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大全]
编辑:落霞与孤鹜齐 识别码:130-796838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3-11-14 22:30: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大全]

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1

摘要: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能够对其一生产生影响,他们在学校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文章对初中班主任工作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提出了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不够成熟,一旦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就会影响到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学校是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场所,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学校各个班级的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同时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面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必须在日常工作中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初中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班主任是开展初中教育的主体,因此初中班主任工作具有较多特点。首先,班主任能够对初中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其次,班主任可利用日常教育对学生产生影响,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在班主任工作实践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初中生心理发展需要有效结合起来,使初中生形成一定的自律能力,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同时,班主任不能以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自居,而要不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学生家长的眼光来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其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班级环境。

二、初中班主任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充分满足新课改对初中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初中日常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对班主任日常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初中生管理有序性的提升等方面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3.有利于加大对学生的引导力度,有利于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4.对加深初中生自我认知,促使初中生形成正确三观,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初中班主任必须深刻认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采取合理措施有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1.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1)初中班主任应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心理教学、心理诊断以及心理咨询等专业知识,以有效充实与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

(2)初中班主任还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日常管理结合方法的学习与研究,将日常班级管理工作转化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并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到班级日常管理中,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班主任应积极参加学校及教育部门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讲座,并购买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以进一步提高自身水平。

(4)班主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效融渗透到班级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同时高度重视对初中生建立和谐向上的心理的引导,并基于此类个体理念与群体文化的指导,从而有效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2.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变化与需求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平衡,其心理特质的外在表现存在较大差异,如一部分初中生性格较为柔弱,而另一部分初中生性格较为暴躁等。尤其是农村地区初中的学生,受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条件的限制,这些差异性表现更加明显。所以,初中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时刻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变化状况。此外,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充分了解初中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从而“对症下药”。

为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尽可能满足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变化需要,班主任可以全面分析初中生的心理变化以及现阶段实际需求;通过谈心等方式,与初中生逐步建立深厚的感情,不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以使初中生形成愿交流、敢交流和想交流的良好心态;充分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初中生心理变化需要的结合点,并据此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3.积极创新班级活动形式

(1)初中班主任是班级管理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者,可通过活动形式的创新,促使班级活动多样化,使初中生充分感受到学习之外的乐趣,从而合理改善其在学习中产生的倦怠情绪。班级活动不但可看做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还能当做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也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效融入到班级活动中,使初中生通过良好的体验来意识到健康心理的价值与魅力。班主任可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活动,如“健康心理知识知多少”问答比赛等,利用多种活动来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2)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具有良好心态,为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3)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可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影像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初中生进行专题性讲座,以促使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4.有效借助生活场景,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1)班主任在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善于借助具体的生活场景,通过初中生熟悉的生活元素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这就为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2)班主任应积极建立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机制,利用家校合作平台,使家长与教师形成教育共识。同时,在家校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定期召开家长会,并利用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一起对初中生施加影响,从而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5.合理把握教育时机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是指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时间和机会。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一般在学生学习或生活过程中的某个特定时期。所以,班主任在对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充分把握这些特殊时期,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例如,在每学期开学阶段,学生们大都以积极心态去学习课程知识,这段时期的初中生对各种新知识都充满好奇与渴望,所以,班主任要緊紧把握这个时机,为学生积极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以促使初中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结语

总之,对学生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进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增强初中生心理素质,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2

摘要: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维护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本文针对当代学生最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提出了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及基本思路,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学生的走向社会以后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学生教育;健康心理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期望值的逐步提高、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当代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承受着比以往的几代人更大的心理压力,面对着曾被人称作“抱大的一代”的独生子女,由此产生了诸如自负、偏执、逆反、抑郁、冷漠等等种种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受不得委屈,经不起挫折。近年来中学生伤人、自伤、自杀的恶*事件屡见报端,这主要原因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解决此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个人知识技能的发展,也包括个人人格的健康成长。在此当中,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当代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而且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人所具有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校教育工作前沿的班主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当代学生心理状况

21世纪的青少年由于受到经济增长冲击面临着严重的心理疾病,正在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当今世界有将近1/3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近的一次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有高达13.9%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一线城市40%的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放于首位,可见其重要性。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造成冲击,以此形成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种种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呈现出来。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冲击,同时也给稚嫩的心灵带来几代人给予的压力,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其产生几种心理的碰撞,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孩子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信心的缺失

由于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为理想中的自我,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孩子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按着有些家长和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积极评价少,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结果是会因一次考试失败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行,怀疑自己的智商不如别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怀疑自己的其他能力也不如别人,觉得走上社会也是不能生存,产生极度自卑的心理,进而影响其行为,可能做出不利于社会、他人和自己家庭的事情。

(二)人际关系不和谐

由于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常受到家长和老师赞扬,加之现在家庭独生子占大多数,因此家中的大人过分的溺爱,使孩子在自我意识中总是觉得自己是“太子”、是“千金”,人际交往能力弱,以自我为中心,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不善于甚至不会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经常在班级的管理中会有学生向我倾诉:“老师,我真不知道怎样与同学相处,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同学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时间安排就是“家——学校”,两点一线,“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坐在电脑前玩电脑”,把自己封闭在网络的世界中,只会在网络上与别人交流,在现实中,真实的世界中不会和别人交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真实的人际关系,以致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我总是不能加入同学们的谈话中”,“不知道和别人说什么”,“会感到特别孤独、寂寞,没有人可以交流感情”,到最后“觉得世界中只有一个人”。因此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觉得世界末日已经来临,失去生活的勇气,也有的'学生因嫉妒同学而导致和同学的关系紧张。

(三)只会学习,不知道如何面对挫折

当今社会由于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学校课业任务繁重,使学生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在面临中考的学生当中尤其明显。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管理班级时有不少学生倾诉“想到面对又无法摆脱的压力,真实感觉窒息”,“一旦学习成绩下降,不能考入理想中的学府,真是无法面对亲戚朋友”,“我觉得学习已经尽全力了,但是成绩还是没有提高,没有勇气再继续学习下去了”,“我是拼着全力考进现在的学校的,下面的学习不知道如何才能再进步一点,前途一片迷茫”,“有时真想离开这个烦恼的世界”,于是内心中产生挫折感,特别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意、悲观,对别人的的言行特别的敏感,而且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四)早恋问题的困扰

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以及中学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身边的异性的不断了解,导致“互有好感”,甚至觉得“爱情来了,”在我从事班主任的管理中也占有一定比重,“总是希望看到他(她),看到又紧张的不行”“总想着他(她)在干什么,喜欢吃什么”“希望和他(她)有个浪漫的邂逅”等,由此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每天胡思乱想,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不是这个年龄应该进入的世界,产生心理冲突,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尤其又不敢和别人分享,所以使自己每天都生活在彷徨中。

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对策

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那些所谓的“差生”才是最让老师担心的,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点。班里的优生和中等生一般都比较注重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且有很强的自制力,比较在意在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心目中的印象,因此他们很少犯错;即使偶尔违反纪律,后果也不会很严重,老师也不会大动肝火,觉得“人无完人”,不会有太大的惩罚措施。而那些相对而言的“差生”,因为成绩比较低,又总是违反班级的纪律,自己觉得不如别人,这种情绪经过天长日久的积累,就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学习没了动力,就经常逃课、迟到、上课睡觉,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习成绩会更下降,到后来,想学也跟不上,也学不会了,在班主任的心里和眼里,也是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他们犯错,等待他们的可能就不是和风细雨的开导,而是老师愤怒,让老师有种无力的感觉进而漠视他。所以,大部分班主任遇到学生上述的情况,便会通知家长来到学校,和家长沟通,陈述孩子所犯的错误,想和家长一起解决,但是孩子犯错误也不是一次两次,通常都会表现无所谓,可能有的学生连家长也会顶撞,老师就会在此情况下,让父母把孩子领回家。如果我们试着换一种教育方法,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以前会开班会,在班会上反复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花费很多时间,也收集了大量的文章资料,或者利用课本故事,利用讲事例,表演节目,并制订许多规章制度;也经常找学生谈话,耳提面命,用心良苦,可是到最后,还是觉得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学生不能直接理解用语言阐述的相对于他们而言比较深奥的道理,因此不能在内心中接受。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讲道理要掌握方法,要通过情真意切的生活故事,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状况,创造一种与学生心理上能够形成共鸣的情境与气氛,学生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经历由人及己,进而能够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所以,最好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来讲道理,有的放矢。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醒悟过来。

(二)导之以行,约束其心

人是环境中的人,是社会中的人。因此,学生会受到所生活的大环境影响,我们要尽量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学习和生活的社会环境,给学生一个理想信念,他们会做的更好,甚至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一定要给学生们一个展现和实现梦想的机会。从人的心理发展的固有规律来看,从一个学生的求学路程来看,初中到高中是一个飞跃式的发展阶段,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正确的指导,可能会成就一个学生考入一个理想的学府,走上自己希冀的道路。因此,引导所谓的“问题”学生,我们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引入情景,使学生设身处地的反思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动之以情,发其深思

人之初,性本善。因此,学生本身都有一个向善的心,但是他们的人格还没有形成,正是养成的阶段,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正处于一个性格形成期,而且还面对一个多彩缤纷的世界,面临诸多的诱惑,他们又有一个探索世界的心,因此避免不了常犯错误。但是,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一旦触及了他们的灵魂深处,学生们一定会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能够及时走上正确的道路,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对一个老师而言,一生的教育事业会面对很多的学生问题,而且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努力的工作,在教育的同时,还要巩固已取得的成绩,需要随时随地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时时加以引导。要求班主任处处留意,每天都要及时观察学生的情况,抱有一种爱心和宽容。问题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要点,只要做好了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才不愧于三尺讲台。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应当成为每一个班主任工作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纳入每一个班主任的工作中,这是历史赋予班主任的使命。

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说,班主任是与其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因此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能否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评价一个班级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相较于小学生而言,初中生心理特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心理发育的三个矛盾上:其一,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发展不均衡的矛盾。这一时期学生身体的第二性征开始显现,而伴随着这些身体上的变化,其心理必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比如对异性好奇,渴望得到异性的欣赏。但是由于心理发育的迟缓,多数中学生还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其二,自我意识迅速增长和社会性形成相对迟缓的矛盾。这一时期的学生成人感意识觉醒,开始关注自我形象,并注重他人的评价,但是由于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他们在塑造自我形象时往往以崇拜的明星为标准,从而导致其在外形塑造与年龄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自我分化,形成理想我与现实我这两个形象,并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产生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的意识。其三,感情需求外露与内隐的矛盾。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巨变,必然会引起青少年情感上的激荡,但是对于这种情感上的变化,学生们一方面希望找人诉说,一方面又羞于启齿,从而导致心理矛盾。

二、初中班主任应该如何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针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上文分析的初中生心理特点,班主任在工作中应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矛盾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以便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利用谈话方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个性化干预,班主任在干预中应该坚持几点原则:①保密原则。对于学生诉说的心理问题,教师要严格保密,在未经学生允许的情况下,不得把谈话内容透漏给任何人,包括学生家长。②倾听为主,辅导为辅。许多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缺乏倾诉对象,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要做好倾听工作,让学生主导谈话内容,待学生倾诉后再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③科学提问。初中生由于思维发育不成熟,对于一些心理问题往往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时班主任就要根据教学经验和心理学知识,用提问的方式主动帮助学生定义心理问题。

(二)针对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班级的状态、风貌、活力等因素都直接关系着学校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制约着学校的发展。班主任在对班级整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善用多元智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心理健康知识的表现形式,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成动态的形象,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优化教学活动,利用观察、合作学习、演讲、推理、角色扮演等形式活泼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优化因材施教,例如班主任在工作中可以利用活动中的分工,充分尊重、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优化评价效果,利用多元化评价模式,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以形成自尊、建立自信。其二,开展科学的心理辅导。即班主任在心理学知识的指导下开展班级活动,以实现对班级整体心理辅导。心理班会课是实现班级辅导的有效形式,心理班会课可分为专题讲座课和心理训练课两种,前者适用于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辅导,后者适用于班级全体参与,并解决某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情绪问题或行为问题。例如班主任可以根据“嫉妒”这一情绪问题出示题目,或者讲一个故事,设置一个情景,并让学生分角色演示情景,教师可以在高潮处设置疑问,让全班讨论,以引起学生对嫉妒危害性的思考,最后教师总结引导,并对学生进行情绪辅导。

三、结语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初中班主任应该在了解初中生心理特点,了解心理学常识的基础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建立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从而使初中生在专业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下快乐地成长。

第二篇:班主任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谈

班主任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有时甚至是直接的和决定性的。本文阐述了班主任在班级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提出了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学生

现代的教育观,不仅包括个人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包括个人人格的健康成长及潜能的充分发挥。在此当中,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当代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并且日益占据重要的地位。十几年,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路走来,已经成为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并且已经成为提高德育实效的一个有效突破口与生长点。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有时甚至是直接的和决定性的。因此加强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人的紧迫任务。

1.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教育学和德育对班主的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早有很多

的论述。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却少有涉及。笔者认为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优势: 1.1能及时觉察学生心理的需要与困惑

每到开学前,教导主任就会把班级学生的名单给班主任时,同时也把教育与心理辅导的责任放在了她的肩上。自此班主任与几十个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算一下,一周有五天,小学生到校时间是从早上8到下午4点,整8小时,5天共40小时在校。中学生到校时间从早上7点半一直到晚上8点,整13:30小时,5天共66.5小时住读生和高中的学生几乎要到晚上十点半才离开教室,整十五个小时,5天共76.5小时。周末两天共48小时,中小学生除开睡眠16小时小时,在家的时间仅为32小时。这32个小时,很多中小学生是在补习班,书桌前度过。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直接的接触,发现父母没有了解的方面,比如学习的困惑与不适应,同学交往的需要与矛盾,对老师的爱心、关注的渴望等等。班主任及早发现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与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较顺利地适应新的学习,避免了以后可能的隐患,这是多快乐的事。

1.2能调动多方力量作用于学生心理健康

毫无疑问,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她几乎就是个指挥,运筹帷幄,外联家长,社区,内结领导、同事,把这几种力量凝聚

成合力,给予学生的心理健康以积极影响。

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频共振时,她要协调;当学科教师与她的学生有矛盾时,她要调和。因为她深信,学生是在良好的关系中成长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除了与班主任接触、交往,受到其关心教育外,其他科任老师及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这几股教育力量相互矛盾、相互干扰,方向不一致,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导致心理的扭曲。班主任正是这几股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班主任要与科任教师沟通情况,交流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理念、方法技术,达成共识,相互协作。

比如当班主任把握了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与孩子沟通的不同方式可能会形成孩子哪些人格特质的基本知识时,对孩子的心理辅导就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几年心理学研究表明,亲源性心理影响是什么性质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班主任要了解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与孩子沟通的不同可能会形成孩子哪些人格特质。近几年心理学研究表明,亲源性心理影响是什么性质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1.3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

学生的有些心理问题不可能是一次晤谈就得到疏解,其行为不可能是一次训练就有效果。例如,从班级辅导角度讲, 不可能指望一次训练就能解决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惑,学生就掌握了人际交往技巧;就个别学习心理辅导来说,假如某个学生对考试非常焦虑,必须分几次甚至更长时间进行心理辅导。但班主任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他可以有很多机会观察受辅学生并帮助他。

比如可以把班级辅导主题分成几个小的、步步深入的项目,利用多种活动扎实地训练;可以确定详细的阶段个别辅导计划,对每一阶段辅导结果进行评估及随时跟进。

但是要把这些优势体现并发挥出来,作为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的学习就是非常必要。而且从教育发展的趋势看,班主任必须要具备心理辅导者这样的角色。

2.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有时甚至是直接的和决定性的。例如,一个情绪不稳,说话刻薄的老师,会使学生处于害怕、焦虑等负性心态之中。如果学生又不幸地被她管理好多年,可以肯定的说,必将导致一些学生个性不良。所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健康心理,培养健全人格,班主任责无旁贷。这必然决定了对班主任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辅导技能的专门要求。

2.1自身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其心理健康水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往社会在强调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时,忽略了对教师的理解及其心理健康。在目前教育还不能以比较理想的方式进行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非常重要。除此以外,以下几个素质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 欣赏:去发现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更去欣赏儿童的方方面面。

幽默:学着以诙谐、风趣与学生交往。

尊重:尊重儿童的不同发展速度,成长经历,价值观。真诚:去掉惯有的角色面具,以心交心。灵活:变线型思维为多元思维。敏锐:于细微处洞悉学生的问题。兴趣:不做孤陋寡闻之人。

2.2具备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必备知识和技能 如果说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是班主任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基本保障,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则是班主任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仅凭热情,注定了心理辅导收效甚微。

就学校心理学理论而言,班主任应当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

理学、品德心理学等理论;作为学生心理辅导的技能构成:一是研究学生群体和个体的技能;二是沟通与合作技能;三是设计与实施班级辅导活动的技能;四是设计与实施个别心理辅导的技能。班主任重在前面三个技能的基本把握。

2.3营造健康的班级心理环境

教室是师生之生命流动的载体,班主任和他的学生成长于斯,变化于斯,是让生命如歌,还是让生命失色,全在班主任。

那么什么是心理环境?它主要是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空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氛围。不同性质的班级氛围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绪、态度和行为。而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建设性的。学生不仅从班级中的个体之间的交往形式能感觉,更重要的是他从内心体验到和同学、老师之间的友好、和谐、互助安全。

课堂应是既能包容轻松愉快的心情,又能包容严肃认真的思想的场所。在课堂里,知识与理想联系在一起,对理解的激情能够得到满足。学生感到有竞争但不残酷,有困难会得到帮助,有困惑可以求助,有快乐大家分享,他们深深地依恋这个班级。在这样的班级氛围里,班主任何尝不是受益者。

2.4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最是丰富、多样的。可以说,从物质到精神,从静态到动态,从显性到隐性,从集体到个人,无不可以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一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活动或专题讲座;二是个别心理辅导;三是课堂教学;四是班队会、朝会;黑板报等等。

班主任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内容,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困扰和心理倾向来设计。比如:环境适应的辅导、沟通交往的辅导、自我意识的辅导、创新实践的辅导、学习管理的辅导,心灵成长的辅导等。

也可根据学生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突发事件决定。等等,总之用以主题班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2.5敏锐发现和察觉学生的心理异常状态

所谓异常,即不同于常态。班主任具有最便捷的觉察学生心理异常条件:一是与学生朝夕相处,比较容易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比如行为习惯的突然变化等。二是来自班上其他学生的反映。但是,敏锐的发现取决于两个因素:是否具有对学生的深切关怀;是否具有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和经验。

2.6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以情绪表现出来,而情绪的产生

来自于个体对事物的态度、看法。无论是班级心理辅导还是个别心理辅导,班主任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维护和调适能力,学会以发展、辨证的眼光看事物的多元思维;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障碍,从而获得个人的不断成长。因为,心理辅导的意义就在于“助人自助”。

2.7遵守心理辅导的道德规范

为了保护学生不受伤害,班主任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必须遵守以下道德准则:诚实守信、热情友善、严守秘密。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纳入每一个班主任的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应当成为每一个班主任工作的必修课!这是历史赋予班主任的使命!参考文献: [1]王希永,田万生编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三篇:初中班主任教育论文

忠言未必逆耳

中国有句古语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批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思想变化,使学生提高认识,提高觉悟,提高思想素质,从而少犯错误,这可谓是“忠言”。而有的老师批评的语气要么居高临下,不容置辩,要么充满不满和厌恶,要么挖苦取笑,所以,被批评的学生感觉损伤了自尊心、自信心,还常常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忠言未必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十几年的执教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批评的涵义和目的,还必须巧妙地把握批评的语言,把批评变成阳光雨露,就能使利于行的忠言不逆耳。

第一,要尊重理解学生。这是忠言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尊重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尊重的自然延伸。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要求人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求尊重是一种对自我的积极肯定,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素质。因而,不但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更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记得那年我刚接初一,我班的一名小男孩,为了使测试成绩一鸣惊人,竟然潜入办公室盗取试卷,我进门正好看见他手里拿着试卷欲逃,见他惊慌失措的样子,我很诚恳地问他:“这是你的东西吗?”他摇了摇头。“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管自己多么喜欢,都不应该拿,对不对?”他又点了点头。“记住我的话,孩子,你走吧,明天你依然是个好孩子。”他低着头缓缓走出屋门,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是感激,是惊奇,更是愧疚。从此,他发奋学习,严于律己,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每个教师都应该记住这一点,在批评学生时应尊重学生,保护那颗追求进步的自尊心,就会使学生产生改正错误,追求上进的强烈愿望。这样,批评的忠言就会利于行。

第二,明确批评的对象。老师批评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端正态度,纠正错误的行为。所以,老师在批评学生时,应该针对学生的行为,而不应该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等。只有学生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不良行为的反应时,他改正错误的决心才有可能是坚决的。

一次期中考试后,我发现班里的女生成绩普遍比男生好,当时语文课上正好学《木兰诗》一文,同学们对木兰这一巾帼不让须眉的典型形象钦佩的五体投地,我意识到这正是教育男生的好机会,于是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是一段师生对话:

师:当男生好还是当女生好? 生:当女生好。师:为什么?

生:男生与女生下棋时,要是女生赢了,她就会被大伙称为女才子,要是输了,人们也不会责怪她;可男生就惨了,要是他下赢了,肯定没人说他是男才子,可要是他下输了,人们又立刻说他是个大草包。天啊!你说亏不亏!听完这个故事,学生全都哈哈大笑。我就从从容容地接着说:“不过,我今天要来表扬咱班的女生,为什么呢?因为她们这次考试考得好,超过了男生!这说明不仅下棋,考试也一样,女才子特别多!因此,我既要为咱班女生们的胜利而骄傲,又要为咱班男生们的谦虚而骄傲!”“哄”的一声,大家又一次快活地笑了。女生笑,是因为老师在夸奖她们;男生笑,则是因为老师的妙语是对他们的一个极其委婉的批评!此后,班上的男生自勉自励,勤奋刻苦,到期末考试时,所有的男生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班级的冠军宝座竟然被男生占领了。

第三,注意批评的艺术性。老师教育学生的常见方式就是谈话,可谈话的时机选择要注意艺术性,所讲的事例切忌老生常谈,令人听而生厌,要做到令人耳目一新,具有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效果;所讲的道理切忌假、大、空,不着边际,要做到真、新、实,一语中的;切忌板着面孔训人,视学生为囚徒,要视学生为爱子,在幽默诙谐中育人,必要时可使用模糊语,既讲清问题,又保全其面子,两全其美。即使是千言万语,也要耐着性子使之成为和风细雨,可迂回曲折隐曲含蓄地对学生进行批评。

有一次,我班几个属鼠的男同学在数学测验中考了满分,挺得意,有点儿飘飘然。我意识到这是不太好的现象,便召开了一次以端正学习态度为主题的的班会。我是这样说的:“俗语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可天下大了,就什么老鼠都有。我从我儿子的童话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只小老鼠出去玩,遇上两个小孩儿在玩兽棋,小老鼠就悄悄地看,他发现一个秘密,就是兽棋中的老鼠可以被猫吃掉,被狼吃掉,被虎、豹、狮吃掉,却可以战胜大象,于是立刻认定,自己才是真正的百兽之王呢!这么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来了,从此瞧不起猫,看不起狗,甚至拿老虎开心。有一天,他大摇大摆地爬到老虎的背上,老虎正打瞌睡,懒得动,仅仅抖了抖身子。于是小老鼠更得意,还趁着黑夜钻进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觉得鼻子痒痒,就打了个喷嚏,小老鼠立刻像出膛炮弹似的飞了出去,飞呀飞呀,好半天才‘扑通’一声掉在臭水坑里!”听到这儿,学生都哈哈大笑起来。我又接着说:“大家现在请注意‘臭’的写法,‘自’和‘大’再加一点就是‘臭’。有趣的是,咱班有不少属鼠的同学,那这些‘小老鼠们’会不会掉到臭水坑里呢?我想不会。但必须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永不骄傲!”说到这儿,我特意看了看那几个因满分而得意扬扬的男同学,他们当然明白,老师的批评全包含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了!我的这番话如病患中的一剂良药,逆风中的一臂之力,使他们清醒,给他们鼓舞,他们挺感激,很快改正了缺点。

总之,老师批评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要以理明人,又要以情感人,寓理于情,念情论理,情理交融,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改其行”。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离不开理论观点的说教,在注意观点正确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学生接受,心理相容,才能产生共鸣。老师为人师表,对事物、事件的评价、感受都应该进行缜密的思考提炼,使之具有哲理性。教育贵在打动人心,而要打动人心,离不开老师的情感注入。老师的教育,不论是让学生兴奋,还是让人沉思,最终目的都是激励情趣,启迪心灵。老师如能把这些紧密联系,加以运用,就能构建批评教育的艺术真谛——忠言未必逆耳。

第四篇: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

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国内的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1.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即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

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适应和发展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或不良状态。根据学生心理生活的实际状况,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1)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心理偏差,习惯上可称为心理品质的缺点或缺陷,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在,它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为100%。有心理偏差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的过渡阶段,是在诸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积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如焦虑、恐惧、孤独、苦闷、冷漠、嫉妒、狂妄、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内在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错误的行为反应。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据有关资料预测,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由增长的趋势。

这三种心理问题的层次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的程度、心理冲突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存在着层层加重的趋向。

1.2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分类

每个人所遭遇的困难包罗万象,在某人看来不是问题而在另一个人看来就成了问题。所以在严格意义上讲,心理问题无法分类,只能按照心理问题在哪些方面出现而有个大概的轮廓和分类。国内的学者俞国良倾向于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四类:

(1)学习方面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由于学校和社会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心理及性格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之大。由此而引发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学生厌学、逃学、恐惧学校、考试焦虑,并由此导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紧张,导致学生在性格、行为上的问题。

(2)自我方面的问题

伴随着青春期的来临,生理的改变激起中小学生的自我形象不断的变动,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不够清晰,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能悦纳自我,不能正确面对成败得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等。

(3)人际关系方面问题

中小学阶段的人际关系的重心是与同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都会影响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同时,教师和家长等成年人于中小学生的关系的调整也是一连串的人际关系问题,中小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惑也与此有关。

(4)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不仅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思维、价值观和风气、流行的直接影响。能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和文化,使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如果适应不当,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1.3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1)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方面最主要的是因为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依赖性和独立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容易造成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2)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方面,一是社会的影响。社会变革在带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心理的震荡和行为失范。而这些消极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二是学校的影响。目前,应试教育仍颇有市场,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使中小学生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

1.4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如何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在心理学界尚无统一的标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针对上面提到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社会适应等方面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了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大体概括为: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具体地说,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6点;成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为如下6点: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要求;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自我方面表现在如下6点: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而正确地归因并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

林崇德等坚持着三个方面18点编制了心理健康测查量表,在全国范围内测试和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六种倾向:

(1)医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将心理咨询的内容简单归于生理问题的检查治疗;其次是在操作中人员与场所设置不合理,类似于医疗环境。

(2)学科化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心理学的科普教育,一味地搞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3)片面化倾向。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用单纯心理测验手段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标准,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4)形式化倾向。有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徒有虚名。

(5)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二者的界限;二是学校在具体操作中简单以行政干部或德育教师代替心理咨询人员。

(6)孤立化倾向。把心理健康问题理解为学生一个一个的问题,忽视了教师心理水平的提高和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

2.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型、预防型和治疗型。

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采用心理辅导和激励学生自我修养、自我调节的方式。

预防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针对部分在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上潜在的或刚冒出问题苗头的学生。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倾向,立即采取措施,各个击破,把问题消除在萌芽和起始状态。

治疗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的是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非常严重的学生。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在师长的指导性训练和长期自我训练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逐步淡化和消除心理障碍。属于心理疾病层次的,则重在采取心理诊断、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病痛。

以上三种类型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三者必须有机结合,以发展型为主,预防型和治疗型为辅,既要考虑到全体,又要考虑到个别。

2.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徐美贞通过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28个省280个区县的中小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心理健康课的开课情况

“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占总数的10.5%“开而不足”的比例为31.4%;“开但经常被挤占”的比例为10.6%;“开足”的比例为47.3%。

(2)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没有教材”的学校占总数的32.8%。中部(41.7%)西部(34.6%)地区、县镇(36.0%)、农村(41.2%)和初中学段(38.3%)没有教材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有教材的学校中,使用省编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高中学段使用自编教材的学校占三分之一左右。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总的来看,“开课”(55.6%)、“办板报”(45.8%)和“举办活动讲座”(43.7%)是全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最主要的途径。

(4)心理咨询室设置和开放情况

调查发现,没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占总数的47.3%;在开有心理咨询课的学校中,每周开放时间在三小时以下的学校占总数的68.1%。

(5)学校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研活动的次数

“从未举行过”的学校占总数的20.4%;“每学期一次”的学校,占总数的32.0%。

3.简评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并且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途径,尽最大可能在各校建立和利用心理咨询室,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中小学真正得到落实,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经验论文3篇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自己的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对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的思路和做法是:

l、课堂导入最重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我给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发挥空间。每一堂心理健康课之前,我都会安排一名学生完成一次自我介绍。

2.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对于这方面的能力,我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活动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想做到形散神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沟通》一课,原来我的活动设计中,要求学生每个人背上夹一张纸到处找同学,配合完成。后来考虑到学生的调控情绪能力较差,极容易形成混乱。于是,我把游戏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换教室活动为座位传纸,有效的避免了混乱,从而也达到了说明道理,活跃气氛的目的。

3、坚守课堂纪律,顾此顾彼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根据需要,创设相应的氛围,但不能没有原则和标准,它必须以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为基础。就我所教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自律性不强,还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主动遵守纪律和规则。课堂上最容易出现的现象是“忽视倾听”:要么发言过于随意,只顾自己大声说话,不倾听别人的心声;要么封同闭自己,嘲笑讲出真心话的同学。这些不好的双向互动使课堂缺乏温馨的气氛,很快乱作一团,最终导致学生不敢流露真情,班级内无法形成真实情感的交流,我也不得不停下来维持纪律,积极性也受到打击。一堂原本精心设计的课可能就此功亏一篑。因此,教育学生保持纪律、遵守规则、尊重别人等是非常必要的,是创设轻松、愉悦氛围的基本前提,其本身也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

4、适当的自我开放

如果心理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地表达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有时学生甚至会主动要求:“老师,你呢?你以前是怎么样的?给我们说说啊!”不过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否则,将会导致角色混乱,得不偿失。

5、拓展延伸课堂,“里应外合”

(1)树形象。在学生眼里,“心理教师”的角色陌生而新鲜。学生对这一角色的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心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状态和个性魅力,以及专业修养显得非常重要。

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以“模仿”为主,需要学习榜样,如果告诉学生“要合理的调节情绪”,自己却动不动就发脾气,学生就会想:“老师自己也做不到,那我们学了又有什么用呢?”因此,课堂内外,我都尽力表现得开朗、愉悦,给学生以理解和尊重。

(2)“心语录”。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心语录”,用它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也作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我要求学生每人都交本,但没有困惑可以什么也不写,这样有效的保护了交作业的同学。“心语录”上,他们把学习中、生活中、师生交往中不愉快的经历告诉我,我都会及时回复,并写上激励的话语,这都拉近了我与学生的之间的距离。时而他们也会把收集的名人名言、精美文章上交上来,让我也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它随时与我交流自己内心的想法,把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郁闷情绪宣泄出来。有位学生用长达两千多字的篇幅向我倾诉了自己不平凡的成长经历,来回的文字交流中,他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成长;我也在不断地审视自己,不断地成长。“心语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延伸,为师生交流、心理辅导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

以上是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努力的一些做法、感想。当然,我的心理健康课还不成熟,仍存在许多的问题。要真正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我会再继续努力!也希望老师和前辈们多多给我帮助。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为了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我们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如:

1、心理知识讲座。应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因为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2、个别咨询与辅导。可以进行全校性的心理知识讲座各班班主任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

3、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渗透起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语文学科

中进行心理教育,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等,让学生并不是孤立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多方位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心理健康的教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释放,也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力竞争日趋剧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候,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生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些问题,对21世纪的主力军、祖国的希望——广大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

1.开设心理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各班每两周开设一节,并纳入课表,由心理辅导老师或班主任主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内容安排上,低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中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高年级以情绪、个性和品德方面的内容为主。每一学年的活动均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培养品德,增进社会适应力等内容。

心理活动课按年级列出教育目标、内容,但每个年级都要体现出“人际交往、学习、自我意识”等方面,编写教案。教学组织形式可以用“情境式”、“训练式”、“游戏式”、“辨析式”、“小品表演式”等,教学方法可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训练法”、“表演法”等。心理活动课由于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故深受学生的欢迎,教育效果良好。

2.渗透于学科教学

各学科的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不少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的因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更有助于老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了辅导的效果。两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就可以在课堂内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做好课前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确定渗透的方向;二是寻找渗透的结合点,即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寻找教材中进行心理辅导的结合点,获取渗透的载体;三是在渗透中强调让学生认识自己,适应环境,明确渗透的目的。我们要抓住心理教育的结合点,捕捉渗透的有利时机,用心理卫生的观点去关注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透析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变得喜欢学习了,教师的报怨也少了,课堂教学轻松活泼了,效率也提高了。

3.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在少先队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条新途径。少先队活动,由于其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教育性,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所以它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

合,就会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的潜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因素,精心设计活动,有效地进行教育。二是利用仪式和庆典进行心理教育,如每周的升国旗仪式,每学期的开学典礼,都是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载体,其作用不可忽视。三是少先队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也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抓手。系列化的教育活动,能突出活动的整体性,发挥反复强化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成效。

4.个案研究

为了发挥心理辅导的早期干预作用,我们教师要参与个案研究。教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及有关测量资料,确定1—2名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身体情况”、“学业情况”、“个性特征”、“家庭情况”等方面全面、深入、具体地了解学生。运用心理学有关知识,对已掌握的资料或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从心理上寻找原因,制定教育对策,报学校领导小组审核后实施。在个案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本着发展性原则,运用综合辅导模式,积极主动与他们建立和谐的辅导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作自我探讨,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逐步了解和发展自我、发挥潜能,使学生向健康的方面迈进。

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