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69-992230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11 15:55: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渔家傲教学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

廖灿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首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情思。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五、课时准备: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体会——讨论——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一、导入新课:

八年级时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里有两句名言,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操,大家还记得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范仲淹的词,看一看它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初读体会

(一)诵读(节奏、情感、意境)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学生读。

4、集体朗读。

(二)谈体会 指名学生谈

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朗读,来谈谈对本词的初步体会。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没做官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2、写作背景介绍: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延安]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渐收回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敢侵犯。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四、再读,理解词的内容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写的是深秋塞外苍凉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将士们)思念家乡、亲人渴望立功的复杂感情。

2、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3、赏析词的上阕: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感受定有不同]“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①、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②、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4、赏析下阕

词的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诗人自抒情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我们曾经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在那首诗里,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怎样的情感?大家一起来把《天净沙 秋思》背一遍。再想一想。

明确:思乡的情感,极度的忧郁和忧伤。

今天这首词同样是“秋思”同样有思乡之情,可范仲淹的情感与马致远的有没有不同呢?

明确:本词在表现浓浓思乡之愁的同时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和拳拳爱国之心,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边塞题材的诗词呢?

2、由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联想到《渔家傲秋思》中的哪一个句子?

六、学生自读两至三遍课文,看谁先背诵课文。然后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背本词。

七、老师向学生提供范仲淹的《御街行》,学生试着赏析。

板书设计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上片:

衡阳雁去无留意

荒凉

写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

艰苦(塞下、秋来)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下片:

家万里

抒情

思乡、忧国

归无计(功业未成)

慷慨

霜满地(夜晚来临)

惆怅

将军白发征夫泪 附: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①香砌:砌是台阶,因上有落花,所以称为香砌。②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细碎的声音。③练:素色的绸。④敧:倾斜的样子。⑤谙:熟悉。⑥都来:即算来。赏析:这是一首写秋夜离人相思的词。历来评词者都认为本词情景兼融。上片主要写景,而寓情其中。下片全部抒情。末三句一往情深。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即从这里脱胎。

第二篇:《渔家傲》教学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

嘉兴市南湖区余新中学 张彦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熟读成诵,感受词的风格和韵律特点,进而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及其流派。

2.品读辨读,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而认识中国士大夫的品格。(重点和难点)

教学流程:

一、读梦——诵读诗词,把握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读顺,教师巡视指导。请将读不准、读不懂的字词提出来。

(2)点名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节奏,学生互评。教师指导,出示节奏划分。学生再齐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将词作变换成律诗,比较异同,体会韵律。(词,长短句错落,节奏富于变化。)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天帝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

(4)聆听范读,齐声朗读。

主问题:这首词词牌名是《渔家傲》,没有题目,你能否给这首词加个题目?说说理由。词写什么?写实还是写虚?(引出“梦”)。《渔家傲》在《花庵词选》中题做《记梦》。

二、绘梦——描绘意象,进入意境

追问1:词人李清照在词中都梦见了什么景象?默读找出来后,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触动你的画面。

(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千帆乱舞、天人对语、鹏飞高举、吹取三山)

①铺叙:描写细腻,词义生动,意境浑厚。

“接”“连”“转”“舞”:天幕四垂、波涛汹涌、云雾弥漫——浑然无际(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殷勤”:温和、关心民生疾苦天帝。(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天帝形象?)

②用典:大鹏(庄子语)、三山(神话传说)(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也婉转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追问2:请再读课文,梦中哪两句词提及到沉重残酷的的人生现实?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追问:哪两个字耐人寻味?(嗟谩)能否替换成“言”和“尚”字?“嗟”字传达出来的是对日暮途远的叹息,是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叹息,是李清照历经国破家亡的颠沛流离之苦的叹息,是自己知道自己来日无多的叹息。而“谩”字则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包含两层意思:一则感慨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二则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

3.析梦——领悟主旨、认识词人及其词风的变化

(1)比较阅读李清照婉约词《点绛唇》,认识不同词风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婉约派词风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豪放词特点创作视野广阔,气象恢弘雄放,语词宏博,用典较多。

(2)词风为什么发生变化?词风变化和人生经历情感变迁的关系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是个待字闺中的少女时,羞涩调皮,聪敏率性。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后与赵明诚结为夫妻,词风高山流水、琴瑟和鸣,一丝哀愁中包含柔情。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岁丈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后改嫁,遇人不淑,被人诬陷,受牢狱之灾,度日如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见《声声慢》)金人南下,国破家亡;以女子之身,怀天下大事;以一介布衣,存士大夫之志,体认着共同的时代悲哀。(《渔家傲》)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渔家傲》是其唯一一首豪放之作。

中国文人都有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辛弃疾、范仲淹……包括弱女子婉约派词人,在国家危难之中也会抒发出豪放的情怀。这就是中国文人“士”的灵魂。

第三篇:渔家傲 教学设计

总第23课时

课题:《渔家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二、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三、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 1 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 秋天。

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会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

“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

C、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1)“浊酒一杯家万里”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

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五、拓展学习

在解析完整首词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三个字“渔家傲”,从词的结构来说,“渔家傲”是什么呢?

词牌名。

对,很好,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似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

有。

好,那我们就一起把它背诵出来吧。

六、课堂小结

七、课后作业

1、背诵《渔家傲》。

2、从中选择一首扩写成现代白话文,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300字左右。

3、预习下一课《天净沙 秋思》。

教学反思:

第四篇:《渔家傲》教学设计

《渔家傲》教学设计

作者:培元中学 张琳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欣赏诗歌意境,感悟词作主旨,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体味各种手法及炼字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进而欣赏诗歌意境,感悟词作主旨,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2、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体味运用各种手法及炼字的表达效果。教学方法:

启发点拨式、小组讨论式,让学生明白诗歌就是运用某些手法描摹意境,表达相关感情,并不是高深莫测。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播放歌曲《月满西楼》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从而走近李清照。

二、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反应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明快妍丽。后期则更多地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其词语言自然清新、凝练新颖,有《漱玉词》传世。今人辑有《李清照集》。但这首词却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学习生字:谩.(màn)

3、听名家朗读,指导朗读,学生齐读。

三、细读品味: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用“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用“转”和“舞”将人在风浪中乘船颠簸前行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四个动词“接、连、转、舞”用的十分巧妙。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愤懑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世界,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

四、合作探究:

1、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①、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词首的海天相接图,词尾的大鹏展翅图

②、阔大而豪迈的气度。尽管自己孤苦无依、志不得伸,但仍未放弃理想,执着追求。③、用典、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大鹏句、三山句

2、归纳中心: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瑰奇雄伟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愤懑之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五、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运用大胆的想象、比喻、设问、用典等手法,描绘了辽阔、壮丽的海天相接图和大鹏展翅高飞图,抒写了词人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愤懑之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读这首词。

七、课外拓展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八、课后探究: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

明确: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所以她隐隐约约从《临江仙》词,《夏日绝句》等诗中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通过大胆的想象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自己的人生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需要非凡的勇气,确实是很难能可贵。

九、板书设计:

渔 家 傲 描写: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

抒情: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

海天相接图 瑰奇雄伟

渴望自由 追求光明

辛苦求索 空有才华 未见光明

第五篇:渔家傲教学设计

渔家傲(宋·李清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词文,读准词文中的生字新词,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词韵的回响,并找出韵脚。

2、结合译文再读词文,理解词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结合插图

3、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一)音乐导入:

播放《一剪梅》,引出李清照。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她的《渔家傲》,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渔家傲是词牌名。

(二)读文晓韵

1、初读正音

读文贵正,音正则字准,气正则韵出,先试着读一读《渔家傲》这首词,连续读两遍,注意把字咬准,音读正。(生读。)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教师随机正音:特别留意词中的“帆 殷 勤 嗟 谩 ”这几个字的读音。

2、读出节奏

1)词有节奏,句有停顿,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用节奏线画一画停顿的地方,(小组交流划出句子内停顿的地方)。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学生试着自读与对读,教师检查学生朗读的节奏划分,并让学生汇报读,相机引导)。

2)教师引导:注意停顿与延音是有区别的,停顿是无声而有气,延音是有声有气,是声音的延续,再来体会停顿与延音的区别,以

“天接云涛连晓雾”为例,“天接”一读完,声音就没有了,只有气息支撑,而“云涛”之间云与涛是平声需要延音支撑,声音一直是在延续的。

(学生试着练习,掌握停顿与延音的区别)

3、掌握轻重

读词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现在听录音读,看看你们能发现录音在轻重处理上有什么规律。(学生听)1)学生交流发现:

学生1:第一二声的字读得轻,声音有延长。学生2:第三四声的字读得重,声音更短。学生3:在停顿的时候,声断而气相连。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学生交流展示这一句。然后全体学生按照这种读法读全词。2)、小组练读 3)、小组展示竞读

4、体会音韵

找出文中押韵的字,加重声调,略加延长,听听有什么效果?

(三)会文悟情

词不光读起来美,内容更美。

1、读文会意:

我们看看词的上片写了什么内容?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

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片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词的下片写了什么内容?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下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5)、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追问:梦见了什么?

板书 :

梦中景:(迷蒙、壮阔)

梦中语:(殷勤、温暖)

梦中志:(不满、追求)

2、析词悟情

词以达情,李清照在词中道出了哪些人生感叹?分别在哪几句当中?(创设探究性学习)

1)、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我报路长嗟日暮,(是路途中颠沛的艰辛。是翻天覆地的晕眩,是)

2)、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是流离失所的苦闷,是不知所归的迷茫)

3)、学诗漫有惊人句;(是学无所用的无奈。)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有所寄托的渴望)

(四)聆听感悟: 再次聆听这首词作,我仿佛看到了 —— ;我仿佛听到了 ——;我仿佛感受到了——--

(五)拓展延伸:

假如我们穿越到李清照的时代,正站在词人李清照的身边,看到了她写的这首词,你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呢?

请以“”李清照,我想对您说„„”的句式说几句话。

渔家傲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