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心得体会
编辑:诗酒琴音 识别码:10-903864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8 22:08: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心得体会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心得体会

乌江中心学校:李亮

近期我参加了区教育局举办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班,通过听专家的报告和优秀教师的讲课,我深有感触,我认为小学科学课是小学课程中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值得我们小学教学师深挖掘、细探究。虽然培训的时间比较短但是我对如何上好科学课有几下几点体会:

一、科学教学从孩子们身边开始。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教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时时来问一个个为什么,足可培养孩子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尖端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就如此这般既简单又有趣。

(1)、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观察。

教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观察植物的一生;观察我们周围生活的小动物,观察土壤、空气、水;观察云、雾、雨、雪、霜、风;观察我们吃的食物,了解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观察家中的电器,调查家中的材料,观看星空的变化,观察月相的变化; 寻找身边混合物等。能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 察树叶的变化,比较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去欣赏四季见到的花,去分析花的构造,研究花的颜色、花冠的形状,去闻一闻花香,想一想花作用,去瞧一瞧植物的果实,看其颜色、大小、形状,有的还可尝一尝其滋味;桔子的酸甜,苹果的香脆,梨子的清润,西瓜的甘甜,草莓的酸溜溜等。(2)、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实践(3)、从身边的小变化开始探索。(4)、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创新。

二、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教学。

教育心理学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该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要《太阳与彩虹》教学中,组织儿童到校门前的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泼水”游戏,在愉快地玩耍中,使学生意外的发现了与彩虹类似的景象,于是固势利导,非常轻松地揭开了彩虹形成的奥秘。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和卵石的形态;到田园去考察分析土壤成分、种类、保水性及农作物生长状态情况;到山坡上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性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并适当采集制成植物标本;还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捉鸣蝉、捕蝴蝶、斗蟋蟀、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双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同时也激发了 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达到了科学教学从知识、兴趣、能力和德育四个方面的教学目的。

三、灵活选用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科学课的主阵地仍是课堂教学,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科学课中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础认识活动,相应地就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的教学方法。不同教育对象,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采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也走进了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已尝到了甜头,特别是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画面,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五、自制教具,促进实验教学。

科学课是教学质量好坏,还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能否成功,需要做的实验不做或实验不成功,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也得不出实验结论,一味的空洞说教,学生难以得到感性认识,更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每一种现象都必须通过成功的实验来实现。

要实验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具或仪器,而农村小学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只配备了部分仪器和教具,加上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改,使相当一部分实验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自然教学质量,针对这一实际问题,要想尽千方百计,以保证实验教学开出率,经过摸索,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

总之,小学要上好科学课,必须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和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一定能实现科学教学目标。

第二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推荐)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摘要】: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科学》强调从观察入手,到对自然事物能做出某中解释,以得出结论为此。科学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结论,绝不是科学教育。

【关键词】:科学教育 合作探究 指导 探究过程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科学。科学无处不在,无时不用。新课标下的科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科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而我们许多科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更新,上课枯燥乏味,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去探求、去发展了。

如何上好科学课?怎样教学生爱科学,用科学呢?这些问题是很多科学老师正在讨论的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科学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联系生活,学习科学

科学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简单、直接的经验。因此,在学习《土壤与生命》新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土壤,看看有哪几种不同的土壤,让学生用牙膏盒、墨水盒、塑料袋等收集不同的土壤。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的土壤,使学生知道这些土壤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也就渐渐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理解科学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学活动的要求。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教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挡了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如果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就会消弱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如在学习《固体和液体》时,我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叫学生收集生活中体积不算大的固体来学校,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物体先展开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上来?哪些东西放入水中会迅速溶解?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把大家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再分组汇报。因为大家亲身经历,亲眼目睹,所以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记得有一个小组汇报“面粉放入水中会迅速溶解。”有的小组表示默认,但有两个小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所以同学们争论起来,课堂似乎有点乱。这时我们教师一定要站出来帮助学生解惑。当时也把我搞糊涂了,可我还算聪明想出了一个办法。“请大家静一静,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证实一下好不好?”一句话,同学们都安静下来。通过实验得出盐溶解于水,面粉不溶解于水。由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到动手实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三、重视过程,学会运用

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先从提出问题做到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科学课强调对事物不仅要有质上的认识,更要从量上的分析得出结论。要使学生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定量分析会使他们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一定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了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相当于有了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是学生终身受用、可持续发展的“本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过程的意识与方法的训练,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运用教材中的知识。我们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抓课堂效率,注意学生发现,鼓励学生进步。要做到该放手的要利落,该指导的要耐心,该表扬的不能错过,该批评的不能含糊。我们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提倡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去学科学,用科学。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尽快提高自己,迎难而上。我想: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小学科学教学就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就能更好地学以致用,就会更有效地造福人类。

自然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上好自然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自然课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自然课教学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但是,怎样上好自然课呢?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疏浅看法。一.防止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还没有一定的意志力,容易对单一的学习失去兴趣,进而产生厌恶的心理,所以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学生的知识深度。

不同年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性是有限的,所以他们认识、理解事物的水平也有深有浅,教学时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要求、方法,以便完成教学任务。如刚入学的学生只限于让他们认知事物,不必要深入理解,而随着年级的提高,才逐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理解,并且要从各个方面细致地进行指导,如怎样观察、预习、复习,如何进行实验的操作、记录等。2.不要随意改变教材的内容。

有的老师为了简化教学步骤,常常省略了课文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一节课难以完成的实验,如第十一册第2课《植物与环境》中的“绿豆生活所需条件”实验,要9至10天左右的时间,不能在课堂上做完,便采用口述的方法取代,那么只能让学生,特别是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一头雾水”,长久采用这种方式的话是无法吸引学生学自然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为拓宽了知识的深度,甚至引入了初中内容,这样使学生听起来感到深不可测,品不出味而中止听课,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3.不要一贯采用旧的教学模式。

大多数老师上课都是采用说教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谓是中国教育的千百年“传统”了,单这种满堂灌,粉笔加黑板的老方法,呆板单调且效果不佳,长期下来,学生听到自然课就感到厌烦。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的顺利完成。1.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时要正确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起一个主导作用,目的只在于引导启迪,促使学生自己学习、思考。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学生的主动性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动手、动脑、动口,开展积极的思考。2.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达到目的。

在教学中不象以前那样直接告诉学生学习什么,而是先将学生带入一种充满学习内容的独特环境中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想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揭开某一自然现象的真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不知不觉的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如第十二册《彩虹的秘密》,可先问学生谁看到过彩虹?它是怎样形成的?同时出示相关的照片或挂图,让学生被美丽的景象迷住,但谁也说不出其形成原因,必然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答案的欲望;这时候就可顺势将“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及“喷水形成彩带”的实验做出来,让学生在有趣的实验中总结出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原因。这样教学的话,不仅老师感到轻松,学生也很容易接受。3.开设相当数量的实验操作课。

实验课的开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巩固了课堂中的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1)作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所以做实验时最好将各班分成固定的几组,从每小组中选一名组长,先由老师指导单独完成实验操作,上课时再由组长分头指导各小组成员。如《矿产》一课需不同的矿物标本,可利用山区特点,让各小组长带领成员收集一些不同的标本,回来后老师先教组长认识,实验课上再共同研究讨论,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这样做既省了时间,又避免了材料的重复,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2)开展课外实验。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性和范围都是有限的,而充分利用课外实验可以弥补上述不足。近几学期来,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本知识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河滩、林场进行实践活动,采集了各种植物标本,增强了他们对自然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自然的兴趣,这种方法同样有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与合作意识的培养。4.适当拓宽课本知识的范围。

有的课文内容安排(到了六年级亦如此)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能在10—15分钟就讲解完了,但学生的求知欲还比较旺盛,这时候就可以对课文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宽加深。如教《我国珍稀的动植物》一课,讲完书中内容后,我又增加介绍了一些其它的珍稀动植物,如仰鼻猴、藏羚羊、鹅掌楸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出示了收藏的相关邮票、电话卡等物品,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一些生活爱好,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

总之,在自然教学中,大胆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创建合乎教学规律,又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运用符合校情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然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探求自然知识奥秘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快乐地投入自然课知识的学习之中,就一定会达到自然教学的目的。

第三篇: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双龙中心小学: 徐秀俊

今年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开始了我们学校的综合科教学,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科学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怎样做才能上好科学课,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我想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让他们认识大自然,喜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分析、去研究,从小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本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验要求进行教学,以完整地有效地上好科学实验课。小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要有具体的描述,来实现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知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围绕三维目标来开展的。

如何实现这个三维目标呢?教师就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以及相关实验来引导或激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个活动会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例如:上《生物的遗传现象》这一课时,教师要通过具体的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遗传现象,并通过活动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说出哪些地方相似。通过观察几种动物的家庭照片,进一步理解遗传现象是生物的共有特性。无论是比较还是

观察等活动方式,都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设定的。解决问题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规律和科学探究的意义告诉我们,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教的,不是灌输的,而是在成长中、在科学化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使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科学课堂中,探究是过程,问题的解决是目标。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和最大的动力。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中获取科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合作,亲和课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的展示、交流,使课堂充满亲和力,更为精彩.

三、注重实验环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实验时应做到:明确目的。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精心设计实验。防止学生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靠学生的猜想,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明确任务。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另外还可以直接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明确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应用结论。鼓励学生 把得到的结论运用的生活实践中。既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四、以创新为主旨,深层把握科学课

注重教学创新,教学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

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应注意一下几点。

1、基础知识的传授是科学课教学创新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教学实际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所以在教学创新中应注意层次,普遍开发,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开启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

2、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首先应对所教班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作充分了解,并充分利用一些课件、校本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树立创新精神,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举一反三,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总之,上好一堂科学课,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行探究获取科学课知识,学以致用,从而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202_年10月22日

第四篇: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心得体会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心得体会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通过这次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我就对这次培训的体会说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1.科学课的特点

科学的特点在于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上。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可以证实的、证伪的、可;可以重复检验的;是符合逻辑的,可以推理的;是有局限性的,可发展的。科学是一种文化的现象,着重反映在科学家身上。比如求实的精神、理解的精神、民主意识和探索的精神。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是构成孩子的两种思维方式,培养理性思维从证据开始。如为什么飞碟得不到科学界的认可呢?因为它得不到科学证实。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学生的质疑精神,世界上真的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吗?世界上不可能有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个结论的意义是:(1)、属于孩子们正真的科学结论(2)、这个结论蕴含的价值远远超过知识(3)、包含了科学的思想方法态度(4)、保护了孩子的质疑精神。2.现在小学科学的现状

科学教材难把握;科学课难上,科学课难评价,科学课对教师的要求高。因此我们要重视科学,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3.小学科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探究发现法

探究发现法的过程是:①提出问题②学生进行假设猜想③分组观察实验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⑤归纳总结(2)实验探索法

实验探索法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3)小组合作法

小组分工与合作,小组内分有小组长,记录员等。小组长组织实验监督汇报,记录员做好实验记录,要注重事实,每次实验尽量每个组都作出汇报,以讨论为主要方式。(4)角色扮演法(5)现状调查法

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的殿堂。

实验是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做实验室要做到:①明确实验目的②设计实验③明确任务④明确结果⑤应运结论。在培训过程中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了实验的重要性和如何做好实验。罗老师在做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时清楚的演示了整个过程,在实验前先做了油和水的混合实验,回忆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然后让学生分辨水和白醋,猜想水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并经过两次实验证明产生了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并且在整个实验中学生都非常有秩序,他们分工明确,并且把积极性都投到了实验当中。在另一个实验热是怎样传递的,徐老师先出示烧水片段,让学生思考火在锅下面加热为什么锅里的水会变热呢?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性。经过两组巧妙地实验证实了热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向温度较低的地方传递的。经过这两节课都充分说明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二、运用当地资源让学生感知体验

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在教学《青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清青蛙是怎样跳跃游泳的,就可以观察我们身边的青蛙。学习植物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内,亲身体验观察。

经过这次培训,我们更应该好好地把握这次机会把我们学到的东西都应该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当中,尽量上好每一堂科学课。

南关学校 张玉娟

第五篇: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三工小学:薛亮伟

科学课的教学,有许多内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师生互动、学生互动,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尝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自觉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体验获取科学知识过程的快乐,产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初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下是我通过这次培训的认识和结合自己的实际,在教学实施方面为了做得更好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注重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科学要让孩子们有兴趣,你要充分的从学科源里给他们找出来。最重要的是孩子是所有的根本,当你解决了前两个问题之后也来到了最重要的部分,让孩子喜欢科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二、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动手操作去探究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改革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玩”

要充分地让学生“玩”,不要怕“乱”。所谓“充分地‘玩’ ”,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材料和充分的时间观察、实验。这样,学生才能观察得细致,实验得有兴趣,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启蒙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赶进度,为了使课堂“不乱”,或者不安排学生的观察实验,或者使学生的观察实验走过场,成为一种形式。这样,既上不出科学课的特色来,也达不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

四、运用当地资源让学生感知体验

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在教学《青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清青蛙是怎样跳跃游泳的,就可以观察我们身边的青蛙。学习植物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内,亲身体验观察。

经过这次培训,我们更应该好好地把握这次机会把我们学到的东西都应该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当中,尽量上好每一堂科学课。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