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领略名师风范大全
编辑:天地有情 识别码:10-991194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0 23:23: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领略名师风范大全

领略名师风范 成就教育梦想

——“名师大篷车”心得体会

党蕊娟

乘着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东风,借着“名师大篷车”润泽教育的涓流,11月21日,在教研室的组织下,第三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在城关小学参加了渭南市“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认真聆听了雷苗和李娜两位老师两节优质的数学课堂教学展示和王艳老师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我受益匪浅。

名师大篷车,如一缕春风,催生心灵的复苏;如一股清泉,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也让我们全体数学老师豁然开朗。

第一节是雷苗老师执教的《烙饼》。这是一节返璞归真的数学课,没有华丽绽放的导课语,也没有精巧出奇的环节设计。然而,雷苗老师能够渗透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通过“摘智慧果”的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扎实。雷老师以敏锐的洞察力,让学生在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深层次地走进了文本,凸显了数学课堂的本真;

随后,李娜老师执教的《分饼》。课堂上师生互动充分,学生参与度高,使学生能够完全走进文本,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八戒分饼出发,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真正体现了“生本课堂”。学生在课堂上出彩的表现,获得了全场阵阵的掌声,同时,更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教数学,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相信学生,放手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立足呈现出一节不仅能体现新课标理念,更能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精彩课堂。

下午,渭南教研所王艳老师的专题讲座《如何上好数学课》,在报告中,王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将自己的成长凝练成“教学设计是关键,教学组织是核心,娓娓谈来。从多方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新背景下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要在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中实现课改的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这次报告,不仅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名师成长的心路历程,更有力地验证了“不断努力,就会遇到更好的自己”这个朴素的道理。

这次“名师大篷车”活动,让我们零距离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第三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将会以此为契机,让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源动力,不断梳理和反思。静下心来教数学,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在思考与实践中,创建育人乐园,成就教育梦想!

第二篇:领略名师课堂

领略名师课堂,领悟语文风采

王晓爽

上周教研活动时间听了高老师和刘老师去杭州听课回来的感受,让我也受益匪浅。

她们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寓言两则》,说薛老师,一个开心的孩子王,一个俏皮的大男人。薛老师的课总是那样轻松、潇洒,举重若轻,尽显大师风范。讲故事悟道理,演故事知得失,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自主领悟了寓言里蕴藏的深刻哲理,同时,说话、写话、朗读、识字写字、讲故事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平实的语言,巧妙的点拨,催生灵动而充满生长力的课堂。薛老师真正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教语文,教语言,看似简单的教学设计却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简约的背后蕴藏着大智慧,所以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良言妙语连珠。的确,删繁就简才是真,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也许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多生长的空间。

所以今后在我的课堂上,我也要始终把“让生字教学扎实有效、趣味”和“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读书”这两个问题落实到实处。她们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说孔子的课堂在广袤的大地,王老师的课堂在宽大的礼堂,其实最重要的是课堂在老师和学生的心里。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咀嚼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从固有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出古今课堂的不同,感受到教育大师的教书育人之道,从而感受到孔子的教学魅力。这也正是王崧舟老师的教学魅力之所在。

语文是美丽的,语文教学的智慧更是美丽的!

这次二次培训,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会慢慢咀嚼,消化吸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博采众长,积淀自己的教学素养。我可能成不了名师名家,但我会努力在教学生涯中做最好的自己,雕琢语文,雕琢自己美丽的人生!

第三篇:领略名师风采

领略名师风采 品味经典课堂

在这秋高气爽的10月,我与同事来到了六朝古都南京,心情自是无比的激动与渴盼。因为第21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就在这里举行。

会场里座无虚席,台上,大师们展示着自己深厚的语文基本功和各具风格的教学技巧,台下,我竖起耳朵、目光逡巡,手不停笔,生怕错过了一句话,一个课堂细节。

两天的学习让我如沐春风,精神舒畅,目彻心明。感慨之余,赶快记下我的听课心得,以便吸取宝贵经验,有助自我提升。

这些年,教改如日中天,先进的教学理念翻转课堂。专家们的课也在不断创新。例如褚向阳老师执教的《微课程.梅花三弄》,以我国古典诗词为载体,以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做引,引领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从本词的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入手,自然而然地引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学生的反复情感诵读中分别抓住一“笑”、一“愁”,结合当时各自写作背景,来体会这两首词不同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手法。然后,诸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微课程《梅花三弄》,分别为:梅花一弄——自然之梅、梅花二弄——友情之梅、梅花三弄——人格之梅三个模块,带领学生一起深情地、忘我地吟诵这些流传千古美词佳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了解我国古典诗词文化;让看似会晦涩难懂的古诗词变得灵动亲切。在潜移默化中将古典诗词文化嵌入了孩子们的心中。储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教学的魅力妙不可言。储老师还为我们做了讲座,鼓励我们要有课程意识,要敢于尝试从课文走向课程。

还有张祖庆老师带来的习作教学《微电影.微辩论.创意写作》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习作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却是很少有人愿意去上一节观摩课的。张老师却另辟蹊径,没有选材于课本,没有选材于小说,没有选材于游戏,而是选材于“电影”,课伊始,他让学生们观看一部电影里一段画面,是关于两个父亲怎样对待争执,看后让学生就两个父亲的表现进行正反方辩论,然后写出观点及原因。他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方法,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秘书长赖玉莲的研究课《陪伴—温暖与需要》,给我带来了一个新的教学策略——群文阅读。二年级学生在一课时中学习了八篇短小精悍的童话,赖老师并没有拘泥于字词的学习,故事情节的理解,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她只是俯下身子,和孩子们一起感受故事中浓浓的亲情,温暖,朴实无华却扣人心弦。从她的报告里,我明白了群文阅读教学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在群文阅读中,我们要摒弃按部就班的学习、面面俱到的学习、思想感情至上的学习,我们要真语文,真阅读。一组文章,就抓住那一个切入点学习。

国学经典吟诵也是如今阅读教学的热点。吟诵专家邓锦芸给我们带来一堂全新的国学经典吟诵课,她把文言文,古诗当做歌来诵读,吟唱,一节课不仅把所教的文言文《马说》传授给了学生,让学生会读、会意,甚至会背,而且还带着学生了解了韩愈的生平和文章,感谢这位“草根”又富有博学的邓老师。

孙双金、赵志祥、管建刚等老师的课毋庸置疑是经典课堂了,他们在自己的教学风格上又有突破,对于我来说同样是受益匪浅,望尘莫及的。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春联》,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春联的特点,还通过讲故事对对联,让孩子畅所欲言,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爱上了春联这一种语言形式。孙老师轻松幽默的课堂,真实展现了孩子的智慧力无穷,当然正是因为孙老师的文化底蕴丰厚,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管老师的《黄山奇松》是节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他使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感知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准与巧妙,从而给以写作典范。我觉得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引领学生从课文中习得写作方法。

赵志祥执教的是《赵州桥》一课,初观摩,觉得跟我们平时教学无异,一般的流程。但是我们越听越上瘾,他的课是由浅入深,平淡中见高潮。他的第一大高招是听写。小小的听写居然让学生喜爱上听写,当然他的听写可不是一般的听写,而是老师讲述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要根据意思写出这个词语。老师描述词语的意思并不简单地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而是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解释。这样做的好处是,老师在解释这些词语的时候就相当于把课文的内容讲解了一遍。这个讲解学生还真得认真听,因为他们要听清楚了然后写出这个词语。“设置悬念”是赵老师教授课文的第二大高招。比如让学生猜猜老师最喜欢课文中的哪句话,于是,赵老师就水到渠成地跟学生讲了“中心句”和“过渡句”的知识。通过欣赏各种美丽而雄伟的现代大桥,对比古老朴素的赵州桥,及时出示一些名家对赵州桥的赞美之言辞。赵老师带着学生尽情地诵读这些诗文,甚至背诵。赵老师顺势把话题一转:“为什么,你们都不喜欢的赵州桥,作家赞它,诗人诵它,为什么呢?”学生很快地找到了答案:因为赵州桥历史悠久,因为赵州桥坚固美观,因为赵州桥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最后,赵老师带给我们课后分享,他说:“我就这样,简简单单教语文。对课文的处理我更主张要有课程观而不是课文观,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语文。语文就该姓‘小’,比如要坚持积累字词,„„”

南京之行给我留下的收获不是笔墨就能表达得完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的脑海中还在回荡着会场上播放的歌曲“我要飞得更高„„”我希冀自己尽可能克服一切惰性,坚忍在我的岗位,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开出自己的一片“小语”乐园。

第四篇:5月30日领略北大风范,共创师大明天

领略北大风范,共创师大明天

202_年5月30日星期日8:30分,09级生科一班在8106教室举行了“领略北大风范,共创师大明天”的座谈会。会上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教授张保胜为我们师大学子讲述了北大精神、教育改革的方向及意义、人才、教育管理制度、免费师范生教育及张老师本人作为季羡林先生第一代弟子的曲折故事和他眼中的北大名师们。

会议共分三个环节。首先由学习委员蒲占贞同学致欢迎辞介绍张教授及他们相识相知的过程。张老师从1960年起师从季羡林老先生半个世纪学习并研究梵文,并译著《薄伽梵歌》和独著了《永乐大钟梵字铭文考》。专业特长为 印度古代梵文、巴利文,印度古代数论哲学、因明学、印度古代宗教哲学史和国内遗存梵文文物之研究,并通晓国内遗存多种梵文字体。张老师,现今73岁,但仍然在全国各地讲学授业,播撒着爱和智慧的种子,践行着北大“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和“大爱无疆”的人生真理。他和张老师相识于偶然,但又包含着必然。去年10月21日,他慕名去聆听张老师在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三层报告厅做了题为《季羡林先生的治学精神》的学术讲座。后来,他又和张老师在餐厅中邂逅相识,张老师的谆谆教诲让他一直惦记于心中。今年5月5日,他又在学术活动中心拜访了张老师,张老师仍旧热情地和他交谈,并诚挚地回答了他那有关“文理兼修”的问题。他还说,从张老师的身上,看到了季羡林老先生的谦虚与和善的身影!相信,张老师今天会结合他在北大长期工作的经验和学识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次,张教授对学委的致辞作了一些回应,并表示学委的话鞭策了他。随后,他讲了北大的精神:勤奋、执著、严谨、求实。勤奋——北大的学习都有个抢位子的惯例,虽然这些行为不太道德,但也是学生们“争时间”的表现,还有就是朱熹不是说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下梧叶已秋声”执著——三个学术境界:第一境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季先生立志研究中印文化关系史,不远万里到德国学习梵文的写照。第二境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季老每天都能把清晨4到7点的宝贵时光牢牢地握在掌中,并常说:“时间是个常数。它公平无私,对任何人都一样,就看你如何运用了。”就这样,八年后,25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在他的手下转梵为汉。第三境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类比做学问如寻找心上人。

最后,采取自由问答形式展开活动,与会同学询问了张老师有关教育改革、免费师范生及如何在大学四年里度过等问题。张老师说:“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可是要彻底的、从本质上来改革教育的道路比较艰难。你们作为一名免费范生是幸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同学想拥有这个机遇的机会都没有,现在社会竞争大,其他大学毕业出来后还不一定有工作,可是免费师范生签订了协议并有了保障,国家保障有岗可上的,还有每个月也有生活补助费,同样也减免了家里负担。“可是,同学们也就此问到免费师范生同样也是个限制学生向上发展科研的牢笼,并问张老师怎么看待。张老师说:“可是,如果你想向上发展并且有能力的话,是没有人能够阻止你的。就像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的金克木先生中学一年级就失学,若论学历不过小学毕业。可是他1930年到北平求学。1935年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自学多国语言,开始翻译和写作。1938年任香港《立报》国际新闻编辑。1939年任湖南桃源女子中学英文教师,同时兼任湖南大学法文讲师。1941年先生经缅甸到印度,在加尔各答游学,兼任《印度日报》及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度语和梵语。1943年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1946年回国,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他也常和季先生有对同一问题上的不同看法,磨擦不断。同学们,只要你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是不会被协议及框架框住的。”在场同学也听了很多有关季先生做学问时的勤奋与刻苦钻研,可就是不太清楚自己该怎么度过大学的四年时光。张老师给我们的建议就是:“勤奋+天资+机遇,勤奋是前提,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知识并借助天资才能当机遇来临时捉住机遇。换言之,上天总会瞩青有准备之人。你们要多读书,多读有用的书,读书是第一要事。毕业后,尽管你们有心想读,那时候的资源已经不再为你们准备了,到时候就后悔莫及了。”最后,会议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结束并合影留念。

这次座谈会,正如古语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张老师的言行举止及对问题的剖析和建议就像启明星那样指引着我们坚持自己的理想往前走。也正如活动主题那样,我们是领略了北大教授风采,共创我们的明天。只要我们勤奋、努力积极向上,前路会由我们创,并且希望也会在明天出现。

09级生科一班

宣委:池敏君

北京大学张保胜教授应邀为我部学子们作了题为“领略北大风范,共创师大明天”的报告

添加时间:202_/05/31 12:12:20 作者:lkb 阅读次数:69

202_年5月30日早上8:30,北京大学张保胜教授接受我部09级生科1班同学的邀请,在教学八楼8106教室为我部学子们作了以“领略北大风范,共创师大明天”为主题的报告。报告中,张教授就北大精神、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意义、教育管理制度、免费师范生教育、他眼中的北大名师等内容为同学们作了详细讲述。

首先,学习委员蒲占贞代表全班同学向张教授致欢迎辞,并介绍了张教授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相识相知的过程。张教授从1960年起,师从季羡林老先生半个世纪,学习研究梵文,并译著了《薄伽梵歌》和独著了《永乐大钟梵字铭文考》,现今73岁的他,仍然在全国各地讲学授业,践行着北大“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和“大爱无疆”的人生真理。蒲占贞和张老师相识于去年10月21日,当时他慕名去聆听张老师在我校图书馆三层报告厅做的“季羡林先生的治学精神”的学术讲座,后来他们又两次相遇,张教授都热情地和他交谈,并诚挚地回答了他有关“文理兼修”的问题。他告诉大家,从张老师身上,他看到了季羡林老先生的谦虚与和善的身影,相信张老师今天的讲座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接着,张教授对蒲占贞同学的介绍作了补充说明,然后引领大家学习了勤奋、执著、严谨、求实的北大的精神。他谈到,季先生作学问有三个学术境界,即第一境为立志研究中印文化关系史,不远万里到德国学习梵文的写照;第二境为每天都能把清晨4到7点的宝贵时光牢牢地握在掌中,并常说:“时间是个常数。它公平无私,对任何人都一样,就看你如何运用了。”;第三境为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类比做学问。

随后进行的是自由问答,现场同学向张老师问到了包括教育改革、免费师范生政策及如何充实地度过大学四年在内的诸多问题,张老师一一为他们作了解答,对于大家问到的如何应对免费师范生政策限制学生向上发展的问题,张老师说:如果你想向上发展并且有能力的话,是没有人能够阻止你的,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的金克木先生的坎坷求学之路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只要个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是不会被协议和框架绑住的。

最后,会议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大家纷纷和张教授合影留念。

本次座谈会举办得非常成功,张教授的言行举止深深地感染了大家,也使得大家坚信:只要勤奋努力,积极向上,前路就一定辉煌灿烂!

第五篇:走进“千课万人”领略名师风采

走 进“千 课 万 人”领 略 名 师 风 采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有感

江西省南康市第一小学陈春英

202_年11月5~8日,在赖校长的带领下,我校一行8人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参加了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秉承“千课万人”对教育教学价值理念的前沿追求,进一步深化“千课万人”活动的“生本课堂”主题,本次观摩研讨活动提出了“构筑生态,关爱生命”的研讨主题。本次活动阵容强大,名师云集,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吴正宪、华应龙、斯苗儿、刘坚、黄爱华、张天孝、吕玉英、柏继明、徐斌、朱乐平等。40多位专家、名师,演绎了30多堂精彩的示范课,做了10多场丰富的专题报告,并设立了6个互动评点环节,让所有参会的一线教师真正享受到了一次有营养的教育盛宴!真正是“千课荟萃,万人共享”。

本次活动安排十分紧凑,从11月5日~8日4天时间,每天上午、下午各有5节课或专题报告,晚上有4场报告或互动点评,中间还会穿插一些听课老师的现场短信点评。我们为了能有一个好的听课座位,早上6:30就起床,7点准时出发,在路边摊买包子和豆浆,带到会场吃。从8点上课,一直到12点下课,一坐就是4个小时,下午、晚上也一样,中间休息时间也可能只是课与之间的5分钟。可以说,一天下来,全身腰酸背疼。中午没有休息时间,匆匆吃完中饭就要准备1:30准时听课。每晚10点左右才能回到宾馆。尽管如此,我们的内心还是很满足,真的累,却快乐着。

短短4天的学习,让我们与大师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走近名师,让我的心灵震憾着,感动着„„每一位名师特色各异,或儒雅、或风趣、或睿智、或沉稳,给了我不同的启示和引导,让我从中受益良多。每一位名师,都是一面旗帜!

首先出场的是著名特级教师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吴正宪老师。她做了《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专题报告,引用了她教育团队的教师的教学实践,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建议老师们“直面学生现实,用心读懂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关注教学动态生成”。吴老师语言亲切、列举生动、观点鲜明等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30多节观摩课,如果一一回想,也许已经记不清老师的模样了,但是,那些精心的设计,那些经典的话语,却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执教《退中数学》时,引导学生猜想:把一张纸撕成4片,照这样撕下去,能撕出202_片吗?202_片呢?202_片呢?学生当然很茫然,徐老师适时引出数学家华罗庚的话:知难而“退”。继而引导学生在遇到难题时: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也就是说遇到困难时大踏步地退,退到不失事物的本质时,再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这样富有哲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值得我们仔细品味。这其中传达的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思想方法,还是一种可贵的数学学习品质,更是教给学生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同学们利用这个解题法宝,顺利解决了“100000004边形的内角和”这个令很多成人也咋舌的难题。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是不是也应该以这种“润物无声”的渗透启迪孩子的智慧呢?

随着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的北京教育学院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教授上场,全场立刻安静下来。他教学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有趣的兔子问题:假设一对刚出生的小兔一个月后就能长成大兔,再过一个月便能生下一对小兔,并且以后每个月都生一对小兔,一年内没有死亡,那么由一对刚出生的兔子开始,12个月后会有多少对兔子呢?面对这样的题目,刘老师采用了“个体探究,群体交流”的基本教学方式,渗透老子“天下难事做于易,天下大事做于细”的辨证思想,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探索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刘老师语言亲切、娓娓道来,结合生活中斐波那契数列现象,大屏幕出示了海螺壳上的螺旋线,各种花朵的花瓣数量,一些树枝的枝桠数量,松果的排列规律等等,使大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刘老师的课,更像是一部电影,经典,让人回味无穷。

也许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有“玩中学”的教学设计,可是,如果一整节课都围绕这个游戏进行快乐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得不亦乐乎,是不是需要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呢?听了深圳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我感到由衷的佩服。黄老师在设计多位数大小比较时,将学习的内容设计成“抽数字组成四位数”的游戏活动,在开放的游戏活动中,黄老师精心设计游戏规则,同样的游戏形式,却有着不同的层次与目的:第一次游戏重在让学生体会,比较两个四位数的大小,千位上的数大的四位数大;第二次游戏修改了规则,即帮助学生巩固了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还引发了学生的选择与思考:将抽取的数字放在哪个数位上呢?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策略意识。在黄老师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平等、民主、和谐,课堂上不时传出非常自然的笑声、掌声、欢呼声。这正是黄老师所追求的“课堂有三声”。同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精彩演绎,让我们记住了这个响亮的名字——黄爱华。

在现场听课的老师们一定不会忘记那个被善意的尊称为“姥姥”级的来自北京的著名特级教师柏继明。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她的课了,却总被她饱含的激情和童心、和蔼亲切的笑容和朴实生动的语言而感动。柏老师这次执教的是一年级的《统计》,她精心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在菠菜、西红杮、茄子、花菜这四种菜中,你最喜欢吃什么菜?怎么让在座的老师知道喜欢吃哪种菜的人最多或最少?你有什么办法?同学们很快想出用站队的方法统计。让学生充分经历统计的过程,明确统计的步骤:分类、数数、填表。此外,柏老师不露痕迹的课堂调控(如:站队时“快、静、齐”的提醒,从坐姿能知道“缺不缺微量元素”等的暗示),保证了课堂教学在轻松活泼中不失纪律和秩序,很好地实现了教学民主与学生自律的和谐统一,更让我们领略了一位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的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名师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我所表达的,也只是我个人肤浅的感受吧!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构筑生态,关爱生命”,会场里也悬挂着“远离‘灌输’、回归原生态”、“亲近‘生本’,关注大课堂”的条幅。什么才是“生态课堂”?名师、大家们这样说:

生态课堂是师生的差异发展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是快乐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是互动的课堂。(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梅玲)

来自厦门的李鹏认为:生态课堂要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的自然规律;要关注知识的建构过程;要关注师生的和谐交流;要关注课堂的生命源泉。

生态课堂应该表现为“教师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充分显现”,“师生间的互动和谐共振”三位一体的圆融统一。(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许卫兵)

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来自北京的刘劲苓说:所谓生态课堂,就是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改变“填鸭”模式,由“要我学”为“我要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课堂。

来自湖北的著名特级教师王海清这样说:生态课堂是珍爱生命,充满情趣,真情互动的智慧课堂;是“知”“情”交融、“知”“ 智”相通,全面发展的有效课堂;是求真务实,民主平等,尊重欣赏的和谐课堂。

„„

而名师们带给我们的展示课,正与这些观点不谋而合。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同学们在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老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孩子们被欣赏、被关爱、被认同,在真实、朴实、实效的课堂教学中,促进了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短短四天的学习,收获颇多,很有“听君几节课,胜读十年书”之感。回来之后,细细反思:我们应该向名师学什么?怎么做?如何把自己的感受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呢?“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名师们成功光环的背后,一定是付出了常人无法想像的艰辛。

我想首要学习的应该是大师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大师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既然站在了这个三尺讲台,就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学得更好!

其次,要像这些名师一样:学习、学习,再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用最初的心(一颗热爱孩子的心),做永远的事(一个平凡的教师工作)。

——刘凌芳

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善于举例、善于提问、善于优化。

——郑毓信

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达到有差异的发展。

——张梅玲

育人比方法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

——吴正宪

我们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思考。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时间思考,所以工作很忙。

——华应龙

一节好的数学课,一定是兼顾了生动与深刻。

——斯苗儿

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书,做最好的自己。

——张梅玲

课已尽,意犹存!我深切地感受到“生态课堂”是名师的境界,也是我们的追求。我将以名师为榜样,带着一份执着、一份信念、一种精神,在教育之路演绎自己的精彩!

领略名师风范大全
TOP