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
编辑:花开彼岸 识别码:10-1070988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19 10:32: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心得体会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狭隘以及教师仍沿用陈旧的授课方式很难给学生制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历史氛围,缺乏现代技术含量,学生不易感知历史,在进一步理解历史知识上就会产生困难,在学习方式上死记硬背便成为很多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习惯于接受性学习,忽视体验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因而难以满足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将最大限度地改变原有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的最大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网络可以当作一个虚拟世界,对学生来说有了网络可以让学生面临海量的资料或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丰富性,对历史学科来说,信息技术有用武之地,计算机主要是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网络为信息的传递提供新的环境,多媒体则使信息能以更多的形式或样式进行交流和传播。现结合我这几年来运用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谈一点感受: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他们才会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结论。如在讲授《秦王扫六合》时,我提前便向学生提出预习提纲问题:“假如荆轲刺秦王成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还会持续吗?假如你是秦始皇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呢?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是什么?秦始皇是暴君还是千古一帝?”等问题的思考,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上课时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已经完成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入了历史的情境,他们的思想已经放飞,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在不知不觉中逐一形成。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

在网络条件下,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在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结论,学生可以凭借兴趣爱好并按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制作卡片、列表比较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在小组或班级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无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讲授“文字的演变时”我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些图片,文字,音像等内容网址,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负责甲骨文、金文、竹书和帛书知识的收集和模拟并在课堂上展示,他们收集的资料往往是不全面的,但是那是他们感兴趣的,希望与同学探讨的问题,我给予支持和理解,因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经过自我加工,建构完成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增长,形成爱学、善学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造者,经过自主学习可以牢固地掌握获得的信息知识,同时提高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再学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营造历史时空氛围,让学生走入历史,激发其情感体验。

一个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就得看教师在导入这一环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三国鼎立》我截取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录像和主题曲,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看后心如潮水起伏,他们的学习激情已经被呼醒,他们议论纷纷或眉飞色舞地跟着唱,早已融入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又如在《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我插入了一曲动听委婉的琵琶曲,学生在感知音乐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了昭君出塞,他们更能客观地去理解分析历史事件,在诸如此类的输入情感信息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综合运用的引入改变了历史老师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更随意,更方便,更直接,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形成有效格局。

五、要避免“信息技术万能观”,避免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而忽视教师作用的倾向,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者是信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所必需的。

据我了解有很多老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忘记了教师自身的力量,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这些能够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教学过程不是由机器主宰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将一节课的时间排的很满,内容的科学性也较高。但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他们对于多媒体的感觉会麻木,原来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过多使用多媒体而丧失,自然学习效果要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所以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进行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遵循如下的基本的科学性原则:

1、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应该与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具体目标一致,体现教学和学习历史新课程的新特点。

2、信息技术运用于历史教学要以生为本,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要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和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3、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要满足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避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不了”和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还要避免部分学生因学习目标过高形成的心理压力。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整合要生动形象、直观、增强记忆,提高效率、因材施教,互助互动、培养合作的能力,但也不能忘了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要积极促进各种技术之间的协同互补,促进各种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所以作为当代的年轻教师,我们有信心也有义务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单纯的知识储备型人才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历史教师,由于历史作为记载过去的学科,时间久远,理解史实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直观的素材,感知历史;同时利用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容易被新鲜事务所吸引的天性,使这项技术和正确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创设良好的认知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一、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1、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学历史的都知道一句话叫“历史没有假如”。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虽不可重复历史,但可以再现历史。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品味历史、把握历史。

例如在执教《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利用网络技术将战争形势图以及林肯图像、生平介绍等,把这些影、像、图、文等资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近似真实的历史情境,消除了学生和这段历史的时空距离,很快被这种情境所吸引,融进了这段历史当中。

2、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对基本史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地图地貌等,可以在网站上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这种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从而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大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3、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习历史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地记忆一些历史知识,知道一些表面现象,而在于通过资料、证据和推理、形成综合、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和批判意识,真正逐步使学生“懂得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解释各种历史现象”。这种能力的形成,仅靠薄薄的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个目的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众多的信息,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空间,为学生比较辨别、思维、综合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二、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既然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在平时历史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这种现代化手段,来使我们的历史课更加生动、高效。下面我以《戊戌变法》一节课为例来谈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形象导入本课,明确教学内容,做到教学设计的有的放矢。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戊戌变法的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上课时先播放《中国近现代史》声像资料,仅用了六七分钟就介绍了戊戍变法从开始到失败的过程,以及变法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边浏览课件边重点分析戊戍变法的内容,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评价戊戍变法,在这里不仅给出了大量的各派的观点、学说,而且适时点拨评价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形成对戊戍变法的正确的认识。因此,多媒体网络技术下制作的课件能高度浓缩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剖析历史事件。

变法内容和意义是教学重点,为此,我设计了“归类措施表”,把变法内容分为4个方面,16项措施,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措施会对谁有利、对谁有害,再引导学生把变法的意义归纳为“三个有利于”: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对本节难点“如何评价戊戍变法”这一问题,荟萃各派具有代表的观点,甚至掺杂一些虚假的信息、建立它的资料库,以便让学生搜集信息、甄别信息、处理信息,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得之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资料提炼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向教科书、权威挑战。结果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的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思想的敏锐性和深刻性、思维的活跃性和流畅性,大大超出了教师的估计和想象。所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只给材料、不给结论的信息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是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批判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3、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模拟历史情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讲解贯穿全课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两个模拟历史剧:一是康有为与顽固派的论战。让学生自己表演,并适时用投影仪显示论战时的插图,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当时论战的激烈情景。二是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的情景。通过表演,学生不仅重温了这段历史,而且对袁世凯的性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袁世凯的阴险狡诈,为以后讲解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作了铺垫。同时,设计了一个列表归纳分析(戊戌变法的内容对谁有利)、一个材料分析(光绪颁布诏书的真正含义)和一个关于爱国主义(谭嗣同自愿牺牲的意义)的小讨论。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再配合信息技术的声、图、影效果,能使他们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以趣激情,寓知于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涨,乃有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之快感,师生感情融为一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姓名 :

李世银

学科 :

职务 :

职称 :中学一级教师

单位 :湖北省宣恩县长潭中学

手机 :***

地址:湖北省宣恩县长潭中学

邮编 :445504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摘要:近年来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我们今天的教与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一直是我国中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也是目前教育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拟就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多媒体

众所周知,20世纪中期以来,信息技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教学也应运而生。目前信息技术已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包罗万象,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诸多方面,农村中学在历史教学中如运用信息技术所负载的丰富网络资源,则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点,在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拟谈以下两个方面的看法。

方面一:关于信息技术的运用的积极影响

关于信息技术的运用的积极影响,我主要谈以下三点内容:

第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历史课程资源开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不容置疑,历史是开放性的课程,它应该力求改变过分依赖教科书的旧局面,那么,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本身具有速度快、信息广、检索简捷、使用方便、内容质量高等优势,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教育教学资源。以往教师获取资料的渠道狭窄、手段落后,引用的资料往往陈旧、滞后,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能因为与实际情况不吻合而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生疑。而网络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有利于教师筛选并链接相关背景,也有利于图文并茂地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形成创造性思维。例如:赤壁之战、红军长征、三大战役、开国大典、美国西进运动、莫斯科保卫战等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幻灯片就可以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强烈刺激,这将有效地增强所授知识的生动性、真实性,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让我们享有了空前丰富的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虽然不可重复历史,但可再现历史情境。我们利用影视资料、文物图片、地图影像等就可以显示某个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内容,这样我们就为历史教学营造出了生动形象、声像图文清晰的历史“场”,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采用信息技术平台,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刺激其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第二、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优化历史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知识不仅很丰富,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就要注意这一特点,对基本史实的落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等,我们可分专题到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大量的历史资料呈现给学生,还能开阔学生视野,而且在说明历史事件、基本概念、有关史实时,做到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从而达成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从而使历史课堂结构得到优化,历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不可否认,网络资源的合理运用可增强历史的可信性,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可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利用它使声像并茂的历史场面多次再现,打造出历史课堂的历史氛围,同时也有利于渗透德育和美育,陶冶同学们的情操。网络资源表现力丰富,信息直观性强,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将极大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憾。以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这些教学内容为例,历史久远,属于世界古代史范畴,教材对它们的讲述又偏向纲要性,且缺乏易于理解的解释性文字,这就极易造成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并运用之。因此,我们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很有必要,因为它能助我们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第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营造自主学习的平台,提升学生学习力

素质教育强调每个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可操作性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开发个性潜能和创新思维。历史学科学习的目的也不在于单纯记忆一些历史知识,了解一些表面现象,而在于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资料、推敲历史证据,形成综合、分析、甚至运用史料的能力,形成辨证思维和有效的批判意识,树立唯物、科学的历史观。这种能力的培养,仅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就为实现这个目的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我们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之下,学生和老师有了平等享受参考知识的地位,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贯彻研究性学习,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既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体到历史学科,信息技术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操作简便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青睐。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久远陌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化,使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趣味化,使深奥难懂的历史哲理明晰化。这些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践行时有一定的约束和阻碍,而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则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高昂兴奋状态,能有效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再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和适时点拨,便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极佳的平台,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得到步步提升。方面

二、实际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信息技术于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在教学设备和技术日趋成熟的当代,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是最关键因素。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教师都支持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但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却是参差不齐。加之信息技术的运用,对课程、教材、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冲击。所以有必要在此谈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明确运用信息技术目的。任何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使用信息技术也不例外。我们不是单纯地为使用新技术而使用,而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进行通盘考虑,既要备教材,也要备方法和手段。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我们要明确如何围绕教学的整体目标,怎样为整体目标的实现服务。特别是要考虑到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功效,对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提高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值得提醒的是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第二、要进行合理设计并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无论是课件的设计,还是教案的设计,都要做好事先的准备,把设计工作做得科学而合理。在设计时,我们要考虑到实用性原则,还要考虑到实际操作时所用的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呈现有效的信息。另外,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分散。我们应该紧扣学习主题和研究课题,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多媒体教学组织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效性。

第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促进课堂师生互动。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某种电教手段,如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播放影视,那对学生实际上也是一种被动灌输。所以,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常规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讨论法、比较法、图表法、朗读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体现出整体的功效。另外,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师生互动质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第四、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削弱,更不能被取代。其实,技术越是先进,手段越是新颖,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就越是重要。因为教师不仅要驾驭教材,还要能够驾驭这些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学习。就教学理论而言,在教学关系中,学生、教材、教具、教师等因素,教师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所以,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于历史教学,更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一言以蔽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注意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既有利于历史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利于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和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能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大势所趋,我们历史教师足可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_

2、杜芳信息技术融入中学历史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_.4

3、时冬梅浅议多媒体与历史教学 [ 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_.20

4、尹继彩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历史教学[ J ].新校园(理论版)202_.10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7月28日下午听了金立志老师的演讲,我获益匪浅。因为我是一位地理老师,对于地理而言,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看地图,而利用班班通向学生展示地图,学生对地图就会有感官认识,而我也可以更详细的讲解。所以我觉得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视屏、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

3、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它只是辅助工具,更重要的还是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不能过度的依赖。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 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因此,学校应该逐渐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学校可利用备课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班班通教室加强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从最基本的计算机认识开始,到会使用幻灯片制作简单的课件,通过网络搜索素材,保持更新,加强学习与沟通及动手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第五篇: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一、概述 学科:历史 年级:七年级 课时:1课时

学习内容:通过对故宫和长城的了解,感悟到故宫和长城正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清皇宫,培养平面和空间概念。

2.知道长城的起止地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1.积极收集有关故宫、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认识到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准、和谐。

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了解故宫和长城,感悟到故宫和长城正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

3.阅读课文内容,和用相关资料,认识到北京城的布局“匀称而明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故宫、长城的学习,认识到故宫和长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2.通过学习长城,能感受到先民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到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上凝聚等精神的象征。

3.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盗源的过渡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体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要求学生知道故宫和长城,并通过学习,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难点: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室 2.视频 3.音频 4.下载的图片 5.教材

6.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灯片、声像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题:大一统气派和中华民族的象征

一、„情境导入‟

都是创设一个虚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先播放一段教师提前制作好的CAI课余(展示故宫、长城部分景点声像)然后教师宣布:本班决定在国庆节期间到北京参观故宫、长城等着名旅游景点,这样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及时提出本课要研究的主题:为什么说故宫和长城是明清大一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1》将学生异盾分组,并指导学生开展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1》以小组互相展示课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故宫。长城各景点的图片(可制或幻灯片),门票、邮票等材料,和文字资料,简单介绍、相互交流、评价。

《2》小组交流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当导游,对本组收集到的有关景点进行讲解,并展示图片。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对学生的虚拟导游进行点评。

教师活动《2》:通过该活动引导学生从故宫建筑的色彩。材质、尺度等去思考。

1.为什么故宫建筑的色彩一律采用红墙黄瓦,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2.太和殿建筑规格文高,装饰之豪华体现了什么?

3.故宫建筑中华所有的数字都与九有关,这又有何象征意义? 学生活动《3》阅读教材结合教师展示的相关声像资料和文字解说,了解故宫,认识到故宫的布局特点,和建筑风格正是明清帝国大一统气派的象征。

教师活动《3》:指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并结合学生从网上了解到的有关长城的形制结构和防御体系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长城的政治,经济效益。

学生活动《4》三分钟后,将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交流,从中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积极情感

教师小结:长城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的经过。布置课后学习任务: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长城周围的景观正受到过度开发和认为周素的破坏,请给对这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结束‟播放歌曲《长城长》,渲染气氛,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设计者:毛海岚

昔阳示范中学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