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
我们在呼吸
教学内容:义务教学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课本12——13页。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和能力。2. 培养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开展探究的探究意识和能力。3. 能设计或运用图画、实物等模型来解释呼吸的过程
4. 通过探究,知道人体的呼吸器官和呼吸的过程,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和卫生习惯。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呼吸系统挂图(或模型)、透明塑料瓶(2.5升空可乐瓶,去底)、大小气球各三只、橡皮筋若干、长约10cm直径约7-10毫米的塑料管、橡皮泥若干、棉线30cm 双面胶带 剪刀
学生实验:透明塑料瓶(2-2.5升空可乐瓶,去底)、大气球一只、小气球三只、橡皮筋若干、三叉管、橡皮泥若干、铅笔 学生分组:2-3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趣味活动引入
逐一出示“空气、时时刻刻、鼻子、有进有出 ”等词语,让学生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根据出现的关键词以最快的速度猜测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呼吸
二、体验活动:感受呼吸,提出问题
1.完成三项体验活动,增强对呼吸活动的体验
活动一:静心感受呼吸,让学生感受呼吸和气流在体内的流动 活动二:摒住呼吸,让学生谈一谈感受
活动三:跳迪斯科,活动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呼吸的变化
2.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体验提出有关呼吸的问题,并记录到问题银行存折里(以小组为单位)
3.汇报各小组的提问情况,简单分析问题,选择最基本的问题。
小结:大家提出了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它们是:“我们通过什么器官来呼吸?”以及“我们是怎样呼吸的?”我们今天就先来一起研究它们。
二、研究问题一:呼吸的器官 1.猜想
先请大家来根据自己的呼吸的感受猜想气体都经过了我们身体的哪些地方,他们可能都是怎样的器官呢?小组讨论一下,可以在记录纸上记一记。2.观察
观察一下这里的人体模型,找出呼吸器官所在人体的哪些部位 出示单独的呼吸系统图,认识这些呼吸系统都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吗? 生:鼻、气管、肺、隔……
3.巩固(为后面的制作模型作铺垫)a)按顺序说出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
b)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呼吸器官的位置吗?请边指边说出他们的名字。
C)按照老师说出的器官名称学生在自己身上指出来
d)把自己观察到的呼吸系统画成简图
三、研究问题二:我们是怎样呼吸的
(一)启发学生设计肺模型
提出研究方法:制作模型来观察研究呼吸的过程。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讨论这些器材分别可以用来“扮演”人体的哪些呼吸器官?讨论怎样设计和制作肺模型
(二)学生制作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运用肺模型,探究呼吸的过程 1.探讨肺进行“呼”与“吸”的过程
? 各小组玩弄模型,让“肺”呼吸起来。设想一下真正的肺是怎样进行呼吸的。
? 各组代表到展台前来演示和讲述肺进行“呼”和“吸”的过程。
(学生操作模型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用嘴巴从上面“气管”往里吹,还有一种是从下面拉“隔”。)
讨论:这两种方法到底那一种才是我们正常状态下的呼吸呢?请小组内先讨论一下。统计持不同观点各有多少人,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小结:通过辩论,大家明白了从上面吹是人工呼吸,而我们平时的呼吸是依靠“隔”的运动完成的)
2.模拟生活中的各种呼吸状态
请各小组都拿起模型一起来做呼吸,分别演示常态下、剧烈运动时、练气功时、潜水前后、呛水咳嗽等呼吸活动。呼吸与健康
(一)认识生活中呼吸系统可能受到的伤害
1.利用模型制作中的失误,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认识生活中呼吸系统可能受到的伤害,比如,吃食物时被呛着,伤风感冒咳嗽…… 2.交流各自知道的呼吸系统疾病
(二)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系统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保护呼吸器官的做法,随机出示扫地洒水图、禁止吸烟图、不乱扔赃物和随地吐痰图……
五、总结与反思
今天上课,大家的表现真精彩,那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我们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教师小结:对,今天我们先针对“呼吸”这一现象(板书:现象),提出并选择了两个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猜想,并通过观察我们的身体和人体图片模型来检验了自己的猜想,还亲手制作了一个模型来探究和解释了呼吸这一现象。这也是我们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这些方法去探讨各种个样的科学问题。今天上课,大家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有兴趣也用这些方法去展开自己的研究。
教学目的:
1、清楚认识人需要时刻不停地呼吸,知道人呼吸进的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认识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运动与呼吸变化的关系。
3、知道森林、植物是我们天然的氧气制造机。重点:
引导学生体验人的呼吸作用,认识空气(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难点:
认识人体和各种动物与植物之间呼吸循环的关系,意识到世界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教学方法:讨论法
实验 教学过程:
一、体验活动“我能坚持多久”
同学们,呼吸是表明我们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没有呼吸我们的生命就会终止,下面我们就亲身体验一下:如果我们屏住呼吸,看大约能坚持多久,但在体验前,同学们一定注意,就屏住呼吸时不要过分坚持长时间,以免对身体有害,发生意外情形,通过体验认识呼吸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性。
二、活动“运动与呼吸”
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大家知道,当我们静止时,呼吸是平稳的,当我们开始运动或是剧烈运动时,我们的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运动前测量平静时的呼吸次数(次/分)。
2、运动后的呼吸次数测量(次/分)。
三、活动“呼入和呼出”
体验运动后,人体额呼吸会加快,这是因为当我们运动时,人体需要吸入更多的氧气来用于体内循环排出废气二氧化碳,这是人们生命体征额需要,我们应该初步认识以下两点:
1、我们吸入的是氧气。
2、我们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四、阅读“氧气会用完吗” 知道了人呼吸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通过阅读让我们初步认识植物的呼吸同人类和动物呼吸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世界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
五、结束。
第二篇:我们在呼吸教案
您的孩子 我们的宝贝 您的满意 我们的追求
大班健康:我们在呼吸
设计意图:
人体无时无刻地离不开氧气,呼吸停止常被视为生命终结的征兆之一。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纲要》中提到“让幼儿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识,学习保护自己”,我特地选择《我们在呼吸》这个活动,让幼儿发现呼吸并且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保护我们的呼吸器系统,保护自己的健康身体。
活动目标:
1、通过对人体呼吸系统探索,体验发现身体奥秘的乐趣
2、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知道与人体呼吸有关的主要器官
3、能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合用正确的方法保护呼吸系统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彩色垃圾袋、PPT、魔术袋 幼儿经验准备:知道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魔术导入,引出塑料片
二、感知呼吸
1、游戏发现呼吸
要求:用大拇指和食指拿着塑料片的顶端竖着放在自己的眉宇间,两只手不要去抖动和晃动它,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小塑料片动起来?
2、你们知道我们用鼻子和嘴巴呼吸进去的气体到了身体的哪里?(出示肺部图片)
3、幼儿感知:手放在肺部感受它有什么变化?说说你的感受?
小结:当我们呼吸的时候,我们的肺就会伸缩。嘴巴、鼻子是我们的外部呼吸器官,肺是我们的内部呼吸器官。
三、探索在不同环境中保护呼吸系统的方法
1、乘坐小火车来到雾霾的环境中
a:这个环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b:在这种环境中你会如何让自己不吸入这些有害的灰尘呢?
您的孩子 我们的宝贝 您的满意 我们的追求
总结:在雾霾天气中出行,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呼吸器官,我们会很容易感染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支气管炎、咳嗽、痰多、嗓子干痒、肺炎等,我们出行就要戴口罩,回家后用盐水漱漱口,用棉签蘸上盐水清洗鼻腔来尽量保护我们自己的呼吸器官不受到雾霾的伤害。
2、乘坐小火车来到吸烟的环境中 a:这种环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b:在这种环境中如何预防自己不吸入烟雾呢?
总结:当我们吸入二手烟后,我们就会觉得很呛人,嗓子特别不舒服,也会让我们感染呼吸系统疾病,比如咳嗽、哮喘等。我们要远离抽烟的人群,同时也要告诉他抽烟对身体的伤害。
3、乘坐小火车来到冬季
a:来到大冬天你会有怎样的感受,b:你如何保护自己尽量不吸入冷空气呢?
总结:进入冬天,我们会感到非常寒冷,出行的是我们要注意保暖,戴上围巾和口罩,尽量地避免自己不吸入冷空气造成咳嗽
四、活动结束
出示环境好的图片,当你来到这个环境中,你的感受又是怎么样的?
总结:当我们来到好的环境中我们就深深地呼吸,我们就尽量浅浅地呼吸,然后迅速的离开。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的小朋友会将玩具及小零件放入口鼻中,这种行为对我们呼吸系统有什么危害?你们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想一想,下次我们一起来交流。
第三篇:《我们时刻在呼吸》教案1(范文模版)
《我们时刻在呼吸》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空气污染的危害,获得保护环境的意识。
2、通过交流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从生活中寻找污染源,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空气。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保护空气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的行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开始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测验:把嘴巴闭上,然后用右手捏住鼻子,看谁坚持的时间长。如果谁先支持不住,就举手示意老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上台帮老师计时,看看你们能坚持多久。
师:据统计,最快放弃的用了___分钟,坚持最久的用了____分钟。
从测试中我们发现,人不呼吸最久坚持不了3分钟,呼吸对我们至关重要(板书:我们时刻在呼吸)
2、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平时呼吸的空气是怎样的呢?(出示刚采的叶子),这是老师刚才在我们学校采的树叶,大家观察一下,叶子上面布满什么?再转头看看我们教室的窗户,怎样?
生:脏„„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这些灰尘不是粘在玻璃上,而是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鼻子,那该多可怕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那个小女孩,昨天才擦了桌子,今天又有了很多灰。那位叔叔正在擦皮鞋,看到才穿了一天的皮鞋已经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发出了无奈的感叹。“哎,才穿了一天又脏了”。
3、大家的身边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生交流)(1)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空气质量问题。
A、回忆上学路上看到的情形,面对马路上的滚滚“黑烟”的心情和感受。B、交流在家中观察到的空气被污染的情景,如窗户上、鞋子上落满灰尘等。
二、寻找原因。
1、学生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资料。
如空气污染与疾病的关系、空气污染对呼吸道病人的危害等。认识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2、读报告。
师:空气不新鲜,我们又不能停止呼吸,老师这里有一份我市空气数据报告,请一个同学来为大家读读。(报告一)
我们刚才了解了咱们毕节市现在的空气质量现状,书上的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妈妈也收看了他们那个地方的空气质量报告,为此,小女孩还写了一篇日记呢!请同学们看看。(日记《爸爸的鼻炎又犯了》)
3、讨论:这篇日记告诉了我们什么?
师:大家知道空气受污染会有什么坏处吗?(生自由回答)
老师这里还有一份报告,写的是空气中污染物过多的坏处,哪位同学能大胆地给大家读一读。(鼓励学生参与进来)
师:听了这些报告,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认为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 生:粉尘污染、汽车等的废气排放„„
它们的主要来源是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炊烟(包括路边烧烤),尘土(包括建筑工地)等。
三、解决办法。
1、请同学们都来当一回“环保小卫士”为空气的健康出谋划策,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生:植树造林、改善路况、用洒水车„„
师:同学们真是聪明的环保小卫士,出了这么多主意,刚才有的同学谈到植树造林,老师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你们知道绿色植物有什么作用吗?
生:释放氧气。
师:是啊,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吸收尘埃,杀菌等。他们真是我们的健康卫士。
2、师:如果我们人人保持空气新鲜,人人为我们时刻呼吸的空气献出一份力,那会是怎样美好的景象啊,请同学们看课本,看了这三幅图,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植树造林改造美化了我们的居住环境。生:多植树造林空气才会新鲜,生活才能惬意。
3、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老师在网上看到几篇小朋友的诗,他们用诗歌也表达了与你们类似的情感,想不想听听?
四、小结:希望大家今后都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空气,让我们更放心更快乐地呼吸每一天!
五、课后练习。
听了其他小朋友的诗,你们是否也想对空气说点什么呢?写一写“我的绿色日记”。
第四篇: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呼吸作用是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必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本部分教材内容由三大知识块构成,即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的意义,按照教学层次要求,均要求“理解”。在教材构成上,除以文字描述为主外,还有一图一表,图表都简明扼要阐明了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本内容中有三个重要的名词概念,细胞呼吸代替了原教材中的生物呼吸,强调了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图解。识记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和概念,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在本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突出图解与表格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图表结合的方法来描述生物体中的生命现象,强化图文转化和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学会用比较法来区别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尝试概念的推导式,探索式教学,学会理解和分析概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求同存异,进一步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这些生物化学反应,是生命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也是生命物质的特殊性所在,同时更是发生在生物体细胞内的有规律的化学变化,正确运用发展的、运动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存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2)细胞呼吸的意义
难点:(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如果教学需要可以分成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呼吸作用 ” 与我们通常了解的 “ 呼吸 ” 是一回事吗? 问问学生是否知道呼吸与呼吸作用的区别,是否将呼吸与呼吸作用相等同?(可以带学生回忆人体呼吸的过程,让学生比较呼吸与呼吸作用的不同。)讲述:其实 “ 呼吸作用” 并非我们学习过的 “ 呼吸 ” ,我们熟悉的 “ 呼吸 ” 指的是人和动物体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而 “ 呼吸作用 ” 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 ATP ,因此也叫做 “ 细胞呼吸 ”。正是因为所有生物的细胞都具备这一功能,才能保证所有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呼吸 ” 与 “ 呼吸作用 ” 的现象和本质是有所区别的。教师通过我们的呼吸从而引出细胞呼吸概念。
1.细胞呼吸: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又叫生物氧化。本节内容就以葡萄糖为例来说明呼吸的过程;理解生物氧化和物质燃烧的区别和联系:氧化分解,无论是有氧气参加,还是无氧气参加,只要是氧化还原反应,失去电子则为氧化(脱氧则为氧化);得到电子为还原(得氢则为还原)。有机物只有在被氧化成简单的有机物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时,能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一部分以热能散失,另一部分被ADP捕获形成ATP贮存起来。归纳出细胞呼吸的实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形成ATP。故此细胞呼吸又叫生物氧化。
讲述: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生物氧化更为复杂、更为温和、更为完善,而且生物氧化产生的能量不仅可以维持体温,还可以用于多种生命活动,但燃烧仅仅能发光发热。所以生命运动更为精巧,更为奇妙,更为高明,生命是伟大的。细胞呼吸是一个由多种酶参与催化,多步骤的过程。细胞呼吸通常是在有氧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某些细胞也可以在无氧的环境下进行呼吸。在有氧条件下,细胞中的有机物会彻底氧化分解成为无机物,自然会放出全部的能量。无氧条件下,细胞中的有机物降解成为其他的有机物,释放出一部分能量。总之,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被细胞利用,生命过程得以正常进行。这便是细胞呼吸的实质所在。那么以上这样两个过程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从而引出:
分类: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2.有氧呼吸
教学过程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识图,让学生思考图中各个阶段的反应产物,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氧呼吸过程的文字说明,思考三个阶段中物质的变化和能量释放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部位,教师再板书三个阶段的反应式如下:
1.C6H12O6→4[H]+2CH3COCOOH(丙酮酸)+能量(少量)﹤ 2ATP
热能
细胞质基质。
热能2.2CH3COCOOH(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少量)﹤ 2ATP
热能
线粒体
3.24[H]+6O2→+能量(大量)﹤ 34ATP
线粒体
此处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中间过程和中间产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情况,将有氧呼吸的主要过程(三羧酸循环)较详细地介绍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将上述三个反应式左边加左边,右边加右加,消去两边相同的部分,得到一个总的反应式为:
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大量)
难点说明:有氧呼吸的产物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来自哪个反应物?用含同位素氧跟踪用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得出氧元素途径:葡萄糖 → 丙酮酸 → 二氧化碳
然后让学生将这个反应式与课本对照,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及反应的条件,并与细胞呼吸的概念对照,顺其自然就得出有氧呼吸的概念。
3.无氧呼吸
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乳酸发酵,酵母菌发酵)为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写出呼吸作用两个反应式:
根据上述反应式,由于形成不彻底产物(乳酸或酒精)中,都含有更多的能量,因此释放了少量的能量。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反应式,对比细胞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概念,推导出无氧呼吸的概念。学习了细胞呼吸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比较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教师提示:反应条件、进行的场所、物质的变化、能量的变化,也可以从概念所包含特征去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概念,理解细胞呼吸的原理。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比较(由学生归纳总结)
4.细胞呼吸的意义
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用浓缩法进行归纳,以方便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概括能力,说出自己提练的精华,教师点评并板书意义:提供能量;提供原料。并对全部内容作总结性讲评。
第五篇: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紧贴课程标准强调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探究实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重点指引和难点突破,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升华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从而真正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侧重在理解水平,所以在课堂练习的选择上也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另外结合“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在选题上应同时侧重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虽然这一届高二的学生在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旧教材,初三和高一又没有接触到生物学,在本节课的生物学知识支撑上比较薄弱,不过对于生物学也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我所教的这个班的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能够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广州市番禺区禺山高级中学在前年就开始推行“问题—探究—发展”的教学模式,高二的学生对于这种模式十分熟悉,具备施行“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基础。该模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上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节课主要从一个探究实验入手,通过分析探究实验,了解细胞呼吸的类型和产物,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课时强调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对于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的知识点能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熟知的社会生活(诸如人体高强度运动后的肌肉酸痛、甜酒的酿制等),从而能够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节课的重点有4个: 1.关于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2.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3.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联系和区别。
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其中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要学生感性了解不同呼吸类型的条件和产物,并熟知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设置条件。知识结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②通过比较和讨论理解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和联系。③通过综合分析,学会应用细胞呼吸的原理。2.能力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②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利用能力。③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评价能力。④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散能力和迁移能力。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
②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自主性学习;合作探究;评价学习。
(六)课前准备
两组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其中一组为演示组,另一组为实验课上的学生的装置)。
(七)教学流程
二、教学反思
遵照上述教学设计,我实施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够做好这些,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指导思想明确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综合理解和应用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地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就保证了课堂是学生的,学习是高效的,发展是实际的。
(二)课前准备充分,对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的分析客观实际
这一点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高效实施的前提,正是正确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储备、能力储备,才能适当地进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学习。
(三)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目标教学”“问题—探究—发展”教学以及“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模式的取长补短,优势在于课堂活动的连续性和递进性。一开始的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大体上了解本节课的范围和内容。
引导性问题不要求探讨些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具备分析探究实验的任务,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主要是限定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范围、要求和任务,避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出现盲目性,是保证自主性学习取得实效的措施。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是课堂结构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理解归纳的能力。
基础知识的回顾是教师为了检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而设立的,在本节课中我借助了其他课程资源上的知识网络组织基础自测题。
在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和发展,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了解深化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转化成能力;最后设置的课堂练习就是为了反馈前一环节(教师引导、提高和发展)的效果而布置的。
所以从整体上说,这种教学模式具备整体上的完整性和课堂教学活动的连续性、递进性。
(四)恰当合理选取、精析经典例题,课堂、课外作业互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选用了一个例题(见附录)进行评析,这个例题是关于酿制甜米酒的,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熟知这个过程,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探讨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得他们的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服务。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个题目就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在布置课堂作业的时候,我注意了知识点的互补性。虽然说课堂教学的实施比较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需要进行改进,主要体现在: 1.探究实验的分析最好能在这个课时之前就完成,如果留在这个课时内完成,会使课堂时间紧迫。所以到我布置作业的时候,已经下课了。
2.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好能分段实施,避免枯燥乏味,否则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附录:(例题)阅读下面关于甜米酒的酿制过程,回答问题: 步骤(1):将糯米煮熟;
步骤(2):用开水浇烫小口容器罐的内部后,留作酿制容器; 步骤(3):将煮熟的糯米和适量的酒粬(酵母菌)混匀后,放入酿制容器; 步骤(4):密封容器。问题:
(1)为什么要将糯米煮熟?
(2)为什么要用开水浇烫容器?
(3)为什么要在糯米的中间留出一个空间?
(4)为什么要密封容器?
(5)在酿酒的过程中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