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审计建设性作用经验交流(精选合集)
编辑:静水流深 识别码:130-752574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3-10-16 18:55: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审计建设性作用经验交流

1

审计建设性作用经验交流 3 篇

审计建设性作用经验交流第 1 篇

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是国家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提出的新要求。在新时期、新阶段,要发挥国家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审计监督层次,改善审计监督方式,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发挥国家审计的建设性和前瞻性作用,保障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正如刘家义审计长所指出的,建设性决定着审计的生命力,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范围内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宽的领域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因此,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不仅在于抓重大违法违规案件和进行经济犯罪线索的查处,更重要的是在揭示问题、查处问题的基础上,更好、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找出体制性的障碍,堵塞制度性、体制性、政策性缺陷和漏洞。

面对全球化的巨大浪潮和国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如何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保护中国经济这条大船乘风破浪、平稳向前,就成为当前审计工作必须加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刘家义审计长曾强调,各级审计机关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不断推进审计创新发展。创新是一个人

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力量源泉,也是一个组织不断前进、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审计创新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使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对此,国家审计要适应新形势的挑战,紧紧围绕公共财政这条主线,以理念创新为灵魂,模式创新为支撑,方法创新为推力,内容创新为载体,成果运用创新为抓手,全面推动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一、以理念创新引领建设性审计。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民主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审计要发挥建设性作用,必须在审计理念上有所突破,突出审计的宏观意识和大局意识。审计不仅仅是查账本,更要管中窥豹,寻找账本后面更为重要的东西制度、体制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国家审计必须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为科学发展服务、为推动改革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到六个高度自觉。要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从微观案件入手,从宏观视角分析,为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有力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以模式创新支撑建设性审计。国家审计要发挥建设性作用,必须在更高视野、更宽范围、更多角度、更深层次发现问题,这就需要审计模式的创新。如果仅进行一些专项审计,不但分散了审计的力量,还因为审计的交叉、重复,3 浪费了审计资源,而且无法从宏观角度把握发现的问题。以财政大格局审计等为代表的新的审计模式,在充分整合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建立系统内部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围绕政府预算管理、债务管理,扩大审计的覆盖面,从宏观性和整体性提出审计建议,更好地发挥了审计的建设性作用。这种通过集中审计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就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或重大问题进行审计的模式,对于有效发挥国家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方法创新助推建设性审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设性审计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好的审计方法。方法的创新离不开两个载体,一个是技术,一个是人。因此,要实现方法创新,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和培养大量的创新性审计人才。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广泛运用,传统的审计技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审计技术创新,就是要不断提高计算机应运水平,特别是强化 AO 系统和 OA 系统的推广应用、交互应用。要加快审计人员信息技术的培训,让审计人员既是审计专家,又是信息技术专家。审计机关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突破口,在具体审计形式和技术层面积极探索新方法,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四、以内容创新丰富建设性审计。国家审计除了关注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以外,还必须紧紧抓住公共财政这条主线,拓展其他审计内容,4 关注经济安全、社会民生、廉政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等问题。开展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审计内容不断丰富的体现。绩效审计能对政府公共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经常性监督,有利于推动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也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科学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当前开展的省部级及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使审计对象从组织变成人,这种审计突破组织束缚,将审计查出问题和审计建议针对单个的、在组织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更有利于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发挥。

五、以成果运用创新提升建设性审计。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结晶,其能否充分利用,是体现审计价值的关键。要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必须多角度、多层次加强审计成果的运用。要充分利用两个报告的重要性,进一步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提升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监督地位。要加强监督审计整改的力度,跟踪审计整改全过程,确保审计整改不走过场,杜绝屡查屡犯、屡犯屡查的问题。通过建立机制,加强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与其他机关之间的沟通协调,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积极探索审计成果的外部运用,让大量的审计报告、信息进入党委、政府和公众的视野,从推动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推动公民社会形成的角度不断提升建设性审计的重要性。

审计建设性作用经验交流第 2 篇

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是宪

法和法律赋予的,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重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主要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要充分发挥预防功能;其次是要发挥揭露功能;第三,要充分发挥抵御功能。笔者认为,根据国家确立审计监督制度目标、任务以及作用,就可以充分地认识到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从审计发挥预防功能认识到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必要性。审计是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同时对某些管理职能情况作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从审计的定义决定了审计工作是综合性、专业性、前瞻性的。它监督的对象,涉及领域广泛,对象与内容繁多。审计不但要对某单位某行业或某专项经济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而且还要对某一个领域,某一个地区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或苗头性问题加以反映,提早发出警报,起到预警、免疫的作用。从综合性特点,免疫性功能的层面决定了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的重要性。

其实,审计建设性的作用也在每个具体审计项目有形无形得到发挥。审计机关开展每个具体的审计项目或审计调查,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口头交换,出具审计报告,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一般性的问题口头直接交流交换纠正,比较突出的问题在报告中以书面的形式反映,有的审计机关还专门制发审计建议书文书,有的审计机关还定期或

不定期地对被审计对象检查审计建议整改情况。

审计免疫、预防功能,建设性意见从审计微观到宏观层面看,是前提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审计对揭露存在问题的处理处罚,甚至作为案件移送查处,是手段是措施,根本目的在于落实整改纠正,落实审计部门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得到采纳和应用。

二、从审计发挥揭露功能认识到审计建设性作用必要性。根据法律规定,审计的基本职责是监督。也就是审计要按照审计法赋予的职权,紧密地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围绕经济发展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实行监督,揭示经济运行中存在重大违法违纪、重大决策失误、重大损失浪费、奢侈铺张、损害群众利益、重大经济犯罪等问题。审计对发现许多重大问题的处理,有针对性地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整改纠正相对都是比较有力到位的,影响是很广的,有许多是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审计是具体细致的,是实事求是的;从重要性角度不但揭露重大问题,而且还从许多单位财政财务核算,账账、账证、账实核对、勾稽,内控制度设立与实施的有效性等内容检查,从许多具体、细致环节发现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处理,提出建设性意见,完善了许多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核算与管理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提出建设性意见,7 往往有许多单位、部门拟同宝贵,同样也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三、从审计发挥抵御功能认识到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必要性。根据审计监督的内容与范围,其实际是反映了党和国家颁布法律法规实施,各项政策、方针、措施贯彻落实情况,也反映行业、部门以及单位的规章制度的施行情况。审计揭露的问题主要是从财政财务资金来源与运用等方面的内容,问题的程度是以资金量的大小表达。但透过资金问题背后,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一些法律法规,或者政策、措施,包括制度、体制层面上的缺陷与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各级审计机关一再强调的,审计不仅要揭露问题,更要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过程、背景等,进行从现象到本质,从表面到里面,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微观到宏观的深层次分析,提出改进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建设性意见或建议,加强廉政建设,提高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温家宝总理指出,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坚持把查处问题与促进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结合起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还需要建立在审计结果公开和落实审计整改的基础上,主要包括维护经济安全,完善管理机制,促进责任履行等方面。从微观层面看,可以促使审计对象纠正

偏差,改正错误,完善管理等;从宏观层面看,可以服务政府完善体制、机制和优化政策措施等。因此,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审计建设性作用经验交流第 3 篇

月 11 日,南京市审计局召开不忘初心使命 勇于担当作为找差距抓落实推进会。会议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结合南京审计工作具体实践,从初心使命强化工作责任,从排找差距聚焦工作重点,从锤炼作风狠抓工作落实,为推动南京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各区审计局局长和市局机关副处长以上干部参加了会议。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全市审计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把服务保障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促进民生改善、推进反腐倡廉作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着力点,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累计查出问题金额 37.36 亿元,非金额计量问题 248 个,处理处罚金额 9.12 亿元,提出审计建议 125 条,移送处理事项 36件。

会议强调,全市审计机关要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彻主题教育始终,强化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刻反思在政治站位高度、审计监督精

度、改革创新力度、干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把抓好改进落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党建强审、改革强审、质量强审、科技强审和人才强审等五个强审行动计划,以六个抓落实 的实际行动践行好审计人的初心和使命。一要强化理论抓落实,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真用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要提高站位抓落实,牢牢把握审计机关作为政治机关、宏观管理部门的根本定位,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市委对审计工作的决策部署。三要聚焦主业抓落实,坚持依法审计,扎实推进审计全覆盖,高质量实施 15 个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情况、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执行情况、重大投资建设项目等审计调查,服务全市做好稳进好三篇文章。四要改革创新抓落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统筹审计项目和审计组织方式,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监督质效。五要提档升级抓落实,坚持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培养和造就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六要压实责任抓落实,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落实好一

岗双责,坚持以上率下抓好整改落实。

会议期间,市局和区局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

第二篇:发挥政府审计建设性作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既关系着和谐社会构建和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也关系着我国未来发展的走向和趋势。为了保证党的政策、方针贯彻落实,大力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必须重视和加强涉农领域的审计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审计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

政府审计的建设

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与揭露、通过对政府履职的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提出审计建议与对策,促进政府管理机制的完善。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角度看,审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审计为民的服务理念,坚持走群众路线,科学制订审计项目,深入农村搞好审计调查研究,以便于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服务为民的审计理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表明了党中央要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决心,也明确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要从讲政治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服务为民的审计理念,这既是政府审计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所以,国家审计要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改革发展这一宏伟目标开展审计,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科学选题与立项,加强对涉农领域的审计监督,确保农业项目质量和安全,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审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二、确保国家政策法规落实到位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农村的改革发展要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农民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生力军,要搞好农村改革发展就必须调动好、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审计机关要认真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开展涉农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对扶贫专项资金、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等农村公共事业给予重点关注,既要监督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和服务为民情况,又要检查监督国家惠农政策法规落实情况,促进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自身职责,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关注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加大力度查处涉农违纪违规问题,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追究有关部门和个人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加强审计回访力度,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制度,督促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处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确保审计意见和建议得到贯彻落实,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

三、从宏观视角提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实现农村改革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政府审计是整个宏观调控体系中监督保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方面,政府审计要从健全体制、完善政策、补充漏洞、改善管理等宏观视角向中央及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促进更多的惠民、便民政策尽早出台。针对发现的损害农民利益、妨碍农民增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现有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客观评价,查找其中的漏洞与不足;认真审视农村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农村金融保险、农村民主管理、农村科技创新等制度得以建立健全;不断加强涉农资金和项目的审计综合分析与调查研究,科学预见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可能存在问题。

四、增强审计机关执审能力确保建设性作用充分发挥

充分发挥政府审计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建设作用,必须加强各级审计机关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业务能力和服务技能。首先,从中央到地方四级审计机关应做到动作协调,在确定审计项目、审计实施、审计质量提升等环节进行沟通协调,实现良性互动;其次,实现各级审计机关协调发展,大力加强对县级审计机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强化对县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逐步提高地方审计机关工作质量,做好乡村两级审计,突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和领导履职审计;再次,要强化审计公告制度,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向社会通报审计结果,实现政务公开透明,主动接受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推动审计整改措施尽快落到实处;最后,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审计组织形式,整合现有审计资源,充分挖掘审计潜力,不断增强执审能力服务农村改革。

第三篇:内部审计的建设性

内部审计的建设性

Ymqyl

内部审计主要是对本系统、部门、单位的日常经济活动中进行监督检查,纠错防弊,保证经济业务事项的真实合规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全力深化审计内容,优化审计方法,更科学地分析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并推动采纳和落实,以此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实现内部审计“转型升级”,是当前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审计内容方面

内审机构应进一步深化审计内容,重点关注体制机制、法规制度、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审计时不局限于一些具体的收支细节,要更多关注单位所在系统和其本身存在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漏洞,关注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历史问题等内容,全面准确地概括单位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审计。内审机构应围绕预算编制和执行、财经制度执行、资产资金管理等方面,既关注部门预算单位“预算编报不完整”、“无预算或超预算支出”、“改变预算支出用途”等“常见病、多发病”,更应关注管理体制、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推动财务审计的不断深入。

(二)建设资金审计。

为了及时发现和制止资金使用及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违法违规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内审机构应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对重点投资项目实施从项目论证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同时,要在监督中提供服务,最大限度的提高审计监督的效率和效果,确保资金的高效、安全、节约使用。

(三)资源环境审计。内审机构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节能降耗,积极推进用能单位的节能改造和管理,加强污染减排和防治,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一步促进环保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有效执行,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检查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整治目标、整治措施是否未按计划进度实施、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节能减排专项补贴政策执行是否规范,地方配套资金是否落实,项目后续管理是否完善,防止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主要是对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工作对于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政府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管理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工作中关注绩效审计,关注各项资金、政策的绩效状况,促进资金和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如专项资金是否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建成项目是否存在闲置等,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引起部门领导的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落实整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项目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

(五)经济责任审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在其他事项的审计中实行的问责和问效,促使领导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推动效能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建设;通过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资产质量、损失浪费等问题的审计,可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1-

进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的完善;加大对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问题的发现和查处力度,努力发挥审计部门在惩防体系中的作用。

二、审计方法方面

采用多种审计方法,科学、客观、综合地分析问题,审计结论和提出的意见、建议才更准确,更具操作性。

(一)审计人员要突破常规审计方法,突出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运用多因素法、比较法、解剖法、平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客观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并且在审计报告中突出审计分析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二)审计分析和建议要“站得高,看得远”。审计分析要紧密围绕机制、体制、管理这个中心,服务于审计内容和目的,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要从管理体制的高度对有关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从而发现体制、机制性问题。审计建议既有利于界定责任,又有利于查找原因,进行整改,更为重要的是真正体现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对重点建设项目采取积极“跟进”,建设资金投向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力争实现建设项目全覆盖。一是引入资质较高、责任心强,各类技术人员配备齐全、工作质量较高的社会中介机构参与;二是制定工作计划,排出“跟踪审计计划表”,提早安排,提前介入,靠前监督;三是创新工作方法,将审计领域扩展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及时纠正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工程造价及其他问题;四是在监督中提供服务,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函告方式,要求各建设主体及时整改,努力做到“边建设、边整改”。

三、审计建议落实方面

审计建议是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的重要手段,推动审计建议的落实应具创新性,以便有效落实,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充分体现审计的服务理念。

(一)创新审计综合报告模式,把涉及全局性、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在报告中完整、全面的反映出来,提交部门主要领导批示或转发,一旦批示或转发,则要求所属机构遵照执行。

(二)全程参与落实、整改审计意见和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整改过程中,审计应参与其中,对制度制订、完善制度、账务调整、账套撤并等进行指导。

(三)提供后续服务。针对被审计单位人员和业务技术水平的具体情况,内审机构应经常派出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巩固整改质量和效果。

四、审计咨询服务方面

内审机构应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在监督中提供服务,在服务中严格监督,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发展。为搞好服务工作,内审机构可以通过对内部审计人员、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员、业务人员开展审计、财务、投资等方面的指导、咨询及业务培训工作,着力发挥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审计咨询服务主要内容是:

(一)审计基础知识。包括审计的概念、内审机构的职责、权限,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处理、处罚及整改等。

(二)会计基础工作。包括账务设置、收入及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管理、日常会计处理、以前账务清理等方面。

1、“账务设置”要求依法建账,并纳入统一决算报表,不设账外账、不私存私放公款、不公

款私存。

2、“收入支出管理”要求收入合法,及时全额入账,需上缴的如数上缴;各项支出内容真实、票据合规、要素齐全、手续完备。

3、“专项资金管理”要求按批准的项目及用途使用资金,不擅自变更项目内容、地点和资金数额,不挤占、挪用及长期滞留项目资金,不在项目资金中列支其他费用等。

4、“日常会计处理”要求:(1)各项支出的报销要求票据合规、要素齐全、手续完备;(2)账务核算中要准确划分日常经费与项目资金的界限,专项资金收入、支出、结余的项目或内容要一致、应作单位预算收入的款项不列作债务核算、债权债务及时入账,及时结算;(3)设备物资采购应按要求实行政府采购,取得合规票据;(4)购建支出中形成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全额入账反映。

5、“以前账务清理”要求:(1)结余资金要分类别、分项目清理和使用;(2)债权债务定期清理、对账和结算,该收回的抓紧收回,应报账的督促报账;(3)固定资产、材料物资应定期盘点对账,做到账账、账实相符。

(三)投资审计工作。(1)针对各建设项目运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漏洞,及时向部门领导反映,提供决策参考信息,以利于及时掌握情况。(2)服务好各建设主体,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内审机构以函告方式,要求各建设主体及时整改,努力做到“边建设、边整改”。(3)服务好建设人员,将尽力向各建设主体及其相关人员提供审计服务。

总之,内部审计建设性的内容是丰富全面的,内审机构的服务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只有在审计监督中提供服务,就可更好的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第四篇:发挥财政审计预防建设性作用 保障应对金融危机政策顺利实施

发挥财政审计预防建设性作用 保障应对金融危机政策顺利实施

自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中央适时推出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和一系列政策措施。审计署紧紧围绕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点举措,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审计和审计调查,为政府准确判断形势、作出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国家审计的重点,财政审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发挥了什么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呢?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课题。

一、财政审计在国家应对金融危机中应有的作用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各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的审计监督。按照《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财政审计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目标,包括中央财政管理审计、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央转移支付审计、中央税收征管审计、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地方财政收支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农业资金审计、社会保障审计、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审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专项资金审计等内容。

财政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关注国家财政风险,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在金融危机中,财政审计首先要全面掌握经济衰退带来的负面影响,紧紧围绕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点举措,促进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贯彻落实,切实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其次,财政审计要注重从体制、机制和管理上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要通过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手,再回到宏观层面的审计监督流程,财政审计及时发现问题,推进相关部门堵塞漏洞、完善制度、加强内控、规范管理。

最后,财政审计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用新的视角审视国家财政运行系统中的隐患和潜在风险,及时发出风险预警,通过有效地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充分发挥审计的警示、防御、预防功能。

二、财政审计在应对金融危机中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效果

2008年4季度以来,审计署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主线和重中之重,以保障和促进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为目标,相继组织了金融危机对重点税源的影响、贯彻实施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关政策措施情况及效果、当前财政收入状况等审计和审计调查,在扩内需、保民生、调结构、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国家审计的重点,财政审计在全面掌握经济增长趋缓对各级政府财政收支状况影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家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全面揭示了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完善。总结起来,财政审计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主要发挥了以下作用:一是发挥了财政审计的建设性作用,通过审计摸清情况,提出建议,为国家提供决策依据。为深入调查分析金融危机对经济及税收的影响,审计署自2008年10月开始,相继组织了对部分省(区、市)国家税务局的税收征管情况和当前财政收入状况有关问题等专项审计调查,反映了金融危机下重点税源企业面临的原材料及燃料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下跌、产销量下降、人民币升值等困难,关注了国家税务总局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提高出口退税率等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 了解了当前财政收入状况及主要特点,分析了企业效益下滑、结构性减税等因素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反映了税务部门执法不严、地方政府自定税收先征后返及减免土地出让金政策、税制设计不完善造成的税款流失,非税收入征收不到位、未纳入预算管理,地方政府大量留存财力性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效益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制度,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建议。

二是发挥了财政审计的批判揭露作用,查处了一批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为政策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在2009年贯彻实施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关政策措施情况及效果审计调查和省长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中,财政审计将“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贯彻执行情况”作为关注的重要内容,了解了中央下达新增投资计划的情况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到位情况,分析了项目投入使用后发挥的效益情况,关注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揭示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到位、工程建设程序履行以及建设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问题,确保了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有关政策的执行。

三是发挥了财政审计的预防警示功能,通过对地方财力的测算,评价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负担情况,作出地方财政风险的预警。尽管现行法律对地方政府不得在财政运行中开列赤字、不得发行地方债券、不得提供担保等地方财政行为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地方政府早已通过注册成立各种名目的投资公司或建设公司等,搭建融资平台向金融部门借款或向社会发行企业公司债或项目债。在2009年的地方财政收支审计中,审计署将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情况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通过抽查发现在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中,各地政府通过融资平台或“银政信”等方式大量筹资,并将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举债主体多元化,缺乏有效的管理,存在较大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财政部随后紧急叫停了“银政信”产品的发行。温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增强内外部约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财政风险。

四是促进了财政体制改革由“建设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审计署以维护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重点,加大了对涉及民生的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跟进力度,开展了涉农和社会保障专项审计等。坚持“以政策执行为主线,以政策效果为核心”的审计思路,着力推动政府惠民政策落实,提高民生资金使用绩效。在发改委上下联动和扩大内需审计调查中,重点选择了大型灌区、采煤沉陷区、农村沼气工程、保障性住房等涉及民生的项目进行抽查,评价了项目实施的效果,提出了强化项目申报、审批、实施等过程的监督、检查等建议,促进了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

三、进一步发挥财政审计预防建设性作用的建议

温总理指出,2010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2010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笔者认为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挥财政审计的预防建设性作用保障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顺利实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正确认识国内经济形势,深刻理解国家宏观政策出台的背景,为财政审计发挥预防建设性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财政审计要针对中央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审计,首先必须对国内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出台的背景有深刻的认识,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总体,突出重点。这也是科学审计理念的具体体现。

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审会工作报告中,要求2010年审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中心,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两大目标,完成好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审计跟踪、对中央关于调整经济结构等相关政策措施实施情况的审计、对民生工程和资金的审计等八项任务。

要开展好财政审计工作,就要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影响的严重性、复杂性和严峻性;要深刻认识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及时性和必要性;要深刻认识财政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

务。要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着眼于中央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揭示、深入剖析、积极建言,保障和促进中央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和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二)整合资源,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确保国家财政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整合资源,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要以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财政管理,确保国家财政政策得到有效实施为根本目标来开展财政审计工作。

以财政综合预算为主线,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审计范围,强化部门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审计,加大对使用或分配预算资金数额较大的部门和单位的审计力度;在坚持合规性审计、揭示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使用效率、效果的绩效审计,促进行政机关依法理财、科学理财,从严控制经费开支。要在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总体框架安排下,积极探索开展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总体评价,在坚持严格查处违纪违规问题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层面分析、揭示问题,更加注重针对当年预算执行情况开展检查分析,切实增强财政审计的宏观性、时效性、建设性,充分发挥预算执行审计差错纠弊、预警预防、促进内部控制、提高系统运行质量等“免疫系统”功能。

(三)在全面总结去年财政审计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今年的宏观政策统筹考虑,突出审计重点。

1.继续跟踪财政资金关注项目建设。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资金使用方向、资金使用结果等方面的审计监督,分析国家财政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审计中,重点关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揭示建设程序履行、工程建设管理、建设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问题,评价投资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促进优化投资结构,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和有关政策的执行。

——关注扩大内需项目规划立项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揭露投向“两高一资”行业、重复建设等问题。

——关注项目建设程序是否合规。项目占地是否符合整体的用地规划,是否存在项目难以落地的问题;项目是否履行了基建招投标程序。

——关注项目效益的发挥。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要求,工程是否如期正常投入使用、是否在保民生、扩内需方面解决了实际问题。

2.更加关注大规模投资中的财政风险。

——地方财政对中央补助项目的资金配套能力。由于部分地方配套资金的到位率低,不仅出现了有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及时开工,有的已开工项目进展缓慢,还出现了一些项目已到位资金闲置等非正常情况。

——地方财政承诺的地方项目投资规模是否有财力保障。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地方政府的财力,与其承诺的地方项目投资计划进行对比,关注其是否有财力保障。

3.更加关注政府收入。

要结合被审计部门的特点,更加关注预算执行是否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稳定”等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预算和决算是否完整、准确,有无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有无重大违法违规、损失浪费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政府收入。——关注金融危机对政府收入结构的影响,提出加强财源建设、强化收入征管、健全政府收入体系的建议。

——加强对税收制度、海关进出口税收政策的研究,提出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经济结构方式转变的建议。

——加强非税收入的调研,关注土地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征收和管理使用情况,促

进土地市场的规范管理和政府依法行政。

4.更加关注地方政府负债。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及时推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力求在资金层面为投资项目提供支持,与此同时,在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中,各地政府通过融资平台等大量筹资,缺乏有效的管理,存在一定的财政风险。2009年12月28日,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暨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上指出,要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密切关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及时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建议,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关注地方各级政府的债务规模及其变化趋势。

——关注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融资方式以及筹集资金的具体用途。

——关注银行与融资平台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的偿债来源、偿还能力等,从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提出政策建议。

第五篇:建设性对抗

用“建设性对抗”导出员工智慧

如何让员工像忠于自己的家和亲人那样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主动献计献策?创造一个让员工主动参与公司运营管理并自主发表建议和意见的工作氛围,不失为有效手段。

作者:芮娜

人越来越“稀贵”,因此,企业家已经不满足只雇用员工的双手,他们希望同时雇用员工的大脑和智慧。然而,要让员工像忠实于自己的家和亲人那样为企业着想、主动献计献策,企业除了要在员工忠诚度上大做文章外,还需要创造一个“让员工自由说话、主动参与公司运营管理”的工作氛围。为此,一些企业设立了自下而上的信息沟通机制,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员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是与上司进行观点“对抗”,当然,这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建设性”。英特尔公司为这种对话沟通机制赋予一个特别的名称——“建设性对抗”。英特尔自己就是通过“一对一”会议、越层沟通、用数据说话等方式,来保证这种沟通有效进行的。

不少企业也都设有总经理信箱,高管的手机号也向员工公开,员工也可以通过此类渠道越级反映问题等。然而,凭借这些手段形成“建设性对抗”沟通氛围的企业却凤毛麟角。为什么同样的沟通渠道,在有些企业就能有效运作,而在其他大部分企业里就很难奏效呢?

带着这个疑问,2月24日下午,《世界经理人》杂志在北京组织了一场读者对话沙龙活动。特邀请爱国者电子总裁兼CEO曲敬东、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董海洋、正略钧策合伙人吕谋笃和华智教育集团董事长孙查理,与现场读者就此进行了充分对话。以下是本次对话的精编部分,详细内容请看:www.teniu.cc/salon。

企业的智慧是“对抗”出来的

“建设性对抗”机制是一种有效激发员工创造力的方式吗?是否适合所有公司?

曲敬东:对企业来讲,人既是巨大的成本也是巨大的资源,企业应该想想如何激发人的最大潜能。“建设性对抗”是一种非常好的开放式的沟通文化,只有打破一切框框,让每一层的管理者,最快速地了解员工和客户的反馈,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董海洋:我曾读过日本人写的一本书,其中写道:企业的智慧是企业的生命,丰田就是通过开展合理化建议获得企业智慧的。因此创造开放性的、进行良性互动和沟通的组织,是一个企业的目标。另一个管理学家也说过,企业就是由谈话构成的,谈话是机制,是沟通。沟通效率的提高,对企业发展非常有利。

孙查理:“建设性对抗”的沟通方式,特别适用于高科技、知识型企业,如果是应用于中层对高层的话,可能效果更好。但是,对于生产型企业,这种方式是好还是坏尚待探讨。因此,在中国企业里面,采用这种方式需要一定的度,在范围上也应该有所控制。

吕谋笃: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都在求新、求变。“建设性对抗”是一个很好的产生创新机制的方法。无论任何类型的企业,面临残酷的市场环境时,都必须去做这种尝试,至于如何导入,那就是一个技术问题了。

有效的对抗是必要的,但是在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氛围下,怎样培养和激发员工的“对抗”意识呢?

曲敬东:西方文化鼓励去尝试、冒险,而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遵命”,并在被要求“听话”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建立这种不同传统的文化确实是个挑战。不管是老板,还是其他管理者,都应该倡导下属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要是对企业有帮助的想法,可以不用逐级上报,通过各种形式直接反馈给管理者。

董海洋:德国大众总裁曾经说过,班子不能“和谐”,管理团队中的成员在开会的时候必须要有观点的碰撞和对抗。不过,中国文化讲究和而不同,要保持相对的和谐性,才能有沟通,这是中国人的思维。如果两个人关系已经很僵了,那么,即使再容易沟通的事,也很难去沟通。一言堂的企业可以在创业初期迅速长大,但是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必须要有“敌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大批的合资企业获得成功,就是中国人和外国人互相对抗的结果,这证明平等的对抗管理模式有一些非常好的地方。

孙查理:我们的文化和“建设性对抗”模式所代表的文化,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都曾到国外学习、生活过,特别是80、90后,跟我们之前的这几代人是不同的。比如说70后的人,提一个很好的意见,他都会小心翼翼地考虑提完之后会有什么后果,但是80后似乎没有这种顾虑。所以,在他们之间开展“建设性对抗”可能会更便利些。同时,对于新一代的员工还要做一定的引导,才能确保建设性的前提。

吕谋笃:中国人讲的“和”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讲不同事情的两面,当你用建设性的心态去看事情的时候,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事物才能“和”在一起。在东方文化里,对抗还是需要一些技巧性。如何去对抗,如何借助客观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去提出意见让别人接受?这些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在企业中实行“建设性对抗”需要设定一些恰当的情景,创造一些场合,比如说不同部门的人把自己的权威数据拿出来做共享,做观点证据等,这在东方也相对容易做到。

保证“建设性”的前提是每个人和组织权责明确

“建设性对抗”机制有效运转的前提是建设性,那么,如何保障每一次“对抗”都具有“建设性”?

吕谋笃:企业的沟通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由上往下,上级对下级的批评。第二种是由下至上。第三种是部门之间的沟通,即横向对抗。我们所讲的“建设性对抗”更多是指后两种。我们在做咨询的时候发现,很多企业由下往上和横向的信息通道是闭塞的。我们建议可以适当地导入一些工具,创造一些场景和条件,通过一系列的流程规则,让这种意见得到发挥。比如在不同事业部管理人员之间,或者同部门之间组织一些会议,长期坚持做“建设性对抗”的情景建设,促进沟通方式的转变。

曲敬东:我在中国公司内部看到,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对抗是很强烈的,这未必是建设性的,可能由两方面导致,一,部门间有利益冲突;二,部门负责人存在竞争矛盾。这种对抗实质是挑别人的毛病,没有丝毫建设性。我觉得最应该改进的是管理层和管理层之间的沟通,比如说,我的管理通常就覆盖至少两层,也就是说我的下属和他下一级的员工都在我管辖内,确保信息传递到位。在企业内部,每个人、每个部门的定位很重要。任务分工以及权责分配明确后,更容易实施建设性对抗。在我的公司里面,只有两种人和两种组织能够存在,一种人直接创造价值,另一种是间接创造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对抗沟通,就会真正地是有建设性的而不是简单的吵架。相反,如果分工不明确,各自为了保护自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种对抗对企业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董海洋:在我们制造型的企业里,从总裁到最下面的员工,大概有十七八个级别。如果信息被层层过滤,现场的信息就容易丢失。所以能够有一线的声音传到你耳朵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跟你开会的人只有三层:上级、下级和你。这样的会议就会走入一个金字塔,没有意义。我个人提倡,必须开一些包含更多低级别的人的会,因为答案都在现场。现在企业提出微组织管理,就是三五个人小班组管理,微循环活了,这个企业就活了。

“对抗”增强执行力

我们在培养员工时,应该注重“建设性对抗”的能力还是执行能力?如何在“对抗”的同时保证工作效率和执行力的提升?

曲敬东:“建设性对抗”是为了制订更好的战略并进行更好的执行。在中国企业中,员工不对抗不执行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在很多中国企业职业化和管理水平还不高的背景下,对于多数企业来说,要想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去执行,还要首先让他们充分吐露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沟通达成共识。一旦他们对战略达成共识,就会去主动执行。所以,为了实现有效地执行,作为管理者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沟通。我与直接下级,每个月至少有一次一小时左右的深度沟通。这种有时间保障的沟通,才能最终让员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也是结合我们中国文化特点进行的一个管理方式探索。

董海洋:我赞成曲总的观点,我觉得执行力和“建设性对抗”之间,执行力是基础,是根本,而“建设性对抗”是锦上添花,一种改善和提升,它们应该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问题,不是鱼和熊掌的问题。

吕谋笃: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建设性对抗”,无疑是增强了执行力。就是说你同意也要执行,你不同意也要执行。因为经过充分对抗沟通后,你的观点已经被大家所知,如果你的意见与主流不一样,而且也没有说服大家,那么只能服从大局而坚决执行。如果这时你再不执行,就只能说明你是消极抵抗了。

开放和包容是“建设性对抗”存在的土壤

已有的事例告诉我们,“建设性对抗”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层管理者 ——尤其是一把手的领导力风格。如果领导者具有开放、包容的胸襟,那么,这个组织自下而上的沟通就顺畅许多。可是,领导者毕竟只能代表企业的一个时代,能否让“建设性对抗”超越个人的领导力,成为企业基因的一部分呢?

曲敬东:我觉得可以。当企业发展数十年后,如果这些文化能够沉淀为企业基因的话,那么,谁来做CEO都不重要了。今天的IBM、Intel就是这样的公司。不过,我们中国企业的积累还不够,要形成这样的文化并积淀下来还需要一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我们一两代人的努力。当然,除了企业自身外,还需要社会的总体进步和发展。没有大环境的进步,真正开放的文化还是挺难建立的。

孙查理:我一直认为,“建设性对抗”机制在我的企业中,不能因为我离开就丢弃了。要把企业做好,让它永远留下来,就要奠定一些基础,设立具体的要求和制度,包括我的下属们、后来者都要按照这个制度来做。

吕谋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东方文化讲的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强调的是二元比对,而不是对立。外国人理解的太极球是黑白对立,但在中国是“太极鱼”,它是一种相互融合的状态。按照这样的理论,“建设性对抗”在中国的文化里面可能更有底蕴,而不只是西方观念的灌输。刚才我们一直在谈对抗,但实际上应该是互补。如果站在这个角度上去看的话,它就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在某一个组织内,基于某一位心胸开阔的领导就可以做的,而必须是一种客观的,以企业价值观为基础的长期的文化和制度的塑造。

接受这种对抗,需要高管具有包容的胸怀,各位是怎样面对这种挑战的?

孙查理:我的员工可以主动地对抗我,而且经常发生。有时候自己也会生气,但不能表现出来。过后再想觉得他这种方式可能不太好,但是动机是好的,所以一般来说,我在遇到“对抗”的时候,都不会在公开场合让对方过不去,而是进行私下沟通。无论是从上到下还是由下到上,一定要讲究方法。因为,在企业里面,上级跟下级之间是一种绩效互补的关系,大家要同舟共济。

嘉宾和专家关于如何进行“建设性对抗”的争论十分激烈。

曲敬东:我在组建团队的时候,都会选择不同特点的人,因为这样的团队会有更大的创造性发挥空间。管理不同的人就需要很大的包容,这种胸怀境界也需要历练和修炼。我把管理当成一种服务,目标是让员工满意,他们满意了,就会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其实沟通也不用把人叫到办公室来,我可以走到业务部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发现一些不同的问题,帮他们解决。经过这样的努力,在组织中形成良性的机制,团队自然就会有创造性了。

董海洋:如果是一线员工的建议,我会重视和考虑,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我曾看过一本书叫《商海箴言》,就说当你用十分钟来完成一个很好的构思后,停下来,再花五分钟去了解别人怎么想的,那样你最终的决策会更准确。因此,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具备沟通能力。

吕谋笃:作为高层来讲,对建设性对抗的结果要有一定的判断,或者说是整体观。因为一旦决策目标出现了偏差,后果还是必须由老板来承担的。

现场用户互动:

孙建伟:在“建设性对抗”当中,企业家和下属应当保持什么样的度?很多人认为不是没有好的经理人,而是没有好的企业家,各位怎么看?

曲敬东:不管是创业者,还是职业经理人,都应该相互尊重和合作。未来是一个合作的时代,特别是全球化的背景下,经理人和创业者更需要一种有机的结合,使中国企业真正地得到发展。

孙查理:没有好的企业家就没有好的职业经理人,我觉得中国缺乏好的企业家。一个好的企业家肯定能够找到好的职业经理人。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的情况和国外确实有差距,职业经理人的阅历也不相同。我倾向于通过轮值当班来培养潜在经理人。

吕谋笃:无论是企业家还是职业经理人都是稀缺的资源。不过,由于中国整个大的社会环境相对特殊,因此,中国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经验都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不过,在一定阶段,职业经理人和老板是一个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大海中航行,摇橹的同时还要小心风浪。

读者陈长久:作为小企业怎么能够在决策形成过程中,提高效率、降低决策风险和成本?

曲敬东:对一些中偏小的企业来讲,关键是让企业快速成长,甭管对抗不对抗,只要效率高,生意做得大,就是根本。企业里的技术性人才比较多的话,应该调动他们的创造性,提高每个人的效率。当然,项目的优化也很重要,这就需要建设性的沟通,通过碰撞来优化方案。具体执行中如果找合作者一起来做,成本自然就降低了。

董海洋:第一,作为一个管理者,一定要相信你员工的潜能是无限的。第二,要建立一种良性的正向互动的文化,比如“建设性对抗”。

吕谋笃:作为中小企业,导入“建设性对抗”这个工具,应该是最见效的。你所说的降低成本正是它的长项所在。你可以在项目前期阶段设计一种会议场景,导入“建设性对抗”工具,在绩效和控制方面做一些保障,效果会更突出。

读者时庆:企业开展“建设性对抗”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平台?此外,开展“建设性对抗”,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免外来的和尚念不对经,最后变成了四不像?

曲敬东:我们的企业确实要有一个基础,而不是盲目地去开展“建设性对抗”。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我建议从金字塔的高端开始,比如市场部门,或者创造性的部门。我推荐中国企业去学习一些韩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营销,毕竟都是亚洲企业,有一些东方文化背景的共性。

董海洋:在制造业里,现场的一个小小的技术改进,就可以省很多钱。所以必须要发挥每一个人员的积极性展开对抗。但同时,一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尤其是集中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执行力。

吕谋笃:我想说一下,什么样的企业不能用“建设性对抗”。第一,如果企业里面冲突已经很激化了;第二,企业决策效率很慢,不是决策是否正确的问题,而是决策不下来。这两种情况下都不适合用“建设性对抗”。另外,切忌简单的情绪化对抗,务必要讲究方法。因此,除了做培训外,还要建立相应的动力机制,鼓励员工说真话。

读者黄海东:我觉得建设性对抗的功能不外乎两个层面,第一个是辅助决策,整合加强信息对称性;第二个是营造积极沟通的组织文化。从信息方面来说,“建设性对抗”是一种比较好的团队沟通方式。其次,它能够起到激活组织的作用。

“建设性对抗”,是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如果是以劳动力为主体的企业,它产生的价值并不高。另外,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以不同方式形成的对抗才有价值。另外,建设性对抗要有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基础,尤其依赖于领导者的倡导。当然,还应该设立规范化的流程,以保证对抗顺利展开,并且在组织内部形成这种机制。

董海洋:我同意你的观点。企业一定要建立一种良性的正向的文化,比如“建设性对抗”文化,以促使员工形成良性互动。不过,这种“建设性对抗”,现在还不宜被大范围地引进到中国本土企业中,因为土壤、文化等还不能支撑下级对上级的对抗。

审计建设性作用经验交流(精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