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传承国学经典 开发特色课程 终期总结
编辑:夜幕降临 识别码:10-1051900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7 16:04: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传承国学经典 开发特色课程 终期总结

传承国学经典 开发特色课程

(立项终期总结)

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开发,每个学校都有自己悉心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值此我们立项之际,把我们几年来在校本课程的探索和开发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感受向在座的各位做以简单的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开发特色课程》。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1、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回顾;

2、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

3、几点收获与启示。

一、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回顾

202_年《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规定。自03年起,我们的校本课程就进入起步阶段,当时我在村小,亲历和见证了校本课程成长变化的过程。记得校本课程刚一实施的时候,是全县教育改革后的第二年,领导把会议精神传达后要我们每个村小都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内容。各校、各班级、各学科都不能重复,要有自己的特色,一周以后开会上报。有的学校是军训表演,有的学校是象棋,有的是美术,有的是音乐,有的是学生养成教育等。

初期的校本课程,由于为彰显各校的特色,所以搞得百花齐放。后来可能是各校内容不统一,没有统一的尺度去评价,中心校统一规定了内容:语文和数学。分别由全乡所任本学科的老师每人编一套题,语文是阅读,数学是奥数,装订成册分发全乡统一使用,这便是我们最初的校本教材,这套教材使用时间不长。觉得它还不适用,与兄弟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就取消了。代替我们自编教材的是,省教委下发的中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我们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又增加了一些内容,作为我们的活页教材,每学期印发给各村小及教研组。虽然教材简陋,但由于内容紧靠新课标,所以深受教师及家长的喜爱。活页教材的使用,也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套教材,就是借鉴了活页教材《古诗词背诵》,同时加入了国学启蒙经典的一些想法编写而成的。

加入国学启蒙经典内容的最初启示是缘自于一次看电视。06年全国各地学国学热,许多有识之士都呼吁孩子们学国学,找回我们心灵上缺失的东西,中央教育频道一个专题片介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办了孔子学院,上海市一家私立学校封闭式办学,专门学习儒家经典,北京市许多知名的小学都在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名篇„„。看了这个专题片我很受教育,觉得把国学中启蒙经典纳入校本教材,既与主教学内容不冲突,又能起到补充和提高的作用。于是便有了古诗词背诵加入启蒙经典的想法。把这种想法与我们校本教材领导小组人员商议,得到张校长的支持及校本领导小组的认可,后来向教师、学生、家长、村委会发问卷卡,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得到了一致的认同后,便发动教师群策群力征集挑选作品,着手编辑教材。

所以说我们的校本教材是应社会及家长的需求,集广大教师集体的智慧,以本校几年来校本课程反复实践、不断探索的经验为基础,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开发和编写出来的。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经历了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由于教材搜编、校对、整理的工作量很大,教师们很辛苦,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边选边学,编辑整理的过程也是教师们丰富和提高的过程。初选教材内容,让大家领略了古典文化的魅力,中华几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觉得要选的内容很多,多得难以取舍,最后经过多次开会研究,反复讨论决定:减少原有古诗词背诵篇目,增加了启蒙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大学》的诵读篇目。内容确定了,我们便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下发了改编后的新版活页教材,并给它起名叫《经典诵读》开始全校试行。

一学期后,教师们反映,教材内容好是好,但量大,内容较杂,哪一篇目都背不完,有的内容也很难,学生背起来很生涩,如《百家姓》《大学》,还有的内容不适合学生,如《增广贤文》中某些句段等。针对教师们提出的意见,教材组全体成员又多次坐在一起悉心研究,科学编排,把难度大、内容不适合学生的篇目都定为选学内容,让师生在课余时间去品读,这样既减轻了任务量,又领略了部分经典名篇的风采。修改后的活页教材我们又试用了一年,师生及家长的反映都很好。

在202_年底县进修学校教科所的一次检查中得到各位领导的认可。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反复校对,精心排版,把它装订成册,印发给大家。这便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校本教材。教材从最初的起步到最后的定稿,期间经历了“探索尝试—初编教材—上课试用—查找问题—再次修改—再次试用—编辑成书”等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几次易稿的过程。现在,我们的校本教材,前有序、后有教材说明,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体系符合学生的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需要,反映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关注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录中备有学生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标记,方便了师生的阅读与参考。

全套教材共分六册,每年级一册,分上下两学期,总计二十八课时完成。教材共选入古诗词283首,近现代诗词16首,在教材的内容上,以国学为主,并适当选入近现代诗词,教材分两大版块,由国学,近现代诗词,西方经典,好诗推荐四部分组成。为帮助师生进一步理解作品内容,每首古诗词都编有作者简介、词语理解、品读感悟等栏目,并为部分启蒙经典编有译文。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只要求学生背诵,不强求理解,等到他们长大的时候,随着理解力的自然发展,心灵需要之时,便会自然浮现,自知其意。

这套教材的内容,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与价值追求,强调了学生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融合,具有以下特点:

1、选材追求精品文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积极进取意识;

2、以诵读为重点;

3、采取版块式的结构方式。教材编排不仅关注学生视野的开阔,国学知识的积累,强化记忆的训练,而且重视对学生文明礼仪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关心他人、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思想情感。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及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

从202_年开始,我校使用本套教材实验稿,由于多数教师也包括编写组的成员对启蒙经典不甚了解,所以是边选内容边学习,边学习边教学生。

二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意识去理解古代人的情怀。于是我们以此为鉴,多次开会要求老师们教教材一定要读懂弄通,决不能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及含糊的道理,并开展不定期的校本课程培训。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随时抽查听课与示范引领相结合,师生朗读比赛与期末考评相结合,在集体培训方面,我们利用每周三下午的政治、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师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光碟,听中央电台播音员标准的古诗词配乐朗诵,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等,在个别学习上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组织班主任研讨等。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监控与测查,调动了教师们教与学的积极性,他们对知识追问的态度更加严谨了,对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的理解更深刻了。这里还有一个来自教师的典型案例。案例2:“一字之师”。08年上学期期末校本课程测查来到我们的一个村小两家子小学,当时是测二年级于海媛老师班级学生背诵《百家姓》,由于是试行,时间仓促,所以《百家姓》都没有注音,要求老师自己去注,当学生背到“胥能苍双”时我们都认为是背错了,明明是néng怎么竟读成nài的音了呢?在我们的质疑下,于老师说她查字典了,“能”当以姓氏出现的时候读nài的音,当时我们一查字典果然读nài音,所以,很受教育,觉得这位年轻老师求真务实的精神很可佳,同时更觉得自己太孤陋寡闻了。为了鼓励于老师求知的积极性,在学期初全乡教师教学总结及校本课程再动员大会上,封于老师为“一字之师”。以后,在于老师榜样力量的影响,老师们又矫正了《百家姓》中一些习惯性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学校本教材,老师们感触最深的是:自己的知识比以前丰富了,遗忘的知识重新捡起来了,内涵提升了。受教材内容的吸引,很多老师都和学生一起背,比着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逐渐增强,记忆力得到了培养。后来老师和孩子一起背,鼓励家长陪孩子背,现在这个小孩背起古诗词、《三字经》来摇头晃脑,兴致很高。学生们由原来的不愿意背、背得很慢,到现在能自己摸索规律主动去背,只要老师给内容,有时不需上课,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长的监督下就早早完成学期内的任务。课堂上教师再加以点化,便由机械的记忆得到了理性的提升。学生知识积累丰富了,在家也懂事多了。

校本课程的实施深受家长的喜爱。案例3“小学生与初中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比较”。这是两年前的事,本校的一位老师,家里有两个女儿,大的上初中,小的在本校读三年级,大女儿回家写语文作业时,有一道题是“把古诗补充完整”,由于她没背过这首诗,所以就去问妈妈,被正在写作业的妹妹听到了,说姐姐你不用问了我会背,于是就把这首诗词完完整整地背了下来,妈妈听了感慨地说:“要是早有校本教材就好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到初中,发短信给老师说:“由于小学时背诵了很多名篇,积累了很多语文知识,所以现在学语文轻松多了,我可以把精力分散到其它学科了,太好了!”总之,本套校本教材运行三年来,我们反复实践,不断调整与改进,已收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上学期我们发现小语第十册第一课《对子歌》其中的第一篇内容是“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这段内容我们学生在五年级上学期就已经背过了,内容选自《声律启蒙》上卷《一东》,三年前就已选入我们的校本教材,老师、学生看到这里感到很欣慰,毕竟我们的校本教材没有偏离主轨道,而且与国家教材相吻合,所以诚信度更高了,可行性更强了。目前,我校的校本课程已编入课表中,并正规运行。这与一把手的重视与指导及全体编辑人员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同时为保障课程的正规运行,学校还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

1、每学期初,中心校为各村小及教研组下发校本课程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考评细则、考评办法及考评的具体时间。

2、全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每个教学班由班主任任校本课老师,各校及任课教师要根据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等。

3、任课教师要有教案,有自己的教学计划及选学内容。

4、每学期由各校自行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讨课活动。中心校定期评选典型、引领示范,几学期,我们分别评出了校本课典型教师,他们分别是:教师们通过示范、引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摸索出了灵活多样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的《三字经》背诵接龙法,古诗词背诵“简笔画创设情境法”,中高年级的“以快带慢、优化组合法”、“抽签背诵”、“比赛背诵”、“肢体语言”显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保障了校本课的教学质量,促进了校本课的实施,推动校本课程的有效运行。

5、学期末中心校要对全乡校本课的执行情况逐班抽测,抽测题目在必背内容中产生,单人抽测两次(两首古诗),集体齐背一次(部分启蒙经典),并对被测者背诵的流利程度、表情等量化打分。同时对选学内容抽测朗读,只做考察不记分数,各项抽测均有文字及音像记载,这次成果展示中大家可以在我们中心校的展台上见得到。

6、中心校不定期以搭车竞赛的方式,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古诗词朗读大赛,古诗词配画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朗读能力理解能力。

7、校本课程抽测结果及平时本学科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分别以15%、5%记入学期末教师考评成绩中,在期末质量检测成绩单中均有体现。

8、每学期末中心校要对全乡各校校本课程的执行情况予以总结,找出成绩和不足,以利于校本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有效运行。

三、几点收获与启示

几年来的校本课程实施,已取得了点滴成果,为教师及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变化。

1、学生在变。在知识技能上,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开阔了;在学习方式上,学生也能主动搜集信息,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更高了,主动性更强了,成了学习的主人;知识积累上,学生在小学六年期间,应背古诗180余首,启蒙经典4篇,实际背诵与阅读量要远远超过这个数目;在情感态度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自主探究的意识增强了,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2、教师在变。在教育观念上,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已逐步形成,并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更注重了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培养;在自身素质上,教师通过校本教材的实验研究和自编教材,知识水平、教学技能、教育内涵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3、学校在变。在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并对语文、品社、美术、心理等学科的学习起到了帮助和提高的作用;在校园文化方面,大力渲染和倡导了国学经典文化,我校各班教室的布置多以国学内容为主,每班教室墙壁上都有古诗词配画的园地,并以手抄报粘贴、书法等形式彰显班级的特色。同时我们又营造了丰富多彩的走廊文化氛围,开办了展室,让学生时刻徜徉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之中,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在学校的发展方面,学校的办学特色逐渐显现,国学经典的传承为特色课程的开发打下了文化基础,而特色校园的打造,也因特色课程来凸显。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气质,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了我们当初制定的开发目标,即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追求教育的更高境界。

在校本教材开发和使用方面,经过几年的探索,取得了点滴成绩,这和教科所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我们也从兄弟学校借鉴了许多经验,可以说,我们的这点成绩,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探索校本教材的新思路,同时,也要拓展校本教材的内容及形式,进而推进学校的整体办学,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传承闽南优秀文化开发特色德育课程

传承闽南优秀文化开发特色德育课程

丰泽区第一中心小学杨倩倩

【摘要】:闽南文化上承中原,下续台湾。闽南地区的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和保存地,活跃着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通过闽南文化进校园,能够进一步了解闽南与台湾不可分割的关系,更好地体现两岸同宗同语的事实,在文化传承上很好地“把根联结”有利于祖国统一。从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德育工作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关键词】:闽南文化、传承、特色德育课程

中华民族在它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民间文化艺术,而闽南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同时,闽南文化作为祖国大陆与台湾和东南亚等华族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可以说,闽南文化是一个极为广阔、深邃的空间,是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极好题材。巧妙、灵活的加以利用,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都有很好的作用。所以我校决定把传承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与现代的行为养成教育链接起来,决心探索出一条特色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下面介绍的就是我校一些初步尝试。

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泉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繁育了丰富多彩的闽南特色文化艺术;如南音、高甲戏、提线木偶、舞狮、拍胸舞等多彩多姿的民间艺术。学生从小就在泉州生长,对泉州的风土人情较熟悉,在学习、了解闽南文化的同时,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尤其是从课程资源开发来看,《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就是——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课程。“传承闽南优秀文化”就是基于这种理念的指导,植根于本土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着眼于构建开发而又活力的课程。

一、营造闽南文化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在传承闽南文化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学校精心营造浓厚的闽南文化氛围,从不同角度向学生展现闽南优秀传统文化。

1、建设“闽南文化长廊”:结合学校实际,突出特点,集闽南特色、艺术特色和校本特色于一体,既有整体统筹安排,又注意局部精雕细琢,具体表现在:突出地方特色。设立民俗文化展板(海丝文化、地方文艺、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名胜古迹、历史名人)。通过图文说明,让学生对闽南文化有初步的认识,激发他们更主动地深

入了解闽南文化。

2、校园广播宣传;经过精心策划,“小荷”电台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它将容校园好人好事,生活小常识,、爱国教育、健康、闽南文化、安全等知识为一体,其中的“闽南风情线”向大家介绍闽南地方文艺、民俗风情、民间故事、闽南童谣(歌曲)。

通过“闽南文化长廊”的建设及校园广播的宣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闽南文化的魅力无处不在,活力无处不在。处处蕴含文化,处处蕴育教育。

二、充分挖掘、选择适宜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

闽南文化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在挖掘有价值的教育材料方面,我们以“传承闽南优秀文化,促进两岸交流”为立足点和归宿制定了课程总目标:(1)实际感受中国闽南文化中的特色风格,体验并认同闽南民间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培养爱祖国、爱家乡及民族自豪感。(2)萌发对闽南文化审美情趣,充分体验、感受、发现闽南文化,并能主动地表现、再创造。(3)以发扬闽南文化,促进祖国统一为宗旨,激发学生为两岸沟通交流尽一份力。(4)促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探索实践能力的提高,激发创新意识。

通过查询图书、网络收集资料,挖掘闽南民间剪纸、年画、石雕、扎纸等艺术;闽南民间歌谣、童谣、传说故事;闽南民间游戏;闽南民间传统节日、服饰;闽南民间音乐、戏曲欣赏、打击乐;闽南民间风味小吃;闽台渊源。同时,我们还注重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充分挖掘和利用源远流长的优秀闽南民间艺术家园,发挥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如:到敬老院里慰问老人,并从老人们的口中了解更多的闽南童谣、谜语及本地习俗活动;参观龙闽台缘博物馆,让学生到美食街品尝家乡风味小吃等„„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也使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生活化和趣味化。

三、传承闽南优秀文化,渗透各学科、活动之中

在实践中,我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依据教育目标、内容,精心创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我们要让经典走进各学科课堂,将传承闽南优秀文化与学科教学渗透,积极探索:传承闽南优秀文化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机制。语文学科教学中利用古诗的教学及时链接闽南语中的相关内容;我们还将闽南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充实到品德教育课中,对品德教材进行重组,丰富品德课的教育内容,提升品德课的思想高度;音乐课上老师们教唱起了《天乌乌》《羞羞羞》„;美术课老师和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制作起了《提线木偶》„;体育活动玩起了闽南童玩,让孩子们学习的每一个空间、每一份时间都烙

上经典文化的痕迹,时时给孩子以浸染和熏陶,从而陶冶孩子的性情,涵养纯正的品性;让闽南传统文化的教学与各学科相互呼应,相互拓展,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着闽南文化的内涵、品味着闽南文化的韵味、产生着对闽南文化的热爱,潜移默化地接受闽南文化,产生爱乡、爱国的情感。

2、与德育活动相结合(1)传承闽南优秀文化与日常德育教育相结合。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美德的活动中,提前规划、主动渗透、扎实实施,让闽南文化走向课间、开展闽南游戏;让闽南文化深入课堂、开设闽南文化课,普及闽南文化知识,发展学生各种能力。(2)传承闽南优秀文化与主题班队会活动相结合。以“家乡的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开展读书、演讲活动,让学生了解掌握闽南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3)传承闽南优秀文化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10•13”建队节等节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渗透闽南文化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闽南知识,明事理,练本领。(4)传承闽南优秀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我们也将闽南文化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诵读闽南童谣,讲述闽南古诗,学习闽南舞蹈,了解闽台五缘,从而走进闽南文化,迷恋闽南文化,进而受到感染、熏陶、浸润,更好的发挥出闽南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四、传承闽南优秀文化的初期成效

我校自开展的文化教育以来,将闽南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工作中,渗透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之中。A、语言类:通过童谣、闽南小故事等,了解相关的闽南文化。B、艺术类:通过对音乐、工艺如南音、手工艺制作等的了解学习和内化,提升学生的气质修养,初步接触、了解闽南文化。C、其他:通过对乡土知识、当地艺术馆的参观、鉴赏,初步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感。以民乐、闽南童谣、舞蹈、南音等为载体编排出说唱、跳等形式结合,融健康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大型活动节目。A、创办民乐班;B、创编舞蹈《簪花围》、《偶趣》、《浔埔情、少年心》;C、创编相声《学说泉州话》、童谣《十二生肖》。

3、获泉州市“闽南文化进校园”成果展示优秀奖。

4、在泉州影剧院举办“闽南文化进校园”专题艺术成果展。

五、我们的期望

期望之

一、感受历史悠久的闽南文化,培育爱国、爱乡、爱家情感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中华文化浩如烟海。我们教育的缺陷已经昭然,教育正在回归本意。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通过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了解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认识到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的国家。我们正在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外来文明,但我们决不能数典忘祖。中国国力日益强盛,中华文化必将更广泛地影响世界。

期望之

二、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传承闽南文化

我们希望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些闽南文化,趁他们记忆力特别好的时候,一方面学习传统文化,增长知识,增加涵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吸取智慧。随着他们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这些将成为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一辈子受用无穷。当他们也成了爸爸、妈妈的时候,在教育孩子时,幸许也会想起,并介绍给他们的孩子,“种子”的作用不就显现了吗?

期望之

三、民俗谚语,影响言行

闽南民俗谚语内容涉及教育、历史、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传说。在识读的过程中,通过教师适当的讲解、指导,影响他们的言行。如“ 勤勤俭俭粮满仓,大脚大手仓底空。”就可以教育独生子女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雨水”阴寒,春季勿会旱。”这正好告诉学生季节特征。

小学生的心灵如春天的泥土,播什么种,就开什么花,结什么果。有一首著名的教育哲理诗这样写道: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命运。千千万万个青少年的命运不就是民族未来的命运吗?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到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其意义正在于此。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间的中介人„„”。作为教育工作者,传承民族的经典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不正是我们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吗?!

充分挖掘闽南文化资源,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华美德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课题。虽然我们传承闽南传统文化的行动只是涓涓细流,但是大家都行动起来,就会汇成滔滔江河,流淌出中华文化的情感与思想,流淌出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参考文献】:

1、《论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作者:刘登翰

2、《泉州方言亟待传承》作者:民革鲤城区工委教育支部林春明

3、《闽南传统戏曲 谁是旗手?》作者:陈冷冷

4、《闽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内涵》作者:林华东

5、《评析闽南童谣中的艺术教育契机》 作者:赵美华

6、《深挖文化底蕴 注重保护传承》出处: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政府

第三篇:传承国学经典 践行特色办学

传承国学经典

践行特色办学 ——在传统文化熏染下的南北中学侧记 齐河县晏城镇南北中学

赵春庆

在以创新为主竞争力、以和谐为主旋律的21世纪的中国,特色就是一个团队的标识和生命力。践行特色办学,亦是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而传承国学经典,更是一所学校的生命之源。

学校以教书育人为宗旨。但当前的现状是,学校更多的充当了知识技能的训练场,“育人”内涵却普遍缺失,学生的道德素质普遍下滑。而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修身养性,最大的功效就是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个人修养、文化底蕴、远大志向和意志品质。在当前的环境和条件下,学校理应是提供这种育人环境和教育的最佳场所。而且,纵观各地的百年名校,其支撑不仅仅是教学成绩,更重要的是都有一股源源不断的文化脉动,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支柱与不竭动力。

齐河县晏城镇南北中学,充分利用全县202_年开展的创建特色学校的契机,依托学校已经形成的浓厚古诗文诵读氛围,提出了“以经典塑造经典,用精神熏染精神”的特色理念。以国学经典塑造经典名校,成就经典人生;以国学精神熏染精神世界,创建精神乐园。让国学真正走进校园,走进每个学生的内心。

谈起创建国学特色学校,除了源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前社会形势的需求相契合,源于母语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反复锤炼,源于经典书籍对正处于思想启蒙阶段的中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影响,更源于南北中学有一巨大的优势资源——校长讲座。奚兴华校长毕业于德州师专中文系,酷爱读书,知识渊博,尤其在《大学》、《三字经》、《弟子规》等古书经典上颇有研究。且说话幽默风趣,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深得同学和老师们的爱戴,在当地社区也是很有名气的。“奚校长讲国学”早在202_年就已陆续开始。前期主要结合老师们的身心健康讲了点《黄帝内经》、《大学》。今年上学期解读了《三字经》,下学期重点研讲《弟子规》。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校长讲座能挖掘国学精髓,注重在道德、精神、品性、修养、学习、起居饮食等方面的解读,与日常生活学习相融合,让历史悠久、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在每个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校长讲座的前期运行,为202_年全面、系统的创建国学特色学校做足了舆论上、思想上的准备,并积累了初步的经验。而纵观各地开展的国学传承活动,种类繁多,花样翻新。甚至如组织学生穿戴上古代的服饰,手中捧本线装《论语》,席地而坐,前仰后合等场面也屡见不鲜。难怪著名作家王蒙也戏称“难道大清朝复辟了吗?”由此可见,如何把国学教育做到内容大于形式,真正挖掘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把它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这才是当前真正要做的。

南北中学的国学教育就是本着立足实际,不搞花架子,以点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熏染学生的精神世界为第一要务和最终目的。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展开:①忠孝篇——百善孝为先。孝,徳之本也,立身之基也。忠,是对国家、人民的忠诚,而非对君主、个人的愚忠。②仁德篇——修身养性,存羞恶廉耻之心,在天地间挥洒大写的“人”字。③劝学篇——诸子百家,比肩而立,著述天下,文传千古,受惠国学,培育精英,开启未来。④宜生篇——人和还需天时地利来添翼,绩优仍要康健良习去护庇。

在以上四大模块的统领下,学校创建了文化长廊,将校内的四条主要道路分别命名为忠孝路、仁德路、劝学路、宜生路。每条街道为一个核心,设计安排文化墙报。正冲校门的是忠孝路。忠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忠孝路正处于学校的中心位置。我们选取了《弟子规》、《大学》、《孝经》、《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等古籍中的段落或句子。摒弃糟粕,取其精华,弘扬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塑造感恩情怀。仁德路和劝学路纵贯整个教学区,展板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实际,内容上选取了《论语》、《孟子》、《中庸》、《荀子》、《诫子书》、《三字经》等典籍。为避免呆板枯燥,在形式上设计有诗词欣赏、格言摘录、书法艺术等。在仁德路尽头的一面墙上,就赫然挂有一幅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条幅,给人很强的震撼。贯穿生活区的道路是宜生路,主要给学生生活习惯、饮食常识、休养生息等方面的指导。

学生走在校内,如同徜徉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之中,俯仰之间全是经典,谈笑之中尽被感染。这种环境熏陶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环境改变人”的经典格言,而且是“良好环境塑造美好品质”的经典格言,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验证。

除了学校整体外部环境的熏染,南北中学还特别注重了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学校创造性的开展了双班名的设计、挂牌活动。每个班级根据各班的情况从国学典籍中选取词句,设计成自己班级的另一个名字,并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如今走在南北中学的校园里,你就会发现诸如“睿智班”、“仁和班”、“智信班”、“仁静班”等新的班级,令你惊讶,让你深思。而且,不但室外有变化,同学们还围绕新班名设计制作了四块室内展板,将教室重新打扮了一番,可以时时刻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比如“静心班”的展板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学须静,才须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同学们还自发的将设计活动延伸到了宿舍里。“集贤居”、“卧龙居”、“静心阁”、“德馨斋”等新宿舍牌已挂了上去。宿舍内也设计张贴了有关传统文化的图画、文字,形成了以国学文化为内容的独特的宿舍文化。

同学们看着自己亲自设计制作的班牌、宿舍牌、展板,心里美滋滋的、暖融融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熏染与教育。

为避免学生因古文基础薄弱而感到学习苦闷乏味,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比如国学节目创作展演、就餐时校广播站的“国学之声”、墙报展示、手抄报比赛、班级汇报展演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国学学习的内涵。

在刚刚结束的“全县创建特色学校现场会”上,县教育局的段局长看了学生表演的国学节目后,感慨地说:“三天前,我来的时候还没有看到这些节目。现编是演不这么好的,看来平时就是这么搞的。”是的,把国学教育抓在平时,落在实处,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其实,国学不但要求学生学,教师更不能落后。学校为每位教师都印发了一份《三字经》、《弟子规》、《大学》、《论语》,在课余时间可随手拿来翻阅讨论,并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不但提高了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整体素质,更给全体学生做了榜样。

有人可能会问:“你们搞国学教育,能有什么结果呢?”其实,许多人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凡事都注重最后的结果,而不看重过程(片面追求升学率就是典型)。而教育这项系统工程却应是最该关注过程的。学生的精神面貌焕发了,道德修养提升了,整体素质提高了,不就是最好的成果吗?如果非要找点有形的成果的话,那就请你来南北中学实地走一走,看一看。无任何污损的室内外展板,干净整洁的路面,文明有礼的言谈举止,邻里乡亲赞许的目光,这些就是最好的成果。

如果你愿意留下来再听一听,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同学袁x x说:其实,一开始学《三字经》时,我们并不主动。甚至认为小孩子们的东西干吗还让我们来背,这不是多此一举吗。但随着奚校长解读《三字经》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我才认识到原来对《三字经》我真的并不了解,甚至可以说是相当陌生的。但逐渐的,我对它产生了兴趣,尤其是奚校长能用生动鲜活的事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从此,认识到尊老爱幼,修身养性是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发现了我身上存在的坏毛病是多么的可恶与羞耻,给其他同学带来了多大的伤害。现在,我真的改掉了这些恶习。原来从不打扫卫生的我,现在还能主动帮别的组的同学倒垃圾桶、擦黑板;原来打饭、刷碗、买东西都让被我欺负惯了的朱某某去,不去就恐吓他甚至揍他,现在我已经诚恳地道了歉,这些活都自己干,而且还主动帮他,同时还充当了他的保护者,我还主动承担起了抬饭、分饭等活;我感觉原来同学们都躲着我走,现在我主动与他们交朋友,用行动让他们相信我是真的想变好,真的想成为同学们中的一员。《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真的重新塑造了我的精神,可能还会改变我的一生。洒满阳光的日子真的很舒服!

老师张x x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做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理应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那也就更应该深入地学习研究。说句实话,其实当老师的也未必有几个对传统文化了解多少,尤其是象《弟子规》、《论语》、《大学》、《孟子》等经典古籍,更是只停留在当学生时积累的几句格言上,但这又是多么的肤浅啊!借着这次活动,正好可以充充电,补补课。再说,这个活动的好处并不只停留在增长学识,开阔视野上。它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更好的处理与家庭、同事、领导及社会等关系有更大的帮助。比如奚校长结合有的教师忙于工作而忽视对父母的关照,有的女教师婆媳关系比较紧张,开展了《弟子规》、《孝经》的讲座及组织观看录像《生命是一条河——国学宣讲团系列讲座之一》,效果很明显。“常回家看看”、“婆婆也是娘”。观念的转变,理顺了关系,增进了感情,稳定了秩序,这就是普通老师对国学教育最切身的感受。

如今,诵读国学已成为南北中学学生和教师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教育也已成为南北中学对外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202_年,南北中学被授予全县“国学教育示范校”,县电视台《齐河方圆》栏目专门为南北中学的国学创建活动制作了一部专题片并连续播出3天,德州市关工委、县人大、县委宣传部等上级部门多次来校指导工作,各兄弟单位也纷纷派人来参观学习。

202_年暑假,南北中学与恒昌集团联合举办了“弘扬传统文化夏令营”活动,在当地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南北中学的师生面对纷至沓来的种种赞誉,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其实一开始,动机很单纯,就是想通过这一活动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和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是一次文化寻根的旅行。活动搞到现在,师生热情高涨,社会上也有了更高的期待。既已欲罢不能,就不如索性搞得更深入一些,影响更大些,说不定还能用学校的这块小土壤改变周围社会的大环境呢!

学校下一步的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成立国学宣讲团,走进社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讲孝道、讲感恩、讲邻里相处、讲社会交往、讲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讲经典名著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讲养生保健、、讲如何修身养性、讲提升自己素质对家庭及他人的影响„„为提高民众的整体素质,建设文明社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二是发挥每一个学生每一名教师的单核影响力,像原子弹爆炸一样,使其能量辐射每个家庭、每个村落,尽可能的革除陋习、扫清积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健康向上的内部动因。

三是将学校的国学教育深入下去。不能只停留在读几本经典,背几段古书上。可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纵向上对经典古籍的研读要深入,深刻体会经典在锻造人格精神、培育人文性情、积淀文化内涵上的重要作用,真正能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横向上要拓展国学的外延。不单经典古籍是国学,现代名篇同样是国学;不单文学书籍是国学,哲学、历史、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同样是国学;不单传承民族文化是国学,发展民族内涵创新民族艺术同样是国学。

总之,南北中学的发展愿景是要将国学教育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精神、灵魂中去,变成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做一名真真正正的中国人!南北中学也期待着有志于发扬传统文化,弘扬国学教育的有识之士前来多加指导。

第四篇:传承国学经典 彰显办学特色

传承国学经典 彰显办学特色

——郭艳萍主任关于学校办学特色在全体语文教师会上的报告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就我校的办学特色——国学教育,给大家交流一下。

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语文教学无疑肩负着比其他学科更重的责任。“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早期阅读、背诵大量优美的经典,渗透到血液,深入到骨髓中的不仅是语言层面的感悟与表达,还有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

鉴于上述认识,我们学校自202_年起打造语文课改特色,开始把经典诵读引进校园,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着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功底,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改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让经典的阳光照耀拔节的生命,让孩子的语言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逐渐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一、涵泳工夫兴味长——诵读特色形成

(一)立足校情发展特色

我们农村学生大部分父母因打工挣钱,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关爱、管教和引导,孩子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差,都存在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对父母不尊敬,不爱做家务,缺乏礼貌,甚至有撒谎的坏习惯。

为了改变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和孩子的行为习惯,我校以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来增强孩子的人文知识的积累,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同时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中培植下了爱心、诚心、孝心,通过学习《弟子规》、《论语》之后,他们懂得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也懂得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懂得了“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二)立足课堂研究,形成课堂特色

我们以课堂为圆心,向课外扩展,形成一个“文化场”。各年级组深入研究教材,寻找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典型文本,进行重锤敲打,在组内研讨、上课,然后推选优秀课在全校交流。于是,一道道以现代手段展示传统文化的语文“盛宴”呈现在我们面前:袁向春老师执教《但愿人长久》,勾勒了中秋月圆之夜的美景,带领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苏轼兄弟的手足情深和对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尧菊香老师执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唱三叹,以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巧妙的艺术构思熏陶感染着学生;覃咏梅老师的《清平乐 村居》展示出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让学生在欣赏恬淡、自由且充满乐趣的农家生活图景的同时,体会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向往;白永忠老师的《孔子游春》则使学生走进春天,走近孔子,读懂“真君子”的内涵,真正沐浴到古典的阳光、文化的阳光。

三)精心选择教材

想成为有文化涵养的学生,一本语文书只是杯水车薪。202_年开始,我校将国学经典《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全校普及诵读,202_年分为低年级以《弟子规》、中年级以东坡诗词、高年级以《论语》和课本里的古诗文为教材,开展诵读活动。202_学年教材增加和调正:一二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年级诵读《千字文》,四年级诵读《道德经》,五年级诵读《增广贤文》,六年级诵读《论语》教材,教材内容是经过老师们精心挑选的,旨在提高学生的中华古典文学品味。

(四)环境文化建设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环境对人的熏染作用毋庸置疑。校园内突出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师生员工和谐向上,校园环境美丽宜人,于无声处润童心的境界。

1、在国旗下讲话中,我们跟学生谈《和好书交朋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诵读经典诗文,营造书香校园》,激起学生诵读的欲望。

2、学校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或用印制的精美诗文图画,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让古人睿智的形象和精辟的言论深入人心,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3、校园黑板报上,都刊出一些经典诗文,并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积累。

4、各教室环境布置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有个性班级橱窗,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或手抄报等。

(五)建立两项机制 1.活动保障机制

开展诗文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否则就可能流于形式化、表面化。为了将经典诗文诵读落在实处,学校建立了三个保障机制:一是定诵读时间,每天晨读坚持诵读20分钟,为此特安排每天上午7:30-7:50的时间为经典诵读时间。语文课上,课前让学生诵读每周一诗或两诗(一、二、三年级一诗,四、五、六年级两诗);二是定检查人员,每天有专人负责检查;三是定诵读内容,各年级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诵读、背诵计划和内容。

2.评价激励机制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各年级开展了各种实践活动。三年级“经典诗文大擂台”,设计了“为画配诗”、“我为古诗找作者”、“数字诗句大比拼”等活动形式,诗意荡漾、乐趣无穷;四年级“赛诗会”,以《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背古诗为主要内容,分必答与抢答,学生争先恐后,一展风采;五年级“东坡文化”实践活动扎实有序地推进;六年级“诵诗会”、“诗文表演”、“名句接力”等异彩纷呈。

学校举行“国学经典诵读”等汇报活动,期末评选并表彰“经典诵读小明星”,促进了学生的持久兴趣和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确保两个延伸

我们坚持立足于校内、放眼于校外,实施两个延伸:

1.向家庭延伸。“家长学校”定期开课,聘请专家给家长做讲座,使家长充分认识到阅读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倡导父母子女共读。

2.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延伸。我们主张学生要将书读“活”。除了背诵、积累,同时引导他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和作文中学以致用,变“要我记”为“我要记”。

二、万紫千红春满园——初见成效

(一)早晨因经典而美丽 踏进学校的第一件事,孩子们便是享受经典的熏陶。“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将这首诗演绎得如同音乐一般美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在品味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声音如长夜中的明灯,点亮我们心中的智慧,在学校的上空回响……“口诵其文,耳闻其声,心通其意”,师生充满韵味的新一天开始了。

(二)课堂因经典而精彩

有人说,语文教育其实十分简单,十分素朴,无非就是“吟诵吟诵,再讨究讨究;讨究讨究,再吟诵吟诵”,如此必有大效。课堂有限的四十分钟有了如水的包容,像流水一样从容的是老师娓娓的朗诵,如溪流一样清脆的是孩子们投入的背诵;课堂短暂的四十分钟有了如水的追求,爱国情、智慧美、山水乐,老师矢志不渝地带领着孩子们去追寻人生的至情至理;课堂宽容的四十分钟更有了如水的自由,无论何种观点,无论是好动还是喜静,一切都开始顺乎天性,上善若水。

(三)思想因经典而深刻

诵读经典,我们的学生有了思想。流连于水绘园、花木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的诗句脱口而出;被老师表扬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谦逊表露无遗;松下读书,“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对话汩汩流淌……经典,像氧气一样慢慢浸润孩子的心扉,传统文化给他们注入的是富有灵魂的血液。

文以载道。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丽雅致,《诗经》的拙朴自在,《史记》的开阖跌宕……它们里面都蕴涵着“道”。在咀嚼中体悟,从体悟中吸收,学生的举手投足有了悄然的变化:学习上潜心思考的多了,交往中主动宽容的多了,家庭中体贴孝敬的也多了。我们期待孩子具有追求卓越的品质,天人合一的情怀,自强不息的意志,敢为人先的魄力,诚信公正的操守……而阅读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可以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四)教师因经典而成长

教和学永远都是相辅相成的,当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实惠”的时候,我们语文教师同样也受到它的“滋润”。解读教材时,开始有了高屋建瓴的人文视野和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面对学生时,不再只盯着他们的学习,他们的作业;与同事、领导相处时,拥有了海纳百川的宽容胸襟和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老师们在对《论语》的分析中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对“老庄”的解读中品味自己的哲理人生,在对唐诗宋词的吟诵中咀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绵长滋味…… 可以说,老师们在选择经典的同时,更选择了一种成长方式。

三、直挂云帆济沧海——发展愿景

书海浩瀚,经典的阅读任重道远。我们将开辟经典诵读更美好的前景:

(一)在“听”与“读”中感悟积累

我们将把学校红领巾广播台的主播内容定为经典诵读,由学生主持,播放经典诗文诵读节目,安排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经典诗文的趣闻轶事、寓言故事等内容。另外每周安排1节课作为“经典诵读课”,由语文教师适当点拨,指导全校学生诵读教育局发下来的国学经典中的诗文。

(二)在“看”与“抄”中拓展积累

学校即将建设的文化长廊将开辟传统文化名人专刊,各班利用班级橱窗开辟“古诗角”、“经典壁”,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帮助记忆。同时,布置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学会有目的地进行经典诗文的拓展积累等。

(三)用“赛”与“查”来强化积累

我们将扩大阅读经典的范围,继续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各种比赛。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辅助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浏览古诗词网站,向学生和家长推荐精品,加强自主学习,涂抹亮丽底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创建语言规范化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力求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古典与现代相交融,课内与课外相沟通,形成立体效应,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让我们记住历史和时间,去探寻语言的生命之源,去塑造一个个具有丰厚底蕴、完美人格、高尚境界的幸福的通小学

第五篇:传承国学经典总结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

国学经典教学总结

水南小学

六(1)班

范少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我深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不仅让孩子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是寻民族精神的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国学经典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我们转变观念,让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回归教育本质,以育人和提高师生修养、提升改造社会能力为宗旨。我们把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学科建设、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做了以下几点要求:

一、课程渗透

为了让经典真正植入孩子们的生命,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文化血脉,我把经典文化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和语文课程进行文化浸润。在德育课程中,主要通过朝会、德育课对学生进行养成(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环境,通过德育课程、班级个性化评价、主题班队会等途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教师的和谐发展。

二、融入教学

国学诵读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语文教学同步,与学生生活联系。语文学科主要通过课前三分钟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适时链接、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营建孩子们与经典对话的环境,随时随处感受经典的魅力。同时,还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评价来激励孩子们积累祖国文化的精髓,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

我在备语文课时,从单元主题入手,寻找相关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有主题,有目的,有序列的诵读。而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们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要承认个体差异,不求好心切,不求程度整齐划

一、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宁静勿燥、宁简勿繁。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坚持三条原则。既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既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要求三年级的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既求数量又求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三年级同学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经典的质量。

三、活动推进

我校还组织各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师生风貌发生可很大的变化,语文学科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习着,实践着,收获

着,快乐着,我们有这样的体会:

1、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诵读活动实现了育人和学校“三风”建设的结合,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师生的“精、气、神”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从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天

天在进步。

基于以上理念和目的,本学期,我重点完成 了以下工作: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在自己弄懂基础上再向学生传授。

2、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老师给予适当适时的点拔。

3、制定了“经典要义”背诵表,检查、记录每一个学生经典要义 的背诵情况,要求人人过关,课堂上不能过关的课后补救。

4、组织学生办国学经典小报,对于优秀小报,班上和学校都进行 了评奖,为学生赢得了自信。

5、分小组检查了“经典诵读”的朗读情况,整体效果较好。

教然后之不足,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面临一些问题: A、教材自由度过大,不好把握。B、教师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极需提高。C、关注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

总之,一期的时间匆匆而过,我们在岁月回望中积淀着、丰富着、成长着。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在学习了经典的同时,又受到了品德的熏陶,为学生全面 健康地发展奠定了基础。一路行来,其中的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我们甘愿为之匍匐,不为别的,只为晨光熹微时那傲人的绿意,微风轻抚时那缕缕的馨香。

传承国学经典 开发特色课程 终期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