角回。
1,布洛卡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通常称为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
2,威尔尼克区病变会引起接受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切断或损伤威尔尼克区与布洛卡区联系起来的神经纤维束-弓形束,也将产生同样的效果。
3,角回实现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转换。角回损伤将会引起语义性失语症。
3,语言在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割裂脑的研究),研究证实语言活动主要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但大脑右半球在语言理解中也有重要作用。
4,语音知觉
1,语音的物理性质:音调、音强、音长与音色。
2,音位是在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分元音和辅音。研究音位的区别特征有助于解释人对语音的感知。影响语音知觉的各种因素有: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句法、语义的作用。
3,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单词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规则、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字形结构、字词的使用频率、语音的作用、语境的作用、语义的作用。
4,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句子的类型、词序、语境、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5,影响话语理解的因素:推理、语境、图示作用。
5,语言的产生
1,语言的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或写出来,他包括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语言产生的单位主要有:音素、音节、语素、词、短语、句子。
2,语言产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附录
名词解释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2,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3,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词汇的理解也称为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4,图示-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5,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第三编——行为调节和控制
第九章
动机
1,动机功能
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2,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3,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4,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理想。
5,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
一度在动机心理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2,动机的驱力理论。认为: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
3,动机的唤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它提出了三个原理: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2,简化原理;3,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4,动机的诱因理论。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5,动机的认知理论。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1,期待价值理论。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动机归因理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
3,自我功效论。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成就目标理论。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6,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有:饥饿、渴、性、睡眠。社会性动机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2,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分: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3,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4,根据动机的来源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7,增强挫折承受力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景
3,总结经验教训
4,调节抱负水平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8,意志的品质
1,独立性
2,果断性
3,坚定性
4,自制力
附录
名词解释
1,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2,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3,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4,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5,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力。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思想或知识的正确性,并调节控制自己行动的人格倾向性。
理想-是个体对未来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6,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7,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第十章
情绪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
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3,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5,情绪理论
1,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坎农-巴德学说』
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2,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3,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P381
6,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可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增强调节;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情绪调节主要发生在生理、情绪体验、表情动作、认知和人际等方面,与人的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附录
名词解释
1,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应激。
2,表情-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包括面部、体态、手势及言语的变化,统称为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3,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第四编——人的心理特性
第十一章
能力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密切的关系。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也是知识、技能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2,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能力的因素说
1,独立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不同的能力和不同的因素是彼此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的发展。
2,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强调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的区别,把他们绝对对立起来,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3,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能力由七种因素组成。如: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4,能力的结构理论
1,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纬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
2,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英国心理学家卓南继承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能力层次结构理论。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5,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这种理论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他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且是由某些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的。
1,智力三元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力由三个方面构成: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2,智力PASS模型。PASS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其中注意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6,智商
智商的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提出。智商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来表示。智商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来的分数,它代表了个体的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有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1,比率智商。智商(IQ)=智龄/实龄
×
2,离差智商。智商(IQ)=100+15Z
Z=X-X-
/SD
SD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7,智力测验的标准化问题
智力测验是衡量人的智力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工具。编制标准化智力测验要经过标准化的过程,建立常模,并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1,标准化与常模。
1,按照测验的性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验题目。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被试,确定标准化样本。
3,施测程序标准化。测验的施测和评分都有统一的标准。
4,统计结果,建立常模。
2,信度。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3,效度。指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即测验的有效性。
8,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1,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影响
2,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环境和教育影响
3,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实践活动影响
4,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最后,能力的发展还依赖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附录
名词解释
1,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2,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
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3,情绪智力-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4,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产生举足轻重影响的能力。它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
5,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
第十二章
人格
1,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2,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3,人格理论-特质论
人格特质理论是个体间人格差异的指标,可以通过心理测量来确定。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体特质以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概括的特质,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
3,次要特质是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B,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在根源特质中可以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体质特质是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定;而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决定。
C,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能力特质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3,『现代人格特质理论』
现代人格特质理论主要有:三因素模型、五因素模型、七因素模型。
1,三因素模型。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法提出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外顷性、神经质、精神质。外顷性表现内外顷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2,五因素模型。塔佩斯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开放性、责任心、外顷性、宜人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
3,七因素模型。特里根用不同的选词原则获得七个因素。正情绪性、负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
4,人格理论-类型理论
类型论是群体间人格差异的描述指标。可通过人的行为直接观察到。
1,单一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提出的T型人格就是单一型人格理论。
2,对立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纬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主要有:A-B型人格和内-外型人格。
3,多元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有:气质类型学说、性格类型学说、阴阳五行说。气质类型学说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性格类型学说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宗教型。
5,认知风格于认知能力的差别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的方式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差别是:
1,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风格是指认知方式。
2,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行为;而风格是指人们的典型行为。
3,能力是一种单极变量,由高低或好坏之分;而风格是指一种双极或多极变量。无高低与好坏之分。
6,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的方法很多。典型的有: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情景测验、自我概念测验。
1,自陈量表法。让被试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2,投射测验。有罗夏克墨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3,情景测验。性格教育测验和情景压力测验。
4,自我概念测验。形容词列表法、Q分类法。
附录
名词解释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3,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4,态度-是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他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
5,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6,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第五编——活动与发展(只有学习一章)
第十三章
学习
1,学习的含义
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其含义是:
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2,学习的分类
1,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为学习的层次理论。他把学习分为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加涅认为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五种结果是: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2,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他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3,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条件联系上的复合行为。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理论又可称为“刺激-反应”理论。其代表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桑代克、斯金纳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作用:
【1,无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导致的不需要学习的自然的生理反应。】
【2,条件反射:由外界环境刺激(中性刺激或无关刺激)导致的反应,是一种习得反应。】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或相继出现。条件刺激通过这一方式与无条件反应建立暂时联系,从而形成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有: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二级条件作用。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
【有机体为了获得某种结果而主动地作出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是有机体主动发出的,而不是由于刺激被动引起的。】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并保留正确的尝试,摒弃错误的尝试,从而完成学习过程。桑代克还提出了学习的“效果率”,即学习的形成受到学习行为结果的影响。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存在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类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反应称应答性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作用类似;另一类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它不是由刺激引发的,而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行为的结果-强化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行为带来令人愉快的结果。而负强化是行为使得某种令人厌恶的刺激强化。两种强化都会促进增加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通过对强化进程不同安排,可以精确的控制学习行为。除了强化外,行为还可以带来令人不快的结果,这叫作惩罚。惩罚将减低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4,学习的认知理论
1,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强调学习是一种完整的过程,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成而实现的。顿悟的出现依赖于情景;顿悟产生后,可以重复出现,在一种情景中产生的顿悟可以迁移到新的场合。
2,托尔曼的认知地图与潜在学习。强调刺激-反应的中介变量。认知就是行为的中介变量。所以托尔曼的行为主义称为“认知-行为”主义。一个完整的行为应包括三个方面:1,由外部环境或内部生理状态所激发;2,经过某些中介变量;3,由此表现出的行为和反应。通过位置学习和潜在学习证实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须的。学习不仅需要知识,而且要有目标。
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相对,它强调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没有意义,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而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不仅决定于事物本身,而且决定于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的人由于已有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建构主义由激进建构主义和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
5,动作技能
1,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动作技能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2,动作技能是由个别动作构成的系统,它是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动作技能有几个形成阶段: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6,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
2,动作反馈有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
3,动作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增加。
4,建立起协调的运动模式。
7,练习的作用和练习进程的特点
1,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练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技能的进步与完善;它包括加快技能完成的时间,改善技能的精确度和使动作间建立更完善的协调。
2,练习进程的特点:
A,练习成绩随练习的进程而逐步的提高。
B,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现象。
C,练习进程是不均匀的。
D,练习中存在个别差异。
8,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
1,确定练习的目标
2,灵活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4,练习中必须有反馈。
5,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人对活动的态度和人在练习时的情绪状态。
附录
名词解释
1,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意义学习-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也就是说,要在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3,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它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而且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
4,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5,练习曲线-是用图解的形式来表现练习期间动作学习效率的变化。
6,高原现象-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
7,知识迁移-人们在一种情景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
202_年心理学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_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强调心理学不应该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是()
A.构造主义
B.机能主义
C.人本主义
D.行为主义
2.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
A.生理学
B.社会学
C.人类学
D.物理学
3.通过裂脑人研究来揭示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的科学家是()
A.布洛卡(P.Broca)
B.拉什利(K.S.Lashley)
C.斯佩里(R.Sperry)
D.威尔尼克(C.Wernicke)
4.颜色视觉的三个基本属性是()
A.色调、波长、照度
B.色调、明度、照度
C.波长、明度、饱和度
D.色调、明度、饱和度
5.视觉感受野位于()
A.外侧膝状体
B.额叶
C.视网膜
D.视觉皮层
6.频率理论在解释听觉现象时,使用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A.500HZ以下
B.1000~5000HZ
C.5000~10000Hz
D.10000Hz以上
7.观众把篮球比赛中穿着不同服装的运动员相应地归为不同的球队,这体现了知觉组织的()
A.对称性原则
B.邻近性原则
C.连续性原则
D.相似性原则
8.小张去车站接一位陌生客人,他的预期会影响对这位客人的辨认。这种知觉的加工方式主要是()
A.“全或无”加工
B.颉颃加工
C.自上而下的加工
D.自下而上的加工
9.检验注意过滤器理论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是()
A.双耳分析
B.语义启动
C.双任务操作
D.视觉搜索
10.随年龄增长,个体的快速眼动睡眠量()
A.越来越多
B.越来越少
C.呈U型变化
D.呈倒U型变化
11.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是()
A.视觉编码
B.听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形象编码
12.在对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少。这种现象称为()
A.首因效应
B.启动效应
C.词优效应
D.近因效应
13.谢帕德(R.N.Shepard)和库柏(L.A.Cooper)的“心理旋转”实验主要说明了表象具有()
A.概括性
B.可变通性
C.可操作性
D.稳定性
14.“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段话体现了人具有()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反映的动机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6.强调丘脑在情绪中有重要作用的理论是()
A.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B.坎农——巴德情绪理论
C.沙赫特的情绪理论
D.阿诺德的情绪理论
17.卡特尔将基于先天禀赋、主要与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有关、较少受到后天文化教育影响的智力称为()
A.情绪智力
B.晶体智力
C.空间智力
D.流体智力
18.诚实或虚伪、勇敢或怯懦、谦虚或骄傲、勤劳或懒惰等描述的是个体的()
A.性格特征
B.能力特征
C.气质特征
D.认知特征
19.与多血质气质类型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A.强、不平衡
B.强、平衡、灵活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20.霍尔(G.S.Hall)提出的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是()
A.白板说
B.复演说
C.进化说
D.成熟势力说
21.根据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恋母情结”出现的阶段是()
A.口唇期
B.肛门期
C.潜伏期
D.性器期
22.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细胞和组织分化非常迅速,并对环境极为敏感的时期是()
A.第1~2周B.第2~8周C.第9~15周D.第21~30周23.安斯沃斯(M.Ainsworth)等人研究婴儿依恋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
A.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B.视觉偏爱法
C.陌生情境技术
D.照镜子法
24.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A.可逆性
B.守恒性
C.形象性
D.互反性
25.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A.自主感
B.亲密感
C.勤奋感
D.同一感
26.在间歇强化条件下,行为反应的特点是()
A.建立快,消退也快
B.建立快,消退慢
C.建立慢,消退快
D.建立慢,消退也慢
27.根据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的个体,倾向于选择()
A.最低难度的任务
B.中等难度的任务
C.最高难度的任务
D.最高或最低难度的任务
2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维纳提出的归因纬度的是()
A.内在性
B.普遍性
C.可控性
D.稳定性
29.最早明确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观点的学者是()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
C.詹姆斯
D.桑代克
30.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用于调节学习者内部注意、记忆和思维过程的能力称为()
A.言语信息
B.认知策略
C.智力技能
D.运动技能
31.布鲁纳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目的说
B.认知同化说
C.认知发现说
D.认知接受说
32.在唐德斯(F.C.Donders)的减法反应时实验中,A、B、C三种反应时分别代表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它们的关系为()
A.RTB>RTA>RTC
B.RTC>RTB>RTA
C.RTC>RTA>RTB
D.RTB>RTC>RTA
33.认为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呈幂函数关系的心理学家是()
A.史蒂文斯
B.费希纳
C.韦伯
D.冯特
34.用极限法测定差别阈限时,在每次渐增系列实验中,其阈限的下限值应取()
A.第一次非正到正的对应值
B.第一次非负到负的对应值
C.最后一次正到非正的对应值
D.最后一次负到非负的对应值
35.托尔曼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地图。他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来自于()
A.顿悟学习实验
B.位置学习实验
C.系列学习实验
D.对偶学习实验
36.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其他条件不变,只大幅提高对被试击中目标的奖励,则可推测()
A.β增大,d’增大
B.β增大,d’不变
C.β增大,d’减小
D.两者均不变
37.要获得任一种色调的混合色光,需要单色仪的台数至少是()
A.2台
B.3台
C.4台
D.5台
38.人们注视黄色背景上的一小块灰色纸片几分钟后,会感觉到灰色的纸片呈蓝色。这种现象称为()
A.颜色适应
B.颜色恒常
C.颜色对比
D.颜色混合39.棒框仪通常用来研究的问题是()
A.注意分配
B.手眼协调
C.知觉——动作学习
D.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40.在一项研究情绪的实验中,要求A组被试在前后两次情绪测试之间观看恐怖电影,要求B组被试在前后两次情绪测试之间休息,则A组被试通常被看做是()
A.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
B.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
C.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
D.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
41.下列智力测验中,属于非言语类测验的是()
A.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B.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C.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D.瑞文推理测验
42.下列量表中,具有绝对零点的是()
A.称名量表
B.顺序量表
C.等距量表
D.比率量表
43.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00,标准差是25,这组数据的变异系数是()
A.4%
B.25%
C.4
D.25
44.衡量测验跨时间一致性的信度称为()
A.重测难度
B.复本信度
C.同质性信度
D.评分者信度
45.下列关于测量结果受测量误差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系统误差影响稳定性,不影响准确性
B.系统误差影响准确性,也影响稳定性
C.随机误差影响稳定性,不影响准确性
D.随机误差影响稳定性,也影响准确性
46.测验总分的分布呈负偏态,说明测验整体难度()
A.偏难
B.偏易
C.适中
D.无法判断
47.罗夏(H.Rorschach)墨迹测验属于()
A.学业成就测验
B.能力倾向测验
C.人格测验
D.智力测验
48.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的设计采用了()
A.顺序技术
B.多选技术
C.迫选技术
D.投射技术
49.临床观察到某人有抑郁倾向,能够帮助进一步诊断的测验是()
A.MMPI
B.MBTI
C.EPQ
D.CPI
50.有一组数据:3,6,2,7,32,4,8,6,5。要描述这组数据的特征,受极端数据值影响的统计量是()
A.平均数
B.中数
C.四分位数
D.众数
51.一项研究调查了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对在公众场合吸烟的态度,结果如表所示。那么,性别与对待吸烟的态度之间的相关系数是()
A.0.12
B.0.32
C.0.48
D.0.54
52.在某次考试中,小明的语文、数学成绩均为80,英语成绩为75。已知全班三科平均成绩都为65,语文标准差为10,数学标准差为15,英语标准差为5。小明三科的成绩按照标准分由大到小进行排序的结果是()
A.语文、数学、英语
B.英语、数学、语文
C.英语、语文、数学
D.语文、英语、数学
53.一组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平均数为50,标准差为5,则Z值为-2.58的原始数据是()
A.37.10
B.42.42
C.47.42
D.62.90
54.对于具有线性关系的两列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计算它们相关系数最恰当的公式是是()
A.
B.
C.
D.
55.在回归分析中,考察回归效果使用的指标是()
A.内部一致性系数
B.决定系数
C.概化系数
D.列联系数
56.某公司人力资源部运用某一能力倾向测验选拔了50名新员工。半年之后,发现其中10人选拔不理想。那么,这个测验的预测效度是()
A.0.20
B.0.25
C.0.75
D.0.80
57.在一个3×3的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交互作用有()
A.1个
B.3个
C.6个
D.9个
58.受测者在接受自陈式量表测试时,经常会出现()
A.社会赞许效应
B.自我中心效应
C.极端分数效应
D.晕轮扩散效应
59.抽样的基本原则是()
A.随机化原则
B.标准化原则
C.概括化原则
D.等距化原则
60.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概化理论
B.经典测验理论
C.层面理论
D.项目反应理论
61.在假设检验中,通常用来表示统计检验力(power
of
test)的是()
A.1-α
B.1-β
C.α+β
D.α-β
62.瑟斯顿提出的态度测量方法是()
A.核检表法
B.等距量表法
C.语义差异法
D.累加量表法
根据下述材料,回答63~65题。
国外某一实验探讨了青年与老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速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阅读速度受材料类型和年龄因素的影响,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
63.该实验设计是一个()
A.二因素设计
B.四因素设计
C.二水平设计
D.四水平设计
64.如采用被试内设计,最容易产生的效应是()
A.霍桑效应
B.实验者效应
C.练习效应
D.安慰剂效应
65.能够推断出“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这一结论的统计依据是()
A.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主效应均显著
B.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
C.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D.材料类型、年龄和阅读速度的交互作用显著
二、多项选择题:66~7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66.情绪和情感的功能有()
A.适应功能
B.动机功能
C.组织功能
D.信号功能
67.鲁利亚提出,脑的机能系统包括()
A.动力系统
B.平衡系统
C.调节系统
D.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
68.下列选项中,属于似动现象的有()
A.火车的行驶
B.时针的转动
C.活动的电影画面
D.动感的霓虹灯广告
69.影响汉字理解的因素有()
A.正字法规则
B.笔画数量
C.字形结构
D.语音
70.下列选项中,中老年人衰退比较明显的方面有()
A.语义理解
B.空间记忆
C.推理能力
D.知觉速度
71.下列选项中,属于学习现象的有()
A.见贤思齐
B.望梅止渴
C.蜘蛛结网
D.谈虎色变
72.记忆实验研究中,材料呈现的方法有()
A.全部呈现法
B.信号检测法
C.提示法
D.对偶联合法
73.平衡技术是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之一。常用的平衡技术有()
A.匹配法
B.拉丁方设计
C.双盲法
D.ABBA法
74.方差分析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有()
A.总体正态分布
B.各处理方差齐性
C.总体方差已知
D.各组样本容量相同
75.根据经典测量理论,常用的测验等值方法有()
A.全距等值
B.等百分位等值
C.线性等值
D.方差等值
三、简答题:76~80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76.简述短时记忆的含义与主要特点。
77.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78.简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79.简述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80.简述测验标准化的含义及提高测验标准化程度的方法。
四、综合题:81~8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81.试述问题解决的策略,并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82.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言语发展过程的时候发现,无论哪个种族的儿童,其言语发展的过程极为相似。具体表现为:大约1岁时,能说出被他人理解的词;2岁末能说出词组;4~5岁能说出符合语法结构的句子。这表明,儿童在出生后的4~5年内即获得了基本的听说能力。试选用两种不同的言语获得理论解释上述现象。
83.表1和表2、表3和表4是针对同一问题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所获得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这两种实验各自属于何种设计类型,每种设计各自使用了多少被试。
(2)针对研究问题,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统计分析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能得出什么结论?
(3)这两种设计中哪一种更适宜考察本研究的问题?请具体说明理由。
202_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1.D
2.A
3.C
4.D
5.C
6.A
7.D
8.C
9.A
10.B
11.C
12.D
13.C
14.C
15.A
16.B
17.D
18.A
19.B
20.B
21.D
22.B
23.C
24.C
25.D
26.D
27.B
28.B
29.A
30.B
31.C
32.D
33.A
34.D
35.B
36.B
37.B
38.C
39.D
40.C
41.D
42.D
43.B
44.A
45.D
46.B
47.C
48.C
49.A
50.A
51.B
52.C
53.A
54.D
55.B
56.D
57.A
58.A
59.A
60.D
61.B
62.B
63.A
64.C
65.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给分。66.ABCD
67.ACD
68.CD
69.ABCD
70.BCD
71.ABD
72.ACD
73.BD
74.AB
75.BC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76.答案要点:
(1)短时记忆是指人对信息的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3分)
(2)保持时间。保持的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2分)
(3)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3分)
(4)容量。信息容量为7±2组块。(2分)
77.答案要点:
(1)遗传是人格发展的生物前提;
(2)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
(3)童年期经验;
(4)学校教育;
(5)社会文化因素;
(6)自然物理条件;
(7)自我调控系统。
【评分说明】上述要点及相应解释每点2分,只要答出其中5点,即可给10分。只答出要点未作解释说明的,酌情扣2~3分。
78.答案要点: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认知结构是迁移得以产生的重要中介。(4分)
(2)影响学习迁移产生的关键变量是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和可辨别性。可利用性,即认知结构中要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概括性、包容性更强的先前经验;稳定性,即认知结构中的先前经验必须被牢固地掌握;可辨别性,即认知结构中先前经验的各成分之间及其新旧经验之间能够清晰分辨。(6分)
79.答案要点:
(1)区别:正态分布的平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不同的正态分布可能有不同的μ值和d值,正态分布曲线形态因此不同。标准正态分布平均数μ=0,标准差σ=1,μ和σ都是固定值;标准正态分布曲线形态固定。(6分)
(2)联系:正态分布可以通过标准化处理,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具体方法是使用
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标准分数。(4分)
80.答案要点:
(1)测验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评分和分数解释等程序的一致性。(3分)
(2)提高测验标准化程度的方法主要有:
①测验编制过程要标准化。在确定测验纬度、题目编制、题目分析、测验信度和效度分析等方面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3分)
②测验实施过程要标准化。要统一指导语、统一步骤、统一时限,防止噪音和无关人员干扰等。(2分)
③测验评分和解释要标准化。评分和解释要制定详细、统一的标准,并据此进行严格的评分和解释。(2分)
四、综合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81.答案要点:
(1)问题解决的策略分为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2分)算法是在解决问题时的一套规则,能够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算子或途径,直到选择到有效方法解决问题。(4分)启发式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采取较少认知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常用的启发策略主要有:手段——目的分析策略、逆向搜索策略、爬山法。(6分)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知识表征的方式、功能固着、定势、原型启发、动机与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每小点3分,其中只答出要点给1分,举例恰当给2分,共18分)
82.答案要点:
言语获得理论归结起来有三种:
(1)习得(或经验)论:言语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3分)
①强化说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实现的,强化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强化的程序是渐进的。言语发展表现为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的增加。(4分)
②模仿说认为,儿童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语言的。(3分)结合理论恰当地解释现象。(5分)
(2)先天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3分)
①先天语言能力说认为,语言是普遍语法能力(知识)的表现,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这个转换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因而能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4分)
②自然成熟说认为,生物遗传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语言获得是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最容易获得语言的时期是从出生到青春期之间。(3分)
结合理论恰当地解释现象。(5分)
(3)相互作用: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3分)
①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认知结构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4分)
②社会相互作用论强调儿童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3分)结合理论恰当地解释现象。(5分)
【评分说明】考生可任选上述三种理论中的两种理论作答。三种理论全作答的,则按作答的先后顺序,只对前两种给分。
83.答案要点:
(1)实验设计一为2×2被试问设计,(2分)被试为24人。(2分)
实验设计二为2×2混合设计,其中,学生类型为被试问变量,教学方法为被试内变量。(2分)被试为12人。(2分)
(2)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结果,能得出如下结论:
①教学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成绩显著高于讲授式;(2分)
②学生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2分)
③教学方法和学生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即教学方法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与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困生成绩的提高作用更大。(4分)
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相同。(4分)
(3)比较说明
①比较而言,被试问设计的方案能更好地回答研究问题;(4分)
②虽然混合设计所需的被试量较少,且混合设计将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能更好地控制来自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但当实验过程中容易产生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时,则被试内实验设计无法适用。本实验如果将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则会产生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因此,包含被试内设计在内的混合设计不能回答该研究所探讨的问题,选择被试问设计更佳。(6分)
【评分说明】关于(3)中的第②点,只要考生说明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可能产生相互干扰或影响,因此混合设计不适用,即可给6分。
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解释
二、不同性质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
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个性化的艾宾浩斯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背单词今天看到一个17天搞定GRE单词,满有趣,借鉴一下,时间表先做到7的,不过每天背和复习总共大概4小时,哪有那么多时间啊
一、复习点的确定(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制定):
1.第一个记忆周期:5分钟
2.第二个记忆周期:30分钟
3.第三个记忆周期:12小时
4.第四个记忆周期:1天
5.第五个记忆周期:2天
6.第六个记忆周期:4天
7.第七个记忆周期:7天
8.第八个记忆周期:15天
二、背诵方法:
1.初记单词时需要记忆的内容:
a)单词外观,b)
单词的中文释义,c)
单词的记忆法
2.每个list的具体背诵过程(每个list按12页,每页10个单词计):
a)
背完一页(大约5分钟),立即返回该页第一个单词开始复习(大约几十秒)
b)
按上面方法背完1~6页(大约在30分钟),回到第1页开始复习(两三分钟)
c)
按上面同样方法背完7~12页,一个list结束
d)
相当于每个list被分为12个小的单元,每个小的单元自成一个复习系统;每6个小单元组成一个大单元,2个大单元各自成为一个复习系统。背一个list总共需要一小时左右的时间。
3.复习过程:
a)
复习方法:遮住中文释义,尽力回忆该单词的意思,几遍下来都记不住的单词可以做记号重点记忆。
b)
复习一个list所需的时间为20分钟以内
c)
当天的list最好在中午之前背完,大约12小时之后(最好睡觉前)复习当天所背的list
d)
在其后的1,2,4,7,15天后分别复习当日所背的list
4.注意事项:
a)
每天连续背诵2个list,并完成复习任务;
b)
复习永远比记新词重要,要反复高频率的复习,复习,再复习;
c)
一天都不能间断,坚持挺过这15天,之后每天都要花大约1小时复习;
5.时间表(左边序号表示第几天,*号之后表示复习内容)
1.list1-2
*list1-2
2.list3-4
*list1-2
list3-4
3.list5-6
*list3-4
list5-6
4.list7-8
*list1-2
list5-6
list7-8
5.list9-10
*list3-4
list7-8
list9-10
6.list11-12
*list5-6
list9-10
list11-12
7.list13-14
*list7-8
list11-12
list13-14
8.list15-16
*list1-2
list9-10
list13-14
list15-16
9.list17-18
*list3-4
list11-12
list15-16
list17-18
10.list19-20
*list5-6
list13-14
list17-18
list19-20
11.list21-22
*list7-8
list15-16
list19-20
list21-22
12.list23-24
*list9-10
list17-18
list21-22
list23-24
13.*list11-12
list19-20
list23-24
14.*list13-14
list21-22
15.*list1-2
list15-16
list23-24
16.*list3-4
list17-18
17.*list5-6
list19-20
18.*list7-8
list21-22
19.*list9-10
list23-24
20.*list11-12
21.*list13-14
22.*list15-16
23.*list17-18
24.*list19-20
25.*list21-22
26.*list23-24
第五篇:美文复习笔记
美国文学
第一章 浪漫主义时期(18世纪末——内战爆发)
1、浪漫主义时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是
美国历史上的西部扩张westward expansion时期,人口增加population increase,向工业转化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政治上,民主与平等称为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2、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great
flowering时期,所以美国的浪漫主义时期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3、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
国作家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pioneering into the west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virgin forests,广袤的平原、苍茫的大海vast oceans.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The wilderness came to function almost as a
dramatic character that symbolized moral law.形成了美国文学中渴望逃离社会,回归自然的传统。The desire for an escape from society and a return to nature became a permanent convention of American literature.这些传统在库伯的Leather-Stocking Tales、梭罗的Walden、马克·吐温的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
4、这一时期大多数文学作品,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
力imagination和情感因素emotional qualities,包括生动的描写picturesque、异国情调的表达exotic、感官的体会sensuous、耸人听闻的sensational、超自然力的描述supernatural.5、美国作家特别注重感情的自由表达free
expression of emotions和人物的心理描写psychic states of their characters.6、作品的主人公敏感sensitivity而富有激情
excitement.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exalt the inpidual and the common man 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为全国所崇尚。
7、Freneau, Bryant, Cooper的作品对客观自然
external nature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Freneau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秒学绘声绘色,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利用炉火纯青。
8、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
开美国文学之风。American Romanticism is ,in a certain way, derivative(衍生物).9、美国清教Puritanism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
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记。美国文学家的道德倾向tend more to moralize比欧洲文学家更浓。在霍桑、麦尔维尔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Calvinistic view of original sin and the mystery of evil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在人性上的理解也各自不同,爱默生和梭罗等超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在自然中是神圣的man is pine in nature,因此人类是可以完善的perfectible,但霍桑和麦尔维尔认为人们在内心上都是罪人,因此需要道德力量来改善人性,《红字》一书就典型地反应了这个观点。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标志性运动是新英格兰超验主
义运动New England Transcendentalism。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爱默生(只有人心灵的尊严the integrity of your own mind才是最神圣的)、梭罗,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地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出感官获取知识。”
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立。Nature is ennobling and the inpidual is pine and, therefore, self-reliant.11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Philip Freneau、William Cullen Bryant、Henry Wordsworth Longfellow、James Rassel Lowell、John Greenleaf Whitter、Edgar Ellen Poe、欧文、爱默生、霍桑、麦尔维尔以及惠特曼。惠特曼以《草叶集》成为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人。
一、Washington Irving1、华盛顿·欧文第一个具有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浪
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之一,美国短篇小说之父。
2、最初以笔名Jonathan Oldstyle给其哥哥编辑的报纸投稿,这些系列文章都是讽刺纽约社会的,在这些文章中他把一切都看成是愚蠢的,包括他自己。
3、1819年至1820年,欧文出版了《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该书为欧文赢得了大西洋两岸的文学荣誉,书中有反映英国生活的文章,有美国本土化了的欧洲传说,如《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和《睡谷的传说》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都是受德国传说影响而写成的,虽然带有异国情调,却属于美国语言文化,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美国情况的想象。The tales about America made Washington Irving a household word and his fame enduring.欧文的贡献在于他把欧洲文学的传统引入了美国。
4、欧文的思想是保守的。Irving’s taste was
essentially conservative.这种保守倾向在《瑞普·凡·温克尔》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This social conservatism and literary preference for the past is revealed, to some extent, in his famous story “Rip Van Winkle.”
欧文喜欢过去,喜欢梦境,不喜欢现在,不喜欢现实。Irving agree on the preferablity of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and the preferability of a dream-like world to the real one.5、欧文是“完善了美国文学的古典主义风格”的作
家。Washington Irving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 writer who “perfected the best classic style that American Literature ever produced.”
6、欧文在艺术创作方面堪称是“美国的金匠”。
7、Washington Irving is worth the honor of being
“the American Goldsmith” for his literary craftsmanship.二、Ralph Waldo Emerson散文家essayist
1、爱默生是新英格兰超验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超
验主义俱乐部非正式的宣言就是《论自然》Nature,这是爱默生的第一本书,却使爱默生成为了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文学的发言人。
2、爱默生的《散文集》为他建立了永久的散文家的声名,他的著名文章都收录在那里,这些文章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philosophical discussions和超验主义的精神transcendental pursuits,如《论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论自立》 Self-Reliance,《论超灵》The Over-soul.他的《散文集续集》更彻底地表现了他自《散文集》发表以后的思想,其中《论诗人》和《论经验》,前者就美国文学的现状作出美学的评判,后者对唯心主义和日常生活的冲突进行讨论。爱默生的哲学思想和超验主义精神在美国具有重大影响,产生了像梭罗、惠特曼、狄金森。梭罗作为受爱默生的弟子,受爱默生及其作品Nature的影响巨大,梭罗写成了超验主义的伟大作品《沃尔登》。霍桑受爱默生超验主义理论很大影响。
3、爱默生的文章提出了超灵哲学、个人及自然的重
要性。爱默生《论自然》中“透明眼球”a
transparent eyeball的比喻说明他的哲学思想:人是自然超灵的一部分,同时又能从自然中获取经验。爱默生相信直觉知识intuitive knowledge,觉得人应该自立。他在《论自立》中写道“Trust thyself,”相信你自己吧,人类可以发展完善自己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4、爱默生通过使用自然作为精神、上帝或超灵的象
征,将清教的象征主义思想遗产臻于完美。
5、爱默生的散文风格:
1)causal style ,most of them were derived
from his journals or lectures
2)short, declarative sentences ,not quite
logically connected ,but illustrative statements of truth and thoughts.3)His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but he use comparisons and metaphors to make the general idea of his work clearly expressed.4)Employed the classics of Western
European literature to make and enrich his own points but never let them take the full reins of his discussion.Emerson was showing to the world a distinctive American style, as his The American Scholar in 1837.三、Nathaniel Hawthorne1、霍桑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富矛盾情感most
ambivalent的作家,对人类内心世界 “interior of the heart” of man’s being具有极大的兴趣。
2、1837年,霍桑出版了《尽人皆知的故事》
Twice-Told Tales,a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which attracted critical attention.3、The Scarlet Letter is regarded as the best of
Hawthorne’s works, tells a simple but very moving story in which four people living in a Puritan community are involved in and
affected by the sin of adultery通奸in different ways.在《红字》中,霍桑集中表现道德、情感和心理对大众的作用,揭示社会与个人的紧张矛盾。Hawthorne focuses on the moral,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the sin on the people in general and those main characters in particular, so as to show us the tension between society and inpiduals.4、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The
Blithedale Romance(his own experiences on
the Brook Farm)、The Marble Faun(a romance set in Italy, the book is concern about the dark aberrations of the human spirit精神失常。
5、霍桑的黑暗的人生观black vision of life and
human beings使他的内心世界不安和痛苦。Black vision refers to all men are by nature evil.霍桑认为 “There is evil in every human heart , With the scarlet letter A as the biggest symbol of all, Hawthorne proves himself to be one of the best symbolists.Hawthorne is a master of symbolism.9、the theme of Young Goodman Brown:
202_.4 简答6分
1)Young Goodman Brown is essentially an
allegory.It is concerned with a young Puritan who attend a witches’ Sabbath in which may remain latent潜在的,perhaps, through the whole life;but circumstances may rouse it to activity.” A piece of literary work should “show how we are all wronged and wrongers , and avenge报复 one another.”
6、In almost all Hawthorne’s works ,he discusses
sin and evil.In “Young Goodman Brown,” Hawthorne sets out to prove that everyone possesses some evil secret.It exemplifies what Melville called the “power of blackness” in Hawthorne’s work.In “The Minister’s Black Veil,” Hawthorne goes further to suggest that everyone tries to hold the evil secret from one another in the way the minister tries to convince his people with his black veil.“The Birthmark,” drives home symbolically Hawthorne’s point that evil is man’s birthmark, something he is born with.7、霍桑最关注的一个罪恶之源就是一个人过于自傲
自负。他笔下的这些自傲自负的知识分子
intellectuals因为缺乏人情的温暖和感情而成为恶棍villains.在一定程度上,霍桑对人类及人类历史的看法起源于清教。他本人不是清教徒,他认为“一代人的错误行为会遗传到下几代人”,并怀疑自己遗传了他先辈的罪恶。对罪恶的敏感和理解方式是典型的加尔文主义思想Calvinistic belief,认为人类本质是邪恶的,必然向上帝赎罪should obey God to atone for their sins.霍桑的许多作品中都抨击清教徒对人生的观念,在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和The Scarlet Letter中都表现了这种反清教的思想。“The
Custom-House” as an introductory note to The Scarlet Letter proves fruitful to Hawthorne’s imagination.8、Hawthorne’s artistic feature:
the woods.2)Goodman Brown’s journey is a symbolic
journey of discovering sin and evil in
human hearts.The discovery is horrible in that it makes Brown a distrust and doubtful man forever.3)In dealing with the theme of guilt and sin ,Hawthorne exemplifies the “power of blackness”.4)The story faithfully reflects Hawthorne’s
Puritan belief: “ There is evil in every human heart, which may remain latent, perhaps, through the whole life;but circumstances may rouse it to activity.”
四.Walt Whitman 沃尔特·惠特曼
1、惠特曼是有强烈使命感with strong sense of
mission的美国著名诗人,他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思想,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的重大史实,代表作是他毕生唯一一本诗集《草叶集》。惠特曼在《草叶集》中表现的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及个性,他想表达新的诗情,开创一种新的诗歌传统。
2、沃尔特·惠特曼认为,诗歌可以塑造一个新的民族
精神,可以帮助脱离欧洲思想和殖民地统治的影响,还可以帮助美国人民重新理解其新的地位和在新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国家里给自己定位。As Whitman saw it, poetry could play a vital part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 new nation.It could enable Americans to celebrate their release from the Old World and the colonial rule.3、惠特曼的诗歌主题丰富,他关注整个勤劳的民族
the whole hard working people 以及新兴城市的生活the burgeoning life of cities。在他的诗中,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得到了特殊的表现。《草叶集》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歌颂整个美国以及自我的most of the poems in Leaves of Grass sing of
the “en-masse” and the self as well。惠特曼
3、In Herman Melville’s final years he turned again 强调自我的物理存在和性爱 to prose fiction and wrote what is probably his
4、惠特曼也有一些政治抒情诗。Some of second famous work,Billy Budd ,not
Whiteman’s poems are politically committed.published,until 1924.Before and during the Civil War, Whiteman《比利.伯德》死后才出版 stood firmly on the side of the North and wrote4、a series of poems incorporating his emotionsand feelings during the period, which weregathered as a collection under the title of
much mourning for the sufferings of the young lives in the battlefield.林肯的逝世让惠特曼很伤心,写下了《小院丁香花开时》
(1)By use “I” ,Whiteman’s poetic style is
marked 使用第一人称
(2)adopted “free verse”, without a fixed
beat or regular rhyme scheme.惠特曼认为,自由体诗把诗歌带入了一片新天地,引起读者的自由想象和共鸣allow the readers’ imagination to play。
(3)the images in his poems are
conventional
(4)he uses oral Englishsimple even
crude
(5)his vocabulary is amazing(6)parallelism排比and phonetic
recurrence are us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ines contribute to the musicality of his poems.6、There Was a Child Went Forth 《有个孩子在长
大》describes the growth of a child 诗中作者自己儿童时期的经历与美国作为儿童时期有着相似之处。
7、
1、Herman Melville is best known as his mighty book,< Moby-Dick>, which is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masterpieces.2、In 1841,Melville went to the South Sea on a whaling ship,where he gained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about whaling that he used later in Moby-D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