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让亲情回家作文[五篇]
编辑:悠然小筑 识别码:130-785949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3-11-06 21:42: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让亲情回家作文

让亲情回家作文2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让亲情回家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让亲情回家作文1

征程的旅人会让思念回家;年迈的老人会让文化回家;海外的学者会让学识回家。而我,会让亲情从黑暗的角落走出,随我回家。

曾经以为亲情就是父母会不论任何都会把全部的爱奉献给你。年稍幼时记得父母的爱是最靓丽,随时都能触碰到。可是越长大越觉得父母的爱渐渐消沉了,因为这件现在发生的事别说了,我不许你考!争吵的声音绵绵不绝,像乌云密布在房间里。妈妈的怒火,围绕着我滚烫的燃烧起来,我们的隔阂也如旋涡般,让人不敢靠近。我就想考专业!我尽力吼出最后一句话,仿佛能给妈妈一个下马威。妈妈的语气平静的冰峰一样,高耸入云,触之不及。随后我便忍受不了这干冷的房间,逃离了房间,然而亲情也逃了出来。

我找了角落坐下,忽地看到一只苍老的'蚂蚁正在缓缓移动,我放了一块石头,从而截断他的去路。墙角,一条路通往蚁窝,一条路通往蛛网。我念他年老分不清方向,看着这好戏上演。须臾,这只黑蚁迈着坚定的步伐通往蚁窝。我楞了,一条路的尽头是陷阱一条路的尽头是温暖的家,是承载一生的地方。或许他看不见又年老,心里却透彻的很,我这人类自以为是的智慧竟比不上一只蚂蚁。

我不能像明镜一般,但妈妈会清楚,不是吗?她会指引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不是让我走向失败。回想起妈妈给我做饭、送我上课,细心嘱咐、陪我学习的一幕幕,不知何时泪已沾染了衣角。我们理所当然的接受这份爱,却从未想过回报点什么。想到这儿,忽然身后有人拍了拍我,是亲情啊!我竟然忽视了它的存在,我拉起她的手带她回家。妈妈是想让你再好好想想,选择更好的机会明白吗?原来真的是这样,如是没有妈妈的告诫,我岂不是像疯蚁一般直冲向蛛网,让自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其实亲情未尝离开你,曾经以为父母的爱是深沉的,但其实只是爱得深沉,亲情她就在左右,不会走开。

让亲情回家作文2

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因为它没有夏天的炎热,也没有冬天的寒冷;一丝秋风吹过,整个人的身心都愉悦起来,而北京在秋天又是最美的;它有香山枫叶的热烈,也有金黄色的银杏叶铺满路的诗意,但就是这么一个让人感到浑身舒服的季节有时也会让人感到刺骨的寒冷。

我进入到了传说中的叛逆期,父母看我不顺眼,我看父母更不顺眼。有时可能就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就大吵一架,最后不欢而散。我虽然很想改变一下,但每次听见他们因为一件小事就骂我,我都会忍不住的顶嘴,最后又是不欢而散。亲情大概离家出走了?

每次吃饭都是我最烦的时候,他们会因为各种原因来说你,但基本上饭桌上他们最爱说的是成绩,比如某张考了多少,某邱考了多少,某刘又考了多少,听到这里我默不作声,他们又说:“你就不能向们学学?”我说:“你们这么夸他们,你让他们给你们做儿子啊!”他们又絮絮叨叨说了一堆最后说:“怎么养了你这样的白眼狼,还不如不生。”我一听就把碗一扔,回屋穿好衣服,不顾父母的阻拦跑出家门。看着天上的月亮,毫无目的的走在大街上,冷风一吹,我紧了紧衣服,又继续向前走,我第一次感受到我喜欢的秋天是如此寒冷,如此凄凉。

走到一户人家,里面传来大人和小孩的嬉闹声,回想起小时候与父母嬉闹的场景,不由自主的问了句:“是谁让亲情离家出走的?”我想起父母头上的白发,想起每日早上母亲让我多穿衣服,虽然唠叨但充满关怀的话语。想到这里我知道了是我的任性让亲情离家出走的。我跑回了家,看见父母头上的银丝,我跑过去抱住他们,千言万语变成一句:“对不起。”此时我感觉到了亲情又回来了。

请记住亲情有时会离家出走,但要相信亲情一定会回家的。

第二篇:让“爱”回家

让“爱”回家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当骨肉亲情遭遇经济危机时,留守儿童,这个令人怜惜、充满尴尬的名字便成了困扰整个社会的问题。面对亲情的缺失,自闭、冷漠、自卑、受伤害等一系列问题悄然降临在了这些长期处于无人呵护与关爱下的懵懂的孩童身上。那些忍痛抛却亲情外出打工的父母原以为会靠劳动换来幸福,却往往与幸福擦肩而过,只是,其中的代价又该由谁来承担呢?

关键词:留守儿童 社会问题

随着经济浪潮的冲击与生活压力的与日俱增,为了改变家庭的贫穷,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纷纷背上行囊,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于是,有这样一群孩子,小小年纪便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情与呵护,在贫瘠的农村里像荒草一样生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令人尴尬而又怜惜的名字——留守儿童。

目前,在我国农村学校里,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据全国妇联儿童部部长邓丽透露,农村五周岁以下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有2300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0.19%。如今,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忧虑和困扰,这些懵懂的孩子悄然地被推上了经济浪潮的风口浪尖,成了当今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群体,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缺乏父母关爱,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我一直挺怀念自己的童年时代。那时,村子里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农闲时,妇女们坐在一起做做针线、拉拉家常;男人们收拾收拾自留地,或者上山背上几捆柴火;至于孩子们,则开心地再麦草堆里打滚儿、在 1 院子里捉迷藏、在小河里捉鱼„„尽管那时农村生活条件艰苦,但一家人聚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感觉却是那么开心、快乐!现在,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外出,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地越来越荒凉。那一幕幕画面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孩子们再也体会不到我们当年的欢乐!聂茂曾在他的《伤村》中感慨道:“男人是乡村的脊梁,女人是乡村的乳汁。当男人和女人离开,留下了什么?留下没有了脊梁和乳汁的农村,留下一个受伤的、虚弱的农村。” 如今,本该老有所养的衰弱老人不得不承担起看家护院、养育孙辈的重任。尽管他们为孙子、孙女耗尽了心力,却永远代替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更有甚者,有的孩子由于缺乏至亲或家庭残缺,只能寄在亲戚或朋友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久唱不衰,成了当今留守儿童心灵的真实写照。看着同龄的孩子幸福地依偎在爸爸妈妈的怀里,而自己就好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一种莫名的委屈与酸楚使这些孩子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闲暇时,村子里很少听见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大家只能孤寂地呆在家里与电视做伴,似乎这成了唯一可以排遣寂寞的事情。另外,为了帮助家庭,这些本应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孩子几乎都承担了一定的家务。我曾看过一篇报道:留守儿童的奶奶因为要干太多的活儿没工夫给孩子做饭,一家人天天吃面疙瘩,整整吃了三个月„„看到这些,怎不令人心酸?

无数事例证明,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缺少父母之爱从而导致心里缺陷,导致被留守儿童自私、冷漠、孤僻,不会与人交往,身心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这些孩子的家长,他们抛却亲情,把自己化作城市最卑微的身影,本意是想通过努力让孩子生活得 2 幸福,却忽视了孩子究竟需要什么,从而使外出打工这一做法成为一个追求幸福却与幸福擦肩而过的过程。

二、隔代教育,孩子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我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已经十多年了,见惯了留守儿童的自我放弃,也为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伤透了脑筋。就拿这两年我所带的班级来说吧,上学期我班共有67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38人。在班上,那些有父母呵护的孩子往往表现的开朗、活泼、自信;而留守儿童普遍个性比较封闭,不爱说活也不爱学习,显得孤僻、内向、木讷。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都知道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光有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配合以家庭教育。但留守儿童多由的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照顾,这些临时监护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情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交代了,对于孩子成绩的好坏、行为习惯的养成却很少关注,更别提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了。鉴于种种原因,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对待作业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看电视没有节制,而且不服管教。

从全校调查结果来看,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在中等偏下水平,学困生中留守儿童占了80%,经常迟到的学生中90%为留守儿童。另外,留守儿童中出现说谎、偷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习惯的比例远远高于有父母呵护的孩子。

上学期,我校四年级一名被留守的女孩儿在家里偷了准备为爷爷做手术的5000元救命钱,到校后给自己和两个好朋友每人买了一部手机,每人置办了一身新衣服,然后星期天不回家,带朋友下馆子、进网吧„„等第二周奶奶发现赶到学校追问时,这女孩儿死不承认,老人气得浑身直哆嗦,嚷嚷着要把孩子送到派出所关起来。后来,在派出所与宿舍管理教师的调查下,孩子承认钱是自己拿 3 的,可5000元钱花得只剩下1800元了,还分别藏匿在三个女孩身上和柜子里。消息传出时,我们全校老师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这女孩也太“牛”了吧,出手这么 “豪爽”,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件事同时也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这一相等于空白,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都存在一定缺陷,长此下去,必然会对孩子的性格、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可能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那么,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

三、安全无保证,伤害事故防不胜防。

“安全你我他,幸福千万家。”近些年来,安全被摆在了教育的首要位置,因为它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安宁。然而,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24小时监管学生,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层出不穷,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屡见不鲜。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声称:“据有关部门反映,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

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留守儿童”。

据央视2010年2月24日报道,2008年中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溺水是头号“凶手”,而这些孩子中,80%为留守儿童。

今年春节期间,5个花蕾般的生命,凋零在浙江天台农村一个养殖场的水库 4 里,其中三名为留守儿童。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四川省富顺县一个十三岁的初一女孩小英,在实现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生下一孩子,尚未成年的女孩竟然当上了母亲„„

面对层出不穷的伤害事件,众多家长无不痛心疾首:自己背井离乡,辛辛苦苦外出打工不就是为了孩子吗?可日子好过了,孩子却废了,自己多年的心血和付出又为了什么呢?我想,做为家长,他们可能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孩子的成长是不等时间的,是无法逆转的,亲情的缺失给他们造成的伤害也是无法弥补的。就好像一棵长期得不到营养的树苗,若干年后你再给足够的、或者加倍的营养,你能保证它会健康、茁壮地成长吗?凡事有利有弊,但外出打工这项看似正常的劳动力流动,付出的代价又怎能让孩子来承担?

四、学校管理相对薄弱,期待社会积极参与。

曾经,全国妇联呼吁外出打工的父母将孩子带在身边,其本质意义就在于防止亲情的缺失。然而,面对日益高涨的房费、物价,打工族有时候连自己的温饱都在勉强维持,又拿什么来担负孩子的日常花销、学费等巨大开支?此外,还得面临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所以,让孩子留守,便成了广大农民工唯一的选择!

面对众多的留守儿童,一些条件稍好的学校开始着手解决这一引发整个社会忧虑的问题。我曾走访过我们山阳县高坝店镇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和“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在该校的“留守儿童关爱之家”中,学校配备了电脑、电话等,由专人负责管理,学生可以定期通过视频与家长见面,家长也可以通过电话了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另外,学校还安排了教师担任“临时家长”,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心声、烦恼告诉“临时家长”,由“临时家长”负责帮孩子 5 解决问题。另外,在该校的“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里,学校配备了电视、电子琴、跳棋、象棋及各类报刊。课余或周末时,孩子们就会来这里看看书、下下棋,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开阔了视野。据程校长透露:学校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让留守儿童在校安心、生活舒心,家长放心,让这些长期得不到亲情呵护的孩子在学校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遗憾的是,由于受学校条件及师资力量的限制,这些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干预服务的机构并未在我县农村中小学普遍推广,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问题尚未真正得到解决。而孩子的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进步,要缓解这一社会问题,光靠学校的微薄之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呼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救救”留守儿童!

总之,让年幼的孩子留守家中,作为父母,有诸多的无奈与辛酸,但这绝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作为整个社会,虽然也在努力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像“留守儿童关爱之家”、“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代理妈妈”等新生事物都是以前不存在的。而作为父母,必须意识到孩子首先是自己的,其次才是社会的,亲情的缺失是社会作出多少努力都无法弥补的。所以,外出的家长们,即使暂时我们无力改变当前的生活状况,但我们绝对可以做到每周给孩子打个电话,逢年过节尽量抽时间回家陪陪孩子,多与老师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现状,给孩子多一点慰藉,别让孩子在长期的等待中慢慢枯萎!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构筑充满希望、充满爱的生存家园,让“爱”回家,让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参考文献:

1、《伤村》作者:聂茂

2、《中国青年报》晨报记者 代小琳/整理

3、《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作者:全国妇联

4、《新京报》。

5、《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2006年05月29日 中国青年报

第三篇:“让语文回家”

“让语文回家”

这周三,是我们三年级语文老师集体大备课的日子。在接近尾声的时候,王万致副主任“闯”了进来,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不知道博学多才的王老师又有什么重要指示。在他简短有力的一番话中,“让语文回家”这个新鲜的词眼带给我久久的思考:“让语文回家”是什么意思?怎样做才能让语文回家?

为了解惑,我上网搜索了一番,原来《让语文回家》是一本书,这本书是福建省著名特级教师刘仁增的专著,是作者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之总结。全书分为成长足迹、观点构筑、策略建构、课堂点击四个部分。作者全面而具体地阐述了“语用型”教学理论和操作要点,深入浅出,针对一线教师力求实用的阅读需求,重在阐释“语用型”教学操作之“术”,并以自己课堂的实践案例予以实证,生动而翔实,经典而深刻。本书的特色在于理论与实践比翼齐飞,力图解决当下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

《让语文回家》一书中阐明进行“语用型”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由教学中重语形、语义向重语用转变,由教学中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由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这三个转变道出了语用型教学的三个目标,在今后的语文教学研究道路上,我一定遵循这三个目标,好好落实这三个目标,让“语文”回到自己真正的“家”!

《让语文回家》一书阐述了实施“语用型”教学要落实四个关键词:一是语感,二是语境,三是语体,四是训练。这四个关键词将直接影响到“语用型”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口语交际中创设良好的语境,在习作练习中指导学生写出各种文体的习作。只有经过不断地训练,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让语文回家》一书清楚地阐述了“语用型”教学的基本观点是:1.“语用型”教学以言语活动为价值取向。2.“语用型”教学着眼于学生基本言语能力的提高和发展。3.“语用型”教学的基本策略是让学生“亲历”和“历练”。4.“语用型”教学讲求“以语言带动内容”。5.“语用型”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

让语文回家,意味着让语文教育返朴归真。“返朴”即让语文教育返回到语文固有的面目上来,“归真”,即让语文教育归到固有的规律上来。以此为“原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此刻,我迫不及待地想研读这本书„„

第四篇:让手机回家

让手机回家(国旗下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XX班XXX,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让手机回家。

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膨胀的时代,我们学习、工作、与亲朋好友的联系日益便捷,这一切都源于科技。科技带给我们想要的一切,包括手机。

手机为我们创造了便利快捷的通道。以前“儿行千里母担忧”,现在一个短信一个电话便可报平安,使父母放心,也了却了我们彼此之间的牵挂。手机,真是好东西!不仅如此,娱乐、游戏、美食、车票、炒股、淘宝„„似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手机办不到的。手机,它越来越强大的功能、越来越美观的设计让我们爱不释手,俨然成为我们最好的伙伴,甚至生活的主宰!

但是,高中生用手机,好吗?

当我们走进校园,会发现这里同社会不仅毫无二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有的同学,手持高端大气上档次的IPHONE、小米等各种品牌机,在教室里寝室里甚至操场上集会上课堂上玩游戏聊天刷微博,白天黑夜乐此不疲;有的忘了当初父母给自己买手机的初衷,只要手里还有生活费有零用钱就坚决不给父母打电话发短信,甚至还埋怨父母的电话影响了自己玩游戏;有的把手机拿来作为联系违规违纪的工具,一起商量翻院墙上网吧、打群架„„

当交流来的太容易,当眼下的每一个愿望只需要轻轻一点发送或确认,当我们的白昼与黑夜已经没有了多大区别,当我们忽略了最值得我们最敬爱最亲爱的人而把思想给了一无所知的远方„„我们是不是变得太浮躁太势利太冷酷太不近人情?我们把热情放进了手机投入了虚拟空间,却忘记了来学校的主要目的、淡漠了健康、学习与亲情„„我承认,手机无罪,但我们的自制力的低差,导致了健康状况下降、学习成绩退步、个人品格打折,不得不让我们选择另外一种结果:若要健康进步,就得远离手机!

就是这样的迷了你,一部好手机;就是这样的失了魂,为了你,手机;就这样我决定彻彻底底地忘掉你,我的手机,我要让你回家,在这个月假回家的时候,我要让它安安静静地留在家里,等我高中毕业,等我带着它考上我心仪的大学!也希望在站的各位同学,更加明晰心中的梦想,让手机回家,心无旁骛,做一个纯粹的高中生,潜心学习、追求进步!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到:

让手机回家!

第五篇:让垃圾回家

让垃圾回家

开发区一小三(3)班邓小婷

有一天,我和弟弟去上学。弟弟喝完可乐,把可乐罐随手扔在地上。我看见了,就对弟弟说:“你怎么能把可乐罐扔在地上呢?”弟弟好奇地问:“那为什么不行呢?”我笑了笑说:“如果每个人都像你一样随便乱扔垃圾,那这座城市的环境就越来越糟。如果是我的话,我现在肯定是马上跑回去,把可乐罐捡起来,扔进可回收的垃圾桶里。”听了我的教导,弟弟跑了回去,捡起那可乐罐,放进了垃圾桶。

走着走着,前面一位小朋友把零食的袋子随手扔在了地上。我刚想喊一声,弟弟跑了上去。“小朋友,你的零食袋掉地上了。应该把它送回它的家,这样,我们的环境才不会被破坏。”弟弟指着不远处的垃圾桶说。这位小朋友甜甜地说:“好,我知道了。”然后,弯腰捡起零食袋扔进垃圾桶。弟弟笑了,我也笑了。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现在起,请大家随手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把垃圾送回家。这是举手之劳,而这举手之劳,便可换来美丽的生活环境,何乐而不为呢?

让我们共同来保护环境吧!

让亲情回家作文[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