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郑和航海图的历史(精选合集)
编辑:落花无言 识别码:130-1101011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8-12 15:27: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郑和航海图的历史

郑和航海图的历史

历史学指的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和航海图的历史,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明代航海图籍。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后人多简称为《郑和航海图》。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五年(1430)间。原图为自右而左展开的`手卷式,茅元仪收入《武备志》卷二百四十后改为书本式,共二十四页,包括茅元仪序一页,图二十页,《过洋牵星图》二页(四幅),空白一页。

该图制作于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之后,全体下洋官兵守备南京期间。其时正值明宣宗朱瞻基酝酿再下西洋之际,因将郑和船队历次下西洋航程综合整理,绘制成整幅下西洋全图,为郑和使团适应下西洋的需要而集体编制的不朽之作。全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至非洲东岸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图中标明了航线所经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远近、深度,以及航行的方向牵星高度;对何处有礁石或浅滩,也都一一注明。图中列举自太仓至忽鲁谟斯(今伊朗阿巴丹附近)的针路(以指南针标明方向的航线)共五十六线,由忽鲁谟斯回太仓的针路共五十三线;往返针路全不相同,表明船队在远航中已灵活地采用多种针路,具有高超的航海技术和较高的海洋科学水平。在图中郑和船队所经之地,均有命名。图中的约五百个地名中,外国地名约三百,大大超过汪大渊《岛夷志略》一书所收的外国地名。

15世纪以前,中国关于亚非两洲的地理图籍,以《郑和航海图》最为详尽。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该图仍采用传统的绘画方法,图中的地域大小、远近比例,都只是相对而言的,有些地方的方位甚至有错。但只要了解其绘制方法,结合所记针路及所附的《过洋牵星图》,并以今图对照,便可发现该图在描绘亚非沿海各地形势,以及在认识海洋和掌握航海术等方面,在当时都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该图不仅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图籍,在世界地图学、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篇:郑和

历史的长河缓缓地流逝着,涌现出了许多的传奇人物,让我们细细解读这些传奇人物,从他们的事迹中,寻找到人生的方向、获取那智慧的光芒。嗨喽大家好,欢迎收听《金海之声》;《名人事迹》栏目,我是你们的朋友王石涵。在节目开始之前让我们先祝贺制造部的家人朱军良、朱成晚、曾桂安、黄彬、陈雪领和计划调度部的家人田锟生日快乐,请大家给他们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同时也预祝明天8月16日,制造部的家人何红生日快乐。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传奇人物是,中国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郑和。

郑和原本姓马,名“和”,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跋涉千里,朝觐麦加,因而被当地百姓尊称为“哈只”,即“巡礼人”或朝圣者之意。郑和母亲姓温,非常贤良。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哥哥叫马文铭。郑家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尊敬。1381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在云南的元朝势力,派手下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明平云南之战。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马和被明军俘虏,被阉割,在军中做秀童。后来,进入南京宫中,在14岁那年来到北平的燕王府。燕王朱棣(di4)见马和聪明、伶俐,便把马和留在身边,成为燕王的亲信,为了提高身边服务亲随的文化水平,朱棣不仅挑选学识丰富的官员到府中授课,而且还让他们随意阅读府中的大量藏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马和很快便成了学识渊博的人。

由于马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尤其是在帮助朱棣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更为朱棣所赏识。在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以赐姓授职的方式表达他对有功之臣封赏与恩宠时,马和被赐姓“郑”,从此便改称为“郑和”。同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员。史称三宝太监。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首

的《

》。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由于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

首先,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的军事指挥才能,确保了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

第二,郑和知识丰富,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在郑和下西洋前,郑和曾出使暹罗、日本,有进行外交活动经验。特别是永乐二年出使日本,通过郑和的外交活动,使得日本国主动出兵清剿在中国沿海的倭寇,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签订贸易条约。这些外交成果使朱棣皇帝十分满意,并为下西洋解除了后顾之忧。正是由于郑和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才促使朱棣皇帝把下西洋重任交托给郑和。在郑和下西洋途中,郑和不辞辛劳,往返于西洋各国之间,妥善处理各种外交事务,解决了一系列棘手问题,化解了矛盾,稳定了国际关系,提高了中国威信。这充分证明郑和娴熟的外交手腕和卓越的外交才能。第三,郑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郑和从小就从其父亲那里得到有关的航海知识,熟悉海洋,向往航海。在郑和下西洋前,他进行了两次较远距离的海上航行,增加了航海知识,积累了航海经验,为下西洋远航打下了基础。在下西洋途中,郑和通过航海实践,不断的丰富航海知识,积累航海经验,提高航海技术,使他能率领船队,完满地完成下西洋远航任务。

第四,郑和身份特殊,熟悉回教地区习俗。郑和下西洋途经的国家、地方,无论信仰风俗是什么,郑和凭菩萨戒之善巧方便,出色地完成远航任务。正是由于郑和自身条件和所具备的才能、素质,才为朱棣皇帝所赏识,并委于重任,成为下西洋船队的统帅。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1405年7月11日,34岁的郑和奉成祖命,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于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回国。

1407年10月13日,回国不久的郑和又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之后的1409-1431年郑和在此率领船队下西洋五次,直到1433年62岁的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病逝。七月在船队回国后,宣宗赐葬于南京牛首山南麓。

相会的时间总是短暂。各位听众朋友。今天的节目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会!

第三篇:一张中国船的航海图

一张属于中国船的航海图

——张培刚英文版《农业国与工业化》再版发布座谈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

202_年4月21日,为了纪念张培刚先生,由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力荐中信出版社再版发行张培刚先生英文版巨著《农业与工业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值此再版发行之际,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和华中科技大学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发行张培刚著作纪念座谈会,同时创办“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

此外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晏智杰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研究员等30余名专家、学者;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及香港花千树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支点》杂志社、武汉文联、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基金会等有关负责人和华中科技大学师生也出席了发行仪式暨张培刚著作纪念座谈会。

发行仪式暨再版座谈会由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长徐长生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康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建华教授分别致辞。

欧阳康在致辞中指出:“张培刚先生是我国具有国际影响的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为发展经济学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巨作《农业与工业化》,奠定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了鼓励发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创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探索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理论和政策;为了推动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学家把中国经济的发展经验推广至世界,欧阳康宣布:“华中科技大学特成立以“张培刚”命名的张培刚发展研究院,希望中国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学者们能像60多年前张培刚先生那样,在世界范围内做出与中国迅速崛起相称的原创性学术贡献。”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特为发布会写来专稿《张培刚: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探索者》。胡鞍钢教授指出“建国之初,中国领导人所遇到的最大的瓶颈是知识瓶颈,即关于中国工业化理论的系统知识严重的缺乏,既没有大规模的根据地工业化实践,也没有专门、专业、职业的经济学家的系统理论研究。就如同茫茫沧海、滔滔巨浪之中的一艘巨轮,也只能借助现成的、又比较成功的苏联的航海图发动中国工业化。作为舵手的船长,中央领导人并不晓得还有一位中国学者的航海图,不仅是最近的航线,也是最小成本的航程。这一切只能是在几十年之后才被实践所检验,被历史所证明。”

此次《农业与工业化》再版,由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张五常教授力荐。张教授对“大哥的一生及其成就”评论道:“如今尘埃落定,我认为张大哥还是胜了。中国的惊人发展,是成功的农业工业化,大哥的思想早发晚至。”在讨论阶段张五常教授对于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同一个类型的问题上做出的深入研究,感到十分骄傲,张教授称为:“哥哥弟弟坐上了一条船,那就是中国船。”张五常教授认为,《农业与工业化》是可以传世的经典之作,西方从事经济发展研究的学者对落后之邦的农民生活一无所知,只是胡乱猜测下笔。印度学者众多,可是研究水平不行。张培刚先生这部《农业与工业化》征引西方的论著既广且博,但字里行间的思维是围绕他早年在中国农村的体会和观察,既切实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研究整个亚洲农业国的发展,一定要看这本书。

在专家研讨阶段,在座的经济学家纷纷发表自己对该著作的体会和认识。晏智杰教授深情回顾了张先生的学术人生。讲述了关于张培刚先生的研究精神和农业国工业化的理论,指出张培刚教授的农业五种贡献论对任何一个落后国家都是适用的。只有重读张先生的文

章,了解当初研究设定的假定条件和思想推理,才能与时俱进针对现实的改变而做出相应适当地调整;陈文科教授发表了题为“培刚先生独特的大国研究视野及当代启示”的感想,他畅谈了大国研究视野对于今天中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性,张先生当初先对欧美日的工业化的历史和背景认真研究,再着眼于中国的现实提出具有国际适应性的农业工业化研究问题,视野是独特的,也是高瞻的;李佐军总结了“张培刚先生的研究方法和态度”,他认为张培刚先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本源问题入手研究的方法今天特别值得学习,张先生这本巨作体现的国际视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使其成为一部不朽之作。之后徐汉明、秦尊文、邹德文、郭熙保、邹进文、马颖和曹阳等也都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想。最后,张培刚夫人谭慧讲述了张老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坚韧的治学情怀,并对各位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了感谢。

与会专家学者均感到,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攻坚阶段及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农业国的工业化思想依然没有过时,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当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三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该理论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为了弘扬张培刚先生发展经济学的学术思想、创新严谨的治学风范,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在华中科技大学设立了专门讲座计划。张五常教授乘兴开讲“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的第一讲。发表主题为《学术发展中国要走自己的路》的演讲。整个报告厅座无虚席,气氛活跃,师生提问与专家回答互动热烈。而校园里的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系列讲座也是火热进行中,这些演讲既涉及学术前沿,又生动精彩,受到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的喜爱,整个校园都感受到发展经济学的热力。

本次再版发布座谈会和“张培刚经济学纪念讲座”由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华中科技大学举办,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承办。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左月华

第四篇:《郑和远航》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作业:抄写词语,扩展练习1组词,根据本课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郑和 第一次 扬帆起航 友好交流 战胜凶险

远航 二——六次 开拓 探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揭题导入

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一则读后感受

第五篇:《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长市大通镇双柳小学 梁后松

设计理念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

我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与“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生读题)

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生);让我们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生)。

二、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这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

(1)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来,一起读!

(2)理解“顶峰”“什么是顶峰?”(山的最高点)

“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二)

(3)质疑过渡: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

2、学习规模大

(1)自由地读1—3自然段,圈画出表示规模大的词句,读一读。

(2)交流(指说)相机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师红显数字,渲染宝船的大“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幢教学楼来作比,宝船大概有这么大:两个五层楼叠起来的高,两幢教学楼连起来那么长,三座教学楼那么宽!我们全校一千多名师生都可以乘坐在这一艘宝船上!宝船的雄伟壮观由此可见一斑!”

(3)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

指名读(规模之大,仪器之先进,真不愧是宝船呀!)

(如果你能把这些数字读好,宝船的气势肯定会更雄伟!)

(呀,你读出了心中的赞叹!)

(4)六十多艘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船只随行!他们分工明确:(出示其他船只图片)有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有拴马匹的坐船„„总共二百多艘!(此处最好再扣到文中“像一条巨龙”这句话)上面载有二万七千多人,(引读)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

3、时间长

(1)规模确实非常庞大!(板书:规模之大)那时间到底有多长呢?快速浏览文章。

(2)指名交流:1405至1433年,达7次

(3)历时28年,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板书:时间之长)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出示第六节)让我们由衷的赞叹!(生齐读)

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

4、范围广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1)郑和下西洋到底到了哪些地方?范围有多广呢?(板书:范围之广)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介绍。

(2)播放录象

三、学习航海过程,感受郑和其人。

1、友好交往

(1)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都进行了哪些交往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第四节,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

(2)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友好往来。”)齐读

2、战胜风险

(1)成功的背后,道路是坎坷的。速读第五节,想想航行中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是怎样克服的?

(2)交流(风浪,海盗)

(3)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

出示“在大海上,„„化险为夷。”

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

男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女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此处,老师应极力渲染风浪之险恶,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风浪的恐怖,从而深刻地体会到郑和的智勇双全)

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让风浪来得更猛烈些吧!齐读

(4)引读“智擒海盗”这一句

(5)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开阔了眼界。”

3、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板书: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四、升华情感

1、出示郑和图像。从古至今,许多名人都高度赞誉过他。旁显梁启超诗作,师生齐读。

2、让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来赞一赞郑和和这段历史!老师课前也准备了一首小诗。(屏显)师配乐朗诵“天记得你,海记得你;山唱着你,海唱着你。七下西洋美名扬,六百春秋长流芳。”

3、相信大家有比老师更好的方式,更美的语言,请大家思考一下,写在书上。

4、交流

5、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郑和远航!

五、作业

点击《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去了解更多这位英雄,这段历史。

板书设计

规模之大

郑和远航

时间之长

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范围之广

郑和航海图的历史(精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