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论文(合集)
编辑:醉人清风 识别码:130-857072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1-02 09:49: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道德是人格范畴的重要内容,从道德的角度来探讨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简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以及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帮助我们进一步领悟志愿服务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强化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精神成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精神成人”是相对于“生理成人”而言,大学生的成长关键是“精神成人”,其核心就是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而应该从“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三个维度去思考。一个大学生人生的质量不仅取决于他的知识,更取决于他的道德。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长为“四有”新人,既是衡量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当前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二)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凸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缺乏崇高目标,道德观念模糊。他们心目中没有崇高目标,是没有长大的“精神成人”,认为还是“得过且过”的好。不要说承受应承担的社会道德责任,就是连起码的社会公德也似乎忘却:对于个人的学习责任忘得一干二净,上课不顾及老师、同学的尊严和校规校纪,坦然地睡觉、玩手机、玩游戏,逃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而且振振有词:“分不在多,六十分就行;学不在深,一抄就灵”。凸显胸无大志,理想信念淡薄,道德素质低下。这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大障碍。2、讲实惠、图实利,凡事不是道德在先,而是有利就图。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以功利为标准,关心权力的获得远远超过了关心义务的履行。比如,在评优、评先、评奖时,捷足先登,当仁不让,可是履行义务时却是能推则推,能逃则逃。这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需要克服的障碍。

二、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志愿服务与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决定其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尤其是在大学生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与志愿服务的宗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是一致的,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了“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抓住了志愿服务的宗旨和精神,深刻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志愿服务就必然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

(二)志愿服务深受大学生欢迎和认同,决定其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志愿服务目前已成为规模性的学生参与活动,他们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重点开展活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在大学校园里,志愿服务被大学生看做是在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的又一次实际行动,“志愿、奉献”精神仍然被大学生认同。大家都在期待着一个个“雷锋”的出现。而新时期产生的志愿服务却满足了千千万万个大学生的心愿,这也是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道德认识的深化

通过参加关爱老人、留守儿童,到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或者参加社会公益组织组织的环保志愿服务活动等,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内涵的深刻理解,同时通过实践锻炼,加深对于大学生道德认识的深化,能够上大学生在奉献的基础上感受到道德的真谛,转变过去队伍道德的浅显认识。

(二)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陶冶道德情感

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达到奉献爱心、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愉悦他们的身心。让他们在内心深处认识到了奉献的美,认识到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深刻内涵。同时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又结交了一部分新的朋友,学到了一份新的技能,增加了阅历,增长了见识,同时他们的付出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感谢,大学生也感受到了一种新的认可感,这些都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很难得到的。

(三)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磨炼道德意志和坚定道德信念

广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个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同时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是选择放弃,而是锲而不舍的坚持,所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广大学生的抗击打能力得到提升,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得到了增强。所以志愿服务磨练了大学生的身心、强健了大学生的体魄,坚定了大学生的道德信念,这些永远是单一的课堂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四)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志愿服务奉献的是爱心,对于参加志愿服务人员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会自觉的摒弃获得行为和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志愿服务弘扬的是正能量,也就要求参加者要有正能量。所以志愿服务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种促进,是一种提高,是一种鞭策,从这个意义上讲,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邢之美.关于志愿服务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_,18.[2]胡若静.以系列化、常态化志愿服务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探究--以保定学院某班级学生为例[J].黑河学刊,202_,3.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论文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使命,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进入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加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二十一世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战略任务。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

(一)学生要求进步的政治意识越来越强烈

近几年来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越来越多,据有关统计,相当多的学生一进校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甚至有些班级全班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至于参加党校学习更是广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小组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加。

(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逐渐在学生心灵深处扎根

在改革开放日趋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作为祖国未来的大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时刻准备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在中日关系及其他国际关系出现波折的时候,一些学生所表现出的情感,也有力地证明了学生日益增长的爱国热情。

(三)紧迫感增强,成才欲望高涨

大多数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广博与专深上有较高的要求。由于价值观念的变化,他们的成才目标不仅与社会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联系在一起,而且职业目标更为突出。他们大都希望在所学专业上成名或是在将来的工作上显露才华,竞争意识和自我发展愿望比较强。

(四)具有一定的艰苦创业精神

艰苦创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几年来,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通过假日做兼职等勤工俭学的方式支付自己的学费、生活费,以此来支持自己完成学业。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被我们所称道,也将在校园里发扬光大。

二、当前大学生中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竞争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惟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不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今天,社会不断进步,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涉世不深、思想脆弱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们中的一些人处处争强好胜,要求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支持和关心,希望别人确信自己的成功率,只相信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听进别人的意见,更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育,表现出自命不凡、虚荣、一遇挫折就会垂头丧气、萎蘼不振、丧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坚韧。

(三)学生中存在严重的知行不一现象

高职大学生在经历了大学教育后,知识结构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在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理论指导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水平,然而在行动上缺乏具体的体现。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建议

(一)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养人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学生对随之出现的新事物、新矛盾和新问题认识不全面,甚至把支流当成主流。为此,我们应该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帮助他们认清是非,让他们坚持正确的立场,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校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学习和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

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和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我院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社会调查,了解科技动态及社会市场需求。同时学院还开放了一些实验室,让学生参与实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思想道德教育应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思想可塑性大,如果忽视课堂这个教育阵地,思想道德教育就会失去较大的优势。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且在形成中还会有反复。因此,我们必须把德育工作贯穿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才能确保世界观的转变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四)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学生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实和千差万别的社会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在不同时间、不同问题、不同场合产生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如政治思想的困惑、人际关系纠纷、课程和择业选择、婚姻和恋爱矛盾、心理冲突和障碍等。因此,在保证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帮助他们排除困惑,提高情商,使他们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有适当的反应,从而抓住机会,顺利渡过难关。

(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形式和阵地。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第二课堂,通过专题讲座、英语角、文艺汇演、课外阅读、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竞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我们还可以寓教于乐,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升华,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同时,还要鼓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用社会实践锻炼大学生成长成才。

第三篇: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研究

×××

××××学院

摘要: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展现大学生的价值。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高校对大学生的政治精神文明教育,可以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校园,且有很高的社会价值。长期坚持下去,可以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在社会各个阶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现主要有四个服务领域。然而,如今,依然有许多难题有待解决。

关键词:志愿服务;作用;服务领域;难题

作者简介:××,202_级研究生,就读于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微生物专业,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代谢与调控。因近期看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许多通知,故比较关注,并有意向在自身有时间和能力的情况下,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为此,收集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进行详细的了解与掌握。

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大学生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这不是大学生的责任、使命,也不是大学生的义务,而是大学生的追求,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志愿活动可以让人感觉到帮助他人就像成功做成一件事情一样让人感到高兴和自豪。美国诗人朗费罗说过,“把使命和责任当作一种习惯,生活才会有意义”。

据莱斯特·M·萨拉蒙(Lester M.Salamon)的研究,20世纪后半叶以来,志愿服务在危机中中兴,又在危机中发展。各个国家内部的志愿服务与日俱增,同时,国际互助也日益普遍:从联合国到国际红十字会,从绿色和平组织到医生无国界,几乎每一个需要关注的角落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1993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断参加到志愿服务中,志愿服务的理念引入我国后与我国传统伦理相契合,得到我国社会民众的认可。中国青年自愿参加或者有组织参加向社会奉献爱心的活动源远流长,尤其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青年投入了热心助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方巍1997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在青年志愿者中的比例为53%)。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仅加入校园内的志愿者组 1

织,而且有不少参加了社会性的民间的志愿者组织。近二十年来,大学生在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领域涵盖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活动和社会援助等,并正在向更专业化的领域扩展。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作用

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能使他们了解国情、民情、校情,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操,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使命,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抗拒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包容和接纳。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展示与发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坚定的道德信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大学生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为未来人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促进高校的德育工作的进行

青年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成为当代大学生修身成才的重要手段,成为当代大学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不断丰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日常化、规范化,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

202_年,作者针对800份桂林地区的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认知状况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的认知与“道德品质提升”的关系:一是对志愿者形象的认知与“道德品质提升”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二是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个人发展”、“道德品质提升”和“幸福体验”有助于在今后继续热衷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作者得出结论:如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保持正确的认知,将有助于大学生在今后继续热衷参与高校志愿服务,也有利于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青年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情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横贯人的一生,具体到大学阶段,情商培养可贯穿到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所有过程中。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过程实质上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过程。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过程,推进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具体做法:

1、对情商的重要性及可培养性的认知。情商是影响人生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锻炼得到明显的提高,进而带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2、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情商的核心前提是“认识自己”,评估自己情商是自我改变的开始,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过去的各种经历中去反

思,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成长。

3、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是保证志愿服务工作按时按质完成的有效条件.有助于人在逆境中保持理智情绪。

4、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普遍缺乏耐心,要做好简单、重复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大学生的自我激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引导志愿者们制定个人目标,制定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目标。其次,通过培训、座谈会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

5、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对带动其他情商技能很重要,一个人的社交能力总体上能反映这个人的情商。志愿服务过程实质上是与人交流的过程.志愿者间的交流、志愿者与组织者间的交流、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交流,能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力量,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志愿服务是一种特殊的青年社会实践形式,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对培养大学生成才有积极的作用,能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对于大学生的政治精神文明建设,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作用:

1、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能弥补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

2、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能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3、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志愿服务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志愿服务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是理论付诸实践、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借鉴的过程。

2、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

志愿服务作为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交流的渠道,使志愿者增加了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有助于提升人际间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拾。

3、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升

在环保、扶贫、助老、助残等方面的行动,必然会丰富志愿者的社会阅历,帮助其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在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方面,志愿活动经历帮助志愿者们站在民族和社会长远利益角度上思考和判断问题;在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方面,志愿者通过进入政府所提倡的服务领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了统筹协调的能力。

4、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责任心的提升

社会绝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对一个公民来说,实践“社会责任”,意味着他要坚持正确的道德主张、坚持实践正义原则并且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志愿服务对唤醒其公民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高校志愿服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

高校志愿服务是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养;高校志愿服务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有助于推动先进校园文化建设。

(六)大学生服务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1、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公民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日趋成熟,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拓展,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重点开展活动,在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比例在各界青年志愿者行动中的比例最高。如今,“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中具有极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学生公益动”,并且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2、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是我国志愿者活动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使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取得长远效果,就必须把握新时期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特点,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首先,要把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核心人物的骨干带头作用作为构建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第二,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是取得志愿者活动长久效果的重要前提。第三,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主要优势,实现其服务社会的载体功能是实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3、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是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根本体现。

首先,志愿服务工作为大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为实现大学教育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它以活动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其次,志愿行动是磨练大学生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它既是大学生增知识、长才干的最佳途径,又是大学生正确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理想渠道。第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缩短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第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构建研究,以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为出发点,依托青年志愿者工作来拓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深化了社会类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功能,创造性地拓展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领域

(一)环境保护

志愿者在重点区域开展了植树造林、沙漠治理、水污染整治、清除白色垃圾等环保活动。环保志愿者在遏制自然环境恶化,促进环保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

极的作用。

(二)社区服务

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自1989年启动以来,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增进社区福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大型活动

如奥运会、救灾工作、献血、骨髓捐献、春运服务工作等。

(四)社会援助

如以“智力扶贫”、“送医支教”为主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法律知识援助中心”,“启智服务总队”。

三、困扰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几大难题

(一)建立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构建组织管理体系

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是对志愿者进行登记注册并按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给与认证的制度。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以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为核心,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第一,形成权威性的注册认证机构;第二,出台方便有效的注册认证程序;第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二)广泛参与与打造品牌项目相结合,构建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运作体系

高校应为青年志愿者提供充分的平台,来展现其青春的光彩,实现其人生价值,构建和谐社会。为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参与志愿服务,高校应构建良好的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并努力完善和落实志愿服务项目管理体系,力争打造品牌项目,带动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活动,构建完善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首先,要推进科学化管理,完善项目运作流程。保证志愿服务项目的质量是关键,严格控制项目申报程序,要求申请组织提交齐全的申报材料,包括详细的活动计划、清晰的可行性分析、完善的安全预案等,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精心指导项目运作,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进行不定期考察,考察的内容包括项目的进度、经费使用情况及服务对象的反馈等。项目结束时,及时认真开展项目评估。根据项目开展过程的详细记录和服务情况反馈,对整个活动进行经验总结。一段时期内就要对全校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运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把握动态。其次,要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积极性,推动项目运作良性发展。要激励各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辟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阵地。结合志愿者服务倾向和社会服务需求,建立主题引导机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对志愿者的服务方向进行合理引导。再次,要展现自身优势,打造品牌项目。高校的志愿者工作不仅要加强项目开发运作机制建设,还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组织动员能力强和青年学生文化素质较高的优势,定期开展一些特色项目,发掘并树立品牌项目,最终实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的项目格局。

(三)系统培训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构建志愿者骨干培训体系

要培养合格的志愿者,就要建立高效、严密的培训机制,把实践教育与系统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扩展志愿者骨干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通过系统培训树立有序的志愿者活动意识,拓展工作视野,激发服务创新意识,才能从根本

上开拓志愿工作的生命之源,长青之木。首先,要培养骨干志愿者,就要挑选一批优秀的志愿者队伍。其次,在培养模式和培训内容上,采用现代管理教育方法,以骨干之间传帮带为纽带,逐步完善培养机制,强化骨干培养模式的科学性。

(四)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构建志愿服务保障体系

构建志愿服务保障体系,不仅代表着社会对他们的支持与肯定,还可以促进和帮助青年志愿者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使他们的服务、他们的精神传播得更远,更深。加强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促进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发展。

(五)政策保障、法律保障、人员保障等问题

可以为志愿服务立法,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规定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权利和义务,对志愿者何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

参考文献:

[1] 黄飞燕.关于新时期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2_,27(6):214-216

[2] 孟富仙.加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推进大学生情商教育[J].文教资料,202_.7:215-217

[3] 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_.5

[4] 张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2_(5):41-43

[5] 王为正.试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社会价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_.8,1(4):31-33

第四篇:大学生与志愿服务

大学生与志愿服务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培养大学生道德理念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诸多不足,对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进行分析,以及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大学生 道德素质 志愿服务

在当代大学生中,许多的大学生现状:学理科的注重数理化,学文科的看重文学历史,学艺术的在乎美学。对于道德的重要性,许多人不以为然,其实这种观念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高尚的品德才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道德的缺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真正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道德素质逐步提升。

一、大学生道德素质亟待提升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其

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而社会、集体次之。在索取与奉献两者之中,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其

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其

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

(二)、当前大学生道德修养中存在的不足

1.道德修养滑坡。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动的准则和规范。社会不良风气的暂时得势,更容易在可塑性很强的大学生身上得到演绎。在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上,是力求人人皆为尧舜般的圣人。当然,“损己利人”的道德不符合现代人性的基本要求,因而,无论何时都是不可能加以推而广之的。过高的道德标准,由于难以实现,只会让大学生置之不理,从而逐步恶化,甚至导致道德的缺失。2.教育内容的缺失,情感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问题中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就是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情感的荒漠化。3.教育方法的不当。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就不难发现:大多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将思想道德教育仅停留在喊口号,凑热闹,摆架子,没有真正唱响主旋律,没能做到真抓实干,落到实处。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一)志愿服务的精神

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1.奉献,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2.友爱。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收入高低的平等之爱,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3.互助。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志愿活动都涵盖着深刻的“互助”精神。

(二)、志愿服务的价值

1.精神价值。志愿服务具有崇高的精神价值,这是超越物质追求的。对志愿者个人来说,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精神得到彰显,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同时,志愿服务对整个社会的精神追求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社会价值。志愿服务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志愿服务以扶贫济困、扶弱助残为主体,志愿者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怀,消除了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志愿组织的存在是政府和市场功能的重要补充,它们以独特的方式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服务。3.经济价值。志愿服务能够创造社会经济价值。志愿服务不以获得直接的工资、福利为目的,因此许多社会公益活动和大量的非营利组织愿意让志愿者参与其中,从而获得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大大地节约了成本,为社会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出价值与效益。

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道德素质的影响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道德观念更深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社会实践也是规范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出社区,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走向基层,到工厂,农村去,到工人农民群众中去,参加社会调查,组织一系列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们在实践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眼光放远、心胸放宽,竭诚服务,甘于奉献,为个人的成长进步、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实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奉献自己的爱心,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与阅历,进一步提高自身觉悟意识与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规范,自我完善。

2.形成良好道德风尚感染他人

风气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对于处于这个风气中的群体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风气也是依托于群体而存在的,它的形成受制于群体之中个体的行为,思想等,风气是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是同学的思想作风,行为修养,治学态度,守纪观念以及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营造良好的校风,来管理人,从而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来自这种良好风气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良好的风气对于大学生的行为道德规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志愿服务对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靠教育,二靠实践。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在道德实践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将使人民群众在自觉参与中陶冶情操,为道德建设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志愿服务是一种最为普遍的道德实践。其一,志愿服务是吸引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从根本上说,道德建设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它集中体现着人民群众的利益。道德建设搞得好,人们思想道德水平高尚,社会风气优良,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便能得到切实保障;反之,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二,志愿服务是提升道德境界的重要保证。其属于养成教育,是知行统一的过程。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准。在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演变过程中,道德实践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在道德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力量,才能逐步提高对道德的认知程度,进而支配各自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依赖道德实践的检验,通过生动具体的道德实践,道德认识才能逐步升华为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有效克服当前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知与行相脱节的现象,根本途径也在于引导人们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研究

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

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研究

物理学系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黄媛媛201011210

3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 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研究

几年来,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服务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既使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提高,也通过他们的行动起到了向全社会展示当代青年学生风采,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昭示团结、互助、友爱、奉献精神的良好效果。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它具有推动和谐教育和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作用;抓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必须要从提升理念、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打造品牌、拓展领域等方面入手。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高校作为传承文化、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基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和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应该通过和谐校园的建设,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自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推出“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大学生一直成为这项活动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志愿活动,对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大学生志愿活动,从理论上分析它对和谐校园的作用,研究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今后指导大学生志愿活动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活动符合和谐校园的内涵

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一般概念上,志愿服务(也称作工作、行为、行动等)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作为现代概念,与中华民族“慈善”观念有着重要渊源,儒家学说主张“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墨家学说强调“兼爱、非功”。这些主张与现代志愿精神具有相当的兼容性。20世纪60年代,雷锋的出现及人们对雷锋精神的概括,又将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扶贫济困、服务他人的精神弘扬到了一个社会风气的层次,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道德培养造就了几代中国青年。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总结学雷锋活动和借鉴国外志愿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1993年青年志愿者活动应运而生。1994年推出的“三下乡”、1996年的“扶贫接力计划”和 202_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大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成为最受当代青年喜欢、影响最广泛的志愿服务项目,得到了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充分肯定。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新时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体现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够组织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有效地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积极性。具有实际意义的志愿者服务,能够使广大志愿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关注校园、关注社会的主人翁责任感。在青年主体意识觉醒的带动下,号召更多学生自觉投身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中,这无疑会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强大动力支持。

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1、志愿服务有助于营造和谐的道德氛围。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它反映大学生志愿者面向社会需要、“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目标的行为选择,使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获得反省和提高的机会,有利于大学生自我道德的完善和升华。大学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致力于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净化了校园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周围的教师和同学,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师生员工在这种道德氛围中耳濡目染,逐步自觉地将自己纳入到这种道德环境中,能动的与校园道德环境良性互动,促进和谐校园道德水平的提高。

2、志愿服务提高和谐思想政治素质水平。

高校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水平,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能使他们了解国情、民情、社情、校情,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主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地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实践证明,许多长期坚持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觉悟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先进模范的表率作用,对其他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能够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

3、志愿服务培养和谐人文精神。

在大学校园内,世俗化浪潮泛滥,大学生的生活追求越来越肤浅。这与和谐校园的建设是格格不入的。通过志愿服务的兴起、志愿精神的倡扬,有助于改变这种情况,激励大学生追求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追求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从而消除极端世俗化的迷误,所以,两者是相互统一和补充的。人文精神提供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深层思考和导向,志愿服务则将生活的物质享受之外的崇高意义和价值体现在行动中,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的不断完善。”

4、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完善人格的要求,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福利院、老干局、老人活动中心的敬老活动,孤儿院、贫困山区、民工、残联等关心弱势群体活动,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积淀的“温”、“良”、“恭”、“俭”、“让”、“孝”、“仁”等传统美德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得到广泛宣传,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广大师生和社会中得到广泛宣传,获得普遍的认同感,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以消除隔阂、凝聚人心、加强沟通、团结力量,共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

三、创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实现志愿服务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虽然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起步较晚、经验尚浅及其它因素,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和系统化。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促使这项事业在和谐校园构建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1、提升理念,营造志愿服务光荣的舆论。志愿服务事业要真正成为高校全体师生的共同事业,需要全校都对志愿精神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对志愿服务的价值产生广泛的认同,提升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率和参与度。要传播志愿精神,我们应当寻求志愿服务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抓住各类公益活动等对志

愿者的招募、选拔和培训使用工作的机遇,弘扬志愿奉献精神,为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撑和强大的动力,使其成为广大青年心中的一种自觉意识。

2、完善制度,提供志愿服务有力的保障。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制度化。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多种方式相互补充的招募及注册机制,使志愿者服务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其次,不断增强培训工作机制,要定期向志愿者进行交流、沟通技能、组织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募捐技能等内容的培训,切实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争取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再次,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完善和落实物质和法律保障机制,保障志愿者及相关主体的合法权利和利益。最后,落实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建立精神鼓励、物质补偿和长期关怀相匹配的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弘扬志愿精神,以保障志愿精神在高校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3、加强管理,创造志愿服务完善的环境。现行高校青年志愿活动开展,主要由共青团组织发起与协调。团组织作为志愿者的管理机构,要建立健全志愿者决策和管理制度,在治理结构、人员培训、项目设计与管理、资金管理与运行、工作绩效评估等各方面进行变革,提高效率,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志愿者的成长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实现志愿组织的体制创新,有利于它成为现代服务机构,自由参与、民主决策、合作发展得以实现,志愿活动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4、打造品牌,保证志愿服务持续的生命。高校要用经营的理念来培育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品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努力在党政关注、群众急需、志愿者能为的结合点上寻找工作的突破口,树立项目化、品牌化发展意识,形成特色鲜明的服务体系。弥补政府和社会针对困难群体的专业服务不足的问题,体现了志愿者“有为才有位”,从而使志愿服务成和谐校园的一张品牌。

5、拓展领域,实现志愿服务健康的发展。努力拓展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的领域,除了鼓励志愿者参与目前政府倡导的活动外,应当鼓励高校志愿者活动参与非政府组织和独立的社会公益专业机构之间的合作,组织参与与政府重大发展有关的环境项目、经济项目和社会发展项目,参与由国际组织资助的重大项目等,以此来增加发展的效果。大力开展预防性的志愿服务,突破现有以补救性为主的志愿服务范畴。需要建立一大批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基地,使活动有规模、有成效,特别是规范服务内容,使高校志愿活动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论文(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