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爱心与教育》感言
编辑:七色彩虹 识别码:10-989625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6 22:33: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爱心与教育》感言

读《爱心与教育》感言

开元路学校

菅爱青

伴随着一年一度紧张而有序的教学正走在你追我赶的热潮之际,我还是那股干劲,不减当年的激情。忙里偷闲品读了中国式的苏霍姆林斯基——李镇西老师所写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中的部分手记内容。总觉阅读此书,其意回味无穷。

确实,我们有目共睹。今学期在县局领导的精心部署和带动下,全县教育战线掀起了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真正感受到读书不仅规范和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而且对学生及家中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特别是4月23日下午在红星中学会议室,我参加县教育系统举行的“走进阅读,与书为伴”读书交流推进会时,聆听了实验小学韩校长,红星中学张飞荣老师,旧县联校特岗教师的精彩心得交流后,更让我清楚,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学习,不读书,不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靠吃老本,就地转圈圈,总有一天会被不断推进和改革的教学主流所抛弃。

十几年的教育经历,我几乎是在偏远山区学校度过的。山区的孩子们渴望读书,渴求知识的欲望,我是能看得出的。他们已懂得了老师的话——读书学知识能过上幸福的日子,能改变一切。每当得到老师的表扬、帮助、关爱时,孩子那稚嫩的脸上总能流露出甜甜的笑容。那自信的眼神,主动学习的激情,我永远难忘。这正是李镇西老师在手记一中说到要成为一个好老师,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要有一颗爱心和童心。李老师不经意的一次家访,每日给家境贫困的汪斌煮一个鸡蛋,给学生作业本上写几句鼓励的话,无形中给了学生一颗爱心,唤起了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去学习来回报李老师的爱。这些都深深地感动了我。

202_年秋季开学,我调到开元路学校。时至今日,我感觉教学实践上收获了不少。每学期经常性的公开教学课,每周定时的教研组活动,我从同事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听课和分析课中提到,教师要多听课而且要听学校所有老师的课。只有把所有老师的优点吸收到自己身上,你才能掌握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学校给我提供了参与各种学习和培训的平台。我便非常珍惜每次机会。再加上学校今学期大力响应读书学习的号召,开展海量阅读的课题活动。校领导经常与我们进行读书交流,谈体会布方案,所有老师的学习呈现出了竞赛的势头,我自然也总想跑在前头。因此多读读名家的成长经历,多听听同事的课,正是作为一名教师养成终身学习,提高专业素养的必经之路。

《爱心与教育》告诉我,只有明确了教师的教育活动目标,才能是胜任的教育者。正如李镇西老师说,我们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一堆分数,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需要有终身读书的兴趣,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的知识并有创造能力,这才是我们的职责。这本书我虽然没有读完,可每看一则小手记都使我感动得流泪。特别是李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六月那火红的太阳照耀着大地,似乎一切都懒洋洋的。天公有眼,六月六日下午赐给了即将上考场的学子一场及时雨,也许有让孩子们清醒头脑的灵气。我也借这个美好吉日之夜,提笔写下了粗浅的读《爱心与教育》一书心得感言,竭诚愿与大家交流。

第二篇: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要说这么本为什么这么吸引我,我想唯一的原因只能是他的故事让人感到真实,而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我一直认为,最有资格评价一名教师好坏的只有他的学生。书中的学生是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李老师的:“是啊!我们尊敬李镇西老师,但决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老师,更在于他是我们的“镇西将军”,是我们的“老李”。我们因为他具有正直、纯朴、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等实实在在的品质而尊敬他,因为他那杰出的才华而佩服他,因为他那令我们折服的教育思想感激他,当然,还有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孩子气”„„都让我们感到亲切因而敬重他。但这一切决不是对他的顶礼膜拜,而是在三年朝夕相处、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朋友般的真挚情意。我们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甚至有缺点的人,而不是把他看作一个至高无上、完美无缺的神;我们更多的是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而忘了他是老师。正因为这样,我们将永远拥有一位实实在在的朋友——老李,而不是只在高中三年拥有一个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要高中毕业了,李镇西老师将不再是我们的“老师”了,但他将永远是我们真诚的朋友!”我想作为一名老师,能够得到学生这样的一段评价远远比一张荣誉证书来得不易,而文中的“老李”这一称呼应该比“优秀教师”这样的称号来得更让人觉得心暖吧!

书里面的故事都渗透着李老师的汗水,我能够感受到他是如何与他的学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级搞得有声有色。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

第三篇: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李红梅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学生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着他的教育实例,我也在心里记下了他所说的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应注意的几点:

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中用自己的行动很精辟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李老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当下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传统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唯分数论”的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随着课改的春风吹进,很多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视,德育问题也毅然被摆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然而,也许是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对教师考核方面的条例欠缺,抑或是教师本人对理论认识的不到位,总之,也还存在着“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

在轰轰烈烈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李老师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把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位,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要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南小召中心校 李红梅 202_、4、20

第四篇:爱心与教育 文档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最近,看完了《爱心与教育》,这是一本记载老师用爱心教育学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事迹震撼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 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读书喜欢反观自身,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你的学生,你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镇西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慰自己,会理直气壮地让万同清除出班级,而自己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正是万同,勾出了我的记忆,那是一个被我或者因而我除名的学生。

二 不当的教育可能毁灭人生。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读完李老师的报告,这两天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在青春的岁月,我们也经历了反叛,也容易误入歧途。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是阅读,是更为艰苦卓绝的思考使我避免了走两条路,要么毁灭,要么堕落!是阅读提升了我,让我幸运地看清了生活的部分本质,在崎岖的路上依然没有丢掉理想的火把。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

我们的德育自成体系,然而却像一个影子,不,无数忙碌的影子,消耗着时间,金钱,教育资源,却并不真实,或者压根就不存在,只是一个黑色幽默。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

三 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我不相信神话,不相信奇迹。但读过《爱心与教育》之后,我也不自觉地加入了“吹捧”的行列。读镇西师的书,有许多言论是直接从肺腑中流出来的!镇西师也有足够的智慧来抹平自己身上那些细小的绒毛,但镇西师却依然如他在教育在线的头像一样,自然而舞,裸体朝天,从不讳言自己的“幼稚”。镇西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镇西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镇西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镇西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镇西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书中,镇西师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才提升了镇西师的生命,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希望读过这本的同行受到教益。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第五篇:《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

借老师强迫的“东风”,每天抽时间细细品味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一书,读后给我心灵以强烈的震撼,对我的教育产生了许多启发。

在《爱心与教育》一文中,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突出一个“爱”字。正如他所说的“发自肺腑地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和探索真理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缺少爱的教育是形式主义的教育,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教育,是得不到学生和家长尊重的教育。爱学生,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一、爱的教育需要责任心。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就是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我想每一个教育者也应该要有这种强烈的责任心。在现实社会中,有少数教师为教书而教书,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全身心投入,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幸福吗?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自觉担负起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才的历史重担,这是实施爱的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二、爱的教育需要恒心。

“爱心与童心”中的主人公宁玮,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虽家境贫穷,但不失自尊心,李镇西老师不仅在她学校期间给予她学习上的鼓励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宁玮高考落榜后,面对一些阴暗的社会现实时,一直默默地用真爱关心她。正是这种爱,使宁玮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让她一次又一次地走出困境,不断地走向坚强。如果没有这种持久的爱,宁玮很可能成为“宁小燕第二”,李老师为我们演奏了一首恒久的爱的乐曲。我们大部分教育工作者有爱心,但缺的是一种恒心,教过学生以后就“万事大吉”,即便学生主动来联系,要求帮忙解决一些问题,也是搪塞一下就了事,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这种持久的爱,就会失去美好的愿望,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进而会改变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那是多么可怕的后果!一个学生真的因为你的冷漠而沉落,难道我们教师就不应该自责吗?如果我们都像李老师一样有那种持久的爱,那么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宁玮”。

三、爱的教育需要信心。

在李镇西老师“手记二”中的主人公万同,是一个李镇西老师经过千万次爱的呼唤而回心转意的“浪子”。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有这样的“万同”者,如何来教育和引导这些“万同”者,是每个学校、每个教师在每个学年都要面对且必须面对的课题。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愿望的火花熄灭’。”李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好教师,在无数次责备万同的教育中,始终没有失去要把一个学生教育好的信心。有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包括我,在对待身边的“万同”时,也有爱的付出,但尝试几次后,就觉得这些人“不可教养”、“本性难改”或“凭我的本事不可能使他们改变”,彻底失去了对他们的信心。没有这种信心的支撑,“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是那颗永远都不会闪光的“星星”,甚至会成为一颗“陨星”。

学习,特别是在校学习是人的最大的幸福。因为这是很多人不曾有或很少有的,在校学习的时光“是一座被知识之光照耀着的宫殿”,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劳动,才换来了脱产的平安的学习机会。然而,在现实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把学习看做是负担,有时则把它看做是惩罚和苦恼。如

果问题到了这一步,学校的任何教育都是不会奏效的。在学校里,只有当学生渴望学习,只有在学习中他感到是一种快乐,得到的是欢乐并得到人的一种骄傲时,学校里其他的一切才会成为现实的、可以达到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呢?

一、应当把学生看做是人

知识欢乐的最重要的源泉就是体验和感受到知识则是我的智力创造的结果,探索的结果,心灵劳动的结果。这就是说,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才能使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把学生“看做是接受、接受、再接受的知识库”,看做是“无底的容器”的观念普遍存在。这正是我们要实行“课改”的必要所在。

二、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在颇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什么样的精神需求会产生出什么样的活动。也就是说,行动来自需要。我们所面临的学生,年龄、家庭、地域、身心等状况差异很大,在学习需要方面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普遍的一般的学生的需求,而且还要研究特殊的个别学生的需求,并针对需要给予引导,这大概就是“因材施教”吧。

三、领着孩子到思维的源地去旅行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向孩子们揭示开那些不懂的东西,唤起他们去认识的欲望。在这里,哪怕是最胆小的最腼腆的学生,也会变成好问的思想家”。“课外的思维活动,是不以初级阶段教学课程为转移的,要比孩子在课堂上所学的一切都更为重要、更丰富、范围更广泛”。拿这种观点来审视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我们的社会实践、自然体验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或是流于形式。难怪学生感到学校的学习枯燥乏味,没有欢乐;难怪学生出校门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我们的手脚是被安全、责任、担心给捆死了。

四、跟孩子们一道去发现真理

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应该是“使孩子们在真理面前惊奇、惊讶的小路上的领路人,要跟孩子们一道去发现真理。一个只会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要求背熟、背熟、再背熟的老师,定会激起孩子们的伤心感,而然后便是内心的愤懑。这可以说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老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以前,已进行了多年的学习、修炼,对于要传授给学生那点知识的来龙去脉,应该是了如指掌,问题在于如何传授给学生。象现在有些老师那样处心积虑、喋喋不休地“满堂灌”,肯定是没有好结果的。相反,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则需要大力提倡和推广。

教育是门艺术,培养人才是教师的天职,让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用爱来浇灌祖国的未来,使他们在我们的爱的滋润下都能幸福地成长。

李冬林

2011013088

师范1102班

《爱心与教育》感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