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际铁路沿线景观设计论文
一、高架铁路沿线景观的作用及特点
1.景观的动态性。这一特性主要是针对列车乘客来说的。伴随着铁路的线性运动,窗外的景色像一个滚动式的画卷一般,将途经的城市、乡村、农田或高山水域,接连不断地展现给车内乘客,形成一个无限延展的时快时慢动态场景。随着场景的不停变换,它能够缓解人的紧张情绪,引导空间方向感、满足人际交流、营造特定氛围等。
2.景观的层次性。针对乘客来说,随着列车的行驶,乘客眼中的景观被分为远景、中景和近景,并且三者迅速转换。往往远景被当作背景而存在,中景是能被旅客清楚欣赏和识别的景观,近景由于车速过快而引起视觉模糊无法辨认。所以铁路沿线景观针对乘客来说,是变化的、大尺度的、具有一定层次感的大体认知。而城际铁路都是以高架铁路形式修建,乘客竖向观赏角度较大,视点较高,能够清晰地欣赏到铁路沿线景观绿化的平面构成和低层屋顶设计。对被高架铁路穿越的城市空间来说,其层次性还应包含竖向景观的层次性,周边居民在欣赏其铁路景观时,感受更多的则是高架桥及附属空间自下而上的竖向景观层次感。
3.景观的流畅交融性。铁路沿线景观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景观空间,加上城际铁路在不同地段设置的站点出入口广场开放景观,这条线又完美流畅地串联了城际铁路沿线空间及站点广场,犹如一串绿色项链串了若干珍珠一般,具有良好的景观交融性。随着铁路的运行,静动相结合的流畅感,也为城市增加活力和魅力。4.景观的瞬间体验性。针对旅客来说,车窗外的沿线风景是受车速、座位和视点高低及视域范围影响的瞬间体验性。列车在出站低速行驶时旅客可以拥有较大的观赏视角,对景观的信息接收也较为完整,快速行驶时,旅客视角变窄,只能欣赏远景,或视野内较为突出标志性景观。针对铁路周边的居民来说,则不受瞬间体验的影响。
二、郑开城际铁路简介
郑开城际铁路又名郑汴城际铁路,全长约57.4km,沿途经郑州市、开封市,全程设置站点13个,设计最高时速200公里/小时,双线电气化客运专线,全程单程运行时间半小时内。铁路自郑州东站城际场引出,沿金水东路、郑开大道南侧,东至开封宋城路站。郑开城铁列车全线使用电力牵引机车,是无污染、零排放环保铁路。郑开铁路全线与郑开大道平行,紧邻郑开大道南侧,全程96%为高架地上铁路,站台。铁路沿线用地性质西段多为商业金融用地,中段为商业及住宅体育、行政办公用地和混合用地,东段以混合用地为主,全线每间隔5km规划有生态绿地及公共绿地片区,作为郑汴产业带沿线建筑密集区的生态缓冲带。本文认为郑开城际铁路沿线适宜依托该生态绿地及公共绿地片区打造具有郑汴一体化特色的景观。
三、郑开城际铁路沿线景观设计原则
(一)环境整体协调性
铁路沿线景观设计要与沿线用地性质及用地现状及环境相结合,协调控制规划。郑开城际铁路沿线有城市、郊区、河流、农田、绿地、产业园区、高教园区等,他们相互制约、渗透和影响,在景观设计上应考虑沿线绿化平面构成、线形、构筑物的色彩、造型、风格等与周边环境协调。
(二)地域文化特色性
地域文化特色是区别不同城市特点的最基本的特点,这要求城际铁路不仅在铁路工程构筑物的造型景观设计上要融入地方特色,其沿线各个节点的景观设计也要与各个地段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相协调,通过蕴含地域文化特色的周边建筑、构筑物、植物群落、公共绿地、自然风景的设计来展现沿线城市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
(三)景观生态性
城际铁路沿线景观不但是连接两座城市的景观廊,也是联系两个城市的生态廊,在设计时必须以生态优先,植物选择应适地适树,物种应丰富,多土壤微地形,适当结合广场等硬质景观,合理保护利用沿线植被、水系和文化历史遗迹。
四、郑开铁路沿线景观设计建议
(一)结合沿线生态绿用穿插设计
与周边用地环境相协调。根据环境协调性这一原则,依照郑汴产业带整体规划,结合周边用地性质,将生态绿地与道路绿地、公共绿地、工业绿地相结合延伸渗透,形成铁路沿线绿道。
(二)融入郑州中牟开封三城文化特色
与站前广场结合,形成链式景观带。开封为八朝古都,郑州为商文化的发源地,郑开城际铁路连接了两个历史古城。中间的中牟为郑汴产业带核心区,是现代工业产业为主的纽带,作为分隔,也作为过渡,联系两个历史文化沉淀厚重的城市。铁路沿线景观设计应考虑融入三地文化及特色,并适当结合站前广场,形成一链连交通,一链展发展,一链穿历史的景观格局。
(三)把握好沿线景观尺度及体量
合理规划铁路沿线景观视廊。铁路沿线景观由于铁路的高速,以乘客为对象的特点,应结合沿线公共绿地或生态绿地设计大尺度大体量景观。根据许姝(2012年)研究,当列车以200km/h速度行进时,乘客的最短视距为18m,针对乘客设计的铁路沿线景观带宽度宜大于18m,且景观重点宜在18m外;获得清晰的物体印象界面的最佳视距是90m,界面长度是131m,所以建议沿线景观带的建筑物界面长度应控制在130~150m[2]。以周边居民为对象应结合街头绿地、桥下附属空间、建筑前广场,设计较为丰富的中尺度和小尺度空间,弱化高架桥对周边整体空间的破坏。铁路沿线景观视廊是乘客能够透过车窗欣赏到窗外景色的视线通廊,建议郑开铁路沿线景观设计应结合七里河、运粮河等自然河流,与铁路垂直或相交的道路来规划景观视廊,应结合城市规划,在视廊尽端设计具有城市识别特色标志建筑物、景观构筑物或绿地景观。
(四)要合理进行沿线建筑景观设计
形成有特色的建筑色彩、材质、风格及夜景。由于处于产业带中间,铁路两侧建筑较多,类型有商业建筑、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学校、写字楼、工业建筑等。为了沿线景观应在合理规划建筑界面长度的基础上,规划统一协调具有区域特色的建筑色彩,高度、材质及建筑风格,并且规划沿线夜景,为夜晚乘客带来美妙的视觉体验。另外,桥下构筑物的色彩风格和夜景也应纳入沿线景观规划内容,为周围居民提供优美的可识别的桥下空间。
(五)结合地形及植物景观设计
降低铁路沿线噪音,美化天际线。沿线植物及地形设计除了能形成地域特色外,还能降低铁路沿线噪音。植物选择宜以本地树干高大宜成活的乔木为主,适当结合常绿乔木,形成高架铁路桥两侧的绿色屏障,落叶植物建议采用杨树、银杏、刺槐、楸树,常绿植物建议采用雪松,青杆等。建议在铁路沿线绿地进行带状起伏地形设计,结合高大乔木,能形成列车在树丛中穿梭的美景,乘客也能欣赏到高低起伏的绿色树海景观。
五、结语
郑开城际铁路的建设吸引着全省的目光,它的开通将带动郑开两城的经济互融、生活互融。铁路沿线的景观设计也将成为相关学者及景观工作者后续关注的问题。本文在结合郑汴产业带规划及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铁路沿线能结合绿化生态、建筑、交通、环境美化于一体,打造一个绿色美丽安全高效的生态渗透廊道。
第二篇:城际铁路沿线高架车站造型设计的统一性论文
摘要:当前城际铁路建设在我国城市群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铁路沿线的车站成为城市空间的重要枢纽节点。该文通过对城际铁路高架车站“一线一主题,一站一风景”设计理念的思考,并结合义东城际铁路设计方案,提出城际铁路车高架车站造型设计中的统一性与个性表达策略,为高架车站造型设计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城际铁路;高架车站;造型设计
我国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在不断创新的轨道交通技术促进下,带动了轨道沿线城市空间的不断更新,协同城市带、城市群迅速发展。城际铁路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周边与中心区域之间,对日益增长的通勤客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城际铁路车站是交通与城市空间的结合点,也是人们出行乘车的场所。站房建筑设计对站点区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甚至会对所在城市的空间形态带来重大影响。其中车站的建筑造型,不单单是艺术形式的体现,更是城市空间功能化与人性化需求的反映。
1义东城际铁路高架车站设计概况
作为城市综合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际铁路与普通铁路相比,路线总里程比较短,通常只贯穿2~5座相邻城市;与轨道交通相比,其特点是线路多为地上敷设,线上车站多采用站桥合一的形式设置于地面之上。由此,铁路沿线的高架车站以系列的形式,在城市开放空间中构成显要的城市节点,形成区域的线性秩序和序列的标识,对城市整体风貌有着显著的影响。义东城际铁路贯穿义乌和东阳两座城市,全线28.19km,沿线共设8座车站,分别是客运中心站、八华南路站、人民路站、会展中心站、体育馆站、罗屏站、横店站、横店客运中心站。
2沿线高架车站造型设计的统一与个性特征分析
城际铁路线路与沿线高架车站同期整体投入使用,一方面高架车站造型设计需要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功能要求,具有标准化、统一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受到城市环境设计条件、人文景观、地域特色以及形式创新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设计过程中,对车站个性化特征的需求成为车站造型设计考虑的焦点[1]。
2.1城市空间设计要素的统一性要求
城际铁路进入城市,高架车站及其线场对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带来重大影响。沿线各高架车站的造型设计,需要解决的不仅是单纯的建筑设计问题,更需要考虑城市空间设计的整体要求,保持城市风貌和空间形态的完整性,遵循和延续同一的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使高架车站融入城市肌理,与周边区域环境协调统一[2]。
2.2TOD设计模式引导的协同化要求
随着TOD理论对城市设计的影响逐步加深,城际铁路沿线站点区域更多采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进而带动周边城市区域更新发展。铁路沿线以车站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城市功能类似的“单元”,车站在“单元”中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与其他城市功能空间的组织关系类似,这也使沿线各个车站在功能和形式上具有较高的统一性。
2.3建筑类型设计因素的标准化要求
沿城际铁路形成的城市线性空间带上,高架车站反映出了同一类型建筑,即交通建筑的“本质及其原型”。正如刘先觉先生所说“如果我们没有一种能归纳一切的准则,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从建筑原型中获得统一的基础”[3]。高架车站的交通功能是同一的设计内容,车站功能布置,以及与线路桥梁的关系具有标准化的空间构成和组织方式,而这种类型的建筑特点反映在外部形式上就会呈现出线性的、流动的、富有序列的特点。因此高架车站造型设计时具有其鲜明的类型学特征,其内在的、可归纳的原型或准则,自然构成了丰富的建筑造型统一的基础[4]。
2.4城市景观设计要素的连续性要求
对于城际轨道交通而言,城市和城市间的过渡空间就是一个庞大的景观系统,高架车站就是不同的城市景观,这些景观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景观序列[3]。在城市设计中,将景观的连续总结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同时单一的景点比不上景观序列所产生的累积效果那样重要[5]。景观序列的完整性也需要高架车站造型设计以整个线路为基础,兼顾不同区域的景观特色。
3高架车站造型设计统一性与个性的设计策略
在实践中,城际铁路高架车站遇到的实际设计问题涉及城市空间、建筑、景观设计等方面,如何表达车站造型的统一性与个性属性是设计的重点与难点。义东城际铁路高架车站整体设计提出“一线一主题,一站一风景”的设计概念,从建筑的文化要素、场所要素、比例尺度、材质色彩、屋盖选型等方面,来充分考虑“统一性与个性”的设计要求。
3.1地域文化要素的萃取与衍生
城际铁路及其设施对城市原有空间形态、风貌产生一定影响,而基于对城市风貌的尊重和地域文化元素的保护,需要让新建车站建筑及交通线路设施能够充分融入到城市环境之中,协同城市发展,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与传承[6]。义东城际铁路车站的设计分别对东阳和义乌两座城市的地域文化、历史文脉进行分析,提取到“竹编”为共同的文化元素,作为统一的概念主题贯穿于设计之中。同时,将提取的共有元素进行演变,以适应不同的场地环境要求,形成造型设计的个性化特征。以横店站为例,站点周边有国内著名的横店影视中心,城市环境时尚现代。设计选择“竹编折扇”元素来演绎“竹编”主题的共性。运用钢和玻璃材料的简洁构造方式,将共性元素融入建筑立面之中,并赋予现代气息;再如会展中心站,车站位于城市边缘区域,紧临大面积湖泊。设计将“竹编”的编织肌理抽象提炼为立面图案,编织形成“船”的轮廓,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
3.2场所环境元素的本体与赋形
城市环境以一定的方式聚集了人的行为所需要的具体事物,这些事物的相互构成方式又反过来决定了场所的特征。城际铁路沿线每个高架车站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具有较为明确的场所特征。以场所的环境特征为基础,将特征元素转化为不同的建筑形式,来适应场所的变换,使车站更好地融入场所环境中[7]。以客运中心站为例,新建车站位于东阳古城区,设计抓住东阳传统建筑特有的坡屋顶和圆门洞的特征要素,采用重复连续的折板屋顶以及圆形的入口,并用大面积的玻璃窗强化折板屋面的斜坡线条,既融入古城语境,又表现出现代新变化。
3.3比例尺度的约定与微调
建筑的比例尺度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也是新建高架车站与城市空间建立良好秩序的重要设计手段。沿线车站建筑形体相对固定的建筑尺寸与周边环境变化的城市尺度之间的协调问题,也是造型设计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义东城际铁路高架车站有效站台宽8m,车站总长和标准段宽度为120m×31.8m,有效站台中心轨顶标高为13.95m。考虑到义乌和东阳的城市建筑较为低矮,高架车站的设计高度控制在28m以内,整条义东线车站选定长宽高接近1∶5∶1的基本比例关系。约定的尺度和比例关系抽象出来具有同质性的造型形式,随着沿线各车站建筑的连续出现,强调出一种规律,形成统一的共性。对于“差异尺度”城市空间中的车站,造型设计对约定的尺度比例进行微调,既保证整体统一的关系,又产生个性变化。位于老城区的罗屏站,街道狭窄,建筑密集,因此选取了接近1∶6∶1的比例,降低车站尺度,以更好融入老城空间;而位于远郊的体育馆站,周边城市空间比较开阔,车站设计适应区域空间新秩序的建立,将比例调整为1∶4∶1。
3.4材料色彩的选用与渐变
高架车站是城市空间的标志性建筑,材料与色彩元素对表达建筑个性特征有较明显的作用。义东高架车站的设计运用了色彩的变化和处理,来统一和突出车站建筑的标识特征,并把控每个空间使色彩不出现断层,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色彩的流畅美[8]。处于新城区或郊区的高架车站选取了白色系,用纯净的白色调协调周边环境,彰显标识性。如会展中心站,白色涂料墙体,结合膜结构白色屋顶、钢构件的细部处理等体现时代气息;而处于老城区的车站如客运中心站则选取灰色屋顶与黄色石材墙面,与老城建筑环境相互融合。再比如罗屏站,临近横店的“故宫”影视拍摄中心,在选色上选取了更加接近古代皇家建筑黄顶红墙的色调,使得高架车站与这片城市中较为特殊的区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3.5屋盖结构的选型与表现
大空间是高架车站造型的一个典型特征,大空间屋盖结构形式的选取对建筑形态与造型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屋盖形式如桁架、壳体、膜结构等赋予建筑的形象、性格特点是各有不同的。选择恰当的结构形式可以成为实现建筑本体与表现相契合的一种途径[9]。义东铁路高架车站设计以屋盖结构因素为设计切入点,展开形态创作,通过屋盖结构类型的合理选取,增强形式创新和艺术表现力,达到建筑造型多样统一的目的。客运中心站选取三角形屋架,利用四组屋架的重复与组合,呼应周边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降低建筑尺度,与老城环境相融合。结构部件的排列组合都以一定的规律进行,不仅结构简化、受力合理,而且还可以使空间造型获得极富变化的韵律感与节奏感;横店客运站设计选用钢架结构,结构构件有规律地排列,外形稳重富于张力,构件形式做不对称处理,强调出现代交通的运动与速度;会展中心站选用膜结构,轻巧灵活,形成的建筑造型充满活力和精神享受,融合并提升了周边会展中心城市空间的现代气息。
结语
城际铁路高架车站造型设计中的统一性与个性,一方面显现车站作为重要城市建筑景观所提出的多方面设计要求;另一方面,这两种特性也是指导建筑设计的重要策略元素,引导建筑造型概念与形式的提出。特别是在设计初期,注重统一性和个性设计元素的提炼,充分分析城市周边环境及其与车站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多视角地对造型设计进行研究,发掘创新的设计思路,使建筑造型呈现更为全面的整体效果,表达建筑设计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中国科学,2009,39(5):830-839.[2]李志中.谈城市空间设计中现存的设计及策略.山西建筑,2003(9):8-9.[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4]倪吉栋.地铁车站标准化设计探讨.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0(6):48-49.[5]王丹平,刘拓瑜.城市轨道交的通环境景观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11):19:24.[6]张中华,张沛,朱菁.场所理论应用于城市空间研究设计探讨.现代城市研究,2010(4):29-39.[7]吴京华,缪晶.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城市轨道交通建筑,2013(5):16-20
[8]张磊.一线一景的设计思考——北京地铁8号线车站室内设计.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8):44-45.[9]卫大可,陆诗亮.结构正确性原则指引下的建筑形态表现形式.城市建筑,2016(4):31-33.
第三篇: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论文
一、生态文明的概述
生态文明的宗旨是维护和尊重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着重强调人类在开发利用大自然的同时,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美学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每个城市都有景观,但不是所有景观设计都符合生态美学原则。一个具有生态美的城市,代表着人与城市景观和谐的发展状态。
1.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和谐化的生态美学原则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基本由人工建造,很多城市的景观往往忽视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当今城市大多受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水泥、钢筋成了一个城市的特征。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生态美,走绿色、低碳、环保、生态的景观之路。城市为自然增添了浓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而自然则为城市增添了感性和诗意。
2.城市街道景观文化传承性的生态美学原则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精神文化比地理位置更加重要。生态美学强调,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自身的价值;若能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街道景观有效融合,即可赋予景观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城市的街道景观设计跟一般的城市公园设计不同,应该让自然成为主角,挖掘人与自然亲近的空间,使身居城市中的人可以获得回归大自然的轻松愉悦的精神感受。
3.生态美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城市街道景观从一个侧面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形象,用无声的语言传递城市的文化。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有创新,更要具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因此,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必须和旧城保护、城市更新互相依存、互相协调,缺一不可。城市街道景观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观赏的审美情趣,也可以增加景观的文化感以及人们对景观的亲近感、认同感,体现了城市街道景观和人类和谐发展的完美状态。将生态设计概念引入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让人们重新认知自然、体验自然、关怀自然。
三、徐州城市街道景观街道的现状及分析
1.徐州城市街道景观介绍
近几年,徐州整个城市的街道景观焕然一新,道路绿地率逐年上升,政府也越发重视城市景观建设。如,将位于青年路的徐州老市委大院改造成为中华老字号精品街区,整个街区采用民国风格。与毗邻的老东门时尚街区不同的是,中华老字号街区引进了国内有名的老字号企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其中,主打传统文化牌,保留了老市委大院原有的建筑风格特色,再现了徐州的城市历史风貌。但总体而言,徐州作为有着悠久文化的历史古城,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底蕴还略显不足。
2.徐州城市街道景观问题分析
(1)街道景观千篇一律城市中的大部分道路景观都有类似或雷同情况,特别是徐州新城区道路景观非常相似,缺少独特性,也缺少标志性的景观设计,没有体现出徐州的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
(2)街道绿化带植物配置单调目前徐州市街道景观绿化面积有很大的提升,但在绿化植物配置种类、形式美感及植物色彩、季节变化上单一且缺乏文化主题。
(3)道路命名与景观配置缺乏衔接目前徐州地域文化与道路命名已经逐步有所关联,如汉源大道、彭祖大道、楚风路、汉风路的命名,彰显了徐州的两汉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底蕴。不足的是,道路名称与道路景观缺乏融合与衔接。
(4)功能设施不健全不能仅仅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实现,而忽略了城市街道其他设施的建设,如城市交通标识、导示系统、霓虹灯夜景观等。
(5)城市街道硬件设施不足部分城市街道的照明系统还不完善,无法满足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材料持久性差。地面铺装材质要考虑耐磨、防滑,在此基础上再满足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特别缺少专为残疾人、老人、推儿童车的家长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这是目前徐州城市街道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辅助设施短缺,为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导示牌、公共电话亭、供路人休息的空间等严重短缺。
四、改进完善的建议
针对徐州市街道景观设计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对历史特色古街景观的创新设计改造。城市景观中那些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地域特色的地方往往让人印象深刻,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和色彩、视觉符号最容易唤起人们的怀旧情结,使人随之产生文化认同感。喜爱老街,不仅是因为它的历史沧桑,而且是透过这些所感受到的质朴、恬淡的心情和内心的安宁,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片段,唤起人们的记忆。第二,对城市街道绿化的设计改造。街道绿化种类繁多,有草坪、花坛和行道树等,选择哪种形式不是随意的,要根据街道的建筑风格、环境特色等进行规划。商业街区客流量大,应慎用草坪,草坪容易受到破坏且占用空间较大。另外,设计要考虑绿化的灯光效果,考虑到灯光的色彩、律动、层次感和空间感,使绿化带夜晚时不会漆黑一片、没有生机和美感。第三,城市街道广告的改造。徐州近几年建成了很多成功的商业街区,位置区域不同,商业街区也风格各异,为徐州这座城市增色不少。值得注意的是,商业街区内要适当增加广告数量,突出商业氛围;但绝不可随意布置,而要统一规划,确保广告的设置不会对景观、交通及行人造成不利影响;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呈现出形式多样的广告,以适应不同的空间环境,营造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为商业街增加商业氛围。结语城市景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而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又直接反映出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文内涵,这对于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对城市街道景观进行一些试探性的研究,希望通过对城市注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加深人们对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认知,引发关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新的思考,使现存的问题得以改善,让美丽的徐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意栖居”城市。
第四篇:电厂景观设计论文
1正确的建设思路和原则
做好电厂景观设计不仅要有景观设计的专业水平,还要理解电厂环境的特点和特殊性,深刻理解电厂各种独特的工业建筑的形式,积极吸收国内外相关类型的景观设计经验,认真分析电厂中各种人群的生产生活特点,唯有如此才能做好电厂这一特殊环境的景观设计工作。电厂景观设计要积极传承地域传统,挖掘企业文化内涵,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均有自己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设计中应结合当地的资源,真正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尤其是针对燃机电厂,很多业主提出了“去工业化”“后工业化”等建设理念,做为电厂景观的设计者必须充分了解和深入挖掘这些特点,从而赋予电厂景观以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
2适当的设计手法和目标
在具体工程的景观设计中,要将景观设计纳入到全厂建筑环境的统一规划中去考虑,牢记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等元素对于人们的景观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充分发挥景观设计的环境生态功能和以人为本、宜人参与的社会功能。
1)注重全厂建筑环境的合理布局,在总体设计思路上,综合考虑建筑群落,合理布局,创造多样化景观空间和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各种功能分区的划分,做到既分工明确又和谐统一,既联系方便又互不干扰,以人为本,方便工作和生活。以绿色设计为理念,充分考虑环保和节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达到人与自然、景观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2)正确理解电厂的空间特点,景观设计因地制宜。电厂与其他一些企业不同,有其特定的生产工艺,地下管道、地下管线、地上线路较多,对景观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电厂内景观应统一规划,做到系统性,布局合理,对污染较严重的生产区、储煤场等地也应考虑。同时增加厂区公共绿地,设置必要的休憩空间及设施。尽量加大绿地面积,以提高绿地率,提升绿化的功能及电厂的景观效果。在不能种植高大乔木的地段,可以种植低矮灌木或地被植物,避免那种以混凝土、地面砖全部覆盖的现象。充分利用攀援植物对一些建筑物进行垂直绿化,丰富电厂绿色景观,对于美化厂区内部环境,和厂区外部环境相协调有着重要的意义。植物的选用应遵循“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花木、草坪相结合,配置密度合理,形成多层次的绿化景观。对于一些有特殊运行要求的建筑物如配电室、控制室等,对室外植物的高矮有特殊要求,应合理选择绿化树种,达到治污及美化环境的效果。绿化布局与厂区道路、建筑物、设施布局协调统一,植物生存空间与人类活动空间相兼容。充分发挥植物的多种生态功能。
3)强调景观的生态作用,电厂景观设计要追求美观,更要追求生态性,在景观材料的选择上应考虑再生性、本土化、易得性等特点,尽量控制采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大的材料。植物的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并形成可自我循环的多样化植物种群,尽量采用吸收废气和吸尘方面具有较高功效的树种;在植物配置方面应注意乔、灌、草、花的合理搭配,形成由高到低的立体绿化,同时还需注意落叶与常绿树种、绿色和彩色植物、开花和观叶植物的合理搭配,做到植物景观随季相的变化展现不同的自然景色。
4)景观小品是景观设计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人近距离接触的景观元素,是最能体现景观地域特色、企业文化特色的道具。好的景观小品的设置可以通过与景观的参与者多次、长久的接触传达出景观、景观提供者对人的关怀。电厂的景观设计是一个多元化的组合过程,在设计实施工程中既要符合国情、地域特点,又要体现对企业文化、人文关怀和环境生态要求,拓宽景观设计层面,把工艺、建筑、景观完美的融合,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创作出更多、更富新意的电厂景观设计佳作。
第五篇:景观设计初步论文
营人和之景,观世界之恒
———关于景观专业的思索
从学两年之久,起初对于景观建筑学并不得知,而来到这个专业学习也纯属意料之外。但是通过这个课程的数节介绍后,第一次了解到自己的专业。景观建筑学究竟是什么,我们专业的起源,发展和意义,让我有了柳暗花明之感,但同时内心又有一种遗憾,遗憾关于自己专业的了解来的有些晚。在景观设计初步这本书上已经做了很多有关专业上的讲解,相信无论哪一位同学仔细的钻研品读都会有所心得。然而,课堂和书本上的知识是老师可以授予的,但是人生中还是有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是无限的,而我们个人的能力确是有限的。一个人在社会上所拥有的职业就决定了他的社会属性,学有所用才是其中真谛。我想通过这篇论文表达的是:在当今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学好自己的专业,又如何坚持自己的秉性用心去做一位合格的设计师。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一点一直是炎黄子孙所推崇的,这就是“人情化”。往往充满人情化的故事总是能打动人心。古有孔雀南飞,今有感动中国,这种人情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体现在生活当中,同样在我们的设计当中。其实在设计当中,设计的材料、做法、构造可以改变,但是“以人为本”的宗旨却从未改变。古人老子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成功的设计,并不在于它起初的造型完美,而是在于,无论它是在整体还是细微都做到动人心弦。但是反观我们现在做的设计,又有哪些是做到这些
呢?
先来看看我们的专业的前景,前不久,北京林业大学的资深教授李雄在全国风景园林学会论坛上介绍了有关这个学科的最新情况,展示了风景园林(景观)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最新进展。李雄用专业语言介绍说,风景园林(景观)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的户外空间环境、协调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门复合型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是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水系、植物、场地容积、视景、交通、构筑物和居所等因素在内的景观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
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近430余所大学广泛设置了风景园林专业。自1998年以来,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点和专业点增长迅速。本科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14%,硕士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19%,博士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28%。据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175个风景园林类本科专业点、25个“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86个科学硕士点、30个科学博士点。
谈到风景园林(景观)学科的作用时,李教授指出,这个学科在城市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地质公园、休闲娱乐游憩地、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大地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等领域均有主导或重要的支撑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本科生在校人数在3.5万人左右;自1993年以来,开设本科专业点的普通高校的数量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6.5%,约每5年翻一番。
令人欣喜的是,2006年3月,教育部恢复了在1998年撤销的风景
园林本科专业。从此,风景园林的相关专业学生,无论是招生还是就业都供不应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方向)以及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报考人数与招生数比例达9:1;学生数量与用人单位需求比例达1:6。
尽管如此,我国风景园林一线从业人员中接受过高等教育者,仅占约3.5%,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10甚至1/20。他强调,在我国,高层次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差距依然较大。
李教授说,风景园林学是承担历史使命、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增设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他同时提到,风景园林学科跻身一级学科,有机遇也有挑战。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社会服务等提出新的要求。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风景园林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这使得促进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快速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平台均已成熟。
从个人利益来看,一个对日后从业供不应求的专业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是相当不错的择业选择。而从社会发展来讲,一个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专业也定会如日中天。但是面对如此大好景象的专业局势,为什么我们总还是会有迷茫之感呢?
当代的大学生,无论学习的是建筑土木理工科也好,学习的是法律金融人文类别也好。往往在就读期间内心都会有一种压迫感,有一种不情愿。不得不承认,随着整个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的心态也不像曾经那样脚踏实地,安逸平和了,渐渐地出现的是浮躁、功利、拜金等等不
良的现象。而在这些不良心态的干扰下,我们的初衷产生了质变,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作业而作业,追求眼前的所在,而没有问问自己的内心,究竟意义何在,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觉得每天都在忙碌,奔波却又感觉一无所获。仔细想想,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社会下的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在十二年苦读之后选内心所向,为什么要来到远离自己家乡的大学学习?为的就是我们能学习我们真正自己内心最想要的东西,带着自己的兴趣和执着一点点把不成形的梦想丰富实现,这就是我们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当然这过程中是漫长,迷茫而又艰辛的,会有人因为眼前的繁华景象而忘记了自己的梦想,会有人因为过程中的艰难阻碍而放弃了最初的梦想,最后人坚持初衷的,一直走下去的所剩无几,但是走到最后的人,却品尝到了其中最难得的属于成功的百种滋味。
“人生最可悲的不是物质贫穷,而是精神贫穷。”这是文学家高尔基的名言,不要被虚无和阻碍迷失了梦想,最后一无所求。每个人最初都还有一个美好而未成形的梦想,但是经历了梦想变成现实的漫长过程,面对种种现实种种社会的变迁,你是否还会一如既往的保持着最初的热情和想法去迎合现实。作为一个被社会寄予厚望的新一代设计师们,请时刻记得:顺应自己的心,洗净浮躁的魂,看清事情的本。让我们做到营人和之景,观世界之恒。
对于景观设计,这篇论文并不是终点,我们在学生时代能做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断丰富自己,这条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