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读书报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编辑:倾听心灵 识别码:10-1185379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10-24 15:56:5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读书报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读书报告

一、书名:《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二、作者简介

张宏杰,作家,学者。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生。就职于渤海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等。有多部作品在韩国及港台出版。

三、本书目录

自序 从细节中发现的曾国藩

第一编 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 第一章 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二、“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

三、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

四、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

五、曾国藩的江西之困

第二章 既生左何生曾:曾左一生恩怨考

一、“笨鸟”与天才

二、第一次断交

三、“涤帅与我,情意郛洽之至”

四、“绝无良心科第二名”

五、最后的交集

第三章 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 一、三十岁前是庸人

二、“脱胎换骨”

第二编 左侧面:曾国藩的收入和支出 第四章 京官曾国藩的经济生活 一、一中进士,身价百倍

二、翰林曾国藩的“窘”生活 第五章 “不要钱”的“大帅”

一、最清廉的统帅

二、曾国荃到底赚了多少钱 第六章 既清又浊的总督生涯

一、总督的“养廉银”与“陋规”

二、大清二百年无此总督衙门

三、曾国藩的遗产

第三编 右侧面:迷信和天命

第七章 曾国藩的风水、相面、算卦和天命

一、从信风水到信天命

二、精通相面,粗通算卦

三、曾国藩从神秘文化中得到了什么 第八章 曾国藩的笨拙与精明

一、智商不过中等

二、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非同一般的精明

四、精彩论点摘抄

1、中国历史流传最广的思维方式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一切,却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比如:儒家学说就认为,一个人如果做好道德修炼,则处理世间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显然是非理性的。

——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这段话深得我心,我很不喜欢某些总写心灵鸡汤类句子的,总是空口安慰或愚惑人们要看淡放下,才能得到幸福快乐之类。因为真的只有虚幻的自欺而已,并无理性逻辑。

人生挫折、爱情烦恼等等并非看淡放下即可消亡或解决,还是得去做实际行动。

所以,人生,真正的力量是勇气和前行,而不是看淡或放下。

2、胡适曾有一段时间深信老子说,“至柔可以克万物”。后来他去美国大峡谷看到很大的瀑布,就对韦莲司说,你看,水的力量多大啊,水至柔,柔可以克万物。

韦莲司就以典型的理性逻辑思维告诉他,你错了,水绝对不会因为柔弱才有力量,水的力量是因为有势能。

3、郭嵩焘在日记中说,有一个朋友问他,为什么湖南这么出人才。

他回答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其愚不可及。”

朋友听后十分同意,说:“自古成名者,多由笨干,是以有字颠、画迂、诗痴,浮光掠影,终不济事。”

4、所以要想勤与恒,就从两点做起,“不讥笑人,不晚起”,这两点真实平实近于迂。

他说一辈子从这两句话中受益良多,可去一切骄慢虚妄。这话谁都懂,觉得也不怎么高明,后来才觉得,他的厉害之处在于践行终身。

5、曾国藩发现,这些人的精神气质与以前的朋友们大有不同。他们都是理学信徒,有着清教徒般的道德热情。他们自我要求严厉峻烈,对待他们真诚严肃,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

这些朋友给了他极大的影响:„„„„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人生目标只是公民富贵、光宗耀祖。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因毅然立志自新:慨然思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以为父母之肖子,以为诸弟之先导。

正是在三十年这一年,曾国藩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6、晚年的他仍然劳心苦力,片刻不休。他说:“盛世创业垂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这并非漂亮话,实际上,他一直是这样做的。虽然身患高血压,动脉硬化,下肢浮肿,脚软,庙气,失眠诸症,更因青光眼、白内障导致一目失明,“难于阅读”,“不能多见客,不能多说话”,他却仍然尽职尽责地为国工作,一点也不偷懒。

五、读后感

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人是有追求的,其至高的追求莫过于“立德、立功、立言”。传说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历史,只有两个半人达到了这至高境界,分别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而曾国藩,就是哪个做到了一半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人。

关于曾国藩,毁誉参半,毛泽东蒋介石都喜欢和推崇他,也有很多人批判他,关于他的书遍布各个角落,大至图书城,小至旧书摊,他被出于各种目的书写,比如成功、比如厚黑。我只看过关于他的两本书,一部《曾国藩》,唐浩明所著,类似于传记体小说,其中不免穿凿附会添油加醋。另外一本就是最近看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后者更客观,引据经典,应该也更接近史实。《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的曾国藩,很讨人喜欢,笨拙而勤奋,耿直而圆滑,清廉而又不失人情,总之是一个励志成为圣贤也一直以圣贤的要求管理自己的孤单寂寞冷的老头。

我很想穿越时空,去抱一抱这个老头。

在风烛残年的晚清,能建功立业,在贪污腐败风气下,能独善其身,而在建功立业独善其身的同时,又能圆润的立足于官场,朋友门生满天下,上取信于君主,下立威严于下属,没有大智慧真本事没有忍耐力坚定的信念,能做的百分不及其一。而在这条路上,他会有多少次午夜梦回百转千回心如刀绞忍辱负重。

更何况,成就一番伟业受万人敬仰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居然资质中等。

第一点、曾国藩让我喜欢之处:认真勤奋。

曾国藩不聪明,聪明就不会考秀才就考了7次,天才的左宗棠瞧不起他,梁启超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侯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自己也说“吾生平短于才”。可是,可能是这种“笨”才成就了曾国藩,自知资质平庸,就用努力来弥补,自从确定要走圣贤路后,他百分百坚持恪守圣人之道,每日早日,每天日课,无时无刻不自我反思,外出交友自省、没写大字自反省,多看美女两眼也要自我批评,简直事无巨细到令人发指,他不仅自我监督,还把日记给朋友看,把自省内容给家里人看。成圣贤的方式老师教,书中教,可是能几近迂腐的恪守圣贤各种标准的却凤毛麟角,也许是因为自知笨,也许是因为意志力过于坚定,想成圣的曾国藩一条道走到黑,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依然在战战兢兢的看自己的一言一行。更为难得和励志的是,曾国藩在而立之年方确定人生目标和方向,30岁之前的他也只想光耀门楣荣华富贵,可自从看到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他从立志的那一刻起信心未曾动摇片刻,至死方休。这样的曾国藩让后人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心念坚定,知行合一,定能成就一番梦想,而这也和西方近些年盛行的“宇宙的秘密”之唯心论不谋而合,宇宙资源无穷,人生有无限可能,只要你敢想敢信敢做,世界为你让路。

第二点、曾国藩让人敬佩之处: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也就是现在说的EQ高。

在中国混,尤其是在中国的官场混,情商太重要了,伴君如伴虎,因一言送命者比比皆是,而早期京城的人情往来,到后期湘军的吃穿用度周转,无一不需大智慧。曾国藩吃过亏,曾经满腔热血上书谏言,也曾大骂咸丰皇帝,还差点丢官丢命,湘军建立初期,他把地方官得罪了个遍,没钱练兵没人支持可谓四面楚歌孤掌难鸣。直到他父亲去世回家守孝之前,他一直是一个棱角分明的愣头青,枉有一腔热血却完全不知收放的分寸。可是,圣人之于普通人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自省的智慧、学习的能力以及敢于改变的勇气。40多岁的曾国藩在家生生憋了一年多,看老庄哲学,10年官场生涯在他内心翻来覆去放映十万八千遍,然后,他蜕变了,变得圆润变得豁达变得八面玲珑,也多亏了这蜕变方成就了曾家平定太平军的伟业。可变得圆滑的曾国藩并未蜕变为一个面善心硬两面三刀的厚黑学家,他对朋友仍至诚,对人才仍至真,对君主百姓仍有赤子之心。书中颇费了笔墨描写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恩怨。左宗棠与他年龄相仿,一直对他不屑,讥笑嘲讽毁谤从未停止,曾国藩救他性命助他升官可他总是在关键时刻捅刀,并且不断补刀,以怨报德到旁人都看不下去,可从始至终,曾国藩未说过他坏话鲜与之计较。这一点实在太难了,不逞口舌之快总觉得心中憋着一团火肝脏都要破裂,而“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更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信条,觉得这样已经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之为。而你有恩于人别人不但不回报你却对你反咬一口,真真是可忍孰不可忍。可是,曾国藩做到了,不仅对左宗棠,对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他都豁达处之,我想,之所以这样,除了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外,更主要的,他胸中有大局,格局广阔的人总要忍受更多常人所不能忍。

第三点、曾国藩讨人喜欢之处:博采众长敢于批判。

他无书不读,从早期的朱子理学到后期的老庄哲学,从易经、算命看相风水神鬼到西方文化,他都有浓厚的兴趣。他谦虚,嘱后人“不可轻率评讥古人”,但他并非主张对书籍思想全盘接收,而是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重思虑分析,凡事必正反两面细细思量,所以处事老成也因此给人留下老奸巨猾的印象,他对风水时信时疑,晚年又信命运,觉得《资治通鉴》不靠谱,十之八九是寓言,能说出这话在封建社会,需要多大的勇气,同时,他也对于兵家推崇的兵法不屑一顾。如果在当代,曾国藩稳扎稳打实事求是的性格很可能成为一代科学家,因为他认真,善于在生活琐事中汲取智慧,重理论的实践性,善学习,却又懂得批判的吸收,这与中国玄而又玄,想当然,粗枝大叶的性格不符,却与西方严谨的科学观不谋而合。如今是批判的社会,戾气的社会,我们太容易不耐烦,太容易下结论,太容易批判别人。不是不能批判和下结论,还是那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结论的之前请先学习,批判别人前请先自省。

第四点、曾国藩还有一个常人不能及的优点,“不单纯”的清廉。

这种不单纯的清廉比单纯的清廉难得多得多。他时刻保持两个标准,清廉只针对自己和家人,而对下属,对官场应酬他盖不能少,一次进京应酬费用两万两白银,而每年给家里只邮寄一两百两白银,女儿出嫁也仅仅两百两银子,平定太平军,他手下的大兵小将全部发家致富,他不阻止但他自己依然恪守不因官发财之道,家中奴婢甚少,身为两江总督,他竟然要求老婆孩子早起做小菜,中午纺织,晚上做鞋,他则在一旁批阅公文读书,他嘱咐后人死后不收丧礼,死后几乎无遗产留下,后人清贫度日,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清廉的几近自私。而若他一味迂腐的以这种清廉标准对人对事,定不能成事,因此,他也有灰色收入,人际交往不吝花钱,该走后门走后门,该送礼送礼,正是这样才让他得以成霸业,建功业。如像海瑞一样,把清廉作为一种行为艺术,那历史上可能多了个可有可无的曾清天,而少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曾国藩。常言道“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而他,却每天双重标准对人对己,他有对公应酬发工资的小金库,也有自家吃穿用度的账户,但往往是后者补贴前者,如后者盈余较多,他便散财救民且不留名,这比在你面前摆一桌满汉全席而让你吃糠咽菜要痛苦一百倍,多少人在成圣的路上一路高歌,却最终被私欲绊倒。

当然,曾国藩的优点远不止于此,对他的批评也从未停止,比如,他始终没有跳出封建专制君王思想,从三万英尺高空望下,他平定太平军的霸业也无非是一拨蚂蚁踩死两外一拨蚂蚁,与荼毒生灵无异。曾国藩也迷惘,也想改变,但,在闭塞的晚清,在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我想曾国藩尽最大能力做了他所能做的。

作为一个无意成为圣人的普通人,依然可以从曾国藩身上学到很多。比如君子善假于物,在有限的条件内创造条件成就自己的势能。比如,无论如何融入所不齿的环境,依然不忘初心保留内心的一团火。曾国藩用一生告诉我们,无论如何被时代裹挟,被动中仍有主动,纵然不成圣贤,心中也要有一团火,毕竟,生活若只流于生活表面,就白白浪费了一次生而为人的名额。

柴静在该书的推荐序中说“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是的,少浪费些时间批判,多花些时间建设,相信你能得到更多。

第二篇: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一)文/李菲

张宏杰是一位学者型作家,他的这本书在普通的传记叙事之外也带着一定的学术感觉。作为一本研究曾国藩的专著,本书内容丰富、体系严密。尽管部分章节有凑字数和重复之嫌,但瑕不掩瑜。

本书体系上分三个部分。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这部分实际上就是对曾文正一生的概述,读完这部分,对曾的生平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左侧面:一生收入和支出,这部分是全书最学术的地方,补了历史研究的一块空白。作者通过讲述和计算曾公在不同阶段的收入与支出侧面反映了晚晴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弊端,以及朝廷内外腐化成风的现实,以小见大;右侧面:迷信和天命。如果前面两部分让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立体化的曾国藩的话,那么这一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个性的曾文正。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建设,也让曾公从“轻狂”走向了“成熟”.这个成熟,自然有些讽刺之意。作者说:真实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尘世中,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的确,六十二年的人生旅程折射了当时半个多世纪的社会现实:朝廷垂垂不如当年,满朝文武只知自保或苟且或依然不知所谓的穷究理学,京城内外腐化不堪,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太平作乱……乱世如此,偶尔出现的个别心怀天下的人也“前仆后继”的被当时的黑暗“规则”侵蚀、腐化。仅仅少数人在实现自己抱负之时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初衷:林则徐一生自诩清廉不阿,然而任巡抚期间也曾大量收受“陋规”银子;曾文正常言自己“不靠当官发财”,然而也在不断行贿,甚至纵然过属下公开贪污……

这些丑相原因何在?源于制度的阴谋与懒惰。是社会的整体对腐化不堪的制度的纵容与承认导致了一个又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官场新人从“无知”走向了“成熟”.对于晚晴官场而言,不融入这个染缸就是不懂事,只有深入这个利益集团——这个全天下都陷入其中的利益集团——才是成熟。

曾公融入了,但是,他依然很伟大。因为他做到了常人所不及的“外黑内白”,同时成功的塑造了良好的品质形象。他纵容下属的合理腐化,却又以身作则,不行贪污之事,在做了十二年中国最有权势的人之后,在总督岗位去世之后竟然只有两万两的身后银。他少年至中年潜心研究理学,却又不为理学所困。他工于心计、城府极深,却又发自内心的以诚待人,连公认的冤家左宗棠最后在他去世之后也不得不念他的好。

曾公不能作为一个榜样来对待,但他身上很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一曰忍。

曾国藩一生三次“为众人所唾骂”,又有三次军事大失败。但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他在家书中教育儿子:“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为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半。”“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真处逆境之良法也。”

二曰诚。

曾一生“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他把“诚”当做天道,始终强调做人的学问,最基本的原则和思想就是诚,而且“诚”必须出自内心,谓之“血诚”.《菜根谭》里有句话说: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住一个“悔”字。“诚”不是傻,不是呆,而是一种襟怀,襟怀明月,胸纳清风。在“诚”的基础上,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坚持原则。“诚”不是当和事老和稀泥,而是团结人的一种基本态度。待人以诚,对事业和工作也应该“诚”,这种“诚”上升国家、单位的高度就是“忠诚”.三曰拙。

曾做人以拙为本,在军事上也以“结硬寨、打呆仗”闻名,以力求先立于不败之地。行军打仗数十年,除一开始几次失手外,他没有大的跌蹉,正是得力于此。曾公的拙,其实就是天资不行,但这一点恰恰是曾公成大事的一个关键。因为愚钝,才会花更多的时间脚踏实地的学习与求知。但凡事过犹不及,脚踏实地固然是做事的基本原则,但是兵者诡道也,有一些特殊情势下,也需要敢于冒险,大踏步前进。

四曰恒。

书中写道: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从道光二十二年立志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了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深刻反省。曾国藩正是通过这种自修方式,逐一检出自己身上近乎所有的缺点毛病,在几乎所有细节中贯彻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此他的进德修业,才迅速而有力。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曾公堪称“晚清中兴第一大臣”,其道德文章、为人方式、军事战略等值的我们学习的太多。放之于当时的大背景下,曾最伟大的之处在于他跳入了一个会将所有人染黑的大染缸却保持了自己内心的纯洁与明净。的确,他有很多不足,有很多我们可以以现代视角批判之处。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虽由我们现在肯定而当时否定的的“轻狂”走向了现在我们否定而当时肯定的“成熟”(实际上我们现在对着二者的态度并为真正改变),然而,他骨子里依然是一位“圣人”,一个心怀天下、内心纯净的“最后的圣人”.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二)爱一个人就是爱他的缺点

这些年,曾国藩一直都是出版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不同程度地活跃在各大书店、报停、地摊、盗版书摊上,为无数迷信成功学、渴望通过研习为官之道改变命运的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大家学他的“慎独”,学他的“隐忍”,学他的“内圣外王”,学他的“牙齿打掉和血吞”……但是我不想光看到这样的曾国藩,我知道真实的他肯定不是这样高大完美,我知道他之所以没有割据一方称王称帝肯定另有隐情,所以,我更愿意随着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起探求不为人知的那些历史潜伏层。

果然,没有失望。书籍开篇非常直白地开始介绍曾国藩的仕途。跟十四岁县试第一的左宗棠、十七岁考中秀才的李鸿章、十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的梁启超比起来,曾国藩简直是个怂娃。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还没考中。这次之后他咬牙发奋,冲破了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教育思路,转过年来就考中了秀才,然后又一年考中了居然,然后又四年,中进士,点翰林,飞黄腾达。

如果这样写下去,就没意思了,曾国藩顶多就是个在应试教育体制中熬出头的高考状元,没啥过人之处。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点了翰林之后,曾国藩开始“拜客”.说白了,到处走亲戚去,管你远的进的血亲宗亲八竿子打着打不着,都要去见见。言外之意:“我考上啦,要当官去啦,你们不给我点儿盘缠路费小礼物吗?”

这次“打秋风”足迹遍布湖南湘乡、宁乡、衡阳、清泉、耒阳、永兴、邵阳、武冈、新化、安化等十多个县州,差不多三千里,简直是个迷你版长征了。可怜那会儿没有支付宝,要是有,估计曾国藩得成天挂在Q上让人往他余额宝里打钱。他拜了近两千户人家,跟个要饭的和尚似的,一路敛钱。这曾老兄财商不得了呢!

好了,盘缠路费凑足了,喜气洋洋的曾大员走马上任,开始了京官生涯。客观讲,曾国藩在国家公务员的岗位上可谓平步青云,十年,七次加薪升职,连杜拉拉都没这么快。但是意气风发的湖南才子并没有被这种成就蒙蔽双眼。我们知道,那会儿的大清朝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内忧外患加在一起根本不得安生,但是朝廷里的要员还是一副混日子的样子。曾国藩看不下去呀,想干一番大事业,他大胆提出京官办事“退缩”、“琐碎”,犀利毒舌毫不含糊。

也赶上他运气好,道光皇帝死了,咸丰皇帝二十岁,正年少气盛,也想做事。曾国藩趁机赶紧上书,建议皇上“日讲”,说白了就是督促皇上多听听时事。皇上当然高兴,但是养尊处优的官员们不高兴了。你曾国藩算哪根葱,没事儿找事儿你闲的蛋疼?于是大家都联手讽刺揶揄他,积极向上的曾国藩反倒成了一个大笑话。

换做一般人,也许就很识趣地闭嘴了,曾国藩偏不,他不但要说,还要使劲儿说。他公然上书给咸丰皇帝挑毛病,说他“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不求实际”、“言而无信”.这根本就是no zuo no die的节奏啊!好吧,曾国藩如愿以偿地被嫌弃了,皇帝把他的折子直接进废纸篓,这个人也就雪藏了。

渴望做大事的曾国藩只好寻了个外差,离开北京。这也是他训练湘军的开始。到了地方,曾国藩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用他的no zuo no die的节奏继续得罪人。他不尊重过行政程序,视地方官员如无物,毫不顾忌人家的面子。官僚体制内最可怕的就是帕金森症候,谁都讨厌有个能干的人搅乱秩序。你可以当好官,但是你不能妨碍我们当懒官。曾国藩得罪了这些养尊处优的地方要员,无数次被人穿小鞋。

另外,练兵就得用钱。那时候湖南的八旗兵甚至有兼职做理发师、修鞋匠的,就因为军人工资太低了。曾国藩练兵舍得给钱,高薪。可是高薪出自哪里呢,去哪里筹钱呢?曾国藩又造船又招兵的,四处想办法筹钱,惹得地方大员眼红。好哇,你搜刮民脂民膏,我们也上!就这样,曾国藩一番好事儿又办了坏事儿,引得人神共愤,被人告状告到了咸丰那里。皇帝更不待见他了,找了个借口,把他从京二品降到三品。为什么曾国藩吃了败仗恨不得跳水自杀?他被逼的!他就想踏踏实实做点儿实事儿,可惜他不懂为官之道,做人太直太楞!他的情商远没有财商高。

至于后来他是如何成为封疆大吏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书,我不赘述。

比起后来那些“慎独”、“隐忍”、“内圣外王”的成型理论,我更喜欢探求曾国藩形成这些理论的过程。他当年是那样一个愣头青,竟然能够打磨掉身上的利刺,成为一个“牙齿打掉或血吞”的忍者神龟。

凡成大事者,忍字心间绕,自控能力必须一等一地强。曾国藩强到什么程度?他几乎每天都要写日记,剖析自己的每一件小事,真真做到“三省”.张宏杰在书里记录了一个小段子,说曾国藩恨自己“好色”.多看了美女几眼,就要在日记里骂自己“大无礼”、“直不是人,耻心丧尽”;中午闲来无事不想看书,跟媳妇嘿咻了一下,竟然也要在日记里骂自己“真禽兽矣”.那些一看日剧就熬通宵、一打游戏就收不住手的屌丝男女们,你们还好意思说命苦只能赖政府吗?

考验人的,除了困境,还有顺境。在艰苦的环境里人不容易犯错误,因为机会少,反倒是日子好过了容易走上不归路。苦出身的曾国藩在家里经常带着弟弟们放牛、种菜、拾粪,他们甚至到集市上卖过菜,到菜市场帮人推过运碑车。

后来飞黄腾达了,曾国藩并没有就忘本,甚至更谨慎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专门有一章讲述曾国藩的经济生活,也从另一个侧面讲述了他“忍者神功”的盖世无敌。曾国藩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他做京官的时候决定,以后闺女的嫁妆只给两百两白银。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曾国藩府里养各种幕僚、用人,一年的开销是两万两!(画外音,这真的是亲爹吗?)难怪经常在身边的幕僚赵烈文说:“大清二百年不可无此总督衙门!”

我之所以推崇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就是因为这些平时看不到的“侧面”打动了我。

我们常说看历史要客观,评判历史人物要客观。什么是客观呢?历史学里有个注重考据的兰克学派,他们的观点就是历史研究只需要最大限度地考证资料,让我们看到的历史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实的历史,而不做评说。从某种程度上我是赞成的。谁对?谁错?很难评说。你爱,或不爱,他就在那里,这就是他全貌的样子。

最后来点儿煽情的,曾国藩在晚年的时候流露了悲观失望的色调,他对赵烈文说:“上次我去北京见皇上,发现北京的很多泉水都枯了,连御河都断了,这是不好的征兆。现在,朝中没有正人君子,用人行政一片混乱,看来这个王朝挺不了几天了,我真想早点儿死,不想活着看到她灭亡。”他甚至说:“压力大的时候,恨不得直接躺棺材里,那样就能心安理得地休息了,比活着还更快乐些。”言外之意,只要活着,就得为国家操心。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时期那句著名的演说词:“我所能奉献的,只有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难道你能说,这些人追求的,仅仅是功名利禄?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反正,我是喜欢这些正面与侧面的。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三)千古完人的耻辱与戒邪淫

最近读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颇有感触。

在书中的第一章,作者就写了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为什么书中开篇就写曾国藩遭受过的耻辱呢?因为曾国藩认为耻辱与挫折是他人生成长的最大助力。

我们来看看曾国藩人生中的第一次耻辱。那是近两百年前的大清朝,这一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参加了人生中第六次秀才考试。或许确实是没多大天分,或许父亲兼老师曾麟书的教育实在不咋地,反正此前的曾国藩是连考五次都没考上秀才。年轻的曾国藩很上进,力争上游,而且心理素质也过硬,没有被失败打倒。虽然考了五次都失败了,但在第六次考试到来之前,曾国藩还是下了不少苦功准备,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满以为这次能一举考上秀才,没成想发榜之日,竟被当时的学台,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发布公告,公开批评他的文章缺乏思想深度,文章条理也不太清晰。秀才肯定是不能入围,但因成绩尚好,以佾生注册,可以算作“半个秀才”,本来一般人考秀才要先通过县试,府试,才能参加最后的院试。如果是佾生,可以直接参加最后的院试,考过了就是秀才。

在很多人看来,虽然第六次也没考上秀才,但好歹还是有进步,说明自己最近的苦功还是有一定成果的,自己还年轻,下次再努努力,再进步一点就可以考上秀才了。虽然这次的考试成绩不值得大肆庆祝,也还是值得欣慰的。但没想到,曾国藩却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公开批评为奇耻大辱。回到家后,他闭门不出,咬牙发愤。没想到学台的这次公开批评,居然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学了十六年也没学通的曾国藩突然豁然贯通,脑袋突然开窍,突破了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文笔思路,文章水平大有长进。转过年来,第七次参加考试,曾国藩一举中了秀才。没想到考秀才时的耻辱,居然成了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又一年,他中了举人,再过了四年,他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便会觉得,原来人还是要受点耻辱,吃点苦头才能成大事啊。但为何社会上有过耻辱的人不少,而成大事的人不多呢?就拿曾国藩受到的这次耻辱来说,换作是你,你会因为被学台批评文章写得不够好而咬牙发愤吗?现在很多人即使受到了批评,也会无动于衷。也有很多人受到批评,可能会有点难受,但我想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考中半个秀才的喜悦应该会盖过这么一点难受,而不会想到去咬牙发愤。

最近听到几个故事,主人公都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在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时。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遭受过无数的羞辱和委屈。这种耻辱是如此的刻骨铭心,以至于他们都曾咬牙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出人头地。正是这种耻辱,不断地鞭策着他们奋发向上,奋力拼搏,而且付出的努力绝对要比常人多很多倍。以前对“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这句话不大理解,现在才明白,从另一个角度看,苦难,委屈也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最大动力。对一般人来说,偶尔一两天像打了鸡血一样激情四射是不难的,但有几人可以做到长期斗志昂扬呢?而生活中不少普通人能超越自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数耻辱的鞭策。

当然,生活中有些事情是非常明显的耻辱,比如有陌生人冲上来就给你几个耳刮子,你肯定会认为这是对你的侮辱。但生活中也有一些事情,是不是耻辱则是取决于个人的态度。

记得那时在江西老家上学的时候,只要是比较重要一点的考试,肯定会在班内甚至年级排个名次。你如果去问那些考试成绩老是排在后面的同学,考试成绩不好,你觉得这是耻辱吗?据我上学时的观察,很多人用他们的态度行为这样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有什么,我都习惯了,我本来就不怎么会念书,而且我也努力过,这能算什么耻辱呢?反之,如果是一个成绩稍微好点的同学某次考试突然名次大幅下滑,他一般都会脸上挂不住,认为这是他的耻辱,进而咬牙发愤。由此,我们看出,考试名次靠后这件事本身对个人的学习并没有多大影响,有影响的是你对自己名次靠后的态度。如果你对自己成绩靠后早已麻木,那即使考出再差的成绩也不会对你有什么触动。如果你认为自己成绩靠后是你的耻辱,那么你一定会发愤图强,从而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成绩。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总是麻木的人多一点。我们都知道,长期邪淫的人,后果是非常惨重的。外表上,你会面容憔悴,无精打采,身体机能差,萎靡不振,提不起精神,视力下降,气力弱,容易生病,甚至未老先衰。生活上,你会处处不顺,工作不顺,事业不顺,爱情不顺,婚姻不顺。精神上,你会压抑痛苦,缺乏自信。当然,你可能不会有所有的这些症状,但你总会有那么几项症状是相符的,我就不信邪淫这么久,邪淫却没有在你身上留下丝毫的痕迹。据我自己的经验加上我的观察,当我们面对着邪淫给我们的回报时,我们很少有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我们更多的是麻木,习惯,见怪不怪,甚至是破罐子破摔,我就经历过很长的这样一个阶段。当时的我好像缺了心眼似的,面对着身体上越来越多的症状,面对着日益萎靡的精神状态,我竟然毫无感觉。如果有,也只是邪淫后的后悔,但也仅仅是后悔,很快对邪淫快感的贪求就盖过了那么一丝的悔意,于是我又开始了邪淫。那时候的我,从来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邪淫带给我的,样样都是奇耻大辱,一个正当年轻的小伙子,别人都是生龙活虎,而自己却老是无精打采,这是奇耻大辱;初中时学习成绩比我差的在高考时考上了一本,脑袋没我灵光的也考上了一本,而我却因邪淫到最后只落了个普通的二本,这是奇耻大辱;以前老是沉浸在黄色网站,对那些虚幻的女主角爱入骨髓,现在真到了谈婚论嫁时却丧失了男人起码的自信与尊严,对婚姻恐惧不已,这更是奇耻大辱。当老家那些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同龄人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而自己这个所谓的大学生现在却穷困潦倒,这也是奇耻大辱。现在我能慢慢认识到邪淫带给我的无一不是奇耻大辱。但那时,我有的只是麻木不仁,浑浑噩噩。

但放眼望去,麻木的似乎不止我一个人。如实而论,很多人对于邪淫给他们带来的种种症状,多多少少有点麻木。因为邪淫带来的症状不是突然而至,而是有一个缓慢的过程。突然来不少症状,我们肯定会受不了,但如果症状是缓缓而来,我们则会在不知不觉中习惯这些症状,直至最后的麻木。从这点来看,我们更像温水中的青蛙,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向了毁灭。

《了凡四训》中也说,改过最重要是要有耻心,“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有了耻心,成圣成贤有望;没有耻心,则无异于禽兽。你说我们改过,我们戒邪淫,还能有比耻心更重要的了吗?

羞耻心才是一个人改过的根本动力。我们老是寄希望于外在的力量来帮我们成长,帮我们改过是不大现实的。就像一辆停在地面的汽车,如果靠人去用力推动,你说那得多辛苦,而且根本就推不远,甚至根本推不动。而一旦启动汽车的发动机,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我们要改过,要戒色,只有羞耻心能给我们提供这种内在的,强大的动力。我们的羞耻心有一分,动力就有一分;羞耻心有十分,动力就有十分。总之是羞耻感越强,内心发出来的力量才越大。

你想想如果我们对邪淫的种种症状都已慢慢习惯,甚至是麻木。请问我们哪有决心,哪有魄力来戒邪淫?而如果缺乏决心,缺乏魄力,戒邪淫到头来都不过是一句无力的口号而已,喊喊是蛮带劲的,但却不会有多大效果。

怎么办?你至少要像曾国藩那样有着追求上进的积极态度,如果你抱定了得过且过的想法,那谁也帮不了你。其次,你要不断擦拭你那颗浑浊不堪、浑浑噩噩的心,要清晰地认识到,邪淫带给你的绝对是奇耻大辱。知耻而后勇,如果你连这个耻都不知,连对这个耻都认识不清楚,你怎么来后勇?你怎么来像曾国藩那样咬牙发愤?

醒醒吧!不要再浑浑噩噩过日子了,翻出你的良心来,拾掇拾掇,晒一晒。千万不要做只温水中的青蛙!千万不要在麻木与浑噩中亲手葬送掉了自己的人生。

第三篇:《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

文|郭怀亮

偷得浮生半日闲,随手捧上一本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品读了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张宏杰先生此书别于大街小巷中的曾国藩“成功学”,一般写曾国藩的书,读来气势恢宏,多数详述了曾国藩如何取得成功,几乎全是励志之言,给读者的感觉更像是“神一般”的存在。

然而,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从点滴细节入手,更是通过对曾国藩进行普通人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人“不普通”的一生,整本书读下来,给了读者更多的代入感,让我们感觉,这仿佛正是在写我们自己。

书中的曾国藩,是一个同你我一样的人,既有“正面”,也有“侧面”。书中描述道:曾国藩也有一些“小毛病”,他老人家很少洗澡,经常几个月才洗一次脚;他也面临日常生活的窘迫:在做穷京官时,成天为钱发愁,为了在即将到来的祖父生日宴会时多收一点“份子”,他未雨绸缪地加大了社交力度。在打仗时候,他经常自己算卦,中年之后的曾国藩常常将“天命”挂在嘴边。正如张宏杰先生所言:“细节中的曾国藩远比那个‘永远正确’的圣人可爱”。

我甚是喜欢此书之处在于书中的曾国藩如此真实,可以看到曾国藩同你我一样,在遇到困难时,也彷徨,甚至“听天由命”。但是,更多看到的是不屈的意志,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能够将“书生气”转化为处世之道,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又能坚持自己的原则。透过书中的曾国藩,看到现在的我们,我们在工作中,不时遇到难题、挫折,一切都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是,要看到梦想、努力和希望,通过自我努力去争取、追逐、奋斗。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

常怀自省之心。未经历练的曾国藩初入官场时吃尽了苦头,因为他只看得见别人的错误,却看不见自己的不足。初入职场的我们,何尝不是眼高手低,常常忘了要做好自己的“日课”。古语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曾国藩为镜,我们也能照出自身的不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当常怀自省之心,常思克己之道。

近来,常读传记作品,通过文字去了解一个个“人生”,没有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复制品”,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处于不同的环境,他们都练就了自己的处世之道,或坚持己见,或顺生而行。然而,于不同之处可窥见相同点,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一生,我想,这大概就是最完满的人生。

-作者-

简介:郭怀亮,就职于贵州分行营业部办公室,每一次拿起书本,都是一次说走就走的灵魂旅行,打开一本书,进入一个新世界,体验一段不一样的经历,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读懂别人的书,写好自己的书。

第四篇:《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观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观后感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从另一个人开始---王阳明。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个不朽标准的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只能算半个。孔子,孔圣人无可厚非。王阳明从小就树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决心。而经常和王阳明比较的有一个人物,就是曾国藩。他们两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没有可比性的。为什么要把他们放在一起作比较呢?这个点让我内心极度渴望的想要了解曾国藩,借着公司的借阅机会,我阅读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翻开了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曾国藩参加了7次考试才中了进士。年轻时的他愤世嫉俗,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这些导致了他的仕途特别不坦荡。40岁时开始转变,变得虚伪、麻木、圆滑、机诈,也就有了之后“老奸巨猾”的骂名。曾国藩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建立了湘军,期间经历很多次挫败,最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在此期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了多次失败,终于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他的用人之道也为异于常人,他用人的宗旨:“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宁可领山农,不肯用官卒。他信奉的“拙诚”:“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巧”,这一点正好推翻了后人对他“谋权”的误解。

看完曾国藩,感觉我的性格跟他很相似,既然是相似,肯定还有不同的之处。小时候的我成绩非常好,年年是学习委员,就从那时候开始慢慢的有了内心无比强烈的优越感。刚步入深社会工作时,这种优越感莫名的带动我看不惯身边很多的人和事,经常用现在很流行的网络词“怼”来用于和别人的沟通,可以说是“怼天、怼地、怼父母、对朋友、怼同事、怼领导”。我不善于倾听,我喜欢别人听我说,我也不想改变自己固步自封的想法,我跟别人说这是专一,其实是自己不想接受新事物的拖辞罢了。那时候大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味道,说不来几句就要吵架的,观念不和就互不理睬。用难听一点的话叫不会为人处事,用好听一点的话叫想法很多。所以之前的工作都是自己认为很优秀,但是业绩平平的那种。跟那些我曾经极度看不上他们的人相比最后我还混的不如他们。随着年岁的增长,吃的亏越来越多,性格变得温和很多,也领会了谨言慎行的道理。愿意倾听了,在倾听的过程中,会发现别人传递的信息可能是一份不一样的精彩,别人的问题的表述也可能是另一种意境,以至于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不一样的潜质,其实我的表达能力很有逻辑性,很有感染力。以至于到后来成就了我成了一名客服主管。我要感谢这份工作,因为我收获了很多新知识,接触了很多新领域。每天在客户的抱怨及暴怒中,处理了很多棘手的个案。我可以坚持听完客户的谩骂,从中得知他的诉求,然后快速找到问题的根源,及时的解决问题,赢得很多赞赏,我的很多“经典语录”被用于专业的话术,让我对自己倍感骄傲!

曾国藩身上的“坚持”难能可贵,很多例子证明:学习、工作、生活都是离不开坚持的。每个孩子在学习上所付诸的坚持直接影响到他将来的升学;每个大人在工作中所付诸的坚持直接影响到他未来的升迁;每个人在生活中所付诸的坚持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所得。今年3月底我有幸加入了盛阳食品城,这里的工作氛围,领导风格,企业文化和我之前接触的不太一样。还记得我来的那周,正好赶上水产行业换届选举,所有的流程都是那么的井井有条,我也有幸参加其中,接触到了很多以前接触不到的词汇:“工会,党支部,全委会……”当时给我的感觉我像是来到了市政府工作。盛阳食品城的品牌影响力很不错,没有到这里工作前,一提到海鲜脑海里就会像导航一样过滤一遍到此的路径,然后就会浮现一幕幕大闸蟹、小龙虾、带鱼、鲫鱼、清江鱼、河虾、基围虾……被做成美味后令人垂涎欲滴的场景,这样的口碑和影响力离不开盛阳每位工作者的多年来坚持与付出,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和所有的盛阳人一起为品牌建设添砖加瓦,在工作挑战中给自己带来一份别样的惊喜。

第五篇:读《曾国藩正面与侧面》有感

读《曾国藩正面与侧面》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曾国藩正面与侧面》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从拿到手到读完,仅用了3天的时间,很有收获。以前很多有关书籍都是从曾国藩的成功史、尽孝、军事才能等去说的,这本书的视觉是从他的点滴、从他不成功走向成功、好的与不好的、自我完善的过程等方面描述的,更近距离、更客观的勾勒出了曾国藩这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圣人。这正如书中所说:

曾国藩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

从他的自我完善、他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与对官场中人的宽恕以待、他与左宗棠一生的关系、包括他的从严治军等等,我感悟颇多:

一、从曾左关系学待人之道:

书中所说,左对曾一生有两个情结:科举情节和喻亮情节。左对曾的书呆子性格很看不上,觉得曾做事四平八稳缺少急智,左对曾多批评少赞赏,而曾对左一直都相当宽容。而时间往往沉淀一切,对曾左的评价,后人明显更赏识前者。

左宗棠身上最大的弱点,就是执着于“争功”。他的心性修养功夫远远不够。只知进取,不能静处。相比左宗棠,曾国藩的为人“全面”得多。这个“全面”一词评价得入木三分。

曾左早期合作顺利,正是建立在曾国藩的深厚修养之上。而左宗棠一生所有的注意力都贯注于事功,在心性上缺乏了这一段功夫。王船山说,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不一定是圣贤。曾是圣贤,而左仅止于豪杰。这就是二人的根本区别。

曾国藩曾说,对朋友,首先要“诚”,第二要“敬”,其次是“恕”,然后是“浑”(不过于计较)。最后则是要做到“不嫉妒”。曾国藩一生辛苦自持,自言很少有生趣。然而在友情方面的付出与回报,均远多于常人。

二、“刚与柔”、“拙与恒”:

曾国藩对刚柔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从没有走到“真伪不辩”的情况上去。去忿欲而存倔强,是为刚;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是为刚;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是为刚。这种“刚”是骨子里的刚,不是行事表面上的刚。

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大柔非柔,至刚无刚”。海瑞等清官典型的长处是表里如一,致命缺点是毫无弹性,在官场上注定处处行不通,只能成为官场上的一种摆设。而曾国藩最终却成就内圣外王之大业,这与他性格中“和光同尘”、稳健厚重的一面直接相关,这是柔的一面。善于与不合理的现状妥协,有尊重规则的智慧,却又能保持洁身自好的底线。这些充分体现了他刚柔平衡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话“柔弱胜刚强”,但是什么是柔弱、什么是刚强,对这一点到底了悟到什么程度,却往往是人后半生的区分。

曾的人生哲学中还有两点独特的品质。一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二是有“恒”。曾国藩家书中曾有一段:“人,一要有志,有志则不甘为下流;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而自足;三要有恒,有恒则天下断无不成之事。”这三点中他最推崇的是“有恒”。

读书报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