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02025年煤炭工业“十四五”文化建设指导意见某学院“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合编[大全]
2020--5 2025 年 煤炭工业“十四五”文化建设指导意见某 学院“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合编
0 2020 年 煤炭工业“十四五”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 范文 稿)
加强煤炭文化建设是构建现代煤炭经济体系、促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为贯彻落实煤炭工业发展总体部署和要求,增强煤炭文化的支撑力、凝聚力、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十四五”煤炭文化繁荣兴盛,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环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入党章,对文化建设、对文艺工作取得的成就以及文艺的地位和作用作了重要论述,尤其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和战略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煤炭文化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态势好,成效显著,在全国产(行)业中始终名列前茅。尤其是“十三五”期间,煤炭文化蓬勃发展,呈现出队伍壮大、创作繁荣、团结和谐、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为煤炭文化长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煤炭文化发展不平衡,投入
不够等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站在新时代的起点,煤炭文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足矿区,服务矿工”为宗旨,以满足矿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煤矿职工广泛参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用先进的文化思想占领煤炭文化阵地,促进煤炭文化建设实现新跨越、新发展,为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二)
基本原则。
1、坚持 先进性原则。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贯彻党在文化工作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增强职工凝聚力、激发创造力为目标,加强煤炭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让煤炭行业广大职工群众获得切实的文化成果。体现煤炭文化特色,合理开发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煤炭工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坚持 围绕中心原则。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文化引领经济发展。建设煤炭文化必须与煤炭工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着力
于促进煤炭生产力的提高,发挥煤炭文化工作在煤炭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教育、整合、激励和服务功能。
3、坚持 以人为本原则。把文化建设与职工切身利益和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始终把“立足矿区,服务矿工”作为煤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煤炭战线广大职工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4、坚持 重在建设原则。文化建设有着在积累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渐进过程。煤炭文化必须抓积累、促发展,抓创新、促繁荣。按照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围绕提升区域环境竞争力,完善厂矿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培育,进一步发挥基础文化设施的综合服务作用。利用煤炭文化资源优势,实施重点建设工程。
5、坚持 统筹协调原则。从煤炭工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统筹发展煤炭基层文化、班组文化、安全文化、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企业办文化和民办文化,把握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文化资源的存量改革和增量发展,将煤炭文化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整体文化建设之中,整体推进煤炭文化建设。
6、坚持 开拓创新原则。依赖煤炭厚实的文化积淀和成功经验,不断创新煤炭文化活动的方式、方法,在保持文化活动的经常化、普遍化的基础上,注重实效和特色,以出精品出人才为重点,构建激励煤炭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煤炭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培养有影响的煤炭文化拔尖人才和煤炭文化精品力作。
(三)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全面落实国家文化改革发展总体部署,打造内容丰富、魅力独特,适合煤炭工业发展的煤炭文化。以“立足矿区,服务矿工”为宗旨,健全煤炭文化工作机制,丰富矿区文化艺术生活,提高矿工文化艺术活动质量,提升煤炭职工综合文化艺术素质,为煤炭工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煤炭文化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创建出一大批独具社会影响力、体现煤炭行业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培养和造就一支德艺双馨、品艺兼优的煤炭文化艺术大军。
——创作生产出一大批既有思想内容,又有市场价值、深受矿工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和安全文艺产品。
——将文化产业引入煤炭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煤炭文化工作在全国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三、主要任务
(四)建立强有力的文化工作机制。
加强文化建设规划。在全面掌握各类信息的基础上,以科学的策划理论为指导,搞好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规划。建立反馈评估系统,确保创建效果。把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干部任期目标,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任务一道部署,一起实施,一并检查,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与收入相挂钩,作为考察政绩得失、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从而使管人、管事、管思想、管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保证文化建设工作流程的全过程优化控制。
(五)
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大力发展煤矿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广大职工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不同类型的文化基地,不断改善职工文化活动条件,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各专业协会的组织功能、管理功能,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煤炭文艺志愿者队伍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让职工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煤炭文化成果。
(六)
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力度。用安全文化筑牢安全防线,传递行为有度、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为煤炭工业持
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实现安全文化系统推进,全力打造出行为即安全、“本质型安全人”。加大煤炭安全文化宣传力度。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安全文艺汇演,向全社会宣传、唱响煤炭安全发展主旋律,推出呼吁关注安全、讴歌生命至上的优秀文艺作品。配合安全生产月,举办全国煤炭安全书画展览、安全摄影大赛。紧扣
安全主题,利用歌舞、小品、曲艺、戏曲等文艺形式,开展“安全文艺下基层”活动。重点做好安全行为习惯的培育和养成,加强安全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育想安全、能安全、会安全的高素质安全人。
(七)
积极开展文明矿区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贯穿到企业规章制度之中。弘扬煤炭行业优良文化传统,加强“特别能战斗”和“石圪节精神”的教育和传承,积极开展“爱矿山、做主人、献身煤炭事业”教育,搞好“全民阅读〃书香煤海”读书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家庭创建,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在矿区形成“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提高矿区的文明程度,铸造新时代煤炭工人新形象。
(八)
造就 一支优秀的煤炭文艺队伍。树立文化人才、艺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同样都是企业宝贵财富的观念。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较高素质的煤炭文化工作者队伍;一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煤炭事业、德艺双馨的文艺创作队伍;一支煤炭文化理论研究队伍。增强煤炭文化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继续做好“百矿千名”煤炭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形成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专业培训与基层培训相结合的新格局,增强培训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造就一批在行业文化研究、文化艺术、体育等各领域有影响的领军人物。
(九)着力打造煤炭文化活动优秀品牌。以大型煤炭文化体育活动为龙头,以煤炭企业具有区域特色的矿区文艺活动为基础,逐步打造具有鲜明煤矿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开展寻找感动中国的矿工活动,做大做好中国煤矿艺术节,做实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论坛,全方位、多角度探讨文化艺术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煤炭文化艺术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打造煤炭文化艺术“乌金奖”品牌,巩固和完善中国文艺家看煤矿、6S 管理文化、乌金杯体育赛事等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文体活动。提高春节、五一、国庆、中秋节等节庆文体活动的水平。研究开发新的具有鲜明煤矿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加强文化品牌的策划、运营和推广工作,形成煤矿文化品牌集群,提升煤炭行业的文化品位。
(十)
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讲好煤矿故事。扶持原创性作品,着力打造一批代表煤炭工业形象、具有煤矿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具有煤炭工业文化标识意义的艺术精品。培育一批体现煤矿文化水准、具有相当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创作出一批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影视戏剧、曲艺、舞蹈、集邮等文艺门类的作品,力争获得国家级奖项。
(十一)
提升 煤炭文化新传媒影响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推动矿区网络数字文化服务,拓展互联网空间,促进煤炭文化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以国家煤炭工业网、中国煤矿文化网、《阳光》杂志为核心的覆盖全行业的新闻舆论艺术传媒信息平台,修改和完善
煤矿文化网的各项功能,建立和培养煤矿文化网络通讯员队伍,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煤炭企业集团报纸、电视、网络和文艺团体等资源,努力打造全国煤炭行业最大、最全的文化艺术资讯平台。使其成为煤矿文化艺术重要的服务窗口和阵地。提高《阳光》杂志的品牌意识,提高办刊质量。要联手全国煤炭企业文艺期刊,形成合力,使之成为培养文艺创作人才、推出优秀文学作品的园地。
(十二)
加快文化产业建设。提高对在煤炭行业内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确立煤炭生产与文化产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新观念。同时积极探索生产经营与文化
产业共赢发展的模式与规律,加快企业文化产业市场的培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煤炭行业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注重对矿山历史文化的收集、整理,深挖资源,拓展范围,促进文化产业进一步延伸,构建一批富有现代煤矿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
四、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党对煤炭文化工作的领导。煤炭系统各级党组织切实加强对煤炭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文化自信。自觉将煤炭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明确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企业文化工作组织机构,密切文化组织机构和工团组织等有关部门合作,形成上下合作的煤炭文化工作网络。
(十四)构建完善的煤炭文化服务体系。各单位将煤炭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单位的年度财务计划,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起完善、固定的煤炭文化建设资金。对于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代表煤炭行业水平的文化艺术产品,给予足够的经费保证,并探索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和资金增长机制。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要建立文化艺术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大文化艺术活动经费的募集和投入力度,逐步设立“文艺创作基金”,为煤炭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奖励在煤炭文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和组织者。设立“乌金奖”和“乌金大奖”,奖励在全国煤炭文化活动和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的煤炭文化工作者和文化艺术作品、文化理论研究成果。设立“乌金文化群星谱”,重点推出百名文化之星。设立“乌金文库”和“乌金艺苑”,收录文学精品、艺术精品、理论精品,建设煤炭文化精品宝库。评选煤炭文化工作十大阵地,设立百佳文艺工作者、十佳煤矿文联组织、十佳煤炭文化工作领导干部。组织煤炭文化考察团出国考察,扩大视野,加强对外煤炭文化交流。
(十五)完善制度 体系。加强煤炭文化艺术管理、考核评级、培训、评奖、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等制度建设。完善各专业协会管理和活动制度。制定工作目标责任制,按期对文化艺术工作和文艺活动进行考核,表彰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增强文艺评奖的权威性、科学性、导向性,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舆论环境。
(十 六)
加强组织协调。煤矿文联要深刻理解文联工作“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新职能新定位,充分认识文联在煤炭文化运行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强化煤矿文联的业务指导、组织协调、宣传推广、团结服务等功能,加强自身建设,发挥组织作用,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充分发挥协调组织功能、业务辅导功能、艺术培训功能、活动示范功能。支持与帮助各专业协会发挥应有的职责和作 用,探索新时代煤炭文化工作新途径。
2020--5 2025 年某 学院“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5970字范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 十四五‛ 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主动衔接《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战略安排,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XX 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高标准对标‚ XX 省高水高等职院校‛ 建设任务,借鉴学院‚ 十三五‛ 取得的成功经验,科学编制学院‚ 十四五‛ 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 XX 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内一流商科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目标,以‚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为途径,以‚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关键,全力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聚焦 XX 省现代服务业高端,建设引领改革、支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地区优势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发展目标分两步走:到 2025 年,将学院建成 XX 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XXT和 XX 专业群建成 XX 省高水平专业群。到 2035 年,将学院建成国内一流 XX 高等职业院校。
三、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
加强党建 思政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1.坚持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学术主导、民主管理、教授治学、依法治校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统战和群团工作,助推民生改善和脱贫攻坚。
2.建立学习型 党 组织。持续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完善中心组集体学习、学习小组研讨、干部个人自学的立体化学习架构,探索专题教育融入经常性学习教育的有效途径。
3.加强 党的 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规范基层党组织设置,实施好‚ 对标争先‛ 建设计划、‚ 双创‛(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和教师党支部书记‚ 双带头人‛ 培育工程。搭建智慧党建平台,抓好
‚ 学习强国‛ ‚ 易班‛平台建设。深化‚ 党建+(专业教育、课程教学、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网络媒体)‛ 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好干部标准,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建立优秀年轻干部信息库。建立健全干部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干部干事创业激励机制。
4.实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质量提升计划。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开设‚ 马克思主义 XX 大讲堂‛,打造‚ 思政金课‛。出台《XX 学院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方案》,打造学院课程思政‚ 三个一‛品牌(精品课程、示范课堂、优秀教师)。建立思政名师工作室,建立院领导进课堂制度,建设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5.推进‚ 商贸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凝练‚ 勤学、求精、诚信、创新‛ 的校训精神。完善‚ 校史馆‛ 建设,刊定‚ 学院宣传画册‛,创作‚ 校歌‛ 等,增强师生对校园文化认同感。实施 ‚ 一系一品‛ 文化工程,继续办好‚ XXX 校园文化艺术节‛ ‚ 校园 XX 文化节 ‚ XXX 书画摄影展‛ ‚ 商贸大讲堂‛ ‚ XX 经典诵读‛ 等品牌活动。加强学院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做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造 打造 X XX 省 现代服务业 人才培养高地
1.构建‚ 五育融合‛ 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劳动美育教育中心,出台‚ 五育融合‛ 实施方案,建设劳动教育基地,构建育‚ 五育融合‛人体系,改变‚ 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 教育现状,突出德育实效,推进智育创新,注重体育健康,重视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推进‚ 育训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突出课堂主渠道作用。完成教育部‚ 1+X‛ 证书制度试点任务,高水平培育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工匠精神。积极组织技能大赛,取得标志性成果。
3.加强‚ 创新创业教育‛ 工作。成立创新创业教学部,继续加强‚ 组织领导、指导服务、课程教育、实践平台、科研文化‛ 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五大体系建设,着重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群、实践条件、投入机制,着力培育标志性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4.培育‚ 优良学风‛,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以培育‚ 优良学风‛为主线,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继续完善‚奖、助、勤、补、贷‛ 及新生绿色通道资助体系。关注跟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扎实开展军训与征兵工作。完善学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5.开创招生就业工作新局面。实施‚ 招生就业一体化‛ 工作模式。年招生规模稳定在 3000 人左右,招生计划完成率和学生报到率稳定
在 90%以上,继续推行中职‚ 3+2‛ 对口升学,使单独考试招生成为主渠道。加强招生宣传,打造优质生源基地,积极完成百万扩招任务。建立‚ 政行企校‛ 联动的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制,学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 90%以上,不断提高质量。
6.全力完成‚ 职教改革试点项目‛。积极争取 XX 省‚ 双高建设‛ 项目,并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继续完成 XX 省学分制试点任务,打通校内与校外教育、学历与培训教育的学分沟通衔接,参与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继续完成 XX 省单独考试招生试点任务,实施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免试升学制度。继续完成高职百万扩招任务,有效解决工学矛盾,保证教学标准与质量。继续拓宽学生成长成才渠道,不断提
高学生专升本比例。
(三)对接 X XX 省 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1.推进专业集群发展。对接 XX 省现代服务业高端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将现有专业优化整合为会计、市场营销、酒店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烹调工艺与营养、服装设计与工艺 6 大专业群,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专业群为主体,以艺术设计和餐饮食品专业群为两翼的专业群结构。将会计专业群和市场营销专业群建设成为 XX 省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建设会计等 15 个骨干专业。按照专业群发展需求设置教学、教辅管理机构,健全专业群教学质量评价信息管理平台。
2.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专业对产业契合度、贡献度、办学水平、招生和就业质量等维度,分三批对学院开设的 43 个专业进行全面诊断,引导专业内涵建设与改革。对接国家、XX 省现代服务业升级和‚ 云大物智移‛ 等新技术、新业态,开设新专业,撤消改造传统专业,不断提高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的契合度,群内专业的共享度。
3.深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立实践教学中心,实现专业群与产业协同发展,校企联合修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财会金融、商务营销、旅游酒店、餐饮食品、服装制作 5 大实践教学基地。推进工单制等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打造专业实践‚ 金课‛。编写活页式、岗位操作手册实践教材。
4.加强专业教学成果培育。培育 XX 省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在线开放课程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国家级教学成果。继续完善 XX 省级课程教学资源库和创新创业课程群建设。
(四)对标‚ 四有‛ 标准,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1.实施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提升计划。健全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健全教师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教师具有 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和党员教师作用;弘扬‚ 蒙古马精神‛。
2.实施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严格落实教教育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依托内蒙古商贸职教集团,校企共建‚ 双师‛ 培养基地。优化师资结构,突出‚ 双师、名师‛ 团队培养。建立领军人才、专业(群)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遴选和认定标准;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加强名师(大师)工作室建设;加强校企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3.实施教师成长成才动力提升计划。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多维度、多主体的教学能力综合评价和监测体系;强化薪酬与‚ 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 的关联度,完善优秀人才薪酬激励政策;继续深化职称评聘改革;建立教师培训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培训管理现代化。
(五)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1.推进‚ 政行企校‛ 协同育人。成立校企合作中心,制定、修订学院《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制度,建立健全‚ 产学研用创‛ 运营机制。
2.实施现代学徒制推广工程。发挥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的引领作用,新增试点专业,建成现代学徒制特色专业群。逐步遴选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完善‚ 招生招工一体化‛ 长效机制。
3.进 推进 X XX X 集团实体化运作。以内蒙古商贸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继续办好‚ 职教联盟、校中厂、校中院、技术技能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等,建成校企资源共享管理平台,参与 XX 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示范职教集团。
4.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共建会计、餐饮食品、民族服饰等特色产业学院,智慧财经、数字精准营销等产教协同创新基地,现代物流等校企创新教学团队,校企人员兼职兼薪制度。
5.汇聚校友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校友会工作,密切与校友的联系。建立健全各级校友会,形成完整的校友联络网络。召开校友大会,设立‚ 杰出校友‛、‚ 荣誉校友‛ 等称号,激励广大校友心系母校、支持母校。
(六)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1.有效开展科学研究。以提升服务 XX 省产业发展能力和学院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开展科研工作。扎实开展科研制度、科研队伍建设,优化科研流程,强化科研服务和成果转化。依托学院优势资源,搭建具有高职特色的科研平台。以‚ 横向技术服务项目‛ 研究为抓手,提升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2.打造 ‚ X X XX ‛ 企业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聚焦‚ XXX‛ XX 省标志性产业符号,以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XX)为基础,建设‚ XXX 研发中心,XX 产业学院‛,编写出版《XX 菜肴制作工艺》《XX 面点制作工艺》《XX 食品工业加工》等教材,服务‚ XX‛ 教学和‚ XX‛ 企业产品升级。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XX 服
饰)为基础,建设‚ XX 服饰研发中心,XX 服饰非遗学院‛,建成《现代 XX 制作》XX 双语在线开放课程,编写《现代 XX 制作》国际化教材,开展 XX 服饰、工艺品产品研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培养 XX 服饰、工艺品技术技能人才。
3.开展在职人员学历教育和技能提升培训。对接国务院百万扩招计划,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开展学历教育。依托学院与天津商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平台,面向现代服务业在职人员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培养现代服务业短缺的智慧会计、科技金融、智慧商业、文化旅游等技术技能人才。依托学院专业优势和商贸职教集团,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联合,主动对接 XX 省 84 个核心产业园人才需求,积极开展企业职工技术技能培训。
4.开展‚ 农村牧区振兴‛ 服务。对接 XX 省精准扶贫项目,开展‚ 大学生村官‛ ‚ 新型职业农牧民‛ ‚ 农牧产品经纪人‛ ‚ 乡村生态旅游服务人才‛ 等专题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扩大 XX 省贫困地区学生的招生规模,设立贫困生奖助基金,加强贫困学生心理辅导和就业帮扶。依托专业群开发理财服务、网络购物、快递服务、乡村旅游、农畜产品加工等扶贫服务项目。
(七)完善学院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
1.推进制度建设。健全以学院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制订印发学院《党政规章制度汇编》《学院章程制度督查办法》,建立奖惩机
制,强化章程制度督查;依据《内蒙古 XX 省普通高等学校内设机构设置标准指导意见》,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改革机构设置,推进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
2.强化职责履行。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工与学生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建立代表常任制和提案落实制。不断健全年度工作要点和工作台账督查制度。
3.强化治理创新。一是按教育部要求,持续完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按‚ 55821‛ 框架构建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二是按财政部要求,构建‚ 制度管权、流程管事、风险可控、活动可溯‛ 内部控制体系。
4.加强学术治理。一是完善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学风建设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等,严格委员遴选,规范学术行为。二是发挥专业与课程建设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作用,推动‚ 三教‛ 改革。三是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加强教材编写与选用的指导。四是探索建设柔性化教学组织,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资源共享平台。五是利用好各类社会学术团体的参谋、指导作用。
(八)服务‚ 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提升国际化水平
1.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成立 XXX,继续完善与 XX 学院、XX 合作项目;新增与 XX 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借鉴与 XX 的合作办学经验,开展与 XX、白俄罗斯、俄罗斯等‚ XX 经济走廊‛ 沿线国家的国际教育合作;助力 XX 省现代服务业国际化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国际产教研联盟建设。
2.完善 X XX X 办学条件。继续完善 XX 合作教学设施,加强中英合作队伍建设,完善中英 E-library 在线共享教育资源系统等。
3.输出专业教学标准与教学资源。向中英合作院校输出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开展学分互认;积极为‚ XX 俄经济走廊‛ 沿线国家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技术技能培;承接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
(九)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
1.完善信息化保障能力。遵循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要求,不断推进‚ 一平台、二体系‛ 架构方案的实施;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达到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2.0 要求标准;打造‚ 学院校园信息化建设 4.0‛。
2.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制定学院《信息系统开发及数据交换标准》《信息编码标准》等,形成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再造业务流程,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搭建教学工作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平台,打造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
3.推进信息化融合能力。持续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加快与国家、XX 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对接。推动数字资源建
设,强化雨课堂、对分易、蓝墨云班课等网络课堂应用,继续完善学院教学云服务平台;建成校企共享、服务区域经济的远程教育课程服务体系。促进学院优势、传统专业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融入专业信息化建设。
(十)加强幸福校园建设,提升 后勤保障 水平.完善校园基础功能条件。实施民生改善行动计划,着力改善学生公寓条件、教学环境条件、教职工午休与用餐条件,单身教职工住宿条件。实施校园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加强有校本特色、高品位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提升利用效率。建设好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等。
2.建立资产优化配置机制。加强校园资产管理、物业管理,提高复用率。规范管理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建立规范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作好数据上报工作。
3.强化预算管理和 绩效。
评价。完善教学‚ 项目库‛ 建设,提高项目实施绩效。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队伍建设,提升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4.提高校园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平安校园‛ 建设。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加快‚ 节约型校园‛ 建设,分阶段进行设施节能减排改造,减少资源浪费。加强校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校园交通安全。
5.关注教职工身心健康。制订《XX 学院教职工重大疾病互助金管理办法》,减轻重大疾病患者的个人负担,改善教职工医疗保障。继续坚持慰问、体检等‚ 暖心工程、舒心工程‛ 的实施。
第二篇:2021—2025年煤炭工业“十四五”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稿和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合编
2021 —5 2025 年 煤炭工业“十四五”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稿 和 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合编
0 2020 年 煤炭工业“十四五”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稿
加强煤炭文化建设是构建现代煤炭经济体系、促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为贯彻落实煤炭工业发展总体部署和要求,增强煤炭文化的支撑力、凝聚力、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十四五”煤炭文化繁荣兴盛,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环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入党章,对文化建设、对文艺工作取得的成就以及文艺的地位和作用作了重要论述,尤其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和战略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煤炭文化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态势好,成效显著,在全国产(行)业中始终名列前茅。尤其是“十三五”期间,煤炭文化蓬勃发展,呈现出队伍壮大、创作繁荣、团结和谐、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为煤炭文化长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煤炭文化发展不平衡,投入
不够等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站在新时代的起点,煤炭文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足矿区,服务矿工”为宗旨,以满足矿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煤矿职工广泛参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用先进的文化思想占领煤炭文化阵地,促进煤炭文化建设实现新跨越、新发展,为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二)
基本原则。
1、坚持 先进性原则。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贯彻党在文化工作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增强职工凝聚力、激发创造力为目标,加强煤炭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让煤炭行业广大职工群众获得切实的文化成果。体现煤炭文化特色,合理开发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煤炭工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坚持 围绕中心原则。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文化引领经济发展。建设煤炭文化必须与煤炭工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着力
于促进煤炭生产力的提高,发挥煤炭文化工作在煤炭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教育、整合、激励和服务功能。
3、坚持 以人为本原则。把文化建设与职工切身利益和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始终把“立足矿区,服务矿工”作为煤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煤炭战线广大职工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4、坚持 重在建设原则。文化建设有着在积累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渐进过程。煤炭文化必须抓积累、促发展,抓创新、促繁荣。按照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围绕提升区域环境竞争力,完善厂矿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培育,进一步发挥基础文化设施的综合服务作用。利用煤炭文化资源优势,实施重点建设工程。
5、坚持 统筹协调原则。从煤炭工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统筹发展煤炭基层文化、班组文化、安全文化、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企业办文化和民办文化,把握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文化资源的存量改革和增量发展,将煤炭文化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整体文化建设之中,整体推进煤炭文化建设。
6、坚持 开拓创新原则。依赖煤炭厚实的文化积淀和成功经验,不断创新煤炭文化活动的方式、方法,在保持文化活动的经常化、普遍化的基础上,注重实效和特色,以出精品出人才为重点,构建激励煤炭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煤炭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培养有影响的煤炭文化拔尖人才和煤炭文化精品力作。
(三)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全面落实国家文化改革发展总体部署,打造内容丰富、魅力独特,适合煤炭工业发展的煤炭文化。以“立足矿区,服务矿工”为宗旨,健全煤炭文化工作机制,丰富矿区文化艺术生活,提高矿工文化艺术活动质量,提升煤炭职工综合文化艺术素质,为煤炭工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煤炭文化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创建出一大批独具社会影响力、体现煤炭行业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培养和造就一支德艺双馨、品艺兼优的煤炭文化艺术大军。
——创作生产出一大批既有思想内容,又有市场价值、深受矿工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和安全文艺产品。
——将文化产业引入煤炭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煤炭文化工作在全国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三、主要任务
(四)建立强有力的文化工作机制。
加强文化建设规划。在全面掌握各类信息的基础上,以科学的策划理论为指导,搞好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规划。建立反馈评估系统,确保创建效果。把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干部任期目标,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任务一道部署,一起实施,一并检查,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与收入相挂钩,作为考察政绩得失、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从而使管人、管事、管思想、管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保证文化建设工作流程的全过程优化控制。
(五)
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大力发展煤矿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广大职工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不同类型的文化基地,不断改善职工文化活动条件,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各专业协会的组织功能、管理功能,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煤炭文艺志愿者队伍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让职工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煤炭文化成果。
(六)
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力度。用安全文化筑牢安全防线,传递行为有度、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为煤炭工业持
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实现安全文化系统推进,全力打造出行为即安全、“本质型安全人”。加大煤炭安全文化宣传力度。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安全文艺汇演,向全社会宣传、唱响煤炭安全发展主旋律,推出呼吁关注安全、讴歌生命至上的优秀文艺作品。配合安全生产月,举办全国煤炭安全书画展览、安全摄影大赛。紧扣
安全主题,利用歌舞、小品、曲艺、戏曲等文艺形式,开展“安全文艺下基层”活动。重点做好安全行为习惯的培育和养成,加强安全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育想安全、能安全、会安全的高素质安全人。
(七)
积极开展文明矿区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贯穿到企业规章制度之中。弘扬煤炭行业优良文化传统,加强“特别能战斗”和“石圪节精神”的教育和传承,积极开展“爱矿山、做主人、献身煤炭事业”教育,搞好“全民阅读〃书香煤海”读书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家庭创建,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在矿区形成“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提高矿区的文明程度,铸造新时代煤炭工人新形象。
(八)
造就 一支优秀的煤炭文艺队伍。树立文化人才、艺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同样都是企业宝贵财富的观念。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较高素质的煤炭文化工作者队伍;一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煤炭事业、德艺双馨的文艺创作队伍;一支煤炭文化理论研究队伍。增强煤炭文化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继续做好“百矿千名”煤炭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形成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专业培训与基层培训相结合的新格局,增强培训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造就一批在行业文化研究、文化艺术、体育等各领域有影响的领军人物。
(九)着力打造煤炭文化活动优秀品牌。以大型煤炭文化体育活动为龙头,以煤炭企业具有区域特色的矿区文艺活动为基础,逐步打造具有鲜明煤矿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开展寻找感动中国的矿工活动,做大做好中国煤矿艺术节,做实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论坛,全方位、多角度探讨文化艺术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煤炭文化艺术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打造煤炭文化艺术“乌金奖”品牌,巩固和完善中国文艺家看煤矿、6S 管理文化、乌金杯体育赛事等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文体活动。提高春节、五一、国庆、中秋节等节庆文体活动的水平。研究开发新的具有鲜明煤矿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加强文化品牌的策划、运营和推广工作,形成煤矿文化品牌集群,提升煤炭行业的文化品位。
(十)
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讲好煤矿故事。扶持原创性作品,着力打造一批代表煤炭工业形象、具有煤矿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具有煤炭工业文化标识意义的艺术精品。培育一批体现煤矿文化水准、具有相当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创作出一批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影视戏剧、曲艺、舞蹈、集邮等文艺门类的作品,力争获得国家级奖项。
(十一)
提升 煤炭文化新传媒影响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推动矿区网络数字文化服务,拓展互联网空间,促进煤炭文化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以国家煤炭工业网、中国煤矿文化网、《阳光》杂志为核心的覆盖全行业的新闻舆论艺术传媒信息平台,修改和完善
煤矿文化网的各项功能,建立和培养煤矿文化网络通讯员队伍,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煤炭企业集团报纸、电视、网络和文艺团体等资源,努力打造全国煤炭行业最大、最全的文化艺术资讯平台。使其成为煤矿文化艺术重要的服务窗口和阵地。提高《阳光》杂志的品牌意识,提高办刊质量。要联手全国煤炭企业文艺期刊,形成合力,使之成为培养文艺创作人才、推出优秀文学作品的园地。
(十二)
加快文化产业建设。提高对在煤炭行业内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确立煤炭生产与文化产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新观念。同时积极探索生产经营与文化
产业共赢发展的模式与规律,加快企业文化产业市场的培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煤炭行业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注重对矿山历史文化的收集、整理,深挖资源,拓展范围,促进文化产业进一步延伸,构建一批富有现代煤矿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
四、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党对煤炭文化工作的领导。煤炭系统各级党组织切实加强对煤炭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文化自信。自觉将煤炭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明确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企业文化工作组织机构,密切文化组织机构和工团组织等有关部门合作,形成上下合作的煤炭文化工作网络。
(十四)构建完善的煤炭文化服务体系。各单位将煤炭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单位的财务计划,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起完善、固定的煤炭文化建设资金。对于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代表煤炭行业水平的文化艺术产品,给予足够的经费保证,并探索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和资金增长机制。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要建立文化艺术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大文化艺术活动经费的募集和投入力度,逐步设立“文艺创作基金”,为煤炭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奖励在煤炭文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和组织者。设立“乌金奖”和“乌金大奖”,奖励在全国煤炭文化活动和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的煤炭文化工作者和文化艺术作品、文化理论研究成果。设立“乌金文化群星谱”,重点推出百名文化之星。设立“乌金文库”和“乌金艺苑”,收录文学精品、艺术精品、理论精品,建设煤炭文化精品宝库。评选煤炭文化工作十大阵地,设立百佳文艺工作者、十佳煤矿文联组织、十佳煤炭文化工作领导干部。组织煤炭文化考察团出国考察,扩大视野,加强对外煤炭文化交流。
(十五)完善制度 体系。加强煤炭文化艺术管理、考核评级、培训、评奖、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等制度建设。完善各专业协会管理和活动制度。制定工作目标责任制,按期对文化艺术工作和文艺活动进行考核,表彰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增强文艺评奖的权威性、科学性、导向性,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舆论环境。
(十 六)
加强组织协调。煤矿文联要深刻理解文联工作“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新职能新定位,充分认识文联在煤炭文化运行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强化煤矿文联的业务指导、组织协调、宣传推广、团结服务等功能,加强自身建设,发挥组织作用,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充分发挥协调组织功能、业务辅导功能、艺术培训功能、活动示范功能。支持与帮助各专业协会发挥应有的职责和作 用,探索新时代煤炭文化工作新途径。
2021 —5 2025 年 某 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0 3850 字文
“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是 XXX 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 “十四五”发展规划,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为确保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任务顺利完成,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号)精神,按照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总体部署,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编制任务、程序和时间安排
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体系,是以自治区发展规划即《XXX 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自治区“十
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以自治区空间规划为基础,以自治区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各级发展规划共同组成的“三级四类”统一规划体系。各类规划编制程序包括前期研究、文本起草、征求意见、衔接协调、规划论证、审批发布等环节。编制工作至 2021 年初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一)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是自治区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在规划期内的阶段性部署和安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区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居于规划体系最上位,是编制自治区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盟市、旗县(市、区)发展规划的总遵循。具体编制工作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自治区相关部门负责,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研究阶段(编制工作启动至 2020 年初)。主要是在开展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十四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2.纲要起草阶段(2020 年初至自治区党委“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出台前)。组织开展规划纲要框架重大专题研究,起草形成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框架,测算“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
标,确定重点战略任务,提出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开放举措、重大工程和项目。
3.纲要草案编制阶段(自治区党委“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通过后至 2021 年初)。根据自治区党委规划建议起草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广泛征求各盟市、各部门、自治区人大和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等各方面意见,组织专家深入论证,并与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进行衔接,于2020 年底报自治区党委、政府审定。2021 年初,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请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在批准后公开发布。
(二)自治区空间规划。自治区空间规划是对全区区域范围内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安排部署,是自治区发展规划在空间领域的细化安排,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自治区空间规划在规划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聚焦空间开发强度管控和主要控制线落地,为自治区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对自治区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提出的基础设施、城镇建设、资源能源、生态环保等开发保护活动具有空间性指导和约束作用。具体编制工作由自治区自然资源部门牵头负责。
(三)自治区专项规划。自治区专项规划是自治区发展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安排,原则上限定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且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市场失灵领域,主要包括重大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以及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的落实。自治区专项规划在规划体系中发挥支撑性作用,是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审批或核准重大项目、安排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具体编制工作由自治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四)自治区区域规划。自治区区域规划以自治区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地区、跨行政区且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连片区域以及承担重大战略任务的特定区域为对象,贯彻实施重大区域战略,指导特定区域协调协同发展。自治区区域规划在规划体系中发挥支撑性作用,侧重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具体编制工作由自治区相关职能部门牵头,会同区域涉及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五)盟市、旗县(市、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盟市、旗县(市、区)与自治区同步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和空间规划,其他规划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编制。各地区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按照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要求、工作安排,制定本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深入
研究本地区发展思路、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突出地区特色,因地制宜指导发展。其中,盟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报送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审核后,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发布时要同时报送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备案。
二、编制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是在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对未来五年发展的系统谋划。各盟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总书记对 XXX 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安排,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各项工作,描绘 XXX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
(二)深化前期研究,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各盟市、各部门要拓展规划前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深层次重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要在摸清底数和未来需求的基础上,统筹平衡劳动力、资金、土地、能源、财政等重要资源要素支撑,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和重大风险防控需求,科学设置目标指标,合理确定重大任务举措。同时,要充分发挥专业
研究力量,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确保规划内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总体发展趋势。
(三)加强规划衔接,增强规划体系的协调性。要强化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形成规划合力。要做好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与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衔接,既要细化落实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又要争取将自治区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要进一步加强自治区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衔接,强化规划目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风险防控等的衔接。自治区各相关部门要于 2020 年 9 月前完成规划初稿,报送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进行衔接,必要时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会同编制单位开展审查论证。
(四)规范编制程序,扩大规划编制的民主参与。规划编制要坚持规范化、民主化,确保起草、衔接、论证、审批、发布等程序制度化,明确编制进度安排。要坚持开门编规划,最大限度集中全社会智慧,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汇聚民智、协调利益、形成共识的过程。要充分借助外脑,发挥好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科研院所、智库的作用,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要扩大民主参与,借助现代信息平台充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重视
向企业、基层一线学习经验、听取意见,从实践中寻找破解发展难题的务实举措。
(五)统筹规划管理,完善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和备案制度。为解决以往规划数量过多、质量不高、交叉重叠等突出问题,自治区“十四五”时期的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将严格限定在《XXX 自治区“十四五”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内,并实行备案管理制度,与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同步研究、同步编制、同步实施,依托国家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同步监测评估。
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自治区空间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由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会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制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自治区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后制定,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根据形势变化需要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但未列入编制目录清单的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应请示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后,增补列入编制目录清单。属于部门内部管理需要及任务实施期限少于 3 年的规划,或者主要由市场调节的行业领域规划,原则上不再编制;对确有必要编制的规划,必须在启动编制前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备案,由行业主管部门编制印发并组织实施。除自治区党委、政府有明确要求外,未列入目录清单或未备案的规划,原则上不编制、不批准实施。
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自治区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经与国家主管部门衔接后,由规划编制单位于 2021 年初形成送审稿,连同专家论证报告、分管主席签批意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篇章),一同报送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审核后,联合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部门自行编制审批的专项规划,于 2021 年 6 月底前印发实施后,由规划编制部门报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备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根据规划属性强化统筹协调,并认真做好相关涉密管理工作。
(二)组建编制队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组建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专班,负责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和纲要草案的具体起草工作。
(三)落实经费保障。自治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和自治区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经费在各部门预算经费中统筹解决。各地区编制规划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三篇:2020年某学院“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范文)和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合编
0 2020 年某 学院“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模板)和 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合编
0 2020 年某 学院“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0 1500 字文(模板)
根据 XXX 教育厅《关于做好教育“十三五”规划评估和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通知》(XX﹝2020﹞XX 号)要求,积极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宜安排如下:
一、工作任务
学院“十四五”规划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思想、新理念、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为规划思路,主动衔接《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战略安排,认真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XXXXX 实施方案》,从历史维度、国际视野、发展眼光出发,高标准对标“XX 高水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任务编制学院“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是学院加速建设、跨越发展的关键五年,各部门要把规划编制工作作为系统总结学院改革发展经验、谋划未来发展格局的重大机遇,坚持实事求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做到深入研究、大胆谋划、精准发力,汇聚全院师生的力量和智慧,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为学院成为 XX 高水高职学校和全国 XX 教育的排头兵、领跑者、改革者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二、工作组织
为做好学院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专门工作机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工作组各成员要按照工作要求,做好学院十四五”规划编制相关工作。
三、工作安排
按照学院“十四五”规划中“八大重点工程”做如下安排:
材料内容 负责单位 1 1..党建思政 工程(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干部队伍建设、纪检工作)
XXX 2 2..校园文化 工程(校园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
XXX 3 3..人才培养工程(专业与课程建设、招生考试、学生工作与德育工作、国际教育与交流)
XXX 4 4..现代治理 工程(制度建设、科研工作、财务工作、学术交流与活动)
XXX 5 5..创新创业工程(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
XXX 6 6..教学团队 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含辅导员、教学团队等)
XXX 7 7..民生 关爱 工程(教职工活动与环境条件建设)
XXX 8 8..智慧校园工程(信息化建设)
XXX 备注 :
四、工作要求
1..提高 思想认识
学院“十四五”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关键五年的规划。编制学院“十四五”规划,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我区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提出教育领域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的思路举措,切实将中央、XX 精神落实到学院“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制度安排等环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支撑全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提高编制水平
准确把握规划定位。学院“十四五”规划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战略安排相衔接,明确“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
务,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为 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深厚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入攻坚期,“十四五”规划要着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结构性、体制性障碍,切实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十四五”规划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科学编制规划文本。在全面总结学院“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调研,科学测算“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研究提出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结合学院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程度。要创新规划编制方法,规范编制程序,确保规划起草、衔接、论证、审批、发布等程序制度化、规范化,提高规划编制质量。
确保规划编制进度。学院“十四五”编制工作大体分为前期研究、文本起草、征求意见和审议报批四个阶段,在 2021 年 9 月前完成文本规划编制工作并发布,报送 XX 教育厅。
0 2020 年 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0 8750 字文)
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和工业原料,长期以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2016 年以来,在国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指导下,主要产煤省区政府和大型煤炭企业主动作为,经过 5 年的不懈努力,煤炭行业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剩产能得到了有效化解,煤炭生产结构优化,市场供需实现了基本平衡,行业效益回升,转型升级取得实质进展,煤炭行业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引导煤炭企业深化改革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构建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导煤炭企业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实现了煤炭市场由严重供大于求向供需基本平衡的转变,全国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大型现代化煤矿产能比重大幅提高,以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为引领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行业效益回升,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继续稳定好转。展望“十四五”,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受中美摩擦升级、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以及我国碳减排约束强化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更为复杂严峻。“十四五”时期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思想的关键时期,新能源可再生
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继续下降,倒逼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煤炭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围绕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市场化改革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和一系列成果。
一是煤炭开发布局持续优化。煤炭产能进一步向资源禀赋好、开采条件优、生产成本低的区域集中。煤炭生产集中度不断提升,中西部产煤区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越发凸显,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已经超过 70%。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煤炭行业生产结构持续优化,企业产业形态更加多元,主要耗煤行业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并逐步实现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全国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大型现代化煤矿已成为全国煤炭生产主体。
三是煤炭科技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取得一系列新进展,两化融合成果丰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创新体系逐步形成。装备制造水平位于国际前列,引领世界煤炭智能化开采发展方向。
四是煤炭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煤炭市场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交易市场建设持续深化,价格指数体系不断完善。煤炭“中长期合同制
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为煤炭行业平稳运行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五是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全行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原煤入洗率、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处理率及井下瓦斯抽采利用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煤矸石及低热值煤综合利用发电装机持续增加。土地复垦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促进了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六是煤矿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完善,煤矿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安全投入长效机制不断健全,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明显好转。2019 年全国煤矿平均百万吨死亡率为 0.083,比 2015 年下降 47.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煤炭行业自身改革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分析,还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矿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尽管我国已建成了一大批现代化煤矿,发展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但受煤炭资源赋存条件、企业特点和区域性差异的影响,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差、开采历史长的老矿区和资源枯竭型企业,经济效益差、人才流失严重、转型发展困难。
二是全国煤炭产能总体宽松与结构性供应紧张并存。传统的东北、京津冀、华东、中南、西南等主要产煤地区,产量大幅下降,全国煤炭生产越来越向晋陕蒙地区集中,全国煤炭产能总体宽松与区域性、品种性和时段性供应紧张的问题并存。
三是去产能煤矿资产、债务处置与职工安置难度大。2016 年以来,全国累计退出煤炭产能近9 亿吨,淘汰关闭了大批煤矿,关闭煤矿资产债务处置缺乏可操作的政策依据,资产债务处置难、企业融资难;老矿区职工安置任务重、难度大。
四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亟待政策支持。煤炭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绿色开采,以及煤炭高效洗选、煤炭高效燃烧与清洁转化技术,是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但相关支持性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不明晰、落实难。
五是促进煤炭行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仍面临体制机制的制约。我国煤炭消费增速放缓并逐渐进入峰值平台期,行业发展模式必须由依靠规模扩张、总量增加向提高质量、增加服务转变。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在探索煤矿专业化服务模式,但相关法律法规依然存在障碍,亟待研究推动煤炭行业由生产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配套体制机制。
(三)“ 十四五” 发展趋势。综合分析我国经济社会、能源工业、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十四五”期间,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
时期。我国能源工业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传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向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煤炭行业即将迈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需求侧变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煤炭行业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创新发展的转型时期。煤炭科技发展将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统领,以大数据化、智能化、绿色化、信息化为发展方向,以 5G、区块链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进入加速腾飞、日新月异的创新发展时期。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将改变传统的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治理模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加深刻地影响黄河流域大型煤炭基地的开发利用模式。
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将进一步调整优化,能源技术革命加速演进,非化石能源替代步伐加快,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煤炭行业加快向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产业分工专业化、煤炭利用洁净化转变,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是煤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压舱石作用不会改变。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增幅回落,总量还将增加,综合考虑我国油气资源进口与国际经济、地缘政治等复杂关系,煤炭在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不会改变。
二是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还将下降。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下降,市场竞争力提高,对煤炭的替代能力增强。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与新能源替代的双重因素,推动煤炭消费增速继续回落。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煤炭消费年均增速回落到 1%左右。
三是煤矿智能化和煤炭智慧物流将成为行业发展亮点。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煤矿生产智能化是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深化行业改革的重要抓手。推动煤炭智慧物流发展是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新时期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布局调整和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的需要。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都必将在“十四五”时期得到强化和落实。煤炭发展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必须走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利用的发展道路。
五是传统能源、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互为支撑,共同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还将进一步提高,随着储能技术发展,将逐步形成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互为补充、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格局,这将是我国能源结构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发展变革的必经之路。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
(四)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产业技术升级、产品升级、质量升级、管理升级,促进煤炭上下游产业协同、煤炭与多能源品种协同发展,培育新模式、发展新业态、提升新动能,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大型能源企业,推动矿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矿区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促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能源保障。
(五)发展原则
1。优化布局与保障供应相结合。根据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和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对 14 个大型煤炭基地功能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推动晋陕蒙建设大型智能化煤矿,增加优质煤炭外运保障能力;改造提升一批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煤矿,提
高服务年限;科学规划新疆煤炭生产基地,实现煤炭梯级开发梯级利用;推动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高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保障能力。
2。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煤炭生产、产品和组织结构,推动建立煤炭上下游协同发展机制;
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发展质量。
3。产业升级与老矿区转型相结合。以煤矿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组织专业化、上下游协同大数据化为引领,着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以煤炭生产型向生产服务转变为抓手,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材料、新产品,促进老矿区转型发展,维护煤炭经济平稳运行,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绿色开发与清洁利用相结合。推动绿色开采,增强矿区生态功能;统筹煤与非煤能源,促进煤与清洁能源优势互补;推动清洁利用,拓展煤炭消费空间;统筹煤炭生产、加工与消费全过程,促进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立足国内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优化煤炭进出口结构,鼓励优质煤炭进口,扩大煤机装备出口。重点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全方位推进资源、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国际合作。
6。以人为本与矿区文化相结合。构建行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加强煤炭行业精神文明、物质文化、安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建设煤矿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各类煤炭文化工程,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自豪感;构建以人为本的行为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煤矿安全文化。
(六)主要目标 到“十四五”末,国内煤炭产量控制在 41 亿吨左右,全国煤炭消费量控制在 42 亿吨左右。
全国煤矿数量控制在 4000 处左右。建成智能化生产煤矿数量 1000 处以上;建成千万吨级矿井(露天)数量 65 处、产能近10 亿吨/年。培育 3~5 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组建 10 家亿吨级煤炭企业。
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 90%,掘进机械化程度 75%以上;原煤入选(洗)率 85%以上;煤矸石、矿井水利用与达标排放率 100%。煤炭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比重显著提升,其中具有技术职称(含技师、技工系列)的员工占比达到 40%以上。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煤矿职工人均年收入比“十三五”末提高 20 个百分点。
三、重点任务
(七)提高矿区地质保障程度。加大大型整装煤田地
质勘探与评价工作力度,为资源枯竭矿区产能转移和矿井接续提供基础。加大生产煤矿深部区勘探力度,为矿井水平延伸、提高矿井服务年限提供支持。为适应煤矿智能化开采和大型现代化煤矿安全生产需要,加大煤矿采区综合地质与精细化勘探力度,应用三维地震、瞬变电磁、地质雷达等先进煤田地质勘探技术,重点探明采区隐伏构造、小断层和主要含水构造,为煤矿智能化开采和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八)优化煤炭资源开发布局。根据我国煤矿区开发历史、资源潜力、区域经济特征,结合 14 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实际,科学评价 14 个大型煤炭基地的资源禀赋、先进产能建设、环境容量等,合理分类确定大基地功能,研究提出大基地产能建设规模,优化开发布局,提高保障能力。内蒙古东部(东北)、云贵基地:稳定规模、安全生产,区域保障。煤炭产量分别稳定在 5 亿吨/年、2.5 亿吨/年左右,提高区域煤炭稳定供应保障能力。
冀中、鲁西、河南、两淮基地:控制规模,提升水平,基本保障。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及周边省市是我国主要煤炭消费区,煤炭需求主要依靠外部调入。基地内煤炭产量分别稳定在 0.6 亿吨/年、1.2 亿吨/年、1.2 亿吨/年、1.3 亿吨/年左右。
晋北、晋中、晋东、神东、陕北、黄陇基地:控制节奏,高产高效,兜底保障。控制煤炭总产能,建设一批大型智能化煤矿,提高基地长期稳定供应能力。山西、陕西、蒙西地区是我国主要煤炭生产地区,也是我国主要的煤炭调出地区,担负着全国煤炭供应保障的责任。晋北、晋中、晋东基地煤炭产量控制在 9 亿吨/年左右,神东基地控制在 9 亿吨/年左右,陕北和黄陇基地控制在 6 亿吨/年左右。
新疆基地:科学规划,把握节奏,梯级利用。超前做好矿区总体规划,合理把握开发节奏和建设时序,就地转化与外运结合,实现煤炭梯级开发、梯级利用。“十四五”期间煤炭产量稳定在 3 亿吨/年左
右。宁东基地:稳定规模,就地转化,区内平衡。煤炭产量稳定在 0.8 亿吨/年左右。
(九)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煤矿,进一步优化煤炭生产结构;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为抓手,建设和改造一大批智能化煤矿,提高煤炭生产集约化水平。全国煤矿数量由 5300 处左右减少到 4000 处左右,建成智能化煤矿 1000 处以上。促进煤炭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销协同,促进煤炭定制化生产。推动煤炭组织结构调整,促进以煤炭品种、区域和产业链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上下游协同发展机制,提升煤炭产业链协同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发展方式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十)推动煤炭科技创新发展。加强对煤炭绿色智能开采、煤矿重大灾害防控、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等基础理论研究,强化煤炭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以煤炭安全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为主攻方向,以技术升级示范为主线,以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为重点,深入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推动智能化成套装备与关键零部件、工业软件研发;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用体制机制;推进煤炭行业两化深度融合,促进行业向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
(十一)促进煤炭市场 平稳运行。推动煤炭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煤炭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消费信息共享机制。促进煤炭生
产与消费市场主体的战略合作,发挥“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的压舱石作用。推动建立完善煤炭市场化价格发现机制与监管机制,健全煤炭主产地、主要中转地、主要消费地有机衔接、系统完善的中国煤炭价格指数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建立煤炭产供需企业社会诚信发布制度。推动煤炭产融结合,提高金融服务煤炭经济能力。加强全国煤炭市场交易机制建设,推动煤炭中长期战略合作与现货交易相结合。
(十二)着力推动老矿区转型发展。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开发的采煤沉陷区治理模式,实现总体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的无缝对接和高效实施。充分发挥老矿区土地、厂房、资源等优势,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推动老矿区及企业转型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组建专业化煤炭生产服务型队伍,参与主要产煤省区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和生产运营,促进煤炭生产方式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建立老矿区振兴发展基金,支持煤炭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稳妥解决老矿区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
(十三)推动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井下洗选等绿色开采技术,鼓励原煤全部入选(洗)。做好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矿区规划,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建设、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实施,提高矿区生态功能,建设绿色矿山。统筹考虑煤炭矿区建设历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生态功能区范围设计,对生态功能区与煤炭矿区重叠区域的保护性开发与关闭退出进行科学评价,实现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十四)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商品煤质量标准,严格控制限制硫分、灰分、有害元素等指标,严格限制劣质煤销售和使用。健全商品煤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煤炭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质量跟踪监测和管理机制。支持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价值。根据经济性、技术可行性和生态环境容量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发挥煤炭的工业原料功能,有效替代油气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持富油煤资源勘查和评价,研究富油煤矿区资源科学开发、综合利用规划,打通煤油气、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链,拓展煤炭全产业链发展空间。
(十五)推动煤炭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发挥 5G、大数据、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优势,加快发展煤炭现代物流和智慧物流,推动现代化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加快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在煤炭物流领域的应用,推动煤炭物流标准化建设,提高煤炭物流专业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煤炭行业大数据体系建设,促进煤炭产供储销体系与行业大数据融合,构建全国煤炭产供需与主要产煤省区、主要中转地、大型企业有机结合的煤炭智慧物流网络系统。研究适合煤炭产品标准化、规格化、参数化的运输方式和数据化管理模式,提高煤炭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创新煤炭封闭运输方式,发展煤炭绿色物流。
(十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遵循多元合作、互利共赢原则,鼓励煤炭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煤炭跨国公司。建立国际贸 易及技术信息交流平台与机制,积极开展煤炭加工制造等先进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进口优质煤炭,严格控制低热值煤、高硫煤等劣质煤进口。支持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多渠道开展国际业务。鼓励煤炭生产、煤机制造、煤矿建设企业,发挥优势参与境外煤矿建设、技术服务以及运营管理,带动先进工艺技术和大型成套装备出口,提升我国煤炭工业国际竞争力。
(十七)强化煤矿安全与职业健康。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装备、培训并重,建立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煤矿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体系,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监管机制建设;加强对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灾害防治,全面提高灾害预防和综合治理水平。围绕尘肺病等职业危害防治,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立完善煤矿职业病防治机制和信息化监管平台,健全完善煤矿职业病防治支撑体系。
(十八)促进煤炭文化繁荣发展。发挥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推动具有鲜明特色的煤炭文化品牌建设,充分利用传统媒体资源,发挥新型媒体优势,扩大煤炭文化社会影响力,创新发展文化载体,把煤炭文化融入煤炭生产和矿区生活之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煤炭文化内涵,传承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树立新时代煤 矿工人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新形象,展示煤炭行业的集体精神价值,为煤炭工业深化改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提供精神力量。
(十九)建设八大示范工程。按照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建设引领作用大、技术含量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八大示范工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在煤炭行业的广泛应用。
1.智能化煤矿建设示范工程 2.煤矿智能化成套装备制造示范工程 3.煤矿智能化工业软件开发示范工程 4.煤炭分质分级高效利用示范工程 5.矿井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6.矿区生态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 7.大数据平台建设示范工程 8.煤炭文化建设示范工程 四、保障措施(二十)做好规划研究与实施管理。煤炭企业要从企业自身发展实际出发,结合国家、区域、基地等相关规划要求,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明确规划目标和实施重点。强化规划引领和指导作用,制定企业实施计划,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二十一)加强企业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发挥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征信机构等作用,推进煤炭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业氛围。企业在煤矿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诚信经
营、信守合同等方面,建立信用记录,定期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接受社会监督。煤炭行业建立企业社会诚信体系评价机制,对列入失信黑名单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
(二十二)加强行业人力资源建设。建立企业人才选拔、培育、使用和激励长效机制,探索实施“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才并重战略”,着力加强煤炭行业科学家、企业家和工匠大师三支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大“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利用行业特色学校、专业优势,培养煤炭行业应用新技术的专业技能人才,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二十三)营造宽松的金融环境。加大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煤炭金融产品,促进煤炭行业产融结合。建立由政府财政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煤炭企业为主的产业转型发展基金,支持矿区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煤炭企业重大项目投资。盘活关闭退出煤矿闲置土地、设备、厂房等资产,支持矿区转型发展。煤炭企业结合债务处置需要,利用债务重组、债务置换、债转股等金融工具,推动债务处置工作,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第四篇:2020年某镇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规划和煤炭工业“十四五”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合编
0 2020 年某 镇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规划 和 煤炭工业“十四五”文化建设指导意见 合编
0 2020 年某 镇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规划 范文
2016 年以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既定的发展战略和制定的工作目标,以发展社会经济为主线,以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民生政策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努力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全镇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十三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X 镇立足区位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式、凝聚内生动力,农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调优产业结构,培育富民产业,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认真贯彻落实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镇已流转土地 X 万多亩,坚持把蔬菜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种植各类蔬菜 X 多亩,种植中药材近千亩,大棚西瓜种植 X 多亩,小麦良种繁育 X 多亩,牲畜存栏 X 万头,渔业养殖水面 X 多亩。探索发展集中连片、规模高效的新兴产业经营模式,集约化生产效应凸显,全镇多元富民产业发展格局日趋完善。
二、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着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一是制定实施了《X 镇工业发展实施方案》《X 镇工业发展奖补细则》;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 X 镇进驻规模企业有 X 水泥制品有限公司、X 纺织品有限公司、X 纺织品有限公司、X 有限公司、X 县 X 纺织有限公司,年产值近X 亿元。二是积极打造 X 高速出入口轻工业板块,大力发展以“X 纺织”“X 纺织”“X 纺织”为核心的纺织制造产业,成为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加快招商引资步伐,目前我镇共完成招商引资近X 亿元,其 X 塑业投资 X 万元正在有序建设;投资 X 余万元的 X 宇耀纺织品有限公司已经建成,正在运营。
三、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 我镇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关键指标,依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危房改造、社会保障兜底、基础设施建设等“十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创新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多措并举,认真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各类工程,扎实有效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全镇 2014 年建档立卡贫困户 X 户 X 人,2015 年,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回头看后,建档立卡贫困户 X 户,贫困人口 X 人。2014 年脱贫 X 户 X 人;2015 年脱贫 X 户 X人;2016 年脱贫 X 户 X 人,X 村、X 村出列;2017 年脱贫 X 户,X 人;2018 年脱贫 X 户 X 人,贫困村 X 村顺利出列。2019 年拟脱贫 X 人,2020 年实现全面脱贫,同全省、全国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发展 卫生健康工作成绩显著:五年来,X 镇卫生健康工作均达到或超过既定目标,计划生育自 2016 年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以来,在努力提升人口素质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年出生率达 X‰;奖励扶助政策落到实处,做到应享尽享;婚检、孕检、基因检测等各项工作均都能按照县要求的如期完成。卫生工作按照既定工作目标,争创“群众满意医院”,基本完成上级下达各项任务。稳步推进医改工作,积极进行医疗改革,使老百姓得到更大的实惠;逐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家庭签约服务项目,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X 人,家庭签约人次 X 人,其中贫困人口签约 X 人,办理慢性病本 X 人,全部进行了管理;做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国家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均在 X%以上,全面实现了孕产妇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加强乡村一体化工作,投资 X 余万元全部建成“规范化乡村卫生室”,各卫生室配置了水冲式厕所,改善了卫生室环境,引进执业(助理)医师 X 人,进一步提高卫生室医疗服务水平。
社保任务圆满完成: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狠抓社会保障、劳动监察、就业扶贫等民生工程在我镇的落实。每年养老保险缴费率达 100%,到龄人员信息采集完成任务数 100%,全民参保任务达 100%,就业脱贫全部实现百分之百帮扶,百分之百就业。社保所组织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各 X 次,培训人数达 X 人,X 人实现成功创业,申请创业补贴 X 人,共计 X 万元。创办就业扶贫驿站 X 处,建成 X处,现已吸纳就业贫困户 X 余人,并且全部签订劳动合同。
民政工作落实到位:落实低保工作,维护了我镇的社会稳定,使扶贫户、困难户的生活得到了救济和保障,目前我镇农村低保户 X 户,X 人,其中扶贫户有 X 户 X 人,城市低保 X 户,X 人,政策全部落实到位。优抚工作:已为我镇优抚对象 X 人,享受 60 周岁退役士兵补贴的 X 人做好登记造册和抚恤金发放工作。临时救助工作:我镇共救助完成因病因灾人员 X 户,给予每户 X-X 元不等的救助金,确保临时救助资金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我镇 80 周岁以上老年人 X人已逐人登记造册,每人每年 X 元高龄补贴已发放到位。X 位百岁老人,每人每年 X 元的长寿保健费也已享受。为 X位特困供养对象,按时发放五保金,确保五保老人生活无忧。认真落实殡改工作,同时对死亡人员的火花费用进行补助。
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坚持育人为本,不断优化教育结构,致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全镇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学前教育不断发展、义务教育趋于均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管理规范有序。
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吸纳社会志愿者队伍,引领群众参与各类赛事节庆活动。对全镇 X 个镇级、X 个村级文化中心完善配套设施,落实人员管理、资金配套、队伍建设、活动开展、资料完善等措施,确保文化中心发挥社会效益,真正服务群众。2019 年 4 月 3 日,X 县文化东部协作区双基运营现场会在我镇X 村综合文化中心召开。
五、完善基层党建,服务中心工作 以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解决问题,提高服务水平。一是镇村完善 X 个便民服务中心,严格落实《X 镇关于加强村室建设提高便民服务工作水平实施意见》,实行全程代理,深受群众好评。二是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创建工作,站东村、洪河村成功创建五星级基层党组织,其余 X 村均顺利通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验收;三是做好镇村干部量化考核工作,按照月考核、年评比的原则,对镇村干部进行量化考核,进一步激发了镇村全体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在脱贫攻坚、扫 H 除 E 和秸秆禁烧工作中开展无职党员评先评优活动,通过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在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和秸秆禁烧工作中的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基础社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三是社会矛盾较多,维护稳定的形势仍然严峻。四是少数党员干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适应不了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等。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
“十四五”发展规划
新时代,新征程。2021 至 2025 年,X 镇将抓住“弯道赶超”的新机遇,实现跨越大发展。X 镇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方式,汇聚兴镇富民力量,到 2025 年,将 X 镇建设成为“生态 X、文明 X、和谐 X”。
一、指导思想 X 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作为核心目标,激发 X 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X%,到 2025 年 GDP 达到 X 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X%,到 2025 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 X 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X%,到 2025 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X 元;农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加快发展教育。幼儿入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100%。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依托“双基”工程建设,保障群众生活便利,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完成各村卫生室改造。提高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落实计生政策,开展民政、扶贫、社会救济工作,保障民生。
三、“十四五”战略重点 “十四五”时期我镇发展的战略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农业的基础地 位,提质增效
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坚持完善和创新乡村振兴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环境。在乡村振兴建设上取得新亮点,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 X、文明 X、和谐 X”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工业发展
一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继续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做好招商引资基础工作。坚持“三不原则”大力开展领导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创新推动产业招商、全民招商、精准招商,特别是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做好招商工作,吸引他们中的优秀者返乡创业,力争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新突破。加大金融招商力度,推动村镇银行和网点建设工作。
二是加快工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 X 省道至工业园区 10 米大道,加快园区绿化工程建设,实现园区供水、道路、供电、通信、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同时,以加工、制造企业为主,做大做强工业聚集区,最大限度的争取土地、政策支持,完善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锁定医主打产业,将聚集区规划用地划分功能区,建设标准化厂房,实施“筑巢引凤工程”,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招商引资,规范入园企业投资量,推动聚集区产业全面升级。三是加快产业园建设。打造具有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带动作用的小微产业园。聚集区集生产、加工、网络营销、农家乐为一体,以规范化管理和规模化种植的形式,全面提高种植效益,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进行市场化经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三)坚持标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十四五”期间,脱贫攻坚工作基本结束,我镇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县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突出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持续巩固我镇脱贫成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四)全力支持,社会事业再提高
社保工作惠及全民:加强培训,提高我镇劳动力素质。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积极争开展特色培训和对口培训,把用工需求与培训衔接起来,通过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考核发证、推荐上岗等方式,实行先培训后输出。既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又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稳定和提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规范管理,完善服务,抓好典型,搞好示范。将严格按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序,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杜绝民工盲目外出、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加大外出务工人员致富典型的宣传力度,使他们尽快加入劳务输出的行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养老保险继续加大宣传,让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参保,享受国家各项优惠政策。
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全力提高办学品位和水平,基本构建起布局合理、乡村教育均衡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信息化程度高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比“十三五”期间有明显提高,以实
现教育现代化为奋斗目标,促进全镇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凸显科技兴镇力量。优势产业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和技术水平整体提升,推动优势资源的产业化技术开发,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实效。全镇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批与我镇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设施,建立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实用技术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
提高卫生健康水平:计划生育工作依然坚持“三个不变”,推动“三个转变”,确保“三个到位”。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和数量,切实把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实施卫生院综合楼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卫生院硬件设施建设;以创建等级卫生院为契机,提升卫生院服务能力,争取 2020 年创建二级医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更新医疗设备;继续推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开展健康教育,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提高群众先防病后治病的意识;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村卫生室人员流动机制,不断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方便人民群众就医;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现象。
严格落实民生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依托镇养老服务中心,村级养老服务站,确保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全方位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救灾救济、社会福利工作机制。规范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低保工作的透明化、规范化,维护社会稳定。严格落实特困供养政策,确保特困供养老人吃好、穿暖、居住环境优美、有病及时医治。推进殡改工作再上新台阶,提倡新型丧葬形式,移风易俗,厚养薄葬。
办好文化服务大众。我镇将认真落实新时代社会实践所的运营机制,申报新建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展实景展览,发挥特色优势。指导督促各村举办群众性乒乓球、篮球、拔河、掼蛋、象棋、广场舞等一系列文体活动,把免费开放和举办活动纳入村级工作考评,推进全镇文化事业的更好发展。
(五)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组织保障
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县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部署,以“党建+”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持续用力推进,努力提高基层党建质量,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 X 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一是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在村党支部设置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无职党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三会一课”、无
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落实。三是完善镇村三级量化管理考核机制,加强镇村干部量化考核管理。严格镇、村干部行为规范,按照镇、村干部量化管理方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村为主”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工作督查力度,促进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六)科学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 X 重要讲话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抓重点、提质量、增动能、强基础,实现 X 镇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产业兴旺大发展。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土地开发复垦,加快休闲农业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生态宜居新农村。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健全、生态宜居的示范村,培育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重点示范村。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工程,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构建乡村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实施医疗、卫生、养老、义务教育服务体系提质增量工程。乡风文明促和谐。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开展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治理婚丧陋习、天价彩礼、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乡村治理显成效。推进农村基层依法治理,深入开展
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加强乡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等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加快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建设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平安家庭。生活富裕奔小康。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乡风文明,社会风尚良好,让百姓住的安心,吃的放心,过得舒心,玩得开心,实现乡村环境美、生活富、百姓乐的和谐统一。
(七)强化服务职能,加大政府自身建设
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强化服务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科学管理,提高决策水平,用制度管人,规范行为。积极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 X 镇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0 2020 年 煤炭工业“十四五”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 范文 0 4990 字 稿)
加强煤炭文化建设是构建现代煤炭经济体系、促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为贯彻落实煤炭工业发展总体部署和要求,增强煤炭文化的支撑力、凝聚力、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十四五”煤炭文化繁荣兴盛,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环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入党章,对文化建设、对文艺工作取得的成就以及文艺的地位和作用作了重要论述,尤其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和战略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煤炭文化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态势好,成效显著,在全国产(行)业中始终名列前茅。尤其是“十三五”期间,煤炭文化蓬勃发展,呈现出队伍壮大、创作繁荣、团结和谐、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为煤炭文化长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煤炭文化发展不平衡,投入不够等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站在新时代的起点,煤炭文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足矿区,服务矿工”为宗旨,以满足矿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煤矿职工广泛参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用先进的文化思想占领煤炭文化阵地,促进煤炭文化建设
实现新跨越、新发展,为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二)
基本原则。
1、坚持 先进性原则。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贯彻党在文化工作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增强职工凝聚力、激发创造力为目标,加强煤炭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让煤炭行业广大职工群众获得切实的文化成果。体现煤炭文化特色,合理开发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煤炭工业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坚持 围绕中心原则。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文化引领经济发展。建设煤炭文化必须与煤炭工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着力于促进煤炭生产力的提高,发挥煤炭文化工作在煤炭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教育、整合、激励和服务功能。
3、坚持 以人为本原则。把文化建设与职工切身利益和企业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始终把“立足矿区,服务矿工”作为煤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煤炭战线广大职工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4、坚持 重在建设原则。文化建设有着在积累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渐进过程。煤炭文化必须抓积累、促发展,抓创新、促繁荣。按照煤炭工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围绕提升区域环境竞争力,完善厂矿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培育,进一步发挥基础文化设施的综合服务作用。利用煤炭文化资源优势,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坚持 统筹协调原则。从煤炭工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统筹发展煤炭基层文化、班组文化、安全文化、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企业办文化和民办文化,把握好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文化资源的存量改革和增量发展,将煤炭文化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整体文化建设之中,整体推进煤炭文化建设。
6、坚持 开拓创新原则。依赖煤炭厚实的文化积淀和成功经验,不断创新煤炭文化活动的方式、方法,在保持文化活动的经常化、普遍化的基础上,注重实效和特色,以出精品出人才为重点,构建激励煤炭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煤炭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培养有影响的煤炭文化拔尖人才和煤炭文化精品力作。
(三)
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全面落实国家文化改革发展总体部署,打造内容丰富、魅力独特,适合煤炭工业发展的煤炭文化。以“立足矿区,服务矿工”为宗旨,健全煤炭文化工作机制,丰富矿区文化艺术生活,提高矿工文化艺术活动质量,提升煤炭职工综合文化艺术素质,为煤炭工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煤炭文化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创建出一大批独具社会影响力、体现煤炭行业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培养和造就一支德艺双馨、品艺兼优的煤炭文化艺术大军。
——创作生产出一大批既有思想内容,又有市场价值、深受矿工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和安全文艺产品。
——将文化产业引入煤炭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煤炭文化工作在全国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三、主要任务
(四)建立强有力的文化工作机制。
加强文化建设规划。在全面掌握各类信息的基础上,以科学的策划理论为指导,搞好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规划。建立反馈评估系统,确保创建效果。把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干部任期目标,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任务一道部署,一起实施,一并检查,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与收入相挂钩,作为考察政绩得失、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从而使管人、管事、管思想、管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保证文化建设工作流程的全过程优化控制。
(五)
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大力发展煤矿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广大职工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不同类型的文化基地,不断改善职工文化活动条件,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各专业协会的组织功能、管理功能,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煤炭文艺志愿者队伍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让职工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煤炭文化成果。
(六)
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力度。用安全文化筑牢安全防线,传递行为有度、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为煤炭工业持
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实现安全文化系统推进,全力打造出行为即安全、“本质型安全人”。加大煤炭安全文化宣传力度。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安全文艺汇演,向全社会宣传、唱响煤炭安全发展主旋律,推出呼吁关注安全、讴歌生命至上的优秀文艺作品。配合安全生产月,举办全国煤炭安全书画展览、安全摄影大赛。紧扣安全主题,利用歌舞、小品、曲艺、戏曲等文艺形式,开展“安全文艺下基层”活动。重点做好安全行为习惯的培育和养成,加强安全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育想安全、能安全、会安全的高素质安全人。
(七)
积极开展文明矿区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贯穿到企业规章制度之中。弘扬煤炭行业优良文化传统,加强“特别能战斗”和“石圪节精神”的教育和传承,积极开展“爱矿山、做主人、献身煤炭事业”教育,搞好“全民阅读〃书香煤海”读书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家庭创建,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在矿区形成“知
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提高矿区的文明程度,铸造新时代煤炭工人新形象。
(八)
造就 一支优秀的煤炭文艺队伍。树立文化人才、艺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同样都是企业宝贵财富的观念。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较高素质的煤炭文化工作者队伍;一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煤炭事业、德艺双馨的文艺创作队伍;一支煤炭文化理论研究队伍。增强煤炭文化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继续做好“百矿千名”煤炭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形成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专业培训与基层培训相结合的新格局,增强培训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造就一批在行业文化研究、文化艺术、体育等各领域有影响的领军人物。
(九)着力打造煤炭文化活动优秀品牌 。以大型煤炭文化体育活动为龙头,以煤炭企业具有区域特色的矿区文艺活动为基础,逐步打造具有鲜明煤矿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开展寻找感动中国的矿工活动,做大做好中国煤矿艺术节,做实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论坛,全方位、多角度探讨文化艺术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煤炭文化艺术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打造煤炭文化艺术“乌金奖”品牌,巩固和完善中国文艺家看煤矿、6S 管理文化、乌金杯体育赛事等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文体活动。提高春节、五一、国庆、中秋节等节庆文体活动的水平。研究开发新的具有鲜明煤矿特色和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
活动品牌。加强文化品牌的策划、运营和推广工作,形成煤矿文化品牌集群,提升煤炭行业的文化品位。
(十)
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讲好煤矿故事。扶持原创性作品,着力打造一批代表煤炭工业形象、具有煤矿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具有煤炭工业文化标识意义的艺术精品。培育一批体现煤矿文化水准、具有相当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创作出一批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影视戏剧、曲艺、舞蹈、集邮等文艺门类的作品,力争获得国家级奖项。
(十一)
提升 煤炭文化新传媒影响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推动矿区网络数字文化服务,拓展互联网空间,促进煤炭文化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以国家煤炭工业网、中国煤矿文化网、《阳光》杂志为核心的覆盖全行业的新闻舆论艺术传媒信息平台,修改和完善煤矿文化网的各项功能,建立和培养煤矿文化网络通讯员队伍,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煤炭企业集团报纸、电视、网络和文艺团体等资源,努力打造全国煤炭行业最大、最全的文化艺术资讯平台。使其成为煤矿文化艺术重要的服务窗口和阵地。提高《阳光》杂志的品牌意识,提高办刊质量。要联手全国煤炭企业文艺期刊,形成合力,使之成为培养文艺创作人才、推出优秀文学作品的园地。
(十二)
加快文化产业建设。提高对在煤炭行业内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确立煤炭生产与文化产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新观念。同时积极探索生产经营与文化
产业共赢发展的模式与规律,加快企业文化产业市场的培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煤炭行业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注重对矿山历史文化的收集、整理,深挖资源,拓展范围,促进文化产业进一步延伸,构建一批富有现代煤矿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
四、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党对煤炭文化工作的领导。煤炭系统各级党组织切实加强对煤炭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文化自信。自觉将煤炭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明确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企业文化工作组织机构,密切文化组织机构和工团组织等有关部门合作,形成上下合作的煤炭文化工作网络。
(十四)构建完善的煤炭文化服务体系。各单位将煤炭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单位的财务计划,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起完善、固定的煤炭文化建设资金。对于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代表煤炭行业水平的文化艺术产品,给予足够的经费保证,并探索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和资金增长机制。煤矿文化宣传基金会要建立文化艺术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大文化艺术活动经费的募集和投入力度,逐步设立“文艺创作基金”,为煤炭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奖励在煤炭文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和组织者。设立“乌金奖”和“乌金大奖”,奖励在全国煤炭文化活动和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的煤炭
文化工作者和文化艺术作品、文化理论研究成果。设立“乌金文化群星谱”,重点推出百名文化之星。设立“乌金文库”和“乌金艺苑”,收录文学精品、艺术精品、理论精品,建设煤炭文化精品宝库。评选煤炭文化工作十大阵地,设立百佳文艺工作者、十佳煤矿文联组织、十佳煤炭文化工作领导干部。组织煤炭文化考察团出国考察,扩大视野,加强对外煤炭文化交流。
(十五)完善制度 体系。加强煤炭文化艺术管理、考核评级、培训、评奖、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等制度建设。完善各专业协会管理和活动制度。制定工作目标责任制,按期对文化艺术工作和文艺活动进行考核,表彰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增强文艺评奖的权威性、科学性、导向性,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舆论环境。
(十 六)
加强组织协调。煤矿文联要深刻理解文联工作“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新职能新定位,充分认识文联在煤炭文化运行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强化煤矿文联的业务指导、组织协调、宣传推广、团结服务等功能,加强自身建设,发挥组织作用,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充分发挥协调组织功能、业务辅导功能、艺术培训功能、活动示范功能。支持与帮助各专业协会发挥应有的职责和作 用,探索新时代煤炭文化工作新途径。
第五篇:某县教育“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某县教育“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我县教育“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教育事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秉持“科教兴县”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紧紧围绕教育保障、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主题,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基本实现了教育“十三五”规划预期,为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各级党组织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党组织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以及分管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问责追责,对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切实把主体责任扛稳、抓牢、做实。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教育“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
1.学前教育得到普及。实施《xx县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中心村有1所村级幼儿园目标正在强力推进,已在人口集中的村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小幼连贯制”学校,学前教育覆盖面逐步延伸到边远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2017年基本普及了学期教育,目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达90%.2.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力度,加快缩小县域、城乡、校际间教育发展差距,农村小学、初中生寄宿率分别达35%、85%。采取“依法控辍”、“管理控辍”、“
扶贫控辍”等措施遏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9.36%,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已达9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已达90%。2018年,我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已通过国家评估认定。
3.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成第三高级中学,加强一中、职中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全县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2017年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目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90%。
4.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五年来,全县累计投入3.15亿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学前教育工程项目投资1861万元,建筑面积28635㎡;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投资3817万元,建筑面积20623㎡;中小学操场硬化项目7个,总投资810万元,面积41931㎡;边远艰苦地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项目投资
849万元,建筑面积4177㎡;校安工程项目投资974万元,建筑面积5500㎡;投资2.1亿元的**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投资1230万元的职教中心综合楼、教学楼已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进展顺利,五年来共撤并学校25所,使全县中小学数由“十三五”末的99所减少到现在的74所,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2、“两基”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我们认真组织实施“316”工程,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评估检测制度。创建省级教育强乡镇4个、市级教育强乡镇7个、市级素质教育优秀学校8所。
“十三五”期间,初中和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64%,比“十三五”末降低了0.05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100%,17周岁人口初中教育完成率达到99.6%,适龄残疾人口入学率达到95%。3、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县顺利完成了高中标准化创建任务并通过省教育厅验收,投资2.1亿元建设的**中学新校区工程顺利竣工并完成整体搬迁。普通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明显提高,高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校的比率达到95.8%,比“十三五”末提高了6.7个百分点。全县现有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95.6%,比“十三五”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在校学生3118人,比“十三五”末减少107人。
4、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学前教育持续发展。职业教育飞速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县职教中心被命名为市级标准化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形成了以机械加工、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汽车驾驶与维修、幼儿教育为骨干的专业群,建成了电子电工、数控、机械加工等3个专业实训基地。成人教育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1所,创建省级示范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所,农村青壮年非盲率达到100%,15周岁人口非盲率达到100%。学前教育迅速发展,全县基本普及学前一年和学前二年教育,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达到97.5%,较“十三五”末提高26个百分点。5、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初步建立了以县资助中心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贫困学生和教师资助体系。
“十三五”期间,我们完成了对县职教中心、高中学生“健康计划”、中小学生和学前学生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及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54742人(次),累计6707.365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1860名,资助资金562万元,为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除教科书费用1008万元。
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顺利实施,惠及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覆盖率达到了100%。6、教育信息化实现突破性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县共投入资金906.4万元,为电教中心更新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移动硬盘等设备,对《
**教育网》进行了改版,更新和安装计算机教室20个,计算机918台,比“十三五”末增加303台;新建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228个,比“十三五”末增加168个。
目前,《**县教育网》资源库已达29.3
G,上传省资源库5
G,比“十三五”末增加21G。为学校配备了信息技术教师40余名,基本满足了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各中学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教师达到85%,比“十三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小学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