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先进事迹材料
王小波先进事迹材料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24-476098 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 2023-05-19 19:11: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王小波先进事迹材料

先进事迹材料

平罗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 王晓波

我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各项规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产业第一、项目带动、调整转型”的发展理念,紧密地团结班子成员,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修养,做到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能自觉学习,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并能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及时贯彻执行。在园区党建管理、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工作中实现学习与实践、理论与实际的良性互动,努力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贯彻科学发展的能力。

自任职以来,我坚持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规定,始终从严要求自己,严格做到了“慎独、慎微、慎行、慎交”,踏踏实实做事、明明白白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坚持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开展。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职责要求,用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党的纪律要求。坚持公道正派、廉洁从政,始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第二篇:王小波语录

王小波语录

1、鸡多不生蛋,女人多了瞎捣乱。

2、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

3、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4、强忍悲痛,活在这个世上。

5、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

6、会唱歌的人一定要唱自己的歌,不会唱歌的人,全世界的歌对他都没有用。

7、假如我要写什么,我根本就不管他格调不格调,正如谈恋爱时我绝不从爱祖国开始谈起。

8、孤独,寂静,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9、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还有,我看见有人在制造一些污辱人们智慧的粗糙的东西就愤怒,看见人们在鼓吹动物性的狂欢就要发狂。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赞美了。人们没有一点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

10、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11、念书就是为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读博士,读博士就是为以后主管工程,主管工程就是为贪污公款。

12、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本质的。像我的本质就是流氓,土匪。如果放到合适的地方就大放光彩,可是在城市里做个市民。在学校里做个教员就很不合适了。

13、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

14、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15、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16、我引用昆德拉这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被领导听见了,他就说:一定要把该上帝批倒批臭!

17、我说:“妖妖,你看那水银灯的灯光像什么?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上,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妖妖说:“好,那么我们在人行道上走呢?这昏黄的路灯呢?”我抬头看看路灯,它把昏黄的灯光隔着雾蒙蒙的雾气一直投向地面。我说:“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妖妖忽然大惊小怪地叫起来:“陈辉,你是诗人呢!你有真正的诗人气质!”

18、生活是天籁,需要凝神静听。

19、梦具有一种荒诞的真实性,而真实有一种真实的荒诞性。

20、我反对愚蠢,不是反对天生就笨的人,这种人只是极少数,而且这种人渴望变的聪明。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愚蠢的人都含有假装和弄假成真的成分。

21、好的文字有着水晶般的光辉,仿佛来自星星。

22、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共性,可大家都追求这样一个过程,最终就会挤在低处,像蛆一样熙熙攘攘。

23、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共性,可大家都追求这样一个过程,最终就会挤在低处,像蛆一样熙熙攘攘…

24、每个人的贱都是天生的,永远不可改变。你越想掩饰自己的贱,就会更贱。唯一的逃脱办法就是承认自己的贱并设法喜欢这一点。

25、在很穷的时候,用到自己偷来的东西,感觉妙不可言!

26、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

27、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28、我说:“妖妖,你看那水银灯的灯光像什么?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上,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妖妖说:“好,那么我们在人行道上走呢?这昏黄的路灯呢?”我抬头看看路灯,它把昏黄的灯光隔着雾蒙蒙的雾气一直投向地面。我说:“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妖妖忽然大惊小怪地叫起来:“陈辉,你是诗人呢!你有真正的诗人气质!”

29、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30、每个人的贱都是天生的,永远不可改变。你越想掩饰自己的贱,就会更贱。唯一的逃脱办法就是承认自己的贱,并设法喜欢这一点。

31、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32、小时候我对生活的看法是这样的: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在参加一种游戏,按照游戏的规则得到高分者为胜,别的目的是没有的。具体而言,这个看法常常是对的,除了臭气弥漫的时期。比方说,上学就是在老师手里得高分,上场就是在裁判手里得高分,到了美国,这个分数就是挣钱;

33、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本质的。像我的本质就是流氓,土匪。如果放到合适的地方就大放光彩,可是在城市里做个市民,在学校里做个教员就很不合适了。

34、不幸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你别无选择,假如能够选择,我也不愿生活在此时此地。

35、反熵,不是我们的人,就是奸党。

36、当一切都“开始了”以后,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我现在只是有点怕死。等死了以后就不怕了。

37、我想要从梦里醒来,就要想出自己什么时候睡着了,方能跳出梦境,这是唯一的途径。

38、李卫公年轻时很有本事,所以找不到工作,只好去做流氓。

39、在冥想中长大以后,我开始喜欢诗。我读过很多诗,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诗。好诗描述过的事情各不相同,韵律也变化无常,但是都有一点相同的东西。它有一种水晶般的光辉,好像来自星星……真希望能永远读下去,打破这个寂寞的大海。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

40、虽然岁月如流,什么都会过去,但总有些东西发生了就不能抹煞。

41、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想必你也知道了:大多数女权主义哲学家,不管她叫菊兰也好,淑芬也罢,净是些易装癖的男人,穿着高领毛衣来掩饰喉结,裙子底下是一双海船大小的高跟鞋,身上洒了过量的香水,放起屁来声动如雷;搞得大街上的收费厕所都立起了牌子:哲学家免入。

42、走在天上,走在寂静里,而阴茎倒挂下来。

43、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作,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作好色贪淫更可恶。

44、人生就是一个缓慢被锤骟的过程。

45、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46、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47、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一切摧残,想通了这点,任何事情都能泰然处之。

48、小时候我对生活的看法是这样的: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在参加一种游戏,按照游戏的规则得到高分者为胜,别的目的是没有的。具体而言,这个看法常常是对的,除了臭气弥漫的时期。比方说,上学就是在老师手里得高分,上场就是在裁判手里得高分,到了美国,这个分数就是挣钱。

49、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其余的全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

50、当一切开始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让我害怕的事情了。

51、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有趣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

52、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还有,我看见有人在制造一些污辱人们智慧的粗糙的东西就愤怒,看见人们在鼓吹动物性的狂欢就要发狂。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赞美了,人们没有一点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

53、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第三篇:王小波经典语录

王小波经典语录

1.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2.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3.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4.一切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

5.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6.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

7.我呀,坚信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该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难道这就够了吗?还有,我看见有人在制造一些污辱人们智慧的粗糙的东西就愤怒,看见人们在鼓吹动物性的狂欢就要发狂。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赞美了。人们没有一点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

8.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王小波逝世15周年:一个自由而独特的灵魂

天 星

作家简介: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并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其后,王小波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再学电脑,子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周人民大学任教。1980年,与李银河结婚。

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1997年4月11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经典语录 www.teniu.cc)他的作品被誉为“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因》、《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英译作品选本《Wangin Love and Bondage》在2007年3月由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小说《2015》、《黄金时代》(TheGolden Age)和《东宫、西宫》(Eastpalace,West palace)。电影剧本《东宫、西宫》曾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突然离去。他生前并不有名,死后他的小说却风靡全国。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王小波一生热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即使在肉体最不自由的时代,他也没有放弃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王小波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通过他杂文的达观通透、小说里的戏谑式质疑来完成的。王小波没有单位,也没有加入作协,生前他说过:“听说有一个文学圈,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他是一个局外人,但却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一个为自己的真理观服务的自由撰稿人。但也正是这种“分子”状态的存在,使王小波的质疑显得冷峻而又力透纸背。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责任编辑钟洁玲曾说道:王小波身上那种蔑视陈规、质疑现实的怀疑主义精神,已经超越了他的边缘身份,体现了一个理想的知识分子的道义和良知。每个年轻的朋友都应该读一下王小波。

在谈到王小波的作品备受关注这一点上,钟洁玲说:王小波的猝死和大红是所有人都始料不及的。猝死和大红没有必然关联。社科院有位朋友统计过,在1997年离世的作家有7位,但是,除王小波外,谁也没有形成轰动效应。王小波为什么会有众多的追随者?简单地说:因为他有趣!还有,因为他纯粹,理想主义,却是一贯的低姿态,一贯的边缘身份;他在体制外坚持写作,却写得比有些专业作家还好!也就是说,以非主流的身份,超越了主流,为沉默的大多数争了一口气。

在小说里,王小波汪洋恣肆,天马行空,明明窥透了人生的荒谬和无聊,却用戏谑之笔安抚众生。比方讲到《红拂夜奔》的李靖时,他这样说:“李卫公是个大科学家,大军事家,大诗人,大哲学家。因为他有这么多的本事,年轻时就找不到事做……有时跑到街上来当流氓聊以为生。在这种时候他只好尽量装得流里流气,其实他很有上进心。”又比如:“挨了这顿板子以后,李靖幡然悔悟,决定不再装神弄鬼,要做个好流氓……李靖这样讲话时,已经不像个知识分子了。知识分子有话从来不明说,嫌这样不够委婉。”

不知从哪年哪月起,诸如此类幽默、诙谐又从容不迫的叙事风格,在高校、在互联网上蔚然成风。

钟洁玲谈到:多年以来,我在餐桌上一遍遍向朋友们复述王小波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每每逗得全桌喷饭,成为佐餐最佳笑料。王小波说,下乡的时候,他养过一只猪,这只猪“两眼炯炯有光”,“像山羊一样敏捷”,吃饱之后就跳到房顶上晒太阳,模仿各种发音,它学会了汽车叫、拖拉机叫,春天的时候,它还学会了汽笛叫。这下麻烦大了:当地人是以汽笛声为下班铃的,它提早一个半小时就叫,结果大家每天乐颠颠地提早下班。领导就把这只猪定性为破坏春耕的坏分子,组成火枪队和手枪队,分两路包抄要剿灭它。结果这只猪竟然站在两个枪队的连线内,任凭狗咬人喊寸步不离,如果火枪队若敢开枪就会打死手枪队,手枪队开枪就会打死火枪队。剑拔弩张之际,这猪找到一个空子,像鱼雷一样撞出去,潇洒至极,谁也没能逮住它。

接下来,王小波还有传神的一笔,“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什么样的猪才会有獠牙,进化得这么快?—.只肉猪,即便野外长年下着铁风钢雨,在猪生之内,也催生不出一对獠牙!这是一部短篇小说的框架,王小波却把它高度浓缩成一则寓言式的杂文。

如果为了逗乐,这个故事可以完毕。很多网络写手都能写出逗得人满地找牙的故事或段子,但王小波的立意却不在此。他一开头就说,如果人不去管猪,猪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时还会谈谈恋爱。但是偏偏人喜欢对动物和人进行种种设置。而且,“我”也没敢反抗。当手枪队和火枪队围攻这只猪的时候,“我”心里说:“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一它毕竟是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结尾,王小波说:“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他的潜台词就是:喜欢设置别人生活的人和甘心被设置的人,都不如这头敢于打破设置、特立独行的猪!能够从一只猪来诠释自由精神,提升到反抗设置生活的高度,除王小波,没有第二个人。

第四篇:初识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读后感

学院:外国语学院班级:英语系文化五班姓名:章丽

学号:201111010610

初识王小波

我之前只是听过王小波,并没有读过他写的文字,有一次在语文课上老师讲了一篇他写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王小波的写作风格,文笔犀利,内容深刻引人深思,用诙谐幽默的手法描述当代人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反映出当代人时时刻刻都活在“设置”中。在文中写了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一个天才+全能,一万只猪中才能产生一个天才,而一百个天才中才能产生一个天才+全能,所以,这只特立独行的的猪是在百万之一的基因组合概率下产生的神奇猪,神奇猪遇上了神奇人,就有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文章。猪的世界影射着人的世界,有什么样的人的世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猪的世界:“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所以,王小波用那头猪影射自己,在嘲讽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无视生活的设置,我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读完文章我不禁要佩服这只猪,作为人类我觉得我都不如它,他不管生活的“设置”,潇洒的过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却发现自己一直别人的安排之下,市场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束缚着自己,没有勇气摆脱“设置”。这只“猪”引起了我对王小波的兴趣,所以我选择读他的一本以《沉默的大多数》为名的杂文集,读过几篇文章后,对他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与认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篇文章了。

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个小孩子。在冥冥

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一个侏儒。王小波用略带幽默又有些荒诞的故事引出自己的观点: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中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同时这也为下文的叙述做了铺。接下来他就开始用几个例子来参数他的观点。

首先是数量的大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写自己的音乐,一声也不吭。后来在口授了一本厚厚的回忆录,并在每一页上都签了名,然后就去世了。这本会议录的主要内容就是他自己在沉默的那段时间你的所思所想。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外国人也会选择沉默的生活方式。

随即他再次引用《铁皮鼓》讲到,小奥斯卡改变了自己的决心,然后长大了。他也决定开始说话,讲述了生活里的一些琐事,引用福柯先生的话:话语即权利。他却认为在当下的生活里应该是权利即话语,那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敏感时期,人们开始宣传“五讲四美”,但是如果你要给人讲“五讲四美”时最好戴上个红箍。即使像这样的好话,讲的时候最好有实力或者说是身份作为保证。将当时的情景描述的惟妙惟肖,也反映出当时的中国人不是不想说话,而是大部分人没权利说话。不得不承认,我也属于那沉默的大多数,对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说、不能说、不必说的心态。正如王小波所说的,这似乎是中国人的通病。王小波在在此文中写到“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社会,喧嚣,代替了我们沉静思考的东西。话语,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周围的一切。一般人从七岁开始走进课堂,更多的人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接受着话语的熏陶。“文革”中,外面总是装着高音喇叭,不分日夜地嚷着属于那个特殊时代的语言产物:“毛主席语录”、“十六条”、“五讲四美”等,可现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各种场合里不都充盈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类似话语吗,比如官话、套话、场面话。他们每天撰写文件及领导讲话稿,这不都是话语的捐税吗?于是,我们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30万粮食;知道了土平炉可以炼钢;知道了毛主席语录„„后来,我们也知道了,就算一亩地可以产30万的粮食也依旧会饿肚子,“饥饿可以把小孩变成白蚁。”欲望,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总是宣传着“一亩地可以产30万粮食。”的豪情壮语,饥饿却成为寻常百姓最重要最攸关生计的问题。于是我们更加的知道了,豪情壮语并不可以填饱肚子,解决问题。

“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话语就是思维的样板。一样的话语也可能产生不一样的想法。随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成长历程的不尽相同,想法、行为自然也就不同。而沉默,是为了终有一日的爆发。社会就如一池子,而话语正如一池冷水,你没跳进去就无法去判别,可能是清水,抑或是浊水。人的一生迟早是要去“游泳”。但沉默,往往是最好的武器。话语,不仅仅是表达了说话者的医院,更加也可以影响听者的意愿以及行为。

话语,也代替权利,语出即有意图。所以,你可以选择听与不听,说与不说。话语愈多,善恶愈加分明。所以关于话语,不能完全相信。话语都有它鲜明的时代性,时代的产物也自有它圣代的特性在里面。沉默,有时也代表着一种坚忍,即使与现实相悖,你可以选择保持沉默,坚持着自己所坚持的观点,遵循、维护自己的内心。

书中比较有趣的提到作者曾看到的一件事,二人偶然相遇因为意见不和而大打出手,一人咬掉另一人的耳朵最终承认的故事。作者选择以打架其中一人咬掉另一人耳朵的怪诞事件为例,讲述了另一种关于“沉默”事件的始末。在轻松、幽默、荒诞的氛围中我感受到在作者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话语对人性、自由的束缚。即使这样,也依旧“人性尚存”“同类不会相食”。这位不忍将同学的耳朵咽下最终被惩罚的学生,恰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沉默就是人类的“性本善”。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不能说话,自然不能为自己不公的待遇或看法所辩驳、申诉。他们没能力,或者没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隐情不便说话;还有另外一种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即使是属于最后这种人,也有义务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现在经历的时代很浮躁,越来越缺少沉得住气的智慧与理智,利益和金钱的诱惑也已早早得开始腐化学生的灵魂。我们外强中干,以为华丽个性的衣饰可以裹住脆弱的内心,于是穿着奇装异服,表情冷漠。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在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

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话语可以检验社会、国家的进步程度,而沉默作为另一种的表达,恰恰也见证了这一切。我们要学会在沉默中反思,在沉默中向别人学习,在沉默中提升自己,在沉默中奋斗。

一位作家的言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是我对于王小波的沉默论是肯定的,我不喜欢也不适应在很多人面前发言,但这并不代表我没有自己的立场,我总是习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去是思考,去消化我所见到的人和事,同时我也懂得与人交流也是提升自己了解别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我要做的就是积聚力量,不论是为自己的未来还是为了国家的未来我都会挺身而出,奋不顾身。

第五篇:热爱王小波

草堂笔记•之七

热爱王小波

王小波是累死在工作台上的。他的工作就是思考,就是写小说。在中国作家里面,鲜有谁像王小波一样,把写作当作自己的生命来对待。诗人里面倒是有一位,那就是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诗人海子,海子是一位为诗歌活着的人,诗歌死了,他也就死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小波和海子的身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对这俩人而言,写作就是他们的魂魄,写作就是他们的命!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突发心脏病,猝死在电脑前。临死前,他还在电脑上艰难地修改着小说。我丝毫不掩饰我对王小波的热爱。我购来了他的一套全集,集中精力读,用心读。读到最后,我绝望了——这样的心理状态,在我十几年的阅读生涯里,从未出现过。读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激动者有之,惊喜者有之,癫狂者有之,心悦诚服者有之,但从来没有产生过如此巨大的绝望感。一次,和一位写小说的朋友闲聊,说到各自最近的读书心得,我坦言,在读王小波,但王小波的作品带给自己的,却是巨大的绝望和挫败感。她惊呼:“天啦,我也一样,越读越灰心,越读越绝望!”她在千里之外的山东,我在西北僻壤,因为王小波的缘故,我和她的感觉竟然惊人地一致!

能够把汉语语言的美,发挥到极致的,除了王小波,我还没有发现中国作家里面,有谁有这样的功力和耐心!能把小说写到如此完美无缺,于无声处、于无形之中震撼人心,在汉语作家里面,除王小波之外,我仍然没有发现第二个!有意思的是,王小波小说的发迹,或曰是其文学价值的发现,竟然始自港台,而大陆的主流文化圈子,却一再保持缄默。当然,受到这种待遇的,肯定不止王小波一个。海子生前,还不是同样默默无名?却因了他带有自虐性质的自杀,诗名飙升。后来的发展情形,是谁也没有料到但却是必然的:他的诗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同样值得玩味的还有大陆的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相当一部分获奖作家和作品,很让人怀疑该奖评委们的操守,而最应该得奖的作家莫言,却总是与茅盾文学奖擦肩而过。

还是说王小波。先是台湾的联合文学奖颁给了《黄金时代》,过了几年,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说《2010》再次折冠——联合文学奖因了其纯正的文学性,在港台等地,甚至国际上都广有影响。《黄金时代》的获奖,是对王小波的第一次肯定。我读到过许多反映文革,或者以文革为创作背景的文学作品,有的甚至洋洋数十万言,但都远远没有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来得深刻。《黄金时代》只有五六万字,在这部篇幅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的小说里面,王小波根本不屑于做过于宏大的铺排,他的落笔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呢?低到把巨大的文革放到了简单的“男女关系”的层面上来“拷问”,是“拷问”,王小波仅仅用“男女关系”,就把一个时代的荒诞揭露了出来„„这就是一位优秀作家有别于拙劣作家的过人之处,也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的创造力之所在!很多人习惯于把《黄金时代》当作王小波的代表作,但事实上,其他和《黄金时代》篇幅接近的中篇,像《白银时代》、《2010》、《2015》,像《革命时期的爱情》,等等,毫不逊色于《黄金时代》,而长篇《万寿寺》、《红拂夜奔》等,也同样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至少在这个时代的作家里面,王小波的伟大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港台的学者们评价王小波的小说,认为他的创作是近百年来汉语文学“最美的收获”。这个评价一点儿也不夸张。王小波的小说,单就语言来说,有一种类似于音乐的质感。读王小波的小说,不是在读,而是用灵魂在聆听,聆听一曲舒缓而又富于节奏感的交响乐——但这显然还不是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在他那本著名的《小说的艺术》一书中谈到,文学作品首先要有娱乐性,其次要有教育性。亨利•詹姆斯所强调的,实际上是作品的可读性和思想性。同样的道理:王小波的小说读起来很美,美得无与伦比;技巧很老辣,老辣到几乎看不出任何技巧的痕迹。

如果仅仅是这些,那么,王小波的小说还谈不上有多么伟大。

我们评价王小波,必须谈到作品的思想性。毋庸置疑,王小波是一位思想的巨匠。在这一点上,深厚的西学底子成就了他,同样深厚的还有他的国学底子,但他显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个“核”很是不屑一顾。在王小波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很大的欺诈性,单就几千年来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来看,其欺诈性就可见一斑:用道德观念来规范和约束一个人,甚至是一个民族的行为,本身就是不靠谱的和不现实的,更遑论用道德教化来治理一个国家了。王小波崇尚西方文化,而且钻得很深,但他并不是一个被西化了的作家。王小波小说中透露出来的思想,似乎受过“乌托邦文学”的严重影响,总之,人们能从他小说中读出浓厚的荒诞意识来,在王小波的笔下,好像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就是无意义的„„很多人推崇王小波的杂文,这种推崇,实际上是一种贬低,相对于王小波的小说,杂文充其量是他在思考的间隙,从指头缝里漏下来的一些片断,仅此而已。骨子里,王小波更愿意人们把他看成是一位小说家,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家,而不是杂文作家什么的。

王小波的不同凡响之处,还有在小说文本意义上的贡献。这不单单是语言的美,不单单是结构的精到。我们不需要从严肃的理论角度来探讨和分析,我们只需要从一个非常简单的角度切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是的,王小波用他的小说告诉我们:小说当然可以这样写。这就是王小波的贡献。这个贡献有多大?我说不上来,后人自会得出公允的评价。我只是搜索过自己的大脑,同样的质问还可以放在另一位中国作家的身上,那就是鲁迅。鲁迅的贡献,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王小波的贡献呢,相信不远的将来,将会慢慢浮出水面。

一位大师的诞生,往往带有命定的悲剧性因素,就像王小波,他的生命最终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小说创作,每每想起王小波和他的小说,我的大脑中就会浮现出“绝望”这个字眼,是的,是绝望。这种绝望情绪,是王小波用他的作品强加给我的。我不止一次悲观地认为,王小波把该写的,该表达的,都写完了表达完了,那么,我们该怎样写?我们该写什么?作为一个同样热爱小说的人,王小波就是横亘在我面前的一座大山,不,是横亘在许多人面前的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几乎是不可逾越的。一位作家,你无法逾越他,但至少你可以依附他,但面对王小波这座大山,你连依附他的可能性都几乎没有。中国作家,大多是以模仿出身,有的作家甚至一辈子都在模仿别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度盛行的所谓“先锋文学”,就是建立在对西方“翻译体”文学模仿的基础上的。我们不无悲哀地发现,马尔克斯是可以模仿的,加缪是可以模仿的,中国作家里面,莫言和贾平凹是可以模仿的,余华也是可以模仿的,唯独王小波,你模仿不来,你连他的一丁点皮毛都模仿不来。

王小波是不可模仿的,他的作品仿佛是一个浑圆的球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王小波逝世的时候,只有45岁。这个年龄,正是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他的死,让瑞典皇家文学院唯一的汉学家评委马悦然汪声大哭。他认为,王小波一死,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概率,就又减小了许多。马悦然的哭,有他哭的道理,王小波和他的小说值得他一哭——若干年后,当另一位在法语文学界享有盛誉、华裔汉语作家高行健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之后,国人却一片静默,那时候,没有人站出来,勇敢地说一声:“这是汉语的胜利!是汉语文学的成功与骄傲!”没有。高行健的身份是法国人,他的创作,向来是汉语为主、法语为辅的双语写作。高行健获奖,马悦然是什么样的心理,我不知道,但事实摆在那里:高行健以汉语作家的身份获得诺贝尔奖,那就意味着,至少在二十年内,汉语作家别再想染指该奖。诗人北岛显然最为清楚这一点,否则,他也不会在高行健获奖之后,很落寞地回到中国,最后落脚香港。

一个用生命来写作的人,他离开我们整整十三年了,他离开了这个生他养他的国度,离开了亲人和热爱他的读者们,但他的小说活着,热爱他小说的人,只会越来越多„„这个世界上,原本没有什么是不朽的,但王小波却用自己的小说,让自己活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里。或许,他更愿意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的名字变得不朽!

2010-11-27于成县

王小波先进事迹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