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编辑:空山幽谷 识别码:10-1125835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2 09:37: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摘要:哥特式创作手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中晚期。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不仅运用了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而且将其与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小说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与批判变得更为深刻。

关键词:哥特式创作手法《雾都孤儿》 狄更斯

引言

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创造了众多经典著作,《雾都孤儿》是其中的一篇。狄更斯的小说多描写一些小人物,着重描写小人物在英国社会最底层生活的不幸遭遇,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来,狄更斯为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哥特传统

在英美文学的发展中,哥特式创作手法是其发展传统之一,哥特式创作手法发展时间长,其影响广泛而持久。“哥特”本为日耳曼民族的一个部落的名称。哥特部落的人们素来剽悍,野蛮。在建筑领域内,“哥特”的名称最早被运用。具有哥特式风格建筑的一般特征是,房子顶端是高耸的尖顶,墙壁是厚重的石壁,窗户十分狭窄,玻璃皆被染色,房子内部幽暗的,附有阴森的地道,甚至在底下附有藏尸所。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充满着黑暗色彩、野蛮色彩、神秘色彩、恐怖色彩等等。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在文学领域之内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中晚期。

在文学领域内,由于哥特式风格与浪漫主义的很多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学界倾向于将哥特式风格看作是浪漫主义的一个分支。哥特式的风格呈现出神秘、野蛮、恐怖、极端的特征,能有效激起读者情感上的恐惧、敬畏、同情等方面的共鸣。可以说,哥特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心理上关于恐惧的需要。哥特式创作手法所针对的对象是一些恐怖的、怪异的,以及超自然的东西。具体到人物描写上,哥特式创作手法在刻画人物的时候不添加任何雕琢的色彩,而是运用像漫画一样的夸张、极端、怪异的方式。

被学界所认可的首部哥特式小说是《奥特朗托承包》,这部小说的副标题就是“一个哥特故事”,是1764年为贺拉斯?沃波尔所创作。《奥特朗托承包》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哥特式小说的创作标准。

二、《雾都孤儿》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潮流开始在英国流行起来。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们并没有摒弃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而是尝试用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去揭露和批判现实的黑暗。这一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非狄更斯莫属。

狄更斯巧妙地将哥特式的创作手法与批判现实现实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带着深沉厚重的悲悯,描写了最底层人们的生活,展示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痛苦,为我们全面而真实地呈现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雾都孤儿》是一部具有不朽意义的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描绘了英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所刻画的人物个性突出鲜明,整部小说写得鲜活生动,充满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感染力极强,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三、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一)哥特式的主体

邪恶与善良之间的冲突是哥特式小说的永恒主题,《圣经》是哥特式小说的源泉之气。《雾都孤儿》中鲜明地突出了邪恶与善良之间的冲突主体。具体体现为,主人公奥利弗的善良与和与他相对的人的邪恶之间的冲突。奥利弗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的生活环境是黑暗的,是污秽的,但是他却没有因此而堕落,奥利弗是高尚的,是善良的,是纯洁的,他高尚的道德是与生俱来的,他是善良与高尚的化身,在他的身上不存在邪恶与善良的冲突,他的善是绝对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天使的象征,而与他相对的他的团伙们则是魔鬼的象征。奥利弗在与他的对立面之间的战斗中,没有丝毫的妥协。在故事的结局,天使战胜了魔鬼,善良战胜了邪恶。

(二)哥特式的谜团

《雾都孤儿》的整个故事情节围绕一个谜,即主人公奥利弗的父母的身份而展开,充满神秘色彩。在最初,奥利弗被大家认为是孤儿,不但没有父母,也没有其他的亲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没有任何亲人的奥利弗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就在小说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了转折,奥利弗找到了亲人,他拥有了比其他人更多的亲人。这样的巧妙安排,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家庭关系所具有的神秘的约束力量。虽然素未谋面,但布朗劳先生和罗丝小姐在第一眼见到奥利弗的时候,就感到奥利弗之于他们有很亲密的感觉,而蒙克斯更是在街上看到奥利弗的第一眼便认出了他。血缘关系的影响是无形的,血缘关系拥有一种神秘而巨大的力量,能够被人所感知。

(三)哥特式的人物

《雾都孤儿》在刻画人物方面具有鲜明的哥特式特征,例如费根、赛克斯、蒙克斯等等。他们都是典型哥特式的人物。以赛克斯为例,赛克斯是一个生活在伦敦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不但欺凌弱小,而且还抢劫,甚至是杀人。赛克斯同费根一同犯罪,费根负责出谋划策,赛克斯负责犯罪行为的执行。赛克斯做事冲动,缺乏理智,不计后果,无情地将南茜残忍地杀死,逃跑的时候又疯狂地将自己勒死。他不仅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人,同样用粗暴的方式对待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说,赛克斯就是一头癫狂的怪兽。

(四)都市哥特

《雾都孤儿》之前的哥特式小说中所经常出现的场景是神秘的古堡,而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创新性地将其转换为伦敦,一个大都市。学界普遍将《雾都孤儿》中的哥特称为都市哥特。狄更斯运用新型的方式来表现神秘,表现极端,表现恐怖。狄更斯小说中的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具有具体的场景,他甚至使用真实的名称来命名。虽然与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相比,其场景改变了,但所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同样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神秘、痛苦、恐惧等的共鸣。狄更斯通过《雾都孤儿》向我们呈现出了当时英国人们悲惨的都市生活,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他们被社会环境影响而变得人格低下,他们沦为了寄生虫、抢劫者、杀人犯等等,狄更斯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底层的被压迫者的无奈与痛苦。在某种程度上,邪恶比善良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可以说,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在批判现实主义方面巧妙地使用了哥特式创造手法,将批判现实主义与哥特式创作手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伦敦的底层社会全面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贯穿在《雾都孤儿》的始终,体现在主题选定,情节设定,人物描写等诸多方面。狄更斯在《雾都孤儿》所贯穿的主线是邪恶与善良之间的冲突,所营造的是一种充满悬疑色彩、神秘色彩,以及悲伤色彩的氛围,小说中描写了各式各样的小人物,如杀人犯、小偷、妓女等等,小说中随处可见用哥特式创作手法所营造的鲜活场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所运用的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对传统的哥特式的创作手法是有所超越的,具体体现在,狄更斯将哥特式创作手法的常用场景转移到了现代化的大城市――伦敦,狄更斯所用的这种独特的哥特式创作手法被称为“都市哥特”。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巧妙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当时伦敦社会的黑暗现实得到更深刻地揭露与批判。语

参考文献

[1]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2_(3).[2]马珊.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J].文艺理论,202_(05).[3]贺雄姿.狄更斯哥特式小说研究[J].湘潭大学,202_(05).[4]蒋昭媛.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刻画――以《雾都孤儿》为例[J].作家,202_(11).[5]许辉.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小说中的哥特因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2_(12).

第二篇: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2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 《老友记》为例 3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命运 5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用礼貌失误 On the Dramatic Conflicts Contributing to Eliza Doolittle’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Pygmalion 7 评《简爱》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8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9 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 11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12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 14 身势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5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 16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18 中美文化视野中对个人主义的认同差异 19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 20 论麦琪的悲剧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22 挣扎与妥协——浅析达洛维夫人的内心矛盾 23 论英语听力难点及解决方法 24 叶芝:无望的爱情,多变的风格 浅析广州-ELEVEN的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前景 26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 27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论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翻译 29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抽彩》女主角的命运 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论《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 31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32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 33 从文化视角考察中英语言的称谓语差异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35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

Pragmatic Failures in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37 《巴比特》主人公形象解析 38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祝福》两个英译本翻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对比研究 40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41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 《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名利场》利蓓加•夏泼和《简•爱》简•爱的对比研究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从认知角度比较英日语言的空间隐喻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认知隐喻 我看简爱的爱情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透析《洛丽塔》中的性

简爱与林黛玉的形象比较分析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从家庭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 浅析广告英语中修辞的魅力 分析中国和美国的慈善文化

从《牧师的黑面纱》中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认可与反对 电影《刮痧》所体现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中国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及其翻译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 《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解析 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 中英文商标翻译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 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浅析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中的精神顿悟 浅析当今网络英语交流中的缩略语 《达洛维夫人》死亡意识解读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简爱》与《名利场》中家庭女教师形象与命运的对比研究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语用分析

天才的悲剧人生——论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 听说法与交际法的区别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中西称谓文化的对比研究 87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 88 语境视角下的“吃”字翻译研究

官方语言中的中国英语分析--从目标人群接受性角度谈起 90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91 试析英语委婉语中的隐喻 92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之比较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 94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95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96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A Probe into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the Eco-awareness of Hemingway 98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99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悲剧

D.H.劳伦斯《东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 101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英语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从贫穷到堕落——解读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奋斗历程 104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 105 《黑暗之心》的人性探究

《小镇畸人》中的空间形式分析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 108 论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透视《野草在歌唱》的人物及意象 110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汽车商标名的汉英互译 111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 112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成功之道

从《认真的重要性》中的布雷克耐尔夫人看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女性特点 114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16 《飘》中郝思嘉是现代女性的楷模 117 Foreign Brands Translated in Chinese 118 全球商务中基于文化差异的品牌名称翻译 119 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多丽丝莱辛: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比两位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从文化角度谈商标的中英互译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 122 从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浅析弗图纳多之死 123 关联理论在英语广告语中的应用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Influences of Encouraging Words on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Classes 126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翻译——以《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为例 130 A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Trade Correspondences 131 《简爱》的特征—一位独立的女性

论神话中的民族精神——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之比较 133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134

解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商业社会——对《巴比特》的人物性格及讽刺手法的分析 136 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 138 苔丝的反叛精神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nd Influenc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42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143 论《爱玛》中女性的婚姻观

探析《蝴蝶梦》中的悬念写作手法

从翻译美学角度评析白朗宁夫人“How do I Love Thee?”四种汉译本的得失 146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the Novel A Tale of Two Cities 148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

On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50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Wuthering Heights 151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152 口译中的简化与增补

153 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

154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155 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i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156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157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Works by Byron and Shelley 158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159 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简爱

160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 161 游戏在学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及作用 162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 163 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 164 英语中法语借词刍议

165 商务合同的语篇特征及其汉英翻译策略 166 论《百舌鸟之死》中的百舌鸟象征

167 对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作品的比较性研究

168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

169 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对其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的作用

170 Analysis on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Gradu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ruit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Advertisements 171 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 172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173 《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 174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

175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人物刻画

176 从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礼仪看英国人的社交心理 177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178 二元对立模型在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的应用 179 姚木兰和郝思嘉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 180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

181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

182 从人格结构论视角看《红字》中男女主人公的矛盾心理

183 Are Indians Prisoners of Their Race-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s and Rise of National Awareness 184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and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185 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186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187 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经济学人》中的习语翻译

188 对《瑞普凡温克尔》两个汉译本的语言美的比较评论 189 论商业美学指导下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 190 《蝴蝶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

191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阿甘正传》字幕翻译 192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 193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新析

194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Translation 195 On the Anti-traditional Factors of Feminism Translation 196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97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198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 199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200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第三篇:雾都孤儿

外国语学院英语(国际商务)1 班程昌会200903084019

Feelings on Oliver Twist

“Oliver Twist" is a very famous novel written by Dickens, a British famous writer.The book is published in 1837.The protagonist of this novel is an orphan called Oliver.His childhood was spent in the almshouse.Later, he was sent to a coffin shop as an apprentice.Because he could not endure the proprietress of oppression, he escaped from London.On the way, he met a person dubbed clever spirit, and put him into the den of thieves.He met a lot of difficulties.Finally, with the help of Nancy, he ran out of there.And he met a man, who was promised to bring him up.After that Oliver lived a happy life.But Nancy was killed.The two characters I like most are Oliver and Nancy.They are representatives of kindness.They were all born in misery, and grew up in the dark and evil world.But they always maintained a pure kind heart.Hardships did not make them down, but showed more of their aspiration.Finally, evil can never prevail over good, the power of justice over evil.Although Nancy finally died, but it was her death summon the shaking heaven and earth society justice.She was somewhere in the spirit of the deceased, which destined the evil forces of the representative.Therefore, in the novel, Nancy's spirit sublimated.Oliver has typical sense of the good news.And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wicked come to a tragic end.Oliver's experiences demonstrate the legal silence and invisibility of the poor.In 1830s England, wealth determined voting rights.Therefore, the

poor had no right in the laws that governed their lives, and the Poor Laws strictly regulated the ability to seek relief.Since begging was illegal, workhouses were the only sources of relief.The workhouses were made to be deliberately unpleasant in order to discourage the poor from seeking their relief.The Victorian middle class assumed that the poor were uncontrollable due to their state of nature and immorality.Since the poor had no voting rights, the State chose to recognize their existence only when they committed crimes, died, or entered the workhouses.After reading this, we had to think of ourselves.We live happily, but we always complain things that we do not satisfy.And thinking a little that there are many children are suffering great pain and hunger, disease in the world.They are hoping to live a life as ours.But they never complain about these.Instead, they are filled with the desire for life, love of life.Therefore, we should cherish our happiness.And do our best to be a useful person to our country.

第四篇:雾都孤儿

《雾都孤儿》读后感

初次翻开《雾都孤儿》这本书,是在一个午后,阳光暖暖的射在我的脸。在此之前,我看过同名的电影,电影中小主人公清澈的眼睛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但是电影毕竟是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很难讲述出那长长的人生,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书。看了几页后,小奥力弗的形象便跳进我的脑海中。于是读着这本书就不再是看着简单的文字了,仿佛真实的生活在我的脑海中演绎着。

《雾都孤儿》 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小说家狄更斯,于1838年发表的个人第二篇长篇小说作品。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奥力弗.退斯特的弃婴在孤儿院里被悲惨地教育了9年,然后又被送到棺材老板那儿当学徒。由于难以忍受的饥饿和暴力以及侮辱,他逃亡伦敦。又不幸误入贼窝,期间被一位善良的的老绅士班布尔先生收留。但又被那一伙贼绑回贼窝。最后善良的女扒手南希为了营救奥利佛,不顾贼头的监视和威胁,向班布尔报信,说奥利佛就是他找寻已久的外孙儿。南希被贼窝头目杀害,警察随即围剿了贼窝。奥利佛终于得以与亲人团聚。

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奥列佛·特威斯特是一名生在济贫院的孤儿,忍饥挨饿,备受欺凌,由于不堪棺材店老板娘、教区执事班布尔等人的虐待而独自逃往伦敦,不幸刚一到达就受骗误入贼窟。窃贼团伙的首领费尽千方百计,企图把奥列佛训练为扒手供他驱使。奥列佛跟随窃贼伙伴“机灵鬼”杰克—道金斯和贝茨上街时,被误认为他偷了一位叫布朗劳的绅士(恰巧是他父亲生前的好友)的手绢而被警察逮捕。后因书摊老板证明了他的无辜,说明小偷另有其人,他才被释放。由于他当时病重昏迷,且容貌酷似友人生前留下的一副少妇画像,布朗劳收留他在家中治病,得到布朗劳及其女管家贝德温太太无微不至的关怀,第一次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窃贼团伙害怕奥列佛会泄露团伙的秘密,在费根指示下,塞克斯和南希费尽心机,趁奥利弗外出替布朗劳归还书摊老板的图书的时候用计使他重新陷入了贼窟。但当费根试图惩罚毒打奥列佛的上时候,南希挺身而出保护了奥列佛。费根用威胁、利诱、灌输等手段企图迫使奥列佛成为一名窃贼,成为费根的摇钱树。一天黑夜,奥列佛在塞克斯的胁迫下参加对一座大宅院的行窃。正当奥列佛准备趁爬进窗户的机会向主人报告时,被管家发现后开枪打伤。窃贼仓惶逃跑时,把奥列佛丢弃在路旁水沟之中。奥列佛在雨雪之中带伤爬行,无意中又回道那家宅院,昏到在门口。好心的主人梅丽夫人及其养女罗斯小姐收留并庇护了他。无巧不成书,这位罗斯小姐正是奥列佛的姨妈,但双方都不知道。在梅丽夫人家,奥列佛真正享受到了人生的温馨和美好。但费根团伙却不能放过奥利弗。有一天一个名叫蒙克斯的人来找费根,这人是奥利弗的同父异母兄长,由于他的不肖,他父亲在遗嘱中将全部遗产给了奥列佛,除非奥列佛和蒙克斯是一样的不肖儿女,遗产才可由蒙克斯继承。为此蒙克斯出高价买通费根,要他使奥列佛变成不可救药的罪犯,以便霸占奥列佛名下的全部遗产,并发泄自己对已去世的父亲的怨恨。正当蒙克斯得意洋洋的谈到他如何和班布尔夫妇狼狈为奸,毁灭了能证明奥利弗身份的唯一证据的时候,被南希听见。南希见义勇为,同情奥列佛的遭遇,冒生命危险,偷偷找到罗斯小姐,向她报告了这一切。

正当罗斯小姐考虑如何行动时,奥列佛告诉她,他找到了布朗劳先生。罗斯小姐就和布朗劳商议了处理方法。罗斯小姐在布朗劳陪同下再次和南希会面时,布朗劳获知蒙克斯即他的已故好友埃得温。奥列佛得的不肖儿子,决定亲自找蒙克斯交涉,但他们的谈话被费根派出的密探听见。塞克斯就凶残的杀害了南西。南西之死使费金团伙遭到了灭顶之灾。费根被捕,后上了绞刑架,塞克斯在逃窜中失足被自己的绳子勒死。与此同时,蒙克斯被布朗劳挟持到家中,逼他供出了一切,事情真相大白,奥利弗被布朗劳收为养子,从此结束了他的苦难的童年。为了给蒙克斯自新的机会,把本应全归奥利弗继承的遗产分一半给他。但蒙克斯劣性不改,把家产挥霍殆尽,继续作恶,终被锒铛入狱,死在狱中。班布尔夫恶有恶报,被革去一切职务,一贫如洗,在他们曾经作威作福的济贫院度过余生。

和大部分小说一样,小说有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但它的结局是完美的!刚开始的时候对小奥列佛的遭遇感到同情和心痛,他在阴暗、罪恶、饥饿中勉强成长起来,从小奥列佛和他的伙伴身上,你能感觉到食物对于人来说的意义。班布尔那些所谓的绅士对待孩子,贫民的态度深知人性的罪恶,这也预示了他们必将灭亡,也许并不是现在。当奥列佛请求多吃一碗粥而被责罚时,你足以看到当时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当奥列佛被习艺所“拍卖”,最后被送到棺材铺当学徒时,你能感觉到穷人的命运是什么样的,他们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而是掌握在他人手中,即使到了棺材铺,还是要让老板娘欺辱!

奥列佛,终于忍不住了,他决定逃跑了,他是多么的勇敢,但那是生活所迫啊,人,有的时候就是被逼出来的。但是他不知道往哪里去,我也不知道他会去哪里,能去哪里,从生下来就是个孤儿,也许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认识他了,我真的被那种孤独,无助感染了,感触了。当他被南希和赛克斯劫持回费根那里的时候,当他深知会伤了布朗劳先生的心,却无能为力的时候,那种心情,那种心痛,也只有被深深误解的人才能体会。

无可厚非,奥列佛是勇敢的,善良的。他胆小如鼠却为了自己母亲的尊严去和诺顿战斗,为了自己起清白而试图逃离、告发、即使都失败了。无疑他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这种品格估计也是作者生活所向往的。

也许故事有点过于巧合,但是无巧不成书啊,但是你看这巧的多么合情合理,这也是作者的写作艺术吧。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贝德文太太和他儿子的对话,不光是当时的英国,就是在现在的全世界都存在的问题,也许没有那么严重了。

南希无疑是最可悲的,但是都能理解她当时的心情,她罪大恶极,做件好事是多么的困难,是她知道自己和罗斯相比是多么的卑贱,但是她想保持和别的女人,无论是穷是富,是好是坏一样的东西——爱。这是她唯一值得骄傲的地方,即使是失去生命也不可惜。这也是人性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自尊。

对于赛克斯杀了南希之后情形的描写,可谓是入木三分,在内心深处发出的恐惧无时无刻不在笼罩着他,现实也是这样的,一个杀人犯他先安享生活之美,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做了坏事心里永久的愧疚一样,但这个坏事是无法弥补的。赛克斯感觉南希的阴魂一直跟着他的时候,最后他无处可逃,去救火,是多么戏剧的一幕啊,但是令人发笑的同时也深深的感觉到他那无比的恐惧。赛克斯的狗的死也不乏幽默,个人感觉狗和南希的命运是及其的相似,可恨、可悲、可泣、可敬。

奥列佛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逃了出来,遇到了贵人,狄克的死,我想也是作者刻意加进来的,因为穷苦孩子大部分命运和他是一样的,没有人知道他存在,也没有人在意他死去,也许奥列佛就有很少,也许就有一个,后也许就跟本就不会有。

有一种东西可以让人坚挺的活着,也可以高傲的死去那便是自尊;有一种东西足以照亮这个世界,那便是希望;有一种东西足以温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就是爱。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触就是:看着这本书,好几次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睛。不仅是为了小奥力弗.退斯特的悲惨遭遇,更是为他的善良,南希和其他小扒手的无奈,甚至是老犹太费根。书中每一个人都有这鲜明的性格。奥力弗.退斯特虽是书中的主人公,但我觉得奥力弗不是他一个人,而是孤儿院里的所有孤儿甚至是所有的在苦难中的孩子,也许他们最后都没有奥力弗的幸运,但奥力弗的幸运也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美好希望,在当时年代更多的人只能是拥有奥力弗的朋友狄克的悲惨结局。“这个孩子面色苍白,瘦骨如柴,面颊凹了进去,眼睛显得又亮又大。拼命省料的教区施衣——他的贫儿号衣——在他弱不禁风的身上仍显得宽松肥大;他幼嫩的身体却像老人一般干枯了”这就是狄克的真实形象,可以说是所有贫儿的形象,迎接他们的只有死亡。看到这,我哭了,眼泪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但至少代表着触及灵魂的感触。

在书中并不起眼,但是不能没有的人就是女扒手南希,她的形象是世上母亲的形象,看到可怜的而有善良的小奥力弗,她不顾背叛他所爱的人塞克斯,也不顾自己冒着被抓,被处以绞刑的危险,为小奥力弗逃出悲惨的生活,最后掺死于塞克斯的拳头之下。没有太多对于南希的描写,但是她的内心世界读者能略微感受得出来:无助,愤怒,矛盾。她与习艺所的曼太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憎的曼太太贪婪地剥削着那些可怜的小生命,却从来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耻,也许我们也不能太多地责怪于曼太太,生活的残酷造就了人们的残酷。只是在一些勇敢的人心中残存的那一点善良给予了我们那么一点感叹,但是最后的命运仍逃脱不了悲惨的死去。

这本书给我的第二个很深的感触就是主人公小奥力弗的勇敢的精神,虽然在黑暗的习艺所里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是并没有给这么一个美好的心灵蒙上灰尘。由于饥饿他向干事提出需要一碗稀粥时,被那些干事认为“这2孩子将来一定会被绞死。在当学徒的时候他面对人们对于他母亲的羞辱,奋起反抗。他啊也许是由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竭尽全力反抗着。后来逃亡到伦敦后,纯洁的心灵让人们感到可笑。其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尤深“那些都是老先生的,在我还热病快死掉的时候,是那位好心的先生把我带到他家里去,照看我养好了病。哦,求求你们把这些都送回去吧,把书和钱还给他。你们要我一辈子待在这儿都可以,我只求你们把这些东西送回去,不然他们应定会以为我逃跑了的,你们可怜可怜我,把书和钱送回去吧”这是小奥力弗被抓后说的话。我不禁被他维护尊严的行为所打动。一个人活着就要有尊严。

这本书给我第三个很深印象的就是作者的写作手法个性化的语言是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运用得十分出色的一种手段.书中的流氓,盗贼,妓女的语言都切合其身份,另外狄更斯的语言中充满了讥讽的韵味。仿佛一个人的表情中带着辛酸的笑,让人读完之后不禁无奈的一声叹息。

合上这本书我没有太多的感慨,只有一个:人活着只要不断地向这梦想千金不需要顾虑太多,不要向命运低头,命运永远在我们手中。初次翻开《雾都孤儿》这本书,是在一个午后,阳光暖暖的射在我的脸。在此之前,我看过同名的电影,电影中小主人公清澈的眼睛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但是电影毕竟是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很难讲述出那长长的人生,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书。看了几页后,小奥力弗的形象便跳进我的脑海中。于是读着这本书就不再是看着简单的文字了,仿佛真实的生活在我的脑海中演绎着。

参考文献

[1]《雾都孤儿》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上海译文出版社,202_年8月1日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2602.htm

第五篇:雾都孤儿

读《雾都孤儿》有感

《雾都孤儿》是由英国作家狄更斯先生所写的,主人翁孤儿奥立伟是上流社会一个有钱人的私生子,她年轻的母亲因长期得不到关爱,只身一人饱经跋涉,思虑之苦,在生下他后就辞世了。他来到人世后,从未得到母亲和家庭的温暖,在当时所谓的慈善机构济贫院里过者地狱一般的生活,九岁就被送到一家棺材店学徒。因不堪忍受非人的待遇,逃向伦敦,却不想被小偷所骗,跌进一个为了金钱而事先安排好的夫异母,哥哥的陷阱。由于遇到好心人,才转危为安,过上幸福的生活。

或许,你会说他很不幸,但是,我却觉得他很幸运,虽然在他出生时,母亲离他而去,可是,母亲生前很爱孩子,虽然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最终不是也获得了幸福,在危险大时,不断有好心人的帮助,使他重获自己,但如果不是奥立伟自己的善良,坚持没有去偷东西。渴望光明,那么即便身边全是热心人也于事无补啊!

相比之下,我们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我们衣食无忧,甚至可以穿金带银,每天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父母长辈把我们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吹了,视若珍宝,都说我们像小皇帝,小公主,我说“不”。因为,我们比小皇帝,小公主幸福多了,我们无须关心国家大事,也不要学太多礼节,只要学习就好,我们很“快乐”,我们有好玩的游戏机,有好看的娃娃,有好吃的美味,有好穿的衣服。。。

我们真的快乐吗?电视上的动画片不断,电视剧更是一浓有平,一起又波。于是我们更沉浸于此,殊不知,这一切看似美好的东西,正在青贮我们青少年的是魂,就像那美丽的玫瑰,娇艳欲滴的花朵,总是埋伏着伤人的毒品后里,往往隐藏着死亡的鼓楼,奥立伟是无夫无母,饱经挫折,但是灵魂却圣洁纯美,而我们呢?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根本顾不上青少年的精神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了利益,狠心向祖国的未来建设者进行猛攻,外国人不再大肆毒品,不再侵略我国,可是我们并不安全,他们把大量的无趣动画,连续剧搬上荧屏,从精神上打击中国的孩子们,好心人这个词,在我们当今社会上已出现不多,等到灾难真正降临的时候,我们能向奥立伟那样,由于好心人的帮助而转危为安吗?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鲁迅的那句:“救救还在们吧?”还要喊多久?

二年十三 王祎琳

论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