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琐记读书笔记(通用)5则范文
编辑:雨后彩虹 识别码:130-752129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3-10-16 12:57: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琐记读书笔记(通用)

琐记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琐记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琐记读书笔记1

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确实让人觉得有点不同,那就是《琐记》。不似前几篇文章都有个明确的主题,这篇倒有点儿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琐记》先从衍太太这一角色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和衍太太之间的故事。衍太太总是给我留了一个不好的印象的,一个似乎有了小市民的种种劣根性的妇女,但是孩子们在她那儿总能得到百般的纵容,或许更是一种不负责任。最后竟然还从衍太太口中传出先生偷偷变卖家当的谣言,此时的衍太太却愈发的不可爱了。

文章还写到了当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之时,南京求学的事,在那段做做学生的日子里,先生对于学习的处所倒有个详细的介绍,也表明了当时自己读书的态度,对于一些先进的科学读本均是喜爱的,对于一些陈古的文言,先生多是没甚印象。这也得以看出当时先生为何要倡导新文化运动。

文章就在这样一种不紧不慢的节奏中展开了。临到最后的文章末尾,鲁迅先生写到了去日本留学的事情,4个中国的留学生要去日本留学,文章的最有趣之处便在此了:一些前年去日本留过学的前辈特意指教了关于“袜”和“钱”的经验,不成想,这些让新留学生们纷纷遵命的经验,到了日本,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和一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文章很好地显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很好的回忆性散文。

琐记读书笔记2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支那通”,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琐记读书笔记3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为追求新知识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生活和学习,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冲破封建束缚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谁。体现了封建社会思想十分陈旧,而且对新思想不接受,排斥。

在鲁迅生活的年代,正好赶上百日维新,但很多老辈的人并不支持,国门洞开的原因之一正是文化闭塞,而鲁迅先生很有主见,提倡学习新的`文化。我们现在有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更应该好好学习新的文化和知识,将来报答父母,报效祖国。

琐记读书笔记4

当沉浸在二月的我们还在肆无忌惮地寻觅快乐时,那种悄悄来临的快乐危机在某个深夜总是慢慢地充斥着我的心。

曾经,我很疯狂地沉浸在游戏中,摆脱学习的重担,我没有想太多,很郑重其事地允了那句“活在当下”的话。感到有点浑浑噩噩,但快乐令我兴奋。毕竟是个小孩。

那只是上学后的第一个假期。当源源不断的“开学”、“放假”这类词语闯入我的读书生活时,哭泣、欢笑、哭泣……具备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让我哭笑不得,开始不知所措。毕竟是个小孩。

后来,在糖果与鞭子“循循善诱”中,我们也这般熬了六年。小学毕业时,有人问我:“六年里,你经历的快乐和伤心哪个多?”我有点语塞。拼命翻着以前的事,才发现每一年都那么相似,六年的快乐与忧愁都大同小异,滤出了一丁点儿的收获,有点失望。毕竟是个小孩。

痛苦与幸福轮回着,但终有尽头。而我现在依旧在所谓的幸福中吧,我不敢像大人一样看透了尘世,那样只会让自己痛苦。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特权,应该好好珍惜。假期是休息的,学校是读书的,懒得把两者牵扯在一起。好好玩,好好学。以后的事让时间带我们去吧。这只是一个孩子的想法。

琐记读书笔记5

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别具一格,那就是《琐记》。

《琐记》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文章先从衍太太这一主角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衍太太之间的故事。文中写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来像是在夸赞她,实际却讽刺了她的虚伪举止。也让我从中懂得了不能凭借表象来判定一个人的好与坏,事情的对与错,而是要从内心、从本质上来决定。

而后文所写去学堂一事,则更是耐人寻味。文章中说的城中唯一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文中最搞笑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鲁迅先生要医好人思想上的.病。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透过阅读此文,让我长了不小的见识,真是受益匪浅。

琐记读书笔记6

《琐记》讲的是鲁迅从家到南京,从南京到日本的经历,从中我不但看到了一个旧中国,还懂得了不能从表面来看任何事物和事情。

衍太太是那种小孩子看不出,但大人一眼就看得出来的歪心眼的人,他对别人家的孩子“好”,“赞赏”他们吃冰,并且不告诉他们的妈妈,并且还鼓励他们多吃,与之成反比的是沈四太太,当他看到孩子们吃冰,即使阻止,但因声音太响,被母亲听到,骂了一通。表面上看,衍太太心胸宽大,懂得保护小孩的自尊心,会替别人保守秘密,而沈四太太就显得有些大惊小怪。但是,吃冰对人的害处,远远大于衍太太的“热心”沈四太太虽然方法欠妥,但是它是真心为孩子们着想。而衍太太所谓的“赞赏”就是变相的怂恿,放纵。当“我们”在那里打旋,他在那里计数,突然一个孩子摔倒了,正好孩子的婶母来了,他非但发布夫妻那孩子还说:“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这件事情突出了他爱推卸责任。

当孩子们跌倒了,像母亲寻求帮助时,往往是一顿臭骂,但是衍太太绝不埋怨,立刻给孩子们上药。从表面上看,孩子们的母亲心狠异常,但是衍太太却是和蔼可亲,孰不知,母亲的狠心是要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教训,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衍太太的不厌其烦,宽容大度,是对孩子们的一种放纵,是真正的不关心。

看看今天的我们,我觉得似曾相识,世界上对我们追好的是父母,但是,我们真的是这么觉得吗?最常见的就是,天冷了,妈妈叫你多穿些衣服,但为了好看,就是不愿意穿,最后生病了,当你苦着一张脸去向他寻求帮助时,他却升起的不理你,让你烧着,任凭你苦苦哀求就是不带你去医院,心软的父母,看着孩子这副样子,听着孩子的苦苦哀求,忍无可忍最后带着怒气送我们去医院。你会不会觉得父母很坏见死不救,不,他们表面上是在骂你,表面上是在生气,但心里已经急得不得了,他其实起你当初为什么不听话,不带你去,是为了让你记住这个教训,让你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我们都无久了父母的一番苦心。

然而对一些表面上对你好的人,却是爱戴有加,绝对信任,但当你遇到困难,或让你陷入困境时,他逃的最远,甚至让你陷入困境的元凶就是他。最后真正在你身边,并且千方百计地帮助你的人,竟然是你以前不理睬甚至是曾经恶语相向过的。

所以,不能凭借表象来判定一个人的好与坏,事情的对与错,而是从内心,从本质上来判断它。

第二篇:《哈佛琐记》读书笔记

《哈佛琐记》其实也是对母校深深的眷恋的成果,到底有多深情,这里就不赘述了,男人的世界要靠心去才能体会。在这本书中我再一次见证了梅贻琦老先生所说的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是真正的。国内大多数大学都曾提过这事,但却基本是“讲到”而已。哈佛能有如今成金,靠的就是这许多大师学者们,他们形成一种气场,一种能让人潜心向学的气场,一种让人敢于追求自己内心自由的气场,敢于保持自己独特的气场,这些人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大事,在教学上也毫不含糊,反观国内大学的教授学者院士们,真正学术教学双馨之人不知几何。这也不能全怪这些学者教授们,在国外教授的收入和社会认可度绝不比任何一个官员差,但国内教授学者们虽然衣食无忧,但却也算不得宽裕,若是需要买个房子车子什么的,压力的确也不小。对物质的追求是人之常情,专家学者们也是人,大学的教学越发显得萎靡,虽然教育部一直都在强调,但检查起来却也不过是大水不冲龙王庙罢了!

哈佛的可贵之处,便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气氛,让每个人尝试去表达自己,发觉真实的自我。早哈佛,每人受到鼓励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按照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生活,除了个体层面的解放之外,哈佛还能够承接西方知识的传统、使置身其中的人随时可以与古人精神相往来。威廉·詹姆斯曾描述他心目中“真正的哈佛”,他说:我相信,就培植自主与孤独的思想者的苗床而言,除了哈佛大学,无出其右者。哈佛的环境不仅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独立独行之中寻找快乐。相反的,倘若有天哈佛想把她的孩子塑造成单一固定的性格,这将是哈佛的末日。如果詹姆斯的话正确,那国内大部分大学都将阵亡,为什么还不灭亡呢,只有一个理由足够,因为他们都是公立的。现在中国很多家长拼着命地把还在往国外送可能就是不想作为亡校之生,但这群人去了会不会把国外的学校亡了还得拭目以待。但从这一说法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我们的高等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唐朝确定科举制度,设立专门考试科目开始,中国就致力于培养一批思想高度统一的管理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好管理,千年之后的今日依然还是这般,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却还是以同样的标准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甚至一个成年人的成功与否,从前是功名利禄,现在还是功名利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可能也不大喜欢改革,反正曾经都过来了,接下来继续这么过也没关系。真正的大师可能是从走出学校之后开始的吧!

《哈佛琐事》中提到很多的大师,大家比较熟悉的斯金纳、科尔伯格等世界闻名的人物,他们在治学上都是那么严谨,当然不乏滥竽充数之辈。作者吴咏慧自己做学问的精神,在其朋友写的后记中可见一斑,问伊学会开车体验没有自由自在生活否?没有!去过赌城没有?没有!到过情人酒吧没有?没有!小电影看过没有?没有!异性朋友交了没有?还是没有……那平日里有什么消遣?读书!读书之后呢?还是读书?读书如斯,书虫也,但看其文章其并不见迂腐之见,可见深有心得。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只是在做之前都觉得自己根本做不到或者根本就没有希望,把结果想象得太过透彻,自己把自己吓退了。

治学之道,在“敬业”,在“坚持”,但却很难。

第三篇:《琐记》读书笔记

《琐记》读书笔记精选范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琐记》读书笔记精选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琐记》读书笔记精选范文1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理解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中国通等,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理解,也永远就应去抵制的。

文中最搞笑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琐记》能够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

《琐记》读书笔记精选范文2

今天是中秋短假的最后一天,中午,顶着炎炎烈日,我从书店捧回了一本《朝花夕拾》。到家后,翻开几页,虽说是小说,可我基本一点都读不懂。偶然翻到《琐记》这篇文章,感觉不那么深奥,便读了起来。

一开头,是讲一位姓衍的.太太,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小孩们都喜欢去她家,刚开始我还觉得她很民主,可看着看着就觉得有问题了,她总是怂恿孩子们干坏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简单的说就是“虚伪。”譬如,她怂恿孩子们冬天里去吃水缸里结的冰,那可是在农村,一个水缸常年不打扫该有多脏啊!她还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得多。”;她还鼓励孩子们比赛“打旋子”,还从旁计着数,但当她看到孩子的大人出来时,马上就会变换口吻说道,“你看,不是跌倒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们不要旋,不要旋……”看到这里,她的形象在我心中已经大打折扣。

后来,鲁迅的父亲过失了,她竟然怂恿鲁迅去偷钱,鲁迅说自己家没有钱,她又让鲁迅去偷家里的首饰变卖。鲁迅最终还是没有去偷,可是不到一个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鲁迅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事情很明显就是那个衍太太跑出去乱说的。

这种表面上对你很好,背后却捅人一刀的人,我是最鄙视的,小时候,我总觉得别的同学的家长特别好,总是和颜悦色,而我妈妈却很凶,总是管我。看了这篇文章我才明白,其他同学的家长,其实表面上对我好的,总是和颜悦色的,却很少有内心真正对我好,只是觉得我是客人。而我的父母,平时对我总是很凶,总是管我,这也不让那也不让,其实才是真正对我好。

第四篇:关于《琐记》读书笔记

关于《琐记》读书笔记范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琐记》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琐记》读书笔记范文1

有时候忍不住会想,严厉的爱与宽松的放纵,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那个“别人家孩子”与自己的区别真的那么大吗?仔细想想,区别,真的怪可怕。

读着读着,一丝阴冷的气息爬上我的背。它仿佛是青绿色,像是衍太太的“和蔼”的笑容。她笑得眼睛弯弯的,嘴里说出的却尽是在孩子们看来很温柔,在大人看来却很恐怖的话语。种种行为,无不让人感到惊恐。别人家孩子在她跟前,像是无自觉地被摧残,还是以极其温柔的方式。对自己的孩子,却是天下父母心。

同样是孩子,到底为什么要这样蹂躏别人家的?或者说正因为是同样的,才会想让自己的孩子显得更好?区别,怪可怕的。就是因为这种讽刺的原因,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坏掉了,被指向邪路了。而那位太太,还是笑着旁观与自己家有区别的孩子,一步步走向毁灭吗?

区别,让人心狭窄了。

关于《琐记》读书笔记范文2

今天看了鲁迅先生的《琐记》,《琐记》记叙了鲁迅先生为了寻找“另一类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江南水师堂和矿物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以及鲁迅先生等一些学子求学的艰难,同时揭露了洋务派不切实际的办学方式,鲁迅还通过这篇文章记叙了自己最初接受新思想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的反对阅读《天演论》,表现了他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鲁迅的作品有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他所要描写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本文中他家的房客“沈四太太”,通过她大声的说了那句“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体现了房客沈四太太一种小市民阶层的'妇女形象。又如对“衍太太”的一些描写:几个孩子在打旋子,她在旁计数说道“好,八十二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还有衍太太在作者的父亲去世之后说教作者去偷母亲的首饰和钱去用,体现了衍太太势利的一面。

后来鲁迅先生为了躲避S城的流言去南京求学,汉文教员自己竟然惴惴的问学生“华盛顿是什么东西?”体现了一些洋务派的学者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明明自己是汉文教员,却连汉文试题都搞不清楚,体现了洋务派办学“乌烟瘴气”的形象。

文章的结尾写了作者去日本留学,在国内听说不能穿日本袜,边带去了十双中国的白袜,而且还换了日本的银元,结果银元早已废置不用,而且穿制服和皮鞋,中国袜也全然无用,体现了国内人的思想封闭,与外界沟通较差,当时的国情也是出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者借此喻国情,的确有一番用心,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五篇:捕鱼琐记

捕鱼琐记

家在江汉。

江汉古时就有“鱼鳖鼋鼍为天下富”之说,先辈们在这块河汊湖泊星罗棋布、沟坎涧渠纵横交错的土地上,自然免不了和鱼结下“生死相交”的情缘。

从老人们的话里,依稀可以感觉出几十年前家乡的模样。似乎是一大片草塘,又似乎一片大洪荒——由于常发水灾的缘故,“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到处是水洼、沼泽、芦苇荡。祖辈们用船做交通工具。一条大河在大滩田中延伸开去,从家门流过。每年秋水将退时,人们在大河分岔汇流处,寻些很深的洼地,把树枝放在其中,用苇编插在四周。鱼儿便在树枝丛中居留下来。冬季到来时,约定个时间,大伙儿拿开树枝,站在船上拿了长叉、渔网等在洼地里捕鱼,一次就可以捕起几百斤。那时的鱼很大很肥,听老人们说,有时候可以捕到三四十斤的大鱼,长度与人相若。每年起捕一次,腌制的腊鱼就有了,是足够让人们度过冬春两季的。有时捕的鱼多了,自家吃不完就拿出去卖,就靠这个,祖辈们的日子在那时居然过得还不赖。至今那些锈迹斑斑的笨重的梳子形的大排叉仍然摆放在老屋的搁板上,述说着古老的故事。

除此之外,还有罩网捕鱼、罾子捕鱼,只是这两种捕鱼的方法现在少见了。十几年前我在念中学时曾见到一次用罩网捕鱼的船队。说是船队,其实只有六七条船,黄昏时出现在水草众多的小陈河里,引得许多学生、行人都驻足围观。只见渔者把一只上小下大状如圆锥的无底无盖的罩网往那水草丰茂的地方罩下去,再拿了一只木制的丁字形驱鱼竿在罩子里动将起来,待会儿,再把罩子提出水面,有几条一两斤重的鲤鱼鲫鱼在里面跳。原来,这罩子内壁还有一层网,待罩子放下,系网的绳子解开下坠,罩内的鱼被驱赶得乱窜,内壁处最安全,它们便躲在那里,焉有不入人罩中之理?看到有鱼无鱼,看到鱼多鱼少,大家都不禁笑起来,喝起采来。待到暮色降临,船队离开了,只留下一座静伫的石桥,一河飘摇的水草。

用罾子捕鱼俗称“赶罾”,这是前几年很常见的。到了农闲时,三五成群的人拿着三方围网组合成的罾子,腰间挎着竹篓,到沟涧边,河渠里,去试试他们的身手,试试他们的运气。渔者将罾子顺沟边斜放,摆成剪刀式,在剪口里,使劲地用脚踹踩泥土水草,然后快速提起罾子,那底网上溜着几根泥鳅,几条鳝鱼,偶尔有些鲫鱼、鲤等“白色鱼”的,甚至还有鲶鱼、黑鱼,顺罾子一边把鱼顺溜地倒进竹篓里,再开始第二次。较窄的沟里,渔者把罾子左一下右一下,边捕边走,行家脚下,鲜有逃走的鱼。较宽的河渠里,五六人一约,分河渠两头分作两组,一人左边,一人右边,一人中间,一齐捕赶,合力围歼。一时间,只见罾起罾落,渔人和小沟共舞,水花同鱼影炫目,笑声与水声共欢,好一场酣畅淋漓的捕鱼大会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鱼们走投无路,纷纷投降,囚于篓中。渔者们提着沉甸甸的竹篓,一步三摇,趾高气扬,在醉人的夕烟里踏上了归途,眉飞色舞地畅饮在晚霞与屋柳之下。

一叶扁舟(江汉常见的由两片扁豆似的船组合起来的那种水上工具),一个渔翁,一支竹篙,几条细丝网,悠然地荡在河面上,这是在河中常见的景象。渔翁把几条细丝网——那种是如细丝般的尼龙网,浮子很小,是用来捕常在水面觅食的长条形小鱼的——顺着河流向两岸一字横开。把这些网排成长蛇一字阵后,渔翁站在船上,一只脚踏一只船——名副其实的脚踏两只船,神气十足地拿起竹篙,使劲地在水面上拍打,嘴里还一个劲地吆喝。那些小鱼几曾见过这阵仗,吓懵了便乱窜,卡在那些细丝网上。而后,渔者怡然地坐在船上,轻轻地收起渔网,边收边把那些上网的鱼儿扔进船舱里,用网头的木锁锁住网,晾在船头,再掏出烟袋,美美地吸上几口。渔翁们从不贪心,捕到几斤鱼后,便挑起那只船,或是叉在独轮上推着走,边走边吆喝:“卖小鱼子啦!卖小鱼子啦!”

十里洪湖,“清早出船去撒网,晚上回家鱼满舱”,这种生活该令多少看过《洪湖赤卫队》的人顿生羡慕之心。在江汉,不独洪湖,凡有大河大湖的地方,都有这种情景。但说到撒网,我以为是捕鱼法中最难最要讲究技巧的一种了。将绾系成一团的网撒开,让鱼们觉得那铺天盖地落下来罩在自己身上让自己从此难逃厄运的网是如此恢恢而可怕,这可不是一件易事。听能手们说,撒网最讲究协调好每个步骤。首先要把网理好,左手捏住绳子与收在一起的网,右手把下部的网分一半捏住,提起来,下垂的网要不长不短(刚好能让自己自然地撒出去),再背向或侧向撒网的地方站定,劲由脚生,上至肩部,至手上,一拧腰,身向右转,两手同时使力,顺腰顺肩把手中的网弧形抛撒出去。抛撒的那时间,只见收系在一起的网张开到最大极限,面目狰狞地向水中的鱼们扑去。这里最要注意的是网向后撒出时会产生一股拉力,手中的绳子不能放松了,脚下也要站稳了。那年我二大爷学着撒网,师傅摇唇鼓舌地说了一大通,听得二大爷直点头,以为学到真经办事就简单了。哪知摆好了架势,听网“咚”的一声落入水中后,又接着“扑咚”一声响,抬眼看时,只见那巨大的浪圈中二大爷的两条腿还露出水面,上半截身子已被没撒开的网拉到水里了。二大爷气急败坏地从水中爬上岸来,说再也不学撒网了。

村里一位堂兄在通州河里捕鱼已有十多个年头了。最初他买了一张大网,装上了辘轳,横在大河上拦鱼起捕。每次摇动辘轳,把网拉出水面,偌大的渔网上总是跳跃着几条中等大的鱼,再用长竹篙上的网勺把鱼舀进篓里,次日清晨上街卖出。每逢发大水时,他每天几乎要搬动几十次网----每隔一二十分钟就起捕一次。后来河里的鱼渐渐少了,他又改用迷魂阵捕鱼。这迷魂阵,不过是一些网,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起来,露出一条极窄的“生死门”,鱼儿入了门,只能按照门缝而入,不能逆行而出。一进此门,是万难逃出的。河面上竹篙林立,丝网纵横交错,方形网与圆形网彼此排列,看那势头,颇似武侯诸葛演排的什么天罡地煞的阵,极合乎阴阳五行相克相生的道理。这些由聪明的人类布下的战阵让没有逻辑思维的鱼类迷魂在其中,循着生死门,愈钻愈入,愈入则离死愈近。这迷魂阵的叫法还真是名副其实。每天早上堂兄总是划着船到那迷魂阵的唯一出口处,解开绳子,把迷魂在此的鱼,尽数倒进篓里,再到街市去卖。

近年来,这位堂兄总是抱怨鱼太少了,总是怀念前些年的鱼们,说那时总能捕到一些优质鱼,诸如鳙,甲鱼,鲫,青鱼等,但现在即使是发大水时也很难得捕到像样一点的鱼了。的确,在十来年前,我还小的时候,常在这条河里见到鸬鹚捕鱼的情景,那是的我总要站在桥上喝彩,指点。在记忆中,每到秋季河水被红麻浸泡成黑水后,上游就要开闸放水,那些被谁呛得无力的鱼沿河上下游动,人们倾巢出动,拿出一切能捕鱼的东西,在河边开始一年一季的捕鱼大行动,简直比得上警民联合的反黑大围剿了。在河边,连小虾河蟹都爬上岸来,不管你会不会捕鱼,总能让你满载而归。现在呢,即使在蓄电池强劲的电流触击下,直挺着身子浮起的鱼,也是越来越少了,少到满河水空自流淌的地步了。

琐记读书笔记(通用)5则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