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19《古诗二首》优课教学设计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69-894876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2-01 15:22:11 来源:网络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三篇课文。《古诗二首》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雾在哪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雾的变化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使整个想象充满童趣。《雪孩子》则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激发学生在想象中续编故事,感受雪孩子美好的心灵。语文园地七安排的写话练习,以猫和小老鼠为话题,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进一步落实“想象”要素。除此之外,本单元还第一次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作为起步阶段的默读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试着做到不出声地读。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诗题的意思是:夜晚投宿在山上的寺院里。全诗共四行,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难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夜宿山寺》

课时目标

1.认识“宿、寺”等6个生字,会写“危、敢、惊”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夜宿山寺》。

3.能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齐诵诗句。(课件出示诗句,学生齐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2.导入新课:课件中的诗的作者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

3.理解诗题。

(1)指名读诗题,强调“宿、寺”为平舌音。全班齐读。

(2)猜测:通过题目,你知道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和地点吗?(时间:夜晚。地点:山中寺庙。)

(3)识字:出示生字“寺”,引导: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课件出示路牌、寺庙等图片)

①理解“宿”:住,过夜,夜里睡觉。

②用“宿”组词:住宿、留宿、宿舍、寄宿。

(4)教师介绍:李白在外游玩,晚上借宿在寺庙里。夜深人静,他登上山顶寺庙的高楼,写下了这首诗。

(5)再次指导读好诗题。

【设计意图】诗题往往藏着很多信息,本环节从理解诗题入手,不仅引发了学生们的阅读期待,而且对阅读中“抓题眼”的方法有了初步认知。

板块二 初读古诗,随文识字

1.自读要求。

(1)第一次读:自读古诗,圈画出诗中的6个生字,读准字音。

(2)第二次读:同桌互读古诗,一人读,一人听,听字音是否读正确,诗句是否读通顺,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第三次读:同桌合作读,一人读前2个字,一人读后面3个字,试着读出节奏。

2.展示读,指名读,强调易错字音。

(1)辰:翘舌音、前鼻音。带有“辰”这个部件的字,大多都带有“en”的音,如“晨、震”。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惊:后鼻音,形声字。根据部首理解字义;扩词:吃惊、惊吓、惊慌。

3.教师范读,读出五言诗的节奏与韵律。

4.学生再次练习朗读,读出恰当的停顿。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自读、互读等,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主动性。在识字环节,利用规律归类识字,强化认识形声字的特点。

板块三 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1.观察课文插图。

说一说:山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画面感受“楼之高,人之小,天之近”。

2.学习第1、2句。

(1)随文识记“危”。

①我们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个字?(出示各种带有“危”字的标识牌、警示语等图片)

学生读一读,了解“危”现在大多指“危险”的意思。

②出示“危”的小篆字形:上面为“人”,中间是“山崖”,下面呈腿骨节形,整个字形代表着人站在山崖上,“危”本义表示“高”。“危楼”即“高楼”。

③借助小篆字形记忆“危”,并指导书写:危,斜刀头居上居中,“厂”横画在横中线上方,不要写成横钩,里边笔画横折钩的钩尖抵在竖中线上。

④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展评。

(2)理解“高百尺”。(板书)朗读诗句,全班交流:哪些诗句让你感受到了山中寺庙的楼之高?

①引发质疑:1米等于3尺,这座楼真的有33米、差不多11层楼那么高吗?

②讨论小结:“百尺”是虚指,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楼很高。

③诗句拓展:结合李白其他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白发三千丈”来理解“高百尺”。

④指导朗读:请看着画面,读出寺庙高耸入云的感觉。(强调“危”和“高”)

(3)理解“摘星辰”。(板书)

①理解:“星辰”的“辰”是日、月、星的总称。(课件出示夜晚的天空)

②想象画面:假如此刻你也站在这高楼上,放眼远眺,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情境描述:诗人站在“危楼”之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李白的想象是多么奇妙。

④表演读:谁能带着动作读读这句?指名表演读,教师指导:强调读“高、可”时声音响亮些,突出楼的高耸入云和摘星辰的轻而易举。

3.学习第3、4句。

(1)继续体会“楼之高”。(出示不敢语、恐惊天人)

①提问: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看到美妙的景色,诗人本该诗兴大发,大声吟诵,为何却“不敢高声语”?从这两句诗中,你又体会出什么?

②随文识记“恐”“惊”。

引导发现:这两个字偏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课件出示“心”的篆体,加深理解心字底与竖心旁都跟人的心情有关。

③理解:恐惊——担心惊动。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小结:这句诗更加说明楼很高,似乎与天相连。(板书:不敢语、恐惊天人)

④比较诗中出现的两个“高”所表达的情感。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形象地描绘了寺庙高楼的高耸入云,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寺庙高楼的高度;“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进一步说明楼高与天近。

(2)指导朗读。模仿诗人此时的神态,抓住“不敢、恐惊”,轻声朗读,语调要轻、要低,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4.指导方法,背诵古诗。

(1)教师说诗意,学生读相应的诗句。

(2)借助板书背诵:“高百尺、摘星辰、不敢语、惊天人”写出了山寺“危楼”的高,抓住这些词语,对照插图试着背一背整首诗。

(3)想象背诵: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身在山寺的高楼上,想象画面背诵。

(4)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5.小结:一个普通的夜晚,一座普通的高楼,在李白的笔下,变得那么巧妙而生动,这就是想象的魅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和文的结合,联系生活经验和字理落实“随文识字”。紧抓主题“楼之高”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感知夸张的手法和李白诗作浪漫的特色。

板块四 观察汉字,指导书写

1.多媒体播放“敢、惊”的书写动画,引导观察: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字的笔顺、关键笔画及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引导交流。

敢:左右宽窄相当,左低右高,反文旁首笔的撇尖落在竖中线上,底部撇高捺低。注意与“取”的区别。

惊:左窄右宽,“口”在横中线部位,第六笔竖在竖中线上。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4.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展评。

【设计意图】写字要逐步变“老师教”为“学生学”,写前的观察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向,写后的对照要紧扣之前观察和提醒的要点,在“看”和“写”的实践中提高书写能力。

板块五 课外拓展,实践探究

1.背诵古诗。把《夜宿山寺》背给家人或朋友听。

2.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想象画面,画一幅简笔画,并将《夜宿山寺》抄写在旁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对诗意的理解,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检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

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楼高 高百尺 摘星辰

危楼               想象

夜静 不敢语 惊天人

第2课时

《敕勒歌》

课时目标

1.认识“似、庐”等6个生字,会写“苍、茫”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敕勒歌》。

3.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高远辽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情境导入,走进意境

1.视频出示草原风光,配上背景音乐《天堂》。

2.引导交流:你能用一两句话描述看到的景色吗?(天真蓝,草原真辽阔,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啊!)

3.教师介绍: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北方草原上有一个游牧民族叫敕勒族,他们以草原为家,以放牧为生。我们今天要学的《敕勒歌》是他们民族的一首民歌,也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给我们描绘了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4.板书诗题“敕勒歌”,齐读。

【设计意图】从草原风光导入新课,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之阔、物产之丰,为后面学习诗歌奠定感情基础。同时作品的简要介绍,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意境

1.读诗歌。

(1)自由读:自读古诗,圈画出诗中的6个生字,读准字音。

(2)合作读:同桌互读古诗,一人读,一人听,听字音是否读正确,诗句是否读通顺,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示范读: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说说听出了怎样的节奏。(出示课件)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指名读:学生练读后,指名朗读。(相机纠正字音和停顿)

①强调易错字音:“似、苍”读平舌音,“庐、笼”读边音。

②见:读“xiàn”,教师引导学生看注释,简单了解古代没有“现”,“见”就是“现”,在这里是“出现、显露”的意思,不读“jiàn”。

③教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注意读好停顿。

(5)齐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

2.知大意。

(1)再读诗文: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圆圈圈画出来。

(2)古诗填空,相机理解词语。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相机理解和识记字词。

①川:平地。敕勒川: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

②阴山:山脉的名称,敕勒族牧民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阴”的反义词为“阳”。

③穹庐:圆圆的毡帐大屋顶。(出示图片)你能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庐”吗?

④“笼盖”的近义词是什么?(笼罩)这个词你们会用什么方法来识记?(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记,如做手势等)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多形式的朗读,更便于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同时,读中识字、释义,为诗歌的理解扫清了障碍。

板块三 文图结合,感悟意境

1.学习第1、2行诗句。

(1)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果让你来画“敕勒川”与“阴山”的位置,你会怎么画?(紧扣“下”一词)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想象理解,体会情感。

①你能给“似”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吗?

似:好像、像、如。天似穹庐,或天像穹庐、天如穹庐。

②“似”是个多音字,它的另一个读音为“shì”,组词:似的。

③结合“穹庐”的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天空像牧民们居住的圆圆的毡帐大屋顶,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④体会情感:敕勒族人用自己最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天空,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他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3)指导朗读:让学生做手势模仿穹庐笼盖四野的样子,带上动作读,体会大草原的辽阔。

2.学习第3、4行诗。

(1)体会“天苍苍,野茫茫”。

①(课件出示草原图)提问:你会想到课本上的哪一句诗?(天苍苍,野茫茫)

理解:天苍苍指天蓝蓝的,晴空万里。野茫茫指草原无边无际。

②识记“苍、茫”。

发现特点:2个字都是草字头、上下结构。

注意要点:“苍”下面是“仓”不是“仑”;“茫”要注意“氵”一定被“艹”覆盖住。

同音字的区分:“茫”与“忙”“芒”的辨析组词。

③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复现“苍、茫”,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的不同含义。

天苍苍——天空蓝蓝的。野茫茫——原野无边无际。

白发苍苍——头发白白的。

大海茫茫——大海无边无际。

松柏苍苍——松柏绿绿的。

云海茫茫——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2)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

①和同桌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②你从表示动作的词中感受到什么?(草很高,很茂盛,牛羊成群,草原很富饶)

③引导学生感受这句话的灵动之美。“吹、低、见”让安静的画面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3.配乐,让学生闭眼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中描绘的美景。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利用词语复现的方式强化生字字形的识记,并理解字义。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从而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到敕勒族牧民的自豪。

板块四 书写指导,升华意境

1.观察汉字,指导书写。

(1)分类书写“阴、似、野、苍、茫”。

左右结构的字:阴、似、野。

上下结构的字:苍、茫。

(2)多样书写。

①教师范写“苍、茫”,引导学生观察:“艹”窄、扁,两个字高度相同。“苍”的“人”宽、大,横折钩的钩在竖中线上,竖弯钩不出捺的范围。“茫”注意点的位置,竖折的竖段在竖中线上。

②同桌交流“野”的书写。尤其注意“里”最后一笔横变为提。

③学生独立书写“阴、似”。

(3)集体点评: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个例,纠正;学生再次练写。

2.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对照板书,分男女生诵读古诗,进一步感受草原的美,体会敕勒族牧民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设计意图】抓有联系的“苍、茫”两个字加以指导,放手让同桌交流“野”字的书写,独立书写“阴、似”两个字,根据“指导一扶一放”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最后的诵读,既是对诗文理解的一种检查,更升华了古诗的意境。

板书设计

敕勒歌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而展开,凸显了以下三大亮点:

1.品读为基础。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途径。本课教学中,既体现了朗读的多样化,如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教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又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性:第一次读,字音准确,意在正音;第二次读,轻重缓急,读出节奏;第三次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第四次读,展开想象,读出情感。紧紧围绕一个“读”字,不断提高学生品读的质量。

2.想象为核心。

《夜宿山寺》这首五言绝句,诗人发挥大胆而夸张的想象,极力渲染“危楼”之高耸。在讲解“手可摘星辰”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此刻,你就是诗人,你站立在这高楼上,放眼远眺,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们把文字想象成一幅幅画面,随后,我让他们做动作表演读,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巧妙的表达。《敕勒歌》中,我引导学生思考:诗里描写了哪些景象、从中你感受到什么?这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沉潜于诗中,去想象画面,从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字词为重点。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重点。在这一板块,我结合字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识字,如“危”,采用字源识字,让学生从字形中直观感受“危”的意思;对于“苍、茫”等字,则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去理解,既增强了趣味性,又实现了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连一连。

kǒng

chén

lǒng

二、看拼音,写词语。

tián

cāng

máng

guāng

yīn

jīng

xià

gǎn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危楼:

百尺:

恐惊:

草低:

四野: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1.《夜宿山寺》的作者是唐朝(),这首诗用()的手法。把山寺的()和夜晚的()写得非常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敕勒川》哪两句交代的是敕勒川的位置(),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五、重点段落品析。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把诗歌补充完整。

2.敕勒歌是一首

朝时的民歌。

3.穹庐是指

4.“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写一写。

最高的楼,用诗句表示:

答案

一、略

二、田野

苍茫

光阴

惊吓

不敢

三、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恐惊:唯恐惊动。

天苍苍:天蓝蓝的。

茫茫:

辽阔无边的样子。

四、1.李白

夸张

2.敕勒川,阴山下

敕勒川

阴山

牛羊

五、1.笼盖四野

天苍苍

2.北

3.蒙古包

4.现

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19《古诗二首》优课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