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洛可可风格对中国红木家具设计的影响论文(5篇范文)
编辑:空山幽谷 识别码:130-1100989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8-12 15:15: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洛可可风格对中国红木家具设计的影响论文

摘 要: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家具的设计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中西合璧是红木家具发展趋势之一。如何设计出包含西方设计又有中国审美的红木家具是一项符合当代需求和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以洛可可风格为例,主要论述造型特征和装饰特征在中国红木家具当

关键词:家居设计论文发表,发表现代家居设计论文,创意家居设计论文投稿

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家具的设计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中西合璧是红木家具发展趋势之一。如何设计出包含西方设计又有中国审美的红木家具是一项符合当代需求和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以洛可可风格为例,主要论述造型特征和装饰特征在中国红木家具当中的应用,以其欧式风格在红木家具中的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了解法国洛可可风格与中国风设计的关联。

洛可可风格和中国红木家具之简述

洛可可艺术是18世纪产生于法国、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形式,盛行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该艺术形式具有轻快、精致、细腻、繁复等特点,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有人认为洛可可风格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洛可可艺术以其极度华丽纤细的曲线著称,相对于巴洛克艺术的庄严、豪华、宏伟的特征,洛可可艺术则打破了艺术上的对称、均衡、朴实的规律,以复杂自由的波浪曲线线条为主,室内装饰多用镶嵌以及许多镜子,形成一种华丽轻快、优美雅致、闪耀虚幻的效果。这样形成了洛可可艺术缺少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文明的主旨,仅以外形富丽堂皇,装饰精巧奇特,以有意不对称见长,以复杂的曲线著称的特色。

洛可可家具风格实在巴洛克家具造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式的家具形式。它吸收并夸大了曲线多变的流动感,大量采用C型,S型曲线,以复杂的波浪曲线模仿了贝壳,岩石的外形,致力与运动中的纤细与华丽,强调使用中的轻便与舒适,打破了对称的格局,并以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形象作为主要装饰语言,叶子和花交叉错穿插在岩石和贝壳之间,外形轮廓不规则的形式遮住了传统的结构,熟悉的雕刻形式与令人耳目一新的图案有机的统一在一起。而这些富于想象的成分在这种并不实用的结构基础上是极其成功的,镜台,半圆狭台等家具的外轮廓都变得极其夸张,但橱柜、椅子和桌子的结构形式,都还是以矩形基座为基础的,形成了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常见的装饰图案有:植物类,如小花叶,球花、系有丝带的小花束、花形优雅的花篮,玫瑰花等;古典乐器类,如小提琴、方孔竖笛等;打猎和捕鱼等生活题材,如弓、箭、火炬和女牧羊人的草帽;神话故事题材等。

一般来说,洛可可家具主要强调表面的装饰设计,以使人们的眼睛不去注意那些矩形的连接部分,另外,还发展了青铜镀金、雕刻描金、线条着色或镶嵌花线与雕刻相结合等装饰手法。所有这些做法都致力于追求家具本身的纤巧与华丽,强调适用中的轻巧与舒适,以均衡代替对称,形成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新艺术风格。这类家具都以青白色为主要基调,在此基础上以雕刻件、金色的自由曲线、贴金彩绘的浮雕进行装饰和点缀,这种精雕细作的家具构成了现实社会自由、轻松、浮华绚丽生活场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关于红木家具的概念和定义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仍有不同的解释和规定。为了保证消费者权益,明确企业的责任,相关机构出台了相应的标准,如《红木》标准、《红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现在大致认为红木家具应从材料和工艺两方面来考虑。红木家具从时间上可泛指明代以来的包括了明式家具、清代家具、民国时期西式中作的海派家具,以及当今生产的红木家具。现代红木家具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北京、上海、苏州、浙江、福建、广东传统产业的红木家具得到恢复和扩张外。现代红木家具的发展趋势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高仿的古典家具、现代化的新中式家具、中西结合的家具、新概念性家具。本文主要针对中西结合这一大的趋势中的一小块进行阐释,选取具有欧洲具有代表性的洛可可风格为例,与中国红木家具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设计风格。

洛可可艺术风格对中国红木家具的影响

在造型方面,可以抓住其主要的造型特点来设计出相应的家具,比如洛可可的整体造型和局部的特色以及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和设计的元素都可以运用到中国红木家具中来。通过对洛可可风格的造型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才能灵活的把洛可可的风格运用到中国红木家具中来。

中式家具虽对洛可可风格有所模仿,但大部分还是以中式风格为主。以透雕装饰和镶嵌理石螺钿见长。雕刻手法常常由家具的主要部分扩展到大面积的浮雕、透雕以及通体的雕刻与装饰。有时为了追求繁缛华贵的装饰,家具上各种镶嵌材料应用尽有;玉、骨牙、香木、螺钿、等等。工艺与装饰风格与洛可可风格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在意境上,与法国凡尔赛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镶嵌艺术是广式家具的一大特色。镶嵌的材料形形色色,无论是云石还是玉石,珐琅还是陶瓷。特别是云石

第二篇:洛可可风格服装感想

洛可可风格服装感想

柔和艳丽的色彩和自然形态的装饰

洛可可服装的显著特点是柔媚细腻、纤弱柔和,这使整个服装风格趋于柔美化、繁复化。在服装中大量运用夸张的造型、柔和艳丽的色彩以及自然形态的装饰,给人以奢华浪漫的视觉效果。洛可可时期色彩常用白色、金色、粉红、粉绿、淡黄等娇嫩的颜色。服饰上的色彩也表现为柔和艳丽的色调,例如甜美的香槟色和奶油色洛可可服饰追求柔媚细腻的情调。为了模仿自然形态,服装上的装饰物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来自大自然的装饰题材的运用,使洛可可装饰艺术充满了女性惬意的轻松感,处处体现着新兴资产阶级上升阶段强调满足自身感官愉悦的审美趣味。自然形态在服饰上的体现就是大量自然花卉为主题的染织面料。这个时期法国的印花织物就好似花的帝国——曼妙而唯美。当时主要采用的花卉是蔷薇和兰花,在处理上采用写实的花卉,再用茎蔓把花卉相互连接起来,形成蔓延的动感,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的崇尚。洛可可服装形态的演变经历了奥尔良公爵摄政时代、路易十五时代和路易十六时代三个时段。洛可可服装在装饰上也极其纤弱柔和,多处使用金线、彩绘、蕾丝、穗子等装饰手法。例如:在室内装饰风格的影响下,法国式罗布衣袖比早期更加合身,袖口制作更是不同寻常,精细而复杂,并且带有边饰。在华托式罗布中带翼的袖口被细丝褶边所取代。这种褶边通常是两层,上面镶有穗子、金属饰边和五彩的蕾丝。袖子下边露出内衣袖口双层或三层褶边。褶边由细而宽,边缘装饰有蕾丝,这就是当时最迷人的“荷叶边皱褶袖”的经典造型。

对装饰效果的注重与表现

洛可可女装由内部的紧身胸衣、倒三角形脚片(斯塔玛卡)、裙撑(帕尼埃)和罩在裙撑外华丽讲究的衬裙以及最外面的罩裙(罗布)组成。紧身胸衣和裙撑这对孪生姐妹在很大程度上缔造了洛可可女装浪漫、迷人的华贵风情。作为洛可可女装最具代表的灵魂,其夸张的造型、超大的服装表面给设计师足够的装饰空间,使精致温婉的服饰艺术表现得栩栩如生。紧身胸衣一直是西方女装造型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穿着紧身胸衣时,胸前通常配有呈倒三角形的胸兜,这是独立制作的服装部件,穿着时把它系在前开紧身胸衣的带子下面,也可以遮挡胸衣的开口,可以说是洛可可女装装饰的重要部分。肚兜上面常有精美的装饰,这

个部位是细节装饰美和工艺美的表现。裙撑作为洛可可女装的重要部分,和紧身胸衣一起把女人塑造成完美的 X 型。初期“帕尼埃”为钟形,后来“帕尼埃”越变越大,逐渐变成椭圆形,前后扁平、左右宽大。“帕尼埃”外层面积的增大给表层的装饰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前部敞开的罩裙以及裙子层次繁多是西方近代女装的重点。在外裙下通常有内裙、衬裙和底裙。层层叠叠的裙子以它细腻精致、变化丰富的装饰形成着层叠的视觉效果,成为 18 世纪追求娇柔矫饰和官能享乐的象征。这种立体饰褶、服装面料的缝缀再造增加了服装在视觉上浮雕感、立体感。蕾丝是一种有透孔的网眼花边的织物,通常织有图案。最早是手工编织的织物,18 世纪由于纺织技术的进步,蕾丝的生产制造进入鼎盛时期。

因为其华美的材质、精致的手工和昂贵的价格是穿着者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蕾丝荷叶边的装饰是洛可可艺术的装饰经典。洛可可时期女装的袖子由肩部到肘部是窄紧贴体的,蕾丝边饰由肘部垂下,自然的张开。蕾丝袖边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而且还有造型功能,使袖子整体呈现倒三角型的外观。这样的袖型在倒三角的躯干和矩形的下裙之间起到很好的视觉调和作用,与服装整体造型轮廓相搭配,从而把蕾丝从最初是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演变为代表女性性感的服饰符号。花朵这个主题在洛可可服装领域主要表现在面料和装饰两个方面。漩涡状的藤蔓、淡雅的花卉时常得以运用和展示。刺绣工艺增添了贵族气质和浪漫气息。花朵在洛可可服饰上的运用除了表现在面料的图案上,还表现在大量运用天然或人造花朵对服装进行装饰。人们常把洛可可风格的女装比喻成“盛大的花篮”,在这个花篮里除了鲜花、蕾丝,还有蝴蝶结和缎带。它不仅运用在女装中,还大量频繁地出现在男装中,创造了男装装饰的鼎盛时代,装点着男装的浪漫飘逸。18 世纪服装的装饰重心转向女装,缎带、蝴蝶结被女装采纳,并成为最典型的洛可可女装的装饰元素。褶边、荷叶边的装饰是洛可可女装在装饰手法上另一重要特色。褶边是指将窄条形的面料捏叠成褶,在面料上整烫固定,形成两侧起伏的褶饰。褶边这种装饰常用于衣身边饰或者一些特殊的部位,比如前胸、裙边等这样的表面装饰。荷叶边是指将条形的面料一侧抽缩或捏褶,另一侧形成凹凸有致的波形边饰,宽窄根据具体装饰部位的需要而有所不同。荷叶边这种装饰在洛可可服饰中常用在裙服的袖口、罩裙前开缝的边缘以及内裙的底摆。荷叶边和褶边所形成的波浪形边缘轮廓线以及锯齿凸凹的外观效果,使衣边不再平直单调,而是层次起伏、轻盈飘逸,极具女性特征。这两种经典的装饰手段不仅是洛可可服饰装饰上的代表,而且它还延伸到后来浪漫主义时期的服饰设计中,并且一直保留到今天。堆褶的装饰方法在洛可可女装中有多种变化形式,最有特点的一种是将裙摆的边缘向上堆褶后每隔一段距离扎系,使裙摆形成弧形帷幔,下面露出垂坠的衬裙。这种样式的灵感来自室内布艺装饰的特点。还有一种是将面料用针线在反面按照一定针法进行缝缀,从正面看有凹凸的浮雕感,这种工艺方法在现代立体裁剪中叫做“堆积”。堆积和扎系出的褶皱,有的工整规矩,有的随意多变,巨大的圆拱形的裙形上覆盖着帷幔样的褶皱。这种蓬起的视觉效果不仅丰富了面料机理,同时还体现了人工修饰的独具匠心。

总之,洛可可服饰成为西洋服装史上的一支奇葩。凝聚了人类文明和智慧的洛可可女装样式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的,它所演绎的精致、华丽、优雅的性感,夸张的造型与装饰艺术风格始终是时装设计的灵感源泉。其流畅的裁剪、夸张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技术都是现代服装立体裁剪制作的始祖,极大影响着现代服装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及制作工艺。洛可可女装的外在人工装饰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因此,洛可可服饰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对今天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近年来,波西米亚风格的荷叶边、婚纱中的罗布装饰造型以及极具女性特质的蕾丝都证明了洛可可服饰飘逸、性感、奢华的魅力和响。无限华丽、细腻、繁缛的装饰美、工艺美、流动美涵盖了洛可可服饰的全部,使洛可可服饰至今令世人叹为观止。

第三篇:论洛可可设计风格的审美特征

论洛可可设计风格的审美特征

洛可可(Rococo)艺术风格产生于法国18世纪。“洛可可”是法文“岩石”的复合词,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1721~1764),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被封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18世纪法国艺术是洛可可的天下,而且,已经成为欧洲近代文明中心的法国宫廷,把这种靡丽之风传出国界,甚至传到中国的圆明园。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这种风格是由于当时一些不严格遵循法国古典主义法则的因素而产生的,它并不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必然后果。它的遵循理论是“师法自然”。人们都在谈论“师法自然”,但是,我们从现代角度去看,他们所谓的对自然的模仿只是让自然服从于社会的心血来潮,而这个社会并未完全做好使人真正感受到生活在自然之中,并且充满着对生活的神秘醉意的准备。这时的艺术家们对贵族俯首帖耳,同时贵族阶级又要求他们唯命是从。法国人的这一发明使教会中心真正转向沙龙中心,而这时的沙龙已与过去不同,各种绘画展览都被称之为“沙龙”。画家、雕塑家、木刻家、铜板画家、珠宝商、金银器皿商、细木家俱商、理发师、裁缝、制靴匠,所有的人都对洛可可这种在结构脆弱的高雅文化基础上绽开的美艳之极的花朵趋之若鹜。在每个角落,在高谈阔论的男子和楚楚动人的女子周围,从木器、水晶器皿、糕点、大理石、地毯到陈列柜及里面的餐具,从四轮马车到轿子,从前厅到卧室,洛可可风格无所不在。这是上流社会的艺术,它滥用着并且吸干了艺术家们的殷勤,用窃来的爱情和移植的花朵分散了艺术家们的注意力。这种不断向上攀缘的结构尽管放射出璀璨的光辉,但它却被禁锢在高雅文化周围,渐渐地疏远了其天然的源头。令人遗憾的现象出现了:这种蜿蜒缠绕的曲线,限制了装饰师们在空间中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由,并且总是把它导向为使人难以摆脱的社交活动服务的轨道,而这种装饰艺术正是顺应这一需要才得以问世的,它成了王公贵族的俘虏。

洛可可艺术的灵魂式人物是绘画大师弗朗索瓦·布歇。他在天花板、屏风、车把手、门的正面、首饰盒和瓷器上,可以说在任何地方,都绘制了牧歌式和田园曲式的爱情神话故事题材。布歇和蔼可亲,慷慨大方,注重享乐,受到男男女女的喜爱。他和自己的时代不断地交换看法,询问个人和这个时代应该做些什么来爱这些男女,并获得他们的热爱。他因此获得“皇家首席画家”的称号。

代表洛可可雕刻最高成就的是受蓬帕杜夫人赏识的两位艺术家:皮加尔和法尔科奈。

让-巴蒂斯特·皮加尔(1714~1785)访问过意大利,是争取罗马大奖——王家绘画雕刻学院为优秀学生提供赴设在罗马的法兰西学院进修而设立的竞赛奖,失败之后自费去的,足见他对意大利艺术的向往。他在罗马作的《系鞋带的墨丘利》小稿,在他1741年回巴黎时,为他赢得进入王家绘画雕刻学院成为院士的荣誉,而且以此稿完成的云石像连同他的另一件作品《要墨丘利传信的维那斯》一起,被路易十五当作礼物赠给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他为蓬帕杜夫人工作了十年,以她为原型作寓意像的《妆扮友谊之神蓬帕杜夫人像》和《爱神拥抱友谊之神》非常精彩,他把这位艺术保护人表现得既高贵又亲切,既聪慧又迷人,他有别于同代雕刻家的地方是他也追求其它艺术风格,如在他去世前完成的《拔刺少女》,追随希腊古风,为他一生的创作画出句号。他的这一面,在其学生乌东的艺术中得到了发扬。

与皮加尔齐名且是对手的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奈(1716~1791),也和皮加尔一样出自让-巴蒂斯特·勒穆瓦纳门下,也在罗马大奖争夺中败阵。但他安心留在法国而未赴意大利“朝圣”。他终于成为洛可可雕刻最杰出、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曾受命于蓬帕杜夫人,领导了著名的赛夫里陶瓷工厂,又接受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委托作《彼得大帝骑马像》。

法尔科奈的灵气和秀气,无人可及,他把法兰西雕刻的优雅柔美风格推到了顶点。他凿下的年轻女性,个个都是娇小玲珑,苗条婀娜,风流妩媚,充分体现法兰西的品格,而且她们不再是吉拉东的宁芙,虽然娇美却尚不许凡人触动,而是以玉温香馨的青春之体在邀人爱怜了。法尔科奈的作品不但造型生动,而且人物情态丰富细腻。蓬帕杜夫人的时代造就了他。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它起源于上层社会的需要。大部分制造这种艺术品的工匠在个人生活中是与它完全无缘的。比如塞夫里皇家瓷厂的瓷器,被用于国家的社交场合,就像今天的英国皇家将它们用于欢迎来访的外国元首的国宴上。洛可可装饰风格本身就成为这种盛宴场合的特色。塞夫里瓷器的设计由国王亲派的法尔科奈、布歇等艺术家完成,具体制作的工匠们没有钱也不能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使用它,只有那好赶时髦、朝三暮四的贵族使用。

这种制造和消费特有循环圈,促成了贵族互相攀比的风气和设计走向极端奢华的两种现象。18世纪堪称是马车的黄金时代,达官贵族都拥有代表自己权势和等级的马车,相互攀比、竞相争艳。具体表现为:选用最上乘的木料做骨架,马车的款式奇异,以曲线居多,纹样多以植物为主,穿插一些优美神话故事为题材的装饰画,色调常以红、黄为主,再以金色统一整体,以昂贵的造价获得华丽气氛。这充分显示出贵族的审美情趣,同时,我们也为匠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如此精妙的作品而赞叹不已。

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审视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应该说蓬帕杜夫人是那些喜欢豪华风格者的代表人和组织者,有“众望所归”的特征。所以,才有洛可可风格作品出现后在贵族引起“共鸣”的时尚。也可以说,贵族们崇尚华丽的风气,诱发了洛可可艺术。当时上层社会的男男女女无不热心并亲自参加工艺活动,以至于这些举动有的达到令人讥笑和荒诞不经的地步。16世纪,当衰败的瓦卢瓦王的国王查理九世答应送给西班牙国王一支他亲自制作的枪时,那位西班牙大使为之惊诧不已。18世纪,路易十六的妻子玛丽成天抱怨他的丈夫沉湎在他的作坊中,甚至无暇顾及妻子,路易十六在他的作坊中潜心钻研的是钟和锁的奥秘。在这两例中我们似乎瞥见了那些把命运强加于他们身上的角色不相适应的悲剧性人们。这些人在体力劳动中发现了一个聊以自慰的世外桃源。但这对于不理朝政的帝王来说却是不祥之兆。

风靡一时的奇想多变的洛可可风格随着蓬帕杜夫人的亡故而终止,被路易十五另一情妇杜巴利夫人倡导的新古典主义而取代。但是,洛可可风格的璀璨之处,自有它超时代艺术生命力所在,现代人都公认它是19世纪下叶新艺术运动的前奏。而那些幸存的艺术精品,至今还散发着光芒,并向人们述说着那个岁月的时尚和人们不知道的故事。

其实质:“巴洛克”与“洛可可”是两个模糊而且情绪化的术语。“巴洛克”这个词使人想到陌生和奇异以及或多或少的炫耀,自从这个术语所描述的时代开始,批评家们就表达了不解和不安。在17世纪,法国《法兰西大词典》就把“巴洛克”定义为“不规则的、奇异的、易变化的”。在18世纪早期,意大利的知识分子把“巴洛克”看做异常的、被中伤的、迷失方向的现象。一个世纪之后,意大利最权威的词典仍将“巴洛克”描述为“奇怪的和令人尴尬的”。直到近代,“巴洛克”这个术语的使用以及对此类艺术方式的看法才祛除了早期的种种偏见。

这并不奇怪,“巴洛克”这个词自身的起源就场充满了神秘和复杂。一种理论认为,这个词是从西班牙词汇barroco演化而来的,原义是指一个大而不规则的珍珠(它至今仍是珠宝匠的术语),这意味着宝贵的东西已经变得不成形了。有人相信这个术语是从拉丁语verruca演化而来的,它的意思是瑕疵。但更多的是学者相信“巴洛克”这个词是从罕见而且费解的三段论演化而来的。一个中世纪的逻辑学的学生可以借助baroco这个词来记忆论辩的形式。这种论辩有一个表示肯定的大前提,一个否定和特殊的小前提,由此产生一个否定和特殊的结论(大概baroco这个词的每一个字母表达三段论中不同的因素)。在17世纪,舍尔伍德的逻辑学家威廉恰好给出了一个恰当的三段论的例子;每个珍珠都是一个石头;有些人不是石头;因此有些人不是珍珠。

事实上,直到19世纪中期德国学者使用“巴洛克”这个词来概括17世纪的欧洲艺术的时候,它才被用来区分和标志一个艺术时代。它在文化研究中大概没有更多的概念之争。巴洛克不是一系列风格化的品质(虽然这样的清单已经被列出:见本书229——300页附录1:魏尔夫林的原则)。虽然它通常描述16世纪末到1700年的欧洲和拉丁美洲,但也不是特指一个统一的时代。这个词的模糊性以及它与颠覆和破坏的联系,使它适合于躁动的时代。在本书第二章中通过讨论巴洛克制度、人格和政治活动的历史探究了这个躁动的时代。

“洛可可”这个词开始使用时也是带有厌恶的口吻,对那个时代的研究一直陷于争议和偏见。然而这个词本身招致的争议比“巴洛克”要少。它的起源意义很清楚:它似乎由法语rocaille演化而来,意思是卵石或贝壳作品。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这个风格是“过时的、古旧的。指家具或者建筑有路易·奎因兹特征或路易·奎因兹工艺,比如传统的贝壳或旋形装饰,以及无意义的装饰;指过分的和乏味的华丽和装饰”。当然,这些解释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词典作者的观念,20世纪初古怪而又可敬的语言评论家H.W.福勒对洛可可有以下见解:

洛可可和巴洛克作为特征形容词使用,对于18世纪早期法国或类似地区建筑和家具的流行趋势而言,有时区别不大,有时有以下区别:典型特征是远离常规和预想,不和谐的组合,繁华的外表,过多的装饰,奇怪或者断裂的线条。区别在于,当巴洛克目的不再是用奇观来震惊旁观者,而是要用天才来取悦旁观者时,巴洛克在形式上采纳了洛可可。

虽然福勒的语言没有《牛津英语词典》那样具有批评性,但他强调了这个风格的不和谐和奇怪特性,像巴洛克一样,大概洛可可也是异常的或者发疯的。19世纪的批评家把一个古旧的品质归为洛可可,也许是因为它与法国大革命前的品位有关,这个时代(以及其风格)对很多人来说是奇异和陈旧的。虽然今天的艺术史家不再说洛可可或巴洛克是迷途的、怪诞的、过时的风格,但他们也许还是承认其中有不规则和不正常的特性。正是洛可可和巴洛克远离“经典”和常规,才促成了它们自己的影响。

第四篇:色彩设计对影片审美风格的影响论文

一、色彩设计与影片风格的唯美倾向

色彩除了有符号性以外,还有着饰美性。在电影进入彩色时代之后,色彩设计就与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浓郁、鲜明、新颖的色彩设计能极大地增强影片的观赏性,给观众的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帮助观众进行心理宣泄。在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下,色彩设计甚至能具备一种现代造型性,形式的重要性被放置在了与内容相当甚至是超越内容的位置上,这是对传统电影的一种超越,这也正是为何一些在色彩上不断探索创新的导演被认为是一种奇异美学文体的缔造者的原因。一言以蔽之,色彩设计对于奠定一部电影的格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姜文酝酿了7年之久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为例,整部电影色彩饱满而复杂,可以说是以色言情,情在色中,整体上画面因具备一种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而带着明显的唯美倾向。在影片的结尾中,周韵所饰演的女主人公疯妈原本是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在身怀六甲的情况下到部队寻找丈夫,然而不仅得知了丈夫已经不光彩地去世,甚至还知道了他曾背叛了二人的婚姻。这本是一个黯淡的故事,然而影片的结尾部分是疯妈和唐妻的回忆,在遭受巨大的刺激后疯妈神志不清,而在下放到小山村之后唐妻也早已对婚姻失去了信心。在回忆之中,两个女人记得的却是橙色的朝阳以及冲天而上的红色篝火,正是在这个沙漠中的狂欢之夜,唐妻与老唐结合。疯妈原本是在火车上悲惨地生下儿子,但是她却回忆自己是在茫茫戈壁中不可能出现的花丛之中产子的,花丛极为绚烂,衬托得婴儿十分白净纯洁。整部影片在视觉表现性上体现出了姜文特有的美学倾向,带给了观众一种审美愉悦,并且电影流露出的浓重的唯美风格带有荡人心扉的力量,对于影片探讨人性欲望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色彩设计与影片场景的搭配原则

色彩的设计是电影的制作人与观众之间进行对话的一个桥梁,也是管窥电影表演形式与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窗口。场景是电影空间造型的一个基本单位,无论是自然景观抑或人工环境都离不开色彩的参与。在塑造和变换场景之时,色彩作为重要的视觉内容理应遵循一定的搭配原则,从而不仅使得影片的场景设计合情合理,贴近剧本所设定的背景,同时也能够暗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推进整个剧情的发展,为观众传达出审美的信息。以曾获得第七届亚洲电影大奖的最佳美术指导提名之作,麦兆辉与庄文强根据麦家的谍战小说《暗算》改编的电影《听风者》为例,影片尽管带有谍战悬疑色彩,但影片中最大的矛盾却是三个人物之间一条隐匿的感情线,而由于这场情感纠葛发生在政局动荡,地下组织暗藏杀机的年代,主要人物的身份又是必须无私且无畏的革命者,因此这段感情是压抑而含蓄的,导演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能通过色彩设计来调动观众的情感,让这段纠结的感情以及主人公甘愿为理想和信仰而牺牲的信念在不知不觉间渗入观众的心理世界。影片在场景的设计上堪称上乘之作,其中色彩搭配的准确和细致就为影片的场景设计,使得影片的影像语言的说服力要大大地超过了对白的音声。以周迅饰演的张学宁带领着梁朝伟饰演的何兵走入701部队的一幕为例,导演选择了以幽深的、白雾弥漫的白桦林为主的外景。在以监听敌台为主要任务的701,由于截获情报干系重大,工作人员必须抑制自己的个人情感,全力地投入工作之中并严格地对工作进行保密,人与人之间既需要密切的合作与陪伴,同时又很难有温情发展的空间。而何兵仅仅是一个耳力过人的盲人,在影片的开始,他似乎因为残疾而游离于时代和阶级的矛盾之外,混迹于繁华的十里洋场。但是在张学宁的争取之下,他跨越了这片白桦林,从而也就选择了另外一种人生。在场景转移,人物进入封闭的701厂房空间后,他们将永无释放个人情感的机会。在这一场景之中,张学宁与何兵都身穿深色洋装,张学宁的深色风衣笔挺修身,既显示了人物的干练,也暗示了她对情感的压抑,何兵手持一把黑色雨伞,由张学宁牵着其前行。人物的服饰与深褐色的,布满落叶的地面以及黑色的树干融为一体,在白色的浓雾之中二人的身影尤为显眼。浓雾显示了701的神秘与与世隔绝,与何兵原本习惯的繁华的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配合林立的树木塑造出了一种危机四伏之感。树林作为外景能够提供给观众一种幽暗寂静之感,与张学宁不同,何兵未来的任务就是独处于寂静之中侦听电台,沉闷、枯燥且并非毫无风险,偏青灰的冷色调烘托出一种谍战工作的冷酷,为影片的最后何兵误听而导致张学宁的死亡这一残忍的结局埋下了伏笔。而在影片的另一个表现酒店中敌我交锋的场景时,导演却有意将场景的色彩搭配设置为暖色调,张学宁身穿红色长裙,在灯火辉煌的金色大厅之中迅速将一个交际花形象凸显了出来。

三、色彩设计与影片人物的程式定型

在心理学上,人脑具有自动地、创造性地产生意象这一机能,当人的主观情感与外在的审美客体相结合之时,就可以产生心理图像,也即是中国古典美学所强调的意象。尽管每个人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精神情感不尽相同,但是色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具备一定的客观性,是完全可以被人脑所反映的。而人类在生理构造与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共性,这就使得大多数的人对于色彩的感受有着趋于相同的判断。在电影尚未产生,戏剧戏曲发轫之际,这种对于色彩共性的感受就已存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定型,色彩在人物的塑造上更是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内涵。以少女形象为例,在以往的传统戏曲与舞台剧中,多采用红色元素来凸显少女的美好、年少与活泼(如红衣,红头绳等)。这是有生理学依据的,红色能够刺激人分泌肾上腺素,从而促使人加速心脏的跳动与血液的流动,从而感到身体更有活力。张艺谋尤其重视对视觉美感体验的推广,其电影中人物造型的塑造是其电影整体视觉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色彩饱和度极高的《我的父亲母亲》之中,张艺谋就刻画了了“我母亲”招娣年轻时美好而纯真,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形象。在影片之中,招娣的主要造型分别是粉红色与大红色棉袄,由于故事背景设置在冬季,故而招娣还使用了醒目的大红围巾,而“我父亲”送给招娣的发夹也是红色的。首先,红色彰显的是招娣的年轻和活泼,尽管在电影中的年代招娣及村里的人生活得并不富裕,但是在表现年轻的招娣时,整个影片的情感基调是欢快而优美的。红色的服饰能够衬托得女主人公如朝花般灿烂动人,这也是父亲在人群中第一眼就看到了母亲并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其次,红色表现的是招娣对爱的执著和敢爱敢恨的个性。父亲与母亲的结合有着知识文化背景和政治因素的阻碍,然而这并没有打消招娣的热情。影片中或是将一身红衣的招娣置于黄色的原野之中,或是将其置于皑皑白雪里,成为唯一醒目的人物,都是为了突出母亲招娣对父亲的深情。为了在还原农村本相的同时又对母亲的这份回忆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张艺谋还加入了黄色的窗纸,红色剪纸,红布等道具来对人物形象塑造进行辅助,既有世俗化,又有对现实的陌生化,从整体上表现了一段如梦如幻又真诚浪漫的爱情故事。毫无疑问,一部成功的电影离不开深刻的思想性以及对人类在终极意义层面上的关怀,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牺牲电影的娱乐性和对视觉形式的追求。色彩设计是在电影的视觉营造之中最为突出的元素之一,在当前这一消费时代(甚至可以说是视觉时代),优秀的电影制作人应当在创作中主动发挥色彩的表意作用,让其为导演对自身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而服务,色彩对于电影内涵的承载度和表现方式也依然值得电影人继续进行探索。

作者:金卓 单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五篇:现代简约风格对包装设计的影响论文

摘要:所有的商品都会被包装,随着当下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当代的包装设计领域中,现代简约风格已大行其道,人们很享受在忙碌的生活中体味简单的视觉感受,以此来缓解自己的压力。本文通过分析现代简约风格在包装设计中色彩和形式的具体应用来阐述这种风格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简约风格;包装设计;简约不简单;视觉冲击

“包装设计的风格大致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复,再由复杂到简单,由繁复到单一的过程。”在形形色色的商场、专卖店、或是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各式各样的包装花红柳绿、奢华美观,然而这样的包装设计往往会让消费者产生视觉疲劳。正因为这样,包装设计风格反反复复,得不到长久流行;然而时至今日,现代简约风格的包装设计却成为当下设计领域的先锋,为什么简约风格如此受人们的青睐呢?从商业市场营销层面来看,包装是消费者在进行消费过程中最直接与商品进行接触的媒介,大多时候,商品的包装设计会直接影响商品的销售。从消费市场层面来讲,层出不穷的商品种类、花样繁多的包转设计,导致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选择的时间却越来越紧促,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会以最直观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购买行为,自然而然,包装就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心理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可看出,商品包装的设计在销售流程中占主导位置。随着设计领域的不断发展前进,在当代这个繁华的都市当中,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已成为当下的时尚潮流尖端。特别是在包装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包装与商品融为一体,包装可以直接反映出企业文化、品牌理念、消费心理和市场需求,它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相比较当下的包装设计而言,可谓风格迥异、各出奇招,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革之后,包装设计呈现出一种简约的大趋势,也就是现代简约风格的包装设计。当然,之所以简约、时尚的包装设计能成为当今的一个热门,而且现代简约风格的包装设计在市场上可以一枝独秀,就在于它简约不简单的设计理念和独一无二的设计思路。

一现代简约风格设计概述

1.现代简约风格的定义

现代简约风格以简单、简洁为设计主旨。我们常接触的简约风格一般体现在室内装修中,除此之外,在包装设计上也颇有建树。现代简约风格是以简单明了的方式来满足消费者视觉上的要求,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已形成了超负荷的生活模式,想要缓解这种超负荷的生活,视觉是第一感官,以简单纯净来调节精神空间,这是因为人们在互补意识的支配下,所产生想要摆脱复杂,追求简单的自然心理,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简约风格能成为当下设计潮流的尖端的根源所在。

2.现代简约风格的产生及特点

“现代简约风格最早开始于西方设计领域,20世纪初,西方设计行业正处于复古风过度的逆流时期,于此同时也是基于现代美学发展的方向,开始逐步向一个新的设计领域发展,即简约主义。简约主义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主义(源于包豪斯学派,包豪斯学院源于1919年德国魏玛,其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派提倡功能第一的原则,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和结构的有效结合。”我国的包装设计不同于欧洲国家,起源时间很短,约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各行各业的突飞猛进,包装设计才慢慢渗透进来。现代简约风格并不是单调与枯燥的代名词,相反,简约风更像一张白纸,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简约是高度的提炼与精髓的展示。现代简约风格追求时尚和潮流,和传统风格的设计风格相比,它用最直白的装饰语言体现整体设计的结构和空间感,用最简单的设计元素体现简约风格与其他风格间的不同。其特色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搭配、材质精简到最少,但对色彩的要求毫不吝惜,之所以对色彩的要求高,是因为色彩给人的是最直观的视觉冲击。现代简约风格在空间结构上通常给人一种既含蓄又耀眼的光芒,往往能达到其他风格没有的以少胜多、以简胜繁、以一当十的效果。“在实际设计中,现代简约风格提倡极简的设计风格、独具特色的包装结构、以最俭省的包装材料、最干练的造型以及最精简的图形、文字、色彩与准确无误的信息传达构建一个完整的包装,使整个包装设计无论外形还是内在都具有亲和力以及吸引性。”现代简约风格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即简约不简单。它是设计者在经过一次次反复试验创新后得出的新设计,并且简约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起到灵感激发的作用。简约风并不是简单堆放和平淡的摆设,是以此做为设计的基石,可以更多地展现所包装的产品功能,同时还凝结着设计者独具匠心的设计,既美观又实用。

二现代简约风格在包装设计中的影响

1.现代简约风格在包装设计中色彩的应用

“商品包装之所以在消费市场中占主导地位,那是因为包装与消费者会直接见面,比起广告、彩页宣传等手段,它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和消费能动性。”在人类视觉神经的研究结果中得出,在商品包装的风格中,色彩会在第一时间对人的视觉神经产生触动,极大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因此,直观地反映出色彩在包装的整体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包装设计中,色彩运用的手法不仅要遵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还要考虑产品的社会背景、环境因素等。之所以要考虑这些,是因为如何合理地处理好这些因素都会对商品的销售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其设计过程应该引起极大的重视。在色彩与包装的照应关系中,主要是通过包装的外在色彩反映内在商品,使消费者通过外在包装就可以了解内在物品;其核心是通过包装的外在色彩反映内在商品,使消费者通过外在包装就可以了解内在物品。通常当消费者走进商场,目光锁定在货架上的时候,能瞬间被一个商品的包装吸引,那么它是成功的;反之,并不能很好地展现这种照应关系,无法让消费者从表到里的理解商品,那么就是失败的,同时还会对商品的销售产生负面作用。

2.现代简约风格在包装设计中包装形式的应用

一款成功的包装,其外在形式非常重要,它是包装整体设计中的最主要元素之一。以现代简约风格的包装为例,在外形设计上则要求包装的外形不仅具备合理性、还具备实用性和吸引性,这些从形状、大小、材质的选择都需要根据商品具体特征、功能、适应群体来决定;另一面保护产品、方便携带也是外形塑造的重要元素。也许大多数人认为简约就是简单图形、文字的组合设计,这固然没错,但只能说这是最表面性的风格体现,毕竟简笔画也是简约风的一种展现形式。从美术学的角度来讲,简约并不意味着不要图案的装饰、空洞乏味、毫无生气的设计;而是摒弃了华而不实的外在,对每个设计元素都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理念,创造出一种纯净、轻快的设计风格。如今,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商品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包装形式也紧跟脚步,一般分为内包装、商品个体包装、中包装、大包装;另一层从包装设计发展史的总体来看,大致经历了原始包装、传统包装、现代包装这三个发展阶段。包装需要整体性的设计,当然不同的包装形式在整体设计中也有着差异性。内包装主要是贴近产品进行保护的一种包装形式,防止风险和损坏,也许它没有华丽的外在,但是它却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来保护想要保护的东西。通常,我们所见到的内包装往往都是最简单的,这就可以凸显出内包装的含义,简单真挚。商品个体包装,主要是针对某一商品进行独立的包装设计,为消费者提供方便、也与其他商品进行辨别,在整体包装设计中主要体现容纳、保护、便利和促销等功能。中包装,可以装载物品,在整体的包装中也可以盛放其他类型的包装,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包装在包装整体中占主导位置,可以统一所有类型包装的物品,是所有载体的母体。不难看出,每一款包装形式都有它的专属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缺一不可。

三结语

现代简约风格的包装设计,其主旨就是以商品包装为媒介,并在此基础上摒弃了原先奢华的设计手法以及华而不实的外表,使整体设计风格趋向于简单、干净、利落,用简单的设计手法去提高产品的实用性;从环保角度来讲,其要求在包装设计中要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资源和能源能够循环利用,所以,不论是从当前还是未来的角度来看,都是包装设计风格的发展趋势。商品的包装设计作为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的一座桥梁,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中国包装设计产业仍是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但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仍不能忽视全球资源的短缺问题,所以,这也就突出了现代简约风格在包装设计中独有的优势。将现代简约风格的设计与现代包装相结合是一个具有前景的设计方向,也将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闪光点,为此,不仅需要企业和政府的支持,还需要消费者的大力配合,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将我国现代简约风格的包装设计健康、长久地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刘一.包装设计的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2_(10).[2]林振扬.包装设计教学随想[J].艺术百家,202_(1).[3]江韶华.对当代新文化理念下的包装设计教学之思考[J].艺术教育,202_(3).作者:唐亮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艺术传媒系

洛可可风格对中国红木家具设计的影响论文(5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