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浅论信息化及西部大开发论文(精选五篇)
编辑:无殇蝶舞 识别码:130-833772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3-12-12 10:27: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论信息化及西部大开发论文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指数 信息化水平西部开发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及一些发达国家信息化指数的统计,结合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比较.对西部地区信息化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时策进行了一些探讨。

信息是一种处于深人和发展中的社会现象,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人员对信息化发展趋势作了非常深人的研究。美国是推动世界进人信息化时代的主要发源地,世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拟定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则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规定了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和信息化建议的关键,本世纪启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巨大的经济变革进程,也是探刻的社会变革进程,在西部大开发中,既要有政策,资金保障,也要有信息人才保障。最近,国家教育部拨款9亿元,支持西部高校网络建设,这对提高西部信息化,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研究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态势及分析方法,针对西部信息资源的发展现象进行比较,从中得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提出几点对策,对西部地区信息化的建构,也是不无益处的。

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对信息化水平的测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世界上一般采用两种测算方法:即波拉特法和信息化指数法。波拉特法的核心是将信息部门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中逐一识别出来,并将信息部门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两大类,识别的标准是根据各种经济活动和信息的形态转换的相关程度而确定,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的区分标准是看其经济活动的结果—产品和服务是否在市场上直接出售,根据此法可测得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的比重及信息产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我国利用波拉特法进行定量化研究还比较少;另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沿用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MPS),其中包含了大量重复计算的因素,测算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还有待提高,不具有国际比较的意义。而信息化指数法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角度,研究信息的社会化和社会化信息所引起的经济格局的变更。其基本观点是:信息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资源要素,信息是生产力,信息社会是继农业、工业后的又一种新的人类社会形态。1965年,日本学者建立了对信息化进行中最有代表性的活动指标,包括人均年使用函件数、人均年通话次数、每百万人每天报纸发行数、每万人书籍销售网点数、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百人电话机数、每百万人电视机数、每百万人计算机指数、每百人中在校大学生数、第三产业人数百分比、个人消费和杂费的比率。这些指标不仅是具体的,而且是可以测度的,基本上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信息化程度的总体水平。具体测算方法是采用算术平均法(即11项指标变量权重相等),以某国或地区某年的各项指标数基年的荃数.权重为100,然后将被测地区某年的各项指标值分别除以基年的各项指标值,再分别按大类累加除以项数,求得各大类的平均指数,最后,将各大类平均指数相加除以4(共四大类),其降数即为最终所求的代表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信息化指数”。依据这一方法测得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指数见下表:

根据信息化指数测得我国部分省、市、地区的信息化指数可以看出,香港特区信息化指数为22287(1998年),远远高于全国145.3(2000年预测数字)的平均水平。我国信息化水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突破性的发展,信息化水平1995年是1990年的5倍,1996年又是1995年的3.2倍,1997年为1996年的1.9倍,可以肯定地说,我国加人WTO后,信息化水平将发展得更快。我国计算机普及率和上网率的迅速提高,是促成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说明选择互联网用户作为测算指标的正确性,亦可发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从下表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差距最大的是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

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区域间不平衡性,东西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已经影响到包括东部地区在内的整体经济的发展,由此影响到我国的信息产业结构和信息建设在区域间呈现现梯度与布(局)的特点,即仁要集中子东部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发展还比较缓慢。去年,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课题组,受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委托,研究并初步建立了我国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对我国及各地区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初步测算分析。该课题根据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商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改革法规和标准等方面共25个指标,设置了一套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测算国家及各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结果表明,我国2000年信息化指数为145.3,其中,北京、大津、福建、广东处于第一集团,贵州、云南、西藏、甘肃排在最后,其信息化指数平均分为28,约为最高地区的1/5。而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地区科技教育发展水平息窟和关,据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参照国际通行的研究体系,对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和知识发展指标进行研究表明,东西部知识发展指标差距大于人均GDP差距。1998年,西部人均GDP相当于东部人均的41%,而综合知识能力指标仅相当于东部的35%。而且三大类衡量知识能力的指标即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及交流知识的能力中,最关键的获取知识及交流知识的能力差距更为明显,都分别相当于东部平均水平的14%和31%。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尚不足100人,不到东部及南方沿海地区的1/10。西部信息通道的阻塞,信息的稀缺,知识发展的落后及科技人才的相对匾乏,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瓶颈之一。互联网是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水平的重要指标体系,西部地区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信息资源建设近年来取得了突破进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1)网站。网站是信息资源的集散地,从网站数量上可以看出一个地区信息发布能力和信息资源的占有能力。由于网站与域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从关于域名的统计中我们已经看出东西部在网站建设上的差别,虽然互联网发展只有几年的时间,西部地区的网站数量已经远远落后于东部省区。其统计数字如下:

域名是网站的标识,网站是收集、整理、传播信息的集散地,域名的数量标志着一个地区信息数字化的程度。表中可以看出,域名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上海等东部省区,西部省区中,四川、云南、陕西较多,而其余省区数量少,占的比例也很小。

(2)购买的数据库、电子书刊。购买数字化的信息数据库和电子书刊是文献信息机构增加信息占有量的最直接的途径,但商品化的数据库和电子书刊从价格上来说一般较贵,需要大量投资。从1996年的图书经费统计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文献信息机构在图书经费上与同时期的东部省区差别就已经比较大,近几年来,东部地区尤其是上海地区的图书经费增长幅度很大,西部省区的大多数文献信息机构的经费并没有太大的增幅,在数据库和电子书刊方面的购买力自然也就很弱。很多文献信息机构由于经费的原因,对一些很好的数据库和电子书刊只能望洋兴叹。

(3)自建的特色数据库、电子书刊。数据库和电子书刊的生产是一个崭新的系统工程,需要对整个生产过程甚至销售过程有一个统筹规划,需要在人力和物力上有比较大的投资,同时通过销售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西部地区在经费上比东部要差,因此投资生产有一定规模数据库和电子书刊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事实上,近年来西部地区很少生产出有影响的数据库和电子书刊,从销售上来说,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京地区在数据库和电子书刊的销售上往往面向的是全国市场,因此占了很大的优势。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促进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这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腾飞和社会繁荣的重要环节,要充分认识在现代社会中信息资源对国民经济所起的关键性作用,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首先,要在观念上来一个大的转变,要充分重视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七一”讲话指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参与西部开发的省、市及企业集团同样需要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化以及相关的信息资料,可见,西部开发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支持,这就需要从观念上加以认识,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科学技术和项目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要加大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投人及资金投人的力度,加快西部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十五”期间,国家将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并着力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将极大促进西部信息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加人WTO,信息化的脚步明显加快,实际上,跨国公司在西部IT领域已从电子商务、软件开发、IT产业关键性上游产品的开发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这些举措都将对西部信息化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才。振兴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化的水平归根结底靠经济、科技和教育的支撑,靠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队伍。

总之,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迅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强烈和深远的影响,国与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信息化水平的竞争,是网络的竞争,西部将在这场竞争中掘起,在本世纪最终实现历史的跨越。

第二篇:西部大开发论文

西部大开发论文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必要性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余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1世纪头10年,力争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有较大发展,重点地带开发步伐明显加快,科技教育和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明显加强,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一)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

建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国家政策的支

持,现代化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们普遍过上了小康生活。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全国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广大西部省区地处祖国边疆,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分化”和“西化”,利用西部民族和宗教问题搞颠覆和分裂活动。维护和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我国的阴谋,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技术和劳动力需要寻求新的生产领域、新的市场、新的发展空间。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发展水平较低,还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有效地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

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与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任务更为艰巨。加上千百年来频繁的战乱、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的原因,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荒漠化年复一年地加剧,并有逐步向东推移的趋势。这不仅对西部地区,而且也给东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不遏制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就没有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也就谈不上全国的现代化。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而深刻地进行,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们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在新世纪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使我们发展得更快、更好,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充分发挥这些地区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加快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广阔的空

间,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市场和能源、原材料支持,为东部地区的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二)西部地区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力量抓好几件关系西部地区开发全局的重点工作:第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战略眼光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设,适当超前。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好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

第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推进西部开发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同时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由国家无偿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苗木,对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先搞好实施规划和试点示范。试点的规模要适当,不宜铺得太大,防止一哄而起。要加强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

第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点要高,不能搞重复建设。要抓住我国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时机,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农业基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工业调整、改组和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第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现有科技力量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在办好高等教育的同时,特别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千方百计使用好现有人才,采取积极措施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大力培养各类人才。

第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研究适应新形势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特别是要采取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城乡商品市场,逐步把企业培育成为西部开发的主体。

这次会议强调要加强对西部地区开发工作的领导,当前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所有的重要建设项目都要纳入规划,进行充分论证。推进西部大开发,既要有紧迫感,也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既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又要认真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不能乱集资、乱收费,增加企业和农民负担。要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保证西部开发扎扎实实地健康发展。

(三)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必要性

1.适应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是我们这两年来取得的一条极为宝贵的经验,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在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适时调整与部署。在市场供求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要保证下个世纪的长远发展,必须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发展方针。全国人口中近1/4居住在西部地区,只有加快西部的发展,提高西部民众的收入水平,使庞大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的市场需求,才能为经济增长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2.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强有力的保证。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只有东部地区的发展,而西部地区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况,将影响全国经济的发展,拖整个经济发展的后腿。

3.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与要素秉赋各异,相互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北煤南运、西油南输、西电东送、西棉东调、南菜北运……,表明区际经济之间存在很高的关联度,加快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对基础原材料和动力的需要,使整个经济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4.西部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西部地区居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的上游,是国家生态屏障之所在。只有加快西部发展,使居于高山深谷者尽快从“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中走出,大江大河及其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才有保证。5.西部大开发是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的重要保证。我国55个少数民族,大部分聚居于西部和陆地边境地区,加快西部经济发展,使愈来愈多的民族聚居地区和边境地区走上繁荣之路,是巩固、加强民族大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持边境安宁与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

三、新世纪的西部大开发五大特点:

1.在开发目标上,全国性与区域性相结合。这次西部大开发开发的区域特定在西部地区,包括与西部相似的内蒙、广西在内,共12个省区。它与横贯东中西部的长江流域综合开发和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境内陇海·兰新经济带开放开发是相辅相成的。“山川秀美”和“西气、西电东输”等重点工程就是西部大开发项目直

接惠及东部、中部地区发展的标志性工程。所以说,实施西部大开发既是一个全国性的总体战略,又是推动西部经济大发展、环境大改善的一个区域性大战略。

2.在开发时空上,长期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它是一项世纪工程,它是在国家总体设计、综合协调、规划指导下的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搞好基础设施,开发矿产、生物、水电等物质资源;而且要开拓市场,开发智力、人才、技术、信息、资金,以及人文、旅游等种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特别注重合理开发、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

3.在开发机制上,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它突出表现在生产要素配置上积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在产业发展上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在资金投入上实行政策引导下的多元化投资。国家和地方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重要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方面。

4.在开发布局上,点、线、面相结合。点,主要指大中城市特别是重庆、成都、西安等跨省区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层次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示范区、旅游度假区;重要资源开发基地;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国家和省市具有实力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线,主要指铁路、高等级公路、航运交通干线;跨区域的城乡通信电缆、信息网络;大型水利设施和电力网站。西部大开发将建立起有效的传导机制,来壮大点,形成增长极、辐射源;畅通线,带动面。

5.在开发部署上,突出重点与发挥优势相结合。这次大开发重点抓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经济、科技教育、改革开放等五大课题。联系各省区实际,又互有侧重,各有特色。

加快西部改革开放步伐包括加快西部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的形成与壮大;加快西部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调整,使国有资本集中布局于优势产业,实行有进有退,以退求进;加快西部商品与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市场规则的完善和市场秩序的建立;加快西部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转换,由过去按行业隶属原则管理所属企业,转向按属地原则,面向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市场主体,履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通过制度安排与政策诱导,构建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活环境,使来自各个国家、国内各地区、各种所有制的投资者,在西部投资能取得合理回报,真正做到政府搭台,市场主体

第三篇:西部大开发论文(定稿)

西部大开发是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

文传 A104136贺韬

内容摘要: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战略地位、战略任务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建设进程中不断提出适合阶段性发展的要求。

在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

在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

在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会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就是要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成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在2006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会议提出 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具体的表现如下: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建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现代化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们普遍过上了小康生活。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全国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广大西部省区地处祖国边疆,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分化”和“西化”,利用西部民族和宗教问题搞颠覆和分裂活动。维护和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我国的阴谋,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技术和劳动力需要寻求新的生产领域、新的市场、新的发展空间。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发展水平较低,还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有效地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我国实

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与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任务更为艰巨。加上千百年来频繁的战乱、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的原因,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荒漠化年复一年地加剧,并有逐步向东推移的趋势。这不仅对西部地区,而且也给东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不遏制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就没有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也就谈不上全国的现代化。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而深刻地进行,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们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在新世纪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使我们发展得更快、更好,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充分发挥这些地区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加快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市场和能源、原材料支持,为东部地区的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三、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任务:

第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战略眼光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设,适当超前。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好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

第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推进西部开发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同时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由国家无偿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苗木,对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先搞好实施规划和试点示范。试点的规模要适当,不宜铺得太大,防止一哄而起。要加强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

第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点要高,不能搞重复建设。要抓住我国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时机,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农业基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工业调整、改组和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第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现有科技力量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在办好高等教育的同时,特别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千方百计使用好现有人才,采取积极措施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大力培养各类人才。

第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研究适应新形势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特别是要采取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城乡集体、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城乡商品市场,逐步把企业培育成为西部开发的主体。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第四篇: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

胶州四中 张作伟

(一)要点内容:

1、总体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阐明了新时期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要求是: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2、成果扫描:

“十五”计划确定的四大工程即“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全部开工。

(1)2001年6月29日,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全线开工;2001年7月,“西电东送”工程开工,目前,南、中、北三大输电通道已全面进入建设阶段;

(2)2002年7月4日,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开工,它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迈出了重大的一步,目前,工程进展基本正常;

(3)2002年7月12日,西部大开发的又一实质性成果“内昆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北起四川内江,南到云南昆明,是沟通云、贵、川、渝三省一市的又一条主要干线,成为西南地区南下的出海的便捷通道;

(4)2002年11月,三峡导流明渠截流和三峡库区清库工作全面展开,标志着三峡截流和库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5)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

3、重要意义:

(1)经济意义: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善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它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从而拉动我国的经济增长,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政治意义:对于保持西部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全国发展的大局。

(3)社会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改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对整个国家的长久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加快西部大开发,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4、要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开发;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二)与基础知识的结合:

1、经济常识角度:

(1)社会主义本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为了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国家掌握政策界限,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加大投资等体现了国家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东部地区的优势(技术、资金、人才、经验)和西部地区的优势(主要是资源、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4)国家财政的作用。我国出台的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如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加大金融信贷、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必将促进西部资源的开发、利用,促使资源合理流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加快西部大开发,能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使潜在的消费需求变成现实的市场需求。

(6)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西部地区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市场状况,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使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有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旅游资源。

2、政治常识角度:

(1)国家的职能。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体现了国家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2)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我国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维护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

(3)党的领导和党的性质、宗旨。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行西部大开发,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最实际体现。

(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比较集中地区,又地处边疆,实施这一战略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巩固边防,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3、哲学常识角度: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党中央提出开发西部的战略决策,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都要从本地区的条件出发,加快发展,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西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3)普遍联系的观点。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是同东部发达地区的支援、国家政策的扶持分不开的。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必须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这是西部大开发和持续发展的前提;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都是一个全局性的发

2展战略。另外,进行地区结构调整,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等都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4)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西部大开发建设重点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对社会稳定等问题也不能忽视。

(5)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取决于西部地区能否自力更生、努力奋斗,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其次还需国家的各项政策和财政支持,需要东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援。

(6)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原理。西部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我们要下决心通过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

(7)发展的观点。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相关热点:

“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标志性工程”、地区结构的调整、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内需、产业化经营、社会主义本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民族团结、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第五篇:西部大开发

11级土地资源管理班庞炳坤

西部大开发重点经济区

成渝地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科技教育、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南地区科技创新基地。

关中—天水地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科技教育、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北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基地。

北部湾地区:我国面向东盟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重要的临海石化、钢铁基地。

呼包银榆地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新材料和原材料产业基地,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兰西格地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和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区域性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天山北坡地区: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地区对外开放的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综合性能源资源生产及供应基地,现代化农牧业示范基地,西北地区重要国际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和对外合作加工基地。

滇中地区: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面向东南亚、南亚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烟草、旅游、文化、能源、商贸物流基地和区域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黔中地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烟草工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宁夏沿黄地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藏中南地区:全国重要的农林畜产品生产加工、藏药产业、旅游、文化和矿产资源基地,水电后备基地。

陕甘宁革命老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

西部重点生态区划分

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包括内蒙古草原、宁夏中部干旱带、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天山北麓、塔里木河上游等荒漠化防治区,涉及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4个省区122个县(市、旗)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相关团场,总面积约151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包括陕西北部及中部、甘肃东中部、宁夏南部等水土保持区,涉及陕西、甘肃、宁夏3个省区116个县(市),总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

括祁连山、环青海湖、青海三江源、四川西部、西藏东北部三江水源涵养区等,涉及西藏、青海、四川和甘肃4省区61个县(市),总面积88万平方公里。

西南石漠化防治区:包括贵州、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重庆东部等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区,涉及广西、云南、贵州和重庆4省(市、区)100个县(市),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包括秦巴山、武陵山、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广西北部、西藏东南部高原边缘、新疆东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森林综合保育区,涉及陕西、甘肃、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西藏、内蒙古、新疆9省(市、区)175个县(市、旗)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相关团场,总面积约106万平方公里。

浅论信息化及西部大开发论文(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