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我所了解的大海》教学设计5则范文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69-1006823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23 21:39:1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我所了解的大海》教学设计

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自己体验和相互交流。

2、培养学生亲近大海,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程

一、创建交际小情景。

1、展开搜集的图片2、播放歌唱大海的歌曲。

二、小组交流。

1、说说自己怎样了解大海的。

2、推荐歌颂大海的诗文。

三、全班交流所了解的大海。

1、边讨论边评价

四、自由发言互动评价心中的大海

五、作业:写一写大海。

板书

大海的图片

感动:大海的了解

互动评论大海

写一写大海

习作

内容:写一写对大海的了解或向往

时间

教学目标:1、提升学生对大海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有序表达文章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

教法:指导法

教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

1、写出对大海的理解和向往

2、有序表达心中的大海。

二、提示习作方法、了解1、自由表达2、创意表达

3、给大海的美给予赞美

如果自己没见过大海,可以结合实际写。

三、指导修改

1、朗读习作。

2、推荐有代表的作品。

3、感受感人的事

4、体验习作的乐趣

四、1、学生自评

2、师生评价

3、师生互改

4、交流成集

五、推荐好作到网站。

第二节

时间

内容继续习作

第三课时

内容:作文讲评

时间:

讲评时要抓住本次习作的要求,对共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评说,不足的可以通过片段改正的方法弥补。讲评时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倡导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与指导,从多角度进行评价,避免教师一言堂,更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和可喜进步。

第二篇:《我所了解的大海》教学设计之二

教材简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我所了解的大海”。书中的提示语分成3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具体内容。第3自然段则提示了了解介绍大海的途径和方法。

设计理念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内容与方向作适当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调动内存——同伴互动——教师点拨”的交互式学习中,为学生搭建开放的学习的平台。

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调动经验、互动交流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亲近大海、亲近自然的思想情感。

2.能就一个或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表达所见、所闻、所思。

3.能认真倾听同学发言,尊重、理解对方,并能就同学发言的内容作合理的补充。

4.能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在交际中,积极讨论,各抒己见,有序表达,合理补充。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书中的大海

板书:大海

1.导入:一提到大海,我们的眼前一定会浮现出一幅壮美的画面。大海给了文人墨客无尽的灵感,汇聚成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佳作。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关于大海的或者提到了大海的文章呢?

2.指名来说说有哪些文章。

3.说说作家笔下的大海都是怎样的,你是从哪篇文章中感受到的?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是从哪个方面来介绍大海的。

预设:浩瀚的形象、变幻的海面、海中的物种、丰富的物产、对海的感悟、海边的生活„„

[通过回顾过去学过的关于大海的文章,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下一步介绍大海作好铺垫。在回顾的过程中,教师梳理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大海,使接下来的表达更具条理性。]

二、眼中的大海

1.过渡:同学们说的都是作家们的个人感受。我们今天要亲自感受一下大海的魅力,来谈谈“我所了解的大海”。

板书补充完整课题:我所了解的大海

2.老师知道同学们一定急不可耐,想说了。不忙,我们先来看一组关于大海的风光图,看看你从中看到了怎样的大海,先来谈谈我们眼中的大海。如果你也找了大海的图片,也可以结合起来介绍。

板书:眼中的大海

老师分组播放“大海图”。(每组图都是先一张张播放,再组合在一起复现一次。)

第1组:关于“海滩”的图

第2组:关于“海面”的图

第3组:关于“海里”的图

第4组:关于“海底”的图

3.同学们,刚才老师向大家播放了4组图片,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分成4组吗?(按地点分成了4组)

谁能就一组中的某一张或几张图来说一说你们看到了怎样的大海?争取把你看到的说具体说形象。自己先准备准备吧。

学生准备。

4.指名交流,学生可以随机补充、听后评价。

老师随机板书4个方位,并评价学生的介绍中哪里说得较详细、较具体,并提示用了哪些好词。

[通过图片的分组展示,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同时也了解介绍事物应该从不同角度进行介绍,这样更有条理。其次,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老师随机评价学生的介绍是否具体,是否用了优美的语句,旨在引导学生要通过规范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事物说“活”。]

三、我们与大海

1.过渡:大海有种种的魅力,我们人类与大海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同学们,你们曾亲自接触过大海吗?你们曾读到过有关人与大海的故事吗?来,就让我们互相分享一下吧。

2.请同学4人一小组,相互讲讲自己在海边的经历或搜集到的有关大海的动人故事。提出要求:要把这个故事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说得有顺序、有条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参与个别组的交流,随机作指导。

3.集体交流,教师点评,学生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梳理,点评说话是否有序。

板书:快乐的回忆、沉痛的记忆、感人的故事等。

[在开放的口语交际过程中,培养学生参与讨论、表达的意识与积极性。教师的指导,使学生的表达尽量规范化。]

四、心中的大海

1.过渡:一幅幅画面,一幕幕情景,一个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位同学。老师有一个想法,如果说我们把大海比作一个人,你觉得在你的心目中他将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想一想,请大家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出示媒体

(1)我觉得大海是一个的人,因为。

(2)因为,所以我觉得大海是一个的人。

2.交流表达,教师随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三篇:《我所了解的北京》教学设计(活动指导)

《我所了解的北京》教学设计(活动指导)

教材简析:

本课是“能说会写”中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教材由文字和插图两部分构成。文字部分,先是总体介绍了北京,然后提出了口语文际的内容和要求。可就北京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现代化建设成就等方面进行单项介绍,也可以进行概括的介绍。插图是颐和园的一幅图片,以优美的风景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交流的参与意识,突出学生交际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采用讨论、小导游介绍、小记者采访、图片解说、问答等多种交流形式,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过程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口语交际,让学生了解我国首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及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2.让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有条有理地表情达意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知道祖国首都北京的概况,了解我国首都北京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及现代化建设成就。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过读诗文、看图片、上网、问别人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去了解北京,并搜集相关的资料。

2.请到过北京的同学回忆自己的游览经历,并准备相关的资料,如日记、照片、图像资料等。

3.老师制作有关北京的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有关的诗文和图片等资料,以便作补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1/4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多媒体课件播放202_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场面)

谁知道这么隆重盛大、举世瞩目、激动人心的运动会开幕式是在哪儿举行的?(北京)

2.(播放古老悠扬的民族器乐),老师激情导入:

是啊,这就是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有人说,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红墙、黄瓦,读到胡同、四合院。

也有人说,北京是一幅多彩的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群,散发着浓郁的现代化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看到高楼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般的立交桥„„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把自己所了解的北京在一起交流交流,彼此分享吧!

3.板书课题,齐读。

[借助多媒体课件和老师动情的语言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过渡到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自读教材,明确要求

1.请同学们打开教材,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看看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学生读提示,然后指名汇报:

(1)第1自然段是简介北京,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城市。

(2)第2自然段是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即:搜集有关北京的资料,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北京。可以从北京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现代化建设成就等方面进行单项介绍,也可以进行概括的介绍。

(3)第3自然段是告诉同学们:大家在介绍北京的资料时,可以相互补充。3.小组讨论:在介绍北京的资料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4.各小组代表汇报:

(1)用普通话进行介绍和交流;

(2)相互交流时,语言要文明、规范,要注意维护北京的美好形象。

2/4

(3)认真倾听同学的介绍,思考还可以做哪些补充。(4)态度要大方,表情要自然,声音要洪亮。(5)评价要客观、真诚,建议要合理、恰当。

[在学生自读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及要求。通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互动交流,语言训练

(一)话北京。

1.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许多有关北京的资料,现在请大家把这些资料按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现代化建设成就这三方面,进行分类。(学生进行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相互补充,谈感受。

3.各小组代表上讲台,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北京,师生及时评价和补充。

(介绍时可以相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北京的资料。)

(二)游北京。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来了几位小导游,他们将带领大家走进古老而年轻的北京城,让我们随着他们一起去游览北京吧!

1.讨论:小导游介绍时,应注意些什么?

2.汇报:小导游要扮演好导游的身份,应注意以下几点:

(1)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面对“游客”的问答,要耐心进行解答。(2)语言:用普通话,要讲清北京的特点,要真实准确、生动有趣,并注意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

(3)感情:讲出对祖国首都的热爱及自豪感。

3.请了解北京或者去过北京的同学扮演“小导游”,带领大家游北京。(结合多媒体课件,配乐播放北京的风光图片),其他同学则扮演“游客”。

游览的过程中,“游客”可以随时提问,“导游”要灵活介绍和回答游客的提问。

4.师生谈各自的感受,进行评价。

(三)梦北京。

3/4

1.同学们的介绍,让我们由衷地感到北京不愧是一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现代化气息的大都市。如今,随着202_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举办,世界各国人民的目光,也越来越多地聚集于北京。请同学们想象:再过10年,我们心中向往和期待的北京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2.请同学们描绘自己心中未来北京的样子,小组内交流。3.指名在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结合课件中直观形象的画面感染,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交流、欣赏中想象或回忆北京,从而加深了对北京的了解。另外,通过认真倾听、动情介绍和相互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口语交际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里,巧妙地把“话北京”、“游北京”、“梦北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得到了听、说的训练,也真真切切地得到了人文的熏陶。同时,还实现了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充分体现了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

四、情感升华,赞颂北京

1.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描绘着新的蓝图。通过今天这节课,你现在了解到了一个怎样的北京呢?让我们用美好的语言来赞颂祖国的首都北京吧!

2.学生自由写赞美北京的话语,小组内或同桌间相互交流、朗诵,评价。3.老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既是优秀的学生,又是文明的游客,还是出色的导游,你们真了不起!老师祝贺你们!相信美好的北京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都来热爱北京、祝福北京、建设北京吧!

[对本次口语交际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和主题的升华。通过学生的畅所欲言,拉近了学生和北京的距离。通过对北京的赞美,学生们浓浓的爱国之情得以激发和升华。这种在内化学生口头语言基础上从心灵发出来的感受,使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相辅相成,达到和谐统一。]

4/4

第四篇:我了解的教学设计

篇一:《了解我的身体》教案

《了解我的身体》教案

第一课时

绿波小学 宋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儿童通过课堂活动,看到自己的成长变化,初步了解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基本常识,以及发育成长的基本状况。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健康成长的初步意识与认识。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并了解身体器官的基本常识及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教学难点】

养成爱护身体的良好习惯,形成为将来服务社会健康成长的初步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记录卡、人体实物模型等。

学生:照片、卷尺、皮尺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活动

预期结果: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身体变化,激发了解身体的欲望,为下面活动作好铺垫。导语:同学们,好久不见了,(师留心发现学生身体变化)。同学们大家前后左右互相看看,你们注意发现谁的身体发生变化了?发生了哪些变化,怎么样的变化?

教学活动:

⒈ 学生互相观察。

⒉ 出示照片互相了解,介绍各时期的成长变化状况:(学生个人从小至今成长的照片)

⑴ 同组的学生乐于与他人分享照片,发现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变化。

⑵ 师抽取一组照片(投影)全班观察,并请大家猜猜他是谁?

⑶ 揭示课题。

二、互动模仿,观察体征。

预期结果:师生通过互动模仿,逐渐了解身体的特征,引导孩子体悟成长过程微小变化,为下个活动作铺垫。

导语:同学们喜欢照镜子吗?当你照镜子时,镜子会映出你的各种动作。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当小镜子,好吗?

教学活动:

⒈ 师作情趣化示范动作,全体学生竞相模仿。

⒉ 小组成员之间作动作互动模仿,并从中观察和发现他人的身体特点。

(师适当点拨,引导观察,如双胞胎身体的细微处之差异。)

⒊ 梳理小结并过渡。

三、实践探究,发现秘密

预期结果:通过测量身体的活动,使学生发现身体的变化及秘密,体验感受身体的成长变化。

导语: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各自的特点,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你、我、他。如果你能进一步探究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器官的不同形状、长度等,那就更有趣了。你们知道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长度吗? 教学活动:

⒈ 学生测量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结果,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征。)

⑴ 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师随机纠正学生的站姿、坐姿等)

⑵ 全班交流、反馈测量结果。(发现身体的秘密。如:人的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及不同时期的变化。)⒉ 梳理小结并过渡。

四、联系生活,体验感受

预期结果: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进一步探究身体内部器官的作用,形成健康成长的初步意识。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自己身体的外部器官,那么在我们身体内部还有哪些器官,它们的各自位置都在哪里,你们想知道吗?这里,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五脏六腑吧。

教学活动:

㈠ 认知部分内脏器官的名称及位置。

⒈ 巧邀“嘉宾”(出示心、肺、胃的道具),引导学生互相指认内脏器官位置。

⒉ 指名上台贴图,并请学生当评委纠正。

⒊ 出示人体实物模型,进一步正确认知内脏器官。

㈡ 融入生活情境,感知器官的用途。

⒈ 出示课件:心脏图(引导学生了解其用途并初次感受心跳)

⒉ 创设情境,肺部体验。

⑴ 肺部体验活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做深呼吸,感受身心愉悦。

⑵ 反面例子:观看课件:(废气、废物组图),明白新鲜空气对身体的好处。⒊ 全身投入,歌舞中感受身体各器官的协同作用。

⑴放《健康歌》:请同学一起随着音乐唱起来、跳起来,让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都随着音乐动起来!边跳边想:身体的哪些器官发生什么作用了?(眼睛看、耳朵听、嘴巴唱、肺呼吸??获得活动都需要多种感官协调一致来完成的体验。)

⑵ 唱、跳停下来后,请同学们摸摸自己的心跳,再互相听一听,感觉一下现在与唱、跳之前有什么不一样。畅谈体验,再次引导学生感受运动后心跳的变化。

⒋ 小结(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明确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的养成,对身体发育的影响,为下一节课初步建立健康意识打下基础。)

五、深化认识,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了解了自己的身体,今后,我们更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同学们,你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已经健康成长的“大孩子”,比如你们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他们是怎样保护好自己身体的,请同学们回去了解、调查。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怎样保护自己的身体,好吗?同学们再见。篇二:《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教学设计

《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语感,提高语言文字的概括、理解总结、表达能力,以及阅读长篇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更加喜爱这位“人民艺术家”,激起阅读老舍先生文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引入

师:同学们,本单元为我们只介绍了一位作家,他的名字就是——老舍。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哪几篇文章。

生:《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和《母鸡》。

师:我相信这些文章肯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谁愿意谈一谈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师:从老舍先生的文章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幽默,感情真挚,塑造人物鲜活的文学大师。那么在现实中的老舍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大家肯定充满了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读一读汪曾祺先生写的《我了解的老舍先生》。

设计意图:从本单元所学的老舍文章入手,让学生重温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再引入本课的学习,使得水到渠成。

二、小组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师:请大家自读课文,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来将事情概括出来,小组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本文段落虽多,但文章语言平时,内容浅显,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列小标题,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生:指名回答。

师板书:为花操劳、摆杏闻香、交友聚会、为盲艺人谋划生计,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 师:归纳一下这些事件都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老舍先生的? 指名回答

师板书:生活、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老舍先生的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帯问题写感受

师:在这一桩桩小事中,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书的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的可亲、可爱、可敬。

2、全班交流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可以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预设点:

a、在平淡的生活中做出情趣和美感,是一个懂得生活情趣的人。

(1)为花操劳(第一自然段)

在老舍的院中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身侍弄,到痴迷成性的地步。

(2)摆杏闻香(第二自然段)

在条案上放一大盘香白杏,专门为了蚊香而摆设,将生活的细节都考虑进去,表现了他文人文雅的一面。

(3)收藏画作(第四自然段)

藏画甚多,多为精品,让等候的客人一边闻杏香,一边欣赏画中精品,他让等候成为一种享受。

(4)交友聚会(第五、六自然段)

每天下午,来访客人不断,作家、画家??在每年赏菊时节和生日之时都会邀请大家来家中做客,是一个好客之人。

b、老舍先生身上有淳朴的“平民化”的气息。

(1)待人很亲切(第二自然段)

握手是轻轻的,在客人未来之前,先为客人沏好茶,亲自为客人倒茶,是一个尊重客人的人。

(2)待客豪爽

在聚会中,酒是敞开供应,菜亲自搭配,最崇尚老北京风味,将熬白菜视为好东西,从中看出老舍与普通老百姓的待人处世是一样的,拉近了学生与老舍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作家的可亲。

c、在工作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可敬的。

(1)为客人亲自倒茶。

(2)为盲艺人的生计谋划(第八自然段)。

组织盲艺人在市文联演唱,并亲自主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3)关心百姓生活(第九自然段)。

北京芝麻酱缺货,提案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

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课堂上,教师把全部时间留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探究、感悟。学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过程中,体会老舍先生的为人性情。

二、拓展延伸

1、课下我看见大家都搜集了不少老舍先生的资料,你能结合你的感受来谈谈老舍。设计意图:在学生的交流中让他们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去了解老舍,体会老舍。

2、冰心对老舍的评价。

3、作业:

本单元共学习了六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相信在你的心中一定留下了对他的独特印象。课下请大家以“我心中的老舍先生”为题,写出自己的感受。老舍先生一生写出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课下有机会,大家可以搜集来看看。

设计意图:加深对老舍先生印象,引领学生去探索更多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和材料。篇三:《认识自我》教学设计

《认识自我》教学设计

辅导理念

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会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事,认识自我是

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

件。现在五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

因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或自我评价过高,或自我评价过低,因

而影响其情绪和人际关系,甚至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我要

通过本课自我分析和他人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优

缺点,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悦纳自己。

辅导目标

认知与技能:认识自我的重要性,能够借助自我分析和他人评价的方法正确地认识自己。

情感与态度:积极、真诚地评价自己与他人,勇于面对,乐于接

纳。行为: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人格:正确面对自己的优缺点。

辅导内容

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活动中明确自信

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难点: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与思考中

认识自我。

第五篇:我所了解的陈伯达

我所了解的陈伯达

0

“文化大革命”前,陈伯达曾担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分管国家计委研究室,而我当时任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与陈伯达交往颇多,对其在“文化大革命”前后的所作所为和为人处世的情况甚为了解。

不愧是“老夫子”

全国解放后,我读了陈伯达撰写的《中国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后,知道他是个理论家。那时候,很多同志尊称他为“陈夫子”,我对他也颇为敬仰。

我第一次跟陈伯达面对面交谈,是在1959年。1959年庐山会议后,为配合全国正在掀起的“反右倾”斗争,时任红旗杂志社总编辑的陈伯达要写一篇驳斥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的评论文章,他要国家统计局提供资料。我当时任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司长,局领导要我负责这件事。我认真整理了1958年的资料,然后到红旗杂志社陈伯达的办公室,向他当面汇报。眼前的陈伯达,个头矮小,面无表情,戴副黑框大眼镜,操一口浓重的闽南口音,说话让人很难听懂。他和我谈了谈写文章的事情,向我详细了解了相关数据和资料。同时由他口述、红旗杂志社的编辑记录并整理成一篇社论稿,我负责校对文中的统计数字。此社论1959年9月发表在《红旗》第18期上,题目是《驳“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的谬论》。应当说,由于受“浮夸风”的影响,1958年的统计数字有很大的水分,不准确,不能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陈伯达以此为根据,认为“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是谬论,当然不可避免地颠倒了是非。

我和陈伯达真正深入接触是从1961年开始的。1961年初,毛泽东主席派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各带领一个小组,到农村调查农业政策问题。陈伯达、田家英、胡乔木分别为广东组、浙江组、湖南组组长。毛主席亲自写了调查计划,每个组多少人,什么人参加,主要做些什么工作,都规定了。我跟随胡乔木参加了湖南的调查工作。从1961年1月到2月中旬,我们吃住在农村,调查走访了一个半月,了解人民公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之后各组组长集中到广州参加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会议由毛主席主持,讨论拟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人民公社60条》)的第一次草案。会后,每个组都带着草案回到调查地点,去征集群众的意见。这时候,刘少奇同志也回到湖南老家,亲自指导并参加了调查组对草案意见的征集工作。刘少奇提出,农村的问题不只是农业问题,还有手工业和商业问题。于是,我被抽调出来专门做手工业和商业问题调查,还就此当面向刘少奇作了两次汇报。

1961年5月下旬,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我们各个调查组回到北京。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修改《人民公社60条》,同时拟定手工业和商业的政策文件。由于我在湖南参加了这方面的调查,所以通知我参加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参与手工业、商业条例的起草。条例起草本来由胡乔木主持,因他生病需要休息,就改由陈伯达主持。这个时候,我和陈伯达的工作接触开始多起来,经常参加他主持的讨论、修改条例草案的会议,并最终形成了《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简称《商业40条》)和《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简称《手工业35条》)。这期间我感觉陈伯达文字功底很深,对于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很有讲究,不愧是“老夫子”。他经常引用韩愈的一句话“唯陈言之务去”,意思就是不要说那些没有新意的话,不要陈词滥调。他写文件喜欢用短句,不用拗口难懂的长句,这样读起来简洁有力,易于理解。这些都给我印象很深,觉得值得自己学习。

这次一起工作后,陈伯达对我有了一定的印象。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他去唐山调查工业发展情况,就向国家统计局提出要我陪同前去。在唐山调查时,工作之余,他常铺纸研墨练习书法。我素喜书画,见他的字写得自成一家,颇见功力,就趁他兴致高时要了一幅,留做纪念,但他给我的字没有盖章。我后来才知道,他有个习惯,送人的字从不当场盖章,只有别人装裱好了拿去给他看,他才会盖上自己的名章。为什么这样做?这是他考验要字者是否尊重他,是否真的喜欢他的书法。从这里也透露出陈伯达这个人城府极深,很有心机。

两次状告李富春

1961年底,中央办公厅新成立一个经济组,我被调去工作。当时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分管经济工作,我们这个经济组主要是为他服务的。经济组成立之后,第一项任务就是为即将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即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起草文件做准备,并一起参加会务工作。这次大会的召开,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大跃进”以来“左”的错误,刘少奇作了工作报告,毛主席就“民主集中制”问题发表了讲话,周恩来总理就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工作做了部署。

通过贯彻大会精神,1962年上半年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就,特别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工作,在陈云的直接领导下,成绩尤为显著。当年七八月间,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首先讨论了《人民公社60条》的修改完善问题,讨论了《关于进一步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按照原定议程,接下来要讨论财贸工作和计划问题。8月6日,毛主席在全体大会上作“阶级、形势、矛盾”的讲话,会议的气氛一下子就大变了,没有再讨论经济问题,而是转到讨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问题,为接下来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做思想准备。8月9日,毛主席在北戴河会议中心组会议上讲反对分散主义,说有的经济部门的同志,上不联系中央,下不联系群众,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汇报,四时八节,强迫签字。毛主席说的“有的经济部门”,其中就包括国家计委。

会议结束后,8月24日,陈伯达突然找我到他在北戴河的住处。他知道毛主席对李富春主持的计划工作不满意,就口述了几条改革计划工作的意见(以下称《意见》),让我记录下来,并当场修改定稿,要我重新抄清后送给李富春。我当时有些为难,向他提出:你们都是中央领导,富春同志就住在你隔壁,希望你亲自找富春同志谈谈,我去不合适。陈伯达说:“你去你去,我家乡口音太重,说话富春同志听不懂„„”他为自己找了诸如此类的一堆借口。无奈,我只好带着《意见》去李富春在北戴河的住所。到了那里一看,李富春已经回北京了。于是我立即乘火车返回北京,下了火车直接坐车赶往中南海李富春家。李富春和蔡畅大姐正在吃晚饭,我把《意见》拿给他看。《意见》的全文我已记不清了,但有一句很尖刻的话我是记得的,意思是计划工作的改革要下重药,只抹“二百二”(红药水的俗称)、紫药水是不行的。李富春看后,觉得此事来得突然,问我怎么办。我建议他赶紧批示,印发中央领导同志。李富春考虑后即批示印送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我把他的批示送到中办秘书局,准备第二天一早发出。

到了第二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李富春一起床就发现,毛主席已经对同样的一份文件作出批示,并印发出来。原来,陈伯达在要我去给李富春送文件的同时,自己又抄录一份直接报送了毛主席,毛主席当天就作了批示。陈伯达的这种做法,等于暗地里向毛主席告了李富春一状,不是与人为善。李富春接到毛主席的批示,立即找来经济组组长梅行、房维中和我,商量给毛主席写一份检讨。遵照李富春的意见,着重检讨了计划体制和计划工作方法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一套,没有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及时改革。我们三人边商量边起草,边起草边修改,足足用了一整天,才拿出一份检讨稿。李富春审定修改后,亲笔写信报送给毛主席。从这件事开始,我对陈伯达的印象完全改变了。

由于写了这份意见,陈伯达于1962年底兼任国家计委副主任。他从来没有管过经济工作和计划工作,怎么当国家计委副主任呢?让他具体负责什么工作好呢?李富春和周总理商量,决定专门设立一个研究室,让陈伯达分管。李富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家,为人非常厚道,对陈伯达的这种行为,竟然不多计较,实在令人钦佩。国家计委过去有个研究室,“大跃进”的时候因精简机构被撤销,可为了安置陈伯达,又重新恢复起来。谁来当研究室的领导呢?李富春提出把我调去担任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直接归陈伯达领导。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田家英找我谈话,告诉我组织上的这一决定。一听这话,我立即想到陈伯达状告李富春的事,从心底里不愿和他共事,于是向田家英表示还是想留在中办经济组。田家英说:“我也不愿意放你走啊,你有意见可以找尚昆同志反映。”于是我就找了中办主任杨尚昆,表示想留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不想去国家计委。杨尚昆告诉我说这是富春同志的意见,并把李富春写的调我的纸条给我看了,这时我只好尊重这个意见。但我还是不死心,又找国家计委负责干部管理工作的王光伟副主任,他告诉我不要再提意见了,说这是周总理亲自决定的,于是我只好服从了。

1963年初,我担任国家计委研究室副主任,开始了在陈伯达直接领导下工作的日子。当时研究室共有五六位干部,主要负责收集资料,做些调查工作。陈伯达也并不过问太多。

陈伯达这位副主任,既不管国家计委的工作,也不参加计委的会议,他有意见也不同李富春交谈,而是处心积虑寻找机会继续打他的“小报告”。1964年8月,他认为“气候”适宜,于是又就计划工作方法问题口述了一个《意见》,让我记录整理,然后将《意见》送给李富春,同时又直接送交毛主席批示。这份《意见》讲了在工业中采用新技术,要有一个全盘的计划,要从实现社会主义的新工业革命、实现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来看待这个问题,要从全局着想,抓住要点;讲了三线建设必须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赶快抓,改变拖拖沓沓的作风。他说如果不这样做,不赶快抓,我们就会犯大错误。陈伯达所提的这些意见,毛主席已多次当面同李富春说过,国家计委也在努力改进,三线建设部署正在积极进行,对此陈伯达都是知道的。但是陈伯达又把这些作为严重问题提出来,显然是别有用心的。8月26日陈伯达把《意见》呈毛主席,27日毛主席作了批示,措辞比上次更为严厉,肯定陈伯达的意见,提出“计划工作方法,必须在今明两年内实行改变。如果不变,就只好取消现有计委,另立机构”。

据我所知,李富春是有苦衷的。他作为国家计委主任,必须量力而行,要考虑综合平衡,这也是陈云同志的一贯思想。他主持制定“三五”计划时,计划方法已有改进,强调要解决吃、穿、用,已经不是先定多少钢、再定其他指标了。三线建设是毛主席新提出的战略任务,涉及“三五”计划原定任务的调整,也关系一线部分工厂的搬迁和新的工业布局,需要统筹安排,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太急了不行。陈伯达不考虑这些,再次“告状”,使李富春又一次受到不公正的批评,并再次写信给毛主席检讨自己的问题。此后不久,1964年底中央决定调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到国家计委任第一副主任,协助李富春工作;同时改组国家计委的领导班子,几位副主任调到各大区任职;调浙江省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林乎加,国家建筑工程部部长李人俊,北京市委副书记、副市长贾庭三到国家计委任职,成立以余秋里为主的“小计委”,负责拟定“三五”计划的方针、任务,研究战略问题。“小计委”由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

视田家英为“眼中钉”

1964年初,毛主席要陈伯达代中央起草一个关于工业问题的决定。他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干干停停,停停干干,先后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调查。在调查中他经常讲列宁的一句名言: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陈伯达认为,现在已过了电气化的时代,是电子化的时代。所以,他起草的文件要以电子工业为中心。

在这两年时间里,陈伯达常常和我说起田家英,说了很多贬低、诋毁田家英的话。陈伯达对我说,是他将田家英推荐给毛主席当秘书的(实际上田家英到毛主席身边工作主要是胡乔木推荐的,当然陈伯达也起了一些作用),而现在他“翅膀硬了,羽毛丰满了,不搭理我了”。还说自己现在想见毛主席一面,还得通过田家英,田家英不同意他就见不到毛主席,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我开始还耐着性子听他发牢骚,后来就建议他找田家英当面交换意见,不要在我面前如此议论。有时实在忍不住了,就替田家英打抱不平,说田家英不是那样的人,也不可能作出那样的事,让他不要误会。有一次他又说田家英的问题,我就说他怎么能不让你见毛主席呢?结果陈伯达勃然大怒,对我拍起了桌子,质问:“田家英给了你什么好处,你总替他说话?”我说,我1960年才认识田家英,他没有给我什么好处,我调来中央办公厅在他领导下工作,认为他是一位很正派的同志,不是你说的那种人。听我这样说,陈伯达自然很不高兴。但是没想到,陈伯达对此怀恨在心,“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利用手中的权力加害于我。

1965年上半年,陈伯达负责起草的关于工业问题的决定稿终于写出来了,共计1万多字,送给毛主席后,主席很长时间没有批示。由于担心、焦虑,陈伯达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1965年9月的一天,毛主席要找陈伯达谈话,不巧这一天陈伯达去天津了,没有谈成。后来,彭真传达了毛主席的意见,说“主席看了,说不像个中央决定,倒像教科书”。这等于批评了陈伯达。这时候,陈伯达不住在中南海里,而是搬出去住在中南海外西南角新建胡同的一处寓所。他得知毛主席的意见以后,情绪非常低落,把我找去,说了这件事。我听后,建议他找邓小平谈谈,他摇摇头,说了四个字:“人微言轻”。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不敢呆在屋里,而是把我拉到院子里悄声言语,原因是怕屋里有窃听器。这是“莫须有”的事,但可以看出陈伯达疑心特重。当年12月初,毛主席把陈伯达叫到杭州,和胡绳、田家英、艾思奇等一起研究为几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写序的事。我当时随国家计委的几位负责同志去西北、西南地区了解三线建设的情况,大概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当我回到成都时,陈伯达的秘书从杭州打电话给我,让我不要回京,就留在成都过春节,因为毛主席要陈伯达去看看三线建设情况,接触一下实际工作。陈伯达春节后到了成都,我陪他去西昌、攀枝花再回到成都、德阳等地视察,然后去重庆,看了20多天。从重庆坐船过三峡的路上,他又愤愤不平地讲起田家英,说田家英“没有一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应下放到农村人民公社去改造”。这次的口气跟以往相比更加严厉,我听后吃了一惊,不禁为田家英暗暗担心。

陈伯达嫉妒心很强。谁在毛主席那里做出工作成绩,谁为中央起草过好文件,他都怀恨在心,总要设法排斥、打击。对此,胡乔木感触很深,曾说过一句亲身体会的话:“谁在毛主席那里做了一件事,就好像在他陈伯达身上挖了一块肉一样。”田家英长期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受到毛主席的信任和重用,从而也就成了陈伯达的“眼中钉”。

这里我再说一件买字画的事,也可以看出陈伯达的为人。陈、田二人都喜欢收藏旧书画,每到一地都愿在工作之余去逛字画店。田家英不收藏画,专门收集古人书法,尤其喜爱清人翰墨,有人赞誉田家英收藏的清人翰墨为“海内第一家”。1961年,田家英在杭州一家旧书画店看中了清朝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一幅中堂,当即决定购买,但没有当场拿走,仍然留在店里挂了一段时间。后来陈伯达来杭州,也看上了这幅中堂,也要买,店家告知“田家英已经订购了”。陈伯达就很生气,觉得是田家英抢了自己的心头爱物,一直怀恨在心。他对我说这件事时,还说田家英霸道。

三线建设考察结束后,陈伯达听说毛主席在武汉,就带着我从重庆赶往武汉。到后,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告知毛主席当晚要去长沙,没空见他,于是他就乘坐毛主席专列一起去长沙。我也跟着上了毛主席的专列。到了长沙,陈伯达没有立即得到毛主席的接见。有一天,毛主席要见他,他却去了韶山参观。等他回来,毛主席已有别的安排,没有理他。过了两天,毛主席乘车去了上海。随后,陈伯达也坐飞机去了上海。临走前,他对我说:“你回去跟余秋里同志说一下,研究室的事情我不再管了。”很快,他在上海跟江青、张春桥等为伍,专心为“文化大革命”做起了筹备。

我听到陈伯达说不再管国家计委的工作,想到以后不用再忍受他的虚伪做派了,心里很高兴。回到北京的第二天晚上,我就去看望田家英,把陈伯达说的话跟他讲了。我对田家英说:“‘老夫子’说要把你下放到农村人民公社改造,你要注意提防。”当时,田家英正在编《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听了微微一笑,也没太当回事,只是告诉我他和陈伯达打交道的一些往事,并谈了对陈伯达本质的认识。我万万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了我和田家英的最后一次见面。一个多月后,“文化大革命”风暴初起,《五一六通知》还没发,田家英就受到陈伯达、江青一伙的迫害,含冤离开人世。田家英曾同他夫人董边说:“我是江青、陈伯达诬害的,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不相信这些恶人会有好下场。”

罗织罪状,欲置我于死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时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的授意下,我很快被点名批斗。1966年6月30日,中央办公厅的造反组织贴出我的第一张大字报:《田家英的高级情报员——杨波》,这也是整个国家计委的第一张大字报。那天是星期六,中午我刚从八一湖游泳回来,正在办公室看报纸,突然听到敲锣打鼓的声音越来越近,是国家经委的一些人把大字报给我送上门来了。我一看就知道这是陈伯达授意写的,我已离开中央办公厅三年半,他们并不了解我,也不清楚我在国家计委工作,把大字报送到了国家经委,经委的造反派又送了过来。我被挂上“反党分子”的牌子,从五楼的办公室一层一层往上批斗,一直“斗”到九楼楼顶上。我站在垒起来的三层桌子上挨斗,周围群众口号喊得震天响,要我交代反党事实。我说没什么好交代的,坚决不承认“反党分子”这顶帽子。正巧那天我的夫人谢映岚晚饭后带着孩子去看电影了,不知道机关里发生的一切。直到有人告诉她:“你还看电影,你家老杨正在挨斗呢!”她才匆忙赶回家。7点钟以后我回到家里,她晚饭也没吃,只是生闷气。

我的“罪名”越来越多,不断受到批斗,人身自由也受到限制,要我交代散布了哪些攻击“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流言蜚语。我睡眠不好,有吃安眠药的习惯,那段时间,谢映岚怕我想不开,偷偷地把安眠药都收起来了。我对她说:“你放心,我不会走那条路的。”那时候,我还不知道田家英去世的消息。

这期间,我亲眼看到陈伯达的汽车停在国家计委大院里,知道他是来看我的大字报,同时与计委负责同志谈审查我的问题。其实,一开始我就明白,是他授意批斗我,要封我的口,怕我揭发他的问题。这是他整人的一贯伎俩。我熟悉的马列主义研究院(陈伯达兼任院长)秘书长柴沫,是田家英的好友,也知道陈伯达的一些底细,“文化大革命”开始,就被陈伯达点名批斗,不久含冤离世。

过了一些时间,陈伯达的秘书来国家计委找我,要收回陈伯达曾经写给我的字。陈伯达先后为我写过五六幅字,我都装裱好收起来了,也盖了他的章。我当时活动受管制,传达室派人把我叫了出去。陈伯达的秘书说:“伯达同志讲,他给你写过几幅字,现在有人要看这些字,要我来取回给他们看。”我一听就知道是假话,很生气,也不想留他的字,就回家找出来给了他。过了一个多月,他的秘书又来了,拿给我100块钱,说:那几幅字拿回去,别人看了很好,就留下了,收不回来了。伯达同志说你孩子多,工资也不高,所以要付给你裱画的费用。我说:“我现在工资没有扣,这点钱还出得起,你转告伯达同志,以后方便的时候再给我写几幅字就可以了,钱我不收。”其实我很明白,他是想用小恩小惠封我的口,这只能让我更加厌恶他的虚伪。没过几天,他又派秘书来了:“伯达同志说,还送过你一幅字,你上次没给,要我来取回。”我一想,的确有这么一幅字,上面写着“实事求是”四个字,那是他自己写了装裱好挂在家里墙上,有一天主动送给我的。没想到他心细如发,连这都记得。于是,我回家找出来给他秘书带走了。陈伯达两次派秘书向我收字,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挨批斗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69年初。整整两年半的时间,没有批斗出陈伯达所要的能置我于死地的材料。但陈伯达仍不死心,还要继续管制我。感谢周恩来总理,他在1969年春节期间接见国家计委两派群众组织代表时,询问了我的情况,并说:“杨波还可以工作吧!”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使进驻国家计委的军代表不久就允许我自由行动,随后通知我参加了机关办的“学习班”(当时这是“解放”干部的一部曲),并于1969年8月13日得到“解放”。接着就下放到国家计委湖北五七干校去劳动,直到1970年党的九届二中全会揭露了陈伯达的罪行以后,我才有了重新工作的机会。

虚伪的“小小老百姓”

陈伯达到处口口声声说他是“小小老百姓”,其实他骨子里是把自己放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上,谁也得罪不起他。他刚愎自用,却喜欢摆出一副民主开明的面孔。每次开调查会他讲话后,总要问我有什么意见,开始时我还不明白他的为人,就按照我一贯心直口快的性格,常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但很快我发现,不管你说什么,有没有道理,他都根本不予考虑,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后来我就再也不提什么意见了。他也知道我这个人不怎么听人摆布,所以对我渐渐地有所忌惮。

陈伯达的虚伪还表现在另一件小事上,他在北京逛琉璃厂,常常不坐自己的专车,而是打电话让我从国家计委要车带他去。我开始还不理解,后来明白了这是他的伪装和心计。

对于陈伯达的种种行径,我和很多同志当时就十分看不惯,认为这种李林甫式的人物藏在毛主席身边很危险,但我坚信毛主席迟早会察觉并揭穿他的真面目。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很快,1970年,他在庐山会议上被毛主席点名批判,后被开除党籍。1981年1月,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

《我所了解的大海》教学设计5则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