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69-1006827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23 21:41: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长春市东光学校初中语文中学生名著阅读策略指导课题课—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设计人:王柳燕

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1.结合中考要求解读《红楼梦》。

1、作者介绍,回目识记展示。2.课堂展示同学们研究的成果。

2、六加一法展示 3.人物在小说中的经历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3、精彩内容概括。4.理解文章隐晦文字下所蕴涵的作者创作的深意。

4、人物形象分析。

5、手抄报展示。

课前准备活动——多媒体烘托气氛——走进《红楼梦》音乐歌曲播放。

一、导语:亲爱的同学们,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于延伸至现当代小说,有一座珠穆朗玛峰,就是《红楼梦》。《红楼梦》以称《石头记》《情僧录》《金玉缘》《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哭成此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开卷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今天我们进一步走进《红楼梦》,感受文学大家带给我们的哲思和智慧。

《走进红楼梦》是我们上学期与本学期要完成的名著阅读的任务。今天我们把自己研究的内容呈现出来,先来公布今天评价的规则,以录像资料为主,发言精彩的加大分,不发言的扣分。

好方法成就好学业,作为经典名著的研究,我们采用了六加一法

二、课前方法回顾,我们研究名著阅读的方法总结归纳。(“六”加“一”法)

今天我们就以板块的形式把我们研究的内容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出来。答题精彩、准备充分的小组加分不同,分数没有底线也没有上线,本节课我们要评选最佳探究奖、最佳发言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小组。最后一个环节,由光临我们课堂的领导老师们投票选举产生我们手抄报的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下面进行第一板块:走进作者——曹雪芹(同学们激情介绍)

第二板块:高瞻远瞩,首先让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一下全书的经典内容。板书讲解:内容总括:用一句话概括 用一段话概括

第三板块:回目识记——四大名著的回目像诗一样精彩,这一环节的内容我们放到最后进行。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回目的识记比赛。

长春市东光学校初中语文中学生名著阅读策略指导课题课—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设计人:王柳燕

过渡语句:

鸿篇巨作《红楼梦》,记录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庭的兴衰荣辱历史,描写了以宝黛为首的青年男女的爱情,刻画了以金陵十二钗等人物的命运。请同学们结合你所积累的章节的内容总结一下红楼人物的形象,进入本节课的第第四、第五个板块。精彩看点。典型人物

评价人物形象时要结合故事情节来谈。

一部伟大的著作,具有永恒的魅力,感动着不同时代的广大读者,这与作品人物性格的创造有密切联系。相信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一定也有很多独到的感受,读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进入第六板块——读书有感

第六板块:读书有感

下面我们进行一项课本剧表演的环节,刘姥姥一进大观园。

结语:《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金字塔。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冯其庸大唱:“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 王蒙点说:“《红楼梦》是一部令人解脱的书,是一部执着的书”,《红楼梦》与宇宙相通 „„众多的人物故事加上精美的语言组成了一部宏篇巨著--《红楼梦》。走进红楼,我们领略了其中跌宕起伏的故事;走进红楼,我们认识了红楼人物的不同性格;走进红楼,我们感受了经典文学的魅力。希望这只是我们走进经典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

最后一板块:手抄报展评

第二篇:走进《红楼梦》

走进贾宝玉

掀开书的扉页,缕缕墨香从我鼻孔之中直入我肺腑,在我的心田上萦绕,让我心花悄然绽放。《红楼梦》这是这样一本能够使我沉醉其中,让我不能自拔的书。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主线人物,整个故事都围绕他展开,所以从他的身上,就能感受到整本书所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态度。

贾宝玉不好读书,只喜玩物,因此有人说他是不学无术,贾宝玉心直口快,不避忌讳;有人说他鲁莽无礼,贾宝玉喜好女孩,混于内帏,于是有人说他是好色之徒。其实,孰不知正是如此,我才欣赏宝玉。

贾宝玉不喜欢读书,因为他不想考取功名,不想混迹于污浊不堪的官场;贾宝玉口无遮拦,因为他不拘礼术,他要自由,他不愿为封建礼术所束缚,贾宝玉与大观园中姐妹交往甚厚,因为他很重视男女平等,至少他不象他的父亲或其他叔伯一样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高,让自己凌驾于女性之上。贾宝玉与女孩子们—不管亲戚们也好,侍从们也罢,一视同仁。贾宝玉有一颗封建卫道士们没有的民主之心。贾宝玉就是贾宝玉,他是一个《红楼梦》中少有的斗士。

贾宝玉看不起功名利禄,贾雨村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堆污泥。他不喜欢薛宝钗、史湘云,因为她们会耐心的告诉宝玉要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宝玉唯一钟爱的林妹妹是一位同样具有反抗精神的姑娘。他们是上苍注定在一起的。他们有前世的木石前盟,有今生的宝黛之恋,如果有来世,相信他们也会白头偕老月桂下。但是封建礼教不允许,于是这对叛逆的恋人,用他们真挚的爱情写下罗密欧与朱丽叶般惨烈的爱情史诗。

贾宝玉作为一个和封建礼教所斗争的人,他的这种精神是很伟大的,就真如列宁所说的那样“一个能同社会抗争的人,就算他不是一位英雄,也离英雄不远了。”

第三篇:《红楼梦》读后感:走进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走进红楼梦

悄然来到青峺峰下,看见那绛珠草的晶莹剔透,蓦然回首,看见大观园中的身影在向我微笑……

我伴着奇香异草的清芬,来到蘅芜院。宝钗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志向掩藏得不留痕迹,只是致中守和他笑脸迎人。她是如此的大气端庄,她假装不见黛玉的冷嘲热讽,不为赵姨娘的地位低下而蔑视,她的礼物送到了每个人的手上,她的好印象也留给了所有的人,她的谋划的不露痕迹使她成为贾府最后的赢家。我看见她大气平和的姿态,果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的淡泊。

竹叶潇潇,泪自长流花自媚的潇湘馆中,我感叹你的孤寂与寄人篱下的苦楚,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你的兀自高洁,敏感孤傲使你不屑于那些汲汲名利的人,你和宝玉对新生活的追求被贾府的封建古板压迫着,你的要强与敏锐不容任何人超过你,你一见到任何美好的事物天生的多愁善感又使你对月长泣。青灯照壁,冷雨敲窗,寂寞帘栊空泪痕,风露清愁!而正是这份冷月葬花魂的孤傲,与未来贾府的女主人失之交臂。好一个世外仙妹寂寞林。

回首蘅芜君与潇湘妃子的不同际遇,顿觉感慨万千:一个如温婉的江南丝竹,一个如宫调的变微之音,做人处事的差异与性格决定了它们的命运,走进红楼,宝钗的牡丹般大气,黛玉的芙蓉般清幽,使我迷惘。

可我只是想知道走出红楼迷梦后的现实生活,到底需要的是宝钗还是黛玉?

点评:习作者以其流畅的思路,清晰的结构,畅谈了自己对《红楼梦》中两位主人公的认识。清晰隽逸,凝练雅致的语言使文本增辉几份,观文完全有理由相信小作者是一个博览群书、有思想、善表达的人。

第四篇:红楼梦教学设计

寒塘鹤影,冷月花魂

——《红楼梦》诗词对人物悲剧命运的隐喻与暗示

李爽

一、导入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提问:这一段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关于谁的判词? 回答:林黛玉、薛宝钗

提问:这四句判词判定了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什么?

回答:人物性格: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人物命运:“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从这一判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中就已经为两位主要人物的结局命运埋下伏笔,脂砚斋评价曹雪芹的这种写法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判词和谶语分析人物形象及人物命运,借此理解《红楼梦》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一手法的运用。

二、分析人物形象

给出金陵十二衩判词,请学生判断哪首是元春、探春的判词,为什么。

(一)元春分析

元春判词: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学生回答)原因分析:判词中提到宫闱,所以应该是指入宫为妃的元春。元春判词提问:

1、“榴花”的寓意是什么?

榴花是什么:石榴花

石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怎样的寓意呢?多子

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在说石榴多子,也代表多子,可是我们看这里只有花没结果能说明什么呢?

元春无子或流产,这是她悲剧的其中之一。

2、“三春争及初春景”怎么理解?

争及解释为:怎么比得上,三春呢?指迎春、探春和惜春三姐妹。那么这句话是说:其他三姐妹其他三个姐妹虽各有特色,但总体看来均不及元春。可以看出元春是贾府最优秀的女儿,所以她承担了贾府兴衰的重任。

3、虎兕指的是两种凶兽,刘心武根据判词推断,元春应死于宫廷斗争,而高鹗续写的《红楼梦》中元春是自然死亡,你更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学生讨论)

虎兕两凶兽相逢就像贾家与政敌的宫廷斗争,元春梦归于虎兕相逢,就是魂归于宫廷斗争。大家回顾我们在专题研究王熙凤的时候,72回凤姐的梦就隐喻了元春卷入宫斗。元春的谜语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爆竹)提问:

1.“妖魔”的象征什么?

在中国传统中,过年时的爆竹能够吓跑妖魔“夕”,这里的妖魔对贾家来讲应该是什么? 贾家的政敌。当贾家家运兴旺、势力煊赫的时候;谁不惧怕他家,特别是元春当了娘娘,贾家成了“皇亲国戚”。

2.“回首相看已化灰”怎么理解?

贾家对于妖魔(政敌)的震慑是一时的,剧烈的爆炸燃烧后,整个家族变会化成灰,预示着贾氏家族的衰败没落。

秦氏出丧、元纪省亲之类的盛大举动正是一声震得人方恐之时,上自王公贵族,下迄市井小民,然而否极泰来,烈火烹油的盛举之后,接着就是烟消火灭之时,元春的谜语成了她的家族命运的极贴切的谶语。

元春的谜语成为了整个贾氏家族的谶语,可以看出元春对于贾家的意义重大,她是贾家的支柱、靠山。

元春人物形象总结:

元春,四姐妹之首,因才貌加封贤德妃,其性格可以这么概括:1,稳重精细。2,孝顺。对于第一点,能在宫廷斗争中得以胜出,没有稳重精细是不行的;还有一点就是在她赐玩物给众姐妹弟兄的时候,独把宝钗的和宝玉的一样份例,可以说这是个委婉的表示。她为何选宝钗而非黛玉?就是因为宝钗稳重精细,这是可以看出来的。

对于第二点,她虽知道宫廷是见不得人的去处,但她还是去了,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她是贾家的一个政治资本,不得已而为之的,当然,她是可以不用去的,但是为了整个家族,她最终去了,也就是说,她选择了妥协。看元春省亲视频,加深人物性格印象

(二)探春分析 探春判词:

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判词提问:

1.第一句表现出探春怎样的性格特征?

“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2.找出原文中能够表现探春性格中这种精明能干却又偏逢末世的片段(从目录中找答案)

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我们一起来看看探春理家这一段视频,验证我们对探春性格特征的分析 3.这首判词预示了探春怎么样的结局?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探春谜语: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物(风筝)谜语分析:

作者每写及探春命运时,总用风筝暗喻。她的判词前面着两人放风筝,第七十回探春的软翅凤凰风筝被风刮走,这首谜语又是说的风筝。探春的命运犹如断线风筝,将要远嫁他乡,而且她的从“清明妆点最堪宜”可以看出她远嫁的时间是在清明时节。

三、同学自主探究合作,通过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谜语,分析其他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成果展示 王熙凤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值得一说的是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结局是抄家后蓄财一空,从此走下坡路,管理大权旁落,郁郁而终。这与王熙凤的判词不相符,应该说是一个失败的续写。

四、拓展

运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写一段人物记叙小片段。

五、总结

《红楼梦》中的诗词并非点缀之笔,而是隐喻人物命运的伏笔,与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者在《红楼梦》中多处使用“诗谶”的方式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凸显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使《红楼梦》这部作品成为诗意与写实充分统一的佳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我们要学会通过理解这些谶语伏笔,找出人物命运,分析人物性格,并将这种手法运用到你的记叙文写作之中,那么我们的作品就具有大家风范了。

《红楼梦》是一条风光万千的长河。这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只是撷取了其中几朵美丽的浪花。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大家继续走进《红楼梦》,感受古典文学的经久不衰的魅力。

第五篇:红楼梦教学设计

《金钏之死》预设教学设计

王珍 安徽省太和中学

*** 高一语文

课程分析

《金钏之死》节选自《红楼梦》,这是一节阅读和写作课。《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高峰,从文学艺术角度看,应该位列四大名著之首,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观点认为它以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真实再现了贾府中以及与贾府有关的不同身份不同遭遇的人物的悲剧性命运,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提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封建贵族阶级必然倒台的历史规律。贾府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封建大家族典型,宁荣二府由盛而衰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倒台的迹象。

《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作者曹雪芹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红楼梦》第三十二回结束,突然发生了一件事,金钏投井自杀了。在“金钏之死”这个事件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金钏死前的心理状态,也没有写金钏死的过程,而是通过老婆子之口交代了金钏的投井自杀,接着由金钏之死引发了一系列故事。作者通过金钏之死,写出了袭人的感同身受,宝钗的薄情寡义,王夫人的假仁假义,宝玉的五内摧伤。不写金钏死的过程,也没有对其死前进行心理描写,实为作者的精心设计,其目的是通过这个事件来写其他人,这种手法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侧面烘托。

探究《红楼梦》中“金钏之死”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所揭示的“人性”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物对同一个事件,因其身份、地位、教养、性格等不同,他们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通过这个事件学习侧面描写的手法,因为侧面描写的手法直接与高考相关。近几年,无论是在诗歌鉴赏部分,还是在大阅读部分,侧面描写的手法都是高考的常考的热点。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情分析

因初中阶段也学习过小说,学生对小说样式已比较熟悉,情节的把握不是难事;虽然学生对《红楼梦》很熟悉,但因书中内容很多,人物关系复杂,人物性格多样,因此学生不易把握。侧面描写的手法,学生虽然了解,但要做到內熟于心,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写作部分可能会出现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根据选文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以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

1、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分析选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和写作手法。

3、运用本文的写作启示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流程

一、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请认真观看《红楼梦》中关于“金钏之死”的视频,了解“金钏之死”的内容。

题石头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二)请自由大声朗读《金钏之死》的全文,读准字音,不清楚的地方,借工具书加以解决,也可以相互讨论,初步了解文意。

撵(niǎn)金钏(chuàn)簪(zān)委委琐琐(suǒ)身亡命殒(yǔn)委委琐琐:举止、容貌鄙俗不大方。身亡命殒:指人死亡。

(设计意图:从视频导入,更加形象直观,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更加深刻。学生通过查字典,相互讨论,初步了解了文意。)

(三)结合以下背景,再次快速阅读《金钏之死》,了解不同人物对“金钏之死”的态度。可以相互议论,并且写出来。完成后可举手发言。

别的同学发言时,认真听取,理解他发言的内容,辨别其正误,并做好补充评价的准备。

后发言的同学,不要重复谈过的见解,可谈不同意见,也可进行补充、完善。《金钏之死》的背景:金钏儿是王夫人的大丫头,但是因为宝玉的几句玩笑话,被王夫人赶出,被逼投井自杀。由于金钏的死,引起了一系列的故事。

明确:不同人物对“金钏之死”的态度 袭人: 情同心伤 善良 宝钗: 一笑置之 圆滑 王夫人:自责推脱 虚伪 宝玉: 同情感伤 软弱(设计意图:学生能够结合“金钏之死”的背景,更好的把握其他人物形象。)

二、探究问题 掌握规律

(一)文中描述不同人物对“金钏之死”的不同态度,这样写反映了文章什么样的主旨?

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写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完成后可主动站起来发言。

别的同学发言时认真听取,理解其发言内容,做好补充评价准备。后发言的同学可谈不同意见,也可进行补充完善,但不要重复前面同学的见解。

明确:首先,表现了《红楼梦》中以王夫人为代表的荣、宁二府掌权者迫害、草菅人命的主旨。

其次,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金钏之死”是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悲剧,在红楼梦之外还不知道有多少金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批判意义。)

(二)请认真阅读《金钏之死》全文,深入思考:从写作手法来看,“金钏之死”事件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总结其特点。

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写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并选出代表在全班展示。

别的同学发言时认真听取,理解其发言内容,做好补充评价准备。后发言的同学可谈不同意见,也可进行补充完善,但不要重复前面同学的见解。

明确:不写金钏死的过程,也没有对其死前进行心理描写,实为作者的精心设计。其目的是通过这件事来写其他人。《金钏之死》中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侧面烘托。

(设计意图: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后,深入探究写作手法,并能总结其特点。)

三、知识迁移 拓展提高

(一)高考链接

《安娜之死》(节选第六段)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202_年江苏省语文高考题)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结合侧面描写手法的特点,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然后同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后,补充完善自己的见解,可举手发言。

明确:

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设计意图:为了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侧面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接着举出202_年江苏省语文高考题大阅读《安娜之死》,让学生思考对安娜周围人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在相类似的阅读材料里准确定位“侧面描写”所在的地方,并能够说出其作用,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侧面描写”手法。)

(二)尝试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自己认真抒写,写好后举手示意在全班展示。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取,在其展示结束后可站起对其文字进行评价。

(三)课后作业

完成所印发的关于“安娜之死”的阅读材料后的其它三个个问题。把《金钏之死》和《安娜之死》比较阅读,可以选其一,亦可二者进行比较,从任意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论性的文章。

(设计意图:学生在总结“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后,能够具体运用到实践中,从而达到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

走进《红楼梦》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