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论文(小编整理)
编辑:繁花落寂 识别码:130-1019186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6-02 09:20: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论文

摘要: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收集利用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低影响开发城市发展方式,使城市在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良好调蓄作用。

关键词:雨水利用;低影响开发;防洪排涝

1雨水综合利用

1.1雨水利用流程

建设项目屋面及硬化地面产生的径流通过项目区内雨水收集系统排入就近的下凹式绿地内,拦蓄入渗到地下,下凹式绿地蓄满后通过项目区内道路布设的雨水口排入雨水管道,经雨水沉砂池沉淀后汇入雨水调蓄池内或排入项目区内生态景观水体。雨水调蓄设施蓄满后,超过设计标准的雨水溢流排入区域市政雨水管道或项目区内雨水花园等景观水体。集雨池收集的雨水经过滤后,通过灌溉系统最终用于项目区乔灌木及绿地灌溉或道路浇洒,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区域水环境。总之,通过雨水综合利用,可以涵养地下水资源,同时能够缓解下游区域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

1.2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1.2.1雨水净化系统

土壤渗滤净化:雨水在收集的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和净化,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遇到降雨强度较大的雨水可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人工湿地净化:为了营造湿润的水环境,项目区内配置人工湿地,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提升到贮水池中。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之间、次级净化池与清水池之间采用提升系统—水泵进行循环。

1.2.2雨水利用

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有:屋面集水收集、屋顶绿化、滞留池、生态调节池、植草沟、人工湿地等。雨水间接利用采用渗滤沟、渗滤池、花畦等方式将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回灌至地下水层。渗滤池:渗滤池与池塘、洼地相配合,池塘与洼地维持少量水位,池底覆以土壤并种植吸附污染物的水生植物,起到调蓄集水的作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亲水及视觉美化的效果。渗透性地面铺装一般采用透水砖,渗透系数介于6.0×10-2~1.8×10-1让宝贵雨水回归大地,解决地下水回灌问题,起到入渗、滞留的作用,有减洪、水质净化与地下水涵养的优点。

1.2.3雨水收集系统

道路渗滤沟:考虑到景观和功能需求,在主要道路和广场上未使用透水砖。因道路广场的标高大于绿地标高,道路广场上的雨水可以汇聚到周边绿地内,再渗透到地下。园内一般道路采用透水砖,以级配砂石作为垫层,在级配砂石垫层内铺设全透型排水软管,便于雨水下渗。根据具体位置及路幅宽度不同,渗滤沟有以下几种形式:①主园路渗滤沟:路幅宽6m,行人较多,雨水稍有污染,结合绿地过滤设计渗滤沟;②硬质广场路面:结合地面坡度及铺装设计,广场中每隔20m左右设置渗滤沟;③3m宽园路:渗水砖路面+渗滤沟+穿孔集水管;④木栈道:栈道下方设置低洼绿地;⑤停车场:设计多孔沥青车道结合植草砖停车区,尽可能让雨水下渗,此处雨水污染较大,结合弃流及土壤渗滤设置穿孔管集水。

1.2.4雨水贮存系统

人工湖:结合景观水景要求设计人工湖,包括初级净化池、次级净化池、清水池。雨水利用时主要从清水池采用提升系统抽取,供冲厕用水以及补充绿化灌溉用水;少量溢出的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设计时常水位标高比溢流口低10cm,而驳岸的标高则根据常水位来设计,使降雨蓄存量增加,保证至少单次降雨量在50mm以下时不会产生溢流,既保持了平时湖水充盈的亲水效果,又为雨季蓄水打下了基础。人工湖设计时配置若干水生植物种植池,在丰富湖区景观的同时,也承担着沉积雨水带来的泥沙的作用。为保证湖水清洁,防止水质恶化,中水处理系统对湖水进行循环处理,同时为附近绿地喷灌系统提供水源,使得汇集的雨水得以充分利用。

2结语

一些城市一场暴雨就会引发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一定程度反映了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雨水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设海绵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使城市在雨水利用过程中发挥收缩自如的海绵体作用。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洪能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者:巩建新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水文总局乌兰察布市水文勘测局

第二篇: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摘要: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景观建设与设计作为提高城市整体面貌的重要因素,在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下,生态型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建设中追求的生态性也是通过城市景观所反映出来,本文通过从海绵城市角度分析,研究城市景观设计如何适用于城市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城市;城市景观;设计

引言

城市建设中离不开生态景观,通过海绵城市角度分析城市景观设计以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海绵城市角度下,如何通过海绵城市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并提高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城市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系的具体实施与发展。

海绵城市角度的城市景观设计概述

海绵城市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新名词,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打造海绵一样的城市,使城市具备海绵一样的特征,进而实现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化的过程中,人类强制性的改造行为,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平衡,导致很多环境问题。而海绵城市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建立城市、自然、人类和谐共存的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在土地利用方面开发过渡,进而导致城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不但减少,海绵城市则是强调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绵城市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或者是低影响开发。

而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能够实现区域内部雨水的收集、渗透以及过滤等,有效提升了水质,另外也降低了洪涝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其次,还限制了城市的盲目发展,实现了集中开发,进而建立了更多开敞自然环境,在增加了生态休憩场所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种。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在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非常科学,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利用雨水进行水景类型的景观设计,同时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一举多得。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最后,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建设,将雨水利用融入了景观设计,有效克制了传统城市中以排为主的灰色基础设施利用,大大环境了城市环境压力,可减少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成本。

二、海绵城市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1.实现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原则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一下几点技术原则:

将保存生态资源作为景观设计前提,比如森林、溪流以及湿地等;实现土地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减少土地浪费,减少不可下身地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不可下渗地面与排水管道连接方面,要最大限度实现水平衡,科学利用场地特征,保障自然水的流通;通过排出控制和增长通过时间,使径流中所含的物质有充足的预处理过程;通过小尺度场地中设臵分散的过滤、滞留等工程设施提供径流的储存和过滤。

2.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的技术方法

减小城市化对水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非工程及工程性措施结合。海绵城市景观设计主要是在工程性措施方面发挥作用。工程性的措施可以主要分为滞留式、渗透式、过滤式和生物式四种,然而实际上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多数措施都是综合性的。相对于传统的BMP,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独特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都市自然排水系统(植被洼地、浅沟和低势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滞留草沟)、可渗透路面、生态屋顶。

2.1自然排水系统

自然排水系统(植被洼地、浅沟和低势绿地)由植物、地表洼地和渗透空间、人工改良土壤、本地土壤以及排水管道(选择性)组成。其中选择耐涝性的植被加强对雨水的有效过滤与渗透。地表洼地的尺寸根据涵洞的溢流来设计,使地表积水在24-48小时内渗入地下。自然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有别于传统的排水系统,让雨水顺着街道流入收集管道,然后直接排入河流或湖泊,而是将雨水留住,通过植物的过滤和土壤的下渗,对地下水进行补充。自然排水系统比传统自然排水系统相比,造价更低,可以对径流量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2.2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指在一个浅的洼地区域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等植物的工程性措施,它主要利用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下渗雨水,减小径流量。雨水花园将雨水管理的技术和景观设计密切结合,在处理雨水问题的同时也美化环境。它主要集中应用在居住区和商业环境中。目前相关领域研究主要前沿问题为如何利用雨水花园有针对性的减少雨水中各种污染元素的含量。

2.3可渗透路面

可渗透路面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不可渗的路面变为可渗透的水面,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性措施。这一措施是从源头治理雨水带来的污染,缓解地下水位降低的情况,从而减少其他雨洪水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针对可渗透路面主要集中于水泥砖块、水泥网格物、塑料网格物,可渗透沥青、可渗透混凝土等渗透材料的研究上。期是否适宜,包括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使用策略,满足土地使用者的美学期待,景观维护的成本,投资者高经济回报率的要求等。

三、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设计与工程在中国

1.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设计与工程在中国的实践

车伍等针对雨洪水管理作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主要包括针对河湖水系的非点源污染,城市区域雨水污染物控制,城市雨洪调蓄,社区住宅建筑雨水利用系统,典型技术应用分析,不同城市雨水问题研究和雨水利用规划等。一部分学者以“反规划”途径和“生存的艺术”为理论基础,实践上以可持续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为目标,针对如何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尽量减少环境的不良影响做了大量的探索。例如,以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和防洪相结合为目标的台州黄岩永宁公园,以避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的破坏同时又满足城市扩张对本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为目标的秦皇岛汤和公园,以改善水质,修复水自然过程为目标的中共中央党校及国际关系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以保护湿地、洼地自然水过程为目标的天津桥园,以强调下垫面水下渗等生态过程的国际关系学院景观改造,将社区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引入景观设计的合肥滨湖新区生态基础设施概念性规划等。

2.推进中国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应用的思路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蔓延带来众多弊病,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内涝与干旱并存等成为中国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紧迫的问题,推进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应用迫在眉睫。从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形势和观念看,当前是应用海绵城市景观设计技术的最佳时机和地点。

2.1更新价值观,水危机是城市与区域决策者和设计师面临的严峻现实,无视这一问题的存在的决策和规划设计方案是缺乏时代人文精神,甚至是不道德的。

2.2更新知识,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必须和水文管理密切相结合,普遍地掌握水文过程

知识迫在眉睫。

2.3更新观念,雨洪水是宝贵的水资源,适应性管理好雨洪水是实现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结束语: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将土地资源、水环境、生态平衡纳入设计理念,建立海绵型新型城市,是我国城市互建设的必然趋势。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从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基于海绵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有效环境土地资源使用压力,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倡导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策和管理层面的重视和支持,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梅红,于海琴,王建良.对滨水景观设计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_(02)

[2]曹文美子.校园滨水景观设计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_(02)

[3]邓彦,宋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J].城市发展研究.202_(03)

第三篇:包头市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研究及意义

包头市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研究及意义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包头市原生态系统和水文循环遭到了破坏,出现了“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等不正常的现象。针对此类现象,包头市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而如何编制好相关专项规划以指导海绵城市设施建设就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对目前已经开展的一些海绵城市规划工作进行归纳整理,探讨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思路,对包头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海绵城市

城市规划

节水

Study on the practice and significance of Baotou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original ecosystem and hydrological cycle of Baotou city were destroyed, and the abnormal phenomena of “rain and flood”, “rain stop and drought” appeared.In response to this phenomenon, Baotou city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nge City, and how to prepare the relevant special planning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facilities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This paper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some of the current city planning work summed up the sponge, sponge on compiling special planning of the c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aotou city construction spong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level.key word:Sponge City

city planning

water conservation 引言

经济水平的提高推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带动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然而,万事有利必有弊,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资源问题,生态问题,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现如今我国现存的可用水资源正在逐渐减少,出现匮乏之势,同时,由于前期的规划设计不严格,标准低,导致城市内涝问题严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海绵城市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1],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内涝频繁发生、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及概念

我国于21世纪初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的思路,开始研究分析我国城市面临的内涝问题。解析其出现的原因,调研国家政策发展脉络及地方城市的先行实践,将有助于为我国弹性城市建设汲取教训和积累经验,以提高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能力,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红线。有关专家提出,要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的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水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雨水渗透率。202_年4月,在《202_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总书记在202_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被称为是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sign or development,以下简称LID)。随着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发,“海绵城市”及其相应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得到社会各界认同,住建部《指南》[2]以及仇保兴发表[3]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包头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蓝图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模式。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转变城市传统的开发模式,从粗放的建设模式向生态绿色文明的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包头市海绵城市规划》,包头市规划采用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和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重目标,最终实现生态海绵城市、弹性海绵城市和活力海绵城市。

“雨季一来,城市看海”,反映的是不少城市脆弱的排水能力,而时下流行的“海绵城市”概念,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对策。“海绵城市”就是要通过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来解决雨季城市面临的内涝灾害问题。近年来,包头市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城镇人口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出现部分水生态空间逐渐减少,城市硬化比例高,暴雨径流加大等现象。加之雨水管网标准不足、覆盖率不高等原因,老城区发生内涝的频率高、积水深、范围大,影响了城市正常运转。同时,包头市作为缺水城市,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率还比较低,河道生态用水、城市绿化用水仍使用黄河水以及自来水等宝贵的水资源。

[4]在《包头海绵城市规划》中提到,到202_年,包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2_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在新建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5%;老城改造区不低于80%。内涝防治达到30年一遇,发生30年一遇降雨时,能够真正做到积水不会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和交通出行产生较大影响,使得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内的河湖水系水质不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标准,且优于海绵城市建设前的水质。

包头在建设海绵城市中首先要创新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同时要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融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中,统筹布局雨水。另外要划定重点建设示范区,示范先行,全面推进,最终使包头实现生态海绵城市、弹性海绵城市和活力海绵城市。

3.针对包头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是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治水的重要契机。在实践过程中,既不能直接死搬硬套国外经验,更不能陷入单一部门单一学科治水的怪圈。海绵城市建设应在深刻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流域是水的整体,是系统的概念,海绵城市建设不能脱离流域来谈,否则失去理论支撑。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发展潜力大,针对包头市海绵城市建设应重视以下研究:(1)加强公众参与,营造全民支持海绵建设的氛围。海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的过程,是各类利益团体冲撞、融合、协调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合理性。

(2)加强研究,建立务实的海绵城市建设支持体系。建设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治理理念的重大创新,也是包头城市提质转型升级的一次重要契机。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研究,构建务实的海绵城市建设支持体系。首先,要加强海绵技术标准体系研究。要根据包头市的现实情况,加强城市像海绵一样“自然吸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利用海绵技术,进行自然释放、自然分流的技术研究,提出包头技术指南,促进研发新产品、新材料,创造包头“海绵体”、“海绵材”、“海绵料”,实现包头城市硬质建材向柔质建材转变,支撑海绵城市建设。其次,加快海绵产业建设。一要积极组装以水资源为主的经营性项目,把优质水资源商品化,赋予现金流,经过政府特许,引进民营资本或企业资本,组建公司,按产业化要求经营管理。二要建立包头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建立海绵产品产业园或海绵产品企业,严格准入制度,在当前海绵产品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鼓励扶持有能力的企业进行海绵产品的研发,创造海绵产品的标准,开发一批质优价廉性价比高的海绵产品,快速占领市场,服务海绵城市建设。

(3)坚持规划先行,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的行为。强化海绵体建设规划指引,在我市控制性详规中,合理布局海绵体建设区域,严格规划实施,避免出现海绵项目建设碎片化、盲目化和不遂性。建议根据不同功能区合理规划海绵体建设的强制比例,通过规划管控,保障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性、合理性、连动性。推进雨水利用强制措施。对居民小区、各单位院落实行雨污分流,各入其管网。特别对黑臭水体的污染源要采取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关停、整治到位。使雨水通过适度人工干预进入海绵体,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可返流、可利用的目标。

(4)用好政策导向,推动我市海绵城市的可持续性建设。政策导向,是促使海绵城市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海绵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强大动力。我们不仅要建立奖惩机制,长效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制定适宜包头现状的海绵城市建设奖励政策,通过适度补贴以及多类型优惠政策,激发市场主体对海绵体建设的热情,对过去时“老城区”、现在时“建设项目”、未来时“新建城区”进行政策限制和导向,达到限制城市建设传统模式,奖励海绵改造项目,激励海绵新建项目,长效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而且还要立足长远,作好雨水文章。现阶段我市海绵城市的建设虽然处于初级阶段,但也要立足长远,放眼国际,借鉴国内外同类经验,开展雨水排放征收政策的调研,为今后适时开征雨水排放,保障海绵设备的养护维护资金,做好战略理论储备。

4.包头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比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增加城市“蓝”、“绿”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为更多生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1)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2)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

近年来城市内涝频发,无数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暴雨内涝,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3)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5.结论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是城市规划中的一次全新的改革与体验,对城市水资源不足、城市内涝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不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包头市海绵城市的落实,实现了雨水的储存、净化、渗透和再利用一体化的系统,必将是一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项目,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车伍,闫攀,赵杨.国际现代雨洪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剖析[J].中国给水排水,202_,30(18):45-51.[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Z].202_. [3]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2_(1):11-18.

[4]张书函.基于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J].建设科技,202_(1):26-28.

第四篇: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一、水生态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比。(3)城市内河生态岸线比例。(4)天然水面保持率。(5)地下水位。

二、水环境

(1)城市水环境质量。(2)雨污分流比例。(3)合流制溢流频率。

三、水资源

(1)雨水资源利用率。(2)管网漏损控制率。(3)天然水面保持率。

四、水安全

(1)城市排水防涝标准。(2)城市防洪标准。

第五篇:海绵城市建设与河道综合治理模式研究论文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镇化率从202_年的41.76%上升到202_年的54.77%,与之相伴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凸显。海绵城市建设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举措,它以水为主线,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为载体,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增强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

目前,城市水安全中普遍存在城市河湖、湿地萎缩,河湖水生态空间被严重挤占,水生态恶化,水灾害加剧等问题。加强城市河湖综合治理,实施水生态修复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各项措施发挥系统治理效益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其河流治理目标,以上海崇明陈家镇河道设计为案例,阐述城市河流水系的具体设计思路、方法及技术方案,为城市河道治理建设,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提供借鉴和参考。

1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是以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为基础,以防洪排涝体系为支撑,充分发挥绿地、土壤、河湖水系等对雨水径流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缓释作用,实现城市雨水径流源头减排、分散蓄滞、缓释慢排和合理利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减缓或降低自然灾害和对环境变化的影响,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

城市水系是城市内降雨径流自然排放的重要通道、受纳体及调蓄空间,河湖综合治理是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水利部《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工作总目标,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指标,河湖水系综合治理的目标围绕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四个方面展开。水安全方面,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合理安排洪涝水出路,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水环境方面,加强城市河湖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控制河流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水生态方面,保护和修复河湖水生态系统,提升河流自净能力;水资源方面,加强雨水、再生水等水源利用,提高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的水环境承载能力。

2城市河流综合治理是关键

河流治理规划设计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出发,抓住城市河流面临的关键问题,因地制宜提出解决方案,实现多目标控制、多专业协调,发挥河流综合效益。河流治理设计首先要在科学规划、系统布局的基础上开展,关键点在于多目标体系制定,河流总体布局,生态治理与修复,水景观建设等方面,其中河流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是重点工作之一,针对特定的河道,需具体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受损程度,再根据水质水文条件、河流地貌特征,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态治理、物种恢复等具体治理措施。

3案例分析

以崇明陈家镇四号河、琵鹭河项目为具体案例,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中河道综合治理内容和模式。

3.1项目概况

陈家镇位于上海市崇明岛的东部,与崇明东滩国际湿地自然保护区相邻,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四号河和琵鹭河是镇域内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家镇—东滩地区规划配置十大生态功能区,四号河将穿过镇域内的2大生态功能区(裕安现代社区、国际论坛商务区)和3块公共绿地(森林公园、生态体验园、体育公园),河道总长5.23km,其中约2.8 km需实地开河。琵鹭河位于实验生态社区,河道全长约2km,其中玉叶湖及东侧长约1.lkm的河道需实地开挖。陈家镇水系规划。

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现状河道规模小且不贯通,岸坡坍塌、河床淤积,河道的蓄泄能力不足,影响陈家镇地区的防汛安全;河道内水体浑浊,且含盐度较高,对水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与陈家镇地区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区的要求不相适应。针对上述问题,将通过水域保护、水系沟通、水生态修复、增设湖泊湿地等措施,提高防洪排涝能力,达到改善镇区生态环境的治理目标。

3.2河道综合治理目标

该工程综合治理目标主要为保障区域防汛安全,改善河流水质,既满足河流的自身功能又满足景观、生态功能及多功能开发的要求。

3.3总体布局

项目位于崇明陈家镇生态建设的核心区域,生态景观要求较高,河道布局需在河流生态学理论基础上,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满足河道防洪除涝标准的前提下,将河道设计成自然生态型的河道。

3.3.1设计原则

(1)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平面上尽量保持河流蜿蜒形态,沟通现有水系,依托现状地形因地制宜的布置湿地、人工岛,断面尽量采用复式断面;

(2)通过河道整治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重点在水域和水陆交错带的生态建设;

(3)充分考虑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

(4)陆域岸坡营造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保留河道天然的美学价值。

3.3.2河道平面布置

河道的平面布局,通过对河道周边环境的分析,根据镇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水文、地形等特点条件,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琵鹭河以面积3.34万m2的玉叶湖为中心,沟通周边的骨干河道,局部区域适当布置生态湿地;四号河结合周边的生态功能区,形成“一廊、二带、三区”的平面布局,一廊即生态水廊,二带为两岸生态护岸带,三区则在陆域布置生态氧吧区、河流湿地区和彩叶林带区。

3.3.3典型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首先满足行洪要求,局部区域通过地形改造适当布置湿地、岛屿、浅滩、林荫、鱼礁等为生物提供不同的生境,为生物多样化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垂直空间领域,充分保证水生动植物和陆域动植物生物链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还要考虑岸坡的透水性和植被率,达到水、岸、陆三位一体的效果。

3.4生态修复方案

3.4.1河道生境改造

河道生境改造主要是营造适宜水生生物生长的环境。通过对现有河道的疏拓及实地段河道的开挖,湖底形态设计和微地形改造,满足种植不同水生植物的适宜水深。岸坡作为水陆交接面,适当布置生态湿地、岛屿、浅滩等,有针对性地设置适合生物(微生物、鱼类、底栖生物等)生长的护岸结构,如生态石笼、生态鱼槽砖、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斜坡式鹅卵石大缓坡等,形成适宜不同水生动、植物生存的连续而又富于变化的生境基底。

3.4.2生物多样性构建

河道的生态建设。在改善及优化的河道生境及护岸改造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整的水生植物系统和滨湖的湿生、陆生乔灌草系统,以及滨岸带及河道主槽的生物配置及恢复,形成一个完整有序、自然过渡的河道生态系统。

在水体中种植对污染物吸收能力强、耐受性好的植物,应用植物的生物吸收及根区修复机理(植物一微生物的联合作用)去除污染物或将污染物予以固定,从而实现修复水体的目的。根据水位变化由岸边向河内梯次布置挺水、沉水植物,采用块状或带状混交方式配置,使水岸线曲折变化有序,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根据上海地区的气候及水质特点,植物品种选择夏绿型、冬绿性和常绿型搭配,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黄葛蒲,浮叶植物如睡莲、萍逢草,沉水植物如轮叶黑藻、苦草、范草、金鱼藻等本地种,营造四季常绿的天然水环境效果。

该项目设计的河道为开放式河道,水生动物放养以螺、河蚌等迁移较慢的底栖动物为主,可摄食藻类,促使河水中悬浮物质絮凝,并利用食物链关系进行有效的回收和利用资源,取得水质净化和资源化、生态效果等综合效益。

3.4.3生态湿地

生态湿地重点布设于琵鹭河东段南侧岸边,其他河段零星分布,湿地控制水深为20—40cm ,属于表流人工湿地。污水从湿地基质表面流过时,通过植物根茎的拦截作用以及根茎上生成的生物膜的降解作用去除水中污染物。在较宽的河道中错落有致的安排一系列生态岛(岛I、岛II),不仅增加水生植物种植面积,还起到将河水分流、改变水流方向和减缓水流速度的作用,使含有污染物的水体更多的与水生植物接触,更好的起到固定、过滤、吸收的作用。

3.5景观绿化

景观设计以“人文——生态——节能”为主旨,与镇域规划的功能区分布相结合。实验生态社区、裕安现代社区和商务活动区,人文活动较为密集,河边间隔设计亲水步道和木栈道,增加人与水的互动,营造出健康向上的城市氛围。生态体验园和森林公园段,两侧陆域带以乔木为主,整个森林公园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市绿肺,不同树形、季相、色彩的品种错落布置,以形成高低不平的林冠线、颜色丰富的彩叶林。

3.6河道水动力及水质分析

为确保河道行洪安全,分析护岸防冲流速,对采取生态修复后的工程效果进行分析,采用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MIKE11的HD(水动力)和AD(水质)模块,以四号河为例进行计算分析。

河道流速分析了引排水不同工况,计算结果显示河道内的最大流速约为0.65m/s,结合工程区的地质条件分析,确定河道的防护范围,并选择满足抗冲流速的、透水性好、植生能力强的护砌材料对河道边坡进行保护。

河道水质改善分析,模拟水资源调度时的排污引清过程,以及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后水体的自净恢复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在有面源污染、无生态修复的情况下,河道水体的氨氮7天后超标,总磷9天后超标,恶化为W类水;有生态修复的情况下,氨氮在15天后超标,总磷在13天后超标,且浓度变大的速率明显低于无生态修复的情况。由此可见,生态修复减缓了面源污染对水体的恶化速度,对四号河的水环境改善有较好的作用。

3.7综合分析

河道生态治理需建立在对河道生态现状全面调研、监测和深人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水利工程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工程学和景观园林工程学等原理和方法,充分体现河道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开展设计。陈家镇地区属于平原河流,河道特性是水浅面宽,水流平缓,水位随季节变化较小,因此河道生态治理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首先要增加水面、沟通水系,促进水体流动,增加调蓄容量;其次,生态修复以自然为主,充分利用现状河道的地形和形态,辅以地形塑造和断面设计,适当布置湿地、岛屿,满足不同水生物生长所需的生境条件;最终目的是构建具有自我修复及稳定的生态系统,物种选择及配置以本土种为主,形成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论文(小编整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