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先进事迹材料
农业局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124-526779 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 2023-06-16 07:43: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农业局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xxxx,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xxxxxxxx县人。1989年6月毕业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植保系植保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分配到xxxx县棠下桥区农业站参加工作,2007年底任xxxx县农业局总农艺师,2010年7月任xxxx县农业局副局长,分管外经招商工作。该同志连续三年获县嘉奖,获县

三等功两次。

一、加强修养,努力完善自我品行

该同志热爱中国共产党,忠诚党的农业发展事业,始终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他积极学习党十七大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该同志始终坚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遵纪守法,尊敬领导,尊重科学,团结友爱同志,作风正派,认真当好领导的助手,积极为xxxx县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二、突出实干,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一)整章建制谋好外向型农业产业之篇。xxxx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切实拓宽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做大做强外向型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开创农业产业化新局面,xxxx同志经常深入基层调研,蹲田头,入农户,访企情,掌握了大量外向型农业产业第一手资料,创造性地协助县委、县政府制订了《关于加快发展xxxx县外向型农业产业的意见》、《xxxx县外向型农业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管理暂行办法》、《xxxx县外向型农业产业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全面夯实了xxxx县外向型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

(二)刷新亮点筑牢外向型农业产业之基。xxxx同志根据xxxx县的实际情况,殚精竭虑,巩固提高,着力抓好优质稻、中药材、黄花菜、蔬菜、水果等五大外向型农业产业基地,积极帮助农民创收。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召集当地农民开会调研,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地为我县优质水稻、中药材、黄花菜、果蔬等支柱产业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意见,形成了黑田铺、简家陇的1200亩铁皮石斛基地,范家山3000亩蔬菜生产基地,流泽、魏家桥等5000亩杨梅基地,双凤2000亩高山玫瑰基地,石株桥、范家山、廉桥等乡镇10000亩葡萄基地,灵官殿、佘田桥、火厂坪等乡镇15万亩中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斫曹、流泽等乡镇8.2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团山、流光岭等乡镇7.8万亩黄花菜生产基地,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和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格局。使我县外向型农业产业基地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380元以上。特别是,黄花菜在我县种植历史攸久,是我县经济作物的传统产品,但前几年,我县黄花菜由于舍去了传统的蒸煮干制方法,导致黄花菜化学有毒物残留量严重超标,失去了传统干制黄花菜的风味,因而名声大降,外销严重受阻,商品价格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xxxx同志根据这个情况,入乡窜户,广泛宣传,常常不定期邀请专家入村授课或者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组织农户外出学习考察,引导农户重新回到了传统的蒸煮干制的精细加工渠道上来。近几年,黄花菜外销量又大幅提升,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2012年全县黄花菜种植面积7.8万亩,产干黄花菜9400吨,农民创收1.77亿元。

(三)致力服务盘活外向型农业产业之局。xxxx同志工作20余年来,任劳任怨,心系农业,身在基层。在该同志的努力下,全县现有农业外向型企业522家,规模企业91家,几年来,共成功申报市级龙头企业39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他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服务。一是在拓宽企业销售市场上服务。为打造强势外向型企业,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xxxx同志通过开展送报下乡(企)、送课下乡(企)等多种形式,为农户(企业)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通过生动的实例鼓励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加强外销,形成合力,抢占市场。2011年以来,中药材市场疲软,我县玉竹等严重滞销。xxxx同志为解决这个问题,依托廉桥国际药都这个便利的药材市场,先后多次跑相关科研院所,广泛联系,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2011年底,他引导xxxx坤乾食品有限公司上马了我国第一条玉竹饮料生产加工线,使我县玉竹产业走上了科学、快速发展道路。至2012年我县玉竹种植面积达3.1万亩,玉竹饮料“一品东方”远销东南亚等国外市场。2012年,该企业年创外汇300万美元。二是在融资招商上服务。融资难是农业企业外向发展的瓶颈问题,xxxx同志积极促进我县外向型农业产业企业与银行开展合作,积极协助银企见面洽谈,每年召开2-3次联系会,使我县外向型农业产业企业得到了以农发行为主的多家银行4.5亿元以上的贷款资金,授信到位资金每年达3.8-4亿元。招商引资是开展外向型农业的必由之路。唐红剑健同志分管外经招商工

作以来,积极开展引智引资工作,实现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农业外向型良性发展。2012年帮助有阳蓉鑫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xxxx坤乾食品有限公司、xxxx一通农业有限公司等引进外资共2亿余元。

(四)巧用外资拓宽外向型农业之渠。在xxxx同志的积极努力下,2012年9月启动国际农发基金贷款xxxx省中西部地区农村综合发展项目,该项目重点改善我县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现状。根据该项目的特点,他和同志们一起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一年来,通过项目的实施使我县项目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产业的发展也更加科学合理,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增加420元。

第二篇:县农业局科技推广先进事迹

在县,有位同志因为长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经常在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摸爬滚打,搞得一身“土”气,村民们都叫他“土秀才”,他就是2011年省唯一被评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记一等功的科技兴农标兵同志。

平凡的人生崇高的荣誉

同志虽然祖籍在,但是地道的土生土长的人。1983年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县农业局植保站工作,先后担任过副站长、站长。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战斗在科技兴农第一线,先后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省农业厅丰收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地区科技进步二、三、四等奖各1项。2000年被农业部、总参动员部及四省市评为“武陵山区科技扶贫先进个人”,2004年被地委评为“全区勤政廉政模范人物”,2005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和被地委、行署评为“全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8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2011年被地委、行署评为全区首届“敬业奉献类”道德模范,同年获第七届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县管专家,2012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先进工作者。1998年、2007年分别当选中共省笫八次、笫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艰苦的打拼不舍的追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84年是他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他与队友被派到离县城70多公里的原官舟区永祥乡蹲点抓1000亩水稻病虫综合防治。他们自带棉被,自带口粮住在村寨,吃在农家,并带上喷械和对路农药,从水稻播种开始,一直蹲在点上,有效地控制了当地的病虫危害,夺得了自土地承包到户后的第一个丰收年。1996年到县农业局任副局长主管种植业务工作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生产和示范方案,把“抓点促线”,“以线带面”作为技术普及的突破口,一年至少带队抓两个点。不论春耕,还是秋种,所有示范点他都力求做到质量最好,效果最佳,该县农业生产连续十余年获全区一等奖。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06年自治县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当时薯种不足,为了抓住季节,不误农时,特从威宁调运薯种。薯种运抵当晚,当冒着大雪跟车送到距县城100多里的偏僻小村时,已是深夜两点。他连夜和群众一道将13吨薯种下了车,次日上午再分发给群众。这天刚好是农历正月十五,风俗叫“过大年”。当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家时,县城已是万家灯火,鞭炮声声,亲人们还在守望着等他一同吃元宵饭。

2012年新年伊始,又遭遇多年罕见的春旱,他积极组织有关部门调购生产物资,带领技术干部进乡入村落实示范样板,召开技术培训会,并针对严重旱情,因地制宜组织生产自救,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蔬菜和特色辣椒生产,为力争全县灾年不减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组织实施小麦、水稻高产创建和粮食增产工程完成各项任务指标,顺利通过上级业务部门验收。

无私的奉献清廉的人生

曾有调回工作的机会,然而他因看到群众对农业科技知识那种渴求的眼光,使他深感肩头责任的重大,坚决放弃了回的念头。80年代后期,组织上要调他到县委组织部工作,那可是时下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好单位。但他考虑到自己学的专业是农业,只有在农业部门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就恳请组织上把自己继续留在农业局工作,最终得到了组织的理解。多年来,他对工作信奉一条准则:“力所能及、问心无愧”。由于他经常奔走在农村,为人随和,群众都愿与他接近,他蹲点所住之地,每到晚上常常是满屋的老老少少,或拉家常、或咨询一些农业技术。群众都说“老范没架子”、“老范是个土秀才”。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自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那天起,就告诫自己:“从现在起,一切交给党组织,要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他始终把勤政廉政刻入脑海中,付诸行动,廉洁自律。在植保站工作期间,为了引进和推广农药新品种,经常外出调购农药,有许多捞外快的机会,但他从未收过一分钱的回扣。到局任职之初,他曾两次赴调购小麦种子,金额达20万元以上,供货方主动提出定价时加点小费,都被他坚决拒绝。2000年兼任种子公司经理期间,需调入大量种子。一次公司派业务员到重庆市忠县购玉米种,对方暗示可以超额开票,多出部分作为单位调种补助。他察觉后通知业务人员“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多开一分钱”。近些年来,每年的采购经费都在百万元以上,但凡他经手的采购项目,没出过一次问题。有人作过粗略估计,二十多年里,在采购种子上为县里节约资金应该不少于300万元。凡与他打过交道的商贩无不感叹“这年头居然还有这种油盐不进的人!”

多年来,因的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党和人民给他的荣誉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但他从来不因此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象春蚕一样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了这一方热土。

第三篇:农业局科技推广先进事迹

农业局科技推广先进事迹

在县,有位同志因为长期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经常在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摸爬滚打,搞得一身“土”气,村民们都叫他“土秀才”,他就是2011年省唯一被评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记一等功的科技兴农标兵同志。

平凡的人生崇高的荣誉

同志虽然祖籍在,但是地道的土生土长的人。1983年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县农业局植保站工作,先后担任过副站长、站长。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战斗在科技兴农第一线,先后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省农业厅丰收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地区科技进步二、三、四等奖各1项。2000年被农业部、总参动员部及四省市评为“武陵山区科技扶贫先进个人”,2004年被地委评为“全区勤政廉政模范人物”,2005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和被地委、行署评为“全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8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2011年被地委、行署评为全区首届“敬业奉献类”道德模范,同年获第七届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荣誉称号,并被评为县管专家,2012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先进工作者。1998年、2007年分别当选中共省笫八次、笫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艰苦的打拼不舍的追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84年是他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他与队友被派到离县城70多公里的原官舟区永祥乡蹲点抓1000亩水稻病虫综合防治。他们自带棉被,自带口粮住在村寨,吃在农家,并带上喷械和对路农药,从水稻播种开始,一直蹲在点上,有效地控制了当地的病虫危害,夺得了自土地承包到户后的第一个丰收年。1996年到县农业局任副局长主管种植业务工作后,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生产和示范方案,把“抓点促线”,“以线带面”作为技术普及的突破口,一年至少带队抓两个点。不论春耕,还是秋种,所有示范点他都力求做到质量最好,效果最佳,该县农业生产连续十余年获全区一等奖。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06年自治县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当时薯种不足,为了抓住季节,不误农时,特从威宁调运薯种。薯种运抵当晚,当冒着大雪跟车送到距县城100多里的偏僻小村时,已是深夜两点。他连夜和群众一道将13吨薯种下了车,次日上午再分发给群众。这天刚好是农历正月十五,风俗叫“过大年”。当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家时,县城已是万家灯火,鞭炮声声,亲人们还在守望着等他一同吃元宵饭。

2012年新年伊始,又遭遇多年罕见的春旱,他积极组织有关部门调购生产物资,带领技术干部进乡入村落实示范样板,召开技术培训会,并针对严重旱情,因地制宜组织生产自救,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蔬菜和特色辣椒生产,为力争全县灾年不减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组织实施小麦、水稻高产创建和粮食增产工程完成各项任务指标,顺利通过上级业务部门验收。

无私的奉献清廉的人生 曾有调回工作的机会,然而他因看到群众对农业科技知识那种渴求的眼光,使他深感肩头责任的重大,坚决放弃了回的念头。80年代后期,组织上要调他到县委组织部工作,那可是时下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好单位。但他考虑到自己学的专业是农业,只有在农业部门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就恳请组织上把自己继续留在农业局工作,最终得到了组织的理解。多年来,他对工作信奉一条准则:“力所能及、问心无愧”。由于他经常奔走在农村,为人随和,群众都愿与他接近,他蹲点所住之地,每到晚上常常是满屋的老老少少,或拉家常、或咨询一些农业技术。群众都说“老范没架子”、“老范是个土秀才”。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自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那天起,就告诫自己:“从现在起,一切交给党组织,要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他始终把勤政廉政刻入脑海中,付诸行动,廉洁自律。在植保站工作期间,为了引进和推广农药新品种,经常外出调购农药,有许多捞外快的机会,但他从未收过一分钱的回扣。到局任职之初,他曾两次赴调购小麦种子,金额达20万元以上,供货方主动提出定价时加点小费,都被他坚决拒绝。2000年兼任种子公司经理期间,需调入大量种子。一次公司派业务员到XX市XX县购玉米种,对方暗示可以超额开票,多出部分作为单位调种补助。他察觉后通知业务人员“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多开一分钱”。近些年来,每年的采购经费都在百万元以上,但凡他经手的采购项目,没出过一次问题。有人作过粗略估计,二十多年里,在采购种子上为县里节约资金应该不少于300万元。凡与他打过交道的商贩无不感叹“这年头居然还有这种油盐不进的人!”

多年来,因的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党和人民给他的荣誉越来越多,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但他从来不因此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象春蚕一样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了这一方热土。

第四篇:农业局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材料

农业局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材料

今天我站在这讲台上,心情非常激动。27年前,我还是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是党组织的精心培养、是老一辈农技工作者的悉心传授、是同志们的全力支持,才有了我的今天。我之所以能获得市三八红旗手、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劳模、省劳模、省农技先进工作者、省党代表、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都与组织的培养和大家的支持休戚相关,在这里我表示忠心的感谢。跟这些荣誉相比,自己深感惭愧和不足。

1984年,我怀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的美好憧憬,来到了**市种子公司,领导安排我搞粮油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是即将退休的周才昌老师,能遇上像周才昌老师这样的引路人,我是幸运的。从这位可亲可敬的老知识分子身上,明显感受到他对事业的执着、对科学的严谨、对种子的挚爱。在和他一起工作的两年中,我们奔波在省内各科研单位和市内的各试点之间。当时交通条件非常不好,出差都是坐公共汽车,大多数试点都设在汽车不能通到的偏远农村,我们只能徒步前往。几天跑下来,两个人全身都是灰尘,但当看到一个有苗头水稻新品种时,心里真的比吃了蜜还要甜。

正当我全身心投入良种引进、推广工作时,1986年不幸 得了慢性乙型肝炎,刚工作两年就要回家休息,心里非常懊恼。当时局人事科长非常关心我,有一天她来对我说:“现在某某机关单位正要大学生,你是一个女同志,搞农业比较辛苦,现在又身体不好,如果换单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可以帮你。” 我听后心里顿感热乎乎的,但接下来的几天矛盾极了,走,从此可过上风不打头、雨不打脸的安逸生活,然而,一想到自己上大学时所做的种子梦,一想到公司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我毅然留守本职,并得到了她的理解和支持。

我在病没有彻底好转的情况下回到了工作岗位。甘松林经理不仅是一位好领导,也是我成长中的另一位良师,他的敬业精神和开拓精神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当时他分派我负责杂交稻,重新开拓公司的杂交水稻亲本繁育和经营业务,和市农科所的技术合作也是从1989年就开始了。甘经理有句名言:“搞种子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马虎”。在他的带领下,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六年努力,公司生产的协青早不育系以质量取胜,享誉全国,种子远销广西,江苏,浙江等省,和市农科所合作的第一个杂交粳稻组合七优七号也于1997年通过省级审定。但在90年代未种子公司已潜伏着严竣的生存危机,如果公司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面临的将是倒闭。面对困境,当时我提出了公司与市农科所“联姻”,开展合作育种的新思路,走出一条从育种、研发、生 产、销售一体化的新路子。合作的设想马上得到了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和农办的全力支持,由三个单位的领导牵头,通过双方单位的六次协商,浙江省第一份合作育种协议于1999年1月诞生了。

以科研促开发,以开发促科研,这一良性互动的新机制,不仅在省内创造了水稻合作育种的新模式,还有效地推进了我市杂交水稻产业化,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育成甬优系列14个杂交水稻新组合,6个粳型不育系,育成的甬优1号、3号、6号、8号、9号相继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推广组合,甬优6号成为我国第一个育成的典型籼粳杂交超级稻。XX年宁海甬优6号百亩示范方经省级验收,最高亩产达到834.2公斤;新育成的籼粳杂交晚稻甬优12号,XX年鄞州桐桥百亩示范方,经省级验收平均亩产达798公斤,最高亩产达836.7公斤。08,09年连续两年创浙江省晚稻单产吉尼斯记录。已累计推广甬优系列杂交水稻843.8万亩,增产稻谷4.2亿公斤。XX年12月经颜龙安院士等专家鉴定,我市籼粳杂交水稻育种及推广应用达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实现籼粳杂种优势的直接有效利用,为我省粳稻杂交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该成果已荣获XX**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二十多年来,我与农民、与土地、与种子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深刻地感到作为一名农技推广工作者,需要有“三心”:即信心、诚心和恒心。

一是要有信心。走农业创新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XX年甬优系列第一个组合甬优1号通过浙江省审定,这是我省第一个比对照增产10%以上的晚粳稻新品种。那一年也正好是我当公司经理的第一年,为了加快该品种的推广应用,1999年冬加速在海南繁育亲本种子1250公斤,XX年5月在奉化松岙建立了制种基地1200亩,在接下来的5个月生长季节中,我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了松岙基地。因为海南繁育的亲本种子是在高温、强光下成熟,种子催芽萌动期长,制种农户催芽3天后仍不见种子长芽,焦急万分。为解决亲本种子的催芽问题,我与松岙500多个制种农户整整奋战了10天10夜,每天晚上打着手电,挨家挨户地检查发芽情况,耐心地告诉农户催芽方法。足足一个星期过去了,还是不见芽长出来,这时农民已经绝望了,见我还在那里坚持着,他们的情绪才没有激化起来,不少农户已经在盘算改种其它作物和如何让公司赔偿的问题了,但我坚信种子是有生命力的。一直坚持到第10天的下午,一个农户兴冲冲地告诉我,他家的种子发芽了,紧接着喜报一个接着一个,全村都沉浸在焦急等待后的喜悦之中,第一个难关终于闯过了。到了抽穗扬花季节,更是马不停蹄地走到每一个制种农户的田头,告诉农民如何赶好粉去好杂。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松岙制种成功了,制种产量超过预计数的一倍,1200亩制种平均亩产达到了205公斤,收购种子近25万公斤。

制种丰收了,但种子的销路却成了一个新问题。在甬优系列推广之前,浙江省杂交粳稻年推广面积从未超过20万亩,而且推广过的杂交粳稻组合多少都出现过种子纯度问题,大多种子公司都没有推广积极性,也不敢大面积推广,当年生产的25万公斤甬优1号种子,落实销路的只有10万公斤,怎么办?公司内部人员非常着急,他们更担心积压亏损。路是靠人走出来的,有压力才有动力。当时我认真分析了甬优1号在省内的适应区域,并把适应区域内的公司分成两类:对有推广积极性的县公司继续合作,对没有推广积极性的县提出了直接走乡镇代销的策略。XX年春节过后,我和公司员工开着皮卡车装着种子出发了,整个三个月,跑遍了XX、绍兴、**、台州等地的350多个乡镇代销店。到乡镇上门推销种子全省我们是第一家,当时**的杂交粳稻在省内没有一点名气,好多代销店甚至把我们当成是卖狗皮膏药的,总是用疑虑的眼光看着我们。每到一个点,我都认真地对代销人员介绍甬优1号的特征特性,杂交粳稻是有优势的,正是因为它的优势还没有被农民和经销商认同,才需要和他们合作向农民推广。接下来整整3年,我们在销售和整个水稻生长季节,跑遍了全省粳稻地区的每个乡镇,每年行程8万多公里。通过3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好效果,乡镇一个代销点从第一年的几百斤,到第二年的几千斤,到第三年好的能超万斤。甬优1号在全省的销量也从XX年的15万公斤,到 XX年的35万公斤,XX年达到了55万公斤,短短3年就突破百万斤大关。浙江省XX年甬优1号推广面积达到了67.1万亩。从此,杂交粳稻的优势得到了广大农民和经销商的认同,甬优的品牌打响了。为接下来的籼粳杂交稻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要有诚心。要有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诚心。任何一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都要建立在为农民提高效益的基础上,要始终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诚心首先体现在品种选育上。从甬优1号在省区试中增产达10%、甬优4号的增产达15%,到甬优9号增产达到20%,最新育成的甬优13和甬优412增产幅度分别达到了25%和39.5%。诚心其次体现在稻谷生产技术研制上。通过研制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定时定量高产技术规程,使种植农户快速掌握相配套的栽培技术,在大面积推广增产增效的同时,取得了单产836.7公斤的全省高产记录。诚心还体现在种子生产技术研制上。通过研制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为特征的杂交水稻制种优质高效技术规程,使得甬优系列种子生产农户平均亩产值达1800元以上,XX年宁海岳井制种合作社850亩制种取得了70多万元的好收益。

三是要有恒心。做任何一件事,贵在持之以恒。甬优系列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浙江省科技厅杂交粳稻育种是1977年立题的,当时全省有六家单位协作攻关,到1997 年近二十年过去,因为杂交粳稻育种进展不大,浙农大、省农科院、嘉兴所等其他5家都转项了,省科技厅是否继续对**所立项搞杂交粳稻犹豫不决,农业处的陶处长专程到**农科所考察杂交粳稻,并指明要**种子公司参加,就是因为两个单位的领导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坚持,省科技厅给了1万元的立项资助,整个项目得以保留下来,才有了甬优系列。就是因为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二十多年来不为名所惑、不为利所动的坚持,才有了甬优系列今天的成就。

创新强农业,创业富农业,对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求真务实,不断创新,为大地的丰收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第五篇:农业局工会主席援藏工作先进事迹

代明召,1972年出生,**人,1997年取得**农业大学大专文凭,现任**市农业局工会主席。他参加工作后曾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专业文章300余篇,并在2001年和2003年作为青岛市技术干部两次援藏,受到当地群众干部的高度评价。2003年,代明召荣获**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我对城市没兴趣”

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做了九年基层农业技术员,有过两次援藏经历,如今担任**市农业局工会主席的代明召还是闲不住。9月,当记者来到**农业局楼下时,门卫想也不想脱口而出:“下乡了,他整天去住乡下漏雨的破房子,很少呆在局里。”

而当记者见到代明召时,这位34岁的工会主席说得更直接:“我生在农村活在农村,一辈子在农村,一辈子跟农打交道,我对**市区没兴趣。”

白天一身汗,晚上挑灯战

代明召是个农家子弟,最初的文凭是中专毕业,1992年,他从青岛市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市下面的乡镇做农业技术员,这一干就是九年。

农业技术员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和土坷拉打交道,动不动一身臭汗,非常枯燥辛苦,时间不长,代明召的一些同学就纷纷改行或者下海。但代明召干得很有趣味,他不仅没有放弃的想法,反而天天晚上带着一身臭汗挑灯搞实验,等研究出点成果了,他就把这些心得写成文章,一写就到夜里两三点。

那时候,农业技术员的待遇非常低,不过代明召的文章很容易发表,每月光稿费就有七八十元,后来代明召把他所有发表的文章一整理,竟然仅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文章就有300多篇,样报、样刊把老家的柜子都塞满了。

由于代明召做得比较出色,单位曾经想送他到加拿大学习和工作,当时已经出国的同事无论在待遇和环境上都比国内好很多,这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好机会。但此时代明召的父亲病了,住在青岛市肿瘤医院,而岳父在潍坊住院,代明召忙于两地奔跑,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出国机会放弃了。得知这个消息,很多人替代明召惋惜,瘦得皮包骨头的父亲也搂着代明召直哭。

“逆境中才能出人才,人千万别向命运低头,我本来就是个农家子弟,什么活不能干,什么苦不能吃?别说放弃一次出国,就是让我现在去码头扛包我也干得了。”代明召这样安慰自己。

就在代明召为两边亲人生病四处奔波的时候,他还在**农业大学进修函授大专文凭,白天在大棚里一蹲一天,晚上在老家的破房子里挑灯夜读,就这样坚持了三年,1997年,代明召终于拿到了山农大的大专文凭。

代明召的学习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又开始攻读本科文凭,他对学习的态度就像是个守财奴,一点时间也别想从他手头遛走。农业技术员们白天蹲庄稼地和大棚,冬天也是一出一身汗,别人回家都是腰酸背痛,早早洗洗睡了,而代明沼每天晚上都要在昏暗的灯光下,剪报、写读书笔记,写工作日记,一年365天,天天不落下。他的工作日记里不仅有土地、大棚等详细的农业状况,而且他还记录天气预报,时间长了,代明召对**什么时候下雨特别有数,判断得就跟天气预报一样准。

“这就像人站在桌子上,只有两只脚都踩着桌子,才会觉得踏实、觉得安心。”一直为自己只有中专知识而苦恼的代明召这样形容不断学习的感受--为心里踏实。

梦里几次回西藏

2001年8月,代明召作为青岛市第七批援藏技术干部远赴西藏日喀则市,开始了另一段让他终生难忘的工作生涯。

2001年的日喀则工业几乎为零,农业也很差--虽然高原地带能种青稞,但老百姓吃不上青菜,吃菜比吃肉还贵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有一次,代明沼生吃一个茄子,这个举动把很多藏族人吓了一跳,瞪大眼看着他--代明召疯了,他这是在干什么?代明召苦笑一声,他想,如果他不能真正为这些藏民做些什么,他永远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代明召强忍着高原反应,开始往日喀则的田间地头跑,他手把手地教农民种玉米、西瓜、蔬菜,盖大棚。但任何事情起步阶段都是最难的,尤其是让人相信一个新生事物更难,就在代明召的努力和改变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一年援藏时间到了。

回家的几个月里,代明召经常梦见藏民那渴盼的眼神,而且代明召觉得,他的“让日喀则吃上自产蔬菜”的想法是能够实现的,他不能就此放弃。于是,2003年4月18日,代明召第二次踏上援藏的路途,成为青岛市第八批援藏技术干部的一员。

此次进藏后,代明召担任了日喀则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说是主任,其实他是指导员、打字员、技术员等多项工作一肩担。但代明召一有时间还是往下跑,有一次,日喀则地区发生水灾,许多村子被淹,一天,代明召到一个灾情较重的村庄调查灾情,从乡政府所在地到那个村子只有7.5公里,越野车却走了3个小时。村庄在一个小山崖上,要到达那个村庄,还要趟过一条河。夏天,河里流淌的都是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冰凉刺骨。

传奇小法师 绝世游戏 篮球,风云再起的岁月 高中篮球风云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跟代明召一起去的乡长担心他受不了,就说,“我背你过去吧。”代明召坚决反对,就赤着双脚来到那个村子,好几个农民流下了眼泪。

援藏期间,代明召常常早上带着干粮走,晚上顶着星星归,他的足迹已经走遍了30%的日喀则村庄。代明召说:“不要小看这30%。西藏地域辽阔,村与村的距离比内地一些县城之间的距离还大。”

除了手把手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地教村民建大棚、种蔬菜,他还注意从根本上改变藏民的观念,这也就是援藏干部们所说的“智力援藏”。在代明召的建议下,日喀则市政府建立了“蔬菜发展基金”,规定市郊农村每建一亩蔬菜大棚,奖励该农户500元,奖励所在乡(办)100元。于是,日喀则市12个乡(办)飞快建起了1100多亩蔬菜大棚,大量蔬菜运向菜市场,现在,日喀则的蔬菜供应已基本能够自给。

在代明召援藏期间,家乡的《青岛日报》记者曾去采访过,当时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去日喀则市郊采访,所到乡村几乎都能看到整齐化一的蔬菜大棚,因为有高原充足的日照,棚内的蔬菜生长茂盛,黄瓜、西红柿、白菜、辣椒鲜嫩诱人……在日喀则市郊年楚河畔,我们停车与一位种西瓜的藏族老汉攀谈,他这块河滩地约有五亩,以前每年只能收千把斤青稞,去年在青岛援藏技术干部代明召的指导下改种西瓜,当年就收入一万多元,今年估计可能会超过两万元。老汉边说边切西瓜,我们一尝,从嘴到心都是蜜样的甜……”

2004年,代明召从西藏回到**,虽然又睡到家里舒服的大床上,但代明召却常常失眠,有时候从梦里醒来,代明召都误以为自己还在西藏。

不仅梦里常回西藏,已担任**市农业局工会主席的代明召的心也始终回不到城市。他作为**市工作队的一员下派包村,但他宁愿住在村里一处漏雨的废弃房子里,也很少回局里回城市。代明召常常说:“如果我能让一个村子富起来,将来老了去看看,那时候我就能对孩子说:'这里爸爸干过,是爸爸帮他们富起来的。'那种感觉该多么欣慰啊!”

传奇小法师 绝世游戏 篮球,风云再起的岁月 高中篮球风云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农业局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