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学习朱彦夫、吴金印的心得体会
编辑:逝水流年 识别码:10-1028324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9 10:17:1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学习朱彦夫、吴金印的心得体会

坚定理想信念永葆事业发展动力

——学习朱彦夫、吴金印心得体会 安阳市凤凰岭古园管理处

张志杰

202_年4月,凤凰岭党支部群众路线中心组学习了吴金印、朱彦夫的事迹。以这些基层的优秀共产党员为镜子,照照自己,深有感悟。

吴金印,中共党员,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感悟吴金印,学习他苦干实干、艰苦奋斗。吴金印担任乡党委书记40多年来,就像仰望太行山上苍劲挺拔、历久弥坚的青松。他心劲足,眼光远,追求大。始终扎根群众的沃土,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动力,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感召群众永远跟党走。吴金印说:“最大的联系群众就是富裕群众。

为了能让群众尽快地富起来,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在狮豹头乡的15年,为了山区人民的生存,为了百姓的衣食无忧,他7年住农户,8年住工地,在生活和工作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带领群众造出了良田,筑成了大坝,打通了山洞,使得狮豹头乡旧貌换新颜。可以说,这是吴金印公仆精神体现的一个起点,带领唐庄人民致富奔小康则又是他公仆精神的延续。吴金印在无论多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苦干实干、艰苦奋斗才践行了共产党人的本色。

吴金印的事迹是一部生动的教材,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挂念百姓安危冷暖。吴金印的精神是一面”正衣冠“的镜子:党的干部不能和群众隔道墙。这样的好作风越盛,”四风“越没有市场;这样的干部越多,我们越能经得起”四大考验“,远离”四大危险“。

学习吴金印,我们就能更好地守住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线,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让党的事业长盛不衰,让”中国梦"变为现实。

学习吴金印,学习他思想纯洁、信仰坚定。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他都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保持着思想上的纯洁、政治上的清醒和信仰上的坚定,这样的政治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他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吴金印虽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政策的学习。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做到了依法、依纪、依规。以世界500强——百威英博集团、北新建材集团为代表的7家上市企业的成功入驻,唐庄镇镇区建设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科学有效的实施,都是吴金印与时俱进精神的见证。

朱彦夫,1933年7月出生,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山东省沂源县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被誉为中国当 代的保尔· 柯察金,时代楷模

面对他残缺而又衰老的身体,听完他震撼心灵的故事,你会强烈地感觉到,老人的背后,分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这位留下无数壮举的英雄模范,这位历尽坎坷却从未向命运屈服的耄耋老人,用他一生的忠诚与执着,奋斗与奉献,生动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生生不息、昂扬向前的精神因子,是践行伟大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

朱彦夫同志是基层党员的一面旗帜,他没有手,却把群众的事办得更实;他没有脚,却把根扎在了群众的心里;他用残肢、用双拐写下了为民、亲民、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放眼人类历史进程,那些在世界舞台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繁荣的道路上,无不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无数个体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向前的精神伟力。这种精神动力把十三亿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所在,志气所在。

朱彦夫是党的信念和宗旨的践行者。作为横跨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从革命战士到一级伤残军人,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到退休老人,朱彦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角色不同,具体的先进事迹不同,但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却是贯穿他整个生命历程,激励他不断挑战人生极限最可依赖的力量源泉。品读朱彦夫的事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细节,更是那么一股子遇难而上、永不服输的劲,那么一股子敢想敢干、战天斗地的勇气,是那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比忠诚与热爱,是那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比坚定的精神信仰。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再重新来过,朱彦夫几十年来用钢铁般的意志创造了人生奇迹,靠的就是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我们今天要战胜改革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将“两个一百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同样需要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纵览朱彦夫精神的各个维度,无论是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还是无私的奉献,勇敢的担当,都是共产党员信念和宗旨在具体层面的鲜明投射,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穿越时代的持久价值魅力,值得全社会永远珍视学习。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朱彦夫四肢全无、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有0.3,如此残缺的身体却能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精神能量,创造出如此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靠的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正如朱彦夫所言,“我心里要不是装着个党,不装着个共产主义,我老朱早就死了。”理想信念,是一切精神的精神源头,是一切价值的价值原点,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关键,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精气神,有什么样的行动表现。当前,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贪图虚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的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出现这些问题,说到底是理想丧失了、信念崩塌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有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向朱彦夫学习,首先就要学习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就要像他一样为信仰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全部精力。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朱彦夫对群众的感情是真诚的,是实实在在的。群众有苦,他自己难甜;群众受穷,他心里难安;群众有难,他慷慨相助。正是由于心里装着群众,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他才能把父老乡亲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带领群众同甘共苦、不懈奋斗,硬是把一个“连地瓜干都吃不饱”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正是由于对群众有真感情,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朱彦夫才赢得了父老乡亲发自肺腑的信任、拥护与爱戴。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推进,做好群众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朱彦夫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朱彦夫作为一面镜子,对照朱彦夫查查问题,找一找差距,树一树形象,以朱彦夫的为民情怀为标尺度量一下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朱彦夫的务实清廉为标杆查摆自己的“四风”问题,用朱彦夫视民如伤的境界来匡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应当看到,朱彦夫与人民群众的真感情并非无法复制,朱彦夫的为民情怀并非高不可攀,身为残疾人的朱彦夫能够做到,每一名党员干部更能够做到。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功崇惟志,业广为勤。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面对家乡的落后面貌,朱彦夫没有去“等靠要”,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勇于担当,挺身而出,拿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才换来“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张家泉。为了记录、传承战友们在战场上英勇悲壮的历史,朱彦夫拖着残躯义务作了千余场报告,苦熬七年一字一句为后世留下百万字书稿。朱彦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转型,化解社会矛盾,保障改善民生,哪一项都需要我们甩开膀子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实干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只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把心思放在实干上,把劲头放在实干上,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就一定能够干出成绩,干出实效。

伟大的梦想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朱彦夫奋斗拼搏忠诚践行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高扬理想信念旗帜,永不停息地奋斗,以每一个人的努力拼搏,形成推动时代进步的巨大力量,去赢得民族复兴的伟大辉煌。这就是朱彦夫光荣事迹的时代价值所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彦夫精神是人生的动力之源。朱彦夫曾经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朱彦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对以爱国敬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诠释。朱彦夫就是靠对党的坚定信念和无限忠诚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实现人生价值的奉献之歌!现在,我们正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书记曾经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的战斗堡垒,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充分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普通共产党员,我要利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把焦裕禄、吴金印、朱彦夫这样的优秀党员作为镜子,虚心听取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出自己在精神境界方面的差距和自己存在的不足及问题,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学习“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结合本职工作,把各项工作做好做细做实,踏踏实实办事,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凤凰岭古园党支部 张志杰202_-04-11

第二篇:学习朱彦夫心得体会

学习朱彦夫心得体会

莱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郎利民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我校组织党员干部一起观看了朱彦夫同志事迹报告。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让人感动,让人震憾,尤其是让我们这些健全的人感到无比震憾!

朱彦夫参加了上百次战斗,10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3次荣立战功;在朝鲜战场失去四肢和左眼,曾一度昏迷93天,他患多种疾病,心脏被放进5个支架;解放后,他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到家乡沂源县张家泉村,用25年的时间,带领村民致富,让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历经7年创作出33万字自传体小说;他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朱彦夫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人民战士的光荣使命,诠释着一名党员的神圣职责,为我们当今社会的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学习朱彦夫舍身忘死,永往直前的精神。当时的中国已经解放,他可以不再经历那种血雨腥风、九死一生的残酷战场,但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安定,他却毅然参加了抗美援朝的解放战争当中,把个人的生命安危置于不顾,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先天下之忧而忧。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敢于担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学习朱彦夫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朱彦夫原本可以在疗养院的“温床”上舒舒服服地躺上一辈子,有人喂吃,有人喂喝,有人护理,可以说是衣来身手、饭来张口就行了,但是他身残智坚,他不希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负担,自己还能做一番事业。于是,在经历了成百上千甚至上万次的失败后,终于又站了起来,用假肢走路,用双臂写字、吃饭、干活。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当代广大党员干部所要学习的吗,遇到什么麻烦的事情,要自己动手想办法去解决,不要老是推给别人或者指望上级解决,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不要灰心,不能气馁,要坚定必胜的信念,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学习朱彦夫克已奉公,心系群众的精神。朱彦夫在担任村支部书记时,未动用公家的一分一厘,还经常把自己的残疾补助拿给村里更需要钱的人来贫困之解围,他随时想着村的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谁家有什么大事小情,都有他的身影,他离不开群众,群众也离不开他。这不正是我们当代党同干部所要学习的吗,从群众中来,就要到群众中去,随时了解和解决群众的疾苦,随时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像这样,你把群众放在了心上,群众也自然会把你放在心上,我们党的干部关系自然而然的就得到彻底解决了,其实这是一件多么简单的道理啊? 朱彦夫用残缺的身躯书写了完美而华丽的人生,给我们党员干部提供了本良好的教材,上了一课生动的政治课,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一笔宝贵的财富。

第三篇:学习朱彦夫心得体会

学习朱彦夫心得体会

学习朱彦夫心得体会一:学习朱彦夫精神心得体会

鲁迅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那么朱彦夫就是这所大学中灾难最为深重的人。他14岁参军入伍,历经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他17岁受伤致残,昏迷93天,动过47次手术,失去双脚、双手、左眼,右眼视力仅0.3。他拖着重残之躯,带领父老乡亲治理荒山,兴修水利,把一个穷村改造得焕然一新。他以对“使命”的执着、对命运抗争的坚韧,以悲壮的形式,超越了人生极限,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群众至上的凯歌!

感怀楷模精神,要学习他忠诚于党、献身使命的坚定信念。忠诚于党,是要自觉服从党的绝对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立场、明辨是非,在党性问题上立场鲜明、态度坚决、要求严格,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维护党的权威、维护组织的尊严。献身使命,就是要履行革齤命军人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和平时期,党员干部不用上前线奉献牺牲,就更当做到在自己的职位上踏实尽责、勤勉敬业。

感怀楷模精神,要学习他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崇高追求。我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人民“勤务员”的本色,就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无私奉献。党员干部就要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切切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急群众之所盼,想群众之所虑,谋群众之所利,解群众之所难。而服务人民关键是要爱岗敬业、精通业务,具备过硬的素质。如果业务不精、知识贫乏,思想就缺少灵气、讲话就缺少底气、行动就缺少朝气、工作就缺少锐气,就很难做好服务工作。打个比方,党员干部相当于一栋大楼的建设者,如果建设者都不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本领,如何能指望大楼建得牢固耐用,又何谈扎实美观?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借着实践活动不断强化自身服务意识,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树立人民至上的奉献精神。

感怀楷模精神,要学习他勇于担当、勤政务实的高尚品格。权与责从来都是相依相随的,担当大小体现着一个干部的胸怀、勇气和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朱彦夫同志,讲国家不讲小家、讲责任不讲权利,他正视问题不回避、承担责任不推诿、直面矛盾不上交,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朱彦夫同志,求真务实、不玩虚招,真抓实干、不务虚功,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紧迫问题、服务群众根本利益、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问题上,创造出了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如今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不强、工作慵懒拖沓,正可借着学习“时代楷模”精神的契机,梳理解决自身问题,真抓实干创先争优,不断弘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筚路蓝缕,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实绩。

“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朱彦夫同志用钢铁意志铸就了人生价值的丰碑。党员干部应以朱彦夫同志为学习的楷模,砥砺精神、锤炼意志、奋勇争先,不断密切同群众的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自己的每一分力量。

>学习朱彦夫心得体会二:学习朱彦夫心得体会>>(1088字)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我校组织党员干部一起观看了朱彦夫同志事迹报告。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让人感动,让人震憾,尤其是让我们这些健全的人感到无比震憾!

朱彦夫参加了上百次战斗,10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3次荣立战功;在朝鲜战场失去四肢和左眼,曾一度昏迷93天,他患多种疾病,心脏被放进5个支架;解放后,他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到家乡沂源县张家泉村,用25年的时间,带领村民致富,让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历经7年创作出33万字自传体小说;他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朱彦夫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人民战士的光荣使命,诠释着一名党员的神圣职责,为我们当今社会的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学习朱彦夫舍身忘死,永往直前的精神。当时的中国已经解放,他可以不再经历那种血雨腥风、九死一生的残酷战场,但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安定,他却毅然参加了抗美援朝的解放战争当中,把个人的生命安危置于不顾,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先天下之忧而忧。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敢于担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学习朱彦夫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朱彦夫原本可以在疗养院的“温床”上舒舒服服地躺上一辈子,有人喂吃,有人喂喝,有人护理,可以说是衣来身手、饭来张口就行了,但是他身残智坚,他不希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负担,自己还能做一番事业。于是,在经历了成百上千甚至上万次的失败后,终于又站了起来,用假肢走路,用双臂写字、吃饭、干活。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当代广大党员干部所要学习的吗,遇到什么麻烦的事情,要自己动手想办法去解决,不要老是推给别人或者指望上级解决,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不要灰心,不能气馁,要坚定必胜的信念,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学习朱彦夫克已奉公,心系群众的精神。朱彦夫在担任村支部书记时,未动用公家的一分一厘,还经常把自己的残疾补助拿给村里更需要钱的人来贫困之解围,他随时想着村的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谁家有什么大事小情,都有他的身影,他离不开群众,群众也离不开他。这不正是我们当代党同干部所要学习的吗,从群众中来,就要到群众中去,随时了解和解决群众的疾苦,随时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像这样,你把群众放在了心上,群众也自然会把你放在心上,我们党的干部关系自然而然的就得到彻底解决了,其实这是一件多么简单的道理啊? 朱彦夫用残缺的身躯书写了完美而华丽的人生,给我们党员干部提供了本良好的教材,上了一课生动的政治课,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创造一笔宝贵的财富。

>学习朱彦夫心得体会三:学习朱彦夫同志事迹心得体会>>(757字)

今天上午,在政府礼堂,我们认真聆听了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朱彦夫同志就是基层党员的一面旗帜,学习他的事迹,很受鼓舞。“18年前,我通过《极限人生》这本书,了解了朱彦夫同志的感人事迹。那时我参加工作不久,怀着满腔激情投入到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拿出《极限人生》看一看,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领悟,这本书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朱彦夫同志是基层党员的一面旗帜,特别是像他这样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应该学习朱彦夫与民心贴心,为民办实事的精神。听了报告后,自己会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思路,带领村民一起建造更美好的家园。朱彦夫同志始终满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反映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追求。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转变作风,凝神聚力,真抓实干,为建设生态和谐文明的现代化临淄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自己深深地感觉到,与朱彦夫同志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向榜样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不断调整思路,进行改进。在朱彦夫的现实人生中充满了艰辛与困苦,但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却从未有失败和苟且。他外在的残缺无妨内在的完整,他内在的完整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打动人心的抒情。与其说朱彦夫高尚,不如说他已早早地感悟到了精神之自由对于活着的乐趣。对于我们这些凡胎肉骨而言,我们眼中的幸福恐怕与朱彦夫内心所理解的幸福相去千里。笔者想,朱彦夫一定自认为他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自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高度,来自他以强大内心启发他人的参悟,来自以坚韧的创造生命奇迹的英雄主义,来自他的审美人生激发着更多的人进行一场生命的反观自照。

朱彦夫作为一名残疾人,能够有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非常让人敬佩,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实践一个人民公仆的忠诚誓言。

>学习朱彦夫心得体会四:学习“时代楷模”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2535字)

面对他残缺而又衰老的身体,听完他震撼心灵的故事,你会强烈地感觉到,老人的背后,分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这位留下无数壮举的英雄模范,这位历尽坎坷却从未向命运屈服的耄耋老人,用他一生的忠诚与执着,奋斗与奉献,生动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生生不息、昂扬向前的精神因子,是践行伟大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

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放眼人类历史进程,那些在世界舞台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繁荣的道路上,无不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无数个体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向前的精神伟力。回首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些熔铸在无数中华儿女血液之中的理想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努力奋斗拼搏、不惜流血牺牲,历经百余年的艰辛探索,赢得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展望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把十三亿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所在,志气所在。

朱彦夫是伟大中国精神的践行者。作为横跨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从革命战士到一级伤残军人,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到退休老人,朱彦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角色不同,具体的先进事迹不同,但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却是贯穿他整个生命历程,激励他不断挑战人生极限最可依赖的力量源泉。品读朱彦夫的事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细节,更是那么一股子遇难而上、永不服输的劲,那么一股子敢想敢干、战天斗地的气,是那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比忠诚与热爱,是那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比坚定的精神信仰。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再重新来过,朱彦夫几十年来用钢铁般的意志创造了人生奇迹,靠的就是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我们今天要战胜改革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将“两个一百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同样需要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纵览朱彦夫精神的各个维度,无论是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还是无私的奉献,勇敢的担当,都是中国精神在具体层面的鲜明投射,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穿越时代的持久价值魅力,值得全社会永远珍视学习。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朱彦夫四肢全无、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有0.3,如此残缺的身体却能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精神能量,创造出如此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靠的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正如朱彦夫所言,“我心里要不是装着个党,不装着个共产主义,我老朱早就死了。”理想信念,是一切精神的精神源头,是一切价值的价值原点,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关键,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精气神,有什么样的行动表现。当前,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贪图虚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的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出现这些问题,说到底是理想丧失了、信念崩塌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有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向朱彦夫学习,首先就要学习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就要像他一样为信仰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全部精力。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朱彦夫对群众的感情是真诚的,是实实在在的。群众有苦,他自己难甜;群众受穷,他心里难安;群众有难,他慷慨相助。正是由于心里装着群众,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他才能把父老乡亲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带领群众同甘共苦、不懈奋斗,硬是把一个“连地瓜干都吃不饱”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正是由于对群众有真感情,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朱彦夫才赢得了父老乡亲发自肺腑的信任、拥护与爱戴。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推进,做好群众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朱彦夫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朱彦夫作为一面镜子,对照朱彦夫查一查问题,找一找差距,树一树形象,以朱彦夫的为民情怀为标尺度量一下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朱彦夫的务实清廉为标杆查摆自己的“四风”问题,用朱彦夫视民如伤的境界来匡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应当看到,朱彦夫与人民群众的真感情并非无法复制,朱彦夫的为民情怀并非高不可攀,身为残疾人的朱彦夫能够做到,每一名党员干部更能够做到。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功崇惟志,业广为勤。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面对家乡的落后面貌,朱彦夫没有去“等靠要”,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勇于担当,挺身而出,拿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才换来“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张家泉。为了记录、传承战友们在战场上英勇悲壮的历史,朱彦夫拖着残躯义务作了千余场报告,苦熬七年一字一句为后世留下百万字书稿。朱彦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转型,化解社会矛盾,保障改善民生,哪一项都需要我们甩开膀子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实干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只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把心思放在实干上,把劲头放在实干上,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就一定能够干出成绩,干出实效。

伟大的梦想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朱彦夫以一生奋斗拼搏忠诚践行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高扬理想信念旗帜,永不停息地奋斗,以每一个人的努力拼搏,形成推动时代进步的巨大力量,去赢得民族复兴的伟大辉煌。这就是朱彦夫光荣事迹的时代价值所在>学习朱彦夫心得体会五:学习朱彦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615字)

朱彦夫同志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先进事迹,使沂源的干部群众再次受到极大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教育。人们纷纷表示,要以朱彦夫为榜样,为推动沂源跨越发展贡献力量。

要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为建设生态宜居和谐淄博而奋斗。张店区和平社区党支部书记荆树涛表示,朱彦夫同志自立、自尊、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更加感动着每一名党员,他们都要学习朱彦夫同志坚定的信念,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保持一致,走群众路线,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为社区居民办实事。时刻将群众的事挂在心间,为民、务实、清廉做好本职工作。

朱彦夫的英雄事迹引起了强烈反响。要坚定意志,进一步加强训练,打造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钢铁之师。张店区人民武装部政工科长王建伟表示,革命军人朱彦夫在战火中失去了四肢和一只眼睛,伤痛和残疾并没有磨灭他钢铁般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挑战生命极限的无穷力量。

我们要把朱彦夫作为一面镜子,查一查问题,找一找差距,树一树形象,以朱彦夫的为民情怀为标尺度量一下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朱彦夫的务实清廉为标杆查摆自己的“四风”问题,用朱彦夫一心为公的境界来匡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特别是要以更加务实的作风,统筹谋划城乡教育项目,在抓好河湖中学、沂源四中等项目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抓好镇村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学校冬季温暖、操场塑胶化改造等民生工程,加快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第四篇:朱彦夫心得体会.doc

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

朱彦夫,一位向人类身心极限挑战的山东汉子,一个淄博人民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的中国当代保尔,一位获得全国首个“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永远的战士,今天,他的事迹再次深深的感动了我。

最早听说朱彦夫的事迹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朱彦夫是作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成为学习榜样的并传遍齐鲁大地的。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身残志坚,用超人的毅力,挑战自己,挑战人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我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先后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的“时代楷模--朱彦夫”发布节目以及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山东卫视播出的时代楷模朱彦夫等,心灵再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朱彦夫,是在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故乡涌现出的又一个“焦裕禄”式的先进人物,他和焦裕禄一下,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书写了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坚如磐石的精神力量,诠释了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1956年,不能自食其力的重度伤残军人朱彦夫离开荣军院回到故乡时,他说:“我想回家考证一下,我这块躯干还能不能干点哪怕是最微小的事情!”回到家乡后,他被村民推荐为村党支部书记。“为群众做事,就是守阵地”。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坚韧奉献的精神力量以及一副铮铮铁骨,和乡亲们一起,一次次改写着张家泉村的历史,一干就是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退休后的朱彦夫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回看走过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里的一切都不用别人帮,我自己做”--晚年的朱彦夫如是说。他用钢铁的意志写下了一撇,用热切的情怀写下了那一捺。今天,不管朱彦夫是什么样的姿态,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这样的人,值得我们为他树碑立传!“他没有手,却把群众的事办得更实;他没有脚,却把根扎在了群众的心里;他用残肢、用双拐写下了为民、亲民、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怀„„”。荣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后的朱彦夫想的还是为人民服务,他说“我是一个最普通的战士,最普通的伤残军人,也是最普通的一个农村支书,我只是在自己的村子里干了一点自己的事情。我将要用自己有限的精神生命,贡献于伟大祖国的无限生命中,永远为人民服务。”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彦夫精神是人生的动力之源。朱彦夫曾经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朱彦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对以爱国敬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诠释。朱彦夫就是靠对党的坚定信念和无限忠诚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实现人生价值的奉献之歌!现在,我们正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书记曾经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的战斗堡垒,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充分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要利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把焦裕禄、朱彦夫这样的优秀党员作为镜子,虚心听取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出自己在精神境界方面的差距和自己存在的不足及问题,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学习“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结合本职工作,把各项工作做好做细做实,踏踏实实办事,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五篇: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1

学习朱彦夫,我们首先要了解朱彦夫的先进事迹,他是山东省沂源县人,14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18岁的他失去了手脚以及左眼很快入党,1950年在朝鲜战场成为特等伤残军人。1956年,朱彦夫离开疗养院,回到家乡,自食其力。在随后的25年,他被推选为村支书,带领全村百姓走上富裕路;辞去村支书后,年近古稀、从没进过学校的他,又亲笔写下了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可以想象,一个正常人,想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富裕村,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何况一个在战场上失去手脚和一支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只有朱彦夫自己和村里的乡亲们知道。正像乡亲们所说的那样,老朱心里装满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这一点从朱彦夫的四种“走法”就可见一斑,一是立行,第二种就是跪行,跪着走,第三种就是爬行,第四就是滚行,滚行快一点,但是损失很大。可他从未叫一声苦,说过一声累。没日没夜的为乡亲们奔忙。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说,不管是写,我尽上我的职责。、因为共产党员呢,名实相符的话,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

朱彦夫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自己入党时的庄严誓言,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可以说,朱彦夫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沂源,感动了山东,感动了中国。省委书记姜异康说,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他的事迹值得全社会学习。特别是在当前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样的典型、这样的榜样,将成为激励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的强大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相信,朱彦夫的事迹经过媒体和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宣传,一个学习朱彦夫等先进人物的热潮肯定会在齐鲁大地兴起。学习朱彦夫,一心为人民,再也不会是口号,而会实实在在的转化为全体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学习朱彦夫,不是一阵风,而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解;学习朱彦夫,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并形成群ti放大效应,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做到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像朱彦夫那样,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地去拼搏、去奋斗,去开创山东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2

3月29日,一个春日的周末,山东会堂座无虚席。在这里,正讲述着一个春风化雨般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朱彦夫,却未曾到场。

主席台两侧的电子屏幕上,朱彦夫的残臂挥舞着,带着沂源乡音的语调回响着。从这个报告会前放映的短片中,在场观众得知:朱彦夫左眼失明、没手没脚,已经81岁了。多年前的一次中风,让他连穿假肢行走都不能了。

在他曾经的工作搭档、他的女儿、故乡领导、小战友等人深情的诉说里,朱彦夫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未曾谋面的现场观众们,一步步接近朱彦夫的精神世界,一次次感受灵魂的洗礼。

出生于60年代的宋文军自小熟知苏联英雄保尔·柯察金的事迹。

90年代刚参加工作时,他了解到了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的事迹,还读过其著作《极限人生》。今天的报告会,一下子打开了他记忆的大门,让他“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宋文军说,朱彦夫身上的闪光点很多,最打动他的是朱彦夫从朝鲜战场下来后,本可以享受特护、颐养天年,但他坚持回到农村。被选为村支部书记后,朱彦夫一干就是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先进村、富裕村。

“荣誉没成为朱彦夫的负担,反而变成了他人生的动力。”目前在省委老干部局调研处工作的宋文军己近天命之年,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他认为在目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大背景下,重温朱彦夫的事迹十分有必要。“他的精神能够穿越时空,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从他的人生轨迹中汲取正能量,践行入党宣言时那最初的承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镇桑梓店村村支书滕长利说,听了报告,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朱彦夫身患残疾,还能动员村民开山铺路平沟引电,带领群众致富,自己作为一名基层的村支书,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改进的工作也有很多。”

从202_年到现在,滕长利己经当了十年的村支书,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今年恰逢村领导班子换届,他告诉记者,只要村民信任,还想继续干下去,像朱彦夫一样,为老百姓多干点事,为村集体多流些汗。

桑梓店镇一共有48个村,这次报告会,24个村的村支书都来了。

桑梓店镇党委副书记解承静说,动员他们过来,就是让基层的村支书们现场感受聆听朱彦夫这个以前的老支书的感人事迹,让大家受受教育。

“我们镇的村支书,有只干过一届的,也有一干就是30年的。我的经验是,老百姓认可的,干的时间就长。”解承静说,报告会结束后,要回去把朱彦夫的事迹传达到位,让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到位,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战场上舍生忘死、报效祖国,和平年代坚韧不拔、无私奉献,朱彦夫的精神让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大三学生陈邦伟“热血沸腾”。

陈邦伟正忙着为就业做准备,他的目标是进入银监会或四大国有银行。为此,他需要在毕业前考取计算机二级证、大学英语六级证、。

证券从业资格证、会计证、理财规划师等。

“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我天天忙得焦头烂额,但是跟朱彦夫一生所遭遇的境况相比,我的困难都是‘毛毛雨’。”陈邦伟说,自己才二十多岁,未来的事业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

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3

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民政厅、济南军区政治部和淄博市委共同举办的朱彦夫先进事迹报告会今天在济南举行虽然,许多人没有直接到现场听报告,但是,在网络上学习,已经让人感动,让人激动,让人感到正能量涌动。

朱彦夫,是让人震撼的,没有四肢,没有左眼,右眼的视力也只有0.3,看东西一片模糊。体内残留着7块弹片尚未取出,到处布满伤痕,颈部和腹部有明显的刀疤,还患有肝炎、脑梗、心脏病,然而,就是这样的身体条件,他却用假肢干出了比我们四肢健全的人更伟大的真事业。在贫痔的山村干了25年党支部书记,靠一双重达15斤的假肢,碰碰磕磕爬遍了全村大大小小的山头,带领群众治山治水,整山造田,修路架电,办图书馆和夜校,一个穷村变成富裕村,并在周围70多个村庄中创造了五个“第一”这是奇迹,这是一部励志传奇。

昨天,朱彦夫是一个战士,英勇顽强,战功赫赫,今天,朱彦夫依然是一个战士,冲锋陷阵,一心为民。阅读朱彦夫的事迹,我头脑中浮现的是一个英勇的战士形象,是山东好汉的形象。

省委书记姜异康说,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这“三体现”是对朱彦夫精神的精准概括,是我们所有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笔者认为,我们同样应该学习朱彦夫,学习他的思想,学习他的信念,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的人格魅力。

朱彦夫用假肢干出真事业,这个过程本身就激荡励志,就是干事业的好榜样。作为齐鲁儿女,应该学习朱彦夫英勇无畏、一心为民的好品质,做一个现代版的“山东好汉”。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需要更多朱彦夫式的真好汉!

学习朱彦夫,一心为人民,是这次报告会的根本宗旨。学习朱彦夫,我们首先要了解朱彦夫的先进事迹,他是山东省沂源县人,14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很快入党,1950年在朝鲜战场上,18岁的他失去了手脚以及左眼,成为特等伤残军人。1956年,朱彦夫离开疗养院,回到家乡,自食其力。在随后的25年,他被推选为村支书,带领全村百姓走上富裕路;辞去村支书后,年近古稀、从没进过学校的他,又亲笔写下了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可以想象,一个正常人,想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富裕村,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何况一个在战场上失去手脚和一支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只有朱彦夫自己和村里的乡亲们知道。正像乡亲们所说的那样,老朱心里装满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这一点从朱彦夫的四种“走法”就可见一斑,一是立行,第二种就是跪行,跪着走,第三种就是爬行,第四就是滚行,滚行快一点,但是损失很大。可他从未叫一声苦,说过一声累。没日没夜的为乡亲们奔忙。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说,不管是写,我尽上我的职责。因为共产党员呢,名实相符的话,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

朱彦夫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自己入党时的庄严誓言,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可以说,朱彦夫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沂源,感动了山东,感动了中国。省委书记姜异康说,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 和崇高精神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他的事迹值得全社会学习。特别是在当前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样的典型、这样的榜样,将成为激励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的强大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相信,朱彦夫的事迹经过媒体和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宣传,一个学习朱彦夫等先进人物的热潮肯定会在齐鲁大地兴起。学习朱彦夫,一心为人民,再也不 会是口号,而会实实在在的转化为全体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学习朱彦夫,不是一阵风,而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解;学习朱彦夫,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并形成群体放大效应,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做到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像朱彦夫那样,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地去拼搏、去奋斗,去开创山东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在沂源这片红色热土上,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朱彦夫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他是功勋卓著的革命功臣,14岁参军,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在朝鲜战场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他是顽强不屈的生命斗士,18岁重残,以惊人的毅力,实现了生活自理,主动放弃荣军院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参加生产建设;他是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带头人,24岁担任村支书,带领群众治山种树,打井修渠,架电办学,一干就是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当时全乡的先进村;他是当代中国的保尔,49岁离职后,以特残多病之躯,创作出版了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朱彦夫在67年的革命征程中,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创造了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让他铁骨铮铮,立于天地之间,成为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为群众做事,干不干,实不实,带头不带头,境界不一样,影响不一样,结果更不一样!”

这就是朱彦夫的工作信条。1957年,朱彦夫当村支书的第一天,他就拖着17斤重的假肢,拄着双拐,围着这个贫穷的小山村转了一圈。他对着大山发誓:穿军装的时候咱没当过孬种,在这个新的战场上也不能输给贫穷!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祖祖辈辈吃水难。朱彦夫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找水,他翻山越岭请来水利专家,转遍了沟沟坎坎,几天下来,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晚上回到家,老母亲看到他摔得浑身是伤,心疼得直掉泪。

水源找到后,朱彦夫天天靠在打井工地上,现场指挥,解决难题。山里的冬天格外冷,他在刺骨的寒风中站了一天,截肢处磨得钻心疼,流出的血水和假肢冻在了一起,他想把假肢卸下来休息一会,却怎么也卸不开。大伙儿看到后,都围过来,争着把他送回了家。第二天,朱彦夫又准时出现在工地上,泄了气儿的大伙,干劲一下子又被鼓了起来!

就这样,经过3年苦干,他带领村民打了3口深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的问题。

朱彦夫干支书25年,光假肢就磨坏了7副。他带领乡亲,在贫瘠的山地上造出了一块块旱涝保收的“小平原”,每年增产粮食几万斤;他顶住压力大搞副业,改善了村民生活;他带领林业队,种植苹果和花椒,绿化荒山近千亩。张家泉村,一跃成为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最早平均亩产过600斤,最早实现水浇田过半、全乡最早通上电的村。

这就是朱彦夫,他没有手,却把群众的事办得更实;他没有脚,却为群众趟出了一条希望之路。他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基层干部冲锋在前、务实为民的责任担当。

有一年,一户村民家的两个儿子因经济问题打架,老太太气得要喝药自杀。朱彦夫知道后,二话不说,绑上假肢,拄上双拐,摸黑赶去,路上被石头绊倒,脸上磕出了血。两个剑拔弩张的年轻人,一看到朱彦夫,惊呆了!“朱书记,您咋来了?”朱彦夫盯着他们,一句话也不说,慢慢挪到炕沿上,卸下了假肢,揉着发麻的膝盖。望着为村民操碎了心的朱彦夫,两个人自责地低下了头。一场看似复杂的家务纠纷迎刃而解。

朱彦夫当村支书期间,村里的民事纠纷、家庭矛盾没有一个上交的,全都在村里得到了妥善解决。

“做人要干干净净,当干部更要干净,有灰尘要快洗,没灰尘也要时刻自警!”

朱彦夫一直这样要求自己。作为革命功臣,他完全可以摆“老资格”,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在他看来,摆“老资格”就失去了共产党人的本色。

英雄就在身边,英雄就在眼前!在沂源,朱彦夫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工作的一把标尺,心中的精神高峰,激励着我们去拼搏、去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朱彦夫当兵时就在我们一营。作为教导员,传承老英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满怀崇敬,我一次次走近朱彦夫,仰望这座精神高地,我越发强烈地感受到,他的残躯仍然保持着冲锋的姿态,他的革命理想就是我们这代军人的最高追求。

朱彦夫家里有一样东西,他视若珍宝,那是他在战场荣获的3枚军功章。在他看来,军功章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最高奖赏,它像一面镜子,照射出革命战士对党忠诚的深度和纯度。

在我们营荣誉室,记载着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1950年冬,抗美援朝战场,朱彦夫所在二连经过浴血奋战,成功拿下二五○高地,3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来不及休整,他们就接到命令:死守高地。

炮弹像雨点般砸在高地上。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二连既没有后勤补给,也没有弹药补充,渴了,抓一把雪含在嘴里,饿了,只能掏军被里的棉絮充饥。

“人在阵地在!”朱彦夫和战友们舍生忘死,硬是连续打退敌人10多次进攻。但战士们却一个个倒下。第一天下来,全连仅存19人;第二天,活下来6人;到第三天,就只剩朱彦夫一个人了。

朱彦夫眼里含着泪花,胸膛里燃起烈火,“有我在,阵地就不能丢。”他抱起机枪拼命扫射,小腿中弹,他就跪着开枪;左臂负伤,他就一只手射击;燃烧弹点着了衣服,他在雪地里一滚,继续厮杀。突然,一颗手榴弹落在身边,随着一声爆炸,朱彦夫昏死在阵地上。

昏迷93天后,朱彦夫终于醒了。“我的枪呢?我们的阵地呢!我们的阵地呢!”朱彦夫下意识地想要找枪,却从缠着眼睛的绷带缝里发现,两只手没了;他想站起来,却又感觉不到腿的存在,铁血战士变成了连自己都不敢看的“肉轱辘”。朱彦夫也曾痛苦万分,但很快又重新燃起了斗志。“身体虽然残缺了,但我的心还是完整的,我要用一颗火热的心报答党和人民!”

二五○高地的硝烟虽然已经远去,老英雄的壮举已不可复制,但军人生为使命效力、死为使命献身的执着追求从未改变。

当我们向老英雄汇报,全营完成40多项重大任务,打破15项军事训练纪录,老英雄吃力地举起残臂,郑重地向我们敬了一个军礼。我们明白,这个军礼饱含了一名老战士对新一代军人的信任和重托。

从老英雄床头摆放的军号,我感受到了革命战士冲锋不止的铁血豪情。

老英雄告诉我,在朝鲜战场,美国兵最怕听到志愿军的冲锋号,那是他们的“催命号”。所以,他最爱听冲锋的号声。我想,和着军号声往前冲,就是老英雄人生的写照!

在荣军院,衣食无忧的生活让朱彦夫感觉不到生命的价值。他决定回乡务农,自食其力。

失去四肢和左眼却要独立生活,这该有多难啊!朱彦夫却毫不畏惧:战士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绑上假肢学走路,摔得头破血流疼痛难忍,他就大声唱军歌,他嗷嗷地唱,嗓子哑了,还唱,一直唱到不疼了。

当上村支书后,他依然冲锋在前。每天清晨,朱彦夫带着司号员第一个来到田里,吹响军号,召集大家下地干活。乡亲们说,那军号就是奔向富裕的冲锋号。

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后,老英雄再次向人生极限发起冲锋。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写成了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老英雄说,躺在床上这些年他经常听到冲锋号声,在耳边,在心中,在梦里。我懂得,他的心依然在部队。

导弹发射了他激动,卫星上天了他不眠,航母下海了他高兴得要喝酒。每年建军节,他都会穿上旧军装、戴上军功章,一个人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或许,他又想起了炮火硝烟的岁月;或许,他想告诉长眠的战友,你们用鲜血凝聚的长城永远屹立不倒!

也许,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朱彦夫。但在我们眼里,朱彦夫是永远冲锋的战士。作为当代军人,我经常会思索:当兵为什么、扛枪干什么、打赢靠什么。其实,老英雄已经给出了答案。面对新的历史使命,请老英雄放心,我们会接过你的钢枪,传承你的精神,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明天走上战场,我们还会像您那样,赴汤蹈火,一往无前。我们一共姊妹6个,我在家排行老四。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大多是坐在炕上,油灯下用两只残臂抱着一本书看,再不就是和一帮叔叔大爷开会。开完会,母亲还会拿出家里舍不得吃的挂面招待大家。每天最熟悉的,就是一大早就听到父亲带着假肢走路时发出的“嘎吱嘎吱”的声音。靠着沉重的假肢,父亲风里来,雨里去,领着村里人去干事。

那时候我总在想,为什么身体都这样了,父亲还闲不住,就知道整天忙村里的事,家里的事只能靠母亲一个人来操持。

父亲的家教很严,总是要求我们生活上和最差的比,工作学习上和最好的比。

记得我6岁那年,秋收的时候,奶奶带我到地里去拔猪草,队里的蔡大婶随手掰了4个玉米棒,塞到我怀里。回到家,奶奶把玉米放到锅里刚要煮,父亲回来看到了,火冒三丈,说:“不行,快送回去!”我一听,捂住锅盖说:“这是蔡大婶给的,又不是我偷的!”奶奶也说,咱就违反一次章程,给孩子们解解馋吧。父亲的拐杖敲得口当口当响:“不行就是不行!集体的东西谁也不能占便宜。咱家搞了特殊,我这个书记还怎么当!”我只好含着泪,把玉米送了回去。

父亲铁面无私,有时看起来不近人情,实际上他对我们的爱很深很深。小时候我们睡觉常蹬被子,母亲照顾一家老小,白天还要到地里干活,晚上睡得很沉。常常是父亲半夜起来,自己小心地装上假肢,用嘴衔着油灯,一步一步挪到我们床前,帮我们塞好被子,再一步步挪回自己床上。

一次我发高烧了,半夜里迷迷糊糊听见了那熟悉的“嘎吱嘎吱”声,接着,一只软软的残臂轻轻抚摸我的额头。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那种感觉;每次回想起来,心里总是暖乎乎的。

很多人都以为,父亲当村书记,又有伤残金,家里一定过得不错。其实,我们家里人口多,父亲经常把自己的残疾金拿去接济村里的人,日子过得也很紧巴。村里谁家吃不上饭,父亲就让母亲把口粮送过去;谁家有人生了病,他就拿出伤残金;村里架电买材料,他又把压箱底的积蓄都拿了出来。

大姐出嫁时,连件嫁衣都没有,委屈地掉了泪。邻居张大娘看不下去,拄着拐杖过来,一边数落父亲,一边将两块钱塞到母亲手里。到了晚上,父亲硬是让母亲把礼钱退了回去。母亲和父亲商量,能不能把垫到村里的钱取回点来,父亲说:“村里打井到了紧要关头,更需要钱啊!咱闺女结婚就得带头艰苦些,结婚的钱,以后再补上吧。”

1996年,父亲千辛万苦写的《极限人生》出版了,当天晚上,他把我们姊妹六个叫来,郑重地送给我们一人一本。灯光下,他在书的扉页上用残臂认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还特地跟我们几个闺女说:“当年一心靠在村里,对你们关心不够,连结婚都没有像样的东西。这本书算是给你们补上的嫁妆!”

捧着这本书,我感受到了这沉甸甸的分量,才感受到了父亲对女儿的良苦用心。

母亲处处维护着父亲。其实,在我们子女的眼中,父亲就是母亲,母亲就是父亲,他们俩是一个人!

1955年,母亲21岁,当县民政局长的姑父把她介绍给了父亲。母亲当年身材好,长得也好看。我问过母亲,你一个身体健康、四肢健全的姑娘,为什么愿意嫁给父亲?母亲说:“想到要和一个没有手脚的人过一辈子,起初是不情愿的。后来想,他是功臣,是为国家没了手和脚,我要是不跟着他、伺候他,他就掉地上了。生活在一起,了解他的经历后,就逐渐敬重起这个自立自强、有责任心的男人!”

听了这番话,我体谅母亲,也逐渐理解了父亲。

父亲是重残军人,他一天都离不开母亲。对父亲来说,母亲就是他的手和脚,就是他的“拐杖”。为了父亲、为了这个家,母亲结婚55年,只回过5趟在日照的娘家。

202_年,母亲得了肺癌。去世前一天,我用轮椅推着父亲去医院看她,母亲说话都含糊不清了,还嘱咐父亲:“你别累着,快回去吧。”父亲只是看着母亲,用残臂摩挲着母亲消瘦的双手。母亲去世当天,父亲一下昏厥过去,醒来一天都不吃不喝。父亲是个硬汉子,在修大寨田滚下山沟的时候,在双腿被假肢磨得皮开肉绽的时候,在文革中被批斗的时候,坚强的父亲都没掉过一滴眼泪。母亲出殡那天,父亲再也控制不住,他失声痛哭!大声呼喊着母亲的名字,挣扎着要为母亲披麻戴孝,他要用山村传统的方式给母亲送行,回报母亲对他一生一世的付出!

父母的为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用心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1996年,父亲外出作报告的时候,突发脑梗塞,落下严重的偏瘫,坐上了轮椅。县里虽然为他请了一位护理人员在白天照顾他,但我们姊妹6个都愿意过去陪伴他。因为我们需要父亲,我们更愿意跟父亲多呆在一起。

学习朱彦夫、吴金印的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